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大陆边缘成矿系统

2-大陆边缘成矿系统

2-大陆边缘成矿系统
2-大陆边缘成矿系统

大陆边缘成矿系统

古大陆边缘经历了漫长时期的地质作用,是壳幔作用活跃、构造运动复杂、各圈层的物质及能量交换频繁、成矿作用显著的大地构造单元。全球范围内许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分布在现今大陆和古大陆边缘。深入研究不同古陆边缘的构造演化和成矿系统有助于认识大陆地质构造特点和矿床分布规律。按照古大陆边缘的构造动力学特征,可分出离散型陆缘、会聚型陆缘和转换(走滑)型陆缘等三类基本的大陆边缘成矿系统(翟裕生,1999)。我国古陆块数量较多,陆缘构造带的面积较广,众多学者就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开展了深入研究。

方维萱等(1999)将南秦岭及邻区的大陆动力成矿系统划分为4种大陆动力学成矿系统及14种不同的成矿系列,并指出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主要成矿系列及找矿方向。秦克章等(1999)通过对我国东部22个大型以上及40余个中型铜矿床的综合调研发现,中国中东部陆壳是在几个古陆块基础上增生起来的,铜矿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与块体边缘地球化学急变带有密切联系,在成矿时间上越来越新。

方维萱等(2001)对扬子地块南缘及邻区大陆动力成矿系统与成矿系列进行研究,认为该区大陆动力成矿系统有震旦-寒武纪大陆伸展动力成矿系统、泥盆纪-中三叠世大陆伸展动力成矿系统、中生代(热点构造)垂向大陆动力成矿系统和大陆挤压收缩动力成矿系统。

张连昌等(2006)研究新疆古生代大陆边缘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以阿尔泰南缘为主的早中泥盆世和以天山为主的早石炭世,将其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划分为活动大陆边缘海相火山岩-盆地流体成矿系统,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岛弧-岩浆活动成矿系统和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热水活动成矿系统三类。

方维萱等(2006)通过滇黔桂湘地区的大陆构造地质研究和分析认为,印支期形成自SW→NE向的盆地流体大规模流动(滇东南→桂西北);燕山早期,盆地流体自SE向NW大规模流动(桂东南→黔西北→滇东北),且可能被限定在康滇断块隆升区西边界的以东地区;燕山晚期,伴随大陆构造进入伸展-走滑体制和山间断陷盆地的形成,幔源热物质侵位形成盆地流体的垂向热(流)应力驱动源,为流体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将滇黔桂湘地区中生代复合大陆动力成矿系统划分为改造型拉分盆地中古潜山控制的F-Fe-S-Sb-Au成矿系列、褶皱-断裂带热水再造成因的Sb-As-Hg-Au成矿系列、改造型盆地边部逆冲断裂-褶皱带中热流体成因的Ge-Ag-Pb-Zn成矿系列和脆韧性剪切带中W-Sb-Au成矿系列。

王瑞廷等(2007)把凤-太多金属矿集区主要金属矿床划分为3个成矿系列,即泥盆纪碳酸岩盐容矿的铅锌矿床成矿系列、泥盆纪沉积改造型铜矿床成矿系列和中生代与造山作用

有关的金矿床成矿系列。

参考文献:

冯明,吕建生。2007。延边海沟金矿控矿构造类型及成矿动力学机制探讨。世界地质,26(3):275~281

方维萱,卢纪英,张国伟。1999。南秦岭及邻区大陆动力成矿系统及成矿系列特征与找矿方向。西北地质科学,20(2):1~16 方维萱,胡瑞忠,苏文超,王国芝。2006。滇黔桂湘地区中生代复合大陆动力成矿系统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30(4):470~480

秦克章,汪东波,王之田,孙枢。1999。中国东部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成矿集中区与成矿系统。矿床地质,18(4):359~371

陶平,马荣,雷志远,韩忠华。2007。扬子区黔西南金矿成矿系统综述。地质与勘探,43(4):24~28

方维萱,胡瑞忠,苏文超,高振敏。2001。扬子地块南缘及邻区大陆动力成矿系统、成矿系列特征与找矿方向。矿物学报,21(4):561~570

张连昌,夏斌,牛贺才,李文铅,方维萱,唐红峰,万博。2006。新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成矿系统与成矿区带初步探讨。岩石学报,22(5):1387~1398

方维萱,李亚林,黄转莹。2000。小秦岭地区金矿床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4(2):155~162

祁思敬,李英。1999。南秦岭晚古生代海底喷气沉积成矿系统。地学前缘,6(1):171~178

王瑞廷,王涛,高章鉴,陈二虎,刘莉霞。2007。凤-太多金属矿集区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西北地质,40(2):77~84

浅谈青藏高原沱沱河流域铅锌矿的成矿作用及成矿背景

浅谈青藏高原沱沱河流域铅锌矿的成矿作用及成矿背景 沱沱河地区所在的羌塘地体经历了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的各种复杂地质演化历程,如羌塘地体与松潘甘孜地体的碰撞、金沙江流域地体的南向俯冲以及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的碰撞等。在这个演化的过程当中,沱沱河地区逐渐的形成了各种铅锌多金属矿床,在这些众多的铅锌多金属矿床中,最具代表性的矿产类型有砂矿型、斑岩型矿床以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等。本文首先对沱沱河流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成矿背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次对该地区的斑岩型鉛锌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究。 标签:沱沱河流域铅锌成矿作用成矿背景 1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成矿背景 位于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之上的沱沱河地区而言,其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地质单元的组成主要包含了羌塘地体、东昆仑地体、喜马拉雅地体、拉萨地体以及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当中,这些地质单元依次被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阿尼玛卿缝合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及金沙江缝合带所分割。沱沱河地区地处喀喇昆仑-三江成矿带中的三江铜-锌-锡-钼-金-银-镍-钴成矿带上,是一个强烈碰撞、挤压的复合造山带。下面主要对羌塘地体与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这两种地质单元的成矿背景进行系统的分析。 1.1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 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南起金沙江缝合带,北至阿尼玛卿缝合带,其以三角几何的形态夹持在羌塘地体与东昆仑地体之间。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向东与华南板块相邻,其边界则为龙门山的山前逆冲断层,而向西则为阿尔金断裂切割。就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的整体来看,其西北“收敛”、东南“开阔”,长期以来西北收敛成带状的部分都被称为巴颜喀拉,而东南开阔的部分则被称作为松潘甘孜[1]。通过相关的研究得知,松潘甘孜的南北缝合带基本都是古特提斯洋壳消亡的残迹,其必然是古特提斯洋盆所夹持的地体。因此,松潘甘孜的南北缝合带具备了巨大的发育厚度以及分布极广的三叠纪被动陆缘复理石沉积,同时也长期遭受着强烈的冲断与褶皱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仅在有限的范围内让层状岩石的完整性与相对独立性得到了保持。另外,其基底主要包含前寒武纪的变质基底以及扬子板块前三叠纪沉积岩。 1.2羌塘地体 羌塘地体位于南部班公湖缝合带与北部金沙江缝合带之间,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即是晚古生界以及中生界的沉积岩,上叠新生代盆地。同时,基本处于冈瓦纳大陆北部额劳亚古陆南部“陆源海域”的羌塘地体,是属于欧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过渡区,其在漫长的演化中逐渐发育出一套以碳酸岩、滨海-浅海相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在三叠纪之后,羌塘地体在构造演化上出现了极为重大的转折,

