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常压力脑积水诊疗方案

正常压力脑积水诊疗方案

正常压力脑积水诊疗方案
正常压力脑积水诊疗方案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头围超过正常2个标准差;

(2)囟门扩大,逾期不闭,紧张饱满或颅缝分裂;

(3)眼球下旋如落日状,或震颤,或斜视;

(4)智能低下,语言迟缓;

(5)运动发育异常,或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6)头痛、呕吐、眩晕或抽搐,而难以用其它疾病解释者;

(7)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脑积水者。

凡具有上述(1)~(6)之1项及(7)项者,即可诊断为本病。

(二)证候诊断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头胀、头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昼轻夜重,日久可见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可伴有四肢抽搐,或为外伤、创伤、出血等病因所致,舌暗有瘀斑,脉涩弦或沉滑。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头痛、头胀、抬头无力,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双下肢活动不灵。精神倦怠,舌淡,体庞大,苔白滑,脉濡滑。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头痛如裹,头沉,肢体乏力,善忘,或痴呆、反应迟钝、语音不清,视物模糊、耳聋等症,甚有个性改变。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少薄白微腻,脉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治法:化瘀利水,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合五苓散加减。丹参、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全蝎、生地、麝香、茯苓、猪苓、白术、泽泻、葱白、生姜、甘草等。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治法:健脾利水,芳香开窍。

推荐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加减。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生黄芪、车前草、生甘草等。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治法:健脾补肾,化瘀开窍。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汤合真武汤加减。制附子、肉桂、丹参、枸杞、茯苓、

猪苓、桂枝、白术、泽泻、生黄芪、车前子、生甘草等。

(二)中药外敷治疗

可选择使用皂角膏(皂角、艾叶、丹参、红花、冰片等)外敷。剃光患者头顶部头发,将药膏均匀涂抹于前额发际至双耳尖及枕骨结节以上,以盖住头皮为度,绷带包裹,胶布固定,每1周换药1次,换药前将原来药物洗净。

(三)针灸治疗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取穴:人中、百会、风池、血海、三阴交。

刺法:人中行泻法,余穴均为平补平泻。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取穴:人中、百会、肺俞、三焦俞、脾俞、肾俞、血海。

刺法:以补法为主。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取穴:人中、百会、脾俞、肾俞、血海。

刺法:人中以点刺为主,余穴平补平泻。

4.随证加减

(1)伴有下肢肌肉萎缩,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坐立行走困难或不稳等症者,加用后溪、足三里、阳陵泉,以平补平泻为主。

(2)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者,针刺加用内关、中脘、水分、阴陵泉、听会,以泻法为主。

(3)伴有痴呆、反应迟钝、不能说话、不会运算、逻辑思维能力差、理解力下降为主要症状者,针刺加用四神聪、神门、后溪、照海,以平补平泻为主。

(四)推拿治疗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方法:点按风池,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穴。滚、揉臀部及下肢后侧及下肢前侧,配合髋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滚臀及下肢外侧部、,点揉环跳、巨髎、髀关、承扶、殷门、迈步、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昆仑穴;拿下肢,摇髋、膝、踝关节,屈伸踝关节,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方法:拿上肢,滚法作用于腰骶臀部及下肢内外侧,拿下肢内外侧,拿揉血海、足三里,摇髋、膝、踝关节,拔伸髋、踝关节。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方法:点按风池,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命门、肾俞、脾俞、肝俞穴。按揉手三里、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阴陵泉、三阴交。

4.随证加减

(1)伴有下肢肌肉萎缩,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坐立行走困难或不稳等症者,点按风池,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穴。滚、揉臀部及下肢后侧及下肢前侧,配合髋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滚臀及下肢外侧部,点揉环跳、巨髎、髀关、承扶、殷门、迈步、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昆仑穴;拿下肢,摇髋、膝、踝关节,屈伸踝关节,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

(2)伴有恶心、耳鸣、耳聋等症者,点按揉风池,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耳前后穴位。点按中脘、天枢。拿揉点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申脉、太溪等穴位。

(3)伴有痴呆、语言障碍者,点按风池,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督脉沿线穴位、颈部夹脊穴。按揉内关、神门、曲池、三阴交、悬钟等穴位。

(4)视物模糊者,点按风池穴,按揉精明、四白、太阳、承泣、瞳子瞭、丝竹空等。

(五)其他疗法

1.拔罐治疗:以肝俞、肾俞、脾俞、肺俞、膈俞、命门等背俞及督脉为主的穴位上施术。拔罐5分钟后取罐,每天一次,治疗5~6天休息一天。

2.穴位埋线:对脾肾亏损或脾虚水泛者,选取脾俞、肾俞等穴位埋线治疗。

3.艾灸治疗:对脾肾亏虚者艾灸命门、气海、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

4.康复训练:依据患者的运动、发育、智力、语言等功能障碍经过康复师评定其功能现状,结合现代康复理念使用现代康复手段,并制定康复计划,选择针对性的运动、作业、语言等治疗方法。包括运动训练、语言训练、作业康复等。

