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Basic specifications for geospatial framework

目次

前言 (3)

引言 (4)

1 范围 (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 术语和定义 (5)

4 概述 (6)

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8)

6 目录与交换体系 (10)

7 公共服务体系 (11)

8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1)

9 组织运行体系 (12)

前言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成名、王继周、印洁、刘东琴、方驰宇、赵园春、孙隆详。

引言

为明确地理空间框架的含义与构成,统一认识、理清思路,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共享和应用,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切实提高测绘保障服务的水平,制定本标准。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含义与构成,规定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中国、数字省区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维护和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1139-2007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

GB 22021-2008 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该数据反映和描述了地球表面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地籍、地名等有关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位置、形态和属性等信息。

[GB 21139-207,3.1]

3.2

地理信息数据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反映和描述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信息的数据。

3.3

地理空间框架geospatial framework

是地理信息数据及其采集、加工、交换、服务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设施、机制和人力资源的总称,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等结构。

3.4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base

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实现其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更新等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的软件和支撑环境的总称。

3.5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common platform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依托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在线方式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和空间定位、分析的基本需求,具备个性化应用的二次开发接口和可扩展空间,是实现地理空间框架应用服务功能的数据、软件及其支撑环境的总称。

4 概述

4.1 构成

地理空间框架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五部分构成,见图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是地理空间框架的核心,包括测绘基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目录与交换体系是共建共享的关键,包括目录与元数据、专题数据、交换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公共服务体系是地理空间框架应用服务的表现,包括地图与数据提供、在线服务系统和支撑环境;政策法规与标准

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是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服务的支撑和保障。

图1 地理空间框架的构成

4.2 分级

地理空间框架分为国家、省区和市(县)三级。数字省区和数字市(县)地理空间框架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在总体结构、标准体系、网络体系和运行平台等方面是统一的和不可分的。地理空间框架应实现国家、省区和市(县)三级之间的纵向联通;对于数字省区和数字市(县)地理空间框架,还实现与相邻区域的横向联通。

4.3 关联

地理空间框架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之间的关联关系见图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互为补充,同为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图2 地理空间框架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之间的关联关系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5.1 测绘基准

包括大地基准、高程基准、重力基准和深度基准。测绘基准的定义、构成、基本

精度指标和技术要求按GB 22021执行。

5.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包括大地测量数据、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大地测量数据包括三角(导线)测量成果、水准测量成果、重力测量成果以及GPS测量成果等;数字线划图包括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和植被与土质等要素层,比例尺系列应为1:1 000 000,1:250 000,1:50 000,1:2000,1:1000和1:500;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包括航空摄影影像和航天遥感影像,可以为全色的、彩色的或多光谱的,按地面分辨率分为30m,15m,5m,2.5m,1m,0.5m和0.2m等;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包括地面规则格网点、特征点数据及边界线数据等,按格网间距分为1 000m,100m,25m,12.5m,5m,和2.5m等;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包括通过地形图扫描和数字线划图转换形成的数据,比例尺系统应为1:1 000 000,1:250 000,1:50 000,1:10 000,1:5 000,1:2 000,1:1 000和1:500。

5.3 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

包括地理实体数据、影像数据、地图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和三维景观数据等。地理实体数据是在数字线划图数据基础上经过面向对象的数据重组和模型重构形工的,可挂接社会经济和自然信息的数据;影像数据是在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基出上通过影像的拼接、匀色、反差、重影和镶嵌等处理以及影像金字塔构建形成的数据;地图数据包括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经过符号化处理和图面整饰后形成的地图,以及在此基础上经提取、重组和扩充形成的政务电子地图和公众电子地图,政务电子地图整合了政府关注的社会经济信息,公众电子地图增加了公众兴趣信息,并经过保密技术处理;地名地址数据是通过对山脉、山峰、河流、湖泊等自然地名和行政区域、街巷、小区、门(楼)址等人文地名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其与空间位置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形成的数据;三维景观数据是将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地名地址数据进行集成,扩充各类政府或企业、公众的兴趣信息形成的数据。

