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比较教育学的意义

一、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各国比较教育学家的概念:法国教育家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美

国比较教育教育学家康德尔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日本比较教育学家冲原丰苏联比较教育研究者索科洛娃

(-)研究目的

主要目的: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学实践。

(二)研究对象

1 •领域:教育的各个领域,研究重点是各国的教育制度和基本的教育本体;

2. 时间:当代教育,由借鉴的目的所决定,与纵向研究的教育史的区别在于,比较教育

是其横向研究;

3. 空间:世界各国,过去以国家为单位,现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民教育制度的研究。

以特定时空范围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使得比较教育学有别于教育

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以上为研究的广度,该学科还存在研究的深度的问题,不仅要研究教育经验,还要研究教育规律和本质,以体现其理论价值。

(三)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比较法(详见第二节)

(四)学科的基本性质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中间科学之争)

研究对象: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

研究任务:总结教育经验,解释教育规律,探索教育发展趋势;

研究目的:改进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

概念: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尖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学科。

理论科学(理论):寻找教育发展的规律;

应用科学(实践):为教育改革做借鉴。

(五)比较教育学科领域的分化

根据全世界各地的研究报告,比较教育学科已分化为比较研究、外国教育、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四个领域。

比较研究分为比较教育学和教育内部分析和文化内部分析。比较教育学指各国教学

和课堂教学过程研究。教育内部和文化内部分析,如比较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地区甚至全球的教育结果等。

外国教育:研究本国以外一国或多国的教育制度,包括区域研究。国际教

育:研究那些为了达到国际交流和了解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发展教育:主要研究教育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二、比较教育学的作用(意义)

(一)作为科学

1・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工作的认识;

2. 吸取外国教育中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本国提供借鉴;

3. 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二)作为课程

专业训练: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求是性原则:一切从世界各国客观存在着的教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实,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一早的教育规律性。避免先入为主,避免唯

感f生论和唯生产论;

(二)实践性原则:通过实践检验真理(通过本国的实践鉴别某项结论的适用范围);通过实践发展理论。

(三)系统性原则:教育系统的整体性;教育系统的结构性;教育系统的层次性,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四)过程性原则:重视来龙去脉;注意质量结合;真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尖系。

(五)全面性原则:全面分析研究各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全面分析研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全面分析研究教育发展的内因

和外因。

五大原则的辩证尖系:求是性原则要求人们抱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践性原则向人们指出探求真理的途径;系统个生原则要求人们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用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教育现象作多维度的静态分析,认清教育系统方方面面的本质特征;过程,性原则要求人们从历史到现实,从量变到质变,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的方法,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多视角的过程分析,把握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全面,性原则要求人们进一步深入教育现象的内部,从宏观到微观,分析研究各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普遍矛盾与特殊木安顿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过程的各种木安顿,探索教育果冻的本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些原则,综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真题,即方法论系统。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

区域研究室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

(一)区域研究:分析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

根据研究内涵的大小,分为整体研究(国别研究专著)和局部研究(教育期刊论文)(二)问题研究:比较研究两个国家(地区)或几个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问题。根据比较的内容,分为专题比较(同一类教育问题)和总体比较(教育历史、现状和未

来)。

三' 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都适用于比较教育研究。重点是如何搜集材料和如

何进行比较分析。

(一)调查法:参观访问(现场观察法);问卷法;人类学田野研究(field);

(二)文献法:查阅资料,抽样,鉴别,整理,分析;抽样分为来源抽样、日期抽样、单元抽样;注意材料的客观性、代表性、重要性和充足性。

(三)比较法:

1・根据比较对象的具有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同类比较法,异类比较法;

2. 根据比较对象的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的特点:异期纵向比较法,同期横向比较法;

3. 根据比较对象的整体性和局部性:宏观比较法,微观比较法。

(四)分析法:形式逻辑分析和辩证逻辑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四、比较教育研究范式

(-)选择比较主体;

(二)广泛收集材料;

(三)初步比较分析;

(四)筛选补充材料;

(五)深入比较分析;

(六)作出比较结论;

(七)验证所得结论。参考书目:

1 •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

2. 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2)・

3. 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 ).