铅锌矿的成矿类型及成因探讨

铅锌矿的成矿类型及成因探讨 摘要:我国铅锌矿资源比较丰富,现在正处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铅锌矿作为紧缺资源在应用方面相当广泛,在全国找矿突破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中,统一了思想,加大了找矿力度。铅锌矿床的分类较多, 各具理论依据、实际意义和优缺点。合理的铅锌矿床分类可以促进铅锌成矿理论的发展并更好的指导生产实践。文章分析了铅锌元素的地化性质, 探讨了世界铅锌矿床主要成矿类型的特征及成因。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类型;成因探讨 引言 铅锌矿的划分主要依据的是其成矿类型,划分依据也具有多样性,目前常用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矿床的成因为基础的划分。从而将世界主要铅锌矿床划分为:沉积岩容矿的海底喷气沉积矿床;火山岩容矿的海底喷气沉积矿床;碳酸盐岩容矿的后生沉积矿床;砂页岩容矿的沉积或沉积——变质型矿床;与岩浆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热液交代型矿床和陆相火山岩型矿床;非硫化物锌矿床等。这种分类法的特别之处是可以集中反映出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成矿环境、成矿主岩和矿床成因等重要因素, 既有利于促进铅锌矿床成矿理论的研究, 又便于指导找矿, 是一种被大多数地质工作者普遍接受的分类方案。 一、我国铅锌矿的类型探究 我国铅锌矿床类型较全,并具特色,成矿作用多样、复杂,因而矿床分类一直是我国矿床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案。 1、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因成矿物质来自花岗岩类,故通常称之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铅锌矿床。它们可能是花岗岩类结晶分异的气液产物,但也可能是成岩后在另一次地矿事件或地壳运动中受到地下热水的活化淋滤,使花岗岩类中的分散成矿物质富集起来形成的矿床。这类矿床可与中性、中酸性、酸性或碱性侵入岩有关。岩体可大可小。一般的情况,如果铅锌矿床是地下热水淋滤成因,它们常赋存于面积较大的岩基中;如果是岩浆气液成因,则常与小岩株、岩瘤有关。矿床多产于岩体内,或内外接触带,或距岩体一定距离。矿床围岩蚀变通常较为强烈。这类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除铅锌外,还共伴生钨锡钼铋铜等元素。 2、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的含矿岩系中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很发育,特别是下盘岩石常是火山熔岩和凝灰岩。成矿物质来源与海底火山岩系有关。国外称这类矿床为块状硫化物铅锌矿床或黄铁矿型铅锌矿床。矿床物质成分复杂,常与铜矿共生或伴生大量的金、银和稀散元素,综合利用价值巨大。我国产于海相火山岩中的铅锌矿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有的还受到混合岩化作用。

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综述

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综述 摘要:新矿床的发现往往可以带出大批相似矿床,从而建立新的矿床模型,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指导。造山型金矿是变质地体中受构造控制的脉状后生金矿床,增生造山作用会从时间与空间上对其产生影响。造山型金矿的概念包括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韧性剪切带型等金矿床,通常在地壳绿片岩相环境中比较多见。对造山型金矿床的矿床时间分布规律、矿床空间分布规律、成矿物质来源规律和矿床共生规律的研究既是我们今后进行成矿分析的向导(基础),又是成矿分析的结晶,它对预测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矿床模型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规律指导作用 一、造山型金矿的定义与矿床地质特征 造山型金矿是各个时代的地体中受构造控制的脉状后生金矿床,与增生造山作用有关的金矿床。金矿床一般呈脉状或似层状产出,主要产于石英脉或者蚀变岩中,或作为交代体产于脉体与剪切带周围的蚀变岩中,或者作为两种类型的结合体。造山型金矿的概念包括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韧性剪切带型等金矿床,通常在地壳绿片岩相环境中比较多见。造山型金矿矿床地质特征表现如下:增生型造山作用会对成矿产生影响;通常重要超岩石圈构造附近比较多;造山作用在多个外来地体不断拼贴增生的造山带可持续较不时间,且成矿时间范围相对较大,不过与赋矿地体的峰期变质作用相比相对滞后或同步;在一些复杂的、大型地质构造单元中,矿床分布比较多;通常产于绿片岩相变质地体;受构造控制影响,矿床产于超岩石圈断裂带的二级或更次级的断层羽中,赋矿构造表现为高角度斜向走滑带、逆掩推覆带等;绿片岩相域的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石英、云母、绿泥石以及黄铁矿;成矿流体多为富碳水溶液,盐度较低;在韧-脆生剪切带内,流体压力逐渐由超静岩下降至低于静岩;尽管矿区范围内有成矿元素分带性,不过单个矿床或矿脉系统有较大的垂直延伸,且不存在垂向分带现象,有明显的侧向分带[1]。 二、典型矿床实例综合分析 以柴北缘一东昆仑地区的造山型金矿床为例。 造山型金矿都产于汇聚板片的边缘、靠近深断裂的部位,与晚加里东或晚华

