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热传导》。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通过“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五、说教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

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1.出示课本13页的一首小诗: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土壤,

土壤把温暖传给了种子;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小溪,

小溪把温暖传给了鱼儿;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空气,

空气把温暖传给了你我。

……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在这首小诗中,谁把温暖传给了谁?

3.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在这首小诗中,谁把热传给了谁?

4.教师引导:太阳、土壤、小溪等把他们的温暖传递给了土壤、种子、鱼儿等。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把温暖传递给谁呢?这些温暖又是怎样传递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二单元——热传递。

5.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有关热传导的知识。

6.板书课题:5.热传导

环节二、探索

活动一:他们是怎么让身体暖和起来的

1.教师引导:冬天天气很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使身体温暖起来呢?

预设:跑步、打球、喝一杯热水、抱一个热水袋、泡温泉、钻进被窝、开空调等。

2.出示课本14页上面4幅插图,提出要求:仔细观察这4幅插图,想一想在这4幅图中他们是怎样让身体暖和起来的?

预设:

图片1,用暖手宝焐一焐,身体就暖和起来了。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

图片2,对着自己的双手哈一口热气,双手就会暖和起来。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

图片3,到温泉中泡一泡,身体就会暖和起来。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图片4,喝一杯热茶,热茶会让身体暖和起来。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活动二:热是怎么传到衣物、板栗上的

1.出示课本14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些插图,了解插图的内容,想一想热是怎么传递到衣物和板栗上的?

预设:

图片1,用熨斗熨烫衣服,热通过熨斗传递到衣服上。熨衣服时,加热电熨斗的金属底板,金属底板的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衣服,使衣服变热,变得平整。

图片2,利用沙子炒板栗,热通过沙子传到板栗上。炒板栗时,沙子吸收大量的热量,再把热均匀地传给板栗,板栗很快就被炒熟了。

2.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能举举例子吗?

3.学生列举生活中热传导的例子,预设:

用电饭锅煮饭,热由电饭锅传给了米饭。

用炒锅炒菜,热由铁锅传给了蔬菜。

热水器,热通过热水器中的镁棒传给了水,使水变得温暖。

北方人冬天用的热炕,热由炕面传给了人。

活动三:研究热的传递方式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热会通过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热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

实验一:研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

1.出示课本15页上面的三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三幅插图,并且仔细读一读下面的实验资料,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等等。

全班交流

2.探究的问题: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3.实验材料:凡士林、金属片、试管夹、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等。

4.实验方法:

①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

②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的一端,加热金属片的另一端,观察凡士

林是怎样变化的。

③加热另一块金属片的中心,观察凡士林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分小组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结论,并且填写好课本15页的实验报告。

6.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方法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小心烫手。

全班交流

7.指生说一说,分别加热两块金属片的时候,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

在一侧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油从加热的地方向另一侧慢慢熔化。

在中间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油从中间向四周扩散熔化。

8.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无论加热金属片的中间还是边缘,金属片都会变热,说明热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9.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说明热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较低的地方。

实验二:探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那么热在水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2.出示课本15页下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想一想本次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所需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

3.探究的问题: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4.实验材料:铁架台、水槽、冷水、烧杯、热水、温度计等等。

5.实验方法:

①在烧杯中到一杯热水,并且放在盛有冷水的水槽中。

②分别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热水和水槽中的冷水的温度。

③5分钟后,再分别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热水和水槽中的冷水的温度,并比较两测量的温度。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法完成实验,记录测量的温度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并且想一想这个实验中热中怎样传递的?说明了什么?

全班交流

7.各小组汇报烧杯中的热水温度会怎样变化?水槽中的冷水温度又会怎样变化?

预设:烧杯中的热水温度会越来越低,水槽中的冷水温度会升高,一直到水槽中的冷水和烧杯中的热水温度相近或相同。

8.为什么烧杯里的热水温度会降低?水槽里的冷水温度会上升呢?

