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科学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科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五年级科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

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用具:每组准备蚯蚓14条、纸盒二个、手电筒、泥土、装满水的喷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情境导入——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观看实物蚯蚓的情境,并联系

学生生活,在哪儿见到过它们?使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让他们在原有认知和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当学生产生了认知的冲突,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实验设计一:“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1、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有生活依据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怎么证明呢?(做实验)先自己想一想,再到小组讨论一下,“潮湿”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设计实验)为什么?

假如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材料,教师逐一出示:如蚯蚓、土壤、喷壶、盒子等,我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去做?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点拨。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及要求:

(1)在一个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教师引导学生创设干湿两种不同的环境。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补充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同时引导出怎样设计对比实验,并知道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明确在对比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教师画草图辅助学生理解)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提醒中途不要打开或者移动蚯蚓)

(4)反复做几次。

[设计意图: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行为习惯。制定实验计划时,指导学生围绕猜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掌握、运用实验技能,变传统的模仿实验操作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适时提出:蚯蚓是我们的朋友,它们的胆子比较小,所以做实验时同学们要小心,不要惊吓了我们的朋友。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引导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更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实验设计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及要求:

(1)把长方形盒子里面涂成黑色。盒盖一端剪去一部分。制造出阴暗和明亮的环境,由于室内光线很弱实验结果不明显,所以我给同学们准备了手电筒以加强光亮的程度。

(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4)反复做几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两个实验,我们能说说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

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课件出示:书中11页几幅动物图片,(企鹅等学生不常见的动物)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报,教师补充总结。

2、联系生活:请学生举例说说身边的动物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3、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怎样?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渗透思教

4、引导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和创造动物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所以最后,陪我们上了一堂课的蚯蚓兄弟,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

[设计意图: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保护动物及动物的生存环境。]

七、板书设计:

4、蚯蚓的选择

潮湿干燥

阴暗光亮

蚯蚓的选择

潮湿

阴暗

设计意图:采用了动态的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突出了蚯蚓的最后选择。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年级科学说课稿2

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照镜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二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中“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范畴,主要通过照镜子来研究光的反射现象,并会利用镜面反射的原理,开展一些光学小游戏,动手制作一些光学玩具。根据教材指导建议,本课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光的反射现象,第二课时主要是以游戏和制作光学玩具为主,而我今天要说的恰恰是本课的第一课时,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下面我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第一课时的教材选择了“镜子照光”为切入口,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是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建立光的反射概念。通过“引阳光入教室”的聚焦活动,调动起学生原有小时玩镜子的经验,融入探究的情境。

第二部分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发现镜子成像的特点。

第三部分是通过饶有趣味的“看镜子读字”“笔在五角星像中走”这些游戏活动,巩固对镜子成像特点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教材是按照“探究现象—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巩固应用”的编排思路,这也正式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

3月郁波老师在浙江作了一场要“关注科学概念”的报告,提出当前课堂上存在的学生探究方向不明确、教师提问和引导的方向不明确的现象、与教学目标的表述有直接的关系,建议教师们在实践操作中1

是把事实性目标转化成科学概念;2是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可以学习、教师能够把握的具体概念。所以,结合我自己平时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前面对教材的认识,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作以下预设:

过程与方法:

能够用图画、语言对镜子成像的原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

2、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镜子里的像的特点是上下不变,左右相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镜子读字”“笔在像中走”等游戏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

五年级的学生,对照镜子所产生的现象已经不感到陌生,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关注到照镜子背后隐藏的关于光的反射的科学规律,所以,我认为,本课中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学生对光学世界无限奥妙强烈的探究欲望正是重点所在,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集体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为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人手一面镜子是本课最重要的教学准备。考虑这些材料学生容易准备,所以以学生准备为主。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属于游戏性质,所以关于实验方法问题,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游戏和实验。

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游戏探究”和“集体研讨”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后,请学生进行归纳,并在大家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得出关于反光现象的

一些规律:如光线是可逆的、物体的像与原物体上下不变、左右相反等。这个规律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游戏探究——获得证据——归纳总结”这样的探究思考过程自行获得。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法、游戏法、观察法、发现法和归纳法。

三、说教学过程

今天的小学科学课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必须更多地着眼于未来。为此,我在本教学设计中重点关注了以下四个方面:

1、是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搜集日常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是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学习活动。