4.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

比较教育学复习提纲

比较教育学复习提纲 (本提纲仅供参考,请结合课本与笔记进行复习)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1、比较教育学的定义(P7) 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比较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 2、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P17-18) 比较教育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两者关系为: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 区域研究是分析研究一个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按照研究内涵的大小,可分为整体研究(一个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各方面的问题)和局部研究(某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个别问题)。 问题研究是比较两个国家(地区)或几个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问题,按照比较的内容,可分为专题研究(将各国同一类教育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有许多层次)和总体研究(对世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作全面的比较研究,有横纵向之分,详见教材)。 第二章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1、国外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P27-39) 第一阶段(19世纪)是学科的倡导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法国的的朱利安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的概念。法国的库森(《普鲁士教育报告》),美国的贺拉斯·曼(《第七年报》,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等人在介绍和借鉴外国教育制度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 第二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学科的形成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 ①英国的萨德勒(此时的先驱,《教育问题特别报告》,认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对的,必须重视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决定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他还提出了民族性这一概念,强调学习外国经验的目的在于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萨德勒的比较教育观点为以历史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因素分析理论奠定了方向,标志着比较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②美国的康德尔(1933年《比较教育》,是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比较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著作。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按照美国比较教育家卡扎米亚斯和马西亚拉斯对康德尔的《比较教育》论著的分析,提出三种目的:“报导—描述”的目的,“历史—功能”的目的,“借鉴—改善”的目的) ③英国的汉斯(1949年《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提出决定各国教育的因素有三:自然因素、宗教因素、世俗因素,,在研究工作中,汉斯把因素分析法与历史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④德国的施奈德(提倡并运用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在1947年发表《各国教育的动力》一书,指出了对教育有影响的外部因素,还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这个阶段,研究规模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

几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几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尤其是进入社会科学方法时代以后,很多比较教育研究者都提出了独特而有效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研究方法有: 一、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 贝雷边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主要以提出著名的“比较四步法”而闻名于世,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19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一书中。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包括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两大类型,其中比较研究同时面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而区域研究主要只是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研究,它并不是比较研究,而是比较研究的基础和预备。只有把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系统的比较教育研究。他认为,区域研究包括“描述”(description)和“解释”(interpretion)两个阶段;比较研究则包含“并列”(juxtaposition)和“比较”(comparison)两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著名的“比较四步法”。他用图示的方法简明形象地表述了比较四步法。 (1)描述。贝雷迪认为,对外国教育制度进行描述是比较教育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描述包括两个方面,即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学校实地考察。 (2)解释。在解释阶段,比较教育研究者要运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在第一阶段得出的关于某一国家教育状况的资料描述进行分析,以揭示影响这些教育现象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3)并列。在贝雷迪看来,描述和解释都属于区域研究的范围,还不是真正的比较研究。并列是真正的比较研究的开始。简单地说,并列就是为比较而对材料进行整理的过程。它允许对材料进行处理,即对各研究对象国基本的教育实践做概括或细致的审视。 (4)比较。比较是比较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对所有比较研究的对象国同时进行研究,据此对并列阶段形成的假说作出验证。 二、诺亚与艾克斯坦的科学量化法 196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亚(Harold J.Noah)和纽约市立大学的艾克斯坦(Max A.Eckstein)合著《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们把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比较教育研究,对科学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用实证的量化分析的方法论证比较教育研究假说的研究方法。 诺亚和艾克斯坦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都要经历这样四个步骤:提出假说、数量测定、参照研究和理论分析。他们的科学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步骤是:确定问题;建立假说;概念的操作化和指标的确定;选择个案;收集资料;处理数据;检验假说和解释结果。 三、霍尔姆斯的问题法 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方法论主要是在杜威的“反省思维五步法”和波普的“批判二元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必须遵循下列四个步骤和方法。 选择与分析问题主要是选择和分析当前各国所关心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如各国课程体系的比较等;另一类是属于教育与社会其他领域有关的

