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货】临床中药学横向大总结(深度归纳)

【干货】临床中药学横向大总结(深度归纳)

【干货】临床中药学横向大总结(深度归纳)

第一篇:

(1)各种要药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

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

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陈皮(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治胸痹之要药:薤白

止呃之要药:柿蒂

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

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

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

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

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

安胎之要药:苎麻根

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

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

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

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

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

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

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

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

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

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

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

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

治疗“皮里膜外之痰” 之要药:白芥子

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

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

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

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

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

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

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

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

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

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

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

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

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

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

疥疮之要药:硫磺

(2)各种良药

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白头翁

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砂仁治湿热淋痛之良药:滑石

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良药:木通

理气良药:沉香

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三七

补肝肾、益精血为滋补良药:何首乌治崩漏带下之良药:乌贼骨(海螵硝)(3)各种佳品

疏肝解郁之佳品:香附

外用治头虱、体虱之佳品:百部

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羚羊角活血通经、止通之佳品:麝香

平补气阴之佳品:山药黄精

阴阳并补之佳品:山茱萸菟丝子

肝肾亏虚胎漏或胎动之佳品:杜仲

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蛤蚧

内科补血之佳品:当归

(4)圣药及通用药

“呕家圣药”:生姜

“疮家圣药”:连翘

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

治风通用药:防风

治痹证通用药:秦艽

(5)引经药简介

1.引药达额头:白芷。

2.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3.引药达目:菊花。

4.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5.引药达颠顶:蒿本。

6.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7.引药达左上肢:桂枝;

8.引药达右上肢:桑枝:

9.引药达颈部:葛根。

10.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11.引药达腰部:杜仲、川续断。

12.引药达胸部:木香、砂仁。

13.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14.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

15.引药达任脉:龟板。

16.引药达督脉:狗脊。

17.引药达入皮肤:蝉蜕。

18.引药入胃:半夏。

19.引药入肺:桑白皮。

20.引药入肝:柴胡、香附子、当归。

21.引药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22.引药入脾:苍术。

23.引药入骨:威灵仙。

24.引药上行:柴胡、升床、桔梗、蔓荆子。

25.引药下行:牛膝、代赫石、旋复花。

26.祛一切风:清风藤。

27.调合诸药:甘草。

(6)经典用语

“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

“夏日麻黄”:香薷

“斩关夺门之功”:巴豆

“将军”:大黄

“焦三仙”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

“血中之气药”:川芎

“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

“祛瘀生新”:桃仁

“引血、引火下行”:牛膝

“风药中之润剂” :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

(7)病证选药

安胎药:

紫苏(气滞胎动)

黄芩(胎热胎动)

砂仁(气滞胎动)

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

竹茹(胎热胎动)

白术(脾虚气弱胎动)

杜仲(肝肾虚亏)

桑寄生(肝肾虚亏)

续断(肝肾虚亏)

菟丝子(肾虚)

鱼蟹中毒: 紫苏,生姜

破伤风:防风蝉蜕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蜈蚣

胃寒呕吐:丁香生姜吴茱萸高良姜沉香

胃热呕吐:芦根竹茹枇杷叶

胃火牙痛:石膏

阴署证:香薷

风湿寒痹、肩臂疼痛:羌活

项背强痛:葛根

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桑枝

太阳头痛:羌活

阳明头痛:白芷

厥阴头痛: 藁本(巅顶头痛)

鼻渊头痛: 辛夷苍耳子细辛

引产: 天花粉

无汗骨蒸:牡丹皮

有汗骨蒸:地骨皮

梅毒:土茯苓

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

鸡眼赘疣:鸦胆子

回乳:芒硝(外用)麦芽

诸骨鲠喉:威灵仙

吐泻转筋:木瓜蚕沙

膏淋:萆薢

血淋:蒲黄

虚寒呃逆:丁香

寒疝腹痛:乌药荔枝核

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虎杖

肺胃出血:白芨

手足皲裂:白芨

脱发:侧柏叶(外用)