5.物理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中药离子导入、超声理疗、经络导推等。

(六)护理调摄

1.一般护理:中医脑病科常规护理。

2.根据头痛对患者造成的精神或心理等不良影响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3.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卫生宣教。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治疗指数=(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治疗指数≥70﹪);

(2)显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50﹪≤治疗指数≤70﹪);

(3)有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有改善,(30﹪≤治疗指数≤50﹪);

(4)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治疗指数≤30﹪)。

(二)评价方法

评价选取脑积水的主要临床表现肢体运动障碍、智力障碍、头痛以及影像学表现等,采用国际公认的量表评分标准评分,以判定疗效。具体采用量表如下:肢体运动功能:采用卒中病人运动评分MAS(the Motor Assessment Scale)评分。

头痛:头痛观察与评价指标。

智力障碍: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2016中国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

神经指南:中国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2016) 2016-08-03中华医学杂志 正常压力脑积水(NPH)是指以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三联征为临床表现,患者病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发展,影像学检查具有脑室扩大,脑脊液压力测定在70-200mmH2O(1mmH2O=0.0098kPa)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一、概述 1936年Riddoch等报道了有认知障碍、步态不稳,但没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典型颅内压增高的NPH病例,1965年Adams和Hakim等首先提出NPH 综合征的概念,报道3例NPH患者,其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行走困难及尿失禁三联征,同时脑室扩大,腰穿脑脊液压力在正常范围。NPH临床分为两类。一类继发性NPH(sNPH),常继发于有明确发病原因的颅脑创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炎等疾病;第二类特发性NPH(iNPH),临床中无明确的病因,该病多发于成年人,规范的术前评估下,脑脊液分流手术可使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本共识特指成人iNPH。 目前,国内缺乏iNPH流行病学资料。据挪威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疑似iNPH 的患病率大约在21.9/10万人,发病率约为5.5/10万人。iNPH通常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大幅度升高。有研究表明,日本61岁以上人群“基于MRI影像支持的可能iNPH患病率”平均为1.1%。在某些特定人群,如疑似帕金森综合征而就诊的人群中,患病率则高达19%。研究发现,iNPH主要为老年人,该病容易误诊为老年痴呆、帕金森综合征,部分iNPH患者可能同时合并痴呆及帕金森综合征。iNPH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一个主要理论是颅内静脉系统顺应性降低,表现为CSF搏动性减弱和蛛网膜颗粒功能受损,从而影响了CSF的流动和吸收。由于CSF吸收减少,脑室扩大,相应脑室旁白质间质水肿,脑血流减少,代谢障碍而产生临床症状。近年的影像学研究证实,分流手术后脑室旁前额叶区域的

中国脑积水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3版)