探讨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探讨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区域成矿学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当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找矿事业的发展,本文将对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标签:区域成矿学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作用 随着区域成矿学被广泛的应用,其价值性得到了更深一层的提高。当前,伴随区域成矿学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它自身的实用性已经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地质矿产的勘测当中。我国矿床地质工作者普遍认为成矿规律是成矿预测的理论基础。为此,区域成矿学在矿床地质学与区域地质学之间,有利于地质矿产找矿工作的开展,对找矿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区域成矿学研究分析 早在20世纪20到30年代,就已经有地质学家认识到了矿床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并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中逐渐的形成了区域成矿的概念。在近几年,区域成矿学被广泛的应用到在地质矿产找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1区域成矿学的目标 区域成矿学的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即: (1)区域成矿学的目标是在总结各种地质特征的基础之上,对成矿规律进行一定的探索,对各类的矿床所形成的空间关系,时间以及物质共生的关系等进行一定的研究。 (2)区域成矿学对成矿的背景以及一些主要的控矿因素进行有效的阐明。 (3)区域成矿学目的在于去对已知的矿床类型进行查明,并对其进行组合、失控分布以及矿床地质研究等。 (4)区域成矿学的目的在于逐渐的建立完善的区域成矿系统等。 1.2区域成矿学所研究内容分析 区域成矿学对地质矿产找矿的影响十分重大,区域成矿学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 (1)区域成矿学主要对地质构造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发展的历史进行一定的研究,明确地质肌理构造,为矿产开采奠定基础。

东乡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51977247.html, 东乡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探究 作者:玛依拉·艾山 来源:《地球》2013年第07期 [摘要]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分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区地质特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矿床成矿规律,总结找矿标志,建立找矿模型,进行找矿靶区优选,发现隐伏矿体,为矿山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 [关键词]东乡铜矿成矿规律找矿预测 [中图分类号] P5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37-1 东乡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江西省的中北部距东乡县城北东约7公里处,是在上世纪5、60年代发现并建矿投产的中型矿山企业,伴随采掘生产的进行,目前已开采殆尽,进入了资源危机状态。自赣东北地质大队发现铜矿以来,省内外有关地质单位均对东乡铜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成矿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1成矿规律 (1)褶皱控矿:矿区内褶皱构造主要有2组,一为北东东向的褶皱,在矿区东北部的小璜一带尤为发育,而矿区中部与西南部则比较少见,且隐伏于白垩系的红层之下,沿着这一方向的褶皱所形成时代比较早(印支期),最初其轴向主要为东西向,受到后期构造叠加改造而转为北东东向,尤其是经过南北向的褶皱横跨叠加后从而形成了盆地状或鞍状构造;另一组为北北西向褶皱,表现开阔,被后期构造改造而呈北西西向,其形成时代稍晚,与成矿关系十分密切,对早期形成的东西向褶皱具明显的叠加改造作用的该组背斜的轴部往往形成虚脱或滑脱空间. (2)断裂控矿:矿区内断层十分发育,按断层发育程度及其走向可分为北东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三组.其中,北东东向断层为区域性大断裂的组成成分,为矿区内控岩、控矿的 主要构造.该组断层中F1,F2,F3断层规模较大,工程控制程度较高且与成矿密切。 (3)地层岩性控矿 区内矿体受控于壶天群的下亚群(C2-31)下部和梓山组上段(C1z2)上部两个层位.由于这两个层位不同岩性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导致层间断裂带异常发育,形成了有利于成矿的导矿和储矿构造条件.区内所有矿体都严格控制在这个岩层组合范围 内发育的近于层间的断裂带内.在矿液存在的条件下,由于不同的岩性具不同的被交代性与蚀 变特征,导致矿区不同岩性的矿化程度差异很大,其选择性交代作用明显.在一般情况下如: 泥灰岩>页岩;碳酸盐胶结的砂岩>粘土质胶结或石英化砂岩;粗粒石英岩>细粒砂岩,前序列的相对后序列的易受矿化或矿化程度更强,铜品位较后者富.

透辉石地质背景及成矿系统

透辉石、透闪石矿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系统 1成矿地质背景 本区地处胶辽台隆(Ⅱ),北部为胶北台拱(Ⅲ),南临胶莱台陷(Ⅲ),横跨6个Ⅳ级构造单元。区内镁质碳酸盐岩发育,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对透辉石、透闪石矿床的形成极为有利。 1.1地层 区内地层主要为新太古代胶东岩群(Ar 3j)、古元古代粉子山群(Pt 1 f)、 荆山群(Pt 1j)、芝罘群(Pt 1 Z^)和新元古代震旦纪蓬莱群(Zp),它们组成结晶 基地。缺少古生代地层。盖层只有中生代白垩系(K)及新生代新近系(N)和第四系(Q)。 粉子山群、荆山群镁质碳酸盐岩建造是重要的含矿层位, 古元古代粉子山群(Pt 1 f)主要岩性为大理岩、黑云变粒岩、透闪岩、透辉岩、石墨透闪岩、浅粒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矽线黑云片岩等。从岩性组合看,粉子山群原岩下部以碎屑岩为主;中部以富镁碳酸盐岩为主,为透辉石、透闪石矿的形成提供了原岩基础;上部则以泥质岩系为主。本群岩石变质达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本群经历了比较强烈的多期褶皱变形。直接覆盖于太古宙岩系之上。 荆山群野头组(Pt 1 j Y)是透辉石矿的又一含矿层位。本组据其岩性组合分为二段,下部祥山段为一套变质的钙镁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各地横向变化较大。上部定国寺段基本岩性为大理岩,相对比较稳定。从原岩分析,祥山段主要为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和钙镁质碳酸盐岩,但在各地均发育的斜长角闪岩,其原岩应为基性火山岩类,说明此段沉积过程中,曾普遍发生过较强烈的基性火山喷发作用。定国寺段在各地延伸稳定,其原岩主要为含杂质的灰岩及白云岩类,但在牟平祥山、莱阳荆山地区、莱西南墅地区尚夹斜长角闪岩,表明伴随沉积,火山喷发事件在这些地区时有发生。从变质建造看,荆山群是一套经历了高角闪岩相—麻粒

