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炭分析相关标准规范最新

煤炭分析相关标准规范最新

煤炭分析相关标准规范最新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其地位无可替代。而煤炭

的质量和热值等指标不仅关系到其的运用价值,也直接影响到环

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因此,科学地进行煤炭分析是非

常必要的,而进行煤炭分析时需要依据相关标准规范进行。

煤炭分析相关标准规范主要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和企业标准等组成,其中最关键的是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

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根据国家的经济、技术和科学

发展需要,对特定领域制定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统一规范

和整合。其中,煤质分析标准则是对煤炭分析的指导性文件,是

进行煤炭分析时必须遵从的重要规范。目前,我国的煤质分析标

准主要由以下几个标准构成:

一、《煤质分析方法》

这是我国煤质分析领域的通用技术规范,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

颁布。该标准对煤炭的物理、化学、热力学指标进行了全面规定,内容十分丰富,适用于煤炭分析研究和生产应用。

二、《煤质分析流动注射分析仪法》

该标准是针对煤质分析中比较现代、精准的测定方法——流动注射分析仪法所制定。该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测试的精度、稳定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提高煤炭分析的效率和准确度。

三、《煤质分析喷雾燃烧相对校正法》

该标准是制定流动注射分析仪法的基础标准,用于测定煤质中碳、氢、氧等元素含量。由于该方法具有高效、准确、可靠等优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此之外,广大煤炭生产企业还可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改进、细化和创新,形成适合自身需求的企业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均应严格遵照国家规定,保证准确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总的来说,煤炭分析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是煤炭领域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遵守这些标准规范,可够提高煤炭分

析的精度、可靠性和实用性,从而更好地推动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9-GBT476煤的元素分析方法

煤的元素分析方法 GB/T 476-2001 代替GB/T 476-199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中碳氢分析的三节炉法、二节炉法以及煤中氮测定的半微量开氏法的方法原理、试剂和材料、装置、试验步骤、结果计算及精密度等,本标准还规定了煤中氧含量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12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ISO 11722,ISO 1171,ISO 562 eqv) GB/T 214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ISO 334 eqv) GB/T 218 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ISO 952 eqv) 3 碳、氢测定 3.1 方法原理 一定量的煤样在氧气流中燃烧,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别用吸水剂和二氧化碳吸收剂吸收,由吸收剂的增量计算煤中碳和氢的含量。煤样中硫和氯对碳测定的干扰在三节炉中用铬酸铅和银丝卷消除,在二节炉中用高锰酸银热解产物消除。氮对碳测定的干扰用粒状二氧化锰消除。 3.2 试剂和材料 3.2.1 碱石棉:化学纯,粒度1~2mm;或碱石灰(HG 3-213):化学纯,粒度0.5~2mm。 3.2.2 无水氯化钙(HG 3—208):分析纯,粒度2~5mm;或无水高氯酸镁:分析纯,粒度1~3mm。 3.2.3 氧化铜(HG 3—1288):化学纯,线状(长约5mm)。 3.2.4 铬酸铅(HG 3—1071):分析纯,粒度1~4mm。 3.2.5 银丝卷:丝直径约0.25mm。 3.2.6 铜丝卷:丝直径约0.5mm。 3.2.7 氧气(GB/T 3863):99.9%,不含氢。氧气钢瓶须配有可调节流量的带减压阀的压力表(可使用医用氧气吸入器)。