中国脑积水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3版) 一、脑积水概念和分类 颅内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的脑脊液异常积聚,使其一部分或全部异常扩大称为脑积水。单纯脑室扩大者称为脑内积水,单纯颅内蛛网膜下腔扩大者称为脑外积水。脑积水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改变,而是诸多病理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循环障碍。脑积水是由脑脊液循环障碍(通道阻塞),脑脊液吸收障碍,脑脊液分泌过多,脑实质萎缩等原因造成。临床中最常见的是梗阻性病因,如脑室系统不同部位(室问孔、导水管、正中孑L)的阻塞、脑室系统相邻部位的占位病变压迫和中枢神经系统先天畸形。按流体动力学分为交通性和梗阻性脑积水;按时限进展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脑积水,急性和慢性脑积水,进行性和静止性脑积水;按影像学分为单纯性、继发性和代偿性脑积水;按病理生理分为高压力性、正常压力性、脑萎缩性脑积水;按年龄分为儿童和成人脑积水。 二、脑积水的诊断 1.临床症状和体征:头颅及前囟增大(婴幼儿),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脑组织受压引起进行性脑功能障碍表现(智能障碍、步行障碍、尿失禁)。 2.脑室穿刺测压:高于正常值(4,JD40~110 mm H:O,成人80一180 mm H,0)。成人正常压力脑积水的脑室内压力在正常值范围内。临床常以患者侧卧位腰穿测蛛网膜下腔压力代表脑室内压力,梗阻性脑积水严禁做腰蛛网膜下腔穿刺测压。 3.头颅影像学检查:(1)梗阻性脑积水。头颅x线片为颅骨内板可见指压痕(慢性病例)。CT见脑室扩大,双额角径或颅内径(Evans指数)>0.33是诊断脑积水的标志性指标;额角变锐<100。;颞角宽度>3 mm;脑室边缘模糊,室旁低密度晕环;基底池,脑沟受压/消失。MRI为矢状位T1可显示导水管梗阻,幕上脑室扩大;胼胝体变薄,向上拉伸;穹窿、大脑内静脉向下移位、第三脑室底疝入扩大的蝶鞍。他显示脑脊液样的指纹状高信号向脑室外延伸到脑组织,间质水肿在脑室角周围明显;脑室内脑脊液形成湍流;导水管流空消失。增强T1显示软脑膜血管淤滞,类似于脑膜炎改变。心电门控相位对比MRI电影为在导水管中无明显脑脊液流动。推荐影像学检查:3DCISS序列可减少脑脊液流动伪影,更好显示脑室轮廓及透明隔,心电门控相位对比MRI电影。 (2)正常压力脑积水。cT见脑室扩大伴额角变钝。MRI有脑室扩大;额角颞角扩大不伴海马萎缩;基底池、外侧裂扩大,脑沟正常;部分病例在质子密度像及常规自旋回波序列可消失导水管流空现象;脑脊液电影可消失脑脊液流速增加。推荐影像学检查是心电门控相位对比MRI电影。(3)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外积水)。CT见双侧额部(前部半球间裂)蛛网膜下腔增宽I>5 mm;脑池增宽;轻度脑室扩大;增强cT显示静脉穿过蛛网膜下腔。MRI有蛛网膜下腔增宽伴穿行血管;在所有序列,蛛网膜下腔内为脑脊液信号;推荐影像学检查:多普勒超声显示静脉穿行蛛网膜下腔;MRI排除慢性硬膜下积液;增强CT或MRI排除基础病因。 4.其他特殊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MRI的脑脊液动力学检查等。 三、脑积水的治疗 目的为预防或治疗因颅内压增高或脑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原则是解除病因和解决脑室扩大兼顾,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因素,采取个体化治疗。 1.手术适应证:(1)新生儿和儿童脑积水为脑室扩大并有颅内压增高、脑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2)无症状且脑室大小稳定不再增大的儿童脑积水,要考虑儿童认知功能有无损害,积极手术治疗对改善儿童神经功能有明确益处。(3)颅内出血后和脑脊液感染继发脑积水,在血性脑脊液吸收后,有脑脊液感染者采用静脉(脑室内或鞘内用药要根据中国药典和药品说明书)用抗生素,待脑脊液感染控制后(接近或达到正常脑脊液指标),可行分流术。 (4)肿瘤伴发的脑积水,对伴有脑积水的第三和第四脑室内肿瘤,如估计手术不能全部切除肿瘤,或不能解除梗阻因素,做术前脑室一腹腔分流术有助于肿瘤切除术后安全渡过围手术危险期。(5)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正压性脑积水。(6)脑外积水的处理原则是狭义的脑外积水见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原因不明,表现为双额蛛网膜下腔增宽,前囟张力正常或轻度饱满。如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绝大多数患儿在l岁半以后积液消失,无需特殊治疗。 2.手术禁忌证:(1)颅内出血急性期。(2)颅内感染,有脑脊液感染或感染病灶。(3)头皮、颈部、胸部、腹部皮肤有感染。(4)腹腔内有感染。 3.手术方式的选择原则:(1)V—P分流术适合于大多数类型的脑积水。(2)L—P分流术适合于交通性脑积水和正压性脑积水,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的患者为禁忌证。(3)脑室一心房(V—A)分流术常用于不适合做V—P分流术者,如腹腔内感染,有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者为禁忌证。(4)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适合于非交通性和部分交通性脑积水患者。 对婴幼儿(尤其是 四、分流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在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分流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主要有分流感染(包括颅内或腹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精编版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目录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 二、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

三、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 四、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8 五、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22 六、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26 七、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0 八、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5 九、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9 十、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44 十一、迟脉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48 十二、结脉证(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52 十三、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57 十四、郁病(抑郁发作)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60 十五、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65 十六、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71 十七、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77 十八、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1 十九、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3 二十、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9 二十一、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95 二十二、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98 二十三、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03 二十四、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07 二十五、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10 二十六、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15 二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24 二十八、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32 二十九、消渴病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37 三十、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0 三十一、肾风(IgA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5 三十二、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50 三十三、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56 三十四、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62 三十五、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67 三十六、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73 三十七、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79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6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住院患者。 一、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积水。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正常压力脑积水(ICD-10编码:G91.2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协作组制定的“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作为诊断标准(2010年)。 (2)西医诊断标准: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制定《中国脑积水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 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根据原发病的不同,参照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诊疗方案(2017年版)”。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临床常见证候: 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脾肾阳虚,瘀阻脑窍证 肝肾亏虚,髓海失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医诊断为脑积水,西医诊断为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住院患者。 2.由脑肿瘤引起的脑积水、急进型脑积水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乙肝五项、肝功、肾功、胸部X线片、脑电图、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测颅压,泌尿系B超、心脏彩超、颈部血管B超、24小时脑电图、甲状腺功能、凝血系列、头颅MRA或CTA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化瘀利水,通络开窍。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健脾利水,芳香开窍。 (3)脾肾阳虚,瘀阻脑窍证:温补脾肾,化瘀开窍。 (4)肝肾亏虚,髓海失养证:补益肝肾,填髓开窍。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外治法 (2)针刺治疗 (3)拔罐治疗 4.康复疗法 5.诊疗设备 6.西医治疗 7.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步态不稳,认识功能障碍及小便失禁等主要症状改善。 2.影像学检查无加重或有所好转。 3.无需继续住院的并发症。 4.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颅压增高或脑室进行性扩大,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

指南共识 中国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2016)