2、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课堂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根据以上各教学要素的分析,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流程:

1、谜语导入,引生入境。

由“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仪容整洁离不了,知道是什么吗?”引入课题“照镜子”,然后以“你玩过镜子吗?开展过哪些与镜子有关的游戏”为切入口,勾起学生往日的生活经验,然后,教师就出题来考学生:“怎样让光线射进背阴的窗户?”,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主要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对上一课学习的“光的行进”的复习,并且通过画光路图,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接下来,就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

2、学习探究,建构新知。

接下来,我就设计一个教学情境,请一个学生靠窗站好,让其他学生观察她左部分脸和右部分脸明暗不一样,请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办法让她一半暗的脸也亮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这个教学活动正能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除了会想

到用光源照射、用平面镜反射外,还可能想到要蜡光纸、浅色的衣服、或光亮的物体都可以反光,使面部阴影部分亮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光照到脸上,脸就亮起来?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脸也能反射一部分的光。有了这个活动作基础,学生就很容易回答书上提出的问题“闪亮的玻璃幕墙和皎洁的月亮是怎么发光的”?在学生形成光的反射概念后,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多举一些反射现象的例子,以帮助学生形成“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的认识。

基于对反射现象的认识,接下来,就进入本课的重点部分,就是通过游戏活动揭示发现发射背后的规律。

3、搜集现象,获得规律。

如果说,前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经历对普遍现象认识的过程,那么,接下,就是从普遍现象中发现规律的过程。只有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才不断地明了和清晰。接下来,请学生按书上的要求玩4个简单又有趣的游戏,分别是“你看见我、我看见你”互相合作“直立两面镜子,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借助镜子读课文中的字”“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间隙中走”,学生一边玩这些游戏,一边在活动记录上记下自己探究过程中的发现,科学课堂上的记录是学生思维的再现,能帮助学生发现有规律和有价值的认识,游戏结束后,再通过集体研讨的形式,共同归纳得出关于镜子成像特点的认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采用实验、记录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得以突破。

4、实践拓展,引发新思考。

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应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所以,在课堂结束前,我将呈现汽车反光镜、不锈钢汤匙上人影的变化,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如果镜面不平,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呈现潜望镜、万花筒等游戏玩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玩具利用了

什么原理,怎样制作等。激发学生对光学世界无限奥妙的探究欲望。

四、本课的教学板书

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工具。科学课堂的板书不同于其他学科,应该做到直观性、简洁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本课板书主要是课题和学生发现的对成像规律性的认识,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

有人将科学教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新课程理念下,需要过河的不仅仅是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还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科学素养的诸方面都能不断地到达彼岸,学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一个好的探究活动是能够承载科学素养的各个因素的,好的教学理念加上好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鱼翅和熊掌兼得。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思考,能否在实践中能很好地是实现,还是个疑问,因为“科学教学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希望各位专家老师毫无保留地给予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五年级科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气预报》是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天气是与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其对我们的影响日益增加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从小就对气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多知识需要探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有:知道天气变化的自然现象;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搜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学会制作科技小报等知识。

让学生利用科技小报进行表达与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宣传科技知识;巩固学到的知识同时锻炼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制作等能力。

2、学习目标

(1)知道天气预报的流程。

(2)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开展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

(3)能制作气象小报。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常识。

难点:制作科普小报。

二、说学情

农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对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有很多的了解,课文中这一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就可以完成的,但对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不是很了解,教师在这个内容上就要利用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去了解。制作科技小报其目的是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农村学生受条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资料上有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的小报内容不限,形式多样。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情况我采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讨论------交流”的方法,通过让学生通过对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进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看图片、视频去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天气预报新的内容——气象指数,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长期的气象观测,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在制作科技小报的时候可以要求同学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一些气象谚语和农民长期总结的一些气象知识来制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阅读与交流:首先让学生阅读“下雨了”连环画了解动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你们还知道那些与天气变化有关系的自然现象(这个内容对农村孩子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归纳在一起互相交流,让大家了解更多)

第二部分探究讨论:教师首先准备了有关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的图

片和视频(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深的了解现代科技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了解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工作者为天气预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长期天气观察,测量,搜集气象谚语,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的培养(收听天气预报方法有:查询电话12121或96121;看电视、报纸、和互联网)。此外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还利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增添的一项新的内容——气象指数预报。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也了解了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更加激发他们去长期观察天气。