因为烧杯里的热水将热传递给了水槽中的冷水,使水槽中的冷水

温度上升了。

9.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热在水中传递时,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说明温度不同的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热传导。

10.实验总结

(1)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我们发现了热是怎样传递的呢?

(2)出示课本16页的知识点:

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3)学生认真的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热传导的概念以及热传导的特点。

活动四: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现象,你能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说一说他们的传热过程吗?

2.出示课本16页下面的5幅图片,学生观察这5幅图片,初步了解图片内容,并试着用所学的热传导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预设:

图片1,烙饼。烙饼时,火的热传递给锅面,饼与锅面接触,热传递给饼,饼受热变熟了。

图片2,量体温。测量体温时,人体将热传给体温计的感温探头,感温探头变热,直到与人体温度相同,热传导就会停止。此时体温计上

显示的温度就是人体的温度。

图片3,冷敷或者热敷。冷敷是皮肤的热传递给布包里的冰块,皮肤的温度降低,达到减慢血液循环的目的;热敷是布包里的热传递给皮肤,皮肤温度变高,以加快血液循环。

图片4,吹头发。使用电吹风吹湿头发时,电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度升高;另外电吹风吹出气体,加速空气流动。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头发上的水快速蒸发。

图片5,电烙铁作画。电烙铁通电后被加热,烙铁把热传递给与其接触的木板,接触点的木板受热颜色发生改变,利用这种颜色变化完成作品。

3.教师引导:除了课本上列举的这五种热传导的例子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热传导事例,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观察我们的生活,看一看生活中哪里还存在热传导的现象,并且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热传导现象。

环节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热传导现象,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并且在热传导的时候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传到温度较低的地方。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热传导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帮助学生建构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就是热传导。热传导这一新的科学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两个物体之间,通过直接接触,热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到另一个温度较低的物体;另一方面是一个物体内部(这个物体指的是固体),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这一部分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构热传导概念,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对泡温泉、暖手宝、哈哈气这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一般是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热量的传递,从而初步建构热传导的概念。然后再对这三个生活事例的深层分析与讨论中,进一步发现热传导的规律:热传导的规律是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热传导发生的条件:一是必须有接触,一是必须有温度差。最后,在对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热传

导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任意两种形态之间发生。

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热传导概念时,主要是通过“加热铁片”的分组实验和观察“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来完成。在“加热铁片”的分组实验中,为同学们准备了两块铁板,一块是完整的铁板,一块是有豁口的铁板通过加热完整的铁板,观察铁板上黄油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认识到在一个物体内部(专指固体),热也是从温度较高处传递到温度较低处,而且传递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在加热有豁口的铁板时,学生会发现豁口两边黄油融化的情况不一样,一边融化,另一边没有融化。在追问原因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是因为有豁口的两边铁板没有接触上,从而巩固热传导发生的条件之一---必须要有接触。最后,在讨论与猜测热向各个方向传播速度的基础上,观察“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热向各个方向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完善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

新苏教版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热传导》教案

新苏教版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热传导》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我们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可以说明热传导的 方式和规律。 2.我们能够分析热传导的环境因素,明白热传导对生 活和生产的影响,发现保温、散热和隔热的重要性。 3.我们具有实验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能够运用科 学方法和探究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点 1.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2.热传导方式。 3.热传导的环境因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 1.热传导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2.热传导环境因素的分析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1.热传导原理的介绍 热传导是指物质内部热量自高温区沿着温差的方向传播到低温区的过程。热传导是物质内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与能量的形式无关,热量、电热、电子、声波、光波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递能量的。