指南共识中国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2016) 中国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2016)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神经 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 正常压力脑积水(NPH)是指以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三联征为临床表现,患者病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发展,影像学检查具有脑室扩大,脑脊液压力测定在70~200 mmH2O(1 mmH2O = 0.0098 kPa)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概述1936 年Riddoch 等报道了有认知障碍、步态不稳,但没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典型颅内压增高的NPH 病例,1965 年Adams 和Hakim 等首先提出NPH 综合征的概念,报道 3 例NPH 患者,其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行走困难及尿失禁三联征,同时脑室扩大,腰穿脑脊液压力在正常范围。 NPH 临床分为两类。一类继发性NPH(sNPH),常继发于有明确发病原因的颅脑创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炎等疾病;第二类特发性NPH(iNPH),临床中无明确的病因,该病多发于成年人,规范的术前评估下,脑脊液分流手术可使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本共识特指成人iNPH。 目前,国内缺乏iNPH 流行病学资料。据挪威的流行病学调

查资料,疑似iNPH 的患病率大约在21.9 /10 万人,发病率约为 5.5/10 万人。iNPH 通常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大幅度升高。有研究表明,日本61 岁以上人群「基于MRI 影像支持的可能iNPH 患病率」平均为1.1%。在某些特定人群,如疑似帕金森综合征而就诊的人群中,患病率则高达19%。研究发现,iNPH 主要为老年人,该病容易误诊为老年痴呆、帕金森综合征,部分iNPH 患者可能同时合并痴呆及帕金森综合征。 iNPH 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一个主要理论是颅内静脉系统顺应性降低,表现为CSF 搏动性减弱和蛛网膜颗粒功能受损,从而影响了CSF 的流动和吸收。由于CSF 吸收减少,脑室扩大,相应脑室旁白质间质水肿,脑血流减少,代谢障碍而产生临床症状。近年的影像学研究证实,分流手术后脑室旁前额叶区域的间质水肿,锥体束通路受损、中脑结构受压等多种病理改变均有所改善,表明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是因多个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 临床表现iNPH 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三联征。其中步态障碍最为常见,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病,约有一半患者同时具有三联征。 1. 步态障碍:步态障碍往往表现为行走缓慢、摇摆不稳、步距小、双脚间距增宽、抬脚高度变小,起步和转弯障碍,但行走时摆臂功能正常。在疾病的早期,步态障碍症状轻微,

脑积水

脑积水的诊治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其最常见的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并发症之一,Bagely在1928年首先对此并发症进行了报道。脑积水可导致SAH 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加速病情进展甚至导致死亡。了解SAH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提高对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诊治水平,改善病人预后。 流行病学 SAH后脑积水发生率约为20-70%,发病率差异可能与发病后影像学检查的时机、次数及病例选择有关。部分无症状的脑积水早期可自行缓解而被漏诊。根据脑积水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急性脑积水和慢性脑积水两种,SAH后2周内发生为急性型,2周后发生为慢性型。急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约为20-30%,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约6-67%不等。 发病机制 动脉瘤破裂导致SAH,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可发生急性或慢性脑积水。急性脑积水主要原因考虑为动脉瘤破裂后大量血块聚集、压迫、堵塞四脑室、导水管及导水管开口、室间孔等处,或血液覆盖阻塞蛛网膜颗粒,共同影响脑脊液循环。急性脑积水并不都发展成慢性脑积水,约30%的急性脑积水发展成慢性脑积水。慢性脑积水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红细胞分解产物(特别是含铁血黄素、胆红素)刺激一起蛛网膜纤维化和粘连导致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障碍是SAH后慢性脑积水的主要形成机制。 SAH后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

SAH后脑积水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其危险因素,目前争论较多,但下面几个因素对SAH后脑积水形成影响较确切,了解SAH后脑积水的高危因素对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影响SAH后脑积水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SAH 的次数、脑室内积血及脑池积血、动脉瘤的部位。文献报道年龄大于60岁易并发脑积水,可能有老年人脑萎缩出血后易弥散、老年人多伴高血压及其脑脊液吸收能力减弱有关。Graff 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史及动脉瘤术前、术后高血压对SAH后脑积水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Hunt-Hess分级与脑积水发生率基本平行,I-II 级发生率为9.2%,III-IV级则高达32.8%。Fisher分级直接反映SAH的量及分布,分布越广则脑积水的发生率也越高,但IV级病人脑内出血并不增加脑积水的发生率;反复SAH可导致更为严重的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和慢性蛛网膜下腔纤维化,有学者研究证实首次出血脑积水发生率18.1%,多次出血则增至39.1%,脑积水的发生率随出血次数而增加;脑室内积血及脑池积血常堵塞中脑导水管开口、四脑室出口及基底池,影响CSF的正常循环,因而是公认的导致早期急性脑积水形成的主要因素;脑积水在后循环动脉瘤SAH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前交通动脉瘤,二者出血后出血量大且不易被清除,同时由于易破入三脑室和侧脑室,导致较高Fisher分级也是其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急性脑积水多见于Hunt-Hess分级III级以上或多次出血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为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意识障碍,具体表现包括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和眼球运动障碍等,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意识障碍最有意义,尤其对于1-2天逐渐出现昏迷、瞳孔缩小、光反射消失而脑干反射相对完整者。因而,急性脑积水与SAH间症状难以鉴别,影像学资料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6-脑病科--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国家重点专科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协作组制定的“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作为诊断标准(2010年)。 (1)神识呆滞,表情淡漠。 (2)足废不能用,行走不稳。 (3)小便淋漓不尽,甚至便溺不知。 (4)慢性或亚急性起病,多有明确病因如有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外伤、脑蛛网膜炎或脑膜炎等。 2.西医诊断标准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制定《中国脑积水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 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根据原发病的不同,参照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 (1)起病年龄≥60岁,缓慢起病并逐渐加重,有时症状可波动性加重或缓解 (2)临床表现: ①步态障碍,发生率为94.2~100%。典型的三联征为步幅小、抬腿困难和步距宽,走路缓慢且不稳,有时会跌倒,尤其在起身站起或转向时更明显。引流一定量的脑脊液后,步态改善的特征性表现为步幅的增大及转向时所需步数的减少,其他方面则无明显改善。 ②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9~98%。轻度患者可有额叶相关功能如注意力、思维反应速度、语言流利程度、执行能力和记忆力的障碍。在记忆障碍方面,回忆记忆障碍要比识别记忆障碍相对严重。重度患者可表现为全部认知功能的障碍。少数者也可有行动笨拙及书写困难的表现。分流术后言语记忆和思维反应速度障碍的改善较明显。 ③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4.0~76.7%。患者膀胱内压力测定时,显示膀胱机能亢进。 ④其他临床表现包括也可见上肢运动功能减退,表现为抓物上抬时因指尖抓力的减退而导致抓起动作缓慢。CSF引流测试可使上举动作得到改善。 ⑤其他神经系统表现有运动迟缓、运动技能减退、过伸强直、眉心反射、撅