阴疽流注:白芥子

痨嗽及百日咳:百部

噤口痢:石菖蒲

休息痢:鸦胆子

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

口中甜腻:佩兰

排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核桃仁喉痹:络石藤灯心草

口疮:吴茱萸

龋齿疼痛:筚拨

失音:诃子桔梗胖大海

顽固性头痛及风湿顽痹:全蝎蜈蚣

毒蛇咬伤:紫花地丁蚤休白花蛇舌草穿心莲金钱草半夏

退虚热:知母黄柏牡丹皮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龟甲鳖甲

利咽:薄荷牛蒡子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马勃玄参巴豆牛黄胖大海桔梗

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芦根紫草

升阳举陷:升麻柴胡葛根黄芪

亡阳证:附子干姜

引火归元治命门火衰证:肉桂

寒凝肝脉诸痛证:吴茱萸

泻痢里急后重:木香

米面薯芋食滞证:麦芽

绦虫证:鹤草芽槟榔南瓜子雷丸榧子芜荑

风痰证:天南星

滑脱诸证:龙骨牡蛎

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证:西洋参

乌须黑发:何首乌女贞子黑芝麻

肾不纳气之喘:蛤蚧补骨脂沉香磁石紫河车

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核桃仁桃仁决明子榧子苏子冬葵子栝楼当归何首乌黑芝麻桑葚肉苁蓉胖大海知母生地黄锁阳杏仁

烫烧伤:四季青紫珠地榆虎杖侧柏叶

脱发:侧柏叶

疟疾:柴胡青蒿草果鸦胆子槟榔何首乌常山

胸痹:薤白

通经下乳:路路通关木通通草漏芦王不留行穿山甲冬葵子

梅毒:土茯苓

脾胃虚寒吐泻:砂仁

血淋涩痛:石韦蒲黄

乳痈:蒲公英漏芦丝瓜络

肺痈:鱼腥草薏苡仁栝楼

肠痈:红藤败酱草牡丹皮络石藤薏苡仁栝楼大黄

梅核气证:绿萼梅紫草半夏紫苏

暑湿吐泻:白扁豆

高血脂症:山楂蒲黄姜黄没药

降血压:杜仲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车前子罗布麻地龙青木香大蓟小蓟马兜铃桑白皮荠菜臭梧桐淫羊藿山茱萸稀莶草山楂明目退翳:秦皮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蝉蜕熊胆赤芍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枸杞子木贼

扩瞳:青葙子

清心利尿:连翘关木通瞿麦竹叶淡竹叶

虚火咽痛:玄参

阴虚外感:玉竹

安蛔止痛:乌梅

(8)配伍用药

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杏仁: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

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虚有汗证。

柴胡配黄芩:少阳寒热往来

生葛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

石膏配知母: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

知母配黄柏:阴虚火旺

知母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栀子配茵陈:湿热黄疸

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黄柏配苍术: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

白薇配玉竹:阴虚外感

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

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

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积

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

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

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

丁香配柿蒂:虚寒呕逆

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

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

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

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

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

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

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及消渴

黄芪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

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当归配黄芪:血虚或气血双亏。

第二篇:

(1)经典用语

“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

“夏月麻黄”:香薷

“斩关夺门之功”:巴豆

“将军”:大黄

“焦三仙”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

“血中之气药”:川芎

“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

“祛瘀生新”:桃仁

“引血、引火下行”:牛膝

“风药中之润剂” 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

(2)病证选药

安胎:紫苏(气滞胎动)黄芩(胎热胎动)砂仁(气滞胎动)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竹茹(胎热胎动)白术(脾虚气弱胎动)杜仲(肝肾虚亏)桑寄生(肝肾虚亏)续断(肝肾虚亏)菟丝子(肾虚)

鱼蟹中毒:紫苏,生姜,

破伤风:防风蝉蜕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蜈蚣

胃寒呕吐:丁香生姜吴茱萸高良姜沉香

胃热呕吐:芦根竹茹枇杷叶

胃火牙痛:石膏

阴署证:香薷

风湿寒痹、肩臂疼痛:羌活

项背强痛:葛根

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桑枝

太阳头痛:羌活

阳明头痛:白芷

厥阴头痛:藁本(巅顶头痛)

鼻渊头痛:辛夷苍耳子细辛

引产:天花粉

无汗骨蒸:牡丹皮

有汗骨蒸:地骨皮

梅毒:土茯苓

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

鸡眼赘疣:鸦胆子

回乳:芒硝(外用)麦芽

诸骨鲠喉:威灵仙

吐泻转筋:木瓜蚕沙

膏淋:萆薢

血淋:蒲黄

虚寒呃逆:丁香

寒疝腹痛:乌药荔枝核

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虎杖

肺胃出血:白及

手足皲裂:白及

脱发:侧柏叶(外用)

