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中药学

临床中药学

临床中药学

一临床中药学概述

1.临床中药学的定义

2.临床中药学的任务

二解表药

1.解表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解表药的合理使用

三清热药

1.清热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清热药的合理使用

四泻下药

1.泻下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泻下药的合理使用

五祛风湿药

1.祛风湿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祛风湿药的合理使用

六芳香化湿药

1. 芳香化湿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芳香化湿药的合理使用

七利水渗湿药

1.利水渗湿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利水渗湿药的合理使用

八温里药

1.温里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温里药的合理使用

九理气药

1.理气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理气药的合理使用

十消食药

1.消食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消食药的合理使用

十一止血药

1.止血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止血药的合理使用

十二活血化瘀药

1活血化瘀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活血化瘀药的合理使用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合理使用

十四安神药

1安神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安神药的合理使用

十五平肝熄风药

1平肝熄风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平肝熄风药的合理使用十六开窍药

1开窍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开窍药的合理使用

十七补虚药

1.补虚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补虚药的合理使用

十八收涩药

1.收涩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2.收涩药的合理使用

十九驱虫药

1.驱虫药功效与临床应用

2.驱虫药的合理使用

二十外用药

1.外用药功效与临床应用

2.外用药的合理使用

临床中药学课程设计

临床中药学课程设计 背景介绍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逐步发展和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中药学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中药学主要涉及中药的性能、功能及使用、炮制方法、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临床中药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医学生和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医务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临床中药学的相关知识,具备区分中药等方面的能力, 有能力处理中药病例,解决中药临床问题。同时,本课程将培养学生的中医学思维,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为提高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 1.中药学的基本知识 包括中药学的概述、用药原则、归经药物、性状鉴别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2.中药的规化和炮制 包括中药的规范化建设、炮制工艺的原理、炮制工艺的分类和炮制工艺的实践 等方面; 3.临床常用中药 包括针对不同病症的中药方剂、穴位加减、中药饮片的运用等方面; 4.中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证

包括了解中药的基本药理学和临床试验结果,综合分析中药治疗作用和适用范围等内容; 5.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毒副作用 包括中药和化学药物的相互作用、中药的毒性及其评估等内容。 教学方法 1.讲课 教师主要通过 PPT 讲课的形式,介绍中药学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加了解中药学。 2.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药临床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实践操作 学生需亲自操作制药仪器进行炮制和制作中药,了解中药的炮制方法和工艺过程。 评分标准 1.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3.课堂表现及作业:占总成绩的20%。 参考书目 1.《中药学》,曹祥良著。 2.《中国中药大辞典》,陈修平主编。

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和发展

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药临床药学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也是临床药学的一新分支,其核心是中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因此,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由于难度较大,尤其是医院中药房条件较差,力量薄弱,困难较多,加之部分医院领导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不够重视,使中药临床药学未得到很好地开展和应有的发展。为此,笔者就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任务、主要研究内容和现状、存在问题、未来发展思考作如下探讨,以引起同道重视。 1 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 1.1 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 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病人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的学科。中药临床药学以病人为对象,是指为适应各种不同病人的个体差异和复杂多变病情的防治需要,运用现代的药剂学、药理学等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临床病人的状况,指定合理的用药方案,监测用药过程及摸索用药规律,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1.2 中药临床药学与临床中药学 目前,学术界有中药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两种提法,我们认为临床中药学与中药临床药学都涵盖临床、中药,从广义上讲,二者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中药,研究范畴均限于临床。二者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合理有效与全安用药的科学,其核心是临床合理用药。但从狭义上讲,二者的逻辑定义却各有侧重。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大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由于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讨中医临床各科所用药物是如何应用的,所以,它又具有与临床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直接根源于临床的,其任务就是要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中药临床药学是中药药物与中医临床密切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多种现代监测为手段,研究中药的体内作用机理,以及如何发挥最大治疗作用的学科。中药临床药学,就其属性来说,它是临床药学下面的分支学科,其研究重点是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问题。总之,临床中药学与中药临床药学虽各有侧重,但大体的内容是一致的。我们赞成提中药临床药学,因其更侧重于合理用药,更符合现代临床药学的核心内容。 2 中药临床药学的任务 临床中药师在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中主要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与临床合理用