第三部分:制作科技小报{讨论交流},通过交流探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这时可以让同学们把你们知道的有关天气预报知识分内容写出来,在全班上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就可以开始办科技小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出示老师自己办的一份小报作示范,同学们可以仿照我的格式或方法,当然要要求学生不能千篇一律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板式新颖漂亮。学生可能一时不能完成就布置在下一节课进行展出。

五、说练习设计

这一课的练习分为长期练习和当堂练习。

长期练习是:坚持长期的气象观测并做好观测记录,每月进行整理分析数据一次。

当堂练习是:编辑科技小报(在编辑过程中能培养学生收集知识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当堂不能完成可以课外完成。

六、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设计方案我曾经在我校两届五年级班进行了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学生办的科技小报很有特色,有电子版的,有手写版的,都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一定的科学性。学生在办科技小报的同时收集和积累很多的科技小常识。学生对天气的观察记录的兴趣也培养起来了,大多数同学能坚持观察天气并记录分析和整理,同学们自己成立了一个气象小组,不定期的在班上发布气象信息,编制气象小报,效果非常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自己去交流----探究-----讨论------交流,从而得到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比老师去讲解要好得多,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才是老师要学生真正掌握的技能。

七、探究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需要在一周内完成)

1、用气象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3、搜集动物、植物预报天气的资料。

五年级科学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2课《搭支架》。在这里我主要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及教学流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搭支架》这课是在前一课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支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支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折叠凳和人字梯等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结构,引发学生关注形状、结构与稳固性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组织学生动手搭平面支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支架最稳定。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支架不易变形的特点,动手搭建立体支架。第四部分: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建筑物的结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探究

1.初步学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2.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最稳定。

2.知道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搭支架的过程,体验搭支架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三、说教法

1、直观式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

2、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研究实践活动进行比较分类,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说学法

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体会,互相合作、互相讨论,积极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问题导入。

科学课程的内容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这样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我以“这些灯架,折叠椅、人字梯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和探究的。

(二)搭建比较平面支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搭建不同形状的平面支架,搭建后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三角形支架不易变形。

(三)实验探究,搭建高塔。

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给学生增加难度,

让学生设计草图,利用纸棒搭建立体高塔。

(四)了解支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我从“搭支架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的问题入手,让学生谈学了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小学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小学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光是怎么传播的》说课稿 底本小学赖金凤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光是怎么传播的》选自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的第三节内容,本节课在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获得一些光和影的信息,在这一基础上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我认为这就为光是直线传播提供了依据,又为后续学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的研究打下基础。这一课的内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样传播到物体上的”;第二部分是“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所以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科学概念。(2)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领悟古代文学中的美;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难点:寻找 假设的依据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不强,所以在实验操作前让学生寻找推测的依据,这样实验操作材更有意义。同时他们考虑问题不周全,实验操作时常常手忙脚乱,因此,我设计了《学习活动单》,专门细化本

节课的实验设计及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发现、推测、验证、解释问题。 三、说教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所以我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经历“提问—引导—发现—探究—提升”的教学过程。用问题环环相扣,以成语典故为载体,通过实验突破重点,引导学生画图进行知识建构,借助李白的诗句首尾呼应强化这堂课的学习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位学生都能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课中我综合运用了(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体验法、类比法、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四、说学法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画图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指导学生用观察,总结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说教学过程 (一)趣味提问引入 1、展示一张水果图片:讨论西瓜里面是什么颜色的? 2、把西瓜放到晚上漆黑房间的类比。进而引出我们能看到如此五彩斑斓的世界,首先因为有光(板书:光)。 3、图片播放开化县委县政府通过“亮化工程”用“光”装扮我们可爱的县城。(设计意图:感受光,如果没有这些光,那我们只能伸手不见五指了,加深学生对东部公园建设的理解。) 4、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一片光明教室里,通过你能看见东西吗?这又是因为什么?通过提问,推出“光”没有传播进入我们的眼睛,同样什么也看不见。为此,我们要想看到东西,除了必须有光,而且光必须传播进入我们的眼睛(板书:传播)。(设计意图:根据学生

