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方案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方案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方案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评估一种新型医疗器械在动物模型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验证其在临床应用前的可行性。

二、实验设计

1.实验动物的选择

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健康成年动物,如大鼠、小鼠或猪等。动物的体重、年龄、性别应尽量相似,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配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将使用新型医疗器械进行处理,对照组将接受传统的医疗处理。

3.实验操作

a.训练:在进行正式实验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动物进行训练,以熟悉医疗器械、操作步骤和评估指标等。

b.实验操作:根据所研究的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和临床应用场景,在动物模型上进行操作。比如,如果是一种用于心脏手术的器械,可以通过在动物心脏上进行开叉手术,并使用该器械进行手术操作。

c.观察和记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动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手术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以及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疼痛指标、并发症等。

4.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以及器械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

三、伦理考虑

1.实验动物的使用应符合伦理要求,并获得相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2.为了减少动物痛苦和苦难,应尽量使用无痛操作和麻醉方法。麻醉应根据实验需要选择正确的麻醉药物和剂量。

四、安全措施

1.操作人员应受过相关培训,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和安全操作规范。

2.实验室应具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应急措施,如急救药品和设备。

五、预期结果和可能影响

通过本实验,预期可以评估新型医疗器械在动物模型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这些结果可为临床前的测试和上市前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六、实验难点和风险

1.实验操作的技术难度:对于一些复杂的医疗器械,操作难度可能较大,需要操作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动物模型的选择:选择适合研究的动物模型是关键,需要综合考虑动物的解剖、生理特性以及疾病模型的相似度。

3.伦理和安全风险:在动物实验中,需要尽量减少动物痛苦,确保动物的福利,并遵守伦理规范。

七、时间和预算

本实验的时间和预算需要根据具体的医疗器械和实验要求来确定,包括实验动物的购买、设备的使用费用、实验室租金和人员培训等。

八、实验结果的应用

实验结果可用于新型医疗器械的临床前测试,为其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提供指导,并为上市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数据分析也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操作技术和手术安全性。

以上就是一种医疗器械动物实验方案的详细说明,可根据具体的实验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改。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第二部分实验设计、实施质量保证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 则第二部分:实验设计、实施质量保证 (征求意见稿) 一、前言 (2) 二、适用范围 (3) 三、动物实验研究设计 (4) (一)实验目的 (5) 1. 可行性研究 (5) 2. 安全性研究 (6) 3. 有效性研究 (6) (二)受试器械和对照品 (6) 1. 受试器械 (6) 2. 对照品 (7) (三)实验动物模型 (8) 1. 符合动物实验目的 (8) 2. 宜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实验动物 (8)

3. 与人体的相似性和评价指标敏感性 (9) 4. 实验动物基本因素 (10) 5. 疾病模型的建立 (10) 6. 其他 (10) (四)实验动物数量 (11) (五)观察时间 (12) (六)评价指标 (13) 四、动物实验的实施与质量保证 (14) (一)动物实验的实施 (14) (二)动物实验的质量保证 (18) 五、术语 (19) 六、参考文献 (20) 七、编写单位: (21) 一、前言 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研究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其中动物实验是重要手段之一,其属于产品设计开发中的重要研究,可为产品设计定型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若需开展临床试验,可为医疗器械能否用于人体研究提供支持信息,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及使用者的风险以及为临床试