阴疽流注:白芥子

痨嗽及百日咳:百部

噤口痢:石菖蒲

休息痢:鸦胆子

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

口中甜腻:佩兰

排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核桃仁

喉痹:络石藤灯心草

口疮:吴茱萸

龋齿疼痛:筚拨

手足皲裂:白芨

失音:诃子桔梗胖大海

顽固性头痛及风湿顽痹:全蝎蜈蚣

毒蛇咬伤:紫花地丁蚤休白花蛇舌草穿心莲金钱草半夏

退虚热:知母黄柏牡丹皮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龟甲鳖甲

利咽:薄荷牛蒡子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马勃玄参巴豆牛黄胖大海桔梗

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芦根紫草

升阳举陷:升麻柴胡葛根黄芪

亡阳证:附子干姜

引火归元治命门火衰证:肉桂

寒凝肝脉诸痛证:吴茱萸

泻痢里急后重:木香

米面薯芋食滞证:麦芽

绦虫证:鹤草芽槟榔南瓜子雷丸榧子芜荑

风痰证:天南星

滑脱诸证:龙骨牡蛎

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证:西洋参

乌须黑发:何首乌女贞子黑芝麻

肾不纳气之喘:蛤蚧补骨脂沉香磁石紫河车

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核桃仁桃仁决明子榧子苏子冬葵子栝楼当归何首乌黑芝麻桑葚肉苁蓉胖大海知母生地黄锁阳杏仁

烫烧伤:四季青紫珠地榆虎杖侧柏叶

脱发:侧柏叶

疟疾:柴胡青蒿草果鸦胆子槟榔何首乌常山

胸痹:薤白

通经下乳:路路通关木通通草漏芦王不留行穿山甲冬葵子

梅毒:土茯苓

脾胃虚寒吐泻:砂仁

血淋涩痛:石韦蒲黄

乳痈:蒲公英漏芦丝瓜络远志

肺痈:鱼腥草薏苡仁栝楼

肠痈:红藤败酱草牡丹皮络石藤薏苡仁栝楼大黄

梅核气证:绿萼梅紫草半夏紫苏

暑湿吐泻:白扁豆

高血脂症:山楂蒲黄姜黄没药

降血压:杜仲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车前子罗布麻地龙青木香大蓟小蓟马兜铃桑白皮荠菜臭梧桐淫羊藿山茱萸稀莶草山楂明目退翳:秦皮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蝉蜕熊胆赤芍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枸杞子木贼

扩瞳:青葙子

清心利尿:连翘关木通瞿麦竹叶淡竹叶

虚火咽痛:玄参

阴虚外感:玉竹

安蛔止痛:乌梅

(3)配伍用药

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杏仁: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

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虚有汗证。

柴胡配黄芩:少阳寒热往来

生葛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

石膏配知母: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

知母配黄柏:阴虚火旺

知母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栀子配茵陈:湿热黄疸

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黄柏配苍术: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

白薇配玉竹:阴虚外感

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

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

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积

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

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

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

丁香配柿蒂:虚寒呕逆

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

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

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

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

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

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

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及消渴

黄芪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

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当归配黄芪:血虚或气血双亏

(4)中药药性大全之最

清热解毒之最—---金银花;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重镇安神之最———朱砂;

利水渗湿之最———茯苓;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清热之最———石膏;

泻火之最———黄连;

降气之最———沉香;

生津之最———石斛;

化痰之最———半夏;

平肝之最———羚羊角;

辛凉之最———薄荷;

止痛之最———元胡;

止血之最———三七;

补阳之最———鹿茸;

补阴之最———女贞子;

泻下之最———大黄;

凉血之最———犀角;

理气之最———枳实;

舒肝之最———郁金;

活血之最———丹参;

补气之最———人参;

补血之最———当归;

补脾之最———山药;

消食之最———神曲;

清痰之最———贝母;

退黄之最———茵陈;

祛风之最———独活;

安神之最———枣仁;

温里之最———附子。

(5)重用药

重用“苍术治疗顽固水肿”。

重用苍术治疗腹泻。

重用牡蛎治疗亡阴。治疗乳腺增生。

重用赤芍治疗黄疸。

重用生山萸肉救脱。

重用生甘草治疗口腔溃疡,小儿遗尿,解毒。重用白芍治疗便秘。

重用黄芪消肿胀。

重用生地治疗心律失常。治疗热痹。

重用熟地治疗老慢支。

重用天花粉治疗肛裂。治疗异位妊娠。

重用黄连治疗热性心动过速。

重用白头翁治疗尿道灼热痛。

重用半夏茯苓治疗失眠。

重用土茯苓治疗热痹关节炎。治疗尿蛋白。

重用小茴香治疗盆腔积液。

重用仙鹤草治疗热性消化性溃疡。治疗吐血。治疗腰间盘突出(《滇南本草》称其可治“腰痛”。治疗咳嗽。治疗盗汗。

重用五味子治疗多汗。治疗失眠健忘。治疗疲劳乏力。

重用山药治疗慢性腹泻。

重用薏苡仁治疗带状疱疹。治疗扁平疣。治疗皮下脂肪瘤。治疗热痰不去。重用浙贝母治疗硬结性痤疮,收效甚捷。

重用生石膏退热。

重用连翘治疗热性痤疮。治疗过敏性紫癜。

重用败酱草治疗胃酸。

重用鱼腥草治疗肺结核。

重用金银花解热毒。

重用鸡血藤治疗重症肌无力。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妇科白斑。治疗血友病。

重用川芎治疗头痛。

重用玄参治疗带状疱疹。治疗风热头痛。治疗干燥综合征。治疗男性乳腺增生。

重用元参治高血压奇效!

