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1.doc

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1.doc

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1.doc
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1.doc

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1 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

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与环境(6)

一、发展基础(6)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态势日益显现(7)

(二)现代服务业呈现圈层分布特征(8)

(三)商贸商务与总部经济效应日益凸显(8)

(四)金融、物流、信息、创意、科教、旅游休闲功能区初具规模(9)

(五)服务贸易及外包业务稳步发展(9)

(六)多方合力推动功能区良性发展(10)

二、发展环境(10)

(一)主要机遇(11)

(二)主要挑战(13)

第二部分总体发展思路(16)

二、规划原则(16)

(一)体现城市战略与定位(16) (二)体现城市特色与品质(16) (三)体现统筹发展的要求(17) (四)体现重大设施的支撑(17) (五)体现与相关规划的衔接(17) 三、发展目标(18)

(一)总体目标(18)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重点(20) 四、推进策略(20)

(一)“中调”引领(20)

(二)“亚运”推动(21)

(三)“创新”驱动(21)

(四)“转型”促动(22)

(五)“总部”带动(22)

第三部分空间布局(24)

二、“一区聚合,双轴驱动”(25) (一)“一区聚合”(25)

(二)“双轴驱动”(26)

三、“三心拓展,四极辐射”(27) (一)“三心拓展”(28)

(二)“四极辐射”(29)

四、八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31) (一)八大功能区的划分(31) (二)八大功能区的发展导向(33) 第四部分规划与发展重点(35) 一、中央商务区(35)

(一)发展思路(35)

(二)主要集聚区(36)

二、西部商贸文化创意区(40) (一)发展思路(40)

(二)主要集聚区(41)

三、南部新型商贸旅游区(44)

(一)发展思路(44)

(二)主要集聚区(44)

四、东北部科技创新核心区(46) (一)发展思路(46)

(二)主要集聚区(47)

五、东部生产服务区(51)

(一)发展思路(51)

(二)主要集聚区(51)

六、东南部知识创新及文体服务区(55) (一)发展思路(55)

(二)主要集聚区(55)

七、北部空港经济区(59)

(一)发展思路(59)

八、南沙海港经济区(64)

(一)发展思路(65)

(二)主要集聚区(65)

第五部分区(县级市)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规划指引(68) 一、越秀区(68)

(一)规划依据(68)

(二)规划指引(69)

二、海珠区(70)

(一)规划依据(70)

(二)规划指引(71)

三、荔湾区(72)

(一)规划依据(72)

(二)规划指引(73)

四、天河区(74)

(一)规划依据(74)

(二)规划指引(75)

五、白云区(76)

(二)规划指引(77)

六、黄(一)规划依据(76)

埔区(78)

(二)规划指引(79) 七、萝岗区(80) (一)规划依据(80) (二)规划指引(81) 八、南沙区(82) (一)规划依据(82) (二)规划指引(83) 九、番禺区(84) (一)规划依据(84) 十、花都区(85) (一)规划依据(85) (二)规划指引(86) 十一、从化市(87) (一)规划依据(87) (二)规划指引(88) 十二、增城市(88)

(二)规划指引(89)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和政策(91)

一、建立工作体系(91)

二、明确实施步骤(91)

三、创新管理机制(93)

四、强化规划引导(94)

五、完善基础设施(94)

六、建立考核机制(95)

七、制定促进政策(95)