5.4 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是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维护与分发的软件,具备数据输入输出、编辑处理、显示浏览、查询检索、统计分析、数据更新、安全管理以及历史数据管理等功能,应具有安全、海量数据高效管理、可扩展、可维护、可移植和运行稳定的特点。

5.5 支撑环境

支撑环境是支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和维护的软硬件及网络,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服务器设备、数据存储设备、外围设备、安全设备以及涉密的局域网或测绘专网等。

6 目录与交换体系

6.1 目录与元数据

元数据包括编目信息、标识信息、内容信息、限制信息、数据说明信息、发行信息、范围信息、空间参考信息、继承信息、数据质量信息、产品发布信息等内容。目录是基于元数据面向不同类型需要生成的树形结构信息,用于展现信息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6.2 专题数据

专题数据是由其他部门或单位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在业务数据基础上整合形成的可用于共享的数据,以扩展图层的形式提供服务。

6.3 交换管理系统

交换管理系统是实现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和专题数据的集中管理以及相互之间

交换的软件,具备目录与元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影像数据、地图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和三维景观数据等的管理功能以及目录与元数据注册、数据连接、数据了送、数据接收和数据同步等交换功能。

6.4 支撑环境

支撑环境是支持目录与交换体系运行和维护的软硬件及网络,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服务器设备、数据存储备份、安全设备等。在部署运行网络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保密政策的要求,涉密的数据只能在涉密网中共享与交换,非涉密的数据才可在非涉密的政务网中运行。

7 公共服务体系

7.1 地图与数据提供

地图与数据提供是指以离线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模拟地图,或者借助硬盘、光盘、磁带等存储介质通过拷贝对外提供地理信息数据。

7.2 在线服务系统

在线服务系统具备认证服务、目录服务、元数据服务、地图应用服务、地理编码服务、数据接口服务、定制服务、数据发布服务、服务注册管理服务和二次开发服务等功能,满足用户在线获取与应用地理信息,以及快速分布式构建专题系统的需要。各项服务功能通过门户网站对用户提供。

7.3 支撑环境

支撑环境是支持公共服务体系运行和维护的软硬件及网络,包括操作系统、服务器设备、安全设备等。在部署运行网络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保密政策的要求,涉密的数据只能在涉密网中提供服务,费涉密的数据才可在政务网、公网等非涉密网中运行。

8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8.1 政策法规

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须遵守国家统一制定的基础地理信息分级分类管理、使用权限管理、交换与共享、开发应用、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各省区和市(县)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在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政策法规作适当补充:

a)保障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权威性和唯一性的政策法规;

b)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财政投入立项的统一管理和审批办法;

c)需要定制的其他有关政策法规。

8.2 标准

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须执行正式颁布的有关要素内容、数据采集、数据建库、

产品模式、交换服务、质量控制和安全保密处理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各省区和市(县)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确有必要制定地方性标准作为补充时,应遵照以下要求:

a)同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协调一致;

b)符合测绘与地理信息标准体系;

c)按要求向国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9 组织运行体系

9.1 组织协调机构

在国家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的组织协调机构,组织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实施,建立健全更新与维护的长效机制,推动地理空间框架的共享、应用与服务。

9.2 运行维护机构

依托测绘部门,成立地理空间框架运行与维护的专门机构,提高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落实地理空间框架更新计划,及时解决地理空间框架运行中的问题,保证地理空间框架的持续更新和长期服务。

.

.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doc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 项目标准 XB/T 2008 —————————————————————— 信息库地理框架数据库要素实体代码规范 编制说明 ****-**-**发布****-**-**实施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办公室发布

