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原文与解析

论语选读原文与解析

论语选读原文与解析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传承了

孔子思想精髓,对中国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选取几段经典的论语原文,结合解析,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1. 学而篇: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这句话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孔子认为,远方的朋友来访是一件令

人愉悦的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交的重视。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不仅仅是学术和知识方面的交流。

这个思想也为后来的友谊观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为政篇:道听途说,终被误也——《论语·为政》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虚假传闻和谣言的批评。在为政的过程中,

听信道听途说只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和不良的后果。孔子强调了明智和

谨慎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实际观察和深入调查来获取真实的信息,以避免被误导。

3. 守约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守约》

这句话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当

慎重行事,言行要一致。这是一种负责任和诚信的表现,也是塑造个

人品格和赢得信任的基础。这个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高度重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4. 修身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修身》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人际交往中真实性的关注。孔子认为,了解自己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过程,但同样重要的是了解他人。只有通过真实地了解他人,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处。这个思想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5. 齐家篇:君子独立不惧大众的反对,而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论语·齐家》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独立思考和坚持原则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随波逐流,不被大众的言论和观点所左右。只有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影响力。

通过选读论语中的这几段原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他对于政治、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看法。这些思想既对古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为我们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学而篇第一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悌(tì):尊敬师长。鲜(xiǎn):少。 【译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很少;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好。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固:固执。过:过失。惮(dàn):害怕。毋:不要。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稳重就不会有威严,所学的知识就不会得到巩固。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终:去世的父母。远:祖先。 【译文】曾子说:“认真办理丧事,深切怀念先人,社会风气就会归于纯朴。”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斯:这。小大:小事大事。节:约束。 【译文】有子说:“礼法的运用,以和为贵。这是最美好的传统,适用于一切事情。但仅知道‘和为贵’是不行的,违反礼法而讲‘和’是绝对不行的。”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告诉你过去,就可以知道今后的事。”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篇第二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译文】孔子说:“国君用道德教化来管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静静地在它所处的位置上而满天星斗都环绕它运行。”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格:正。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一.仁 仁者爱人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zh ì。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 ì?”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7.子曰:“唯仁者能好h ào 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8.子曰:“巧言令色,鲜xi ǎn 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二.德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14.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三.孝孝悌为本

论语选读原文与译文一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j)、桀(ji)溺(n)(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pi)。(5)之:与。(6)辟:同“避”。(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3、【原文】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i)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4、【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蓧(dio)(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文分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仁仁者爱人 zhi I?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乂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列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徳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徳,那仁徳就来了。” zhi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越即使到了犬狄之地,也不对芍介二"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hao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8.子曰:“巧言令色,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 二.德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ia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II?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徳. 12 子“中庸7 九從也,其至於平I民鲜久定。”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洛道德,診是胡高的了吧4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14?子曰:“乡愿,徳之贼也。" 孔子说:“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1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徳?以直报怨,以徳报徳。" 有人问孔

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君子不器 7.礼之用,和为贵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论语》十章解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君子不器 7.礼之用,和为贵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正文 《论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思想。在这部书中,有十章被广泛引用和解读。这里,我们将这十章原文及翻译列举出来,并尝试进行解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解读:这一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为人处世的态度。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和欢迎的态度来对待朋友,不论他们来自何方。对于别人的误解和不了解,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因此而生气。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解读:这一章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确保我们对待他人是诚实和忠诚的。同时,我们应该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反复学习和实践。

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原文与译文

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原文与译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j)、桀(ji)溺(n)(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pi)。(5)之:与。(6)辟:同“避”。(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3、【原文】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i)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十则 先秦:佚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及注释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论语十三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三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三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下小编为你整理了论语十三则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自己带头做事,同时使百姓勤劳工作。”子路想知道进一步的作为。孔子说:“不要倦怠。” 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仲弓担任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先责成各级官员任事,不要计较他们的小过失,提拔优秀的人才。”仲弓再问:“怎么才能认出优秀的人才,再进而予以提拔呢?”孔子说:“提拔你所认识的,你不认识的,别人难道会错过吗?”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假如卫国的国君请你去治理国政,你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纠正名分。”子路说:“你未免太迂阔了吧?有什么好纠正的呢?”孔子说:“你真是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该保留不说。名分不纠正,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公务就办不成;公务办不成,礼乐就不上轨道;礼乐不上轨道,刑罚就失去一定标准;刑罚失去一定标准,百姓就惶惶然不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 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论语》全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

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详细

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详细 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详细 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很重要的道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