比较教育

比较教育的目的论 第一,提供事实,发展教育思想 第二,了解教育问题在特定民族背景下的原因 第三,借鉴别国经验,改善本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 比较教育的方法论 民族主义(nationalism) 民族性(nationalcharacter) 因素和力量(factors and force) ⑴民族主义 如果说19世纪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时代,20世纪则是民族自决的时代 一种复杂因素的结合体——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起着确保民族团结的作用。它意味着观念、理想和信念的一致,而这种一致性必须具有两个条件才能实现——共同的领地和政府或忠诚于某一政治理想或组织。 康德尔认为民族主义与国家教育制度关系密切,民族主义决定了国家教育制度的变革,教育制度的变革产生新经验,将增强民族主义的发展 二战使康德尔认识到了民族主义的另一面,民族是“一个对本民族渊源持共同的谬见及对其邻邦持共同的反感的社会”。 盲目服从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致使社会进步受阻,导致对其他民族的不正确态度通过教育倡导国际主义精神 ⑵民族性 民族性是教育制度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民族特性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某种巧合,而是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特征。 必须以民族性作为鉴别和理解一种教育制度意义的重要途径 滥用民族性具有一定危险性 ⑶因素和力量 各国教育制度均由政治制度所决定,因而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有不同的教育制度,但其背后的一些因素和力量却是一致的,如教育宗旨、教育系统、学校制度、教育机会等,则可能具有普遍意义,它们决定这教育制度的成败。 (三)对康德尔的评价 康德尔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比较教育理论,提出了系统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是最具代表性和最具权威性的比较教育学家之一。 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比较教育》一书中。《比较教育》全书共分十章,前三章着重讨论教育与民族国家、民族主义、国民性等的关系,分析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力量;第四至第九章分别比较论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和前苏联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各级教育和教师培养等重要教育问题;第十章是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 教育学研究是对教育活动及其规律进行科学探究的学科。随着教育 的发展和变革,教育学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在教育学研究领域中,比较教育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 意义。本文将通过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应 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比较教育学的概念 比较教育学是指通过对不同教育系统、不同教育观念、不同教育政策、不同教育实践等进行比较研究,以发现教育问题的普遍规律和特 殊性,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它不仅关注教育 现象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二、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以德国教 育家威廉·鲁滨逊为代表的比较教育学派提出了比较研究的思想和方法。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加速和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比较教育学逐渐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 历史比较法:通过对多个时期的教育变迁过程、制度变革和政策 调整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差异和变化规律。

2. 文化比较法: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念、教学 方法等,探讨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3. 制度比较法: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管理体制以及政 策法规等,分析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4. 教学比较法: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学实践、教育技术应用等,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5. 统计比较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 教育水平、教育资源配置等情况,揭示教育现象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 四、比较教育学的应用价值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1. 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比较教育学可以揭示不同教育政策的效果 和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2. 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比较教育学可以帮助各国了解不同教育制度、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从而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推动本 国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3. 促进教育交流与合作:比较教育学可以促进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 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与互信,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比较教育学的意义 一、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各国比较教育学家的概念:法国教育家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美 国比较教育教育学家康德尔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日本比较教育学家冲原丰苏联比较教育研究者索科洛娃 (-)研究目的 主要目的: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学实践。 (二)研究对象 1 •领域:教育的各个领域,研究重点是各国的教育制度和基本的教育本体; 2. 时间:当代教育,由借鉴的目的所决定,与纵向研究的教育史的区别在于,比较教育 是其横向研究; 3. 空间:世界各国,过去以国家为单位,现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民教育制度的研究。 以特定时空范围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使得比较教育学有别于教育 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以上为研究的广度,该学科还存在研究的深度的问题,不仅要研究教育经验,还要研究教育规律和本质,以体现其理论价值。 (三)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比较法(详见第二节) (四)学科的基本性质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中间科学之争) 研究对象: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 研究任务:总结教育经验,解释教育规律,探索教育发展趋势; 研究目的:改进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 概念: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尖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学科。 理论科学(理论):寻找教育发展的规律; 应用科学(实践):为教育改革做借鉴。 (五)比较教育学科领域的分化 根据全世界各地的研究报告,比较教育学科已分化为比较研究、外国教育、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四个领域。 比较研究分为比较教育学和教育内部分析和文化内部分析。比较教育学指各国教学 和课堂教学过程研究。教育内部和文化内部分析,如比较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地区甚至全球的教育结果等。 外国教育:研究本国以外一国或多国的教育制度,包括区域研究。国际教

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学概述 (1) (一)发展阶段 (2) (二)作用 (2) (三)研究方法 (3) 二、主要功能 (3) (一)借鉴性功能 (3) (二)认识性功能 (3) (三)交流性功能 (3) (四)预测及决策功能 (4) (五)发展性功能 (4) 三、特点 (5) 一、比较教育学概述 比较教育学(comparative education)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说,比较教育学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综合利用有关的新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当前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在探讨其各自的经济、政治、哲学和民族传