一、任务来源和意义 整合改造现有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是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的核 心任务,而相关标准研制是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整合改造的基础。针对自然资源和地 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和应用需求,在信息库地理框架数据整合过程中,需采用面 向实体的构模方法,以地理要素为数据的构成单元,反映和描述客观世界中独立存 在的“地理实体”,从而实现对象化逻辑表达。 为保证信息库地理框架数据整合过程全面展开,在现有国际、国家、行业相关 标准基础上,面向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实际需求,编制《信息库地理框架数据库要素实体代码规范》,为信息库整合过程提供可操作的地理框架要素实体编码规则,并给出实体代码,对于指导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依据 本标准编制过程既考虑了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也考虑了未来地理框 架要素的应用需求。在现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范,特别是在统一公用的要素实 体代码规则的基础上,制定了地理框架要素实体编码的规则,并规定了对要素实体 编码进行一致性测试的方法、程序。因此本标准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具有良好的 同一性。 引用或参照的相关标准包括: 信息库地理框架数据内容 ISO 19101 地理信息参考模型 GB/T 226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0114-2003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T 7027 -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GB 917-2000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命名、编号和编码规则 GB/T 917-2009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和国道编号 GB/T 2659-2000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JT/T 307.1-1997公路及主要构筑物、管理养护单位代码省干线公路代码 TB1945-1987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线路名称代码

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和框架

杨荫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和框架 【内容提要】我国空间规划体系虽具雏形,但不明确、不健全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不适应等问题仍较为突出,既损害了空间规划的形象和效力,也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研究表明,国外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有四个共同点,分别是:配套法律的完备性、协调机构的权威性、规划层级的系统性、制定实施的开放性。建立完善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应加强法制建设,明确空间规划的法律地位;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对空间开发行为的统筹协调;理顺层级关系,明确各类空间规划的地位作用;创新实施机制,保障规划任务目标的实现;鼓励公众参与,着力夯实科技支撑基础。 Although China has presented the embryonic form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it is not definite and perfect enough. Meanwhile, it doesn't adap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oal.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damaged the image and effectiveness of spatial planning, but also wasted lots of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abroad has four common points, which are the complete supporting law, the authoritative coordinating agency, the systematic planning level and the ope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gress. To construct and improve 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of China has the following methods. Firstly,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and specify the legal status of spatial planning. Secondly,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reinforce the co-ordination of spac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hirdly, rationalize the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and make the status and role of various types spatial planning clear. Fourthly, innovat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and guarantee the accomplishment of planning mission and objectives. Lastly, encourag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make efforts to lay a solid basi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关键词】区域政策/空间规划体系/区域经济战略regional policy/spatial planning system/regional economic strategy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应的物质存在形式,从国土和区域角度看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总体物质环境。空间规划目前国内尚无统一定义,参照国外空间规划的成熟经验和国内相关实践,这里认为,空间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与目标要求,按规定程序制定的涉及国土空间合理布局和开发利用方向的战略、规划或政策,突出特点是有明确的空间范围,规划内容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力总体布局、国土综合整治、环境综合保护等,规划目的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提升空间开发效率、实施空间开发管制。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实践,我国空间规划类型不断丰富发展,初步形成包括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在内的类型多样、功能多元、层次多级的规划框架,各类空间规划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各主管部门实施空间开发行为管治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空间规划发展演进的基础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的理念贯穿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涉及空间开发的规划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发展。 在各类空间规划中,城市规划最早起步。“一五”时期,国家为安排156项重点工业项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名词术语解释及机构名称

附件4:“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名词术语解释 1.信息(Information): 人类通过各种感知手段获取或收集到的关于(反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或事物存在形式、相互关系及其运动状态的消息资料(包括文字、数据和各种信号记录)中,能够用以降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面临的不确定度的内容,称为信息。 2.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 信息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智力资源,大多数人从事信息工作,其价值的增加主要靠知识,它是使人类智能和创造能力普遍开发的一种社会。在信息社会生活中,现代化通信,计算机和终端设备的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3.工业经济(Industry Economy): 工业经济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自然经济、农业经济之后进入的经济形态。它的主要特征是资本积累,有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增长率和资本存量增长率,它们具有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属于传统增长方式。在对分配方式的影响方面,资本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主要分配依据。谁拥有资本,谁就掌握分配的主动权,凭借着资本的多少进行剩余劳动成果分配。 4.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 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实质就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主要因素的经济。 5、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使周围环境能持续不断地供给人类生存和繁衍。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它要求人们讲伦理道德,不要为了眼前和自己的利益破坏人类共同的环境,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既要获得经济利益,又要注意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不能进行掠夺性经营。 6.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 现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数字化光纤传输、智能化计算机处理和多媒体终端服务技术 187