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3篇

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3篇 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安全教育是学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为此我选择《地震》这一篇进行说课。 针对本次活动,我将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分析 《地震》是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一年级《我的安全我知道》第五章《自然灾害》中的第四篇课文。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1—3年级公共安全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本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地震自救小知识,掌握地震逃生方法。使学生遇到地震时,可以将灾难减少到最低限度。 学情: 一年级学生从电视中知道地震给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危胁,但他们缺乏在地震中临“震”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基于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将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带来的伤害,学习避震方法。 2、掌握不同情境中的地震逃生方法,提高自救能力。 3、培养学生安全保护意识,珍爱生命。

其中教学重点是学生学习掌握地震自救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学难点是知道在地震发生时怎样进行自救,并能在情境中正确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具体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情景体验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学法上我采用了“思考问答法”“合作交流法”及“自主探究法”。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是怎样运用教法进行学法指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阐述本课的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引出课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科学演示,实际运用——游戏演习,巩固深化——小结思考,拓展延伸。 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图片导入,引出地震。 通过运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观看课件中的地震图片并思考问题:小朋友们,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图片中发生了什么事?引发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关注和兴趣。教师适时点拨,提问学生这是一种什么自然灾害。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地震。接着,我将借助地震前后图片的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地震会对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什么危害?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时学生会有不同的心情,在谈话过程中,我作为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帮助学生运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我们要学习正确的地震逃生知识的欲望”。 为了抓住这次教学契机,我导入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假如地震发生在我们身边,你将如何保护自己?此时科学有效地避震方法是什么呢?请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小学科学说课稿三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三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篇1 一、我对课标及教材理解 《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本单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关于冷热现象,学生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水加一些凉水等。这节课是热单元的起始课,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本课围绕“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设计了二个对比实验,二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书和衣服对比,衣服能否产生热量?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毛衣和书一样不能产生热量。第二个实验探究被衣服包住的书和被衣服包住的身体对比,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热,只是起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发”。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

流,形成解释,构建起加穿衣服会使身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会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让学生经历了“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验证――解释问题”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如何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我对学生基础及特点的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已经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以及五年级上册的“光”单元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热的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心里有想表现的欲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时又希望能被肯定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另外,“冷热现象”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及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

五年级科学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科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五年级科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

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用具:每组准备蚯蚓14条、纸盒二个、手电筒、泥土、装满水的喷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精选5篇)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精选5篇)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精选5篇)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希望各位同仁能与我交流,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今天的说课我将打破常规,仅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下如何上好技能课,如何体现小学科学的模块教学思想。 刚才为大家呈现的《测量力的大小》属于小学科学教学多种课型中的“技能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形成技能为目标,即弹簧测力计如何使用的问题。像这样的技能课,在3—6年级小学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放大镜的使用;三年级下册《测量水的温度》一课中温度计的使用;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中酒精灯的使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中天平的使用;六年级下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中显微镜的使用等等,几乎涵盖每册科学教材。 那么,什么是科学技能课: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技能的核心是形成技能并学会应用。小学科学技能课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学生在观察、认识某类工具或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规范性的再认识或指导最终形成使用技能和操作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纵观科学技能课这一课型,总的来讲它的结构可以概括为:观察结构、了解特点——规范使用、避免出错——反复操作、形成技能。本课教学就是在学生认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其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再引领规范其使用中注意的事项,经过反复操作、反复强化最终达到熟练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一节技能课。 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又遵循了模块教学的思想,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都着力突出了模块教学的思想。 李主任在《三谈模块教学思想》中再次提出模块教学的五个具体模块。根据小学科学学科特点,我将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确定为四个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范文篇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四课时的内容。本课处于单元的中间阶段,在此之前,教材安排学生感受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由此对力和运动展开深入的研究,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分为三个部分: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制作过程,初步认识测力计的原理。二、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测力计的前提。三、在认识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教材设计是把“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放在课后拓展部分,而本课设计时把这部分提至第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先知道原理,后学会使用,而且学生在使用过橡皮筋测力计后会发现,这样的测力计存在很多缺陷,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此时再引出弹簧测力计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同的。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有小,并且可以使用工具来测量。弹簧测力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学生在使用前是感到新奇的,虽然学生具备阅读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可以按照文字图片的示意及温馨提示进行实验,但对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是偏向于更直观的指导。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比较强的合作意识,但组内仍然存在部分“不敢说”“怕说错”的学生,这些学生会依赖于老师或优生的指导,如何引导这些学生勇敢积极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本课设计需要关注的点。另外,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量程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会存在困难,因此本课对这个难点的教学要有所涉及。 目标与重难点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