2. 热传导的三种方式 热传导可分为三种方式,分别为导热、对流和辐射。导热 是一种固体物体内部传热的方式,其热传导速度与物体的导热系数和温度梯度成正比。对流是一种传热和传质的方式,它是靠物质的运动来传递热量的。辐射是一种热能通过电磁波传递的方式。在较高的温度下,物体就会辐射出热能。 3. 热传导环境因素和影响 环境中的温度、压力、湿度和介质的物理性质都会影响热 传导的效率。加热方式对传热效果也有很大影响。如采用辐射加热时,会发生热传导。出现热传导现象后会造成能量损失,加热效果降低。如何减少热传导对提高加热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4. 实验探究 实验1:用杯状电热杯和温度计,探究导热的过程 步骤: 1. 在杯状电热杯里加入适量温水,使电热杯顶部 露出水面。 2. 设定电热杯的能量输出,使温度升高。量取温度变化的数据。 3. 取温度计放入水中,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2:通过实验探究热辐射的影响 步骤: 1. 在离开自然光线的地方放置黑色物体,让它们 吸热。 2. 把黑色物体放在反射的平面一端,另一端则悬挂温度计,记录上述操作前后环境的温度值。知道辐射前后温度的差值,由此计算出其热辐射量。 5. 课堂讲解 教师通过投影仪分享幻灯片,对热传导的基础概念、热传 导方式、热传导环境因素和影响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热传导》教案(2021新版)6

5.热传导 【主要概念】 机械能、声、光、电、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涉及课标】 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5---6年级: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教学目标】 1.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通过“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装置、PPT。 [学生]火柴、酒精灯、黄油、一片金属片、一片有豁口的金属片、四个夹子。 【教学过程】 一、利用生活经验,谈话导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泡过温泉吗?谁来说说泡温泉时身体有哪些变化?(体温升高,出汗。)师:人体为什么会出汗?(体温升高。) 师:请同学们想想,泡温泉时体温为什么会升高?(温泉水是热的,当人进入温泉,与温泉水接触时,温泉水把热量传递给人体,人体的体温就升高了。) 2.明确课题。 总结:大家同意吗?(同意。)也就是说,人在泡温泉时,温泉水和人体之间有热量在传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之间热量传递的问题。(板书:人体----温泉水)[设计意图]通过对人体泡温泉的事例分析,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让学生意识到两个物体之间可以发生热量的传递,从而聚集本课要研究的内容,引发学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二、初步建立概念----两个物体之间的热传递。 1.交流生活事例。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教案(共4课)3(2021新版)

第二单元热传递 5.热传导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一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感受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第二部分是思考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或者板栗上的,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热传导的过程。第三部分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进一步解决在上一部分存在的质疑,并且用科学问题带领学生做了适当的检测性思考。第四部分是生活中热传导的事例,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起到进一步的知识应用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热的产生现象很熟悉,如手握暖手宝、烤火堆、晒太阳等。在认知上能快速聚焦到热的话题上面来。同时自己也能举出很多关于热的例子。但是热传递的方法分类是模糊的,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视角。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带领学生梳理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热传导。 [科学探究] 能通过探究实验找出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 [科学态度]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培养学生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热传导现象;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知道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准备:思考冬天里让身体暖和起来的方法。 分组实验材料:凡士林、金属片、铁架台、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能想起寒冷的冬天里怎么让身体热起来吗? 我们可以通过搓手、喝热水、暖手宝、泡温泉等多种方式让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有没有吃过板栗?在销售板栗的店里你观察过板栗的加工过程吗? 家里妈妈熨烫衣服的时候,你观察过吗? 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板栗上的呢? (适时提醒:熨斗的底部发热的是加热板,炒板栗的铁锅下炉火是热源。) 你能说出热量传递的路径吗? 熨斗:发热板衣服 炒板栗:火源铁锅沙砾板栗 这两个路径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左边是热的来源,右边是热的去处。而且右边的物体都是越变越热了。 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哪些呢?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8物体的传热本领 教案