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应用

通过查阅文献和有关资料,对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发展及中药分析领域的技术、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解释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应用与服务。为进一步分析临床中药,提高其临床效果提供参考。以下是整理的中药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为核心,根据临床需要对中药进行加工、配伍、调配、临床效验的评估以及指导临床应用的一门应用型学科。中药分析是对中药的不同组分进行分析,以此推动中药的全球化发展进程。在临床中药学中引入中药分析中先进的分析技术与方法,使中药治病因素进一步明确,如中药色谱分析方法、中药指纹图谱、生物色谱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为了使中药分析的各技术、方法能够在临床中药学中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 1.临床中药学 1.1临床中药学的概念临床中药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为核心,研究中医辨证用药基本理论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着眼于科学地阐述中药的基本理论,探索中药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及代谢过程,为更好的提高中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供科学依据。 1.2临床中药学的目的和意义临床中药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使中药与临床密切结合,在人体内发挥最好的防治疾病的作用,并用现代的科学的方法、技术研究和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从而达到更加安全、合理的用药。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降低药品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药品资源的浪费,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出现,以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等,这些方面在临床和科研等不同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临床中药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如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的成分分析、疗效分析、机制分析等,融合了现代化新技术,如药理学、药物分析、毒理学、流行病学、生物学、基因芯片技术,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在新时期发展阶段,要加强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必须从中药药效,中药的不良反应及中药的毒副作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以此作为突破口。只有使临床中药学与多学科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有效、合理的临床用药目标目的。 2.中药分析 中药分析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随着我国中药行业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整个中药分析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同时中药分析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在各个学科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整个中药行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1中药色谱分析方法检测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色谱法,配以不同的检测器,如紫外、荧光、氮化学发光、电雾式H等,这些检测方法在中药分析中应用都很广泛。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一项高效、快速的分离分析技术手段,弥补了其他方法的不足,此方法被广泛地用于中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临床中药学教学设计

临床中药学教学设计 引言 临床中药学教学是中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关键环节。本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掌握中药鉴别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中医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教学目的 本教学设计的目的是: 1.培养学生掌握中药鉴别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中药制剂加工能力,并掌握制剂的配方;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 本教学设计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操作+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如下: 1.理论讲授,包括中药的基本性质、中药鉴别方法、质量控制等知识; 2.实践操作,包括中药制剂加工、药材加工和饮片制备等; 3.案例教学,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对中药制剂的配方、生产过程等进行 深入讲解。 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中药鉴别 中药鉴别是中药学的基础,也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的第 一阶段将重点讲授以下内容:

1.中药鉴别方法 2.中药的基本性质 3.中药的规格和质量控制 第二阶段:中药制剂加工 本教学设计的第二阶段将重点讲授中药制剂加工方面的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中药的加工方法和步骤; 2.中药制剂的配方和生产流程; 3.中药制剂加工的质量控制。 第三阶段:中药饮片制备 本教学设计的第三阶段将重点讲授中药饮片制备方面的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饮片制备的原理和方法; 2.饮片的制备流程; 3.饮片制备的质量控制。 教学评估 本教学设计的评估方式如下: 1.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并提交; 2.实践操作:学生完成实践操作并提交报告; 3.期末考核: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结语 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中药制剂加工和质量控制的习惯和意识,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奠定基础。希望本教学设计能够全面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助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临床中药学复习整

临床中药学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1.药物有效性:指病人用药后最终获得其预期的疗效。 2.药物警戒:有关不良反应或任何其他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 的发现、评估、理解与防范的科学与活动。 3.药物经济学: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 学、生物统计学、临床医学等研究成果,全方位的分析评价药物治疗与其他治疗、不同种药物治疗方案、及不同医疗社会服务的成本效益或效果,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 4.药品不良反应:为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 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时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5.中药功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机体用药后症状与体 征、症候与病情的变化对重要防病治病的高度概括。 二:填空题 1.药物安全性影响因素概括为(药物自身因素)(临床用药因 素)(患者机体因素)三方面。 2.中医治则的基本内容包括(标本缓急)(调整阴阳)(扶正 祛邪)(正治反治)(三因制宜)等。 3.中药的性效理论有(气味理论)(定向理论)(形象理论) (功效主治)等。

