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XX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XX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XX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XX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XX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XX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XX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XX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XX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XX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XX地理、历史和XX问题的由来。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与“九二共识”;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与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XX的历史沿革,了解XX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②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与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XX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XX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五、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六、课前准备

①指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证明XX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在课堂上作简洁介绍。

③教师课前准备:收集XX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与歌曲《上下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与与本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④指导学生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并作整理。

七、教学过程:

将本课主要分三个板块去学习:

回顾历史——寻根探究现实——求解

总结过往——成效

以诗词贯通各环节:

寻根篇: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

求解篇: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奈何也,寒流来袭/却见,融冰契机

成效篇:二十年余来往,密切

结束语: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

导入新课:倾听诗朗诵《乡愁》(从诗人“愁绪”着手设问:海峡那边的亲人,何日能与母亲团聚?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首先简介XX。然后设疑:为什么说“XX自古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回答,引入寻根篇)。

(一)回顾历史——寻根

我们血脉相连

展示历史歌谣---同根源:卫温赴夷洲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成功收XX 清置XX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

为何骨肉分离

引入XX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败走XX后,把XX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XX,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XX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20世纪80年代至今,XX当局利用国际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鼓吹“一中一台”,企图分裂国家,使得两岸统一的进程困难重重。

(1、从温家宝总理的话“浅浅的海峡,是中国最大的国殇,是中华民族最深的乡愁”:

2、七嘴八舌:你赞同用哪一种手段来解决XX问题?导入党和国家对台方针与政策)

(二)探究现实——求解

是谁不懈努力(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

(质疑:从武装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党和国家为什么会转变态度,说明什么? 1、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和平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已成为XX的主流民意。3、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打破两岸僵局(主要事件)

1979年:金门炮击停止 1987年:38年隔绝打破

1992年:“九二共识”达成 1993年:汪辜会谈举行

奈何也,寒流来袭

通过展示以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主张与XX人民对待台独的态度,举行良心审判台:审判李登辉、陈水扁。通过审判让学生认识到台独分子想使XX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却又见,融冰契机

关注时事:通过连战、马英九近年来动向与陈江会谈。说明从连战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国民党现任领导人马英九宣布2008年在七月四日达成两岸“周末包机”直航,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两项政策,到2008年11月3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领团踏上美丽宝岛XX,显示两岸交往已进入制度化协商阶段,它不仅富有象征意义,也表明两岸关系已有实质性突破。“汪辜会谈”过后,两岸关系经历了一段蹉跎岁月。两岸在走过一段近九年的风雨历程之后,终于迎来了“雨过天晴”的“陈江会谈”。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正如一道弯弯曲曲的长江之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

流去”。

(三)总结过往——成效

二十年余来往,密切

设问:你能介绍一下两岸交流的具体事例吗?然后图片展示民间来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交往情况。

(四)结束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盼期归,我们共同期许!

通过对XX与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XX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把“China”中“i”上的小点比作XX的话,对若大的中国来说,XX可以只算作弹丸之地,但是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XX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它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发展的希望。让我们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成为了XX的主流民意。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两伤。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XX回归的宣传语,来

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设计宣传语,如“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本是同根,赤子情深”等等)。

(五)课堂总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XX,我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倾听张明敏演唱的《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这首歌,来虔诚祝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播放《上下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附歌曲歌词:《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江,动脉是黄河,

五千年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脉搏,提醒你,提醒我,

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再大的风雨我们都见过,再大的逆境我们同熬过,

就是民族的气节,就是中华的脊梁,从来没变过。

手牵手,我们朝前走,昂首唱起腾飞的歌,因为我们拥有

一个名字叫中国。

(六)板书设计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寻根篇: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