脑积水诊疗指南

脑积水诊疗指南 【病史及体格检查】 1.婴儿脑积水: (1)婴儿出生后数周内或数月内头围进行性增大。 (2)吐奶,精神不振,抬头困难。 (3)前囟扩大,骨缝增宽,叩诊破壶音(Macewen征)。 (4)落日眼,头皮静脉扩张。 (5)可有抽搐发作、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四肢肌张力增高或轻瘫等症状。 (6)少有视乳头水肿。 (7)出生时母亲年龄偏大。 (8)可合并脑脊膜膨出。 2.儿童脑积水: (1)婴幼儿或较大儿童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呕吐或视乳头水肿。 (2)骨缝可能闭合,头围增大不明显,但脑室系统明显扩大。 (3)常为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 (4)晚期可有智能减退。 (5)可有颅内出血、炎症等病史。 (6)可有双眼外展不全等颅神经损害的体征。 3.成人脑积水: (1)高颅压性脑积水。 (2)由肿瘤、炎症或出血导致导水管梗阻或粘连所致。常有颅

高压及智能下降等表现及颅神经受损征。 4.正常颅压脑积水: 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炎症或开颅术后发生。脑室系统扩大,但颅内压不高,病人主要表现为智能障碍、步态蹒跚和尿便失禁三主征。 【辅助检查】 1.腰穿、测压及CSF生化常规。 2.颅骨平片、SPECT、CT或MRI,注意有无后颅窝肿瘤。 【诊断】 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及CT或MRI所见作出诊断。 【治疗原则】 根椐脑积水的不同病因和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1)解除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的病因。 (2)减少脑脊液形成。 (3)脑脊液通路改道。 2.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暂时减少脑脊液的分泌或增加机体水份的排出。可应用抑制脑脊液分泌的药物(如醋氮酰胺)以及利尿剂或脱水药等。 【治疗结果及疗效标准】 非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脑积水,分流术后数年内维持良好效果者约为50%~70%,维持远期效果者则较少。所以,分流术后,病人须定

脑积水经典案例

脑积水经典案例: 72岁的钱先生退休在家,平日生活规律,无烟酒嗜好,1个月以前逐渐出现了头部胀痛、头晕、头昏、走路不稳,晚间也难以入睡,症状逐渐明显,已经严重影响生活,需要家人照顾。患者遂至当地医院就诊,颅脑核磁共振诊断脑积水,当地医院建议患者求诊于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王义荣主任。 术前: 钱先生入院时,头痛明显,步态蹒跚,术前常规检验的指标没有明显异常,颅脑影像学检查(CT、MR)可见脑室系统明显扩张,脑积水诊断明确。在王义荣主任的建议下,钱先生接受了脑脊液腰穿放液试验(TAP 试验),检查中医生对脑脊液的压力进行测定,并且释放了约35ml的脑脊液后,患者自觉头痛等情况较前明显改善,步态也变轻松了。这样明确了钱先生的头痛等症状就是由脑积水导致的,可以考虑通过手术途径缓解钱先生的脑积水的病情。 方案: 通过医疗组讨论分析后,王主任认为患者诊断及手术指征明确,治疗欲望强烈,对医务工作者充分信任,医生应尽最大的努力予以治疗。王主任最终决定给患者实施“神经导航辅助下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方案。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现已成为国际上治疗脑积水的主流手术方式,王主任利用国际最先进的神经导航系统(该手术采用电磁导航模式)术中辅助侧脑室穿刺,更提高穿刺和置管的精准度,把手术带来的损