4.药物应用的四项基本原则(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 (适当性) 5.中药临床有效性与(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用药因素) 三方面。 6.中药的给药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给药(直肠给药)(粘 膜表面给药)(注射给药)(吸入给药)(舌下给药) 三简答题 1.泻下药的应用告知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在使用泻下药时,特别是使用峻下逐水药和攻下药,以“得泻”为则,重兵即止。不可过剂,免伤正气,甚至造成虚脱。需要根据里实证的兼证及病人的体质进行适当的配伍。里实兼表邪着,应先解表后攻里,必要时可以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益药同用,攻补兼施,攻邪而不伤正:有因为这类药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作用较强,或具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小儿、老人、体虚或脾胃虚者慎用;孕妇妊娠期禁用,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2.简述三七的功效和使用注意 答:功效:功善止血,又能化瘀生新,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都有作用。化瘀而消肿止痛,为治疗瘀血之佳品,可治跌打损伤,筋骨折伤此外三七还能补虚强壮,治疗虚劳损伤。使用注意:不可自行加大剂量或

现代临床中药学临证选药

现代临床中药学临证选药 现代临床中药学临证选药 一、抗感染药 (一) 广谱抗感染药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 清热解毒药: 主要用于温病的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贯仲。 主要用于疮疡肿毒的药: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鱼腥草、千里光、红藤、败酱草、土茯苓。 主要用于泻痢的药:马齿苋、白头翁、秦皮。 (4)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山豆根、射干、马勃、土牛膝、金果榄、瓜子金。 (二)抗结核菌感染药:猫爪草、百部、白及、地榆、知母、夏枯草、黄芩、鱼腥草。 (三)抗真菌感染药:白鲜皮、黄芩、苦参、栀子、胡黄连、丁香、胡黄连。 (四)抗病毒感染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大黄、虎杖、鸦胆子、黄连、黄柏。 二、抗寄生虫药 (一)抗疟疾药:青蒿、常山、柴胡、马鞭草、草果、鸭胆子。 (二)抗阿米巴病药:大蒜、白头翁、秦皮、苦参、黄连、百部、 马齿苋。 (三)抗滴虫病药:苦参、蛇床子、苦棟皮、鹤草芽。 (四)抗丝虫病药:雷丸、南瓜子、青蒿、桑叶。 (五)抗血吸虫药:小茴香、栀子、南瓜子。 (六)抗肠道寄生虫药 (1)主要用于蝈虫病的药:使君子、苦楝皮、川楝子、鹤虱、槟榔、

乌梅、苦杏仁、石榴皮。 (2)主要用于绦虫病的药:榧子、雷丸、南瓜子、石榴皮、百部。 三、抗风湿药 (一)祛风湿止痹药:独活、威灵仙、蚕砂、防己、秦艽、海桐皮、 寻骨风、透骨草。 (二)舒筋活络药:木瓜、伸筋草、海风藤、络石藤、桑枝、稀莶草、路路通、白花蛇、乌梢蛇。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南五加皮、骨碎补、续断、桑寄生、虎骨、 千年健。 四、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的药 (一)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黄芪、五味子、牡蛎。 (二)解热药 1、发汗解热药 辛温发汗药:麻黄、桂枝、香薷、紫苏、荆芥、羌活、防风、 生姜、葱白。 (2)辛凉发汗药:薄荷、牛蒡、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 蔓荆子、淡豆豉、浮萍。 2、清热药 (1)清气分实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淡竹叶、 鸭舌草、莲子心、黄芩。 (2)清热凉血药:犀角、水牛角、玄参、牡丹皮、紫草、生地黄。 (3)清虚热药: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莲、知母。 (三)麻醉止痛药:川乌、天仙子、洋金花、延胡索、夏天无、八角枫、两面针、徐长卿、细辛、白芷、藁本、鸡矢藤、川楝子、白芍。 (四)镇静催眠安神药:朱砂、琥珀、酸枣仁、柏子仁、灵芝、夜交藤、远志、合欢、珍珠母、赫石、磁石、龙骨、牡蛎、茯神。 (五)抗惊厥镇痉息风药:羚羊角、牛黄、地龙、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白附子、蝉蜕、竺黄、天南星、麝香、石菖蒲。

【干货】临床中药学横向大总结(深度归纳)

【干货】临床中药学横向大总结(深度归纳) 第一篇: (1)各种要药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 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

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陈皮(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治胸痹之要药:薤白 止呃之要药:柿蒂 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 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 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 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 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 安胎之要药:苎麻根 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 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 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 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 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