煤质分析标准

煤质分析报告、煤的工业分析方法/煤质分析资料-煤质分析标准煤质分析报告、煤的工业分析方法/煤质分析资料-煤质分析标准 在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中,煤质分析都应当符合煤质分析标准GB 3715-91 煤中水分 (1)外在水分(Wwz)外在水分是指煤在开采、运输和洗选过程中润湿在煤的外表以及大毛细孔(直径>10-5厘米)中的水。它以机械方式与煤相连结着,较易蒸发,其蒸汽压与纯水的蒸汽相等。在空气中放置时,外在水分不断蒸发,直至煤中水分的蒸汽压与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平衡时为止,此时失去的水分就是外在水分。含有外在水分的煤称为应用煤,失去外在水分的煤称为风干煤。外在水分的多少与煤粒度等有关,而与煤质无直接关系。 (2)内在水分(Wnz)吸附或凝聚在煤粒内部的毛细孔(直径<10-5厘米)中的水,称为内在水分。内在水分指将风干煤加热到105-110时所失去的水分,它主要以物理化学方式(吸附等)与煤相连结着,较难蒸发,故蒸气压小于纯水的蒸汽压。失去内在水分的煤称为绝对干燥或干煤。 灰分 一.灰分的来源和种类煤灰几乎全部源于煤中的矿物质,但煤在燃烧时,矿物质大部 分被氧化,分解,并失去结晶水,因此,煤杰的组成和含量与煤中矿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差别很大。我们一般说的煤的灰分实际上就是煤灰产率,煤中矿物质和灰分来源,一般可分三种。 (1)原生矿物质它是原来存在于成煤植物中的矿物质,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极难用机械的方法将其分开。它燃烧后形成母体灰分,这部分数量很小。 (2)次生矿物质当死亡植质堆积和菌解时,由风和水带来的细粘土,沙粒或由水中钙,镁,铁等离子生成的腐植酸盐及FeS2等混入而成,在煤中成包裹体存在。用显微镜观察煤的光片或薄片时,如它们均匀分布在煤中,并且颗粒很细,则很难与煤分离;如它们

煤炭分析相关标准规范最新

煤炭分析相关标准规范最新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其地位无可替代。而煤炭 的质量和热值等指标不仅关系到其的运用价值,也直接影响到环 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因此,科学地进行煤炭分析是非 常必要的,而进行煤炭分析时需要依据相关标准规范进行。 煤炭分析相关标准规范主要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和企业标准等组成,其中最关键的是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 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根据国家的经济、技术和科学 发展需要,对特定领域制定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统一规范 和整合。其中,煤质分析标准则是对煤炭分析的指导性文件,是 进行煤炭分析时必须遵从的重要规范。目前,我国的煤质分析标 准主要由以下几个标准构成: 一、《煤质分析方法》 这是我国煤质分析领域的通用技术规范,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 颁布。该标准对煤炭的物理、化学、热力学指标进行了全面规定,内容十分丰富,适用于煤炭分析研究和生产应用。

二、《煤质分析流动注射分析仪法》 该标准是针对煤质分析中比较现代、精准的测定方法——流动注射分析仪法所制定。该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测试的精度、稳定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提高煤炭分析的效率和准确度。 三、《煤质分析喷雾燃烧相对校正法》 该标准是制定流动注射分析仪法的基础标准,用于测定煤质中碳、氢、氧等元素含量。由于该方法具有高效、准确、可靠等优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此之外,广大煤炭生产企业还可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改进、细化和创新,形成适合自身需求的企业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均应严格遵照国家规定,保证准确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总的来说,煤炭分析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是煤炭领域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遵守这些标准规范,可够提高煤炭分

煤质分析实验室仪器环境要求及设备规范

煤质分析实验室仪器环境要求及设备规范 1. 引言 煤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能源之一,其使用在工业和生活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了对煤的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析,煤质分析实验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档旨在确定煤质分析实验室中仪器的环境要求和设备规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仪器环境要求 煤质分析实验室仪器的工作环境对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下面列出了仪器环境的要求: 2.1 温度和湿度 煤质分析实验室仪器的工作温度和湿度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范围一般应在20℃到25℃之间,湿度应保持在40%到60%之间。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都会对仪器的工作稳定性和结果准确性产生不良影响。 2.2 电磁干扰 实验室中可能存在电磁干扰源,如电脑、电视、手机等。为了避免电磁干扰对仪器工作的影响,煤质分析实验室应设有电磁屏蔽措施,如使用金属屏蔽罩或在仪器周围设置电磁隔离装置。 2.3 空气质量 煤质分析实验室应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避免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仪器的污染。实验室应定期通风,并配备合适的空气过滤设备,确保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浓度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3. 设备规范 煤质分析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一定的规范,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下面是煤质分析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规范要求:

煤质分析实验室中的仪器应具有足够的准确性。仪器的测量误差应符合相关标准或法规的要求,并定期进行校准和验证。对于重要的仪器设备,还应定期进行外部质量评估和比对。 3.2 仪器灵敏度 煤质分析实验室中的仪器应具有足够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到样品中的微量成分。仪器的灵敏度应符合相关标准或法规的要求,并定期进行性能验证。 3.3 仪器稳定性 煤质分析实验室中的仪器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在长时间的使用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和测量结果。仪器的稳定性应符合相关标准或法规的要求,并定期进行性能验证和维护。

煤炭检测标准(一)

煤炭检测标准(一) 煤炭检测标准 一、背景介绍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之一,而煤炭检测是保障煤炭质量和安全的重 要环节。煤炭检测标准是保证煤炭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依据。然而,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不统一、检测方法不规范等。 二、标准体系 煤炭检测标准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以确保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常用的标准体系包括: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企业标准 三、标准制定过程 为了制定一份完善的标准,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研究现有标准,评估其优缺点。 2.研究国内外相关技术、法规要求和市场需求。 3.根据研究结果,制订初稿。 4.经过专家讨论、实验验证等环节,对初稿进行修订完善。 5.发布标准,并进行监督和更新。 四、标准内容 煤炭检测标准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1.检测的对象和要求:包括煤炭种类、检测项目、检测方法等。 2.检测设备和方法:包括检测器具和仪器,以及检测过程中使用的 方法、步骤等。

3.检测结果的评价标准:包括结果的准确性、可重复性、不确定度、 判定标准等。 五、标准应用 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同时也需要推广 应用标准。因此,标准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应用标准时需 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2.标准的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 3.标准的更新和修订 六、结论 煤炭检测标准是保障煤炭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将对全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标准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以保证我国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未来展望 当前,煤炭检测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但是,随着煤炭行 业的不断发展,煤炭检测标准也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未来,应该 在以下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 1.推进检测技术的创新,提高检测精度和速度。 2.加强标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优化标准体系。 3.开展国际标准合作,促进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八、结语 煤炭检测标准不仅是煤炭质量和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我国 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我们需要不断地完 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研究和应用,以保证煤炭行业的稳健发展。

煤炭检验项目标准

煤炭检验项目标准 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虽然煤炭的价值大不如从前,但毕竟目前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煤炭还是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能量来源之一,煤炭的供应也关系到我国的工业乃至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的稳定,煤炭的供应安全问题也是我国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 青岛科标检测下设标准煤质检验中心,对于多种煤炭的采样,工业分析,及物理化学分析等具有权威性,设备均采用最新技术研制,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数据精确度高、工作效率高、人为干扰因素低的“三高一低”等特点。检验环境采用除尘无菌处理,聘用专业的检验技术人才,严格执行相关国家标准,检验报告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检测产品: 商品煤、煤层煤样、生产煤样等煤炭产品、生物质燃料、植物秸秆、煤灰、煤质等检测项目: 对各类煤炭、焦炭等进行以下各项检测项目: 固定碳、全硫、各形态硫、硫含量、平衡水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碳、氢、氮、磷、砷、氯、氟、钠、钾、锰、铜、钴、镍、锌、钒、硒、铬、镉、铅、汞等其他元素含量)、主、次元素、最高内在水分、碳酸盐二氧化碳、煤灰熔融性、全水分、对CO2化学反应性、水分、灰分、挥发分、哈氏可磨性指数、结渣性、热稳定性、煤灰成分、苯萃取物、粘结指数、腐植酸产率、胶质层、筛分试验、粉尘粒度、低温干馏、相对氧化度、采样、浓度、表观粘度、稳定性、密度、pH、发热量、二氧化硅、氧化钙、煤灰高温粘度特性、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煤样制备、商品煤样采取、煤矿瓦斯、煤自燃倾向、煤粉细度、着火温度、抗碎强度、煤炭浮沉、透光率、坩埚膨胀序数等 可对各类炭素材料提供以下检测:硫、灰分、挥发分、水分等检测项目。 检测标准: GB/T 31090-2014 煤炭直接液化柴油组分油 GB/T 31429-2015 煤炭实验室测试质量控制导则 GB/T 32042-2015 煤炭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GB/T 477-2008 煤炭筛分试验方法

