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临床中药学临证选药

现代临床中药学临证选药

现代临床中药学临证选药

现代临床中药学临证选药

一、抗感染药

(一) 广谱抗感染药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

清热解毒药:

主要用于温病的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贯仲。

主要用于疮疡肿毒的药: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鱼腥草、千里光、红藤、败酱草、土茯苓。

主要用于泻痢的药:马齿苋、白头翁、秦皮。

(4)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山豆根、射干、马勃、土牛膝、金果榄、瓜子金。

(二)抗结核菌感染药:猫爪草、百部、白及、地榆、知母、夏枯草、黄芩、鱼腥草。

(三)抗真菌感染药:白鲜皮、黄芩、苦参、栀子、胡黄连、丁香、胡黄连。

(四)抗病毒感染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大黄、虎杖、鸦胆子、黄连、黄柏。

二、抗寄生虫药

(一)抗疟疾药:青蒿、常山、柴胡、马鞭草、草果、鸭胆子。

(二)抗阿米巴病药:大蒜、白头翁、秦皮、苦参、黄连、百部、

马齿苋。

(三)抗滴虫病药:苦参、蛇床子、苦棟皮、鹤草芽。

(四)抗丝虫病药:雷丸、南瓜子、青蒿、桑叶。

(五)抗血吸虫药:小茴香、栀子、南瓜子。

(六)抗肠道寄生虫药

(1)主要用于蝈虫病的药:使君子、苦楝皮、川楝子、鹤虱、槟榔、

乌梅、苦杏仁、石榴皮。

(2)主要用于绦虫病的药:榧子、雷丸、南瓜子、石榴皮、百部。

三、抗风湿药

(一)祛风湿止痹药:独活、威灵仙、蚕砂、防己、秦艽、海桐皮、

寻骨风、透骨草。

(二)舒筋活络药:木瓜、伸筋草、海风藤、络石藤、桑枝、稀莶草、路路通、白花蛇、乌梢蛇。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南五加皮、骨碎补、续断、桑寄生、虎骨、

千年健。

四、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的药

(一)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黄芪、五味子、牡蛎。

(二)解热药

1、发汗解热药

辛温发汗药:麻黄、桂枝、香薷、紫苏、荆芥、羌活、防风、

生姜、葱白。

(2)辛凉发汗药:薄荷、牛蒡、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

蔓荆子、淡豆豉、浮萍。

2、清热药

(1)清气分实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淡竹叶、

鸭舌草、莲子心、黄芩。

(2)清热凉血药:犀角、水牛角、玄参、牡丹皮、紫草、生地黄。

(3)清虚热药: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莲、知母。

(三)麻醉止痛药:川乌、天仙子、洋金花、延胡索、夏天无、八角枫、两面针、徐长卿、细辛、白芷、藁本、鸡矢藤、川楝子、白芍。

(四)镇静催眠安神药:朱砂、琥珀、酸枣仁、柏子仁、灵芝、夜交藤、远志、合欢、珍珠母、赫石、磁石、龙骨、牡蛎、茯神。

(五)抗惊厥镇痉息风药:羚羊角、牛黄、地龙、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白附子、蝉蜕、竺黄、天南星、麝香、石菖蒲。

(六)中枢兴奋药:麝香、冰片、樟脑、苏合香、安息香、蟾酥。

(七)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

1.拟胆碱药:川乌、雪上一枝蒿、槟榔、枸杞、黄连、金果榄、龙葵、香加皮。

2.抗胆碱药

(1)M受体阻滞药:蒲黄、灵芝、洋金花。

(2)肌松药:八角枫、延胡索、人参、厚朴、汉防己、木瓜、龙胆草、三颗针、北豆根、辛夷、薏苡、琥珀、蝉蜕。

3.拟肾上腺药

(1)a受体兴奋药:枳实。

(2)B受体兴奋药:附子、细辛、花椒、吴茱萸、高良姜、丁香、

麝香。

(3)a和B受体兴奋药:麻黄。

(4)抗肾上腺素药:黄连、独活、葛根。

五、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的药

(一)祛痰药

1.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白前、旋覆花、皂荚、橘红、远志。

2.清化热痰药:桔梗、前胡、瓜蒌、礞石、海浮石、海蛤壳、枇杷叶、马兜铃、南沙参、冬瓜仁、竹沥。

(二)镇咳药:紫金牛、桑白皮、苦杏仁、百部、款冬花、川贝母、

浙贝母、半夏。

(三)平喘药:紫苏子、白果、麻黄、地龙、黄芩、椒目、葶苈子。

六、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的药

(一)健胃药

1.补气健胃药: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大枣、饴糖、甘草。

2.行气健胃药:陈皮、青皮、佛手、枳实、厚朴、木香、香附、

乌药、大腹皮、檀香、莱菔子。

3.化湿健胃药:藿香、佩兰、豆蔻、砂仁、石菖蒲、苍术、扁豆花。

4.温里健胃药:干姜、肉桂、小茴香、花椒、胡椒、高良姜、吴茱萸、丁香、附子。

5.消食健胃药:鸡内金、麦芽、神曲、山楂。

(二)抗酸及抗溃疡药:海螵蛸、瓦楞子、牡蛎、珍珠母。

(三)催吐药与止吐药

1.催吐药:瓜蒂、藜芦、常山、胆矾、生半夏。

2.止吐药:沉香、竹茹、柿蒂、灶心土、制半夏、旋覆花、生姜、

藿香、丁香、吴茱萸、连翘。

(四)胃肠解痉药:白芍、乌药、小茴香、肉桂、吴茱萸、肉豆蔻、.