临床中药学应当坚持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精选文档

临床中药学应当坚持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 与临床药学的发展态势相比,临床中药学的发展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新时期临床中药的应用得到了极大推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无疑促进了临床中药学的快速发展。正因为当前临床中药学发展尚处于起步状态,更有必要对临床中药学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 1 临床中药学的特点 基于学科比教学的角度来看,临床中药学具有下面的显著特点:( 1)以满足中医临床用药需求为主要目的。临床中药学严格按照中医临床的实际需求与用药规律,对有关中药学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将中药学的研究成果作为指导,促使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及优化。( 2)从两个角度出发。临床中药学研究不仅可以从中医临床用药的角度出发,同时也可以从重要研究的角度出发,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都要进行中医学与中药学相结合、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方面的工作,最终达到提升用药安全的目的。( 3)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按照中医药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中医的基本内涵与规律,关注脏腑经络病理,将临床疗效作为检验标准的重点,辨证论治。 2 临床中药学全方位发展途径 2.1加大学科间的协作互补临床中药学要想发展,与中医临床各科 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它需要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为其提供支持,同时与中药各分支科学及基础学科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例如药理、

制剂及药化等,都需要当代高新科技手段为其提供支持。所以,临床中药学必须在研究手段方面加大多学科之间的合作力度,起点一定要高,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2.2将中医学与中药学、临床需要相结合中药学科建设应该时刻注意中医学基本理论方面的指导,同时积极与中医临床实际需要相结合,为临床实际需要提供服务,切实提升临床医疗的水平与疗效。如果没有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作为指导,与中医临床需要相分离,那么就成了搞“纯中药”,这种研究不仅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任何药物研究都要和基本医学理论以及临床需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应用依据,体现出实际应用的价值。 2.3促进传统研究和现代研究的结合 不管到何时,传统中医药学主体内核都要保持,并不断深化认识,这样才能对现代化的临床中药学进行发展。临床中药学是一种现代学科,它以传统中医药学为主体,坚持传统中医药学主体的科学内核,随着该学科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传统研究和现代研究的结合,以保持中医药学主体科学内核为基础,更好的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研究,不断深化传统中药学认识,使现代化临床中药学得到快速发展。 2.4注意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结合临床中药学直接根植于中医临床,将药学研究作为重要支撑,不仅要有实验研究的基地,同时还要具备临床研究的基地,只有将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优化量效、常要特用,更好的将现代学科的价值体现出来。只有将临

临床中药学应当坚持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

临床中药学应当坚持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 摘要:临床中医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但是,在学科属性、存在形式、研究领域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和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跨越了越来越多的学科,它的建设和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学科建设的内容和领域还很多。坚持中医药与中医药相结合、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是临床中医药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临床中药学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柴胡显着抑制L-甲状腺素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并抑制心脏和脑中线粒体Ca 2 +,Mg 2+ -ATP酶的活性[1],因此,ATP消耗心脏和脑组织,防止缺血损伤。柴胡也显著抑制的增加Ca 2 +和Mg 2 + atp酶活性,表明柴胡可能含有钙拮抗剂[2]。腹腔内注射水提取物的落叶松显示显著的抗高血压对急性实验性高血压大鼠的影响,稳定影响冷(室温23℃)血压、柴胡有显著降压、镇静和抗炎作用,而乙醚和乙醇提取物没有这样的效果。重要的是,水提取物的酸性部分主要含有糖苷、生物碱和磷酸[3]。 (二)临床中药学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临床药理学证实熟何首乌对皮质激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对过敏性免疫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抵抗辐射损伤。马健等人[4]表明,糖皮质激素皮质甾酮腹腔巨噬细胞的肌内注射显著增加IA抗原在阴虚的小鼠中。干扰素γ表达的诱导表明高水平的表达可能抑制小鼠巨噬细胞Ia抗原,结果表明,何首乌对部分免疫和表面表达均有抑制作用。降低何首乌的抗原能力是地黄的作用机制之一。B 是一种抗肿瘤活性成分,能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恢复某些激素的正常功能。刘福军等[17]报道了地黄寡糖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这似乎与小鼠免疫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改善密切相关。苗明三[18]观察成熟地黄多糖对衰老免疫小鼠D半乳糖的诱导作用,发现RPS对衰老小鼠胸腺和脾脏萎缩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免疫刺激作用。其他研究表明,免疫根的免疫功能减弱,具有明显的兴奋作用[5]。