2023年某煤矿质量标准化管理规定

2023年某煤矿质量标准化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煤矿质量管理,提高煤炭质量,保障生产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某煤矿2023年起的质量管理工作。 第三条煤矿质量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的原则。 第四条煤矿应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煤炭质量。 第二章煤炭质量检测及评价 第五条煤矿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确保煤炭产品达到质量要求。 第六条煤矿应建立煤炭质量检测实验室,配备相关检测设备和人员,并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检测。 第七条煤矿应定期对煤炭产品进行质量评价,检测煤炭的热值、硫分、挥发分等指标,并据此调整生产工艺,提高煤炭质量。 第三章煤炭质量控制 第八条煤矿应制定煤炭质量控制方案,明确煤炭质量标准、生产工艺和检测要求。 第九条煤矿应通过选煤等方式,降低灰分、硫分等有害元素含量,提高煤炭热值和能源利用率。

第十条煤矿应配备煤质管理人员,负责煤炭质量控制的组织、监督和落实。 第四章煤炭质量追溯 第十一条煤矿应建立煤炭质量追溯体系,对每一批次的煤炭进行追溯。 第十二条煤矿应记录煤炭的来源、生产工艺、质量检测结果等信息,并建立相应的档案。 第十三条煤矿应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煤炭质量信息的公正、透明和可追溯。 第五章煤炭质量问题处理 第十四条煤矿发现煤炭质量问题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并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十五条煤矿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煤炭质量问题,并按照要求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第六章煤炭质量管理监督与评估 第十六条煤矿质量管理工作应定期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与评估。 第十七条煤矿应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进行内外部质量审核,不定期组织产品质量鉴定。 第十八条煤矿应建立煤炭质量管理业绩考核制度,对主要质量指标进行考核和奖惩。 第七章法律责任

煤炭质量标准--煤的灰分分级

煤炭质量标准--煤的灰分分级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煤炭按干燥基灰分(Ad)范围分级及其命名。 本部分适用于煤炭勘探、生产、加工利用和煤炭销售中对煤炭按灰 分分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档中的条款通过GB/T15224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档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 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212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T 212?2001,eqv ISO 1172 2:1999;eqv ISO 1171:1997;eqv ISO 562:1998) GB 474煤样的制备方法(GB 474?1996,eqv ISO 1988:197 5) GB 475商品煤样采取方法(GB 475?1996,eqv ISO 1988:1 975)

GB/T 17608煤炭产品品种和等级划分 3、动力煤灰分分级 动力煤的灰分按表1分级。 表1 动力煤的灰分分级 冶炼用炼焦精煤的灰分按表2分级。 表2 冶炼用炼焦精煤的灰分分级

5、高炉喷吹用煤的灰分分级 高炉喷吹用煤的灰分分级可参照本部分第4章中表2冶炼用炼焦精 煤进行分级。 6、其它用炼焦精煤和原料用煤的灰分分级 其它用炼焦精煤和原料用煤的灰分分级可参照本部分第3章中表1 动力煤炭进行分级。 7、煤炭产品品种 煤炭产品品种按GB/T17608进行划分。 8、煤炭灰分的检验 8.1煤样的采取和制备 煤样按GB475的规定采取,按GB474的规定制备。 8.2煤炭灰分的试验方法 煤炭灰分按GB/T212进行测定 煤的加工方式分类 煤炭知识 2009-09-09 09:54 阅读5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煤层冲击倾向鉴定试行技术规范(最新版)

煤层冲击倾向鉴定试行技术规 范(最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refers to ensuring the smooth and effective progres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production 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social and personal safety.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煤层冲击倾向鉴定试行技术规范(最新版) 煤层冲击倾向的鉴定试验工作除应遵守煤炭工业部颁发的《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外,还应遵守本规范的规定。 第一节一般规定 1、煤层的冲击倾向分三类,强烈冲击倾向、中等冲击倾向和无冲击倾向。 强烈冲击倾向煤层及中等冲击倾向煤层统称为有冲击倾向煤层。 2、煤层的冲击倾向鉴定以井田为单位进行,鉴定试行工作由煤炭工业部指定单位负责。 3、煤层冲击倾向鉴定的结果由鉴定试验单位报煤炭国,并