验设计提供参考。 本原则为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系列中的第二部分,将进一步指导申请人在适当负担下更高质量地开展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申请人参照《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中动物福利伦理原则及风险管理原则确定需开展动物实验后,可参照本指导原则开展动物实验设计、实施与质量保证相关工作。 本原则是供申请人和技术审评人员使用的技术指导性 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充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原则。 本原则系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地进行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原则适用于医疗器械动物实验设计与实施,不适用于在非活体动物、离体组织或器官上进行的研究。 本原则不替代GB/T 16886系列标准等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相关的技术文件。如通过动物实验方式评价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亦应符合GB/T 16886系列标准等生物学评价相关技术文件。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方案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方案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评估一种新型医疗器械在动物模型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验证其在临床应用前的可行性。 二、实验设计 1.实验动物的选择 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健康成年动物,如大鼠、小鼠或猪等。动物的体重、年龄、性别应尽量相似,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配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将使用新型医疗器械进行处理,对照组将接受传统的医疗处理。 3.实验操作 a.训练:在进行正式实验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动物进行训练,以熟悉医疗器械、操作步骤和评估指标等。 b.实验操作:根据所研究的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和临床应用场景,在动物模型上进行操作。比如,如果是一种用于心脏手术的器械,可以通过在动物心脏上进行开叉手术,并使用该器械进行手术操作。 c.观察和记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动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手术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以及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疼痛指标、并发症等。 4.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以及器械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 三、伦理考虑 1.实验动物的使用应符合伦理要求,并获得相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2.为了减少动物痛苦和苦难,应尽量使用无痛操作和麻醉方法。麻醉应根据实验需要选择正确的麻醉药物和剂量。 四、安全措施 1.操作人员应受过相关培训,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和安全操作规范。 2.实验室应具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应急措施,如急救药品和设备。 五、预期结果和可能影响 通过本实验,预期可以评估新型医疗器械在动物模型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这些结果可为临床前的测试和上市前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六、实验难点和风险 1.实验操作的技术难度:对于一些复杂的医疗器械,操作难度可能较大,需要操作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动物模型的选择:选择适合研究的动物模型是关键,需要综合考虑动物的解剖、生理特性以及疾病模型的相似度。 3.伦理和安全风险:在动物实验中,需要尽量减少动物痛苦,确保动物的福利,并遵守伦理规范。 七、时间和预算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基本流程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基本流程 2023-07-19 17:47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是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性的重要步骤。在实施临床试验之前,医疗器械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检测和评估,包括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等。临床试验阶段是最后一道关口,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临床试验流程大致可分为三阶段:临床试验准备、临床试验进行和临床试验完成 临床试验准备 一、方案设计: 根据研究产品技术要求、说明书,结合目标适应症和临床实际情况,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及相关研究文档。 二、研究中心调研: 即确定意向合作的研究者和研究中心。

三、研究者会议: 也叫方案讨论会,即各参与单位研究者或机构伦理人员集合在一起对已设计的方案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最终确定定稿。 四、机构立项 立项,是该研究中心愿意承接本项目,在本中心的机构进行登记和审核的过程。 五、伦理审查 项目在机构登记审核通过后,还需要进行伦理审查,伦理审查的目的主要是从受试者的权益角度对相关文件进行审核。 六、协议签署 伦理审查通过后,我们需要根据项目和中心实际情况,确定相关费用,起草协议,经申办方、PI、和机构等相关负责人员审核通过,各方达成一致后,各方完成协议的签署。 七、遗传办申请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通常申办方或研究中心或第三方合作方有外资背景的需要申请遗传办),完成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备案。 八、省局备案 协议签署完成及遗传办通过后,由申办方完成所在地省监局的临床试验备案。 临床试验进行 一、启动会 在完成相关监管部门的备案、试验首款支付,CRC、试验物资、研究产品到位后,召开项目启动会。由CRA或医学专员等进行试验方案的介绍,申办方对医疗器械产品介绍,最终完成研究者的全面培训等工作。 二、筛选入组、随访 启动会后,即可按照方案的入排要求进行受试者的筛选入组,并做好试验过程中相关文件的整理记录。 临床试验结束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 原则 决策原则是指指导审查决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它包括科学性原则、伦理性原则和法律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决策原则的核心,它要求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具备科学性,确保实验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在审查过程中,应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目的和科学问题。研究目的应明确,科学问题应具有重要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的科学价值和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实验设计和方法的科学性。实验设计应符合科学原理,并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合理的控制组。实验方法应准确、可行,并有充分的可观察性指标和可量化的数据。 第三,样本选择和样本量的合理性。样本选择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为研究提供充分的信息。样本量应经过科学计算,确保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可信度。 第四,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科学性。数据处理应严格遵循科学原则,采用合理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确保结果的科学可信度。 伦理性原则是决策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具备伦理性,即尊重动物权益、保障动物福利和遵守伦理规范。在审查过程中,应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物使用和保护的合理性。动物使用应符合伦理要求,遵循 3R原则(替代、减少和改进)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动物保

