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八下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八下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八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主备教师:上课教师:上课时间:

学习内容: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打整方针;基本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能力目标: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流程复备与评价

一、夯实基础(根据学习目标阅读书目之后,完成下面的习题)

(一)追根溯源,同属中华

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动手搜集有关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

2、元朝设立管辖台湾和澎湖地区。

3、清朝时期民族英雄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

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成立台湾省。

4、1895年日本通过条约占领了台湾。

5、1945年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二)现状初探,两岸分离

台湾和大陆的分离状态是如何造成的?

1949年蒋介石内战失败,退居台湾,1950年国海军进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从此造成海峡两岸长期隔离,至今未统一。

(三)与时俱进,寻求解决

根据提示,完成海峡两岸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做出的努力。(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双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的对台基本方针。情境导入: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方针是什么?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 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了 ,次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 原则 ”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 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懂事长 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 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二、能力提升

合作探究一:两岸之由 ----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

1、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你能从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吗?

2、既然台湾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那今天的台湾和大陆的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合作探究二:两岸之策-----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 1、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从性质来看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不同?

2、鉴于此“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香港、澳门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三:两岸之路-----骨肉依存, /来往密切

1、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你的了解在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有利因素?

港澳问题是帝国主义遗留的殖民地问题,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部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允许外国干涉

三、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 毛泽东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毛泽东这段话所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用武力解放台湾B.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D.维持台湾现状不变

2、我国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是在()。

A.新中国成立后

B.澳门回归后

C.改革开放后

D.香港回归后

3、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

A.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C.汪辜会谈

D.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是()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海峡两岸和平谈判可以分步进行

D.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两岸中国人完全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解决两岸的政治分歧,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材料二近年来,“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给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统一造成了严重危害,也造成了岛内的思想混乱和政治动荡。

请回答:(1)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实施这一方针的前提是什么?

(2)当前,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3)结合现实,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台湾问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及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知道海峡两岸交往概况。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与其他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展现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使学生明白“台独”分子的真面目,“台独”不得人心,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导学策略】 为了讲清本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可采用以下方法 (1)教法:采用情感催化法、课堂对话法、感悟法。 (2)学法:采用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3)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数字、图片、诗歌、歌曲等多种元素,使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设计】 将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使历史课堂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以爱党、爱国为基调,突出两岸亲情、民族情、中华情,并通过这种情义的感染使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肩负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感得到升华。为了达到这样的情感教学目标,在讲授时顺序上将本课教材内容做了调整,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补充,力求给学生创建一个“情感化的课堂”“对话式的课堂”“感悟性的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为:走进台湾——昨天——今天——明天。 一、走进台湾 有一个梦想我们不曾遗忘,有一种情感我们不曾割舍,有一首歌曲道出了我们不曾遗忘的梦想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欣赏歌曲《爸爸的草鞋》。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主要作用是导入,以歌曲欣赏的形式展开,在消除学生课堂开始产生的紧张感的同时,让学生逐渐进入情感化的课堂,为后面的情感升华做好铺垫。) 过渡:凄凉优美的民谣饱含了台湾人民浓浓的思乡之情,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难道一湾浅浅的海峡就能阻断两岸的交往吗? 二、昨天——大陆与台湾 本环节侧重台湾问题形成的原因,可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回眸历史看台湾,请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中搜寻一下到底是什么事件阻隔了两岸的交往? (2)国民党败逃台湾,试图利用“三不”政策隔绝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你了解这种政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简案 ◆知识与能力: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议”及 “九二共识”;江泽民指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海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 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说明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 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 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 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场景,使学生认识到血浓于 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通过海峡两岸日益密切 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 一步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 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大陆方面的政策与台湾方面的反应;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必要性 ◆前置性作业: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对祖国到底有多重要? 3.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4.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5.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思路及简要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导入新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 2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有哪两层含义) 3.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4.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时间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5面对大陆的政策,台湾方面有什么反应? 6.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至少5例子)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 1台湾的历史 2台湾问题的由来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2、两岸僵局的打破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 三、密切交往☆政治会谈☆民间交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四)质疑释疑,分析探究 分析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 (六)小结用《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结束 课 程 目 标 用心爱心专心 1