8.物体的传热本领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热传导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而设计的。在本课的学习中,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进而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有着不同的用途,生活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的材料。 本课首先展示五种不同材料的勺子,设疑:这些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一样吗?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活动二,由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的讨论,引出不同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从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入手,说出光脚站在瓷砖、地板和地毯上的感觉,然后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厨房用具,说说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最后将学生带到室外,讨论冬季时人们是怎样保护树木和怎样为房子保温的。活动三,设计一个保温盒,比一比谁的保温盒保温效果好。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旨在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2.教学目标 通过热传导性能的对比实验,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 3.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 难点: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获取准确信息。 4.教学准备 长度和粗细尽量相同的木棒或竹棒、玻璃棒、塑料棒、铁棒、铜棒、 铝棒、烧杯、热水、温度计、凡士林或黄油、珠子或绿豆、秒表或其他计时工具。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面几节课,我们了解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知道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物体的传热本领是否一样呢?比如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一样吗? 2.出示课本22页上面5种勺子的图片,学生看一看,了解图片中分别是哪5种材料的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1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含反思)班级:任课教师:

1《光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时。本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学习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暴开始,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立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科学态度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 级上册 【教案】小学科学5热传导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现象。 2. 认识不同材料对热传导的影响。 3. 掌握一些常见的保温材料。 二、教学重点: 1. 热传导的概念和现象。 2. 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能。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黑板、粉笔、实验器材(锅、塑料夹、导热材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 A. 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热传递的不同方式。 2. 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B. 知识讲解(15分钟)

1. 通过示意图和易于理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热传导的概念。 2. 解释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思考热量是如何传导的。 3. 利用实例和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热传导现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C. 实验探究(3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 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实验器材:锅、塑料夹、导热材料(如金属管、木棍等)。 3. 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 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否相同? - 导热材料对热量的传导有什么影响? - 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减少热传导? 4.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 5. 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 D. 拓展活动(20分钟) 1. 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保温材料,如保温杯、保温箱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保温材料的作用原理。 3. 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自己对热传导和保温的理解与应用。 E. 小结归纳(10分钟) 1. 整理学生实验的观察结果和思考。 2. 归纳总结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影响因素。

热传导》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热传导》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本实验利用感温变色油墨,观察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在加热时的热传导过程。采用43℃感温油墨,让学生观察酒精灯加 热金属棒、金属片等材料时热传导的过程。同时,利用28℃ 感温油墨,在不同材料表面涂抹油墨,借助热水观察各种材料的热传导快慢。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易见,能突破传统实验只能针对金属材料的局限。 2.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本实验利用感温变色油墨,涂抹在不同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表面,借助热水观察各种材料的热传导快慢。采用28℃感温 油墨,操作简单,现象易见。但如果天气热,气温接近或高于28℃的情况下开展教学,需要选用变色温度更高一些的感温油墨。 3.实验改进要点 本实验中,可以根据不同教学设计的需要灵活选择感温变色油墨的涂画方法。同时,感温变色油墨有多种颜色,可以研究哪种颜色对比效果最佳。