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

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 佛山市科技服务业进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体会、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要紧包括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和科技鉴证等活动。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为促进佛山市科技服务业的进展,特制定本规划,分析佛山市科技服务业进展基础和进展环境,明确佛山市科技服务业进展的指导思想、进展思路和目标,重点领域和要紧任务,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一、佛山科技服务业的进展基础 (一)进展现状 1.体系持续完善 近年来,依靠佛山制造业完整的产业链和资金链,佛山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佛山科技服务业迅速进展,共有6个国家火炬打算特色产业基地,省级研究院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8家,市级工程中心138家,差不多上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市创新中心、行业创新中心、专业镇创新平台、企业创新中心等齐头并进的一体化进展格局。 2.集聚创新成效明显 佛山市专业镇和“一区六园”的快速进展成为推动科技服务的重要力量,借助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催生了以专业镇为载体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如西樵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华夏建陶研究开发中心、华南家电研究院等等,这些平台通过集聚科技创新力量,重点解决各行业进展过程中基础性和前瞻性的咨询题,为各类企业提供服务。这些平台所取得的技术突破促进使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持续往新的、更高层次的模式转变,成效明显。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1、规划依据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武昌区“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武昌区“十一五”旧城改造专项规划》 《武昌区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武昌特色区域商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关于武昌区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议》 2、现代服务业现状评价 表1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SWOT分析 (1)优势 ①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武昌区拥有丰厚的区位、金融、科教、智力、行政、通讯等发展现代服务业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先天的资源优势为武昌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武昌区应努力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提升其区域竞争力。 ②产业发展块头较大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全口径税收的角度来看,现代服务业在武昌区“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高达60.1%,在三大产业中块头最大。其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弥补武昌区过度型工业退出所留下的GDP和税收缺口,同时对武昌区现代都市工业和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③龙头企业地位突出 本研究报告的统计数据表明,武昌区现代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7.5%)、设计业(77.8%)、金融业(42.9%)、现代物流业(34.3%)、批发和零售业(33.8%)等都是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行业内龙头企业地位突出。龙头企业的壮大对武昌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加快了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有助于提升武昌区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 ④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具体表现为行业全口径税收及企业户数增加较快:从全口径税收来看,武昌区现代服务业2004年、2006完成总税收分别为79550.03万元、175602.6万元,年平均年增长率为48.6%,比武昌区GDP增速(13.97%)多出近35个百分点;从企业户数来看,武昌区从2004年到2006年现代服务业企业户数年平均年增长比率达11.1%。 (2)劣势 ①空间再布局有难度 武昌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武昌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有必要从武昌区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出发,按照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及产业布局优化的要求,对武昌区现代服务业进行空间再布局。但要真正实现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再布局却面临一些困难,具体体现在:第一,现有的城市布局已基本固化,要想改变,将会面临土地征用、拆迁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而且拆迁费用不菲;第二,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第三,可能会影响原址处企业的商业利益,增加企业与企业及企业与政府之间冲突的可能性;最后,再布局必然会增加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施工量,且在施工期间,其正常使用会受到影响。有鉴于此,在

南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附件2: 南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一、航运服务集聚区 航运服务集聚区主要包括龙穴岛除造船基地以外的所有用地、沙仔岛黄阁大道以北地区、小虎岛南部地区、南沙岛东部地区和位于万顷沙镇的南沙保税港区加工区。该区域将重点依托南沙保税港区,重点发展保税仓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展示、临港加工等港口物流业务,吸引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航运金融、海事仲裁、公正公估等航运高端要素在南沙集聚发展,加快构建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力争建成华南及泛珠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保税物流中心、采购中心、转口贸易中心、商品集散交易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 二、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 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主要包括南沙岛南部东起资讯科技园、西至西部工业区滨海地块,面积约10—12平方公里。该区域将依托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教育部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的公共研发机构,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物医药、新能源、精细化工、现代中医药等领域的研发,鼓励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园将先进科技成果在南沙及珠三角地区产业化,积极打造粤港科技联合创新的示范区