甘草、胡芦巴、五灵脂、乌梅、徐长卿、洋金花、天仙子。

(五)泻药

1.刺激性泻药

(1)通里攻下药:大黄、番泻叶、芦荟。

(2)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续随子、巴豆。

2容积性泻药:芒梢、玄明粉。

3.润肠缓泻药: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瓜蒌仁、桃仁。

(六)止泻药: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诃子、罂粟壳、石榴皮、

明矾、五倍子、椿皮、地榆。

(七)肝胆疾病用药

保肝药:虎杖、黄芪、白术、当归、枸杞、女贞子、升麻、丹参、生地黄、泽泻、灵芝、人参、郁金、瓜蒂、柴胡、连翘、茵陈、五味子、瞿麦。

2.生血清白蛋白药:党参、白术、大枣、郁金、肉桂。

3.降絮药:当归、丹参、桃仁、郁金。

4.降酶药:地耳草、垂盆草、灵芝、龙胆草、连翘、大青叶、败

酱草、野菊花、丹参、柴胡、五味子、希莶草。

5.软缩肝脾药:丹参、泽兰、三棱、王不留行、莪术、地龙。

6.降血清胆红素药:茵陈、栀子、大青叶。

7.利胆药:茵陈、金钱草、柴胡、栀子、大黄、黄芩、黄柏、香附。

七、主要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

(一)强心药:附子、万年青、葶苈子、五加皮、生地黄、熟地、

人参、鹿茸、麝香、蟾酥、灵芝、牛黄、桂枝、犀角、白头翁、

罗布麻、枳实。

(二)抗心律律失常药

抗过速型心律失常药:徐长卿、当归、延胡索、万年青、葛根、

苍术、桑寄生、防己、苦参、常山。

2.抗过缓型心律失常药:麻黄、细辛、洋金花、人参。

3.抗传导阻滞药:附子、鹿茸。

4.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甘草、麦冬、仙灵脾、山豆根、山楂。

(三)抗心绞痛药:薤白、川芎、丹参、红花、赤芍、五灵脂、三七、当归、麦冬、仙灵脾、葛根、菊花、瓜蒌、银杏叶、灵芝、桑寄生、穿山龙、苏合香、冰片、麝香、四季青、盐肤木。

(四)降血脂药:灵芝、山楂、泽泻、人参、茵陈、虎杖、大黄、柴胡、决明子、没药、三七、桑寄生、何首乌、杜仲、蒲黄、姜黄、金银花、水牛角。

(五)抗高血压药

1.利尿降压药:茯苓、猪苓、泽泻、玉米须、半边莲、扁蓄、车前草、瞿麦、粉防己、杜仲、桑寄生。

2.活血降压药:丹参、益母草、红花、赤芍、蒲黄、延胡索、黄芪、杜仲、葛根、羌活、银杏叶、茺蔚子。

3.清泻降压药:黄芩、野菊花、鱼腥草、莲子心、玄参、夏枯草、

莱菔子、槐花、希莶草。

4.平潜降压药:石决明、白蒺藜、罗布麻、白芍、龙骨、牡蛎、

磁石、天麻、钩藤、地龙、菊花、臭梧桐。

(六)抗休克药:

1.升血压药:艾叶、人参、补骨脂、鹿茸、细辛、枳实。

2.周围血管扩张药:丹参、枳实、附子、肉桂、生姜、羌活、葛根、黄芪、杜仲。

八、主要用于血液与造血系统的药

(一)升血细胞药

1.升网织红细胞药:鹿茸、鸡血藤、鸡矢藤、白花蛇舌草。

2.升红细胞药:人参、党参、黄芪、当归、熟地黄、龙眼肉、白术、阿胶、鸡血藤、丹参、茯苓、代赭石。

3.升白细胞药:人参、鸡血藤、丹参、穿山甲、乳香、没药、五灵脂、茜草、苦参、灵芝、麝香、石韦。

升血小板药:大枣、当归、熟地黄、龙眼肉、紫河车、白芍、

肉苁蓉、狗脊、生地、赤小豆、花生衣、白及、仙鹤草、藕节、三七、水牛角、大黄、连翘。

(二)降白细胞药:犀角、虎杖、板蓝根。

(三)止血药

1.收敛止血药:紫珠、仙鹤草、白及、血余炭、棕榈、藕节、花生衣。

2.凉血止血药: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荠菜、苎麻根。

3.化瘀止血药:三七、蒲黄、茜草、花蕊石、降香。

4温经止血药:艾叶、补骨脂。

5.补血止血药:阿胶、龟板胶。

九、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的药

(一) 利尿药

1.利尿退肿药:茯苓、猪苓、泽泻、赤小豆、薏苡仁、半边莲、

蝼蛄、泽漆、冬瓜皮、玉米须、生姜皮、椒目。

2.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木通、滑石、扁蓄、瞿麦、石韦、海金沙、冬葵子、地芙子、萆解、金钱草、白茅根、琥珀、浮萍、鸭跖草。

(二)抑尿药:桑螵蛸、益智仁、覆盆子、沙苑子、橘皮、补骨脂、

鸡内金、红花。

十、作用于子宫及调整泌乳的药

(一)子宫收缩及引产药:益母草、红花、天花粉、芫花根、马齿苋。

(二)调经活血药:月季花、当归、鸡血藤、红花、丹参、赤芍、桃仁、香附。

(三)催乳药:王不留行、通草、茯苓、甘草、紫河车、续断、漏芦、南瓜子、穿山甲。

(四)退乳药:麦芽、花椒、芒硝。

十一、作用于眼、鼻疾患的药

(一)清热明目药:决明子、夏枯草、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

木贼、茺蔚子、千里光。

(二)散寒通鼻药:辛夷、鹅不食草、苍耳子、麻黄、细辛。

十二、激素类及有关药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样药:黄芪、甘草、何首乌、玉竹、仙茅、

巴戟天。

(二)抗过敏药:丝瓜藤、汉防己、乌梅、徐长卿、地龙、牛黄、蝉蜕、石韦、黄芩、桂枝、丹皮、地骨皮、黄芪、大枣、甘草、苍术。

(三)激性药:人参、黄芪、紫河车、鹿茸、仙灵脾、仙茅、蛇床子、蛤蚧、肉苁蓉、杜仲、巴戟天、锁阳、菟丝子、附子、蟾酥。

(四)制性药:黄柏、知母、石膏、大黄、芒硝、生地黄、龟板。

(五)固精止带药:金樱子、芡实、莲子、桑螵蛸、益智仁、覆盆子。

(六)避孕药:棉花根、紫草、白花蛇舌草。

(七)抗甲状腺药:昆布、海藻、黄药子。

(八)抗糖尿病药:人参、五味子、玉米须、天花粉、知母、地骨皮、生地黄、熟地黄、葛根。

(九)升血糖药:党参、石斛、槐花、秦艽。

十三、影响免疫功能的药

(一)免疫增强药:人参、党参、紫河车、阿胶、桑椹、女贞子、白术、仙灵脾、菟丝子、水牛角、黄连、鱼腥草、金银花、猪苓、大青叶、金荞麦、茯苓、山豆根、板蓝根、桑枝、干姜、穿心莲、白毛夏枯草、南五加皮。