湖南省地理空间数据共享管理办法

湖南省地理空间数据共享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加强地理空间数据管理,规范地理空间数据的共享,促进地理空间数据的应用,满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湖南省信息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展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及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地理空间数据,是指与地理空间位置及其时态有关的自然、经济、社会等信息,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专题地理空间数据。 第三条[基本要求]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应当遵循统筹管理、全面汇集、按需共享、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共享主体及内容]地理空间数据以共享为原则,以不共享为例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过程中使用政府财政资金及其他国有资金为主投入产生的地理空间数据,应当无条件进行共享,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共享单

位依法享有无偿获取地理空间数据共享服务的权利。 鼓励其他单位将合法拥有的地理空间数据参与共享。 第五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共享机制,依法保障和加强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和更新的投入。 第六条[部门职责]省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工作,具体职责:(一)汇集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二)生产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三)统筹省级遥感影像数据;(四)建设和维护共享平台;(五)编制和修订共享目录;(六)通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市(州)、县(市、区)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工作,负责地理空间数据的汇集和管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生产和更新、通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负责组织采集、更新和管理专题地理空间数据,参与地理空间数据共享资源池的建设,向共享服务机构无偿提交专题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汇集。 第二章共享数据的生产和汇集 第七条[规划编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总结2四川大学

02 GIS的数据结构 一.地理空间及表述 1.地理空间的概念:上至大气电离层,下至地壳与地幔交界的莫霍面之间的空间区域, 其间是自然地理过程和生命及人类活动最活跃的场所。 一般包括: ⑴地理空间定位框架 即大地测量控制系统,包括:平面控制网用以确定物体在地球上的平面位置,通常是地理经纬度坐标。 高程控制网高程基准面即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延伸到全球的静止海水面,也是一个地球重力等位面。 我国采用的大地坐标系主要有三种: 1.1954年北京坐标系(局部平差); 2.1980年中国国家大地坐标系(整体平差); 3.地心坐标系(GPS坐标系) 现在规定的高程起算基准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⑵其所连接的空间对象: 二.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特征 1.空间数据的分类: 按数据来源:地图数据、影像数据、文本数据 按数据结构:矢量数据、栅格数据 按数据特征: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 按几何特征:点、线、面(曲面)、体(3维) 按数据发布:数字线画图、数字栅格图、数字高程、数字正射影像分为三类:空间特征数据(定位数据),时间特征数据(时态数据)专题特征数据,(非定位数据) 2.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A空间特征(定位数据):表示现象的空间位置或现在所处的地理位置,空间特征又称为几何特征或定位特征,一般以坐标数据表示,例如笛卡尔坐标等。 ——是GIS区别于其它的软件的根本特征 记录的是空间实体的位置、拓扑关系和几何特征,是由于地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所产生 通过特定空间参照系下的坐标直接表达 经纬度坐标 标准的地图投影坐标 任意的直接坐标等 基于坐标的派生数据 定量的度量信息:面积、周长、质心、距离等 定性的空间关系:拓扑关系、方位关系

佛山市国土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规范标准

市国土资源地理数据规 市国土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规 (试行) 市国土资源局 2005年 11月

目录 1适用围 (3) 2编写依据 (3) 2.1政策法规 (3) 2.2规性引用文件 (3) 2.3参考文献 (4) 3外部规 (5) 4建库存储 (5) 5数据采集交换规定 (5) 5.1采集单元 (5) 5.2采集格式 (5) 6地块编号规则 (6) 6.1宗地编号规则 (6) 6.2地块(图斑)编号规则 (6) 7颜色规定 (6) 8数据物理分层 (7) 8.1基础地理数据 (7) 8.2地理框架数据 (8) 9基本属性 (9) 9.1基础地理数据 (9) 9.2地理框架数据………………………………………………………………………………………………… 1 5 1 0属性项及代码 (18) 1 0.1基础地理数据 (18) 10.2地理框架数据 (19) 附录A空间基准框架 (23) 附录E地名分类代码表 (24) 附录F计量单位及格式 (28)

前言 为了规市国土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根据现行国家、部、省在国土 资源信息(测绘、土地、矿产、地环)采集、处理、建库和应用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兼顾市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编制本规。 本规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规的组成部分。 本规由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提出、起草、解释。 本规由市国土资源局发布并归口。 本规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