4.实验原理 感温变色油墨含有可反复变色的微胶囊,其变色原理是在特定温度下因电子转移使微胶囊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实现颜色转变。 1.探究热传导的特点 在金属棒上涂抹几个点感温变色油墨,让学生猜测油墨点的变色顺序,观察实验结果,总结热传导的特点。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对热在金属片中传导的猜测,并进行实验验证。最后通过类比推理法,讨论金属球中热的传导特点。 2.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将28℃油墨涂抹在铝棒、铁棒、木棒、陶瓷棒表面,通过观察油墨变色的快慢,比较得到不同材料传热本领的强弱。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能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还能提高小组合作研究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金属传热的本领,体验材料对科学研究的作用,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教学重点是热传导的特点,教学难点是不同材料传热本领不同。 四)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探究热传导的特点”和“探究不 同材料的传热本领不同”。第一部分通过加热金属棒、金属片,让学生经历“猜测假设—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的研究过程,分析得到热传导的特点;激发学生想象热在金属球中的传导情况。第二部分通过各种材料传热本领的比赛,观察发现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不同。 五)实验教学过程 在激趣导入环节,通过引发学生思考勺柄发烫的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在探究新知环节,通过涂抹感温变色油墨,让学生猜测油墨点的变色顺序,观察实验结果,总结热传导的特点。在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环节,让学生比较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并进行讨论。最后,在实验教学总结环节,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利用感温变色油墨探究热传导的特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热传导》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第5课时热传导》,主题是热传导。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引导学生归纳热传导的概念。本课时旨在让学生了解热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的过程,理解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2. 理解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3. 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难点: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理解热传导的概念。然而,对于抽象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热传导的知识。热能是如何传递的呢?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 学生:热能是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 老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认为热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吗? 学生:是的,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 第二环节:实验观察 老师:现在,我将给你们展示一个实验来观察热能在不同物体中的传递过程。请看屏幕上的实验图示。 学生:好的,老师。 老师:现在,我将在一个装满温水的容器中放入一个端部已加热的金属片。请你们仔细观察金属片的变化。 学生:(观察金属片) 老师:请问,金属片的哪一端变热了?为什么?热是如何传递的?学生:金属片的一端变热了,因为它接触了热水。热能是从热水传递到金属片的。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 老师:非常好!通过观察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热能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的。那么,你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关于热传导的概念和特点呢? 学生:热能是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热传导》教案(2021新版)

1.热传导 【教材分析】 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总结出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可以有热传导现象的发生。 能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 【教学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教学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有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读完后,你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了吗?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土壤, 土壤把温暖传给了种子;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小溪, 小溪把温暖传给了鱼儿;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空气, 空气把温暖传给了你我。 …… 明确:热会传递。 2、思考:热传递有哪些方式? [讲授新课] 一、热传导现象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诞之夜又饥又饿,微弱的火光不能抵御寒冷,最后悲惨死去。 1、生活在幸福社会里的你,当感到寒气袭人的时候,你是怎么让身体暖和起来的? 引导学生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班级交流。 教师例举: 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 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 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2、想一想:人在冷的时候多穿衣服会让身体热起来,这是热传导吗? 明确:这并不是热传导,而是因为多穿衣服可以防止身体快速散热。 3、分析汇总,填写表格

《热的传递》说课稿

《热的传递》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热的传递》是苏教版学校科学四班级上册其次单元《冷和热》的其次课,这一单元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一般的热现象及简洁的规律。 而本课是同学在熟悉温度的基础上,指导同学讨论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即传导、对流和辐射);使同学熟悉热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的传递现象。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的讨论。同时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讨论基础和铺垫。 二、说学情分析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凹凸、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同学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熟悉,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许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同学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识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剧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依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同学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试验理解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2、能使用酒精灯关心完成试验; 3、能运用热的传递学问,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看法、价值观: 1、能保持主动的观看试验的爱好; 2、体验通过主动思索和探究所获得胜利的喜悦。 依据课标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熟悉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三、说教学模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关注了对同学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好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纳“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试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同学的奇怪心,依据生活阅历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想,引发同学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查找问题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 因此我将本节课教学流程设计为: 1、嬉戏导入、激发爱好 2、自主设计,熟悉热传导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热传导》教案

5.热传导 无锡市新吴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团队莫宇红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科学态度: 体会设计实验方案时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别人理解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鱼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6.6.2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17.2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教材分析】 《热传导》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的第一课。通过二年级上册《天空中的星体》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光和热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三四年级时,学生已认识热空气与冷空气,学会测量气温,认识热对物质的影响。五年级学生对生活世界、自然世界中的热传递现象,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热传递现象的产生原因尚不清楚,对“热传导”概念比较陌生。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热传导”的概念,认识热传导,并运用热传导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导入,初步感受热传递现象,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知道热可以在接触物体间传递。第二部分,实验探究,科学认知热传导,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热传导》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热传导》教案(2021新版) 在本课中,我们将研究关于热传导的知识。热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和观察来了解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将能够掌握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二、研究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热传导的现象,比如烧水、炒菜等。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从而更好地理解热传导的特点和规律。 三、进行热传导实验。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更深入地了解热传导的发生条件和传递的方向。我们可以使用一片金属片和一片有豁口的金属片,将它们夹在一起,然后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将火焰放在金属片