(二)免疫抑制药:补骨脂、金钱草、肉桂、花椒、垂盆草、大黄、

漏芦、青蒿、赤芍、丹参、川芎、当归、生地黄、葛根、地龙、丹皮、蒲黄。

(三)免疫调节药:黄芪、甘草、杜仲、灵芝、冬虫夏草。

十四、抗肿瘤药:长春花、喜树、莪术、农吉利、山慈菇、蜂房、斑蝥、马钱子、硇砂、黄药子、白英、龙葵、白花蛇舌草、天葵、半枝莲、山豆根、青黛、猪苓、蟾酥。

十五、活血化瘀药

(一)和血养血药:丹参、赤芍、当归、鸡血藤、丹皮。

(二)活血通瘀药:川芎、泽兰、毛冬青、益母草、牛膝、红花、苏木、姜黄、郁金、穿山甲、五灵脂、三七、蒲黄、茜草、延胡索、山楂。

(三)破血消瘀药:桃仁、血竭、自然铜、乳香、没药,三棱、水蛭、虻虫、土鳖虫、大黄、莪术。

十六、补虚药

(一) 补气药:人参、党参、五味子、太子参、

黄芪、白术、山药、扁豆、大枣、饴糖、甘草。

(二) 补血药:当归、鸡血藤、熟地黄、

阿胶、何首乌、枸杞子、桑椹、龙眼肉。

(三) 补阴药:北沙参、明党参、麦冬、天冬、百合、玉竹、黄精、石斛、女贞子、墨早莲、龟板、鳖甲。

(四) 补阳药:鹿茸、九香虫、补骨脂、蛇床子、巴戟天、仙灵脾、仙茅、海马、山茱萸、杜仲、肉苁蓉、锁阳、沙苑子、菟丝子、冬虫夏草、蛤蚧、核桃仁、胡芦巴、紫河车。

十七、外用药:

硫黄、铅丹、水银、轻粉、雄黄、砒石、胆矾、炉甘石、

硼砂、大风子、陈石灰、木槿皮、自然铜、血竭、硇砂、

青黛、明矾。

临床中药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临床中药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临床中药学以临床中药使用规律问题为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保证中药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合理性,因此,临床中药学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等。然而,我国目前临床中药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临床中药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为其推广和应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指导作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学科分类越来越精细,而医药与药学之间的界限比较明确,这种变化在实践中的特点是分离的药物室和医疗室,直接影响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大大增加了服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中药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的发展同时解决了医学与药学双向发展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临床实践中所引发的问题。本文以临床中药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总结出未来它的发展趋势,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临床中药学发展现状分析 (一)临床中药药师专业水准不高 目前,我国临床中药学相关药师的专业水准不高,严格意义上难以适应合理用药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迫切需要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工作,建立中医临床药师机制,很多中医院纷纷效仿。但是,它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即老一辈中药药师在医院工作时间较长,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他们具备临床医学基础药物知识,但由于知识的老化,长期在药房里工作,对于一些临床药学的新理论、现代知识和方法掌握不足,很难进一步解决临床合理用药的一系列问题。虽然,青年中药师接受新知识较快,但我国的药学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以化学为主,而且一些中药学教育机构开展临床药学的课程,但由于时间限制,几乎没有临床医学、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等科目。所以,这种教育机制培养出的中药师的自然无法胜任合理用药的工作,业务水平较低[1]。 此外,中医临床药师数量很难形成一个团队,工作面较窄,无法覆盖所有的临床科室,只能选择关键部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临床合理用药的需求很难。但随着中医临床药师数量的增加,质量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精通中医药临床药师的队伍将会逐步形成。 (二)药师与临床缺乏沟通 药师与临床缺乏沟通,临床参与并指导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临床药师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树立自己的形象。目前,我国许多基层医院药师在“下临床”这一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虽然,下临床难,坚守在临床第一线更难,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有的药师在下临床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充分的准备,自己条件不达标,加上药学部门工作很忙,没有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三)领导对临床中药学工作不重视 一些基层医院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对临床药学工作的认识是片面的,它们把临床中药学工作的与一般的药剂工作混为一谈。此外,临床中药学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服务工作,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医院并不愿意太多的成本投入,忽视了临床中药学研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在挣扎中缓慢的发展,中医师在医院中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除了药师自身的问题,医院领导对临床中药学药师工作的关注度不高,这也是阻碍临床中药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临床中药学资金投入不足

现代临床中药学临证选药

现代临床中药学临证选药 现代临床中药学临证选药 一、抗感染药 (一) 广谱抗感染药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 清热解毒药: 主要用于温病的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贯仲。 主要用于疮疡肿毒的药: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鱼腥草、千里光、红藤、败酱草、土茯苓。 主要用于泻痢的药:马齿苋、白头翁、秦皮。 (4)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山豆根、射干、马勃、土牛膝、金果榄、瓜子金。 (二)抗结核菌感染药:猫爪草、百部、白及、地榆、知母、夏枯草、黄芩、鱼腥草。 (三)抗真菌感染药:白鲜皮、黄芩、苦参、栀子、胡黄连、丁香、胡黄连。 (四)抗病毒感染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大黄、虎杖、鸦胆子、黄连、黄柏。 二、抗寄生虫药 (一)抗疟疾药:青蒿、常山、柴胡、马鞭草、草果、鸭胆子。 (二)抗阿米巴病药:大蒜、白头翁、秦皮、苦参、黄连、百部、 马齿苋。 (三)抗滴虫病药:苦参、蛇床子、苦棟皮、鹤草芽。 (四)抗丝虫病药:雷丸、南瓜子、青蒿、桑叶。 (五)抗血吸虫药:小茴香、栀子、南瓜子。 (六)抗肠道寄生虫药 (1)主要用于蝈虫病的药:使君子、苦楝皮、川楝子、鹤虱、槟榔、