统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特点、发展规律及其总的趋势,并进行科学预测。以便根据本国的民族特点和其他的具体条件,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育的最佳作用,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服务。 (一)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17~1917)。这个阶段以"借鉴" 为主要特点。1817年法国教育家M.-A.朱利安首次提出《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他对比较教育研究提出了四点创造性的建议:①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协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搜集工作。②采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③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④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经验。这些建议对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二阶段(1917~1945)。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进行国际性的对比研究,探索支配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美国教育学家I.L.坎德尔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于1933年所著《比较教育》一书对当时比较教育的教学与研究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中国曾把该书译成中文。作为大学的比较教育课的教科书。苏联教育理论与活动家Н.К.克鲁普斯卡娅也研究了美国、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和瑞士的教育经验,这对苏联教育的发展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从1945至今)。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国际教育经验为基础,加深和扩大研究成果。表现在:①扩大与新建研究机构。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汉堡教育研究所,1956年成立了国际教育成绩评定协会等机构。1970年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理事会成立。到80年代该学会曾分别在渥太华、日内瓦、伦敦、东京,召开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②比较研究方法多样化。在前一阶段,坎德尔等 念与研究方法引进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二)作用 比较教育研究能为纯粹的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研究提供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指出世界上这种或那种教育实践推广程度的大小; (2)揭示在不同的教育制度中采用同一种教育实践时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差异或细微 区别; (3)具体阐述是哪些因素致使某些国家采用某种实践或措施取得胜利而另一些国家 却走向失败;

比较教育学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1、P2法国教育家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 2、P2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继续教育史的研究,把教育史延伸到现在,阐明教育和多种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的密切联系” P3(其它的看看书上了解一下) 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这些因素,比较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 日本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冲原丰:比较教育学是以教育的整个领域为对象,对两国以上的现行教育进行比较,并把外国教育学包括在内的科学。 苏联研究者索科洛娃:比较教育学研究当前世界中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的和个别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揭示它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哲学基础。 3、P4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 从19世纪学科萌芽时期起,就提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借鉴他国的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育实践。 4、P4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①从研究领域说,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整个领域 ②从研究时间说,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为中心。 ③从研究空间说,比较教育学以世界各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5、P6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所以它的研究以比较法作为主要方法。 6、P10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比较教育研究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 7、P17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 比较教育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 ⑴区域研究: ①整体研究:涉及一个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各个方面的问题。 ②局部研究:所涉及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个别问题。 ⑵问题研究: ①专题比较:专题比较是把各国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 ②总体比较:总体比较是世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作全面的比较研究。 8、P19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 ★比较法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 比较按照不同角度可分为两类: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的比较,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的交叉比较。 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事物进行比较。它是对两个国家(或地区)、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教育问题或几个教育问题,甚至整个教育体系所进行的比较。 ★在运用比较法时,应当注意事物的可比性,严格掌握统一的标准,包括概念的统一,取样的统一,量度的统一等。