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为主。第一章是论语的开篇,以下是原文以及相应的解析。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析:这句话是孔子的名言,表达了他对学习,交友以及待人处事 的观点。 让我们来逐句解析: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了之后要不断地复习,这不是很 愉悦的吗?”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并且通过不断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有朋友从远方来访时,难道不令人高兴吗?孔 子认为真正的友谊是无关距离的,即使朋友来自远方,也能给人带来 快乐和喜悦。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自己能够保持平静而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的行为吗?君子在这里指的是道德高尚、修养深

厚的人。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别人的无知或误解。 这段论语揭示了孔子对于学习、友谊和待人处事的观点。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努力和复习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孔子也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他认为友谊是一种带来快乐和享受的美好感觉,无论朋友是否来自远方。此外,孔子还提到了君子的行为表现,强调了保持冷静和宽容的重要性。 这些言论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于社会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结: 论语第一章原文与解析,展示了孔子对学习、友谊和待人处事的深刻思考。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复习。他也强调了友谊的美好和无关距离。此外,孔子指出了保持冷静和宽容的重要性,这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这些思想启示了后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 导读:《论语》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是儒家学派 的重要经典。第二篇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将介绍《论语》第二篇的 原文,并对其进行解析和分析。 第一章:学而篇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析:这段原文中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包括“学习”、“朋友”、“不愠”等。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学习的 重视,提倡不断的钻研和修炼。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 了友情的重要性,人们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最后一句“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强调了君子的风度,应当宽容待人。 第二章:为政篇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这句原文中使用了比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意思是说 在执政过程中应当以德为根本,像北辰一样居于高位,指引众多星星 相互共同发光。此处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主张以德治国,以道德 和美德来引导人民。 第三章:八佾篇

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解析:这段原文中,孔子指出夷狄之地虽然有君王,但是他们的统治远远不及诸夏之地的亡国状况。通过比较两者,孔子再次强调了治理的重要性,正视君王的责任与使命。 第四章:里仁篇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解析:这段原文中,“里仁为美”是指在家庭和社区中,要注重亲情和仁爱。接着,“择不处仁,焉得知?”则是强调个人要从行为实践中体会到仁道的真正意义。通过这两句原文,孔子教导人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与修炼,用仁爱来行事。 结语:《论语》第二篇中提到了不同的主题和思想,包括学习、执政、治理和仁爱等。通过对其原文的解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教育经典,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第一篇第一章中的原文。这 一章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修养。下面对原 文进行解析。 首先,孔子在开篇就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这句话中的“学而”意为学习,并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时习之”则强调了学习的反复性。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复 的练习,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学习是 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够不断提高自 己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孔子提到了朋友之间的重要性。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这句话中的“有朋”指的是拥有真挚的友谊。孔子认为,朋友 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支持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他认为,有了真正 的朋友,即使距离很远,也能够感到快乐。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朋友 的存在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支持。 最后,孔子强调了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修养。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中的“不知”指的是别人的无知或误解,并指出一 个君子在面对别人的无知或误解时,不会生气或愤怒。孔子认为,一 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宽容和包容的品质,不因为别人的无知或误解 而产生愤怒或不悦的情绪。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待人接物是一种修养,我们应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综上所述,《论语》第一篇第一章中的原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修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复的练习,我们能够获得快乐和满足。同时,真挚的友谊也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支持。作为一个君子,我们应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无知或误解。这些观点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并践行这些原则,以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原文及翻译精选

《论语》原文及翻译精选 《论语》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收录着孔子及其门徒言行和思想的精髓。下面将选取几个经典的原文及翻译进行解析。 1.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n翻译:“学习而时常温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这是孔子所说的话,表达了对于学习的人性化理解。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温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变得愉悦。 2. 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n翻译:“君子坦荡荡,小人心里总是狭小的。”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的品格与内心的形象,君子是最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他们坦诚宽宏,能够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努力奋斗。而小人则总是心胸狭窄,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 3.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n翻译:“三个人在一起,一定有我所学习的东西。” 这句话表达了获取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从别人

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也让自己有机会将所学习到的东西传递给别人。 4.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n翻译:“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施加的事情,就不要去对别人做。” 这句话表达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需要尊重对方的权利和感受,不能去侵犯别人的利益和尊严,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5.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n翻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才真正知道。”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知识的认识和态度,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以上是我对《论语》几句经典语录的解读和理解。《论语》虽然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但是它所表达的人文思想和道德观念,却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价值。我们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运用这些智慧,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6.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n翻译:“不是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第一章: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è):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ùn):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xiǎn):少。(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剩“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注释】(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