伤降到最低,并且大大降低了置管位置不当、引流管堵塞等并发症,顺利完成了钱先生的手术。 术后: 钱先生从麻醉中苏醒后,自觉头部胀痛消失了,全身感觉轻松许多。术后2天,患者能在病房内自如行走,也没有了术前走路不稳的感觉,按钱先生的话说,自己和正常状态没啥区别了。 医学数据: 脑脊液是充满于脑室系统的无色透明液体,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脑脊液总量在成人约150ml,日分泌量为在400~500ml。它处于不断地产生、循行和吸收的平衡状态。脑积水是就是由于颅脑疾患使得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量增加,脑室系统扩大的一种病症。有阻塞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之分,典型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如:痴呆样表现)、头痛头晕、共济失调、尿失控。 手术是治疗脑积水的主要手段。对阻塞性脑积水来说,解除梗阻是最理想的方法,根据病因可选择方法有室间孔成形术、导水管重建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等。对于交通性脑积水,减少脑脊液形成,如采用侧脑室脉络丛切除或电灼术,临床上有一定作用。但使用最多的则是脑室分流手术,常见的有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侧脑室与枕大池分流术、侧脑室心房分流术等,其中尤以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使用率最高,最为安全,效果最理想。如果选择可以调节压力的侧脑室腹腔分流管,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不同,选择适合的压力范围,对术后恢复更有意义。

一些治疗脑积水的偏方

一些治疗脑积水的偏方 脑积水是我们人体比较常见的一种脑科疾病,而且脑积水的病况也是挺严重的,一般的患者常见的症状是颅缝分离,这也是很多脑积水患者所惧怕和担心之处,所以一般的脑积水患者都会在尽快的时间内寻求医生的帮助,但是现如今的医学对于脑积水的治疗并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案,所以这也致使很多患者们私下里寻找一些治疗脑积水的偏方。 脑积水的偏方一 (1)通窍活血利水汤 ①内服方: 组成: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黄芪、地龙、全蝎、车前子、川菖蒲各3~9克,葱白1根,大枣 3枚。 加减:眼球震颤加天麻、钩藤、僵蚕;眼球不旋重用黄芪;纳少便稀加党参、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4次匀服。 ②外用方: 组成:红花、艾叶各10克,皂角1500克,麝香1克。

用法:将前三味加水2500毫升,煎2小时后去渣取汁,浓缩成药液能吊起如线为止,再加人麝香调匀,装入瓶内冷藏备用。用时,先剃光患儿头发,将上药均匀涂于头上,颅缝及囟门处适当涂厚一些。然后用绷带包裹,早晚以温水湿敷绷带各1次,使其保持一定湿度,每周换药1次。 以上内外兼治,30天为一疗程,中间休息3~7天。 疗效:内外合治共7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 脑积水的偏方二 (2)脑积水丸 组成:熟地、山药、鹿角胶、牛膝、茯苓、黄精、茺蔚子、猪苓、丹皮、车前子、肉苁蓉各10克,当归6克。上药制成蜜丸,每丸重1.5克。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次。3个月以内患儿,每次半丸;3个月以上患儿,每次1丸。 疗效:共治疗10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 脑积水的偏方三 (3)双胶双角合剂 组成:鹿角胶、阿胶、熟地、山药、山萸肉、

儿科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头颅呈普遍均匀性增大,且增长速度较快,骨缝分离,前囟明显饱满而扩大,头皮青筋暴露。颅部叩诊呈破壶音,头重颈肌不能支持而下垂,两眼下视。可有烦躁、嗜睡、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惊厥。 2.CT检查提示脑实质菲薄,脑组织面积减少,脑室增宽扩大。头颅X线摄片可见骨板变薄,颅缝分开,蝶鞍增宽。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萎缩或乳头水肿。 西医诊断:参照《脑积水》(宋虎杰,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诊断标准,并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脑病协作组2010年4月10日南昌会议专家共识,进行诊断。 (1)头围超过正常2个标准差; (2)囟门扩大,逾期不闭,紧张饱满或颅缝分裂; (3)眼球下旋如落日状,或震颤,或斜视; (4)智能低下,语言迟缓; (5)运动发育异常,或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头痛、呕吐、眩晕或抽搐,而难以用其它疾病解释者; (6)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脑积水者。 凡具有上述(1)—(5)之一项及(6)项者,即可诊断为本病。 (二)证候诊断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婴幼儿可见头大、目珠下垂如落日状、双下肢活动不灵,或伴有斜视、惊厥等。学龄儿童可自诉头胀、头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昼轻夜重,烦躁,日久可见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可伴有四肢抽搐,或为外伤、创伤、出血等病因所致,舌暗有瘀斑,脉涩弦或沉滑。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小儿可见头颅增大而沉重,颅缝开解不合,囟门宽大,头皮光亮,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如落日状,形体消瘦,肢体活动不灵,不能站立行走。学龄儿童可见头痛、头胀、抬头无力,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双下肢活动不灵。精神倦怠,舌淡,体胖大,苔白滑,脉濡滑,小儿可见指纹淡红。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正常颅压脑积水(normal-pressure hydrocephalus,NPH)即指颅内压处于正常范围的一种交通性脑积水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智力改变、步态异常及尿失禁。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简介 Hakin(1964)记载了关于成人的颅内压正常的脑积水,1965 年Adams 提出了正常颅压脑积水(normal-pressure hydrocephalus,NPH)的概念。即指颅内压处于正常范围的一种交通性脑积水综合征。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症状和体征 正常颅压脑积水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智力改变、步态异常及尿失禁。 1.智力改变比较常见,一般最早出现,但有时先见步态异常。智力改变主要表现为反应缓慢、近事记忆减退、迟钝、易倦、淡漠等,进一步出现思维能力减退、计算力下降、性格改变,类似于Alzheimer病。 2.轻度的步态异常表现为走路缓慢不稳、步基变宽,但无明显的小脑体征。重者行走、站立、起立都有困难,晚期则卧床不起。下肢的运动障碍重于上肢,表现为不完全的锥体束损害,常有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3.尿失禁出现相对较晚,程度不一。 4.头颅CT 或MRI 可以显示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第三脑室及第四脑室也扩大,脑萎缩。连续颅内压监护可发现患者熟睡后的眼动期出现颅内压升高现象,据此可与脑萎缩引起的老年性痴呆相鉴别。腰椎穿刺示脑脊液压力正常,CSF 检查正常。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疾病病因 正常颅压脑积水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外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蛛网膜下隙出血,大量的红细胞阻塞了脑室外的脑脊液循环和吸收通路;也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异常增高或其他能阻塞脑脊液在脑室外的循环和吸收通路的原因引起。 一般说来,正常颅压脑积水是一种交通性脑积水综合征。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病理生理