乌梅、苦杏仁、石榴皮。 (2)主要用于绦虫病的药:榧子、雷丸、南瓜子、石榴皮、百部。 三、抗风湿药 (一)祛风湿止痹药:独活、威灵仙、蚕砂、防己、秦艽、海桐皮、 寻骨风、透骨草。 (二)舒筋活络药:木瓜、伸筋草、海风藤、络石藤、桑枝、稀莶草、路路通、白花蛇、乌梢蛇。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南五加皮、骨碎补、续断、桑寄生、虎骨、 千年健。 四、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的药 (一)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黄芪、五味子、牡蛎。 (二)解热药 1、发汗解热药 辛温发汗药:麻黄、桂枝、香薷、紫苏、荆芥、羌活、防风、 生姜、葱白。 (2)辛凉发汗药:薄荷、牛蒡、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 蔓荆子、淡豆豉、浮萍。 2、清热药 (1)清气分实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淡竹叶、 鸭舌草、莲子心、黄芩。 (2)清热凉血药:犀角、水牛角、玄参、牡丹皮、紫草、生地黄。 (3)清虚热药: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莲、知母。 (三)麻醉止痛药:川乌、天仙子、洋金花、延胡索、夏天无、八角枫、两面针、徐长卿、细辛、白芷、藁本、鸡矢藤、川楝子、白芍。 (四)镇静催眠安神药:朱砂、琥珀、酸枣仁、柏子仁、灵芝、夜交藤、远志、合欢、珍珠母、赫石、磁石、龙骨、牡蛎、茯神。 (五)抗惊厥镇痉息风药:羚羊角、牛黄、地龙、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白附子、蝉蜕、竺黄、天南星、麝香、石菖蒲。

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方向

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稳步发展,我国医药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我国临床药学的进一步应用和深入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目前, 临床中药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究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从人 体生理学的层面,对中药学如何影响人的健康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对中药学治 疗疾病及其在患者康复中的分子机制的详细研究,希望使中药学在我国临床实践 中经济、安全、高效,为客观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中药学 产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中药学人才,保持中药学临床创新自主发展,注重中药 学安全、高效应用,有助于我国临床中药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发展趋势;规范用药 前言 临床中药学是以中药学理论为核心开展的临床研究,以中药学临床应用为重点,探索中药学理论规律,分析中药学主要成分,充分展示其作用的学科。中药 学主要是防治疾病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在 临床中的安全、高效应用提供科学的方法。中药学史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古到今,包括华陀、李时珍等。同时,继承了许多中药学名著,为今后的 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通过与众多相关领域的融合,探索出的中药 学基本规律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有效、合理的充分应用,进一步推动我国中药学产 业走向现代化,惠及广大患者。 1中药学临床现状 临床中药学是中药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临床中药学有学习中法学 和医学基础的理论方面。整体而言,临床中药学以中药学理论为核心,结合临床 实践。与临床西药学相比,临床中药学发展缓慢,刚刚起步,但中药学在国内越 来越受到重视,在临床应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中药大多是从自然界中的动 植物中提取的,毒性较小,对人体的副作用也较小,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

临床中药学应当坚持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精选文档

临床中药学应当坚持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 与临床药学的发展态势相比,临床中药学的发展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新时期临床中药的应用得到了极大推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无疑促进了临床中药学的快速发展。正因为当前临床中药学发展尚处于起步状态,更有必要对临床中药学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 1 临床中药学的特点 基于学科比教学的角度来看,临床中药学具有下面的显著特点:( 1)以满足中医临床用药需求为主要目的。临床中药学严格按照中医临床的实际需求与用药规律,对有关中药学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将中药学的研究成果作为指导,促使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及优化。( 2)从两个角度出发。临床中药学研究不仅可以从中医临床用药的角度出发,同时也可以从重要研究的角度出发,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都要进行中医学与中药学相结合、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方面的工作,最终达到提升用药安全的目的。( 3)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按照中医药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中医的基本内涵与规律,关注脏腑经络病理,将临床疗效作为检验标准的重点,辨证论治。 2 临床中药学全方位发展途径 2.1加大学科间的协作互补临床中药学要想发展,与中医临床各科 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它需要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为其提供支持,同时与中药各分支科学及基础学科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例如药理、

制剂及药化等,都需要当代高新科技手段为其提供支持。所以,临床中药学必须在研究手段方面加大多学科之间的合作力度,起点一定要高,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2.2将中医学与中药学、临床需要相结合中药学科建设应该时刻注意中医学基本理论方面的指导,同时积极与中医临床实际需要相结合,为临床实际需要提供服务,切实提升临床医疗的水平与疗效。如果没有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作为指导,与中医临床需要相分离,那么就成了搞“纯中药”,这种研究不仅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任何药物研究都要和基本医学理论以及临床需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应用依据,体现出实际应用的价值。 2.3促进传统研究和现代研究的结合 不管到何时,传统中医药学主体内核都要保持,并不断深化认识,这样才能对现代化的临床中药学进行发展。临床中药学是一种现代学科,它以传统中医药学为主体,坚持传统中医药学主体的科学内核,随着该学科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传统研究和现代研究的结合,以保持中医药学主体科学内核为基础,更好的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研究,不断深化传统中药学认识,使现代化临床中药学得到快速发展。 2.4注意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结合临床中药学直接根植于中医临床,将药学研究作为重要支撑,不仅要有实验研究的基地,同时还要具备临床研究的基地,只有将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优化量效、常要特用,更好的将现代学科的价值体现出来。只有将临

临床中药学试题及答案

临床中药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 1、能益气,除热止汗的药物是 A、麻黄根 B、山茱萸 C、五倍子 D、荧实 E、浮小麦 正确答案:E 2、木香不具有的功效是 A、通阳散结 B、行气 C、温中止呕 D、止痛 E、温肾纳气 正确答案:A 3、大黄配芒硝属 A、相须 B、相恶 C、单行 D、相畏 E、相反 正确答案:A 4、瓜篓不具有的功效是 A、降逆止呕 B、润肠通便 C、利气宽胸 D、清肺润肺化痰 E、消肿散结 正确答案:A 5、茯苓的药用部分是

B、块根 C、菌核 D、花粉 E、抱子 正确答案:C 6、既能补中益气,又能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药物是 A、太子参 B、党参 C、白术 D、大枣 E、蜂蜜 正确答案:D 7、能补肾助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的药物是 A、核桃仁 B、续断 C、仙茅 D、海马 E、沙苑子 正确答案:D 8、生大黄长于 A、活血祛瘀 B、止血 C、升阳举陷 D、泻下通便 E、发散解表 正确答案:D 9、外用能杀灭皮肤寄生虫及抑制致真菌的是 A、雷丸 B、使君子 C、贯众

E、苦楝皮 正确答案:E 10、能活血通脉的药物是 A、刺五加 B、甘草

C、蜂蜜 D、太子参 E、山药 正确答案:A IK桅子的主治病证不包括 A、血热吐血 B、阴虚燥咳 C、湿热黄疸 D、热病心烦 E、躁扰不宁 正确答案:B 12、桅子除清热除烦外,还具有的功效是 A、利尿 B、退虚热 C、明目 D、止咳 E、安胎 正确答案:A 13、夜交藤除养心安神外,还能 A、祛风通络 B、清热解毒 C、润肠通便 D、祛痰开窍 E、活血消肿 正确答案:A 14、徐长卿、雷公藤均有的功效是 A、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 B、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C、祛风湿,强筋骨、安胎 D、祛风除湿,定惊止痉 E、祛风湿,活血通络,解毒

