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13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4)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13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4)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知识梳理

1.对台政策的制定:(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定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2)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的交往:(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的隔绝被打破;(2)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和大陆分别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3)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4)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5)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共两目: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二、日益密切的交往。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向前发展的史实,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概况。

本课的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在解决这一重点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补充较为典型的历史材料,作为其发展变化的“论据”,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种发展变化。

本课的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管理等。首先,在讲述时,可以举“一国两制”之史:如唐朝时西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一国两制”、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与国统区的“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后的“一国两制”等,来证明“一国两制”是可行的。其次,进行比较,说明通过“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之后的祖国,必然较之于古代的唐朝、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国、以及现今港澳回归后的状况有所区别,这样就可以说明:祖国的统一,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统一,都会不一样。最后,通过学生广泛讨论、建设性想象,勾画出祖国大统一完成的美好情景,从而使学生坚信:台湾问题一定可以解决,祖国的最后统一,一定可以实现。在这样一个学生广泛讨论、建设性想象的过程中,本课难点的突破也就完成了。

三、课标学法点津

1.学习“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从了解台湾问题的历史入手,采取列表法把握我国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如下表),结合课文小字部分了解我国对台措施的变化,把握台湾当局态度的转变,通过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认识两岸关系的发展,理解记忆江泽民的对台八项主张,结合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马英九就职演说中的对大陆的政策、两岸包机等时事,明确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坚决反对分裂活动。

(列表记忆法:海峡两岸关系)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指导

思想

毛泽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的思想

邓小平: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统一

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两岸

关系

发展

193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

1993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写入协议

2.学习“日益密切的交往”,从党的方针、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民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情况理解把握,体会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骨肉团聚的情缘。

3.思维误区警示

误区:台湾特别行政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警示:港、澳、台三个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际事务属中央人民政策管理外、享有高度自治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不同的是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例: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政策在台湾的执行与香港、澳门的差别。问题很清楚,香港、澳门是从殖民者手中收回的,自然应派出自己的军队来行使主权,而台湾只是祖国统一问题,自然也就可以保留军队了。本题无论是从记忆角度还是从理解角度都可以解答,只要区别出它们的异同就可以了。因此正确答案为D。

四、中考命题分析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实现祖国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作为神圣使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材讲述了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两岸关系的缓和与人员往来,江泽民的对台八项主张,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日益密切的交往等内容。台湾问题是能否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热点问题,因此与台湾有关的祖国统一问题是中考的热点。中考常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海峡两岸的交往及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分析能力方面考查为主。考查的题型一般为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等。

五、时事热点链接

(1)应中共中央和胡锦涛的邀请,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访问团于5月26日至31日来南京、北京、上海访问。吴伯雄已将此行定位为“工作会谈”,一方面要为未来马英九就任后的两岸关系开路,一方面也要前往南京中山陵拜祭。

(2)马英九2008年5月20日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开始履行台湾地区领导人一职。马英九将于上任后将随即签署第一份公文,即“行政院长”刘兆玄、“总统府秘书长”詹春柏与“国安会秘书长”苏起的人事令,三人将在马英九监誓下宣誓就任。

(3)新华社上海6月3日电(记者贾远琨)6月3日10时30分许,台湾华航AE7201航班顺利抵达上海浦东机场,标志着2008年两岸端午包机上海航点正式启动。11时10分许,华航AE7202航班满载150多名旅客由上海浦东机场飞往台北。

六、中考试题分析

例:[2014年湖北黄石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三:图片

请回答:

(1)“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谁首先提出的?

(2)这种政治构想在我国已有什么成功的实践范例?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台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的主要的因素有哪些?

(4)联系材料二、材料三你有何认识?