通知有关单位。 4、已发生破坏性冲击地压的煤层属于有冲击倾向煤层。 第二节鉴定方法 1、用煤样动态破坏时间DT、冲击能量指数KE与弹性能量指数WET等指标鉴定煤层的冲击倾向,各指标的界限值见表1。 表1煤的冲击倾向鉴定指标值 DT(ms) ≤50 50<DT≤500 >500 DE(注) ≥5 5>KE≥1.5 <1.5 WET ≥5

5>WET≥2 <2 鉴定结果 强烈 中等 无 注:煤样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属Ⅱ类时,不计算KE值,煤的冲击倾向指标用煤样力学试验方法求得,每种煤样的试件不得少于10件,否则应在鉴定试验报告中说明。 (一)煤的动态破坏时间测定 煤样的动态破坏时间是煤试件在常规单轴压缩试验条件下,从极限载荷到完全破坏所经历的时间,用符号DT表示。 一、仪器、设备 1、载荷传感器 2、动态应变仪:工作频率≥2000HZ 3、记录仪

GB212-2008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T212-2008 代替GB/T 212-2001,GB/T 15334-1994,GB/T 18856.7-200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和水煤浆的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测定方法和固定碳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无烟煤和水煤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18 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GB/T 218-1996,eqv ISO 925:1980)GB/T 7560 煤中矿物质的测定方法(GB/T 7560-2001,eqv ISO 602:1983) GB/T 18510 煤和焦炭试验可替代方法确认准则 GB/T 18856.1 水煤浆试验方法第1部分:采样 3 水分的测定 本章规定了煤的三种水分测定方法。其中方法A适用于所有煤种,方法B仅适用于烟煤和无烟煤,微波干燥法(见附录A)适用于褐煤和烟煤水分的快速测定。 在仲裁分析中遇到有用一般分析试验煤样水分进行校正以及基的换算时,应用方法A测定一般分析试验煤样的水分。 3.1 方法A(通氮干燥法) 3.1.1 方法提要 称取一定量的一般分析试验煤样,置于(105~110)℃干燥箱中,在干燥氮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定。然后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质量分数。 3.1.2 试剂 3.1.2.1 氮气:纯度99.9%,含氧量小于0.01%. 3.1.2.2 无水氯化钙(HGB 3208):化学纯,粒状。 3.1.2.3 变色硅胶:工业用品。 3.1.3 仪器设备 3.1.3.1 小空间干燥箱:箱体严密,具有较小的自由空间,有气体进、出口,并带有自动控温装置,能保持温度在(105~110)℃范围内。 3.1.3.2 玻璃称量瓶:直径40mm,高25mm,并带有严密的磨口盖(见图1)。

最新GB212-2022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212-2022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T212-2022 代替GB/T 212-2001,GB/T 15334-1994,GB/T 18856.7-202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和水煤浆的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测定方法和固定碳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无烟煤和水煤浆。 2 标准性引用文件 以下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但凡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

最新版本。但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18 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GB/T 218-1996,eqv ISO 925:1980〕GB/T 7560 煤中矿物质的测定方法〔GB/T 7560-2001,eqv ISO 602:1983〕GB/T 18510 煤和焦炭试验可替代方法确认准那么 GB/T 18856.1 水煤浆试验方法第1局部:采样 3 水分的测定 本章规定了煤的三种水分测定方法。其中方法A适用于所有煤种,方法B仅适用于烟煤和无烟煤,微波枯燥法〔见附录A〕适用于褐煤和烟煤水分的快速测定。 在仲裁分析中遇到有用一般分析试验煤样水分进行校正以及基的换算时,应用方法A测定一般分析试验煤样的水分。