比较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1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从研究领域说,重点是教育制度和基本的教育问题;从研究时间上说,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为中心:从研究空间来说,是以世界各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3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A区域研究(整体研究和局部研究):是分析一个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B 问题研究(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比较研究两个国家(地区)或几个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问题。 4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第二章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1、19世纪为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一阶段,是学科的倡导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 2、第一个提出比较概念的是朱利安 3、康德尔是美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家,1933年发表《比较教育》。其比较教育论著体现出三种主要目的:1报导--描述的目的(他向读者提供各国教育制度的情报,并按问题把事实加以分类) 2历史--功能的目的(不仅要描述事实,而且要说明特征)3借鉴,改善(终极目的是为了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和培养对“民主”制度的忠诚) 4、因素分析法: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着重对决定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5、汉斯在1949年发表的《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一书中,分析决定各国教育的因素有三:自然的因素宗教的因素世俗的因素。 第五章日本教育 1 、1872年颁布《学制》,成为日本现代教育的开端 2、日本教育特点: (1)东西方教育的混合。日本属于东边文化圈,但其现代化过程中,日本吸收西方文化及其教育改造本国教育,使得其教育具有东西方合一的性质。 (2)系统的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各国教育形式兼备,教育发达普及程度高,基础教育质量较高,但在尖端科技和基础理论研发领域与欧美有一定差异。 (3)系统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指导。在长期立法实践中,日本汲取了欧美的经验,并结合本国的国情,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教育法体系 (4)国家重视教育,强调政府行为,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5)教育成为国家现代化的工具,为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改变社会成员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工具。 3、发展终身学习,是80年代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90年代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六章法国教育 1.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 A. 郎之万瓦隆计划首次提出了“教育民主化”的思想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改革。 B. 1959年的改革,教学内容进一步现代化,初中前 两年的统一是由双轨制走向单轨制的重要一步。 C. 1968年的改革,法国颁布《高等教育法》,明确 了大学“ 自治、多学科、民主参与”三原则。 D. 1975年改革,完成了义务教育有双轨制向单轨制 过渡的决定性的一步。 2.法国大学和大学校的不同 1) 办学目的不同,大学培养高级人才,属于普及性 高级人才:大学校培养高级官员、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属于专门学科大学。 2) 性质不同,大学属于综合性大学,大学校属于专 门学科大学,集中在商业管理、师范、军事等专业。 3) 入学条件不同,大学凡持有高中毕业会考文凭或 同等学历即可,就进免试入学,入校比例达7%,大学校 从专门毕业班中招生,入学必须组经过难度很大的考试, 招生人数少。 4) 教学安排不同,大学分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 基础课(2年)第二阶段专门化(2年),第三阶段,深造和从事 科学研究,相当研究生阶段;大学校,个学校差异很大,有 的专业设几种,有的先上公共基础课,然后再分专业,学 制大多3年,大多不设学科制,要求重实际运用。 3. 法国是最早出现有近代气息的师范教育国家。 第七章德国教育 1、德国队近现代教育的贡献 (1)、在义务教育方面,早在16世纪后半期一些公国就开 始颁布强迫教育法令,至1763年普鲁士公国颁布《乡村 学校规程》规定义务教育以后,德国各地几乎都实行了义 务教育。 (2)、1794年,普鲁士一法令形式把教育机构收归为国家 机构,其他各公国也纷纷效法,使德国成为西方最早从教 会手中夺回教育权的国家。 (3)、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德国率先建立时刻中学,成为西 欧文实分科的开始。 (4)、洪堡改革结束了封建等级学校制度,形成了带有资本 主义性质的双轨制,学术轨和职业轨。 (5)、柏林大学强调学术自由,教学与科学研究统一成为欧 美近现代大学的办学风格。 (6)、师范教育实行两个阶段训练制度高级学习阶段和见习 阶段。 (7)、职业教育实行双重训练制。 2、德国基础学校的学生每学期取得一次学业成绩证书, 记分为六级制,1分为最好,6分为最差,4分为及格。 3、双重训练制度,一般是初级中学毕业生通过一定的途 径在企业找到了训练位置,接受偏重训练实践的职业训 练,并同时必须在职业学校接受基础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 教育,学生在学习三年左右后通过文化考核和职业实践获 得毕业资格,就可以进入职业生活,或升入高一级的职业 学校继续学习。 第九章英国教育 1、《1944年教育法》与《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比较. 