解析:第(1)、(2)、(3)问考查基础知识,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可得;第(4)问从台湾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心愿,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等方面分析,得出;实现统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答案:(1)邓小平。(2)香港、澳门的回归。(3)“台独”势力、美国等外部势力的阻挠。(4)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领悟整合]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以伟大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作者简介:薄会娜,女,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第二中学历史教师,史地政教研组组长,参加工作一来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历史教学,所教的文科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2006年被评为怀来县优秀教师,论文和教学文章在《少年智力开发报》《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报·历史周刊》等多家报纸上发表,2007年被山西《新课程》报社聘为特约编辑,并参与了《红烛3+2》《优化设计》等图书的编写工作。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及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知道海峡两岸交往概况。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与其他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展现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使学生明白“台独”分子的真面目,“台独”不得人心,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导学策略】 为了讲清本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可采用以下方法 (1)教法:采用情感催化法、课堂对话法、感悟法。 (2)学法:采用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3)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数字、图片、诗歌、歌曲等多种元素,使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设计】 将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使历史课堂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以爱党、爱国为基调,突出两岸亲情、民族情、中华情,并通过这种情义的感染使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肩负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感得到升华。为了达到这样的情感教学目标,在讲授时顺序上将本课教材内容做了调整,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补充,力求给学生创建一个“情感化的课堂”“对话式的课堂”“感悟性的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为:走进台湾——昨天——今天——明天。 一、走进台湾 有一个梦想我们不曾遗忘,有一种情感我们不曾割舍,有一首歌曲道出了我们不曾遗忘的梦想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欣赏歌曲《爸爸的草鞋》。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主要作用是导入,以歌曲欣赏的形式展开,在消除学生课堂开始产生的紧张感的同时,让学生逐渐进入情感化的课堂,为后面的情感升华做好铺垫。) 过渡:凄凉优美的民谣饱含了台湾人民浓浓的思乡之情,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难道一湾浅浅的海峡就能阻断两岸的交往吗? 二、昨天——大陆与台湾 本环节侧重台湾问题形成的原因,可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回眸历史看台湾,请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中搜寻一下到底是什么事件阻隔了两岸的交往? (2)国民党败逃台湾,试图利用“三不”政策隔绝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你了解这种政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简案 ◆知识与能力: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议”及 “九二共识”;江泽民指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海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 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说明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 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 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 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场景,使学生认识到血浓于 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通过海峡两岸日益密切 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 一步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 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大陆方面的政策与台湾方面的反应;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必要性 ◆前置性作业: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对祖国到底有多重要? 3.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4.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5.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思路及简要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导入新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 2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有哪两层含义) 3.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4.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时间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5面对大陆的政策,台湾方面有什么反应? 6.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至少5例子)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 1台湾的历史 2台湾问题的由来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2、两岸僵局的打破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 三、密切交往☆政治会谈☆民间交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四)质疑释疑,分析探究 分析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 (六)小结用《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结束 课 程 目 标 用心爱心专心 1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佘家乡第三初级中学王卫霞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八年级 2、学科: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3、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结合相关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实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1、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2、祖国大陆与台湾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定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而本课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通过课前收集大量关于台湾问题的资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他们的知识还不能深入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重大意义。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课堂

教学中加以引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 (媒体说明:本课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制作了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ppt充分运用媒体资源,意在增大课堂的容量,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搜集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设计理念:历史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基于以上理念,我对本课进行了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幻灯片播放图片“余光中的《乡愁》”,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活动一:寻根问祖 回顾历史,思考归纳问题:请你用历史史实来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教师过渡:我们已经用历史史实印证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为什么两岸又长期处于分离、隔绝的状态呢? 活动二:台湾和大陆分离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学生同桌合作,讨论台湾和大陆分离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台湾问题是台湾问题是我国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不是外交问题。 明确归纳: 1、1949年蒋介石战败退守台湾,后陈水扁等台独分子企图搞台独,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2、一些外国反华势力支持台独,企图分裂中国。 教师过渡:面对台湾所面临的问题,让我们来共同听听台湾人民的心声。 活动:读图说史,观察图片“妈妈,我也要回家” 认识台湾做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比港澳拥有更多的权力,体现我党争取和平统一的诚意与善意,认识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13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4)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知识梳理 1.对台政策的制定:(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定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2)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的交往:(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的隔绝被打破;(2)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和大陆分别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3)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4)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5)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共两目: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二、日益密切的交往。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向前发展的史实,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概况。 本课的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在解决这一重点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补充较为典型的历史材料,作为其发展变化的“论据”,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种发展变化。 本课的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管理等。首先,在讲述时,可以举“一国两制”之史:如唐朝时西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一国两制”、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与国统区的“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后的“一国两制”等,来证明“一国两制”是可行的。其次,进行比较,说明通过“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之后的祖国,必然较之于古代的唐朝、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国、以及现今港澳回归后的状况有所区别,这样就可以说明:祖国的统一,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统一,都会不一样。最后,通过学生广泛讨论、建设性想象,勾画出祖国大统一完成的美好情景,从而使学生坚信:台湾问题一定可以解决,祖国的最后统一,一定可以实现。在这样一个学生广泛讨论、建设性想象的过程中,本课难点的突破也就完成了。 三、课标学法点津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过程与方法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三、【导学过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情景导入】 由余光中的诗《乡愁》导入。 【自主学习】 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要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争取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后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方针。 4、1995年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八项主张 5、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意义:打破了海峡两岸__________年的隔绝状态,_________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6、1990年台湾成立_____________1991年大陆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 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共识。 1993年______和______在_____________会谈。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3、台湾当局的主要领导人有何主要言论?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4、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八下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八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主备教师:上课教师:上课时间: 学习内容: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打整方针;基本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能力目标: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流程复备与评价 一、夯实基础(根据学习目标阅读书目之后,完成下面的习题) (一)追根溯源,同属中华 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动手搜集有关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 2、元朝设立管辖台湾和澎湖地区。 3、清朝时期民族英雄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 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成立台湾省。 4、1895年日本通过条约占领了台湾。 5、1945年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二)现状初探,两岸分离 台湾和大陆的分离状态是如何造成的? 1949年蒋介石内战失败,退居台湾,1950年国海军进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从此造成海峡两岸长期隔离,至今未统一。 (三)与时俱进,寻求解决 根据提示,完成海峡两岸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做出的努力。(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双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的对台基本方针。情境导入: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方针是什么?