2、求解篇: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奈何也,寒流来袭/却见,融冰契机

3、成效篇:二十余年来往,密切

4、结束语: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及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知道海峡两岸交往概况。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与其他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展现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使学生明白“台独”分子的真面目,“台独”不得人心,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导学策略】 为了讲清本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可采用以下方法 (1)教法:采用情感催化法、课堂对话法、感悟法。 (2)学法:采用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3)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数字、图片、诗歌、歌曲等多种元素,使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设计】 将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使历史课堂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以爱党、爱国为基调,突出两岸亲情、民族情、中华情,并通过这种情义的感染使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肩负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感得到升华。为了达到这样的情感教学目标,在讲授时顺序上将本课教材内容做了调整,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补充,力求给学生创建一个“情感化的课堂”“对话式的课堂”“感悟性的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为:走进台湾——昨天——今天——明天。 一、走进台湾 有一个梦想我们不曾遗忘,有一种情感我们不曾割舍,有一首歌曲道出了我们不曾遗忘的梦想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欣赏歌曲《爸爸的草鞋》。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主要作用是导入,以歌曲欣赏的形式展开,在消除学生课堂开始产生的紧张感的同时,让学生逐渐进入情感化的课堂,为后面的情感升华做好铺垫。) 过渡:凄凉优美的民谣饱含了台湾人民浓浓的思乡之情,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难道一湾浅浅的海峡就能阻断两岸的交往吗? 二、昨天——大陆与台湾 本环节侧重台湾问题形成的原因,可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回眸历史看台湾,请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中搜寻一下到底是什么事件阻隔了两岸的交往? (2)国民党败逃台湾,试图利用“三不”政策隔绝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你了解这种政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明光三中陆开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欣赏歌曲和联系实事热点两个环节导入新课。 ②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的重要性及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 ③通过史料分析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处理方法: 通过图文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归纳得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方针,并与教师精当的讲解相结合。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处理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的对台方针,这一方针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教学方法 指导预习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合作法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课件。 ③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概述: 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方法: 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音乐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乡愁》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声情并茂的再现于右任的《乡愁》。 三、教学目标 1、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运用播放有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 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 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 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部编本03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其中包括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等;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史,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包括“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等。 2、能力目标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等。 3、情感态度通过我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少数台独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图谋,他们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失败的,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的正确理解 教学思路及方法 打破教材的编排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学习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前景:1、大陆对台湾的态度(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2、台湾对大陆的态度;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5、台湾问题的前景及我们的责任。 由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学,互相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大屏幕打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和平 教育网,免费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xx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 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力训练过程方法 归纳分析认识趋势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资料史论结合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唯物史观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反对xx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xx分子的分裂活动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课前导学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教学渗透点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教学资源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②自制多媒体课件。③网站资料。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XX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出示《中国地图》)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回答:台湾省地处我国东南,与大

关于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关于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设计 范文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孝直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讲授新课 小结 练习 课题: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习目标: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教师修改及建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 1.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2.我们分别从哪两个国家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有什么历史

意义?( 香港主权是从英国手中收回的,澳门主权是从葡萄牙手中收 回的。中国人民从此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 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所以,现在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只是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在岛上有它残余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 决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或方针内容]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A.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20 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改变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01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代领导人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九二共识”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准备 1.指导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作简介。 2.教师课前准备:收集诗朗诵《乡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乡愁》播放朗读诗歌,师问: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愿望?他们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吗?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对,表达了诗人渴盼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教师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一是说这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这是一方宝地。) 可是,作为中国的领土,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过程与方法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三、【导学过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情景导入】 由余光中的诗《乡愁》导入。 【自主学习】 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要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争取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后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方针。 4、1995年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八项主张 5、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意义:打破了海峡两岸__________年的隔绝状态,_________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6、1990年台湾成立_____________1991年大陆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 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共识。 1993年______和______在_____________会谈。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3、台湾当局的主要领导人有何主要言论?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4、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核心素养甄选教案(2022最新课标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核心素养甄选教案(2022最新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结果。 2.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各个阶段和主要事件。 3.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性,助力国家统一的进程。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各个阶段和主要事件。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性,助力国家统一的进程。 2.较好的理解两岸交往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 2.小组讨论。 3.呈现历史事件影像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15分钟) (1)教师简要叙述台湾的历史,解释为什么台湾从明朝以来就一直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呈现两岸关系最近发展的影像资料,说明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 2.发展(30分钟) (1)讲述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时间点和人物。 (2)利用图表和影像资料展示两岸关系各个阶段的主要事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是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的。 (3)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性以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好处。 3.巩固(30分钟) (1)教师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两岸关系的未来方向是什么?台湾和大陆如何协调才能实现和平统一? (2)让学生回答一些细节问题。 4.延伸(15分钟) (1)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观看相关材料,深入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和现状。 (2)让学生探讨如何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中,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阶段性事件、国家统一进程的展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和现状,提高了学生对国家统一进程的了解和认知,加深了学生对两岸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探讨如何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情怀。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 况 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分析认 识趋势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 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资料史 论结合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 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 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唯物史观 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 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反对台独 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 动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导学 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课件。 ③网站资料。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出示《中国地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主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 2. 了解近年来两岸的交流和合作; 3. 掌握两岸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了解两岸的交往历史和近年来的交流合作。【教学难点】掌握两岸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出示两岸地图,询问学生两岸指的是哪两个地方? 2. 让学生作出简单解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新知(40分钟) 1. 历史概述(10分钟) (1)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 (2)台湾问题的由来 (3)1949年台湾分治 (4)2008年两岸协议 (5)讲解两岸对飞地的界定。