和珠三角自主创新的重要区域。 三、滨海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 滨海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包括上下横档岛在内的南沙岛东南部滨海地块、黄山鲁和大山乸地块,主要依托邮轮码头、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天后宫、大角山炮台、滨海公园、滨海泳场和南沙大酒店等旅游设施,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二是万顷沙十八涌以南地块,主要依托人工湿地、百万葵园等旅游景点发展滨海生态旅游,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世界邮轮旅游航线的著名节点、粤港澳旅游市场的对接枢纽和珠三角滨海观光旅游的重要中心。 四、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集聚区 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集聚区主要包括珠江街、横沥镇和万顷沙镇的农业生产和配送区域,该区域将以国通供港澳水产基地为龙头,加快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现代滨海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的建设,高标准打造信息化、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农产品物流、交易、科技服务、检测服务等企业进入南沙新区发展,探索建立粤港澳“一地两检”的农产品检验检疫制度,构建绿色、环保、安全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和配送中心。 五、服务外包集聚区 服务外包集聚区与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发展用地范围一致,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一、XX年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两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总战略,围绕建设“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和“宜居城市”目标,做到“三突出、三加快”和“四注重、四推动”: 1、“三突出,三加快”: 突出头门港建设,加快港口服务业形成。发展港口服务业,有利于提高港口运作效率,提升港口竞争力,发挥“一港带全局”的放大效应,带动我市经济发展。谋划长远、着手眼前,着重围绕“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的功能,突出头门港的龙头作用,加强与央企、国企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大力发展物流、大宗商品交易、集装箱运输、储运等港口服务业。 突出“三圈两岸”平台建设,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服务业集聚平台,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和功能集成,提高服务业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区域和产业目标定位和发展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三圈两岸”平台。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瞄准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突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综合体、楼宇经济和金融创新等新型业态。 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市服务业中的短板,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保障。重点扶持培育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要继续抓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鼓励企业做强主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培育,推进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 2、“四注重,四推动”:

成都服务业发展规划

成都服务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成都市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建设“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战略目标,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和《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7-2020)》等,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08-2012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和编制相关领域专业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基础。 1.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2007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8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实现税收314.4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59.2%;从业人数297.5万人,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43.3%,比一、二产业分别高出17.2和1 2.7个百分点。 2.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服务业门类齐全。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 2007年实金融业、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发展较快,现的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到58%;信息、商务、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3.中心城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2007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3.3%,绝对值和增速明显高于其它区(市)县,已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突出创新驱动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突出创新驱动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创新驱动的主导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突出创新驱动放在重要位置。在推进全市加快转型升级、开放创新、绿色崛起的进程中,科技服务业的先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愈加突显重要,需采取强有力举措,重点扶持,加快发展。 一、我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科技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山区特色产业科技园区##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高新技术企业#家、创新型企业#家、科普基地#个。2015年,全市入统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亿元,争取国家和省科技专项资金#万元,专利授权量#件,科技服务业在推进我市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创新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投入少,政策环境不优。2015年全市科技经费及研发投入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51%,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悬殊。目前,全市还没有建立对科技服务业的统筹管理机制,缺乏系统完备的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支持性政策,对提供社会化科技服务、非营利性科技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有待完善,有些政策落实得不够好。 二是产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据调查,在我市##家科技服务型企业和科研单位中,年收入超50万元的只有##家、占#%,10—50万元的##家、占#%,年收入不足10万元的有##家,占到##%,“小、散、弱”问题十分突出。 三是门类分布不均,部分行业尚属空白。在研究与试验、科研设计与服务、技术推广、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培训、科技创业孵化及生产力促进等领域有所发展,但在技术交易与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投融资、科技测试服务等领域还未涉及,成为短板。 四是骨干服务机构少,基础支撑能力弱化。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有的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大部分转为经营性企业或合并、或撤消,科技队伍萎缩、人员老化现象十分突出,难以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企业对科技服务的迫切需求。 五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目前,全市科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91831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总体发展规划 2010.10 前言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我国体制创新和制造业引进开放中发挥了历史性的先导作用。当前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开放与合作,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在新时期的新使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深圳先行先试,以前海为载体,推进粤港澳现代服务业紧密合作。 为此,特制定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 前海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毗邻港澳,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期至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前海深港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一、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作用,利用粤港两地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粤港紧密合作,在前海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建立更加开放经济体系作出有益的探索,为全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重要意义。 ——有利于实现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新要求,培育参 与全球竞争新优势。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提高开放 型经济水平的内在要求。利用香港服务业发达的优势,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在前海高起点高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和国际资源配置能力,为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撑。 ——有利于以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经。前海以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服务能 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打造功能突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地, 不仅有利于促进珠三角世界级制造业基地转型升级,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有利于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模式。 ——有利于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打造粤港澳合作新载体。粤港澳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国际门户,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是提升我国区域合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前海位于粤港澳地区的核心节点,通过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区域性现代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完整版)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四)规划的期限 中期规划201X—201X年,远期展望201X年—201X年。 (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商务服务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为目标,以现代流通服务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创新消费和服务方式,引导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发挥商务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互动发展的原则; 3、项目支撑,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的原则; 4、适度超前,多元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 5、规划先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二、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规划背景 加快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200美元,进入了前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产业。目前