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教育大臣巴特勒递交的教育法 案,称《1944年教育法》。其内容是:①法定公共教育体 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 组成。②郡和郡自治市议会为负责三个阶段公共教育的地 方教育当局。③改组民办学校,使它们可自由选择成为不 同类型的公助民办学校。④地方教育当局必须为超过义务 教育年龄者提供正规教育,并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有组织 的文化训练及娱乐活动提供充足的设备。《1944年教育法》 的颁布,为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法律框架,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英国自此确立了由初等教育、中 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的现代公共 教育体系。其次,双轨制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88年教育改革法》被认为是继《1944年教育法》 之后战后英国最重要的一部教育法。其最引人注目的改革 措施,是推行国家统一课程。该法规定:在义务教育期间, 学生必须学习国家统一课程,包括10门基础课。此外该 法还规定为每门国家课程制定统一的成绩目标和教学大 纲,并在7、11、14和16岁时分别对学生进行全国性评 估,包括国家规定的考试。国家统一课程的颁布,在英国 历史上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了学校的基本教学内容,使英 国学校课程走向统一。 2、继续(义务后)教育行政体制:根据《1944》年教育 法,地方教育当局负责向超过义务教育年限的青年提供继 续教育,并接受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因此, 最初继续教育机构的设立、教师的聘任及设备的购置均由 地方负责。 3、英国两套学术系统有什么不同? 英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个成体系,互不相同。 1) 私立性质的独立学校系统,包括独立幼儿园,预 备学校和公学,这类学校不受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 育当局的官方补助,收费较高。 2) 公立教育制度和独立学校系统各自为政,前者在 经费、课程和质量方面受政府控制,而后者则完全独立。 3) 私立学校一般师资优,设备精,教育质量高,大 部分学生升入牛津剑桥,公立学校升入牛津剑桥比例较 低。 4) 私立学校招收上层及贵族阶级子女,规模不大, 寄宿制,盛行古典主义,后增加自然科学,公立学校招收 一般公民子女。 3英国自1988年后发生你哪些重大变化? 1) 1988年设立国家统一课程,提出统一的长期目标 和大纲,改变了过去教学中的随意性。 2) 政府加强了对高等教育事物的干预,通过改变政 府财政拨款方式,运用经济杠杆对高校的行为进行调节, 达到对高等教育控制的目的。A鼓励高校多渠道开辟经济 来源b改变政府对高校财政拨款方式,引入市场方式全盘 实施市场化改革。 3) 16到19岁时英国义务教育的一个分流阶段,使 英国16到19岁青年的教育和训练更加全面和灵活。 4) 政府通过拨款统一课程,统一教学目标,加强了 对教育事业的干预和控制。 5) 对公立教育进行私有化改革措施。 第十章美国教育 1生计教育计划,这个计划是1971年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 马兰提出的,也称马兰计划。该计划以职业为中心,把普 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并把这种教育形式贯彻到小 学,中学甚至高等学校的所有年级中去。生计教育并不是 特殊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而是使普通学校中的学生学 习职业上的知识技能,了解职业生活。 2州教育行政:州政府的教育责权,来自于州宪法,也来 自于州立法机关和法院。州长在各州教育的领导中起着重 要作用,他可以通过立法、预算或借兼任州教育委员会委 员来控制教育发展方向,制定教育政策,任命教育人员。 实际上州长对教育握有大权。 3美国学校教育制度特点:1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相结合2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4美国教育的特点;地方教育自主;社会团体参与;多 元文化兼容;办学形式灵活;大众教育与天才教育结 合。 5、1991年4月布什总统又签发了为落实教育目标而制定 的《美国2000年的战略目标》,里面包含6项“国家教育 目标”。 6、克林顿总统签署的《美国教育改革法》,里面的《美国 20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了2000要达到的八大目标。 第十二章义务教育 1现代义务教育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法律形式,规 定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并要求国家、社会和家长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制度。这种 教育制度特点有三,强制性、普遍性和采取学校教育形式。 2义务教育的基本经验 (1)认清意义是事实义务教育的首要条件 (2)教育立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3)免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 (4))筹措必需经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经济保障。中国将 采取以下的方针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第一是实行以政府投 入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方针,第二是确保教育经费 的增长。 (5)培训足够合格教师是保证义务教育成功的关键。为 解决这一问题,采以下措施:1建了和发展师范教育体系, 培养合格教师2重视教师在职进修,提高教师水平3提高 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6)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是实施义务教育应遵循的重 要原则 第十三章中小学教育 1、自五十年代末起,西欧各国纷纷进行了中等教育综合 化改革,主要措施是取消或合并原有的培养目标各异的中 等教育机构,以单一的,综合的教育机构取而代之。体现 教育机会均等。 2、世界高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模式双元模式混合 模式 3、特许学校:美国的特许学校是对现有的公里的中小学 进行改造的结果,它通过与政府部门签订合同,制定在招 生、办学质量、财务等方面的标准,以此换取办学经费,