中药论文-专业文档

中药论文 中药论文范文 临床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患者为对象探讨中医辨证实质及其与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的关系,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应用学科[1]。 术语,又称为技术名词、科学术语、科技术语或技术术语,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一个术语表示一个概念[2]。最近几年,临床中药学的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等方面,出现在学术文章、政府、媒体和企业文件的频率有所增高,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且标准化是现代化和国际化基础,更是倍受关注,本文就对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标准化的研究进行简单分析。 1 研究现状 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需要对中药进行加工、配伍、调配、临床效验的评估以及指导临床应用的一门应用型学科,是中医临床与中药应用联系的纽带,也是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既古老又年轻[3]。 近几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学术语的规范、标准等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把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作为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与重点,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的理论方面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临床中药学的用语与其他相关学科有很多地方出现重合或交叉的现象,使得临床中药学学科特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对临床中药学学术交流和推广起到了阻碍作用。 因此,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体系,对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标准化研究、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 临床中药学术语特点 2.1 具有鲜明的民族语言特色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中国,古汉语文有言简意赅、句式对称、语法灵活等特点。历史上的医家多为儒医,故形成具有浓厚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临床中药术语,特别体现在中药学中的①药物命名,如泽泻、灵芝、胡椒、车前子等;②炮制方法命名,如酒蒸、酒泡、润透、煅等;③药物功效阐述,如《草本求真》记载:“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知痛因血癖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癖”。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临床中药学的语言描述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浅谈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在医院中开展的重要性

浅谈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在医院中开展的重要性 摘要:现在很多综合性医院中的临床中药学工作还处于起步的阶段,但是未来 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是适应医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需要,只要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医院的支持,经过医院和中药药剂人员的 共同努力,一定能使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和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的。本文 将对于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困难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药学;临床;药物;内容 1.开展临床中药学研究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我国医学界从国外引入了药学保健(pharmaceutical care,PC)工作 模式,要求医院药剂科的工作从传统保证药品供应模式改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 模式,要求医院药师参加临床药物治疗,与临床医师共同为患者的药物治疗负责。综观目前 医疗现状,在各个医院内,药剂与临床基本脱钩,各成体系,这样既不利于药剂学的发展, 也不利于临床治疗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已经开始研究临床药学,那么作为中华医学特色的中 医学也应该重视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使中医临床与中药学密切结合,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造福人类。 2.临床中药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2.1门诊工作面 调剂岗位的中药师是第一临床药学工作者,其任务是:①审核处方,主要是核对药名、 日期、医师签名、用法、用量及有无配伍禁忌(主要是“十八反”和“十九畏”),运用中药配 伍理论和中药药理、中药化学、中药药效的基本原理对处方的合理性进行前瞻性分析,解答 医护、病人有关中药治疗的咨询,严格管理毒麻中药。②向病房医护人员、病人提供药物咨询,协助医院选药,指导药物的合理配伍和使用。首先,药师咨询对象需要进行延伸。咨询 不要停留于医务人员,应该向患者开放和延伸。这对于临床药学来说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以后的药学服务不单单是配方和药学,还有药学保健,通过对患者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病情,为临床用药提供一些参考价值的信息。 其次,收集药物情报为临床用药提供咨询也是药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该部分工作和医 院的治疗水平以及现代化水平具有直接联系。中药事业的发展,让药物的类型和数量变得越 来越丰富,药学文献也同样在不断的增加,如果仅仅是依靠临床医师来对药物知识进行熟悉,那么肯定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临床中需要建立医学情报库,药师需要经常对药物信息进行更新,丰富药物治疗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所遇到的问题来有针对性有方向性的去收集 情报。平时的工作当中要提升积极性,能够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能够主 动的为患者提供知识宣教,让患者感觉到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的重要性。 2.2病房工作面 组织一些对临床药学知识比较熟悉,并且具有非常深厚的医学知识的药师,让他们以医 院规模为基础来采取不同专业定向的研究,研究的时候应该是以药物的用途来进行方向的确定,像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等方向。研究人员应该要到病房中对真实病例患者来进行情 况了解,和临床医生一同制定用药方案,采取合理用药会诊,以提升用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药师参与到病例治疗中并非是为医生提供药方推介,而是根据医生使用的处方来进行研究, 对用药进行监护,寻找用药规律。让药物的使用保证期剂量、剂型的合理性,让药物的使用 更加安全可靠。 2.3收集药物不良反应病例 中医药的历史比较久,中医药的药性也是非常的温和,因此安全性比较高,在临床中效 果不错,可是对于中药的毒性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药三分毒,药物都是具有两重特 性的,中药同样会产生毒副作用。中药不良反应有些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或者使用时间过 长导致的,这些问题属于中药药源性疾病。我国临床中药研究中,关于中药产生的一些不良 反应和毒副作用也是有一些报道的,部分人对于其的副作用还是比较关注的,因此应该让更 多的人关注这一方面的内容,对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收集,提升中药配伍合理性,使用合 理性。