儿科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头颅呈普遍均匀性增大,且增长速度较快,骨缝分离,前囟明显饱满而扩大,头皮青筋暴露。颅部叩诊呈破壶音,头重颈肌不能支持而下垂,两眼下视。可有烦躁、嗜睡、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惊厥。 2.CT检查提示脑实质菲薄,脑组织面积减少,脑室增宽扩大。头颅X线摄片可见骨板变薄,颅缝分开,蝶鞍增宽。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萎缩或乳头水肿。 西医诊断:参照《脑积水》(宋虎杰,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诊断标准,并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脑病协作组2010年4月10日南昌会议专家共识,进行诊断。 (1)头围超过正常2个标准差; (2)囟门扩大,逾期不闭,紧张饱满或颅缝分裂; (3)眼球下旋如落日状,或震颤,或斜视; (4)智能低下,语言迟缓; (5)运动发育异常,或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头痛、呕吐、眩晕或抽搐,而难以用其它疾病解释者; (6)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脑积水者。 凡具有上述(1)—(5)之一项及(6)项者,即可诊断为本病。 (二)证候诊断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婴幼儿可见头大、目珠下垂如落日状、双下肢活动不灵,或伴有斜视、惊厥等。学龄儿童可自诉头胀、头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昼轻夜重,烦躁,日久可见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可伴有四肢抽搐,或为外伤、创伤、出血等病因所致,舌暗有瘀斑,脉涩弦或沉滑。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小儿可见头颅增大而沉重,颅缝开解不合,囟门宽大,头皮光亮,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如落日状,形体消瘦,肢体活动不灵,不能站立行走。学龄儿童可见头痛、头胀、抬头无力,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双下肢活动不灵。精神倦怠,舌淡,体胖大,苔白滑,脉濡滑,小儿可见指纹淡红。

正常压力脑积水诊疗方案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头围超过正常2个标准差; (2)囟门扩大,逾期不闭,紧张饱满或颅缝分裂; (3)眼球下旋如落日状,或震颤,或斜视; (4)智能低下,语言迟缓; (5)运动发育异常,或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6)头痛、呕吐、眩晕或抽搐,而难以用其它疾病解释者; (7)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脑积水者。 凡具有上述(1)~(6)之1项及(7)项者,即可诊断为本病。 (二)证候诊断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头胀、头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昼轻夜重,日久可见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可伴有四肢抽搐,或为外伤、创伤、出血等病因所致,舌暗有瘀斑,脉涩弦或沉滑。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头痛、头胀、抬头无力,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双下肢活动不灵。精神倦怠,舌淡,体庞大,苔白滑,脉濡滑。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头痛如裹,头沉,肢体乏力,善忘,或痴呆、反应迟钝、语音不清,视物模糊、耳聋等症,甚有个性改变。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少薄白微腻,脉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治法:化瘀利水,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合五苓散加减。丹参、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全蝎、生地、麝香、茯苓、猪苓、白术、泽泻、葱白、生姜、甘草等。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治法:健脾利水,芳香开窍。 推荐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加减。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生黄芪、车前草、生甘草等。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治法:健脾补肾,化瘀开窍。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汤合真武汤加减。制附子、肉桂、丹参、枸杞、茯苓、