的一端。我们可以观察到热是从火焰处传递到金属片的另一端,从而证明了热传导的存在和传递方向。 四、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 在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热传导的知识,比如烤面包、烤肉等。我们可以通过掌握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原理。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应用来加深对热传导的理解和掌握。 五、总结本课内容。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热传导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了热传导的发生条件和传递方向,同时也学会了应用热传导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加强对热传导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 老师:在本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物体之间热量传递的问题。首先,我们通过泡温泉的例子引发了学生们对热传递的兴趣。接着,我们分析了生活中的例子,如暖手宝和热气等,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了物体之间的热传递。我们还总结了热传递的方向和产生条件,即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需要物体

《热传导》说课稿

《热传导》实验说课 《热传导》一课可以说小学自然中物理学研究的经典内容,很多老师在实验教学上有颇多的研究,我在这个内容的实验教学上创新了实验材料,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和有效性,使得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就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 第一、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对单元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解读,这一课的实验教学目标为:1通过 猜测、实验、分析的探究过程,知道热传导的特点。2通过试验观察、 记录,知道不同材料传热本领不同。3激发学生思维、培养观察、分析 等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热是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 同时想四面八方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讨论 热传导的特点。 第二、实验内容设计 本节课共设计了四个实验。热在直金属棒和弯曲金属棒中的传递实验;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以及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热在直金属棒和弯曲的金属棒中的传递,通过让学生进行猜测、实验获 得结论,热会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最后则是 通过铁棒、木棒、铝棒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的记录,分析归纳出实 验结论。 第三、实验方法设计 探究热传导特点的实验,热的传递无法肉眼看到,所以一般都需要借物观察。最早是利用凡士林粘上火柴棒,通过观察火柴棒掉落的情况来分析热传递的情况。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凡士林的量很难控制,凡士林和火柴棒粘合时,火柴棒容易倒伏,造成实验操作费时而成功率低的结果。 后来又出现了在金属棒或金属片表面涂满蜡烛油,借助蜡油的融化观察热传导的过程,但是也存在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无可重复性、材料准备繁琐、实验过程脏乱等缺点。为了突破凡士林、蜡油等实验材料带来的问题,我选用了感温变色油墨,利用它能随温度升高和降低反复变换颜色的特点,帮助孩子“看”到热的传递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

一、热传导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一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感受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第二部分是思考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或者板栗上的,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热传导的过程。第三部分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进一步解决在上一部分存在的质疑,并且用科学问题带领学生做了适当的检测性思考。第四部分是生活中热传导的事例,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起到进一步的知识应用效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热的产生现象很熟悉,如手握暖手宝、烤火堆、晒太阳等。在认知上能快速聚焦到热的话题上面来。同时自己也能举出很多关于热的例子。但是热传递的方法分类是模糊的,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视角。抓住这一点,能更好开展本节课教学。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热传导。 2、能通过探究实验找出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懂得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热传导现象;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知道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 五、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温变油墨、金属片、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烧杯、温度计、水、毛巾。 六、教学过程 (一)以问题激发好奇的形式导入 同学们,如果将金属汤匙一端放在开水里煮,过一会儿,露出开水的另一端会很烫,这是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1、以生活的例子来分析热传导 分析家里妈妈熨烫衣服的时候;炒板栗。 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板栗上的呢? 熨斗:发热板衣服通过分析讲解配合课件展示热传到衣服、板栗的过程。 2、组织学生思考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哪些呢? 3、老师出示金属片等实验仪器、材料,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并开展演示实验1。(着重强调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热传导》教案(2021新版)3