中华临床中药学(第2版)

中华临床中药学(第2版) 饮片则是由中药材制成不同形状,或按要求经过特殊处理的加工炮制品,可以用以制备各种制剂或直接服用。 珑喵等 46 人划线 中药材是指可作为中药使用,但未经加工炮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天然产物 珑喵等 43 人划线 性差的药物,如青黛、甘遂、琥珀;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的芳香药,如冰片、豆蔻、沉香;有效成分受热容易被破坏的药物,如雷丸、鸡内金等,都应该选择粉末饮片和散剂,以确保疗效。名贵、珍稀、濒危药材,如人参、三七、冬虫夏草,应该大力提倡使用粉末饮片,这样可以减少 藥塵等 37 人划线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珑喵等 34 人划线 功效明确、疗效可靠的药物,仅有500种左右,这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也是本书介绍的重点。 珑喵等 31 人划线 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处方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制剂。 珑喵等 28 人划线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祛风止痒,通鼻窍,利水退肿,散寒通滞。 ıxɐpɐuɐılɐ等 19 人划线 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不仅能止汗固表,而且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增大,两者合用,一开一合,开合相济,调整肺气,不仅能加强肺的活动功能,而且没有升提血压,助长兴奋的流弊” Yunfei等 19 人划线 麻杏夏苓汤(麻黄、杏仁、甘草、桔梗、法半夏、陈皮、茯苓)治疗

小儿风寒咳喘86例,有效率达96.5% poepoe等 18 人划线 草药是中药的初级形式,中药是草药的提高阶段的称呼,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和截然的贵贱优劣之分,不能人为地把它割裂开来。 暖山等 18 人划线

中华临床中药学

中华临床中药学 第一章中药与中药学 第一节中药 第二节中药学 第二章中药的功效 第一节中药功效认识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中药功效分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性能、应用、治法的关系第四节中药功效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第五节中药功效在认定与记述上应遵循的原则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四性 第二节五味 第三节归经 第四节升降浮沉 第五节补泻 第六节润燥 第七节毒性 第四章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 第一节中药的品种 第二节中药的产地 第三节中药的采集 第四节中药的贮存 第五节中药的炮制 第六节中药的配伍 第七节用药禁忌 第八节中药的剂量 第九节中药的给药途径 第十节中药的剂型

第十一节中药的煎煮方法 第十二节中药的服用方法 第五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桂枝荆芥紫苏叶(附:紫苏梗)香薷羌活藁本防风白芷细辛生姜(附:生姜皮)葱白苍耳子辛夷鹅不食草西河柳胡荽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蝉蜕(附:蝉花)桑叶菊花(附:野菊花)蔓荆子葛根(附:葛花)柴胡升麻淡豆豉(附:大豆黄卷)浮萍 第六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附: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附:竹叶、竹叶卷心)熊胆粉蛇胆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木贼 第二节清热解暑药 西瓜荷叶绿豆 第三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龙胆苦参穿心莲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第五节清热解毒药 主要用于温热病的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 主要用于热毒痢疾的清热解毒药 白头翁秦皮马齿苋鸦胆子 主要用于热毒疮痈的清热解毒药

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草大血藤败酱草土茯苓重楼白鲜皮白蔹漏芦白花蛇舌草半边莲金荞麦山慈菇天葵子 主要用于热毒咽喉肿痛的清热解毒药 山豆根(附:北豆根)射干马勃青果余甘子胖大海木蝴蝶 第六节退虚热药 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第七章泻下药 第一节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亚麻仁松子仁 第二节攻下药 大黄芒硝(附:西瓜霜)番泻叶芦荟 第三节峻下药 甘遂京大戟(附:红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 第八章祛风湿药 第一节祛风湿止痛药 独活威灵仙乌头(附:雪上一枝蒿)秦艽防己雪莲花海桐皮松节石楠徐长卿两面针祖师麻 第二节祛风湿舒筋活络药 蕲蛇(附:金钱白花蛇)乌梢蛇木瓜蚕沙豨莶草臭梧桐络石藤桑枝伸筋草(附:舒筋草)老鹳草雷公藤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附:香加皮) 桑寄生狗脊鹿衔草 第九章化湿药 苍术广藿香(附:藿香)佩兰石菖蒲豆蔻(附:草豆蔻)砂仁草果