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点和练习

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点和练习 知识点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对台政策的演变 2、大陆缓和两岸关系的举措:隔绝到缓和 1979年开始,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3、海峡两岸交往: (1)隔绝状态被打破: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九二共识”

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八项主张: 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4)世纪之交的两岸互动: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中国大陆,国共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知识点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原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 (2)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2.史实: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课本习题解答 1、第72页:结合历史,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海峡两岸都必须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尽自己最大努力,不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决反对台独,并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作斗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的基本方针。 2、第74页: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台湾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共同的传统、文化;大陆和台湾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努力,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拓展延伸 1、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①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②“一国两制”政策的巨大感召力; ③香港、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④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⑤“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2、两岸统一的不利因素: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范文整理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范文整理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一、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等历史基础知识。归纳出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到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过程与方法:本课以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的一生为线索,透过抗战老兵高秉涵的一生,结合课文、视频、照片、音乐等历史资料,分析两岸历史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体验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理解高秉涵等爱国人士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三、课型: 本课为新授 四、课时: 课时1本课为 五、教学重点: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对台政策的演变; 两岸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六、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七、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大纲,本课教学以学生为本,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讲授中以抗战老兵高秉涵一生事迹做为本课讲授线索贯穿

本课始终,通过高秉涵不同成长阶段,影射出海峡两岸的历史进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史料、视频、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 八、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 学生朗诵《乡愁》。 导入: 这首诗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习目标: 展示,学生结合课前下发导学案简单阅读。PPT由 新课讲授: 说到漂泊异乡的游子,我想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人,他是高秉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14岁离开大陆去到台湾,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已是42年之后,在感动中国颁奖礼上,他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在这42年的岁月里,他经历了什么,两岸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老师把他的人生阶段浓缩成立4句话,先让我们看一下。 一、本是同根源,奈何分两地 48年高秉涵小学毕业,离开家乡山东菏泽,到南方投奔国民党的流亡学校,时局动乱,学校很开就解散了,他也开始了逃亡之路,在1949年末,他和国军逃到厦门海滩,当时海滩聚集十万人,可船只只有两条,所有人都在拼命地往上挤,幸好一位官兵拉了他一把他才挤上开往台湾的登陆艇。这一年高秉涵14岁,这一年,同高秉涵一样乘船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的,还有100多万国民党官兵。 —— 他们为什么逃亡到台湾?台湾问题怎么由来的?中国近 代史上曾几次提到台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13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4)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知识梳理 1.对台政策的制定:(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定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2)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的交往:(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的隔绝被打破;(2)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和大陆分别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3)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4)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5)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共两目: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二、日益密切的交往。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向前发展的史实,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概况。 本课的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在解决这一重点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补充较为典型的历史材料,作为其发展变化的“论据”,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种发展变化。 本课的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管理等。首先,在讲述时,可以举“一国两制”之史:如唐朝时西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一国两制”、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与国统区的“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后的“一国两制”等,来证明“一国两制”是可行的。其次,进行比较,说明通过“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之后的祖国,必然较之于古代的唐朝、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国、以及现今港澳回归后的状况有所区别,这样就可以说明:祖国的统一,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统一,都会不一样。最后,通过学生广泛讨论、建设性想象,勾画出祖国大统一完成的美好情景,从而使学生坚信:台湾问题一定可以解决,祖国的最后统一,一定可以实现。在这样一个学生广泛讨论、建设性想象的过程中,本课难点的突破也就完成了。 三、课标学法点津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过程与方法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三、【导学过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情景导入】 由余光中的诗《乡愁》导入。 【自主学习】 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要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争取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后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方针。 4、1995年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八项主张 5、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意义:打破了海峡两岸__________年的隔绝状态,_________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6、1990年台湾成立_____________1991年大陆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 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共识。 1993年______和______在_____________会谈。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3、台湾当局的主要领导人有何主要言论?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4、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 岸的交往》说课稿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说教材: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的最后一课,与前一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构成一个整体,展示了党和政府对祖国统一的构想和实践。本课的重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过程,其时序特征明显,因此通过学生填写时间轴的方式对多个基础知识点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明确党和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与时俱进的变化过程。在祖国统一大业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基础上,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 说学情: 学生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处理息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在课前做了很大努力去收集关于台湾问题的一些资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 说教学目标