1适用围 本规适用于市国土资源空间地理数据建库工作,也是地理数据采集、更新、 质量控制等的基本性要求。 2编写依据 2.1政策法规 (1) 《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 (2) 《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 《中华人民国测绘法》 2.2规性引用文件 基础测绘 (1) 《测绘基本术语》 GB/T 14911-94 (2) 《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 CJJ 103--2004 J 367--2004 (3)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 CJJ 100--2004 J298-2004 (4)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 GB/T 18578-2001 (5)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CH/T 1005-2000 (6) 《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 GB/T 18317-2001 (7) 《数字地形图系列相基本要求》 GB/T 18315-2001 (8)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7798-1999 (9)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7929-1995 (10)《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GB 15660-1995 (11)《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7929-1995 (12)《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5 791-93 (13)《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图式》 GB 12342-90 国土资源

测绘技术标准精选(最新)

测绘技术标准精选(最新) G2260《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2659〈GB/T2659-2000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G3792.6《GB/T 3792.6-2005 测绘制图资料著录规则》 G6962《GB/T6962-200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7930《GB/T 7930-2008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7931《GB/T 7931-2008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10114《GB/T10114-2003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12320《GB12320-1998 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 G12340《GB/T 12340-2008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12341《GB/T 12341-2008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12343.3《GB/T 12343.3-200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1:500 000 1:1 000 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12409《GB/T 12409-2009 地理格网》 G12897《GB/T 12897-200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12898《GB/T 12898-2009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12979《GB/T 12979-2008 近景摄影测量规范》 G13923《GB/T 13923-2006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13977《GB/T 13977-2012 1:5 000 1: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13989《GB/T 13989-201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13990《GB/T 13990-2012 1:5 000 1: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14267《GB/T 14267-2009 光电测距仪》 G14268《GB/T 14268-2008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 G14395《GB/T 14395-2009 城市地理要素编码规则城市道路、道路交叉口、街坊、市政工程管线》 G14511《GB/T 14511-2008 地图印刷规范》 G14911《GB/T 14911-2008 测绘基本术语》 G14912《GB/T14912-2005 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 G14950《GB/T 14950-2009 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 G15314《GB/T 15314-1994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 G15661《GB/T 15661-2008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15967《GB/T 15967-2008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G15968《GB/T 15968-2008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16176《GB/T16176-1996 航空摄影产品的注记与包装》 G16789《GB16789-1997 比长基线测量规范》 G16818《GB/T 16818-2008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G16819《GB/T 16819-2012 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 G16820《GB/T 16820-2009 地图学术语》 G16831《GB/T 16831-2013 基于坐标的地理点位置标准表示法》 G17157《GB/T 17157-2012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

第2章 地理空间数学基础

第2章 地理空间数学基础 地理空间的数学基础是GIS 空间位置数据定位、量算、转换和参与空间分析的基准。所有空间数据必须纳入到相同空间参考基准下才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地理空间的数学基础主要包括地球空间参考、空间数据投影及坐标转换、空间尺度及地理格网。地球空间参考解决地球的空间定位与数学描述问题,空间数据投影及坐标转换主要解决如何把地球曲面信息展布到二维平面,空间尺度规定在多大的详尽程度研究空间信息,地理格网在于建立组织空间信息空间区域框架方法,实现空间数据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掌握地理空间数学基础是正确应用GIS 完成各种空间分析与应用的基础。 2.1 地球空间参考 2.1.1 地球形状与地球椭球 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其自然表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不规则曲面。为了深入研究地理空间,有必要建立地球表面的几何模型。根据大地测量学的研究成果,地球表面几何模型可以分为四类,分述如下: 第一类是地球的自然表面,它是一个起伏不平,十分不规则的表面,包括海洋底部、高山高原在内的固体地球表面(图2.1)。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多种成分的内、外地貌营力在漫长的地质时代综合作用的结果,非常复杂,难以用一个简洁的数学表达式描述出来,所以不适合于数字建模。因此,在诸如长度、面积、体积等几何测量中都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困难。 第二类是相对抽象的面,即大地水准面。地球表面的72%被流体状态的海水所覆盖,可以假设当海水处于完全静止的平衡状态时,从海平面延伸到所有大陆下部,而与地球重力方向处处正交的一个连续、闭合的水准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水准面是一个重力等位面。对于地球空间而言,存在无数个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其中一个特殊的重力等位面,它在理论上与静止海平面重 合。大地水准面包围的形体是一个水准椭球,称为大地体。尽管大地水准面比起实际的固体地球表面要平滑得多,但实际上由于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地水准面存在局部的不规则起伏,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数学曲面,在测量和GIS 应用中仍然存在极大的困难。 第三类是地球椭球面。总梯上讲,大地体非常接近旋转椭球,而后者的表面是一个是一个规则的数学曲面。所以在大地测量以及GIS 应用中,一般都选择一个旋转椭球作为地球理想的模型,称为地球椭球(参见图2.2)。地球椭球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达为式2.1。在有关投影和坐标系统的叙述内容中,地球椭球有时也常被称为参考椭球。 图2.1 固体地球表面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Basic specifications for geospatial framework