第13课_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能力目标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005年4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及夫人与中共中央台湾办公室主任陈云林等在北京大学未名湖 200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这是胡锦涛同宋楚瑜亲切握手。 教师提问:这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反映了什么事件? 学生: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教师: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讲授新课: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①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任务,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是因为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确立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思想,只是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欣赏小品《一张邮票》和诗歌《乡愁》导入新课。 ②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通过史料分析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及处理] ①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来化难为易。首先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课外资料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得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方针。 ②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在教科书和课外资料中获取大量信息,分组汇报,合作交流,从大量的史实和图片资料中认识到两岸交往日益密切。[难点及处理]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的对台方针,这一方针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2019-2020学年度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优质课公开课)

2019-2020学年度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 两岸的交往教案(优质课公开课)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乡愁》的朗读音频。 师: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愿望?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对,表达了诗人渴盼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 教师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 提示:一是说明台湾是的领土,二是说台湾是一方宝地。可是,作为的领土,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隔绝状态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一)台湾——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展示台湾地图:

2.教师:我们常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那么,我们有哪些史料可以证明? 提示: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1684年,康熙在台湾设置台湾府。 4.史料展示: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于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 ——《开罗宣言》 5.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台湾属于的事实也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大国的认同。 6.引导学生回答:台湾最后与祖国分离与前两次分离以及香港、澳门与祖国的分离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提示:前两次分离以及港澳的分离是由外国侵略造成的;台湾最后一次与祖国分离是国共内战导致的,属于的内政。 (二)对台政策 1.读课本第68页的内容。 2.提出问题:从新成立到改革开放,大陆对台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由新成立初期的“解放台湾”;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教师讲述:1958年到1979年的对金门炮击政策。 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轰击金门,仅2小时内,就有4.5万多发炮弹密集倾泻到金门岛,炮战持续64天。这场战争后来演变成象征性战役。逢年过节都停炮三天,再往后一般炮弹里又只装宣传品。金门方面也照此办理,开炮就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军事行动。这样的“炮战”,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整整打了20年。 4.读教材,分析讨论:1979年后,两岸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1979年开始,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三)两岸关系在新时期的发展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看上图,图中左右角显示的是什么会?它们成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提示:海基会和海协会。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初中历史_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海峡两岸的交往》是八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台湾问题依然是我们当今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焦点问题,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也更加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及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史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丰富的史料,探究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性。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激发学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以及对祖国实现统一大业的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在之前的第12课已经学习过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对于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容易出现疲惫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所以,本课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党和政府不同时期对台政策。 2.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 1.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多媒体教学、合作学习等综合教学法。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2.总体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3.阅读课文、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学案: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几代领导人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九二共识”及“汪 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2.知道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学习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 (4)年,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5)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6)1990年台湾成立了,次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7)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8)1995年,江泽民提出主张。 (9)2005年,连战率“”访问中国大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0)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2008年,两岸实现“”,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二、合作探究 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从性质来看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不同?