临床中药学试题及答案

临床中药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 1、能益气,除热止汗的药物是 A、麻黄根 B、山茱萸 C、五倍子 D、荧实 E、浮小麦 正确答案:E 2、木香不具有的功效是 A、通阳散结 B、行气 C、温中止呕 D、止痛 E、温肾纳气 正确答案:A 3、大黄配芒硝属 A、相须 B、相恶 C、单行 D、相畏 E、相反 正确答案:A 4、瓜篓不具有的功效是 A、降逆止呕 B、润肠通便 C、利气宽胸 D、清肺润肺化痰 E、消肿散结 正确答案:A 5、茯苓的药用部分是

B、块根 C、菌核 D、花粉 E、抱子 正确答案:C 6、既能补中益气,又能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药物是 A、太子参 B、党参 C、白术 D、大枣 E、蜂蜜 正确答案:D 7、能补肾助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的药物是 A、核桃仁 B、续断 C、仙茅 D、海马 E、沙苑子 正确答案:D 8、生大黄长于 A、活血祛瘀 B、止血 C、升阳举陷 D、泻下通便 E、发散解表 正确答案:D 9、外用能杀灭皮肤寄生虫及抑制致真菌的是 A、雷丸 B、使君子 C、贯众

E、苦楝皮 正确答案:E 10、能活血通脉的药物是 A、刺五加 B、甘草

C、蜂蜜 D、太子参 E、山药 正确答案:A IK桅子的主治病证不包括 A、血热吐血 B、阴虚燥咳 C、湿热黄疸 D、热病心烦 E、躁扰不宁 正确答案:B 12、桅子除清热除烦外,还具有的功效是 A、利尿 B、退虚热 C、明目 D、止咳 E、安胎 正确答案:A 13、夜交藤除养心安神外,还能 A、祛风通络 B、清热解毒 C、润肠通便 D、祛痰开窍 E、活血消肿 正确答案:A 14、徐长卿、雷公藤均有的功效是 A、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 B、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C、祛风湿,强筋骨、安胎 D、祛风除湿,定惊止痉 E、祛风湿,活血通络,解毒

临床中药学问答

总论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药学又被称为“本草”? 1·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以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2.辛味有哪些作用?常治疗什么疾病? 2.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风湿痹证、气滞证及血瘀证。 3.简述甘味表示的作用有哪些? 3.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4.用药禁忌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4.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三方面的内容。 5.简述妊娠用药禁忌。 5.妊娠用药禁忌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分为两类 药:第一类为禁用药,多系剧毒药或药性峻猛之品以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物。第二类为 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以及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6.相须和相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有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相须和相使均可提高疗效,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在相须的配伍中,药物之间是平等、并列关系;而在相使的配伍中,.药物之间是主辅关系,辅药为增强主药疗效而设。 7.具有哪些特点的药物在入汤剂时应当包煎? 7.质地过轻,煎煮时易漂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或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或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七、论述题 试述临床用药时,应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相须、相使配伍,能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应用。相畏、相杀配伍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相恶配伍,药物互相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注意避免使用。相反配伍,因药物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使用。 第一章解表药 六、简答题 1.简述发散风寒药的功效及适应证。 1.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表证。部分药物还可以治痹证及咳喘、水肿、麻疹、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2.简述桑叶的主要适应证。 2.桑叶的主要适应证有:风热感冒,头痛咳嗽,肺热咳嗽,肝阳眩晕,曰暗昏花,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 3.简述荆芥与防风的功效异同。 3.荆芥与防风均能发表散风。其中荆芥还有透疹消疮,炒炭止血的功效。防风还有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的功效。 4.为什么说生姜是“呕家圣药”? 4.生姜温胃散寒,和中降逆,止呕功良,故有“呕家圣药”之称。因其性温而尤宜于胃寒呕吐。经适当配伍用治呕吐,无论寒热虚实均宜。 5.简述葛根的性昧、功效。 5.葛根味甘、辛,性凉。有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功效。 七.论述题 1.试述麻黄与桂枝功用的异同。 1.麻黄和桂枝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其中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适用子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肺气壅遏之喘咳证及风水水肿等。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并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奔豚等证。