2. 近年来两岸的交流和合作(15分钟) (1)两岸会晤 (2)两岸经济合作 (3)两岸文化交流 (4)两岸教育交流 (5)两岸科技合作 3. 两岸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15分钟) (1)两岸关系的基本状况 (2)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运用(10分钟) 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提供一些讨论的问题: (1)你了解的两岸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哪些? (2)你认为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如何?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本节课要点。 【教学方法】 1. 演讲教学法 2. 问答讨论法 3. 案例分析法 【教学评估】 1.了解两岸的交往历程。 2.对两岸关系、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3.积极参与讨论,理智表达自己的观点。 4.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基础。 【课外拓展】 1.学生通过阅读新闻和文献资料,加深对海峡两岸关系的了解。 2.鼓励学生组织参加两岸交流活动,拓宽交际圈子。

海峡两岸的交往优质课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和体验 两岸交往的重要性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宽容心态,增强他们的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海峡两岸的历史和文化,两岸交往的意义和作用。 2.与台湾交流的方式和途径,并学习怎样促进两岸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3.认识海峡两岸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并了解如何保护和开发这些资源。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准确了解两岸交往的历史和文化,体验两岸文化的差异和相似点。 2.如何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建立和促进两岸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如何的有效保护和开发两岸自然和文化资源。 四、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 2.讲授试讲法。

3.讨论式教学。 五、教学内容。 1.海峡两岸历史文化的差异与相似点。 (1)介绍闽南和台湾的历史和文化。 (2)看较中共和国初年和拂晓文化的差异。 2.两岸交流的方式和途径,促进两岸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1)学习通过网络和传媒建立交流渠道。 (2)使用音乐、舞蹈等文化形式增加交流活动的内容。 3.海峡两岸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1)介绍两岸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 (2)研究合作开发两岸自然和文化资源的方案。 六、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两岸交流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充分发挥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七、教学评估。 1.通过问答和讨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于海峡两岸交往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一)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一)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海峡两岸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掌握海峡两岸的交往形式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海峡两岸交流的文化理解和交流技巧 二、教学内容 1. 地理与历史背景 •核心内容: –海峡两岸的地理位置 –海峡两岸的历史背景 •相关知识点: –台湾的地理特点与位置 –两岸的历史渊源及分离原因 2. 交往形式和特点 •核心内容:

–两岸的经济交往形式(贸易、投资等) –两岸的文化交往形式(教育、文化艺术交流等) •相关知识点: –跨海峡两岸的交通方式(航线、航班等) –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和项目(交流团、文化节等) 三、教学方法 •列举法:通过列举两岸的交往形式和特点进行学习 •图表法:使用图表呈现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关系 •讨论法:让学生就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展开讨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台湾的地理位置,鼓励学生谈论自己 对台湾的印象。 2.学习:介绍海峡两岸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 3.讨论:分组讨论,探讨两岸的分离原因,并列举相关事件。 4.总结:总结地理与历史背景的关系,以图表形式呈现。 第二课时 1.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地理与历史背景,进行小组问答。

2.学习:介绍海峡两岸的经济交往形式,如贸易和投资。 3.图表呈现:使用图表展示海峡两岸经济交往的数据和趋势。 4.学习:介绍海峡两岸的文化交往形式,如教育和文化艺术交流。 5.板书:板书重点词汇和概念,让学生进行标注和解释。 第三课时 1.学习:回顾上节课的交往形式和特点,由学生做简要讲解。 2.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和对双方的影响。 3.案例分析:给学生分发海峡两岸交流的案例,要求他们分析其中 的文化差异和解决办法。 4.总结: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总结海峡两岸交往的文化理解和交流 技巧。 五、教学评价 1.参与度: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能力评价。 2.知识掌握:通过小组问答和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海峡两岸交往的 理解和掌握程度。 3.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讲解和讨论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课时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姿势正确) 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 课题:书写练习1 课型:新授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教案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国家活动; 2.激发学生对于海峡两岸交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与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背景; 2.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内容与影响;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 1.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发展与特点; 2.探讨海峡两岸交往对于中国的意义与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放映一段“乌山亭”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片段中讲了哪些内容? 2.你觉得乌山亭里的交流活动是怎样的?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二、讲解(10分钟) 1.教师简要介绍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背景,包括国共内战、台湾成为海峡两岸间的隔断等。 2.教师详细讲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内容:

(1)商贸往来:两岸各类经济交往; (2)教育文化交流:学生交流、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3)科技合作:科研合作、技术合作等。 三、思辨与讨论(15分钟)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列举出自己的观点: (1)海峡两岸交往对于中国的意义是什么? (2)海峡两岸交往的形式有哪些? (3)海峡两岸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是什么?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简短的发言。 四、合作与展示(15分钟) 1.教师让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分工完成以下任务: (1)设计一份彩页手册,介绍海峡两岸交往的内容; (2)编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海峡两岸交往心得体会。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并负责向全班解释自己设计图书的意义。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醒学生重要的知识点: 1.海峡两岸交往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国家活动; 2.海峡两岸交往对于中国的意义与影响; 3.学生对于海峡两岸交往的看法与心得。

最新《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资料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