五年级科学月相说课稿

月球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地球、太阳和月球的第3课《月球》第1课时的内容:月相的变化及原因,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1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2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本节课的内容是《地球太阳和月亮》单元的第三课,分2个课时。今天所说的第一课 时月相的变化及原因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地球、太阳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时 为后面学习登陆月球的相关知识做准备,因此是承上启下的一课,非常重要的一课。 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从月相变化的记录中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能坚持记录月相的变化,通过实验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3、情感目标:通过亲自观察月相变化,体会自然的奥秘;经历长时间的观察记录 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难点: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对月球的相关的知识了解 较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方面的知识是模糊的、零碎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 要查阅相关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分析探究法。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 以期达到教学最优化。 说学法:根据5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好动爱说这个特点,倡议学生使用观 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交流讨论法等方法,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遵循认知结构学习理 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由学会到会学,乐学的转变。 教学准备:提前一个月布置月相观察作业,要求学生每天晚上观察月亮的形状,记录 下来,并填写书本13页的月相记录表中,要求用铅笔画上学生观察到的月相形状(至 少要记录15次的月相)。器材准备:乒乓球一个,黑色油彩笔一只 四、教学流程 (一)汇报成果,总结规律:(用时20分钟) 1 师:经过一个月的月相观察,我们知道月亮经常变换模样,有时像圆盘,有时像镰 刀。大家都已经把这一个月所观察到的月相情况都填写在课本13页的记录表里面了。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一、课程背景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第十二课,名为“感知光”的内容。本节 课涵盖了感知光、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颜色等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光的特性,进而深入研究其它与光相关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光在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的现象; •认识光的颜色,明白光的颜色是由频率决定的。 2.能力目标 •观察并记录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运用简单的实验或现象来探究光的反射与折射,培养观察与实验的能力; •合作进行实验或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思考能力,激发其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协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光在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光的颜色,明白光的颜色是由频率决定的。 四、课程内容 1.引入(15分钟) 老师将一根光学实验棒伸进水杯中,带领学生观察光如何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引导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

2.学习(35分钟) (1)光的反射与折射 老师通过示意图和小实验,介绍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并简单解释其原理。学 生可以通过小实验,自己观察并体会光的反射与折射的现象。 (2)光的颜色 老师通过投影仪、小灯泡、彩色透视绘画等多种形式,展示不同颜色的光线, 引导学生认识光的颜色和其与频率的关系。 3.总结(10分钟) 老师要求学生复述本节课讲解的内容,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 刻理解。 五、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课堂讲述:运用形象生动的言语,通过多种表达方式,介绍光的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小实验:通过简单的小实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培养其相关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彩色透视绘画:利用彩色透视绘画的方式,展示光的颜色和频率的关系,让学生通过绘制的方式更直观了解光的颜色知识。 六、教学流程 1.引入:通过观察光学实验棒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好 奇心,为后续内容的讲解打下基础。 2.学习: –光的反射与折射:通过示意图和小实验,介绍光的反射与折射的现象,并简单解释其原理。 –光的颜色: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不同颜色光线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光的颜色和频率的关系。 3.总结:复述本节课讲解的内容,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深刻理解。 七、课后作业 1.根据课堂所学,制定一份关于光的道具或实验设计方案; 2.回顾所学内容,自拟一道光的反射或折射的小问题。 3.完成课本上与本堂课相关的习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解决垃圾问题》说课稿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解决垃圾问题》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以项目化学习促学生素养发展》,内容是《解决垃圾问题》。2022版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首条就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学生活动中就有有关项目化研究的建议。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可以开展项目化学习教学,学生以解决问题为起点,在实践活动中,建立科学观念,培养探究实践能力,促进科学思维发展,形成科学态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我基于这样的想法去研究教材。 一、教材简析 《解决垃圾问题》是五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4课,此前学生基于前面两课认识到了地球珍贵而独特的生存环境和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一课和3.5.6课是具体的环境问题,也为第7课分析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课指向核心概念“11.人类活动与环境”,11.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让学生感知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垃圾。教材分为四部分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其中探索环节了四个活动。活动1,讨论垃圾的源头、种类、质量、最终去向等引导学生了解垃圾问题的严重性。活动2,家庭生活垃圾统计,进一步证实生活垃圾数量庞大。活动3,了解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国际上通用的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活动4,说一说对于解决垃圾问题,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教材中的四个大版块,各自独立,较为细碎,没有一个较为有效的集