MVT型矿床

MVT型矿床 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床是全球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之一,其铅锌资源量占全球铅锌资源量的20%左右(张长青等,2009)。 1、特征概述 Leach等人1993年指出该类型矿床一般产出于造山带边缘前陆环境或靠近克拉通一侧的沉积盆地环境;容矿围岩以白云岩为主(少数产于灰岩中),具后生特征,其形成与岩浆活动无直接联系;可发育层控的、断层控制的以及受喀斯特地形控制的矿体,矿体形态变化较大,可以为层状、筒状、透镜状、不规则状等;矿石矿物组合主要为闪锌、方铅、黄铁、白铁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和石英,仅少数矿床发育重晶石、萤石等,还可以有含银和铜的矿物;矿石由粗粒到细粒,由块状到浸染状;围岩蚀变主要有白云岩化、方解石化和硅化,主要涉及围岩的溶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等;控矿因素为断层、破碎带和溶解坍塌角砾岩等;成矿流体为低温中高盐度盆地流体,温度一般为50-250℃,盐度一般为10-30%;金属和硫具有壳源特征。 2、矿床时空分布 目前,该类型矿床的形成年代测试数据较少,Leach等人于2001年根据17个矿床成矿年代数据总结了全球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时间,主要形成于泥盆纪——三叠纪早期和白垩纪——新进纪两个阶段。矿床的容矿围岩的时代范围局限于从元古宙到白垩纪,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少数形成于志留纪和二叠纪,元古宙地层很少发育该类型矿床。但在中国,晚震旦世地层却是MVT矿床较发育的地层之一。 该类型矿床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东部及东北部各州,加拿大西部及北部各省。除此之外,该类型矿床在欧洲也较发育,波兰、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均有此类矿床的产出。在我国,该类矿床主要产于扬子地台及周边地区,包括西缘的川滇黔交界地区(云南会泽、茂租,四川大梁子山、天宝山、赤普等),北缘的秦岭南部地区(陕西马元,湖北竹溪古城,神农架等矿区),中部的湘鄂地区(湖南李梅、董家河、白云铺等),南缘的桂粤地区(广东凡口,广西泗顶、后江桥、北山等),此外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发育有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等。

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分析

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分析 摘要:在资源紧缺的形势下寻找矿产资源已成为资源勘查的首要任务,而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研究成为矿床勘查的热点问题,并对勘探隐伏矿床有重要指导意义。有色金属工业是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的基础性行业,能否科学合理、有效地探测和开采有色金属,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基于此,研究分析有色金属成矿的地质特征和找矿的前景,以期为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有色金属;地质环境状况;成矿特征;找矿前景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需求有色金属的量逐渐增大,但是有色金属又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勘探开采中必须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矿产的开产率切实提高,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出露地表和地球浅部易识别的矿床已非常少,而地球深部矿床的找矿难度又非常大,如果没有有效的找矿方法和先进的成矿模式理论及成矿预测理论,寻找新矿床将成为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成矿模式是对同一类矿床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其它基本特征进行概括,是反映对矿床规律的认识。成矿预测则是在成矿模式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成矿地质理论、成矿地质环境、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对潜在的矿床做出推断、解释和评价并提出矿床发现的途径,从而对矿床进行定量评价的过程。在当前找矿难度大的形势下,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理论和科学方法做指导来建立成矿模式指导找矿工作,不仅能克服以前找矿的盲目性还能提高找矿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成矿模式的研究和预测利于成矿理论、矿床分类、矿床成因规律的研究发展,使矿床研究方法理论化、系统化,并且对寻找地球深部隐伏的矿产资源有非常重要。 鉴于复杂的地质条件,笔者就某地的有色金属成矿,在以往的找矿实践经验和地区地质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分析区域成矿的特征和矿区分布,以期提供科学的信息和依据,从而促进在新的区域勘察发现新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1 有色金属的广义概念 有色金属广义的概念是指除黑色金属矿产以外的所有金属矿产,它包括铜、铅、锌、镍、钴、钨、锡、铋、钼、锑、汞等重金属矿产,铝、镁等轻金属矿产,金、银、铂族等贵金属矿产以及稀有金属矿产、稀土金属矿产、分散金属矿产等金属矿产。 2 成矿模式的内容及发展 成矿模式是在四维空间内对形成矿床的成矿作用的高度概括,最终用不同的

常见矿床类型总结

产于钙质、炭质沉积岩中的,金呈次显微-超显微的浸染状赋存于含金黄铁矿中的一类金矿床,因20 世纪60 年代初最早发现于美国内达华州卡林地区而得名典型矿例:美国:Carlin,Getchell,Gold Quarry 等;中国:东北寨、桥桥上、马脑壳、阳山、板其、牙他等。(小区域中的大资源) 矿床特征:

1.陆缘地壳减薄拉张区。 2.矿床常呈群呈带出现,构成巨大的矿集区。 3.含矿主岩为各种不纯的(泥质、粉砂质、炭质)碳酸盐岩、细碎屑岩(钙质、炭质粉砂岩、页岩)和 硅质岩。 4.成矿受构造控制明显,尤其是高角度正断层与有利岩性层位交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场所。 5.常发育不同的围岩蚀变,蚀变带较宽,但蚀变较弱,矿体与围岩渐变过渡。 6.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形态产状受高角度断层及其旁侧褶皱构造控制。 7.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含砷黄铁矿、毒砂,次为辉锑矿、雄黄、雌 黄、辰砂、白铁矿、磁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玉髓、方解石、铁白云石、绢云母、重晶石、钠长石。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角砾状构造为主。金以次显微 超显微形式出现 (含砷硫化物中 -不可见次显微金, 中晚期硫化物与石英等脉石矿物中 -显微金和明金)。8.矿石中金品位一般低而分散, 矿石储量一般在 100 万-1亿吨,品位 1-15g/t 金储量一般为几吨至几十吨,个别达 100t 以上。 9.成矿流体具中低温、低盐度特征,含较高的 CO 2 和一定量的 H 2S 。成矿深度一般在 1-3Km 。 成因: 1.含矿流体的来源:水主要来自下渗的大气降水,部分来自沉积物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的同生水;金属组分和硫主要来自沉积地层。 力(密度差)和构 造应力等驱动下发生对流循环,并沿高角度断层向上运移,到达浅部后沿孔隙度和渗透率高的有利岩性层位渗透交代 式搬运。 3.矿质沉淀机制:成矿流体由于温度降低、流体成分改变以及与近地表含氧酸性溶液的混合而使金络合物分解,导致金沉淀富集。 MVT 型铅锌矿(碳酸盐岩层中的脉状铅锌矿床 / 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 产于碳酸盐岩中的受地层层位控制,并具有显着的后生特征的,已铅锌为主要矿产的一类矿床。早期发现于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得名 品位:铅 +锌: 2-6%,很少超过 15%。一般锌多于铅,银很少。 地质特征: 1.大多数矿床产于相对稳定的地台或浅水碳酸盐岩中,尤其产在白云岩中。 2.矿床常位于一些特大型盆地的边缘或其附近,或在盆地之间隆起处。 3. 成矿区域内缺少火 成岩,成矿区域面积大,矿床规模大。 4.矿床显示后生特征,硫化物渗透交代于碳酸盐岩先存的孔隙内。 5.矿石成分简单,金属矿物主要是方铅矿、闪锌矿,其次是黄铁矿、白铁 矿及少量黄铜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白云石、重晶石、萤石、方解石。矿石多具浸染状、细脉状构造。 6.围岩蚀变不明显,只有白云岩化较普遍。 7. 成矿温度较低,含矿流体高盐 度,流体包裹体中常见有石油。成矿流体与盆地卤水有密切联系。 成矿模式: 沉积物压实产生并驱动流体, 卤水淋滤从地层中获得金属, 并以氯化物或有机络合物形式迁移→成矿卤水随地层厚度增加盐度增高→从盆地深处排出, 硫化氢沉淀硫化物成矿。 2.含矿流体的迁移:含矿热液主要在重 -充填成矿;金主要以硫氢化物络合物的形 在碳酸盐岩中遇

地大《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离线作业答案

地大《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离线作业 1.成矿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成矿作用主要受到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层、岩相、古地理、古水文地质等诸因素的影响,一个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往往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裂谷盆地的主要矿床类型有哪些? 答:(1)火山块状硫化物(VMS)矿床 (2)喷流-沉积(Sedex)型矿床 (3)砂页岩型(SST)(铜)矿床 (4)黑色页岩中的金属矿床 (5)密西西比河(MVT)矿床 (6)微细侵染型(金)矿床 (7)现在海底热水沉积成矿 3.简述洋底热水系统的构造位置与成矿作用。 答:构造位置:(1)红海中央裂谷海底(2)太平洋中脊及其附近(3)大西洋与印度洋(4)加利福尼亚湾(5)冲绳海槽 海底热水沉积成矿与海底扩张作用有关,热液喷口平行于洋中脊分布,往往是多个喷口成群组成一个喷口系统;海底热水沉积物的基底为玄武岩等火山岩,火山中裂隙、断层十分发育;喷口喷出的热水温度一般在50摄氏度以上,有的高达400摄氏度,热水中Na、K、Ca、Cl和SiO2含量高,多为富SiO2、高盐度的热卤水还有Fe,Mn、Cu、Pb、Zn等多种金属组分,从喷口喷出后沉积喷口周围,形成黄铁矿、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等矿物的层状金属硫化物沉积、铁锰沉积或铁锰结核。 4.试述陆陆碰撞带与陆内隆起带的地质特征。 答:陆陆碰撞作用导致在两个大陆之间形成一个代表陆陆碰撞型造山带的逆冲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洋壳碎片(蛇绿岩)、复理石建造等被挤压、冲断,而在其核心部分甚至还有陆壳基底岩系卷入。 陆内隆起带形成沉积-构造层和断裂系统,陆内隆起基底断裂对盖层多期沉降构造格局起主要控制作用。初步确定了陆粱隆起的断裂组合由数个斜冲走滑断裂带细成。陆梁隆起带盖层断裂受控于基底断裂,断裂的上下盘形成一些呈小幅

探析铅锌矿的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探析铅锌矿的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矿石资源的研究需要 深入研究它们的由来,发展过程。铅锌矿床主要形成于拉张性构造环境,如受裂谷控制的克拉通内部及其边缘的沉降盆地,或拉张的裂谷、地堑;成矿物质可来自围岩、基底、上地幔;成矿流体也是来源多样化,有海水、天水、建造水、岩浆水等。本文阐述了铅锌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对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以及我国铅锌矿的成矿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铅锌元素;化学性质;成矿规律;成矿模式 铅锌矿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其成矿模式,划分依据也具有多样性,目前常用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矿床的成因为基础的划分。从而将世界主要铅锌矿床划分为:沉积岩容矿的海底喷气沉积矿床;火山岩容矿的海底喷气沉积矿床;碳酸盐岩容矿的后生沉积矿床;砂页岩容矿的沉积或沉积――变质型矿床;与岩浆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热液交代型矿床和陆相火山岩型矿床;非硫化物锌矿床等。这种分类法以集中反映出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成矿环境、成矿主岩和矿床成因等重要因素,既有利于促进铅锌矿床成矿理论的研究,又便于指导找矿,是一种被大多数地质工作者普遍接受的分类方案。

以下就铅锌矿的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进行探讨分析。 一、铅锌元素地球化学性质 1、铅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铅锌这种自然界中的金属 元素在地壳中是富集成矿的,相比较起来,冶炼方便,这种元素发现的时间比较早。虽然二者在元素周期表中属性不同却在自然界中是共生的,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同时它们也具有同型离子结构,具有强烈的亲硫性的缘故。在自然界中以硫化物为主,在地表氧化条件下可见其氧化物形式。铅、锌也可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其他矿物之中,由于它们亲氧性的差别,它们的类质同象特征也有不同。 2、铅锌元素在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及分布特征。在自然界,铅和锌往往共存于同一矿床,原生铅锌矿床的主要造矿矿物方铅矿和闪锌矿,总是紧密的共生在一起,单铅矿床和单锌矿床所占比例甚少。这是由于铅锌具有共同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十分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有相类似的外层电子结构,都具有强烈的亲硫性,并形成相同的易溶络合物。原生铅和锌其资源的地理分布和成矿类型也甚为一致。在岩浆作用过程中,铅锌浓度很低,很少出现锌的硫化物,铅锌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分散在造岩矿物中,铅追随钾,主要集中在含钾的造岩矿物如钾长石,黑云母中去;而锌追随铁,主要分布在铁镁矿物中。从超基性到酸性岩,锌含量下降,而铅却上升。铅锌是活泼元素,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变质热液中如果