浅析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浅析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廖能 邮编:643000 摘要:中药临床药学是研究临床中药使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核心是中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因而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并提出了发展中药临床药学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中药临床药学;现状;思考 一、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 2005 年,卫生部启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一系列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临床药学( 西药) 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逐步推广。但与此同时,中药临床药学进展缓慢,查阅近十年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文献报道,普遍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 1.中药临床药师业务水平和数量难以适应合理用药的要求。资历较长的中药师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基础和丰富的药物知识,但知识结构较陈旧,解决临床合理用药问题时有一定难度;年轻药师虽然知识体系较新,但所学的内容以化学课程为主,缺乏临床医学知识,无法参与指导医师合理用药的具体事务中。而且从事临床药师工作的中药师数量较少,无法覆盖所有临床科室开展工作。 2.药师与临床的沟通不足。因为自身条件不足、药学部门工作繁忙等各种主客观存在的原因,未能解决临床药师定期“下临床”参与合理用药工作的问题[2]。 3.医院对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不够。在综合医院中,中医药因处于辅助地位,得到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往往不如西药临床药学,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与实际要求与西药临床药学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如对中药、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与不良反应监测,中药与西药、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等方面常常被忽视。 二、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中药师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尚未能直接参与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目前,相当一部分药师是来自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主要是中药方面的基础知识,缺乏医学方面知识的储备与临床实践经验,而这些都是准确诊断疾病、把握药物的临床应用所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其次,是中医自身“辨证施治”的特点。对于同一患者而言,不同医师辨证时有其各自的看法,不同派别对同一疾病的观点也常常大相庭径。这便造成了临证处方无恒定的现象,再加上每位医师不同的用药习惯,更是增大了

中药学与临床

中药学与临床 总论 一、药物的性能: 歌诀: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 药物的性能(功能主治)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1、四气:寒凉温热为四气,寒凉属阴温热阳;大热口渴阳盛病,清热泻火用寒凉; 形寒肢冷真阴症,急投温热助真阳;掌握四气阴阳理,临症自然有主张。 2、五味:能收能涩本味酸,苦泻燥湿又能坚,咸能软坚并能下,和缓补益须用甘, 辛能行散发肌表,淡味渗利功偏差,此是五味各所主,应与四气一同参。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3、升降浮沉:质地轻虚浮而升,沉而降者体必重;寒凉无浮热无沉,酸苦咸降辛甘升; 升浮属阳发肌表,沉降属阴泄里功;此是升降浮沉意,应参炮制配伍中。 4、有毒无毒:(1)《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大毒治病,十去 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 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2)《类经》:“药以治 1

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 养人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祛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 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其偏,则唯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是凡可以 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 5、附录:《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药性阴阳论》 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升降浮沉之能,厚薄轻重之用,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合而言之,不可混用;分而言之,各有所能。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轻清成象,重浊成形。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中清者,荣养精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湧泄为阴;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气薄为阳中之阴,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味薄为阴中之阳,薄则疏通,厚则滋润。升降浮沉之辨,豁然贯通,始可以言医,而同人命矣。人徒知药之神者,乃药之力也,殊不知乃用药者之力也。 人徒知辨真伪识药之为难,殊不知分阴阳用药之为尤难也。 二、药物的炮制: 凡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入肝而收敛,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润枯生血,蜜甘缓益气,陈壁土借土气以补中洲,面煨制抑酷性勿伤上膈。 2

临床中药学1

解表药 一、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二、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大多气味芳香,具有辛味,性质轻宣疏散,主归肺、膀胱经,其作用趋向以升浮为主。 三、成效与主治 本类药物偏行肌表,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具有发散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受外邪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证。局部解表药还兼有宣肺利水、平喘、胜湿止痛、透疹等作用,可用于水肿、咳喘、风湿痹痛、疹发不畅等证。 四、分类 由于表证有风寒和风热两种不同性质,故本类药物根据其性能特点的不同,相应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 五、配伍应用 使用解表药时,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的不同,相应选择长于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外,还必须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和四时气候变化,进行适当配伍。假设虚人外感,正虚邪实者,当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补养药配伍同用,以扶正袪邪。暑多夹湿,秋多兼燥,又当配伍袪暑化湿、润燥等药。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常配伍清热解毒药。针对表证常见咳喘痰多,或气滞胀闷、呕恶等症,可与祛痰、止咳、平喘药或行气和中药同用。六、使用注意 使用解表药时尚应注意,对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伤阳耗气,损及津液。对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病、失血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并要注意因时、因地适当增减用量,如春夏腠理疏松,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量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量宜轻。发散风寒药之汤剂还宜饭后热服,药后温覆其体,可助散寒解表之力。此外,本品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味辛性温,辛以发散,温可袪寒,以发散风寒为主要成效,主要用于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局部药物兼能宣肺平喘、利水、胜湿止痛等作用,还可用治喘咳、水肿、痹证等。 羌活 1. 发散风寒——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本品辛散苦燥温通,气味雄烈,入膀胱、肾经,善散太阳经之风寒湿邪和止痛,为祛风散寒发表常用药,以治外感风寒夹湿表证见头痛身疼者疗效最正确。 〔1〕治风寒夹湿的表证。常配防风、藁本等,如羌活胜湿汤。 〔2〕治寒湿头痛,尤善治太阳经头痛〔项后〕。常与川芎、防风、细辛等同用。 〔3〕治风寒表证入里化热者。常与黄芩、防风等配伍,如九味羌活汤。 2. 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证。 本品又长于祛风湿、散寒邪、通利关节而止痛,且性升散,为治痹常用药,其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为佳。常配防风、姜黄等同用,如蠲痹汤。 藁本 1. 祛风散寒——用于外感风寒,巅顶头痛。 本品辛温香燥,能升能散,药势雄壮,善于走窜,上达巅顶,入膀胱、肝经,有祛风散寒止