护措施应到位,包括合理的饲养环境、适当的喂养和饮水、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苦难等。 第二,动物实验的伦理审查和批准。动物实验应经过伦理审查,确保研究方案符合伦理规范,并获得相关的伦理批准。 第三,结果的公正和透明。实验结果应完整、准确地呈现,包括正面结果和负面结果。研究者应遵循科学诚信原则,不得歪曲实验结果、隐瞒负面结果或进行数据造假等行为。 法律性原则是决策原则的重要依据,它要求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审查过程中,应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法律合规性。实验室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研究环境的安全和卫生。实验设备应符合标准和规定,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二,实验人员的法律资质和合法性。实验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学术资质和职业资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第三,动物实验的法律合规性。动物实验应符合动物保护法和相关法规的要求,确保实验过程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综上所述,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决策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伦理性原则和法律性原则。在具体的审查过程中,应根据这些原则综合考虑,确保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具有科学性、伦理性和法律合规性。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1.引言 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实验是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一环。动物实 验作为医疗器械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 依据。本报告旨在总结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的研究工作,包括实验设计、动 物模型选择、实验结果和讨论等方面,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实验设计 在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中,合理的实验设计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 和可靠性的关键。首先,实验目标和研究问题需要明确,从而确定实验所 需的样本量和实验时间跨度等因素。其次,实验应该设计有对照组和实验组,以进行比较分析。此外,实验条件应尽量与实际临床情况接近,避免 实验结果与实际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3.动物模型选择 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对医疗器械实验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的可靠性都 具有重要意义。在选择动物模型时,需要考虑动物种类的相似性,包括生 理学、生化学、解剖学和免疫学等方面。此外,还需要考虑动物品种是否 易受到其中一种疾病的影响以及是否容易获取。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选择 最适合的动物模型对医疗器械实验的成功与否有重要影响。 4.实验结果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的结果是验证研究假设的重要依据。在实验结果中,需要详细记录各组的观察指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通常,实验结果应 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以及不同实验组之间的比较。此外,对于与

实验结果相关的因素,如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等,也需 要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讨论。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对于实验研究的严 肃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 5.讨论 在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的讨论部分,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 探讨实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此外,还可以探讨实验结果与先 前相关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除了对实验结果的讨论,还可以对未 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提出改进方案和建议。讨论部分是对实验 结果的深层次思考和分析,体现了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6.结论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的总结报告需要通过对实验设计、动物模型选择、 实验结果和讨论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准确和明确的结论。结论应该与 实验目标和研究问题相一致,并能回答研究问题提出的假设。结论部分可 以对实验研究的成果和意义进行总结,强调实验的创新性和重要性。最后,可以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未来的展望和建议。 总之,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总结报告需要从实验设计、动物模型选择、实验结果和讨论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客观评价实验的可行性和 有效性。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准确的实验结果,可以为医疗器械的研发 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解读

《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解读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公布日期】2021.11.22 •【分类】法规、规章解读 正文 《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解读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2021年修订版)》及《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第二部分:试验设计、实施质量保证》(通告2021年第75号)(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现将《指导原则》制定的背景、重点问题说明如下: 一、制定背景 医疗器械动物试验是根据试验目的,选用符合试验要求的动物,在预先设计研究方案规定下,进行产品可行性和/或安全性和/或有效性研究,观察、记录动物的反应过程及结果,以确认医疗器械对生命活动的作用与影响。在设计开发的风险管理活动中,实施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后,需对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进行验证/确认,动物试验是确认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的手段之一,是评价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证据模块。