中国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中国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正常压力脑积水(NPH)是指以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三联征为临床表现,患者病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发展,影像学检查具有脑室扩大,脑脊液压力测定在70~200 mmH2O(1 mmH2O=0.009 8 kPa)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一、概述 1936年Riddoch等报道了有认知障碍、步态不稳,但没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典型颅内压增高的NPH病例,1965年Adams和Hakim 等首先提出NPH综合征的概念,报道3例NPH患者,其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行走困难及尿失禁三联征,同时脑室扩大,腰穿脑脊液压力在正常范围[1,2]。NPH临床分为两类。一类继发性NPH(sNPH),常继发于有明确发病原因的颅脑创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炎等疾病;第二类特发性NPH(iNPH),临床中无明确的病因,该病多发于成年人,规范的术前评估下,脑脊液分流手术可使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1]。本共识特指成人iNPH。 目前,国内缺乏iNPH流行病学资料。据挪威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疑似iNPH的患病率大约在21.9/10万人,发病率约为5.5/10万人。iNPH 通常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大幅度升高[3]。有研究表明,日本61岁以上人群"基于MRI影像支持的可能iNPH患病率"平均为1.1%。在某些特定人群,如疑似帕金森综合征而就诊的人群中,患病率则高达19%。研究发现,

iNPH主要为老年人,该病容易误诊为老年痴呆、帕金森综合征[4],部分iNPH患者可能同时合并痴呆及帕金森综合征。 iNPH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一个主要理论是颅内静脉系统顺应性降低,表现为CSF搏动性减弱和蛛网膜颗粒功能受损,从而影响了CSF的流动和吸收[5]。由于CSF吸收减少,脑室扩大,相应脑室旁白质间质水肿,脑血流减少,代谢障碍而产生临床症状。近年的影像学研究证实,分流手术后脑室旁前额叶区域的间质水肿,锥体束通路受损、中脑结构受压等多种病理改变均有所改善,表明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是因多个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 二、临床表现 iNPH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三联征。其中步态障碍最为常见,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病,约有一半患者同时具有三联征[6]。 1.步态障碍: 步态障碍往往表现为行走缓慢、摇摆不稳、步距小、双脚间距增宽、抬脚高度变小[7],起步和转弯障碍,但行走时摆臂功能正常[8]。在疾病的早期,步态障碍症状轻微,难以察觉,常以"头晕"为主诉。随着疾病进展,典型的步态障碍会逐渐表现出来。在疾病晚期,患者则需要辅助下才能行走,甚至完全不能行走。部分患者临床表现类似于帕金森综合征。2.认知障碍: iNPH的认知障碍属于神经心理损伤的一部分,涉及认知、情绪情感、精神行为各个方面。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迟缓、淡漠、情感冷淡,注意力、

脑积水典型病例

1例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典型病例的治疗体会 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idiopathic normal-pressure hydrocephalus,INPH)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脑室扩大而脑脊液压力正常的脑积水,以步态异常、进行性认知障碍、小便失禁的“三主征”为临床特征。其发病率随人群寿命的提高而增加。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NPH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2.9%。由于本病的发生及进展较慢,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漏诊。现将我院2011年9月2日收治的典型INPH患者治疗体会分享一下。 79岁的丁大爷主因“步态不稳伴反映迟钝3年余”收入院。丁大爷三年前出现双下肢走路无力,步幅小,后期出现反映迟钝、记忆力差,小便失禁等症,曾先后就诊于天津市多家医院,诊断为“脑萎缩、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等”,经内科给予的改善脑代谢等治疗后效果不佳,丁大爷家里焦急万分,在网上也不断的搜索良方,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家属登陆了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积水中心的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8d18815537.html,),找到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类型脑积水救治工作,从事神经外科救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的医学博士胡群亮教授就诊。 胡群亮教授热情的接待了丁大爷。经过缜密的分析后,胡群亮教授指出:患者行走困难、认知障碍及伴小便失禁,是脑积水“三主征”,本病发现步态异常最常见,发生率为89%,其次是认知改变,发生率为79%,晚期出现尿失禁,发生率为44%。该患者脑积水“三主征”

全部俱备,可见目前社会、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够,在出现步态异常时并未引起重视,当出现认知功能等改变时才就诊。本病进展相对较缓,临床表现与其他表现为痴呆的疾病类似,故容易漏诊、误诊为脑萎缩、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要牢记INPH与老年性脑萎缩鉴别:INPH患者除认知障碍外还存在行走困难和(或)小便失禁;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脑室明显扩大(包括第四脑室),脑室周围存在水肿带(额部为主),无或仅有轻度蛛网膜下腔间隙扩大,脑沟回不扩大。而脑萎缩患者脑室扩大很少累及第四脑室,脑沟回明显增宽及蛛网膜下腔间隙扩大明显,无脑室周围水肿带。 随后胡群亮主任提出了治疗方案,第一,根据年龄、既往史、症状严重程度、影像学检查、脑脊液释放试验(Tap Test)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作为患者的手术选择及手术效果的预测,步态改善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术指征。第二,手术引流管的选择。根据阀开放时的压力,引流管分为低、中、高压管。可调压性分流管可通过体外调节分流阀开放压力而解决分流管选择不当的问题,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1)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8) 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13) 眩晕诊疗方案 (19) 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 (23)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28) 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 (34) 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9) 痫病(颞叶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 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9) 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4) 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8)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5)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69) 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75) 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82) 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 (87)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 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