中药临床药师基本技能与实践

中药临床药师基本技能与实践 中药临床药师是指在中医药临床领域从事药物学、药学、中药学及相关临床药物治疗等临床药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中药临床药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临床患者提供有关中药治疗方面的专业服务,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 中药临床药师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技能与实践: 一、中药学基础知识与实践: 中药临床药师需要掌握中药药性、功效、配伍禁忌等基本知识,并能准确辨识中药药材的特征。在实践中,中药临床药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中药的性味归经等情况,合理选择中药组方,确保药物疗效。 二、中西医结合实践能力: 中药临床药师需要熟悉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了解西医诊断、治疗以及检查手段等,能够与西医医生进行沟通协作,制定合理的中药治疗方案,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三、药物治疗监督与评估: 中药临床药师需要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监督与评估,包括患者用药情况的记录与分析,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理等。同时,中药临床药师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药物疗效的评价,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四、辨证施药能力: 中药临床药师需要具备辨证施药的能力,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

情、体质和病机等,制定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案。通过对经络、脉象、舌象等的观察,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准确施用中药,提高治疗效果。 五、药物安全管理技能: 中药临床药师需要了解药物安全管理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药物的存储、配制、发放等操作规程,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同时,中药临床药师还需要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管,及时纠正不规范的用药行为,保证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中药临床药师的实践工作主要包括临床用药指导、药物治疗监督与评估、药物安全管理等方面。通过提供中药治疗方面的专业服务,中药临床药师可以帮助患者解决用药问题,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 总之,中药临床药师作为中医药临床领域的专业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不断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升中药临床治疗水平。

临证选方要领

临证选方要领 临床按病辨证选方,是切实掌握好“辨证论治”的重要一环,要想开好一张处方,首先要掌握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学好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熟读主要的中药、方剂歌诀,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其次是要想把处方开得切中病情,丝丝入扣,而且疗效又好,还应掌握有关处方的基本知识,逐步达到从识方、用方到制方的境界。 据病选方在这里所指的病,是指总的病情;所指的方,也是指总的处方规律。《内经》云:“病有缓急,方有大小,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就强调了病情和处方必须两相符合。一般地说,总的病情可分为五,即:大病、小病、缓病、急病和复(杂)病。而处方相应的亦有五: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和复方(此外,古代尚有“奇方”和“偶方”,共称“七方”。但奇、偶二方,单从药味数字上定名,临床意义不大)。这样就可根据总的病情,制定出五个不同类型处方用药的轮廓。 一、大方 病情较重的叫大病,适应这些病情的处方要大,药力强,药量重,服药次数间隔短,企图即时取效,这就叫大病用大方。若大病而用小方,显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等到病情已见败象,那就是亡羊补牢了。 二、小方 病势较轻,全身反应不显著的叫小病(当然,小病不治,也可酿成大病),处方时应采用药味少,药量轻,药力薄的小方治疗。如小病用大方,则是杀鸡用牛刀,不仅浪费药物,且又损伤正气。 三、缓方 病程较长,进展缓慢的叫缓病。这类疾患的好转和根治需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当采用“缓方以徐徐见效”,使病情稳步地好转,疗效巩固,且不致发生意外的副作用,这就叫做缓病用缓方。若急于求

成,缓病而用急方,势必如揠苗助长,不但不能取效,反而带来严重后果。 四、急方 病起仓猝,来势凶猛,若不急救,就要发生意外的叫急病。急病用急方。在处理这些疾病时,不仅要行动快,药物齐备,而且要立即给药,马上见效。运用急方,关键在于平时有充分的准备,急救药品(针具等)一应俱全,如急病而用缓方,或临阵磨枪,势必失去抢救时机。 五、复方 病情复杂,处方要各方面都照顾到的,叫做复方。临床运用复方的范围也是很广的,不仅药味较多,有的也要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尽可能面面俱到。但分析起来各有所主,它不同于杂方,方虽庞而不杂,药虽多而不乱。 以上所说的五病用五方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大病中还可能有小病,缓病中也可能有急病,而复杂的病情,也要针对其主要矛盾优先解决。所以还必须结合到标本缓急等问题,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具体的处理。 主治方与通治方 一、主治方 主治方就是通过对相应疾病的辨证论治,再结合方药理论而制定出来的,有较强针对性的处方,它往往能间接反映出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规律。如泄泻一病,其发生每与湿密切相关,可因湿困脾阳而发病,也可随湿的被蠲除而获愈。所以运脾化湿,通阳利水的胃苓汤就在《时方妙用》中被列为治泄泻的主方之一。但就主治方本身来说,则是相对的,可随疾病不同的证候表现,不同医家之间有较大出入。 一般而言,主治方过多,就会流于繁琐,不易分清主次,难于掌握;主治方少,则简括明了,容易应用。如《医宗金鉴》治疝气,提到的方子就有当归温疝汤、乌桂汤、乌头栀子汤、三层茴香丸、十味苍柏散、茴楝五苓散、大黄皂刺汤、羊肉汤、夺命汤、青木香九、茴香楝实丸等十一张之多,而《医学心悟》则仅列橘核丸一张主方,并明言:“治疝之法非一,而分别不外气血,气则游走不定,血则凝聚不散也。橘核丸加减主之。”可见如何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选出恰

2017年执业药师临床中药学考试考点解析:攻下药【2】

2017年执业药师临床中药学考试考点解析:攻下药【2】 芒硝(药材) 1. 泻下,软坚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 本品咸以软坚,苦可降泄,寒能清热,入胃与大肠经,长于荡涤肠胃实热、润燥软坚而除燥屎,为治疗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常品。治大便燥结,腹满胀痛等证,常与大黄相须为用,如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若邪热与水饮互结,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者,可与大黄、甘遂同用,如大陷胸汤。 2. 清热用于口疮,咽痛,目赤及疮痈肿痛。 本品外用有清热解毒消肿作用,为五官科疾病、外科疮疡的常用药。 (1)治咽喉肿痛、口疮。可与冰片、硼砂等研末吹患处,如冰硼散;亦可置西瓜中制成西瓜霜用。 (2)治目赤肿痛。可用玄明粉化水滴眼。 (3)治乳痈初起、肠痈、丹毒、皮肤疮痈等。可用本品配冰片外敷。 此外,本品外敷尚可回乳。 用法用量:内服,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服。 附注:芒硝因加工方法不同有朴硝、芒硝、玄明粉之分,三者功用基本类似,朴硝杂质较多,泻下最烈;芒硝较纯,作用较缓;玄明粉最纯,作用也最缓和。临证可酌情选用。 大黄与芒硝功用对比 大黄与芒硝均具苦寒泻热通便之功,能峻下热结,泻火解毒,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阳明腑实证多相须为用。然大黄苦寒清降之性较甚,既善泻胃肠实热积滞,又善除肠道湿热积滞,降上炎之火,用于食积、湿热泻痢,火热上炎之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证;且能泻血分实热,兼可破血行瘀,清泄湿热,用治血热吐衄、瘀血证、黄疸、热淋等;对痈肿疮毒,水火烫伤,内服外用均可。而芒硝咸苦而寒,长