常识与技能:①通过对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和平同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磨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结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汗青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置惩罚汗青息、史论联合地陈述汗青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联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引见台湾的汗青沿革,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研究这一课的兴趣。②通过阅读课文,归结党 和政府在分歧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③学生联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 引见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同一是汗青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中国共产业方针的归结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同一前景充满心。②通过对两岸交往息的交流研究,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同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汗青责任感和使命感。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八下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八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主备教师:上课教师:上课时间: 学习内容: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打整方针;基本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能力目标: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流程复备与评价 一、夯实基础(根据学习目标阅读书目之后,完成下面的习题) (一)追根溯源,同属中华 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动手搜集有关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 2、元朝设立管辖台湾和澎湖地区。 3、清朝时期民族英雄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 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成立台湾省。 4、1895年日本通过条约占领了台湾。 5、1945年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二)现状初探,两岸分离 台湾和大陆的分离状态是如何造成的? 1949年蒋介石内战失败,退居台湾,1950年国海军进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从此造成海峡两岸长期隔离,至今未统一。 (三)与时俱进,寻求解决 根据提示,完成海峡两岸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做出的努力。(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双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的对台基本方针。情境导入: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方针是什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欣赏小品《一张邮票》和诗歌《乡愁》导入新课。 ②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通过史料分析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及处理] ①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来化难为易。首先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课外资料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得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方针。 ②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在教科书和课外资料中获取大量信息,分组汇报,合作交流,从大量的史实和图片资料中认识到两岸交往日益密切。[难点及处理]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的对台方针,这一方针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习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三不”是指() ①不接触②不谈判③不妥协④不合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一个中国 B.两种制度C.和平谈判 D.互补互利 3、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的是()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中英、中葡联合声明的签订 C、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D、汪辜会谈 4、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调整③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商、通航④开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⑤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A、①② B、①③⑤ C、①④ D、②④⑤ 5、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 ) A.民间交往B.两岸“三通” 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温家宝 材料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江泽民主席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材料三:我们多次表示,欢迎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代表性人士同我们开展交流和对话,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胡锦涛 请依据所学知识和你的理解回答下面问题: ⑴前的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新中国建立后美国是怎样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的?

⑵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分别是什么? ⑶请列举出改革开放以来,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事件。(至少三件) ⑷假如海峡两岸中学生在暑假期间举办一次联谊活动,请为其写出一条宣传语。 ⑸根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回答,在出现哪些情况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最新【新人教版】福建省长汀县第五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福建省长汀县第五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 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 掌 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 “九二共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 分析 认识 趋势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 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 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 资料 史论 结合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 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 数国家的承认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 情感 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 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唯物 史观 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 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 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教学过程 教 学流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 图 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余光中 诗歌视频《乡愁》,学生 欣赏感受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 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 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 反映了什么心情及事件?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 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 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 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 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 交往 欣赏,感受,分 析 安排学生先阅读 全文,作读书标 记;然后探索、 交流、讨论、练 习 创设情 境,导 入新课 承上启 下 新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 领土。三国时期,就有万 讨论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自主学 习,获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名师教案1 新人教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其中包括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等;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史,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包括“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等。 2、能力目标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等。 3、情感态度通过我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少数台独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图谋,他们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失败的,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的正确理解 教学思路及方法 打破教材的编排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学习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前景:1、大陆对台湾的态度(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2、台湾对大陆的态度;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5、台湾问题的前景及我们的责任。 由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学,互相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大屏幕打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让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新人教版