比较教育学概述

引言概述 比较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系统的学科,通过比较不同教育系统的特点和效果,进而寻求改进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本文将探讨比较教育学的概述,分析其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其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 1.比较教育学的定义和目的 1.1比较教育学的定义 比较教育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结合了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系统,来研究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对教育的影响。 1.2比较教育学的目的 比较教育学的目的是从跨国和跨文化的视角,分析不同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的影响因素,为改进和提升各国教育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比较教育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1拓宽教育视野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可以使教育者意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实践和制度的多样性,并借鉴和应用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从而拓宽教育视野。 2.2促进教育改革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为本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提高教育质量。 2.3实现教育公平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不同国家了解教育公平的实现方法,并为改善本国的教育公平提供经验和建议。 2.4推动全球合作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教育界人士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推动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 3.比较教育学的方法和研究内容 3.1比较教育学的方法 比较教育学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来获取全面的教育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 3.2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比较教育学教学大纲

《比较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比较教育学 2.课程类别:限选 3.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 4.课程地位: 5.总学时:36学时 6.总学分:2学分 7.先修课程:教育学 二、课程目标(限200字以内) 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对国内外教育进行综合比较的新兴学科。比较教育学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是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吸取外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本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比较教育学的定义,了解比较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与基础原则,学习和掌握调查法、比较法、分析法等比较研究方法。 第一节比较教育的意义 一、比较教育学的概念 二、比较教育学的作用 第二节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比较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 三、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外国和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发展的各自的三个阶段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研究成果和阶段特征。 第一节外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一、学科的倡导阶段 二、学科的形成阶段 三、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 第二节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第三章中国教育(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问题和对策;香港、澳门和台湾教育的发展回顾、现行教育制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一、近代学校出现和国民教育制度初建阶段 二、国民教育制度改革阶段 三、社会主义教育曲折前进阶段 第二节中国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一、教育行政制度 二、地方教育行政 第三节中国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一、问题 二、对策

比较教育的对象与研究方法参考答案

比较教育的对象与研究方法参考答案 比较教育的对象与研究方法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结构功能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比较教育学家安德森、福斯特为代表, 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并最终形成新的整体平衡。 2、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论的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所创。比 较教育研究中的文化相对论分析框架坚持研究事物发展的个性,认为对不同教育作普遍性纳概括是不可能的,任何教育都是特定文化社会背景中的产物。因此比较教育不仅仅要研究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决定教育的各种社会原因和文化作用,民族性是一国教育制度的决定因素。在他们看来世界各国教育都是相对的,必须从各国的实际出发来分析研究教育,而不应把一国教育模式作为评判别一国教育发展的标准。库森、阿诺德、萨德勒、康德尔及金都是这一分析框架的代表。 3、描述研究法在以上已有介绍,主要是指使用相应方法对具体研究对象或教 育过程作形象详尽的表示。自19世纪前后起就被比较教育学家所广泛使用。 朱利安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及初步意见》中系统地阐述了描述研究法.4、比较教育的历史分析研究法:该法主要是指通过对各国教育制度发生发展 的历史沿革、发展的原因及阶段进行比较,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作用因素及发展趋势。该法最早由萨德勒倡导,于1900年在著名的吉尔德大学的演讲中就阐述了历史分析研究的基本

思路,强调学校外的事情比学校内的事情更重要,一切好的真正的教育都是在国家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只有在对国家发展的历史中分析比较才可能找到。后来康德尔、乌利希等对比大力发展,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分析方法。 5、统计分析研究法主要是采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各种要素 进行量化处理,分类统计,根据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比较,推导出相应的研究结果。它是比较教育学研究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统计法常作为某种研究法的一种手段,但也有一些研究基本上是完全采用统计分析法的。统计分析研究法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描述统计分析研究法,即搜集各种有关数据。 二、简答题 1、①注重客文化中的主体对教育现象的观点; ②教育都是特定文化社会背景中的产物,对不同教育作普遍性的概括是不可能的; ③承认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观卷入的可能性,强调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因此, 相对主义研究范式并不注重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而特别关心研究目的,认为目的决定方法。 2、①在研究视角上,经典马克思主义主要从西方中心的角度着眼,把帝国主义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新马克思主义主要从非西方社会边缘着眼,代表第三世界受害者的利益来解释帝国主义。 ②经典马克思主义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西方社会阶级结构的剖析,认为无产阶级是唯一革命的阶级;新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的产业工人已变成了“劳工贵族”,其农民才是最革命的阶级。 ③经典马克思主义强调革命的客观条件,新马克思主义强调革命的主观条件。 ④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是人性的解放;新马克思主义吸引了环境主义和生态平衡的有关理论,认为

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其主要内容是探究教育的本质、原则、方法、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本文将就教育学这一主题展开探讨,通过分析教育学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入探讨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为读者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供帮助。 一、教育学的概念和内涵 教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的科学,它研究的是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其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效果。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往往是从人的发展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出发,通过方法和教育思想的研究,在揭示教育本质的同时,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育学的内涵也很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人的个人发展,还包括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等方面。因此,教育学研究的范围相对较广,涵盖的内容也比较丰富。 2.教育学不仅研究教育的过程和内容,还研究其目的、价值观 和思想体系等方面。教育学旨在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个人的智力、素质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同时也研究教育的社会效应和社会意义。