(6)自己当中医:

一切头疼,必用川芎;一切疼痛,必用元胡,

一切气虚,必用黄芪;一切虚脱,必用人参;

一切血虚,必用阿胶;一切出血,必用三七;

一切气郁,必用香附;一切便秘,必用大黄;

一切肝郁,必用柴胡;一切热毒,必用二花;

一切阳虚,必用附子;一切热病,必用犀角;一切妇科,必用当归;一切外感,必用荆芥;一切失眠,必用枣仁;一切郁证,必用合欢;一切面瘫,必用白附;一切腿病,必用牛膝;一切头病,必用天麻;一切阳痿,必用羊藿;一切阴虚,必用麦冬;一切咳嗽,必用杏仁;一切呕吐,必用半夏;一切中毒,必用绿豆;一切诸风,必用防风;一切白发,必用首乌;一切风湿,必用灵仙;一切骨病,必用川断;一切咽喉,必用桔梗;一切失音,必用大海;一切腰痛,必用杜仲;一切尿石,必用金钱;一切虚热,必用青蒿;一切牙疼,必用细辛;一切黄疸,必用茵陈;一切闭经,必用益母;一切淋症,必用车前;一切鼻塞,必用辛夷;一切乳少,必用山甲;一切目赤,必用栀子;一切目昏,必用青葙;一切鸡眼,必用鸦胆;一切呃逆,必用柿蒂;一切疝气,必用橘核;一切胀满,必用槟榔;一切汗症,必用浮麦;一切阴痒,必用蛇床;一切痰厥,必用皂荚;一切遗尿,必用桑蛸;一切疮疡,必用麝香;一切白斑,必用陀僧;一切疥疮,必用硫磺;一切蛇疮,必用雄黄;一切不孕,必用石英;一切耳鸣,必用磁石;一切痰多,必用竹沥;一切癌症,必用蛇草。

(7)治病有主药,口决要记牢

治病一定有主药,不用主药便是错。

火结必要用大黄,枳壳枳实紧跟着。

寒结必要用巴豆,三棱莪术紧跟着。

实结必要用山甲,蝎子蜈蚣紧跟着。

调气必要用木香,摈榔元胡紧跟着。

透坚必要用牙皂,细辛辛夷紧跟着。

破血必要用桃仁,红花赤芍紧跟着。

脾胀必要用干漆,火麻郁仁紧跟着,

暖胃必要用硫黄,丹参玉竹紧跟着。

腰疼必要用杜仲,续断艾叶紧跟着。

陷下必要用洋参,三生(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狗脊紧跟着。

去虫必要用榧子,芜荑使君紧跟着。

顺气必要用香附,乌药腹毛紧跟着。

通淋必要用斑螫,川漆萆薢紧跟着。

清心必要用黄连,连翘栀子紧跟着。

老痰必要用砒霜,雄黄绿豆紧跟着。

助脾必要用马前,虎骨猴骨紧跟着。

定痛必要用良姜,宿砂益智紧跟着。

治疥必要用斑(斑螫)麻(麻黄),大枫蓖麻紧跟着,

治疮必要用神灯,艾绒乳没紧跟着。

治疔必要用蒜灸,乌金(乌金膏,巴豆炒黑研细,用水调涂患处,以膏药贴之。)