目次 前言 (3) 引言 (4) 1 范围 (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 术语和定义 (5) 4 概述 (6) 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8) 6 目录与交换体系 (10) 7 公共服务体系 (11) 8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1) 9 组织运行体系 (12)

前言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成名、王继周、印洁、刘东琴、方驰宇、赵园春、孙隆详。

引言 为明确地理空间框架的含义与构成,统一认识、理清思路,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共享和应用,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切实提高测绘保障服务的水平,制定本标准。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含义与构成,规定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中国、数字省区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维护和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1139-2007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 GB 22021-2008 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该数据反映和描述了地球表面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地籍、地名等有关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位置、形态和属性等信息。

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技术要求

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1﹕500、1﹕1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用以标识数字形式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型。 本标准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更新、管理、分发服务和产品开发,包括1﹕500、1﹕1000、1﹕2000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各种专业信息系统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不同系统间的基础地理信息交换与共享,以及数字化测图、编图和地图更新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694-2009 地理信息术语 GB 21139-2007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20257.1-200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20258.1-2007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字典 GB/T 21740-200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 CH/T 9005-2009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 CJJ 103-2004 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

3 术语和代号 3.1 术语 3.1.1 平面控制系统 平面控制系统是最基本的地理定位系统之一,用于确定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平面空间地址,及地理平面位置,正确反映真实世界中各种实体之间的平面位置关系。 3.1.2 高程控制系统 高程控制系统是地理空间定位的另一重要系统,用于确定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相对于某一起始高程平面的高度(即高程)。 3.2 代号 DLG 数字线划图Digital Line Graphic 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 DEM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4 空间定位 4.1 数学基础 4.1.1 平面坐标系统需要有两套系统:采用CGCS 2000坐标系。 4.1.2 在使用时应保证地形图数据在两种不同坐标系之间的相互转换。 4.1.3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Basic specifications for geospatial framework

目次 前言 (3) 引言 (4) 1 范围 (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 术语和定义 (5) 4 概述 (6) 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8) 6 目录与交换体系 (10) 7 公共服务体系 (11) 8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1) 9 组织运行体系 (12)

前言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成名、王继周、印洁、刘东琴、方驰宇、赵园春、孙隆详。

引言 为明确地理空间框架的含义与构成,统一认识、理清思路,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共享和应用,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切实提高测绘保障服务的水平,制定本标准。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含义与构成,规定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中国、数字省区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维护和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1139-2007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 GB 22021-2008 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该数据反映和描述了地球表面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地籍、地名等有关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位置、形态和属性等信息。