中活动,考虑学生已有的认识和能力,可以将探索活动1.2整合成一个基于调查的研讨活动,进行问题的聚焦,活动3.4形成一个项目化学习的活动给予学生长时探索展示交流。而拓展部分堆肥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实施的概率并不大,有些学生已有认识,可以在研讨中进行,也可以直接舍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对于垃圾是很熟悉的,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丢弃垃圾,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垃圾分类意识,有些人曾参与垃圾回收的行动。但对于垃圾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是模糊的,对于分类的意义了解是浅显的。不同的学生对于垃圾处理的认识是不同,有些孩子了解得多比如垃圾发电、堆肥,而有些学生对于垃圾的处理只限于将垃圾扔进垃圾箱。学习方法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调查能力,并且可以通过计算统计,进行问题的分析,有较好的分类思维。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科学观念目标:认识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认识到调整人们的行为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思维目标:基于调查表获取信息,运用分析、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并进行评价、反思和改进。 探究实践目标:能通过调查、统计的方法了解垃圾问题,分析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态度责任目标:认识到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

五年级科学下册说课标说教材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研课标、说教材”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为了能更好的解读教材,下面是我研说教材的流程: 一、说课标(说课程的基本理念说课程总目标) 二、说教材(说教材的编写意图说教材特点说教材内容结构) 三、说建议(说教学建议说评价建议) 1、我先来说说课程的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说课程总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发展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总目标包括四个分目标:①科学知识: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地球与空间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②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知道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知道科学探究大体包括的要素,认识到探究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运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③科学态度: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

情。依据实际证据,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始考虑有关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3、说教材编写意图 ①继三年级“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四年级“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五年级“概念与探究”之后的培养过程,逐渐扩大,逐渐提高。②通过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了解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常用形式和基本方法,学会用科普小报、调查报告、科学小论文、辩论会等形式进行表达交流。 4、说教材特点 活动设计趣味性;活动设计创新性;活动形式多样性;强化教材开放性;凸显知识的时代感。 5、说教材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第一单元“沉和浮”:由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造一艘小船。浮力。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共八课组成。第二单元“热”:由热起来了。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热胀冷缩吗。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共八课组成。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由时间在流逝。太阳钟。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机械摆钟。摆的研究。做一个钟摆。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共八课组成。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由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色光的合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色光的合成 一、使用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2020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光'第五节"三棱镜”. 二、实验器材:RGB高亮LED灯球、可调节电阻、旋钮、开关、电路板、塑料外壳。 三、实验改进要点: (一)实验不足 1.彩色轮不论是做成陀螺还是拉绳状,都存在不足: (1)陀螺难以保存平衡且转速慢,现象不明显。 (2)拉绳状彩色轮旋转过程中彩色轮容易倾斜,难以保存平衡。此外,纸做的彩色轮,容易被细绳拉坏。 2.学生较难将圆盘分成三等份; 3.彩轮转速对实验影响较大; 4.彩色轮高速旋转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不宜长时间观察。 5.涂在圆盘上的彩色颜料不能代表真实色光。 (二)实验改进 将上述实验器材组装成一个三基色光合成显示仪(图1),通过调节电路的电阻来完成色光混合成白光实验。 图1三基色光合成显示仪.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原理:红、绿、蓝三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基色。而三基色合成实验器可以单独显示红、绿、蓝三原色;也可以显示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色。 实验设计思路:用太阳光的色散这一真实情景导入课题,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顺应学生思维,探究色光的合成效果,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实验存在的问题,重新设计并验证实验,得出“色光可以混合形成白光”这一结论。最后联系生活,拓展RGB模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目标:知道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假设,基于交流情景提出观点的科学思维,初步建立光与颜色的关系。 3.探究实践:通过操作三基色光合成显示仪,推测并描述色光混合后的变化, 4.态度责任:善于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初步具有创新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不同的色光混合会形成白光。 教学难点:掌握三基色光合成显示仪工作原理。 六、实验教学内容: 用太阳光的色散这一真实情景导入课题,顺应学生思维,探究色光的合成效果,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实验存在的问题,重新设计并验证实验,得出“色光可以混合形成白光”这一结论。最后联系生活,拓展RGB模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科学《照镜子》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照镜子》说课稿(总 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五年级科学《照镜子》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照镜子》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照镜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二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中“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范畴,主要通过照镜子来研究光的反射现象,并会利用镜面反射的原理,开展一些光学小游戏,动手制作一些光学玩具。根据教材指导建议,本课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光的反射现象,第二课时主要是以游戏和制作光学玩具为主,而我今天要说的恰恰是本课的第一课时,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下面我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第一课时的教材选择了“镜子照光”为切入口,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是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建立光的反射概念。通过“引阳光入教室”的聚焦活动,调动起学生原有小时玩镜子的经验,融入探究的情境。 第二部分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发现镜子成像的特点。