菊花(内服甘菊汤,方见卷四疔疮门)紧跟着。

治邪必要用铜砂,良姜葛根紧跟着。

补气必要用党参,炙芪白术紧跟着。

补血必要用芎归,生地酒芍紧跟着。

补阴必要用熟地,山药萸肉紧跟着。

补火必要用肉桂,干姜附子紧跟着。

滋阴必要用黄柏,知母丹皮紧跟着。

麻黄杏仁疗寒嗽,芥子半夏紧跟着。

款冬紫菀疗虚嗽,百合五味紧跟着。

川乌草乌疗风痹,桂枝灵仙紧跟着。

黑姜吴萸疗翻胃,丁香胡椒紧跟着。

苍术麻黄疗风寒,羌活独活紧跟着。

川贝蒌霜疗火痰,苏子菔子紧跟着。

乌梅五倍疗虚脱,龙骨牡蛎紧跟着。乌贼诃子疗带下,阿胶肉寇紧跟着。条参云苓疗阴虚,骨皮枸杞紧跟着。霍香杷叶疗逆气,赤石滑石紧跟着。芫花大戟疗水肿,牵牛防已紧跟着。瓜萎天冬疗结胸,川贝川朴紧跟着。苦参赤苓疗湿痒,蛇床白芷紧跟着。槐花地榆疗崩漏。荆芥秦艽紧跟着。前胡元参疗头风,薄荷柴胡紧跟着。白附天麻疗风痰,僵蚕郁金紧跟着。桔梗豆根疗喉风,牛子射干紧跟着。三七莲子疗诸血,黄芩童便紧跟着。生芪防风疗自汗,枣仁麦皮紧跟着。芦荟胡连疗阴热,泽泻车前紧跟着。小茴川椒疗肾气,宿砂故纸紧跟着。菖蒲柏仁疗心疾,茯神远志紧跟着。葶苈桑皮疗肺喘,礞石朱砂紧跟着。石膏知母疗热渴,香薷糯米紧跟着。川楝茴香疗疝气,芦巴巴戟紧跟着。升麻柴胡疗气陷,干葛潞党紧跟着。扁豆薏苡疗泄泻,猪苓木通紧跟着。土硷红糖疗菸毒,大黄芒硝紧跟着。此皆治病之大略,小小蒙医有捉摸。

【干货】临床中药学横向大总结(深度归纳)

【干货】临床中药学横向大总结(深度归纳) 第一篇: (1)各种要药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 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

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陈皮(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治胸痹之要药:薤白 止呃之要药:柿蒂 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 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 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 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 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 安胎之要药:苎麻根 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 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 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 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 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 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 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 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 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921,新增716种,创古本草收新药之最,完成第六次大总结。 (七)《中华本草》:当代。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能够减轻或消除 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 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 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确立依据:1.药 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功能。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 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五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 当慎用。

中药学在医院实习鉴定表个人总结(5篇)

中药学在医院实习鉴定表个人总结(5篇) 中药学在医院实习鉴定表个人总结(精选5篇) 医院信息卡收费申请,因提前与物价局联系。说明医院数字化建设需要,得到了物价局支持,使得信息卡收费申请及时得到批复,保证了医院门诊医生工作站的顺利实施。下面小编带来的中药学在医院实习鉴定表个人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中药学在医院实习鉴定表个人总结精选篇1 医院药学工作是一门科学,是集专业性、管理性和经济性为一体的综合工作,医院药库工作总结。在过去的20__年中,药库各项工作坚持以“和构建和谐医院”为己任,认真贯彻执行药政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在院党政领导的关心和分管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在有关行政部门和科室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医院的工作重点和适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职工医保用药要求,带领全科职工,以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顺利完成了年初医院新领导班子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现将一年来药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 坚持认真学习学习和领会医院管理年精神和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不拘形式,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开展学习和讨论,激励科室人员积极参与推进医院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学习有关治理商业贿赂的文件精神,并按照要求认真进行自查自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健全了防范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和措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做好临床一线窗口药品保障供应服务工作,争创文明服务先进窗口,使病人满意在医院,为创建诚信医院而努力奋斗。 二、做好药品管理工作,确保临床用药需要 1、保障药品供应 20__年1—11月期间,新进入院使用药品__多个,停止长期不用药品__个。按物价局要求,完成药品调价x次,涉及药品__个。又想方设法基本满足了一

中药学总结归纳

中药功效总结 第一章解表药(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胡荽发表透疹、开胃消食 桱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鹅不食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第2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寒水石清热泻火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鸭跖草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 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青葙子清热泻火、明目退翳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苦豆子清热燥湿、止痛、杀虫 三棵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马尾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 野菊花清热解毒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清热止痢 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中药二总结归纳

中药二总结归纳 中药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研究的是中药的来源、性质、 功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药学深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将对中药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中药的来源与分类 中药是指由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制成的药物。根据其来源 和性质的不同,中药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植物 药是指以植物的不同部位(如根、茎、叶、花、果实等)制成的药物,如人参、川芎、白芍等。动物药是指以动物的不同组织、分泌物制成 的药物,如牛黄、麝香、阿胶等。矿物药则是以矿石、矿物产物等天 然物质制成的药物,如雄黄、朱砂、硫磺等。 二、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药学中,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属性和所归属的经络系统。 性味是中药性质的体现,而归经则是中药所作用的特定经络系统。中 药的性味包括寒、凉、温、热、平等五种属性,如黄连具有寒性、苦味;草果具有温性、辛味。归经则是根据中药对于经络系统的作用, 如川芎归属于肝经、舌下静脉经;陈皮则归属于脾经、胃经等。 三、中药的药效与功效 中药的药效是指中药进入人体后所产生的化学或生物学效应,而功 效则是中药治疗疾病的疗效。中药的药效包括药理、药物代谢、药物