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_王登红

第8 8卷 第1  2期2 0 1 4年1 2月 地 质 学 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 l.88 No.12Dec. 2 0 1  4 注:本文为中国地质大调查“我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项目(编号1212010633903)和“中国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编号1212011220369)、“中国分矿种(组)矿产地质总结研究”项目(编号12120114039601)、“中国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与总结”项目(编号12120114039701)等联合资助的成果。收稿日期:2014-08-30;改回日期:2014-11- 21;责任编辑:周健。作者简介:王登红,男,1967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成矿规律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讯地址:100037,北京市百万庄路26号;电话:010-68999048;Email:wangdenghong @sina.com。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 王登红1),徐志刚1),盛继福1),朱明玉2),徐珏1),袁忠信1),白鸽1),屈文俊3), 李华芹4),陈郑辉1),王成辉1),黄凡1),张长青1),王永磊1),应立娟1),李厚民1),高兰1), 孙涛1),付勇1),李建康1),武广1),唐菊兴1),丰成友2),赵正1),张大权5)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3)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 4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武汉,430205;5)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7 内容提要: 对重要矿产开展全国性的资源潜力评价,是国情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又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自2006~2013年的8年间,通过对400多个典型矿床的野外调查,开展了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全面研究,编制了成矿规律研究的技术要求,组织了全国性的技术培训,指导了大区和省级项目成矿规律研究工作,完成了大区和省级项目典型矿床和成矿规律研究成果的验收、汇总和综合,编制了全国单矿种(组)成矿规律相关专题图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同位素定年的方法和成矿规律编图方法,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奠定了扎实了理论基础,有效地指导了潜力评价和地质找矿工作,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显著地提升了我国成矿学的研究水平。 关键词:矿种成矿规律;区域成矿规律,潜力评价;成矿预测;研究进展 作为“ 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计划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项目旨在根据现有资料、系统总结全国重要矿种、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并以此指导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勘查。项目的总体目标任务为:通过开展全国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编制成矿规律研究技术要求,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大区和省级项目成矿规律研究工作;负责大区和省级项目典型矿床、成矿规律成果的验收、汇总和综合;编制和完成全国矿种(组)成矿规律相关专题图件及其数据库建设;组织开展全国典型矿床野外调查。自2006~2013年, 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为首的研究集体野外调查矿产地共453处,采集各类样品数千件,新测定同位素年龄数据400多个,编制了16个矿种的1∶500万全国性图件4类64种, 建设分矿种的数据库16个,汇总数据库1个,发表论文16 8篇,已出版专著8部、全国性成矿规律图1套,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1 研究方法方面的新进展 成矿规律的研究是一项主观能动性很强的工作,由于研究人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千差万别,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至关重要(王登红,2011)。以往没有一套规范性的技术要求来表达对成矿规律的认识,尤其是如何编制成矿规律图,学者们认识各异,编出的图件也各不相同,影响到对成矿规律的认识和表达。在项目实施之初,项目负责人就认识到编制统一技术规范的重要性,组织相关人员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技术要求(陈毓川等,2010a),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例如,为编好省级的、大区的和全国的单矿种成矿规律图和综合矿种成矿规律图,项目有关人员研读并吸取了国内外的一些成矿(规律)图和“国标GB958-99”之长处,设计出了一套新的图例(图1、2、3) 。该套图例

成矿系统的基本要素

https://www.doczj.com/doc/f51977247.html, 成矿系统的基本要素 一个系统有诸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即互相独立,有互相联系。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但都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成矿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有:①成矿物质;②成矿流体;③成矿能量;④成矿流体的输运通道; ⑤矿石堆积场地。 成矿物质是成矿系统中的物质基础,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有机质和他们的化合物。地幔、地壳和水圈是成矿物质的总仓库,能源源不断地供应成矿物质。按成矿物质来源可分为幔源、壳源、壳幔混源、海水源、大气降水源以及星外源等,其中地幔、地壳来源是最重要的。成矿物质即可直接来源于一般岩石,也可来源于已初步富集某些矿质的矿源层(岩)。对矿源层研究的大量文献表明,具备矿源层(岩)固然有利于成矿;不具备矿源层(岩)但成矿地质作用强烈、持续或反复多次,也能将一般岩石中某些成矿物质反复萃取和高度浓集而形成矿体。 矿质来源地壳称为矿源场,类似名词但更宏观的有金属省或地球化学省,它们作区域性分布,并能在较长的地质历史中贡献成矿物质。一个成矿系统中有一个或若干个矿源场,可是同一性质的,液可以是不同性质的。矿床中的矿质可是单组成的,如单一的铜矿,液可以是多组成的,它们或来自同一个矿源场,或来自不同矿源场而在运动汇集过程中实行多组分耦合而形成多矿种矿体。 作为矿质直接来源的含矿岩石建造比较易于查明,而作为矿质间接来源的原生矿源地,因其反复变动或距矿产地很远而不易追溯。现今已有较系统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等示踪方法,用以提供关于成矿物质来源地的线索。 成矿流体是指各类地质流体经过一定的地质演化而演变为包含和搬运成矿物质的那一部分流体,包括来源于大气降水、海水、地层水、岩浆水、变质水和幔源的流体等,一些矿化剂也以多种形式被溶于水中参与对矿质的搬运和沉淀、聚集成矿物质,是沟通矿源场、运移场合储运场的纽带和媒介,因而是成矿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流体的稳定、充分供应是成矿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在一个成矿系统中,成矿流体可以是一种类型、一个来源,也可以是几种类型、几个来源的耦合。 成矿的能量是成矿动力学的核心是成矿作用的发生,即矿化向成矿转变,这就需要自然力的驱动。促使成矿的动力是广义的,有热梯度、压力梯度、浓梯度等、速度梯度和化学反应亲和力等。在这些作用力的驱动下,成矿系统这部机器得以发动和运行,包括流体的萃取、运移、流体输运过程中的水-岩反应以及流体中有用物质的沉降堆积等。有了动力的供给,系统内部得以保持运动状态和具有自组织的能力,是从无序向有序演化,从而达到成矿功能。