3.1 方法A〔通氮枯燥法〕 3.1.1 方法提要 称取一定量的一般分析试验煤样,置于〔105~110〕℃枯燥箱中,在枯燥氮气流中枯燥到质量恒定。然后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质量分数。 3.1.2 试剂 3.1.2.1 氮气:纯度99.9%,含氧量小于0.01%. 3.1.2.2 无水氯化钙〔HGB 3208〕:化学纯, 粒状。 3.1.2.3 变色硅胶:工业用品。 3.1.3 仪器设备 3.1.3.1 小空间枯燥箱:箱体严密,具有较小 的自由空间,有气体进、出口,并带有自动控温装置,能保持温度在〔105~110〕℃范围内。 3.1.3.2 玻璃称量瓶:直径40mm,高25mm, 并带有严密的磨口盖〔见图1〕。

XX煤矿质量标准化标准细则(2022年编)

XX煤矿质量标准化标准细则(2022年编)XX煤矿质量标准化标准细则(2022年编) 目录 一、采煤专业质量国家标准技术标准标准细则1 (一)高炉及煤壁机道:1 (二)两巷端头及超前:1 (三)两巷文明生产:1 (四)物料定置管理2 (五)泵站与移变管理2 (六)油脂库2 (七)图牌板管理3 二、掘进专业质量标准化标准品质细则3 (一)巷道工程质量:3 (二)掘进文明供货标准:5 三、机运专业专业技能质量标准化标准细则6 (一)一般规定6 (二)采掘水路运输绞车管理规定6 (三)机电设备管理体制7 (四)电缆和“四小线”管理制度9 (五)安全保护10

(六)接地10 (七)冶金硐室及配电点12 (八)井下照明敷设吊挂规定12 (九)采掘运设备12 (十)窄轨轨道线路与道岔管理规定13 (十一)胶带式输送机管理新规定13 (十二)气动控制系统安装使用规定14 (十三)有色金属运输各类牌板的悬挂规定14 (十四)安全管理设施及小电刷漆规定15 (十五)检视处理车辆掉道规范化管理规定15 (十六)关于钢丝绳的插接规定16 四、通防专业人才质量标准化标准细则16 (一)通风专业16 (二)防尘专业23 (三)井下爆破管理专业28 (四)防灭火方面29 (五)其他方面30 为稳步提升我矿质量标准化的整体持续提升水平,狠抓规范管理,规范操作,提高技术素质,创建精品工程,不断促进质量标准化的全面健康发展。特制定XX煤矿质量系列化标准细则: 一、采煤专业质量标准化标准细则 (一)工作面及煤壁机道:

1、一架三表必须按标准安设齐全,三架三表位置统一,成一条直线,确保初撑力≥24Mpa,并做到读数准确、真实。 2、支架架间喷雾安设成一条直线,在支架前梁左上方位置。 3、液压偏差支架的垂直线偏差不得超过±50mm,中心距偏差不超 过±100mm;相邻支架不能有明显错差(不超过顶梁侧护板高的2/3),支架不挤、不咬,架间空隙不超过规定(<200mm);支架垂直于头底板,最大偏差不超过±5°)。 4、工作面做到“四无”,即支架管路无漏液,液压件无漏液、无 窜液、无自动卸载。 5、工作面做到“六净”,即架间、架内、架前、工作面两端头、 电缆槽浮煤清理第三周,浮尘冲刷净。 6、煤壁平直并与顶底板垂直,实现机道顶板无伞簷。伞檐长度 <1m时,伞檐最突出部分≤250mm,伞檐长度≥1m时,伞檐最突出 部分≤200mm。 7、工作面必须根据煤层倾角和赋存情况予以调斜,保证支架、溜 子不上窜下滑。 8、机道内共不得有矸石、杂物,溜子平直。 (二)两巷端头及超前: 1、综采吊装工作面端头支护的使用符合作业规程有关要求(与工 作面五图一表相符)。 2、工作面两巷为铁棚支护前会,超前支护必须使用十字顶梁,且 十字顶梁正下方必须有单体支柱,并做到接顶严实,十字顶梁与一字 梁铰接处必须有水平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