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效应。而中药的功效则是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 药效以及临床实践经验来确定的。如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人参 则具有益气固表的功效。 四、中药的临床应用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主要通过药物的服用或外用来发挥治疗作用。中 药的临床应用涵盖了多个科室和领域,如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等。中药的使用方法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膜剂、煎剂等多 种剂型。中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辅助治疗和调理,能够起到疏通经络、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等功效。 总结: 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中药的来源、性质、 功效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中药的来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三大类,而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则是根据中药的属性和作用来确定的。 中药的药效包括药理、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效应,而中 药的功效则是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药效以及临床实践经验来确定的。中药在临床应用中主要通过服用或外用来发挥治疗作用,其使用 方法包括多种剂型的药物。中药在临床上具有辅助治疗和调理作用, 能够达到疏通经络、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等功效。通过对中药学的总 结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药,促进中药学的发展和传承。

干货“十药八芪”,古今名医用黄芪经验大盘点!

干货“十药八芪”,古今名医用黄芪经验大盘点! 黄芪是一味临床使用率极高的中药,业内有“十药八芪”之说。其应用之广泛、功效之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道。 李时珍说:“耆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本草纲目》)今就名医用黄芪的经验作一简述,以冀加深理解,适时选用。 李东垣:黄芪补中益气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脾胃派(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岂一端能尽之乎?”又说:“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藏于肾。”由此阐发了“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道理,认为元气乃人生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源,进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论”主张,并拟定出以补益中气、健脾益胃为功效的新方——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调中益气汤,此三方均以黄芪为主药。 《内外伤辨惑论》中用黄芪的方子计10首,对黄芪的功效最恰当的描述是“补中益气”,而与之相配的是白术、人参,可谓补益中气的三把斧;升提阳气时,必配升麻、柴胡;东垣用黄芪,又必加陈皮以佐之,以防黄芪补而壅滞,岳美中先生说,“这是东垣一大发明。” 李东垣对于内伤热证,不随时俗,提出“甘温除大热”新论。他说:“受病之人,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饱食内伤者极多,外伤者间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反泻心肺,是重绝其表也,安得不死乎?”他认为这是“无阳以护其营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由此,他提出“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而愈。 《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而甘温之剂的代表方就是补中益气汤。 王清任:黄芪补气化瘀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绪论部分 【基本要求】 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3.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重点】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难点与关键】 难点: 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 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学第一章解表药对比归纳

中药学第一章解表药对比归纳 第一组,麻黄与桂枝 相同点:都具有辛温,归肺和膀胱经的作用。且具有发汗和风寒感冒的作用。 不同点:麻黄以其发散之力强。故又有宣肺利气,利水消肿的作用。桂枝以其辛温的特点,更以温阳为用,具有助阳化气的作用。故可治痰饮,水肿。和平冲降逆的作用。在炮制方面,麻黄独特的蜜制更有止咳利肺的作用,而桂枝则讲究去枝。 第二组,紫苏叶,生姜与香薷 相同点:都具有归肺脾的特点。且都为辛温之品。但是紫苏叶以温强于后两者。而紫苏叶和生姜都具有对中焦有作用。两者又具有解鱼蟹毒的作用,且又治疗风寒感冒的作用。 不同点:紫苏叶对脾胃行气作用强,所以具有良好的治疗脾胃气滞作用。对于妊娠止呕亦有作用。而生姜以治疗脾胃寒症,胃寒呕吐之用。故有呕家圣药之名。而以辛温的特点,治疗胃寒咳嗽亦强。它同时具有解生半夏和天南星的独特作用。香薷发汗力缓,有发汗散寒的作用,而已辛温又有入于脾胃化湿和中,所以又有夏月麻黄之称。而其归肺经,又有力水去湿的妙用。 第三组,荆芥与防风 相同点:都为辛,微温的作用。但是防风更有一甘的特点。荆芥具有归肺肝经的作用。而防风则具有归肺,膀胱,脾经的作用。且都有治疗感冒头痛,透疹瘙痒的特点。 不同点:荆芥具有治疗疮疡初起之证,而防风独居治疗破伤风的作用。而防风辛温,故又有治疗风湿痹痛作用。【附注:荆芥炭,因其为荆芥段炮制作用,所以具有辛温涩的特点,但仍然归肺肝经,但涩以收敛,所以它具有止血作用。】 第四组,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 相同点:都具有辛温特点。然其特点各有不同。 不同点:羌活归肾和膀胱经,具有解表散寒作用。具有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项强作用,其治疗风寒湿痹,腰背酸痛,由以上半身风寒湿痹,背痛肩酸为主。而白芷归肺,胃,大肠经。以治疗风寒感冒,燥湿带下,疮疡肿痛的特点,尤以入阳明经为主。而细辛归心,肺,肾经。尤以风寒感冒,痰饮咳嗽,头痛,牙痛风湿痹痛。但【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有毒。故细辛不过钱。】而藁本归膀胱经,以治疗太阳经风寒湿痹为主,苍耳子归肺经,以治疗风寒头痛,为主。但在治疗鼻渊,鼻塞流涕方面以苍耳子和白芷和细辛为主。 第五组,辛夷,葱白,胡荽,西河柳 相同点:这些药在辛散解表方面不强 不同点:辛夷可疗风寒感冒,和鼻渊,留鼻涕等。葱白可疗风寒感冒,阴胜格阳的症。芫荽和西河柳都有透疹,风湿瘙痒的作用,但芫荽有开胃消食的作用。 大总结:以治疗风疹不透,风疹瘙痒的药物,荆芥,防风,胡荽,西河柳。 以治疗鼻渊,鼻涕为主代表药: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 以入阳明经为主的药:白芷,以入太阳经为主的药:藁本。以治疗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酸痛为主的药羌活