三、练习巩固 1.毛泽东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毛泽东这段话所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 A.用武力解放台湾 B.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D.维持台湾现状不变 2.我国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是在() A.新中国成立后 B.澳门回归后 C.改革开放后 D.香港回归后 3.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 A.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C.九二共识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 4.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海峡两岸和平谈判可以分步进行 D.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两岸中国人完全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解决两岸的政治分歧,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材料二:近年来,“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台弯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给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统一造成了严重危害,也造成了岛内的思想混乱和政治动荡。(1)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实施这一方针的前提是什么? (2)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台湾问题? 四、课后反思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新人教版 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 色笔标记。 年,台湾回 议的事实。第一次,

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力增强,具有强大的 D.发展问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答案提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号必做;标注了“▼”的题目要 注记号的要求全班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必须做。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1.(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元朝时,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清朝,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抗战战胜利后,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综上所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2))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煽动;国际反华势力的影响和干预。 (3)任何想把台湾分割出去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这种做法只能受到世人的唾弃。 (4)台湾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原因:海峡两岸中国人民都渴望统一,“台独”不得人心;邓小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针来解决台湾问题,港澳的回归为台湾回归树立了榜样;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增强,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中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这将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2.港、澳、台三个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际事务属中央人民政策管理外、享有高度自治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不同的是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四、达标测试 1.A 2.A 3.C 4.A 5.B 6.D 7.(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2)本质区别:第一次分离是国家主权受破坏(或是帝国主义侵占)。(1)第二次分离是中国内政(或国共内部矛盾所致)。 (3)屈辱的外交。(1分)感想: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答对其中一项即可) 8.(1)元朝时;驻藏大臣。(2)①荷兰。郑成功。②《马关条约》。③抗日战争胜利后。④国民党在内战失败,败退台湾。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⑥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言之有理即可。)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课时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姿势正确) 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 课题:书写练习1 课型:新授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最新【新人教版】福建省长汀县第五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福建省长汀县第五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 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 掌 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 “九二共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 分析 认识 趋势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 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 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 资料 史论 结合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 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 数国家的承认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 情感 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 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唯物 史观 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 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 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教学过程 教 学流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 图 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余光中 诗歌视频《乡愁》,学生 欣赏感受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 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 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 反映了什么心情及事件?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 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 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 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 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 交往 欣赏,感受,分 析 安排学生先阅读 全文,作读书标 记;然后探索、 交流、讨论、练 习 创设情 境,导 入新课 承上启 下 新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 领土。三国时期,就有万 讨论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自主学 习,获

最新《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资料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_3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最后一课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显著成就以后外交上的发展史,是继香港、澳门回归之后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台湾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关系着国际的交往、国家的发展、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所以,此课题在本单元是重点课题,也是全册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代领导人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 2. 掌握“九二共识”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3. 了解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 2.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

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海峡两岸的资料。 新课讲授 设置情景导入: 高秉涵,台湾老兵。从台湾当局开放居民到大陆探亲以来,高秉涵受一些老乡的临终嘱托,陆续将台湾老兵的骨灰带回家乡安葬。20多年来,他先后义务将100多位台湾老兵的骨灰带回了大陆老家。由此被评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的一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今天我们就跟着这位老人的生平去了解那段历史。 一、隔绝——台湾问题的形成 PPT展示高秉涵13岁离家到台湾,思念母亲和家乡,但由于历史原因难以回家的故事。 师:请同学们根据他的经历以及所学过的知识总结台湾问题的由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_13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三维目标: 1.知识培养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九二共识”;“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2.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政策。 四、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PPT展示:《乡愁》,播放诗歌朗诵的录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为了改变这种隔绝状态,党和政府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不断努力,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海峡两岸这60多年来关系变化的风雨历程。 ○讲授新课 (一)寻根溯源 PPT展示:廖信忠,作家,1977年出生于台湾,现居上海。 材料一:廖信忠的朋友圈 我的新书《我们台湾这些年》快出版啦!写这本书是因为在上海工作两年多了,我发现两岸民众之间非常陌生,大陆人对台湾充满亲情的同时,又对台湾近年来的情况不甚了解。 材料引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1.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表格,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2.说明台湾问题的由来。 (二)历届政府对台政策 学生小组讨论,阅读课本65-66页,完成学案上的表格,了解党和政府为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在不同阶段制定了哪些不同的方针政策。 (三)两岸关系的变化 PPT展示:材料二:廖信忠的朋友圈 每次看到这种求助都要转发。记忆中,某一年的年底,老兵赴大陆探亲的新闻充满了所有新闻媒体的版面。也看到许多隔了几十年重逢相拥而泣的画面,尽管我与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但看了也为之动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