于软坚泻下,尤宜于燥屎坚结难下或热结旁流者;外用长于解毒,常用治痈肿、疮毒、目赤肿痛、喉痹口疮及回乳。 番泻叶(药材) 泻下导滞用于便秘。 本品苦寒降泄,专归大肠经,有泻下导滞,清导实热作用。对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及老人便秘均可用,大多单味泡服。小剂量可起缓泻作用,大剂量则可攻下。若热结便秘,腹满胀痛较甚者,可与枳实、厚朴等配伍。借其泻下导滞作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X线腹部摄片及腹部、肛门疾病手术前,以清洁肠道。 此外,本品尚可泻下行水消胀,用于腹水肿胀之证,可单用本品泡服,或与牵牛子、大腹皮等同用。 芦荟 (基源药材) 1. 泻下用于热结便秘。 本品苦寒降泄下行,入大肠经。有泻下通便作用,并清肝火。治热结便秘,兼见心肝火旺、烦躁失眠者尤为适宜,可与朱砂同用,即更衣丸。 2. 清肝用于肝经实火证。 本品兼有清泄肝火作用。治肝经火盛之便秘溲赤、烦躁易怒、头晕头痛、惊痫抽搐等证,常配当归、青黛、龙胆草等同用,如当归龙荟丸。 3. 杀虫用于小儿疳积。 本品有杀虫消积作用。治虫积腹痛、面色萎黄、形瘦体弱的小儿疳积证,常与人参、白术、使君子等同用,如肥儿丸。 此外,取其杀虫之效,亦可外用治癣疮。

临床中药学

临床中药学 本草著作的学术价值: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年,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6.《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 四气(四性)概念: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而程度异。 2.作用及意义:一般来讲,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温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此外,尚有平性药,是指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 五味的作用及意义: 1.辛味:能散——发散表邪;能行——行血;行气芳香化湿;芳香开窍。 2.甘味:能补-补益。能缓-缓急止痛。能和-和中;调和药性-协调药性、缓和药性 部分甘味药还能解药、食物中毒。 3.苦味:能泄、能燥。通泄-通利小便;通泄大便;降泄-降泄胃气;降泄肺气;清泄-清泄热邪;燥-燥湿。苦能坚阴 4.酸味:能收-收敛-收敛固涩;能涩-固涩 5.咸味:能软-软坚散结;能下-泻下作用。 6.涩味: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但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7.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味的来源1.实践味-真实滋味2.理论味-由药物的作用推出来的味 归经的概念: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配伍 毒性的概念: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狭义)。西汉以前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

中药学

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解表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肺气壅遏所致喘咳胸闷的要药,发表解汗生用,止咳平喘炙用。) 2.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理气安胎。) 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呕家圣药,感冒轻症。) 5.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夏日麻黄) 6.荆芥:解表散寒,透疹,消疮,止血。(风热风寒均可使用)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寒风热风湿均可配伍使用) 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外感风寒夹湿证,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酸痛) 9.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眉棱骨痛) 10.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痰。(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 11.藁本:祛风寒,除湿止痛。(巅顶疼痛) 12.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有毒) 13.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发汗之药。) 2.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小儿夜啼不安) 4.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蜜炙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5.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黄菊疏散风热,白菊清肝明目) 6.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疏散少阳半里半表之邪,脏腑下垂。) 7.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风热风寒均可,颈背强痛。)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敛疮,止血。(倾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之要药) 2.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于石膏相须) 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4.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清肺胃二经实热,瓜蒌根) 5.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6.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倾泻三焦火邪,请泻火除烦) 7.夏枯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8.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善清上焦湿热) 2.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泄中焦湿热,胡黄连也清湿热) 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清泄下焦湿热) 4.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肝胆实火) 5.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6.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临床中药学试题及答案

临床中药学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本草经集注》新增的药物不可能见于()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2.解表药的药味多为() A.苦味 B.甘味 C.辛味 D.咸味 E.酸味 3既能祛风解表,又能解痉的药物是() A.荆芥 B.白芷 C.羌活 D.防风 E.藁本 4.具利水通淋、通乳作用的药物是() A.萆薢 B.木通 C.石韦 D.地肤子 E.泽泻 5.治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用利水渗湿药必须配用的药物是() A.温肾壮阳药 B.健脾利水药 C益脾滋肾药 D.滋补脾肾药 E.温补脾肾药6.枳实除治疗食积脾胄气滞外,还常用治() A.肝气郁滞之胁痛 B.水湿停滞之水肿 C.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D.肾不纳气之气喘 E.肝郁月经不调 7.具温肾纳气作用的药物是() A.沉香 B.木香 C.干姜 D.吴茱萸 E.橘皮 8.莱菔子的功效是() A.消食和中、化痰除痞 B.消食化积、积血祛瘀 C.消食导滞、疏肝下气 D.消食化积、降气化痰 E.行气导滞、涩精止遗 9.雷丸用于驱虫,宜() A.研末服从 B.与其他药同煎 C.另炖 D.先煎 E.后下 10.地榆与白茅根均能凉血止血,地榆又能 A.解毒敛疮 B.活血止痛 C.清热利尿 D.化瘀止血 E.祛痰止咳 11.性味辛温的活血祛瘀药是() A.丹参 B.艾叶 C.半夏 D.川穹 E.郁金 12.治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之证,应选用() A.桔梗 B.半夏 C.昆布 D.白芥子 E.白附子 13.内脏不可持续服用,且忌“火锻”的药物是() A.龙骨 B.磁石 C.牡蛎 D.朱砂 E.石决明 14.旋覆花配伍代赭石同用,可增强() A.消痰行水之功 B.凉血止血之功 C.平肝潜阳之功 D.重镇安神之功 E.降逆下气之功 15.地龙可用于() A.冒寒呕吐 B.心悸失眠 C.肝郁胁痛 D.痰鸣喘息 E.肾虚尿频 16.具有退虚热功效的药物是() A.黄连 B.黄柏 C.黄芩 D.栀子 E.龙胆草 17.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效的药物是() A.石膏 B.知母 C.生地 D.玄参 E.栀子 18.具燥湿健脾、祛风湿功效的药物是() A.苍术 B.独活 C.厚朴 D.薏苡仁 E.藿香 19.白术不能() A.补气 B.健脾 C.发汗 D.利水 E.燥湿