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 引言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发展、成分、性能、功效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学科。中药学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对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研究方法以及现代发展进行总结。 一、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学是关于中药的科学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归纳,它通过对中药药性、功能、用法、剂型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提高中药药物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二、中药的分类 中药根据来源和处理方式可以分为天然中药和人工中药两大类。 1. 天然中药:主要指采用自然植物、动物、矿物等作为原料,通过采集、加工等方式获得的药物。如人参、当归、麻黄等。 2. 人工中药:是通过人工加工制造的中药,主要包括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发酵药物两大类。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

根据药理作用和药效,中药还可以分为清热药、解毒药、活血药、止血药、消肿药等不同类别。 三、中药学的特点 中药学与现代药学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1. 多成分、多靶点:中药药材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可以通过作用于多个靶点来治疗多种疾病。 2. 体系复杂、理论丰富:中药学的理论体系丰富、包容性强,同时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疗效证明。 3. 个体差异:中药的适应症和疗效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需要个体化治疗。 4. 多途径治疗:中药可以通过多个途径进入体内,如口服、外用、注射等多种给药途径。 四、中药学的研究方法 中药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临床观察、文献研究等。 1. 实验研究:通过体外或体内实验,对中药的药理作用、安全性、药效成分等进行评价。 2. 临床观察:通过临床实践,观察患者在中药治疗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3. 文献研究:对中药的历史文献、医案等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中药的应用经验和疗效。 这些研究方法相互配合,可以全面了解中药的性能、作用和应用范围。

中药学解表药归纳总结

解表药 1.含义: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2.共性 (1)药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且药物大多质轻(多为花、叶类)而清轻上扬宣散;其归经主入肺、膀胱或肝经,偏行肌表。 (2)功效:使初入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而主具有发汗解表作用。 相关功效释义: 1)发汗解表:解表药多辛散轻扬,具有使患者发汗或微发其汗,使表邪随汗出而解,从而控制疾病转变的作用,达到早期治愈疾病的目的。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意思。古时称其为“开鬼门”,鬼(同魄)门即指汗孔,“开鬼门”,即指发汗。 2)发散风寒: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温,人肺与膀胱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温散寒邪的药物,具有治疗风寒表证的作用,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3)疏散风热: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凉,人肺与肝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凉散热邪.其发汗、发散之力均较发散风寒药为弱的药物,具有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的作用,如桑叶、菊花、蝉蜕等。 4)发表解肌:即具有治疗外感表证初起有汗的功效。有辛温解肌,如桂枝;辛凉解肌,如葛根。也可以说是比发汗而较弱的解表作用。 (3)适应证:主要用于外感六淫之邪,病位浅在肌表肺卫肌肤所致之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其中尤以恶寒为表证特征。表证又分表寒(风寒表证),表热(风热表证),表虚(气虚表证、阳虚表证、阴虚表证、血虚表证),表实(风寒夹湿表证、风寒表实证)等见下表 (4)有功效及适应证:借其辛散、宜肺、散表、达表透邪之功,有的解表药兼有宣肺利尿,宣肺止咳平喘,宣毒透疹,祛风胜湿止痛,解表消疮等作用,故还可分别用于水肿、尿闭因肺气不宣者.咳喘.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风湿痹痛或头痛身痛,疮疡等疾病的初起阶段而兼表证者。值得注意的是,若上述病症不具备初起而兼表证的前提条件,则不可用,因里证而不能发汗解表。 相关功效释义: 1)宣肺利尿:即具有恢复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开肺气而利水湿的功效,适用于表证咳嗽气喘而有水肿.浮肿以上半身和面部为甚,小便不利,量少色深黄,腹部胀满,伴有咳嗽气喘或有寒热,苔白滑,脉浮滑,如麻黄桂枝等药物。

