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

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丝织业:

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陶瓷业

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②宋代:景德镇“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

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③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航海家国籍开辟的新航线所经大洋扶持国家方向

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葡萄牙向东

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大西洋西班牙向西

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大西洋、印度洋葡萄牙向东

1519-1522年麦哲伦等葡萄牙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西班牙向西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

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

②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③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④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

(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贩卖黑奴等

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1)进程:①首先开始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

(3)影响:①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③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

机、电灯、电影)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①计算机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②网络大大缩小全球空间距离;③生命科学的发展逐步打开生命的奥秘;④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等。(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高二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 历史学科的考试备考少不了要背诵,尤其是升到高二的时候,更是要花时间来记忆历史知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二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高二历史知识总结 启蒙运动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条件: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政治因素:成长中的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政治成熟,反对专制统治日益强烈,与封建势力矛盾日益加深; 3、文化因素: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严重挑战教会的谬误权威。 (二)概况 1、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理性主义‖,即倡导―人权‖、―民主‖―法治‖反对天主教权、专制王权,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民主法制社会!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②伏尔泰:反对天主教和封建专制,提倡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和自由、平等、民主政治;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④康德:三大批判,提出―人非工具‖(人本思想) (三)历史意义: 1、性质:欧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二历史必考知识 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高二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5篇精选

高二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5篇精选 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1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最新五篇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最新五篇 高二这一年,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会形成两极分化:行则扶摇直上,不行则每况愈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历史知识点1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1)产生 时间: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影响: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初步发展 时间: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原因: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短暂春天 时间: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原因: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影响: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4)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 时间: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原因: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影响: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5)萎缩

高二必修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二必修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二必修历史知识点总结(一)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取百家,与孔孟不完全一致,但却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1)西汉初年,统治者一直奉黄老之学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俱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无为而治适应。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原因:黄老政治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理学两大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2)宋明理学两大流派 ①程朱理学:对理学的发展起突出作用的是"二程",即程颢、程颐,南宋时的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朝时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②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思想核心分别是"心即理"和"致良知"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4、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1)“异端”思想家李贽 ①反对以孔孟学说为和教条 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 ③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分享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分享 高二这一年,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会形成两极分化:行则扶摇直上,不行则每况愈下。 高二历史知识点1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

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高二历史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归纳五篇

高二历史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归纳五篇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高二历史知识点1 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唐疆域:东北至黑龙江库页岛地区,西到中亚咸海地区,东到大海,南到南海。 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 ⑴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后出现藩镇割据) ⑵三省六部制 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⑶科举制: 演变:世袭制(战国以前)——按军工授爵(战国)——察举制(汉代

自下而上推举,下级向上级推选,标准为才、孝、廉;东汉后以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三国最初按才能,后按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建立科举制,隋炀帝创进士科;唐朝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明清衰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缺乏创新精神,人们成为皇帝的奴仆,阻碍社会进步;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 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 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评价: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 积极: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繁荣 消极: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明清以后 八股取士,是维护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 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衰落——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原因:A.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55-763), B.节度使(唐在地方设的行政长官)权力膨胀,地方财政不再上缴中

高二历史知识点最新梳理总结5篇分享

高二历史知识点最新梳理总结5篇分享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历史知识点1 【大革命的失败】 (1)“四一二”_变 时间:1927.4.12;发动者:蒋介石;地点:上海。 杀害李大钊的刽子手:张作霖;地点:北京。 (2)“七一五”_变 时间:1927年7月15日;发动者:汪精卫;口号:“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因为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性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 成果:基本(张作霖仍未被_上_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沉重打击。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年幼的_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客观原因:中外反对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经验: (1)宣传了_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_始掌握一部分武装; (3)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教训: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2)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高二历史知识点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第1课相同) 落实课标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整合2021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整合2021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1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高二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背知识点 加强知识点的背诵,能够让你轻松面对考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二历史必背知识点(一)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