临床中药学试题及答案

临床中药学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本草经集注》新增的药物不可能见于()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2.解表药的药味多为() A.苦味 B.甘味 C.辛味 D.咸味 E.酸味 3既能祛风解表,又能解痉的药物是() A.荆芥

B.白芷 C.羌活 D.防风 E.藁本 4.具利水通淋、通乳作用的药物是() A.萆薢 B.木通 C.石韦 D.地肤子 E.泽泻 5.治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用利水渗湿药必须配用的药物是() A.温肾壮阳药 B.健脾利水药 C益脾滋肾药 D.滋补脾肾药 E.温补脾肾药 6.枳实除治疗食积脾胄气滞外,还常用治() A.肝气郁滞之胁痛 B.水湿停滞之水肿 C.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D.肾不纳气之气喘 E.肝郁月经不调 7.具温肾纳气作用的药物是() A.沉香 B.木香 C.干姜 D.吴茱萸 E.橘皮 8.莱菔子的功效是() A.消食和中、化痰除痞 B.消食化积、积血祛瘀 C.消食导滞、疏肝下气 D.消食化积、降气化痰 E.行气导滞、涩精止遗 9.雷丸用于驱虫,宜() A.研末服从 B.与其他药同煎

C.另炖 D.先煎 E.后下 10.地榆与白茅根均能凉血止血,地榆又能 A.解毒敛疮 B.活血止痛 C.清热利尿 D.化瘀止血 E.祛痰止咳 11.性味辛温的活血祛瘀药是() A.丹参 B.艾叶 C.半夏 D.川穹 E.郁金 12.治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之证,应选用() A.桔梗

B.半夏 C.昆布 D.白芥子 E.白附子 13.内脏不可持续服用,且忌“火锻”的药物是() A.龙骨 B.磁石 C.牡蛎 D.朱砂 E.石决明 14.旋覆花配伍代赭石同用,可增强() A.消痰行水之功 B.凉血止血之功 C.平肝潜阳之功 D.重镇安神之功 E.降逆下气之功 15.地龙可用于()

临床中药学1

解表药 一、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二、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大多气味芳香,具有辛味,性质轻宣疏散,主归肺、膀胱经,其作用趋向以升浮为主。 三、成效与主治 本类药物偏行肌表,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具有发散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受外邪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证。局部解表药还兼有宣肺利水、平喘、胜湿止痛、透疹等作用,可用于水肿、咳喘、风湿痹痛、疹发不畅等证。 四、分类 由于表证有风寒和风热两种不同性质,故本类药物根据其性能特点的不同,相应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 五、配伍应用 使用解表药时,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的不同,相应选择长于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外,还必须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和四时气候变化,进行适当配伍。假设虚人外感,正虚邪实者,当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补养药配伍同用,以扶正袪邪。暑多夹湿,秋多兼燥,又当配伍袪暑化湿、润燥等药。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常配伍清热解毒药。针对表证常见咳喘痰多,或气滞胀闷、呕恶等症,可与祛痰、止咳、平喘药或行气和中药同用。六、使用注意 使用解表药时尚应注意,对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伤阳耗气,损及津液。对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病、失血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并要注意因时、因地适当增减用量,如春夏腠理疏松,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量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量宜轻。发散风寒药之汤剂还宜饭后热服,药后温覆其体,可助散寒解表之力。此外,本品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味辛性温,辛以发散,温可袪寒,以发散风寒为主要成效,主要用于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局部药物兼能宣肺平喘、利水、胜湿止痛等作用,还可用治喘咳、水肿、痹证等。 羌活 1. 发散风寒——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本品辛散苦燥温通,气味雄烈,入膀胱、肾经,善散太阳经之风寒湿邪和止痛,为祛风散寒发表常用药,以治外感风寒夹湿表证见头痛身疼者疗效最正确。 〔1〕治风寒夹湿的表证。常配防风、藁本等,如羌活胜湿汤。 〔2〕治寒湿头痛,尤善治太阳经头痛〔项后〕。常与川芎、防风、细辛等同用。 〔3〕治风寒表证入里化热者。常与黄芩、防风等配伍,如九味羌活汤。 2. 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证。 本品又长于祛风湿、散寒邪、通利关节而止痛,且性升散,为治痹常用药,其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为佳。常配防风、姜黄等同用,如蠲痹汤。 藁本 1. 祛风散寒——用于外感风寒,巅顶头痛。 本品辛温香燥,能升能散,药势雄壮,善于走窜,上达巅顶,入膀胱、肝经,有祛风散寒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