临床心得体会(通用8篇)

临床心得体会 临床心得体会(通用8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临床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临床心得体会篇1 一、找疾病的特点,认识疾病的本质 学医的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医学上需要记忆和了解的内容实在太多,且不说基础医学的概念、名词解释、人体的生理生化以及病理、病生等内容,仅教材上众多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就得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记忆和学习了。的确,医学上的许多知识需要记忆,但这并不等于医学知识都需要死记硬背,使用正确的方法将给学习带来极大的效益。 对疾病的学习和认识的较好方法就是把握疾病的特点。例如,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教材上介绍将肾病综合症描述为:肾病综合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浮肿、可出现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可有尿少、查体可见全身浮肿,可出现腹水、胸水、阴囊水肿,辅助检查,尿蛋白呈+++~++++,血浆总蛋白降低,胆固醇增高,可出现感染、电解质紊乱的并发症等等。事实上将该疾病的特点就是同学常说的“三高一低”,即高度水肿、高度蛋白尿、高胆固醇血症和低蛋白血症,而且这些特点中关键点在于“大量的蛋白从尿中丧失”。如果把握住了该疾病的“大量蛋白丢失”这一根本原因,再去理解该病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以及其它临床表现如浮肿、腹水、胸水等等都变得很容易理解了。由此可以看出,把握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的重要性。因此同学们在认识疾病、学习疾病时,对每一疾病都要注意归纳、总结疾病的特点,找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或疾病的本质,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掌握和认识疾病,而且使学习认识疾病显得十分轻松和容易。 二找学科的特点,把握学习方向

中药学专业实习个人总结报告(通用7篇)

中药学专业实习个人总结报告(通用7篇) 给大家带来的中药学专业实习个人总结报告,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中药学专业实习个人总结报告【篇1】 201x年x月x日__学院药学开始了本学期的毕业实习,上午9:30我们5名同学来到了__第一人民医院开始我们为期半年的实习。 我认为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员,只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学以致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学好。初到医院工作,老师向我说明了医院药房经营的有中药、中成药、西药、非药及一部分器械,让我们对医院的实习任务有了大概的了解和认识。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中药调剂室,张老师将我们交给任主任后,我的实习正式开始了。对着满室的中药让我想起了古代的药房,抽拉式的药箱,称药的戥子,熟悉的药材名,甚至不时的捣药声,一切都向我展示着中草药的神秘,我想我喜欢这个地方。 中药房很小,成药和草药被一条走道隔在两边。通常草药的调配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而且不面向患者。划价,收费集中在前

房。实习在记草药名和位置的要求下开始。从老师抓一副药而我称出一味药的无奈到单独完成一张处方的从容,我得到了太多东西。没有人体会到取错药的尴尬,而我有,车前子要布包另煎,而我头次取药却与别的饮片混到一起,一次很大的麻烦。我想告诉人们其实调剂不是简单的取药,从划价,缴费,到称取,核对,发药,这是一个系统,一个流程,交到患者手中的每付药是整个中药调剂室所有人共同劳动的结果。 在这工作的两周,我开始明白了团队协作的优势和必要,学会与人配合,学会条理分明不慌不忙工作的态度,牢记并严格执行流程的各个环节。也是在这,我受到了教育,开始关注细节,想干好并达到熟练必须发现细节,刻意练习,从拿戥子的手势,姿态开始,到撑开药袋并将药倒入时两手的配合,都需要认真用心去学。学会观察,细心从容,这就是我学到的。 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该院的劳动纪律和一切工作管理制度,自觉以医学生规范严格要求约束自己,不畏酷暑,认真工作,基本做到了无差错事故,并在上下班之余主动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义务解答关于科室位置就诊步骤等方面的问答,积极维护了药学院的良好形象;并且理论联系实际,不怕出错、虚心请教,同带教老师共同商量处方方面的问题,进行处方分析,大大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思维方法,切实体会到了实习的真正意义;

中医学实习心得体会10篇

中医学实习心得体会10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中医学整理(干货分享)

中医学整理 第一章导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感谢阅览...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 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基 本概念) 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 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6.阴阳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