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高二历史必背知识点(二)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高二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 历史学科的考试备考少不了要背诵,尤其是升到高二的时候,更是要花时间来记忆历史知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二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高二历史知识总结 启蒙运动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条件: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政治因素:成长中的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政治成熟,反对专制统治日益强烈,与封建势力矛盾日益加深; 3、文化因素: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严重挑战教会的'谬误权威。 (二)概况 1、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理性主义‖,即倡导―人权‖、―民主‖―法治‖反对天主教权、专制王权,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民主法制社会!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②伏尔泰:反对天主教和封建专制,提倡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和自由、平等、民主政治;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④康德:三大批判,提出―人非工具‖(人本思想) (三)历史意义: 1、性质:欧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二历史必考知识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1 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若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从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为17和18世纪,其中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大商业强国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之一。 在这场斗争中,先是英国打败西班牙,17世纪下半期,英荷之间又发生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在北美,英国夺取了荷属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多次发生战争,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并夺取了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地盘。在长期殖民战争中,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抢占了广大殖民地,成为世界上的殖民帝国。这一时期,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扩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第二个内容。 俄国彼得一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扩张表现在领土的侵占,这与英、法等国殖民地扩张有所不同。同时,此种扩张更多地带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扩张,则是早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性质。在这一时期,强国之间的关系随着各自利益

的需要而变化,如普奥,既有战,又有结伙瓜分波兰的举动。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止。18世纪以前,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对国际事务拥有重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欧洲各国封建势力内外勾结,组成反资产阶级革命同盟。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首先表现为法国与欧洲列强的关系。在法国大革命中,先是普奥组成干涉军,失败后,英国为同法国争夺中东的利益和进行海上争霸,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法国与第二次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与传统的封建势力之间关系的继续,并使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法国与后来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争霸特点;而对西班牙和俄国的进攻,则是侵略行径。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具有一定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 当时的欧洲列强俄、英、普、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组成了多极均势结构,以恢复、巩固欧洲封建秩序,消灭各国革命为目的。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为争夺土耳其,英、法、俄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在德意统一过程中,也渗透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德意志统一进程包含有普奥与丹麦的关系、普奥之间的关系和普法之间的关系。意大利统一主要体现了奥意的关系、意法的关系、法奥的关系等。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求知。顾名思义,就是检查或研究以便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就是要学会求知,变成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具有优良品质的好青年。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1 一.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_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

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2 一、“百家争鸣” 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3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1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墨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兼爱、非攻 道家 老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齐物”;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最新五篇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最新五篇 高二历史知识点1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着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着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__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高二历史知识点2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精选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1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2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

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

精选高二历史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归纳五篇

高二历史知识点1 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唐疆域:东北至黑龙江库页岛地区,西到中亚咸海地区,东到大海,南到南海。 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 ⑴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后出现藩镇割据) ⑵三省六部制 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 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⑶科举制: 演变:世袭制(战国以前)——按军工授爵(战国)——察举制(汉代自下而上推举,下级向上级推选,标准为才、孝、廉;东汉后以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三国最初按才能,后按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建立科举制,隋炀帝创进士科;唐朝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明清衰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缺乏创新精神,人们成为皇帝的奴仆,阻碍社会进步;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 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 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评价: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 积极: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繁荣 消极: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明清以后

八股取士,是维护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衰落——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原因:A.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55-763), B.节度使(唐在地方设的行政长官)权力膨胀,地方财政不再上缴中央, 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经常发动叛乱。 危害: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使唐日趋衰落。 农业: 均田制,租(庸)调制 内容:隋沿用孝文帝的均田制,变足调为租庸调。庸:纳绢代役;唐朝庸没有年龄限制。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 纺织:缂丝 陶瓷:A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称“邢白越青” 邢窑(河北)白瓷,越窑(浙江绍兴):青瓷 B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成产部门 C唐三彩:黄、红、绿;造型多为马、骆驼 手工业经营: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私营手工业发展,商品化程度加深。 商业: 发展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政治上的统一; ③唐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官商分利,海外贸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发展表现:①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 ②外商多,阿拉伯、波斯商人到中国,往来频繁; ③对外贸易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 海上陶瓷之路出现的原因: a唐朝经济繁荣;b陶瓷业发展;c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重农抑商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