5.热传导 【教学内容】 热传导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事例,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中、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与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总结出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可以有热传导现象的发生。 能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教学准备】 热水瓶、火柴、凡士林、铁片、勺子、酒精灯、铁架台、温度计、烧杯、水槽、冷水、热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本13页的一首小诗: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土壤, 土壤把温暖传给了种子;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小溪, 小溪把温暖传给了鱼儿;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空气, 空气把温暖传给了你我。 ……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在这首小诗中,谁把温暖传给了谁? 3.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在这首小诗中,谁把热传给了谁? 4.教师引导:太阳、土壤、小溪等把他们的温暖传递给了土壤、种子、鱼儿等。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把温暖传递给谁呢?这些温暖又是怎样传递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二单元——热传递。 5.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有关热传导的知识。 6.板书课题:5.热传导 二、探索 活动一:他们是怎么让身体暖和起来的 1.教师引导:冬天天气很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使身体温暖起来呢? 预设:跑步、打球、喝一杯热水、抱一个热水袋、泡温泉、钻进被窝、开空调等。 2.出示课本14页上面4幅插图,提出要求:仔细观察这4幅插图,想一想在这4幅图中他们是怎样让身体暖和起来的? 预设: 图片1,用暖手宝焐一焐,身体就暖和起来了。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 图片2,对着自己的双手哈一口热气,双手就会暖和起来。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 图片3,到温泉中泡一泡,身体就会暖和起来。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新苏教版2021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第8课《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

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科学态度: 体会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别人理解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知道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教材分析】 《物体的传热本领》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的第四课。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进而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有着不同的用途,生活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的材料。 本课首先展示五种不同材料的勺子,设疑:这些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一样吗?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活动二,由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的讨论,引出不同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从学生最直接的感受人手,说出光脚站在瓷砖、地板和地毯上的感觉,然后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厨房用具,说说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最后将学生带到室外,讨论冬季时人们是怎样保护树木和怎样为房子保温的。活动三,设计一个保温盒,比一比谁的保温盒保温效果好。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旨在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热传导》教案(2021新版)

5.热传导 【教材分析】 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主要概念】 机械能、声、光、电、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涉及课标】 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5---6年级: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教学目标】 1.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通过“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装置、PPT。 [学生]火柴、酒精灯、黄油、一片金属片、一片有豁口的金属片、四个夹子。 【教学过程】 一、利用生活经验,谈话导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泡过温泉吗?谁来说说泡温泉时身体有哪些变化?(体温升高,出汗。)师:人体为什么会出汗?(体温升高。) 师:请同学们想想,泡温泉时体温为什么会升高?(温泉水是热的,当人进入温泉,与温泉水接触时,温泉水把热量传递给人体,人体的体温就升高了。) 2.明确课题。 总结:大家同意吗?(同意。)也就是说,人在泡温泉时,温泉水和人体之间有热量在传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之间热量传递的问题。(板书:人体----温泉水)[设计意图]通过对人体泡温泉的事例分析,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让学生意识到两个物体之间可以发生热量的传递,从而聚集本课要研究的内容,引发学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热传导》说课稿

《热传导》说课稿 《热传导》说课稿1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开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根底。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才能不同,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展观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理论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构造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的如下: 1.知识目的: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才能不同,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才能目的: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展探究的才能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3.情感目的: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务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学生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根底。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及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才能不同。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征。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导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络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步实验探究才能。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根底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本钱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的,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测→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热传导》。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通过“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五、说教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

2021秋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5.热传导》教学设计【主要概念】 机械能、声、光、电、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涉及课标】 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5---6年级: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教学目标】 1.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通过“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装置、PPT。 学生分组材料:火柴、酒精灯、黄油、一片金属片、一片有豁口的金属片、四个夹子。 【教学过程】 一、利用生活经验,谈话导入课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