四川省铅锌矿成矿规律与找矿分析

四川省铅锌矿成矿规律与找矿分析 本文系统的介绍了色四川省铅锌矿成矿背景及控制条件,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对成矿规律进行分析,为我省铅锌矿的找矿前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铅锌矿成矿规律找矿方向分析 四川省铅锌矿成矿规律与找矿研究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主要任务,2010年至2011年,相关部门组织冶金、地矿等多个单位实施开展了这项工作,并按照国家矿产潜力评价系统的技术指标和类型来对研究方案进行规划和实施,全面分析了四川省铅锌矿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为提升我省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1四川省铅锌矿成矿背景及控制条件 四川省有关职能部门在组织研究铅锌矿成矿规律时,根据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将省内的铅锌矿划分为“四型八式”,其中“四型”是指将铅锌矿分为层控热液型、火山岩型银、岩浆型热液型、火山沉积变质型4个预测类型,而“八式”指夏塞式、大梁子式、黑区式、乌衣式等8种矿床样式。结合目前先进的成矿学理论、应用计算机,将矿产、地质、GIS、地球物理勘探、化学勘探等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处理,并进行融合。我省铅锌矿主要分布在三江中段和攀西地区,两个地区铅锌矿地质分布和成矿特点各有特色。 1.1三江中段地区铅锌矿成矿背景 三江中段地区的总体构造线方向为由北向西,由向、背斜与一大批近似于平行的北向西断裂带相间排列,但有时也会出现被北向东断裂带横切的现象。三江中段地区属于不同方向构造的交汇地带,为铅锌矿成矿带来了有利地形和地质条件。义敦岛的弧褶皱带主要为北向西向、背斜,由拉纳山组和三叠统图姆沟组等构成。区域典型的断裂有玉树—羊拉、定曲河—中甸、德格—乡城等。其中德格—乡城断裂是义敦岛主弧断裂带,其弧形的大致方向为北西—近南北向微向东突出。断裂破碎带的宽度达到上百余米,控制了整个三叠纪火山岩带的分布状态。同时当中也分布了大量的基性岩体和超基性岩体,成为三江中段主要控矿断裂带。该断裂带附近及周边发现了大量的大中型铅锌矿矿床,如砂西矿床、夏塞矿床、呷村矿床等。 1.2攀西地区铅锌矿成矿背景。攀西地区主要由前震旦纪基底和盖层构成,其结晶基底是由河口群、康定群等组成。前者厚度达到6870米,后者则达到4800米(叠置在前者之上)。攀西地区二叠纪玄武岩的分布极为广泛,尤其攀西地区东部峨眉—昭觉地段断陷盆地更为普遍[1]。该地区历经多次板块构造运动,且多为激烈运动,导致其断裂带和褶皱地带的地质构造发育良好,形成了构造复杂、格局各异的奇特地貌景观。攀西地区断裂带构造和褶皱区构造的特点是,两者常常是并列存在的。方向以南北为主,同时具有多形态、多方向等特征,为区域铅

青海省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青海省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位于西藏高原的东北方向,其地质构造属于特提斯和古亚洲超构造的结合体,笔者在文中首先对青海省的矿藏形成的背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具体分析了青海省的金属矿的成矿规律,并对其成矿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预测,以期为人们对青海省的金属矿的分布以及开发和利用提供一些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和意见。 标签:金属矿成矿规律预测 青海省是我国西部的大省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矿藏储备条件,其矿藏的储备主要以西南方向的三江北段、东部的昆仑山以及柴达木北部和祁连山为多,这几个地方蕴含着大量各种丰富的能源资源、盐类资源以及稀有贵金属和普通金属矿。 1青海省成矿背景分析 青海省出露的地层以中新生代的时期的岩石最多,昆仑山南部的断层区域将青海省省内的地层一分为二,南部区域包含西倾山以及兴海一共和盆地在内的区域,并以可可西里、唐古拉山为主体山脉,中一新生界是其主要特点,从对地层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对中生代之后的地层演变历史有一个比较明晰的了解;北部区域则包括柴达木盆地和阿尔金山脉以南的区域在内,主要由昆仑山东部和祁连山组成,记录的是晚古生代之前的地层的演变进程,表现出了古生界的特点。 青海省内的岩浆的发育过程中,主要出露有各个不同时期的岩浆岩,岩性表现为酸性、碱性、中性、基性以及超基性几种,省内区域中侵入岩的分布相对较广,尤其是在青海北部,分布了大量的中性和酸性的侵入岩,另外,出于青海的火山爆发非常频繁的历史特点,从远古时期到早新生代一直有火山喷发,逐渐的由海相喷发发展为海相和陆相共同喷发,到最后的陆相喷发,每一个时期的火山的喷发都各具特色,不论是规模还是轻度都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与差异。 2青海省金属矿成矿规律分析 对于青海省的金属矿的成矿规律的分析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 2.1从时间角度分析金属矿的成矿规律 青海的黑色金属自古元古代开始就一直有比较广泛的分布和较大的存储量,在古元时代有关于铁矿的存在报告,不过大规模的成矿作用还是在早古生代形成沉积岩铁矿开始,在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型的铁矿比较广,相对铁矿,锰矿的分布就不是特别多,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黑色金属的成矿时间主要集中在二叠纪、晚奥陶纪以及寒武纪时期,而且明显的收到了火山的影响。

叠加成矿系统与多成因矿床研究.