第三部分是通过饶有趣味的“看镜子读字”“笔在五角星像中走”这些游戏活动,巩固对镜子成像特点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教材是按照“探究现象—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巩固应用”的编排思路,这也正式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 06年3月郁波老师在浙江作了一场要“关注科学概念”的报告,提出当前课堂上存在的学生探究方向不明确、教师提问和引导的方向不明确的现象、与教学目标的表述有直接的关系,建议教师们在实践操作中1是把事实性目标转化成科学概念;2是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可以学习、教师能够把握的具体概念。所以,结合我自己平时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前面对教材的认识,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作以下预设: 过程与方法: 能够用图画、语言对镜子成像的原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 2、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镜子里的像的特点是上下不变,左右相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通用11篇)

《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通用11篇).doc》五年级科学《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https://xiaoxue./shuokegao/123139.html 下载说明: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 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 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 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6.99元/篇原价20元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 联系客服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我知道了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斜坡的启示》说课稿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斜坡的启示》说课 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斜坡的启示》。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简单机械”。本单元要让学生探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这五种简单机械的原理。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斜面这种简单机械的原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立足于引导学生探究斜面的组成、斜面的作用及斜面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以生活中常见搬重物为例,引出斜面这种机械,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斜面这种机械,得出什么是斜面。从而激发学生探斜面知识欲望。 第二部分,探究斜面的作用,这部分主要是通过“研究拉小车的力与斜面坡度大小的关系”的实验进行。 第三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典型的斜面应用案例,运用所学知识思考解决问题,最后总结本单元所学简单机械的种类,认识到生活中很多工具都是这些简单机械的综合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什么是斜面。

2.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斜面的作用,理解作用力与斜面坡度大小的关系。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4.知道杠杆、轮轴、滑轮、斜面都是简单机械,既能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斜面、斜面的作用,理解作用力与斜面坡度大小的关系。 2.难点:研究拉小车的力与斜面坡度大小的关系的实验。 四、学情分析 经过四年多的科学课程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科学素养。本课是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发现斜面的应用,比如爬楼梯。但学生对斜面的组成及其作用不了解。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 五、说教学方法:设疑法、问题探究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六、说教学准备:师课件制作、收集资料;课前准备实验材料。 七、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视频及图片导入。 1.师出示搬自行车上台阶、把重物搬上卡车视频及图片,生观察后,师提问:搬自行车上台阶,把重物搬上卡车,都比较费力,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我们的呼吸》说课稿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我们的呼吸》说课稿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我们的呼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评委: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的呼吸》。本节课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方面来阐述,理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点,这节课我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测和假设;能用简单奇才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会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能对实验收集到的数据比较与分析。 2.过程方法: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名称及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做到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人体呼吸器官人体呼吸过程及保护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人呼出与吸入的气体是否相同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让学生做憋气游戏,体验人不呼吸有什么感受,从而体会到呼吸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存在。激发学生探究“我们呼吸”的兴趣。(提醒:注意憋气时间不要太长。) 2.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如:人体呼出和吸入的气体相同人体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等 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展开验证性试验,侧重于让学生经历“发现