我国大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低于50,我州不到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多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较大。今年,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昭示着我国商务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保持二产平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把商务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产业、贸易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十五”期间商务服务业现状 第三产业增加值201X年预计达50.6亿元,平均增长 9.7,低于gdp平均增长率(1 1. 4) 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1X年的3 1.78下降为2 7.8,下降 3.98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第8位; 其中批发贸易餐饮零售业201X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 4.99亿元,平均增长 10.96,占gdp的比重为 8.2;比201X年的 8.6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X年预计实现4 8.97亿元,平均增长1

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l 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昌平区商务委员会

目录 前言..................................................................................... - 1 - 一、回顾及现状..................................................................... - 2 - (一)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 2 -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2 - (三)经济贡献进一步提高.............................................. - 4 - 二、机遇与挑战..................................................................... - 4 - (一)优势与机遇.............................................................. - 4 - (二)问题与挑战.............................................................. - 5 - 三、发展目标......................................................................... - 9 - (一)指导思想.................................................................. - 9 - (二)总体目标及预期指标.............................................. - 9 - 四、重点任务......................................................................... - 9 - (一)积极促进居民消费.................................................. - 9 - (二)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 11 -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12 - (四)调整提升商品交易市场........................................ - 13 - (五)主动融入协同发展................................................ - 14 - (六)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 15 - 五、空间布局....................................................................... - 16 - (一)三中心.................................................................... - 17 - (二)多网点.................................................................... - 19 - 六、保障措施..................................................................... - 21 -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 21 -

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工作要点》,按照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题调研方案,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发展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信息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外包基地、信息传输服务业等建设情况,邀请有关职能部门、2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研讨,并赴成都等地学习考察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工作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在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122.8亿元,其中电信传输和信息内容服务业78.8亿元,软件业44亿元。信息传输服务业方面,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发展到113万户(城市电话户数73万户,农村电话户数40万户),移动电话户数为357万户,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3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软件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合肥市软件企业实现的软件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收入的85%;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其中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是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 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目前,我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在孵企业60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合

最新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 展规划

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 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与环境 (9) 一、发展基础 (9)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态势日益显现 (10) (二)现代服务业呈现圈层分布特征 (11) (三)商贸商务与总部经济效应日益凸显 (11) (四)金融、物流、信息、创意、文化、科教、旅游休闲功能区初具 规模 (12) (五)服务贸易及外包业务稳步发展 (12) (六)多方合力推动功能区良性发展 (13) 二、发展环境 (14) (一)主要机遇 (14) (二)主要挑战 (16) 1.来自产业升级和人居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 (16) 第二部分总体发展思路 (19) 一、指导思想 (19) 二、规划原则 (19) (一)体现城市战略与定位 (19) (二)体现城市特色与品质 (19) (三)体现统筹发展的要求 (20) (四)体现重大设施的支撑 (20) (五)体现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20) 三、发展目标 (21)