3.教育学强调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推动,尤其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和罗克的行为主义教育等,都是教育学的重要代表。然而,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主要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 教育学最初是作为教育哲学的一个分支建立的。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目的、意义以及其与人类社会、文化、道德等关系的学科,奠定了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教育学学派逐渐形成。如德国的赫尔巴特(Herbert)提出了“教育是永恒的,学校只是暂时的”的思想,著名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学以致用”、“体验的教育”等思想,对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60年代,教育学进入了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阶段。行为主义教育和认知心理学对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行为主义强调学习的环境、刺激和反应,认为学习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认知心理学则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和机制中,关注的是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行为表现等。 21世纪以来,教育学开始走向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现代

学前比较教育,讲义 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比较学前教育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一、比较学前教育的概念 比较学前教育是比较教育的分支学科,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了解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对深入理解比较学前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有重要意义。 (一)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 比较教育的发展通常分成四个阶段:比较教育的史前时代、比较教育的借鉴时代、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时代和比较教育的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1.比较教育的史前时代 对于外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在古代就已经开始。比较教育的史前时代,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在不同国家的人们因旅行、贸易、战争和传教等活动而互相往来过程中,出现了教育与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最初只是口头传递,后来逐渐发展到书面描述,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着各国教育的交流。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诺亚和艾克斯坦称这一时期的比较教育为旅行者见闻。 到中世纪以后,由于人们跨国界的贸易、旅行、考察和外交活动的扩大,有关不同国家教育的描述、比较和评论也日益增多。13世纪中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随其父亲和叔叔访问东方一些国家,并在中国元朝供职达17年之久。他口述、经人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广泛介绍了东方国家的文化、社会风情和教育状况。 2.比较教育的借鉴时代 史前时代的教育比较,还没有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严格来说还不能看作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因而还不是真正的比较教育。 直到19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制度的兴起和产业革命的爆发,促使欧美各国争先恐后地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当时人们相信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各国都积极向国外派造专家,从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以期为我所用,比较教育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比较教育借鉴时代的开始是以1817年朱利安在巴黎《教育杂志》上连载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为标志的。朱利安是法国教育家,比较教育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是他的代表作,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也是在这本书中首次被正式使用。 在借鉴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外国的教育经验,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法国的库森是借鉴时代的比较教育学家之一。1831年,身为外国教育情报调查人的库森受法国教育部长之命考察普鲁士的教育,并把考察结果写成了《关于普鲁士公立教育情况的报告》,为法国政府制定初等教育制度的基本法《基佐法案》提供重要参考。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督察长霍拉斯曼1842年访问欧洲归来,撰写了一份著名的《第七年报告》。这是一份对欧洲各国教育进行了历时6个月的考察以后提交出来的报告书,目的是为美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此外还有日本的文部大臣田中不二磨考察欧美教育制度后,编写并整理了《理事功程》。 3.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时代 20世纪上半叶是比较教育学科的形成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因此,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因素分析时代。 这个时期的比较教育学家意识到,要改革教育必须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参照国际的教育经验,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比较教育的研究重点转向分析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因

《比较教育学》教学大纲

《比较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比较教育 课程英文名称:Comparative Edu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教育心理模块(选修) 课程代码:EDU_3306 总学分数: 2 总学时数:32 其中理论学时数:20 实践(实验)学时数:12 适用对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教育学 开课学期:四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二、课程教学目的 比较教育是一门对国内外教育进行综合比较的新兴学科,是以比较法为方法论基础,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吸取外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本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三、先修课的要求 需要以《教育学》为先修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一)主要内容 第一节比较教育学内涵 一、比较教育学界定 二、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三、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四、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五、比较教育常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阶段

一、贝雷迪的三阶段说 二、诺亚和埃克斯坦的五阶段说 第三节比较教育学科领域的分化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比较教育学的内涵,了解这一学科的学科性质、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梳理比较教育学科的基本发展阶段,了解该学科的分化状况。 (三)重点和难点 1.比较教育学的内涵。 2.贝雷迪的三阶段说 第二章比较教育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一)主要内容 第一节比较教育的史前阶段 《马可·波罗游记》(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第二节比较教育的借鉴时代 朱利安的比较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二、《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的内容与结构 三、《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库森的比较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二、库森的普、法教育比较研究 三、库森的比较教育思想 简单了解:霍勒斯•曼和亨利•巴纳德的比较教育思想 一、曼的比较教育思想 二、巴纳德的比较教育思想 第三节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时期 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二、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 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二、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 汉斯的比较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二、汉斯的比较教育思想 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 第四节比较教育的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 一、比较教育的目的和研究方法发展的“三阶段说” 二、比较四步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