叠加成矿系统与多成因矿床研究 2010-10-27 漫长复杂成矿地质过程中多次成矿事件的叠加常形成叠加成矿系统,它是产生多成因矿床的主要原因.中国大陆独特的大地构造时-空特征和特殊的结构组成,造成了中国叠加成矿系统的发育,是中国区域成矿的一个特色.文章回顾了叠加成矿研究历史,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等地的叠加成矿作用,探讨了叠加成矿的效应(形成大矿富矿、复杂成分矿石等)、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稳定的`地球化学场、重叠的构造带、同生断层多期活动、早期矿层的地球化学障作用),提出了叠加成矿系统的组合类型,其中以广义沉积型-岩浆热液型二者的叠加最为常见,且多形成大矿.随着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的深入将可能发现更多叠加成矿现象.叠加成矿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和指导找矿勘查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翟裕生王建平彭润民刘家军 Zhai Yusheng Wang Jianping Peng Runmin Liu Jiajun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刊名:地学前缘 ISTIC PKU英文刊名: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卷(期):2009 16(6) 分类号: P611 关键词:叠加成矿系统成矿事件多成因矿床形成机 制时空分布superimposed metallogenic system ore-forming event polygenetic mineral deposit ore forming mechanism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金原金属颗粒的形态特征与成矿规律

金原金属颗粒的形态特征揭示金矿床的成矿规律 (非地质专业经验者) 一、导言 1992-1997这时期,中国金矿开采业掀起热潮,小型金矿及边角矿开采的政策允许,禁区打开,进入金矿民采时代。从河沟里淘洗砂金到矿脉开采,淘金技师总结出了一整套由长期经验累积而成的找矿方法,能够找到出露金矿体的最富矿脉,达到快捷、有效。找矿技师根据矿体长期风化、淋滤、搬运的成矿后演变历程,抓住金矿颗粒的研究,按颗粒的形态、氧化程度、滚动搬运所留下的划痕来判断金颗粒的搬运路径、矿体特征,循迹在不同流水线上采样、分析、追踪,直到找到矿脉出口,再进行槽探、坑探或寻求专业地质队进行在已知矿体及周边做祥查工作。严重违背了勘查规范,演变成浪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随着金矿开采管理的整肃,勘查转向深部,这种方法也就悄然背时。但在找矿方法上还是揭示了地质理论中最根本、最浅显的原理。 二、金金属颗粒形态 1、水系沉积物中的金金属颗粒特征: 超浅成内生金矿经期后构造演变一般都有矿脉出露,长期风化、淋虑、搬运,在相应的流水域里水系都能淘洗到沉积金颗粒,颗粒特征大多有:棱角磨圆、表面划痕、高纯度,颗粒较粗肉眼可见。磨圆程度、划痕多少、纯度高低主要由搬运距离等物理条件决定。 2、风化淋虑富集层的金金属颗粒特征: 矿体风化剥蚀淋虑,在基岩表面形成富集层,因未被搬运至水系,颗粒棱角完好,无划痕,颗粒表面常粘有矿体结构岩屑,并带有铜银铅杂,纯度比较

低。该层常带有油粘性黄泥釉。 3、矿体结构岩中的金金属颗粒特征: 氧化矿中的金金属颗粒明显有纯度高、表面发亮(因氧化不均匀造成)、形状不规则等特征;原生矿中金金属颗粒因为大多是伴生矿,颗粒表现为纯度较低,金属感较弱,常粘附着结构岩屑(大多是硅质岩屑)。 三、金金属颗粒形成的不同环境 1、熔结颗粒: 位于地壳下的金元素富集而结成天然金属融熔,属于高温熔结型,喷发后沉淀于热卤水中,颗粒整体性强,表面带有金属镜面,或成为块状、坨状,常被称为天然金。 2、熔集颗粒: 离开储矿构造,位于上一层沉淀空间,由多个颗粒集结而成的粗颗粒、块状、枝状等,属于熔集型,颗粒常有接缝痕迹,常称狗头金; 3、再生颗粒: 金颗粒在静态液流体中,因电离子作用,吸附周围的金元素或微小颗粒,表面常带有毛刺感,属于再生型。 4、多金属矿中浸染状细颗粒: 金银铅锌多金属矿或矿化蚀变带最常见浸染状金颗粒,一般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大多呈梅花薄片状、针尖状。水系沉积物中只能靠重感分级,肉眼不可见。 四、金金属颗粒与矿床成矿规律的必然联系 1、构造应力关系

成矿规律研究

成矿规律研究 成矿规律研究是矿产预测工作的核心内容,采用从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方法,解剖典型矿床,划分成矿系列并建立区域的和矿床的成矿模式,编制成矿规律图件。 第一节成矿特征研究 一、典型矿床解剖 典型矿床解剖工作是成矿规律研究工作的基础,要求选择工作区内在矿种、规模、成矿类型、控矿因素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矿床或矿点,进行典型矿床解剖工作。 具体要求如下: 1. 控矿因素的研究 控矿因素的研究是在成矿地质背景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对控制成矿的直接地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前提是首先确定各类地质作用是否和成矿有关。 (1)与成矿有关的地层的研究内容:地层层序、时代、产状、空间分布、岩石组合,岩石结构构造、岩石物理性质、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不同岩性和成矿的关系。 (2)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研究内容:侵入岩三度空间形态、侵入深度、侵入期次,侵入时代、侵入角砾岩特征、自变质作用,接触带特征,岩石结构构造、剥蚀程度、矿物成分、微量元素、岩石化学、同位素成分、稀土元素分配、气液包裹体、岩石组合、脉岩、隐伏岩体的推测和圈定。 (3)控岩控矿构造研究内容 褶皱构造:划分褶皱变形期,确定各期次褶皱的产状、形态、空间组合形式,确定褶皱构造演化历史及空间特征变化,确定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关系。 断裂构造:确定控矿和非控矿断裂,确定其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深度,级别划分、空间展布特征,平面和剖面形态组合特征、控矿构造期次,发生发育历史、控矿构造的性质及各期次各空间产状的性质转化特征,控矿构造和区域构造的关系及其边界条件的确定,成矿物质迁移沉淀和构造活动的关系。 (4)古构造的分析研究内容:韧性剪切带、继承性区域断裂带、火山机构、火山原生构造、火山岩浆构造带、沉积盆地,隆起和坳陷等古构造轮廓、同生构造带、造礁带等。 2. 成矿特征的研究 (1)填制矿产统计卡片,内容包括矿床位置、区域构造背景、控矿因素、矿床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等内容,附矿区平面图及典型矿体剖面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