(一)总体目标 (21)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重点 (23) 四、推进策略 (23) (一)“中调”引领 (24) (二)“亚运”推动 (24) (三)“创新”驱动 (24) (四)“转型”促动 (25) (五)“总部”带动 (25) 第三部分空间布局 (27) 一、总体布局 (27) 二、“一区聚合,双轴驱动” (28) (一)“一区聚合” (28) (二)“双轴驱动” (29) 三、“三心拓展,四极辐射” (31) (一)“三心拓展” (31) (二)“四极辐射” (32) 四、八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 (34) (一)八大功能区的划分 (34) (二)八大功能区的发展导向 (37) 第四部分规划与发展重点 (39) 一、中央商务区 (39) (一)发展思路 (39) (二)主要集聚区 (40) 二、西部商贸文化创意区 (44) (一)发展思路 (44)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科技服务业是在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服务性机构和服务性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新兴科技服务等领域。科技服务业是区域创新加速器和产业升级推进器,是现代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两大特征。经济全球化带动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频繁流动,引发科技全球化和研发全球化,带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而科技进步不断消融产业边界,催生多种新的行业和职业,形成知识经济形态,使得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更有赖于技术和创新。“十二五”是我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型广东的关键时期,需要立足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把握发展机遇,理清未来五年科技服务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加速我省科技服务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和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为“十二五”时期科技服务业发展奠定了重

要基础。2010年全省共有3.5万个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53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200亿元,增加值17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7%。 2.新兴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研发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业、地质勘查业等四类传统科技服务稳步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速18.8%,2010年产值达到48 3.79亿元。专业技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DNA检测、超级计算、云计算、风险投资等新兴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40%,其产业规模迅速赶超传统四大科技服务业。同时,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彼此延伸和融合,全省3000多个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提供高科技产品,而且随产品提供大量的科技服务,并将科技服务的价值固化在有形产品上,具有相当的规模。 3.珠三角科技服务集聚发展。在新兴科技服务业领域,科技服务机构几乎全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且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并形成广州科学城、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佛山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广东健康医疗技术服务区、广东工业设计城和珠海横琴新区等一批科技服务业聚集区。目前珠三角九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约占全省的87.2%,其中深圳占40.3%,广州占25.5%。 4.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省技术市场的不断繁荣,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技术市场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条件 一、基本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二)有完善的集聚区建设规划,集聚区边界清晰、业态突出、目标明确。 (三)有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 (四)公共服务功能完善,能够为入驻集聚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 二、类型条件 (一)现代物流园区:以现代物流企业为主体,具备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金融、保险、税务等功能,入驻园区企业达到30家以上,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 (二)商贸功能区。以大型商圈、商贸物流、传统交易市场为基础,通过转型升级形成商品集散、物流配送、流通加工、检验检测、批发交易等基本功能及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服务、商品展示等配套功能,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 (三)旅游休闲区:以A级旅游景区或城市特色街区为主题,以完善的配套设施为基础,具备观光游览、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功能,年接待20万人次以上。 (四)中央商务区:以金融、会展、商贸、商务活动或

企业为主体,写字楼、酒店、公寓等设施配套齐全,企业总部或者地区总部集中,交通便利。以商贸为主的中央商务区年营业额达到20亿元以上,以总部经济为主的中央商务区入驻企业50家以上。 (五)科技创业园区:具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检测与推广、产品研发与试验、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企业孵化等服务,注册科技类企业达到15家以上。 (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拥有一定数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原创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能够为创意企业开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制作、艺术设计、广告策划、动漫游戏等活动提供保障,注册创意及相关产业链配套企业达到15家以上。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一、XX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两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总战略,围绕建设“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和“宜居城市”目标,做到“三突出、三加快”和“四注重、四推动”: 1、“三突出,三加快”: 突出头门港建设,加快港口服务业形成。发展港口服务业,有利于提高港口运作效率,提升港口竞争力,发挥“一港带全局”的放大效应,带动我市经济发展。谋划长远、着手眼前,着重围绕“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的功能,突出头门港的龙头作用,加强与央企、国企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大力发展物流、大宗商品交易、集装箱运输、储运等港口服务业。 突出“三圈两岸”平台建设,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服务业集聚平台,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和功能集成,提高服务业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区域和产业目标定位和发展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一批服务业