国土空间规划的知识基础及其结构

国土空间规划的知识基础及其结构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优化生态环保、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国土资源集约利 用的国家意志导向,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要素;国土空间使用 国土空间构成要素是人类使用国土空间的基础,其知识基础直接影响国土空 间使用行为及决策;国土空间使用更多地与人类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有关,人 的价值观、行动能力及其制度成为理解其行为的基础知识。 一、国土空间构成要素知识类型 完整的国土空间概念是指由国家疆界范围组成的整体空间,包括领土、领空 和领海,包括已使用与未使用的陆地表面及水面上下空间。就其组成而言,由不 同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植被、建筑等组成的综合体;若以表层投影及其集 合区分,大致可概括为山、水、林、田、湖、草、滩、漠、海、岛、城、镇、村等。 根据这些要素构成的空间特性,可大致分为:自然空间、人工空间、人工自 然混合空间。当前,常看到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或“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来区分国土空间的构成,但这种区分实质上是在外部显像 及功能和基本属性未予区分下的划分,此外,有些用词在使用中也会产生歧义, 例如,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应在上述类别环境中相互联系,即使是纯 粹人类的生产生活,即使是在城镇等人工空间环境中,仍有生态空间,也有生态 功能空间。 此外,在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的整个系列中,自然性要素和人为实体要素 有各种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学科研究,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水利学、农学、林学、生物学等,这些学科为了解现实世界提供了基础知识;而人工环境 要素与受社会因素影响或决定的实体要素间关系,由一系列社会科学学科及工程

地理知识框架整理

地理知识框架整理 地理知识是指关于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一系列知识。它帮 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构成、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同时也与其他学科有 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理解地理知识,本文将整理地理学 中的框架,并对其进行分类和讨论。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自然地理学 关注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因素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人文地理学则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包括人口、城市、交通、经济等方面。 二、地理空间 地理空间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地球表面上的各种 自然和人文要素所占据的位置和关系。地理空间的划分主要包括地理 区域的分布、地理环境的特征以及地理现象的变化过程等。 三、地理要素 地理要素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包括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和人 文现象。常见的地理要素包括陆地、海洋、河流、湖泊、气候、植被、土壤、动物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地球的面貌。 四、地理区域

地理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地球表面上某一特 定区域的综合性分析。地理区域的划分可以基于地形、气候、经济发 展水平、文化特征等多种因素。例如,根据气候的分布可以将地球划 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等区域。 五、地理系统 地理系统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要素 和过程构成的复杂系统。地理系统包括自然地理系统和人文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主要包括大气系统、水文系统、生物系统等;人文地理 系统则包括城市系统、农业系统、交通系统等。 六、地理变化与灾害 地理变化是指地球表面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的长期和短期变化。自 然地理变化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等;人类活动引起的 地理变化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城市扩张等。地理灾害是地球表面 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对人类活动带来破坏性影响的事件,如地震、 洪灾、飓风等。 七、地理技术与方法 地理技术和方法在地理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帮助地理学家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遥感技术通 过卫星和飞机等手段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地球物理和地球化 学方法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等。 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第一章导论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记录下来可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不仅数字是数据,而且文字、符号、图象也是数据,数据本身没有意义; 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运用与解算,数据即使是经过处理以后的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 数据(data)是信息(information)的表达,而信息是数据的内容。数据是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立,首先是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就本质而言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而信息则是数据内涵的意义,只有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信息是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以便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作为生产、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进行收集、筛选、排序、归并、转换、存储、检索、计算,以及分析、模拟和预测等操作。 信息的特点:客观性、适用性、传输性、共享性。 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象和图形的总称。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它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其技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的基本构成: GIS一般包括以下5个主要部分: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应用人员和应用模型。1、系统硬件: (1)GIS主机:包括大型、中型、小型机,工作站∕服务器和微型计算机,其中各种类型的工作站∕服务器成为GIS的主流。 (2)GIS外部设备:包括各种输入(如图形数字化仪、图形扫描仪、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等)和输出设备(如各种绘图仪、图形显示终端和打印机)。 (3)GIS网络设备:包括布线系统、网桥、路由器和交换机等。 2、系统软件:按功能分为GIS专业软件、数据库软件和系统管理软件。 3、空间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是以结构化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称为数据库。 4、应用人员:包括系统开发人员和GIS技术的最终用户。 5、应用模型 GIS的功能: 基本功能是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 1、基本功能:包括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与变换、空间分析和统计、产品制作与显示、二次开发和编程 2、应用功能:包括资源管理、区域规划、国土监测、辅助决策、定位服务 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是以结构化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