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我将让学生根据猜想和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我将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和使用方法,注意玻璃器材要轻拿轻放。 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开始试验,在学生收集了呼出的气体后,我将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提示验证,课本上的提示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问:提示和我们发现的一致吗?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活动二.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呼出过程 1.结合经验交流我们的呼吸器官有哪些。注意:口腔不是呼吸器官。 2.多媒体出示呼吸器官图,让学生观察并认识我们的呼吸器官我将让学生 动手画一画呼吸器官,并标出名称(板书画图) 3.让学生深呼吸,体验吸气和呼出的过程,弄清呼吸的线路,结合卡通人 物的语言:“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三.自由活动 保护呼吸器官 1.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和生活经验,交流呼吸器官方面的疾病,问:为什么 吸烟者的肺黑漆漆的? 2.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插播公益广告《吸烟有害身体健康》本节课的说课结束了,谢谢聆听。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15篇)

小学科学讲课稿( 优选 15 篇 ) 小学科学讲课稿(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气预告》是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天气是与人类的平时生产和生活亲密有关的现象,其对我们的影 响日趋增加并愈来愈遇到重视,少儿从小就对气象产生浓重的兴趣,对 于他们来说有好多知识需要研究。 本节课的主要资料包含有:理解天气变化的自然现象; 认识天气预告的制作过程;采集天气预告的有关知识;学会制作科技小报等知识。 让学生利用科技小报进行表达与沟通,让学生充足显现自我的成就;宣传科技知识;稳固学到的知识同时锻炼学生采集资料,设计制作 等本领。 2、学习目标 (1)理解天气预告的流程。 (2)认识预告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睁开长久的天气预 告活动。 (3)能制作气象小报。 3、教课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天气预告的知识。 难点:制作科普小报。

二、说学情 乡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其实不是很陌生,特别是对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有好多的认识,课文中这一资料完好可以让学生自我议论沟通就可以达成的,但对天气预告的制作流程不是很认识,教师在这个资料上就要利用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忙学生去认识。制作科技小报其目的是让学生去采集资料,乡村校生受条件的限制,可能在采集资料上有限制性,这就要修业生的小报资料不限,形式多样。 三、说教课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培育学生的科学修养”为主旨,联合学 生的情形我采纳的方法是; “沟通 ----研究-----议论------沟通”的方法,经过让学生经过对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进行沟通认识一些天 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而后经过教师的解说和查阅资料看图片、视频去认识天气预告的制作流程,同时还要认识一些天气预告新的资料——气象指数,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长久的气象观察,培育学生长久察看的习惯。在制作科技小报的时候可以要求同学们联合当地的实质情形,充足利用当地的一些气象谚语和农民长久总结的一些气象知识来制作。 四、说教课过程 本课的教课过程主要分三部分达成。 第一部分阅读与沟通:第一让学生阅读“下雨了”连环画认识动 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而后让学生沟通议论你们还理解那些与天气变 化有关系的自然现象 ( 这个资料对乡村孩子其实不困难,可以让学生归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物质的变化实验》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物质的变化实验》 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物质的变化实验》是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的一篇教材内容。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到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二、教学目标设定 在本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掌握进行物质变化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概念和实验方法。:物质变化的概念和 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巧和观察、思考能力。:培 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巧和观察、思考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引入(10分钟) -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的 兴趣和好奇心。 - 提出问题:你们见过哪些物质变化的现象? 2. 概念讲解(10分钟) - 讲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例如:颜色、形状、气味、温度等方面的变化。 - 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是由分子或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引起的。 3. 实验演示(15分钟)

- 展示一些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例如:燃烧实验、融化实验等。 -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4. 学生实验(30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种物质变化实验进行操作。 -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和仪器的使用。 5. 总结归纳(10分钟) - 让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并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验方法。 -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物质变化现象。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和反思: 1. 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和实验结果,对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进行评价。

五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1、种子发芽实验(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种子发芽实验(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实验(一)》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课。这是一节典型的假设验证课。学生已有种植植物的经验,对于植物生长的所需要的条件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们大多数没有做过科学研究,所以本课就从绿豆发芽所需的条件开始研究,引导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制定实验计划、观察记录现象、分析整理数据、做出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学生接触的对比实验不多,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在学生讨论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实验的公平性。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种子发芽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种子的结构和观察过发芽的种子,对“种子发芽实验”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种子发芽实验”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所以我将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但探

究能力有限,缺少持续观察的耐心,所以我将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了体现科学教学的这一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专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自己动手研究,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自主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因此,我将组织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法、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技能。让学生运用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通过讨论、交流,获取和整理信息。 一节科学探究课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学生的探究材料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如何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合适的材料,是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了让教学能够顺利的展开,我在为每组学生准备绿豆种子,实验计划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