集聚区,重点建设“三圈两岸”平台。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瞄准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突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综合体、楼宇经济和金融创新等新型业态。 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市服务业中的短板,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保障。重点扶持培育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要继续抓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鼓励企业做强主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培育,推进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 2、“四注重,四推动”: 注重融合发展,推动三次产业互动共赢。融合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特征,特别是工农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系日趋密切。要围绕我市工农业发展现状和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教育培训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实现一、二、三产的互动发展。 注重统筹发展,推动城乡服务业协调共进。一方面,要突出城镇中心区建设,强化城市服务业综合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商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服务业进展,关于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首都综合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是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专项规划,是对《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内容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北京市服务业进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限:2006年至2010年 本规划编制的要紧依据是: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国务院对《北京都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4.《北京都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5.《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6.《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注:本规划中的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 第一部分进展基础 一、进展现状 “十五”时期,全市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坚持“三二一”产业进展方针,大力进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进展时期。目前,服务业已成为支撑经济进展、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充分就业、提升生活品质的主导行业,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进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服务业快速进展,对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进展发挥了主体支撑作用。“十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

左右,2005年达到4761.8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69.1%,居全国首位,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对首都经济社会进展的主体支撑作用显著。 (二)服务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完善了首都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十五”期间,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接着进展的基础上,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和外向型服务行业不断进展、壮大,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17.6%,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12.2%,促进了首都都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丰富和完善,成为北京服务业进展的主导产业。 (三)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成效,初显服务业集聚化态势。 依托都市中心区的区位、人才等优势,中关村科技园区、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王府井西单核心商业区等重点功能区进展水平提升、效益显现,初步形成具有鲜亮首都特色的科技、

关于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方案

关于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方案 为全面落实我区“一二三六”产业布局,推动我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实现“打造北京CRD,构建和谐石景山,建设现代化首都新城区”的发展目标,区科委将科技服务业列入今年重点工作,以楼宇经济的模式积极推进。 一、产业界定 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方法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分支,是所有第一、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结合发展中最新、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科技服务业范围非常广,主要包含: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各类咨询、科技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管理、文化创意、市场推广及相关配套服务等,涵盖产、学、研、商、中介等环节。 二、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为统领,结合我区首钢搬迁后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整合我区乃至全市科技资源、人才、信息和渠道优势,从会展、创意、商务、办公等领域入手,以楼宇经济为模式,推动我区第三产业发展。 三、工作目标 (一)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更好的把握示范基地、产业培育基地发展方向,推动创意、创新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增长和产品品牌打造;通过整合基地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中介咨询体系、人才培训平台等资源环境,吸引科技资源进一步凝聚,推动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科技服务业发展将以楼宇经济模式推进,楼宇经济的集约性和高效性便于科技服务业集聚和有效利用发展空间。 (三)充分发挥科技园区政策优势,体现园区带动与辐射作用;利用科技服务业产业特性,进一步完善我区产业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园区建设、产业环境提升等方面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一园多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十一五”期间推动我区以中介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人才服务等方面为主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带动区域金融、物流、物业、餐饮、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辐射带动区域各行各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具体指标: 1、整合载体资源20万平米; 2、新增企业150家; 3、带动生产型服务业年技工贸收入和税收同比增长35%; 4、打造5家示范点; 五、工作思路 按照统筹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工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我区范围内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孵化器、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基础信息调研,全面掌握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形成调研报告,为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鼓励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根据调研结果形成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科技服务业鼓励政策。 第三阶段制定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试点标准,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确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试点单位,形成发展模式,在全区推广,实现我区科技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六、具体方案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15页)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15页)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2007-2011) 填报时间: 2009-04-30 责任单位:金牛区商务局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多数国家和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主体,成为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重要部分。为加快我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作为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和作用,依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以及《成都市金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结合全区服务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以指导我区现代服务业的稳健推进。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我区服务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柱。2000-2006年服务业平均增速达到14 %以上,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94.04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2.21%。现代物流、餐饮娱乐、房地产、会展等服务业品牌优势明显,科技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1、科技服务业优势较为明显 我区具有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载体优势、市场主体(企业)优势、科技产业优势、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期总部基地紧邻成都市高新西区,是成都市高科技产业发展聚集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区域已汇集汇源、金亚等电子信息发展主导企业及康弘、新中汇、和正、大西南等大型现代生物制药企业。通过多年发展,这些企业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汇报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汇报近年来我县围绕“新型工业县、优秀旅游城、生态示范区”发展战略,坚持文旅结合、商旅互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3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22。55亿元,增长10。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7%;第三产业实现税收亿元,占全县总税收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但是,目前全县现代服务业在发展机制上、在规划引领上、在政策引导上,还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夯实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 在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认真抓好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业网点以及教育、文化、旅游、信息产业等行业专项发展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优化《县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切实发挥好现代服务业在新形势下对经济的拉动和提升作用,加快完成《“十二五”商贸和物流发展规划》和《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大力推进《粮药物流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新城商业综合体》、《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规划的实施。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以现代商贸集聚区建设规划为抓手,以提升城乡商贸中心设施水平、完善业态布局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县引进、实施了“道地中药材全球