中药学考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考试题及答案 1、被誉为“舟楫之剂”,能载药上行之品为: A、柴胡 B、升麻 C、桔梗 D、前胡 E、葛根 答案:C 2、斑蝥的用量为: A、0.01~0.05g B、0.03~0.06g C、0.1~0.5g D、0.5~1g E、1.5~3g 答案:B 3、既能解表散寒,又能解鱼蟹毒的药物是: A、麻黄 B、桂枝 C、香薷 D、荆芥 E、生姜 答案:E 4、海金沙的入药部位是: A、根 B、根皮 C、根茎 D、全草 E、孢子 答案:E 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巴豆的功效? A、峻下冷积 B、逐水退肿 C、祛痰利咽 D、破血消癥 E、外用蚀疮

6、中药传统的给药途径是: A、舌下给药 B、直肠给药 C、口服和皮肤给药 D、粘膜表面给药 E、吸入给药 答案:C 中药传统的给药途径是口服和皮肤给药,故答案应选C。舌下给药、直肠给药、粘膜表面给药、吸入给药都属于现代给药途径。 7、木香用治脾失运化、肝失疏泄之腹痛、胁痛、黄疸等症,是取其何种功效? A、疏肝解郁、利胆退黄 B、行气健脾、宽胸散结 C、行气宽中、顺气降逆 D、行气健脾、疏利肝胆 E、行气健脾、消积除痞 答案:D 8、茯苓的性味是: A、甘,寒 B、甘、淡,凉 C、甘、淡,平 D、辛、苦,温 E、甘、酸,平 答案:C 9、治疗肠痈,当首选的药组是: A、金银花、连翘 B、鱼腥草、金荞麦 C、蒲公英、漏芦 D、紫花地丁、野菊花 E、败酱草、大血藤 答案:E 10、在十八反中,与丹参不宜同用的药物是: A、五灵脂 B、莱菔子

E、甘遂 答案:C 11、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之功,善治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的药物是: A、鱼腥草 B、土茯苓 C、败酱草 D、蒲公英 E、垂盆草 答案:B 12、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新修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神农本草经》 答案:C 唐显庆四年颁布了经政府批准撰写的《新修本草》,由于它是第一次由国家组织修定和推行的,因此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故答案应选C。 13、两种药物配伍能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 A、相须 B、相使 C、相反 D、相杀 E、相恶 答案:C 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故答案应选C。 14、治疗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宜首选的药物是: A、木香 B、香附 C、沉香 D、檀香

培训课程(执业医师考试)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的性能 五味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苦味药的作用 A.清热泻火 B.泄降逆气 C.引药下行 D.通泻大便 E.燥湿坚阴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酸味药的作用是 A.止汗平喘 B.止泻止痢 C.固崩止带 D.固崩止遗 E.收敛固涩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此题考查的是最佳选项。 下列各项,属温热药的作用是(2016) A.引火归原 B.凉血解毒 C.滋阴除蒸 D.清热利尿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中药的配伍 中药配伍的内容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单行 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相须 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使 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相畏 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相杀 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 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 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相须和相使能增强功效,为临床常用配伍。 相畏和相杀能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相恶属削弱或抵消功效,避免使用。 相反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禁忌。 中药的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 含义 内容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中药学选择题大全及答案

、单选题 1、下列药物中,入汤剂需先煎的药物是 A 薄荷、桑叶 B 蒲黄、青黛 C 阿胶、蜂蜜 D 磁石、牡蛎 E 大黄、芒硝 2、下列药物中,何药善治疗厥阴头痛 A 白芷 B 藁本 C 细辛 D 吴茱萸 E 葛根 3、下列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 A 柴胡 B 辛夷 C 生姜 D 升麻 E 白芷 4、醋炙香附的目的是 A 增强疗效 B 减低毒性 C 改变药性 D 便于服用 E 有利贮藏 5、下列既可用治疗咽喉肿痛,又能用于痰盛咳喘的药物是 A 山豆根 B 射干 C 马勃 D 薄荷 E 蝉蜕 6、下列既能补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 A 鸡血藤 B 当归 C 阿胶 D 五灵脂 E 何首乌 7、下列入汤剂宜包煎的药物是 A 红花 B 月季花 C 马钱子 D 五灵脂 E 骨碎补 8、治疗外感风寒,内兼脾胃气滞者,常选用的药物是 A 紫苏 B 防风 C 麻黄 D 藿香 E 细辛 9、下列哪项为青蒿具有的功效 A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B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C 清透虚热,消除疳热 D 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E 清透虚热,清热燥湿 10、下列药物中,可用于治疗寒凝血滞诸痛证的药物是 A 紫苏 B 防风 C 桂枝 D 白芷 E 细辛 11、下列除哪项外,均不是甘味药的作用

A 能和能缓 B 能燥能泄 C 能下能软 D 能收能涩 E 能行能散 12、下列哪项为大血藤具有的功效 A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B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C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D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E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13、下列药物中,既可祛风湿,又能消骨鲠的药物是 A 防己 B 蚕沙 C 威灵仙 D 桑寄生 E 秦艽 14、下列药物中,既能疏散风热,又能熄风止痉的药物是 A 薄荷 B 蝉蜕 C 桑叶 D 菊花 E 牛蒡子 15、下列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泻火解毒的药物是 A 生地 B 玄参 C 丹皮 D 紫草 E 赤芍 1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白芷具有的功效 A 宣通鼻窍 B 消肿排脓 C 祛风止痛 D 透疹止痒 E 燥湿止带 17、下列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功效的药物是 A 夏枯草 B 决明子 C 蔓荆子 D 石膏 E 柴胡 18、下列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尤宜于小便不利之水泻的药物是 A 滑石 B 木通 C 荠菜 D 金钱草 E 车前子 19、芦根具有的功效是 A 除烦、止呕、利尿 B 除烦、止泻、利尿 C 泻火、止呕泻、利尿 D 泻火、止汗、生津 E 清热、燥湿、止呕 20、寒凉药的作用是 A 暖肝散结 B 温里散寒 C 清热解毒 D 补火助阳 E 回阳救逆 21、下列药物中,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效的药物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