海峡两岸的交往 【自主学习】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大陆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要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_______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后,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___________。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5)2000年3月,中国共产党重申___________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台湾政策 (1)政策:_______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_______”政策。 (2)意义:海峡两岸同胞近_________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海峡两岸的交往 (1)“两会”的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 (简称“海协会”)。 (2)“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共识。 (3)“汪辜会谈”: _________年,海协会会长_________和海基会董事长_________在_________举行会谈,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方针的指引。 (2)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2.表现 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3.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_13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三维目标: 1.知识培养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九二共识”;“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2.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政策。 四、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PPT展示:《乡愁》,播放诗歌朗诵的录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为了改变这种隔绝状态,党和政府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不断努力,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海峡两岸这60多年来关系变化的风雨历程。 ○讲授新课 (一)寻根溯源 PPT展示:廖信忠,作家,1977年出生于台湾,现居上海。 材料一:廖信忠的朋友圈 我的新书《我们台湾这些年》快出版啦!写这本书是因为在上海工作两年多了,我发现两岸民众之间非常陌生,大陆人对台湾充满亲情的同时,又对台湾近年来的情况不甚了解。 材料引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1.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表格,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2.说明台湾问题的由来。 (二)历届政府对台政策 学生小组讨论,阅读课本65-66页,完成学案上的表格,了解党和政府为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在不同阶段制定了哪些不同的方针政策。 (三)两岸关系的变化 PPT展示:材料二:廖信忠的朋友圈 每次看到这种求助都要转发。记忆中,某一年的年底,老兵赴大陆探亲的新闻充满了所有新闻媒体的版面。也看到许多隔了几十年重逢相拥而泣的画面,尽管我与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但看了也为之动容。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课时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姿势正确) 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 课题:书写练习1 课型:新授课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新人教版 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 色笔标记。 年,台湾回 议的事实。第一次,

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力增强,具有强大的 D.发展问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答案提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号必做;标注了“▼”的题目要 注记号的要求全班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必须做。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1.(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元朝时,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清朝,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抗战战胜利后,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综上所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2))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煽动;国际反华势力的影响和干预。 (3)任何想把台湾分割出去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这种做法只能受到世人的唾弃。 (4)台湾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原因:海峡两岸中国人民都渴望统一,“台独”不得人心;邓小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针来解决台湾问题,港澳的回归为台湾回归树立了榜样;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增强,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中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这将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2.港、澳、台三个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际事务属中央人民政策管理外、享有高度自治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不同的是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四、达标测试 1.A 2.A 3.C 4.A 5.B 6.D 7.(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2)本质区别:第一次分离是国家主权受破坏(或是帝国主义侵占)。(1)第二次分离是中国内政(或国共内部矛盾所致)。 (3)屈辱的外交。(1分)感想: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答对其中一项即可) 8.(1)元朝时;驻藏大臣。(2)①荷兰。郑成功。②《马关条约》。③抗日战争胜利后。④国民党在内战失败,败退台湾。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⑥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言之有理即可。)

八下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教材重点: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难点: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对台方针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能力目标从: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调动爱党情节;认识统一是大的历史趋势,树立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培养唯物史观;坚决反对台独。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资料:《乡愁》《故乡》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方案之一:(文学熏陶法) 大屏幕打出《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张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让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设问: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愿望?他们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吗?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方案之二:(兴趣提炼法)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新人教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向大家做具体阐述。 教材分析: 想要上好一节课,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熟悉教材,了解所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学习阶段中所起的作用。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仔细研究一下本单元就可以察觉,本课是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继续。本单元主要有两部分的内容,即: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第11课是民族团结,第12、13课讲述的就是祖国统一的内容。与第12课不同的是,本课更加具有现实性,更加贴近时政。因为台湾问题依然是我们当今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其实本课更加具有教育意义,更加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本课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大概是十五六岁的样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是孩子处于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即“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时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如果没有处理好自我同一性,孩子很有可能会导致角色混乱。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人格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和关键的时期。教师应该好好的对之加以引导。该阶段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已经具有接受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他们看问题还不够全面深刻,还具有儿童求新鲜、求趣味的特点。针对此,教师应该利用其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尽量做到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 教学目标: 那么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等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查阅资料,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场景,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通过海峡两岸的密切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一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