交易中心、新城商业综合体、九龙服装城、大南街中心商务区、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一大批商贸流通重点项目。这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建成营业后,将为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网点布局、方便市民消费、增强商贸流通业持续发展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突出政策配套、人才保障,创优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性质服务业企业,进一步明确各方面优惠政策。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建立服务业发展促进基金,进一步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推动品牌服务战略实施和名牌扩张,引领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调控,适当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 一是对列入国家鼓励类服务业项目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对规划布局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指标。四星级以上酒店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符合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 二是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中要优先安排足够空间的商业用地。 三是规划建设城市新建居住区,按国家规范标准规划配套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停车场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四是对经县政府批准设立的现代物流集中区开发建设,给

14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14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摘要) 前言 为充分发挥义乌商贸服务业发展优势,示范引领全省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打造商贸服务业竞争制高点,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的战略部署,特编制《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规划依据:《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浙政发〔2010〕45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0〕7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明电〔2010〕39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导则》(浙发改地区〔2010〕260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产业准入指导意见》(浙发改地区〔2010〕1049号)等,并与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带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等相衔接。 规划范围:包括义乌国际商贸城、义乌国内物流中心、义乌中国网商城、义乌综合保税区、义乌工业园区、佛堂产业区等发展空间,其中,重点规划区面积53.2平方公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面积21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基础条件 (一)发展背景 1、全球最具影响力小商品贸易中心建设扎实推进 义乌是一座以小商品市场闻名于世的国际商贸城市,也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贸易与流通中心。2009年外贸进出口额达到23.5亿美元,经义乌市场直接出口的集装箱箱量达到52万标箱,全年常驻义乌的国外采购经营户达到1万人以上,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2614户。当前,义乌正面临着全球小商品采购需求稳步提升的良好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良好基础,加快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既可为建设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拓展空间,又可为小商品市场链的上下游专业市场优化布局与建设创造条件,为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小商品贸易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2、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申报积极推进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申报工作正积极推进。这将是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的重大突破,也将是义乌探索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路径的难得机遇。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可为开展这一改革试点提供发展平台,从而为义乌推进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奠定坚实基础。 3、浙江商贸服务业创新发展实践亟需引领推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