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厅字〔2017〕42号)的总体要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成立了动物试验研究专项工作组,经广泛征求意见、专家和企业研讨,编写完成了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系列指导原则,旨在减少不必要的动物试验数量,并指导申请人在最小负担下更高质量地开展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 二、重点问题说明 (一)《指导原则》适用范围 《指导原则》不适用于在非活体动物、离体组织或器官上进行的研究,不适用于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 (二)动物试验研究总体原则 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需符合3R+DQ原则。3R原则(Replacement, Reduction and Refinement)是对动物的福利保护,科学方案设计(Design)是3R原则实现的软件和科学基础,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下实施是硬件和工程基础。3R+DQ原则是避免过度开展动物试验,获取科学、合理、客观、可信动物试验数据和证据的原则保障。 (三)关于是否必须开展动物试验研究 医疗器械种类繁多,并不是所有产品均需开展动物试验研究,申请人宜在设计开发阶段合理利用决策原则,优先选择非活体研究、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替代动物试验,充分利用已有的同类产品动物试验数据或通过与市售同类产品进行性能对比等证据减少动物试验数量。

动物实验设计和实施

动物实验设计和实施 动物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动物 的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的特性,为人类医学健康和生物科学领域的发 展做出重要贡献。本文将介绍动物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实验目的、动物选择、样本大小的确定、实验操作的方案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等。 1.实验目的 在进行动物实验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有可能是为了 探索一种药物的疗效、了解一种新的疾病发生机制、评估一种新的医疗器 械的安全性等。明确实验目的有助于科学家们有个明确的研究方向,避免 在实验过程中迷失方向。 2.动物选择 在选择动物时,考虑到实验目的和样本可行性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肺具有相似解剖结构和功能的动物可以作为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例如,在心脏病的研究中,小鼠、大鼠和猪被广泛用作实验动物。此外,还 要考虑到动物的生命活动特点、操作灵活度、饲养条件和实验费用等因素。 3.样本大小的确定 确定样本大小是实验设计的重要一环。样本大小的确定需要根据实验 目的、实验动物和实验方法来设计。一般来说,样本大小应该足够大,以 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根据实验方法和实验目的, 动物实验中的样本大小可以根据统计学原则进行计算。 4.实验操作的方案

在进行动物实验时,需要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方案。这包括麻醉剂的选择和剂量、实验操作的顺序、实验时间和频率等。实验操作的方案要尽量模拟人类的生理环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此外,还要注意动物的福利,保证动物实验过程的无痛苦和最小伤害。 5.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在完成动物实验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实验的结果是否显著,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在进行统计分析时,需要根据实验数据的形式和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总结起来,动物实验的设计和实施需要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根据实验要求选取合适的实验动物,确定样本大小,制定实验操作方案,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这些步骤都需要科学家们严谨而细致的操作,以确保动物实验的结果准确可信。同时,也需要关注和保护动物的福利,尽量减少动物实验中的痛苦和伤害。只有这样,动物实验才能更好地为人类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方案设计要点

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方案设计要点 1.目标和研究问题:明确试验的目标和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例如评 估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机制等。 2.确定试验动物种类:根据所要研究的医疗器械的特性和应用领域, 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猪等,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3.试验组和对照组设计:根据实验的目标和研究问题,设计合适的试 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通常包括正常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用于比较和评 估医疗器械的效果。 4.样本容量计算:根据试验的目标和研究问题,进行样本容量的计算。样本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5.试验方案的安全性评估:医疗器械安全性是进行动物试验的重要考 虑因素。需要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对试验方案进 行安全性评估,包括潜在的有害效应和对动物的疼痛、痛苦或苦恼的评估。 6.实验操作方法:详细描述试验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医疗器械的 使用方法、试验动物的管理和处理、数据采集和记录方法等。 7.试验指标和观察指标:明确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和次要观察指标, 如生理指标、组织病理学指标、生物化学指标等。同时,需要制定合适的 方法和技术进行指标的测量和评估。 8.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制定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评估试验结果的 可靠性和统计学意义。同时,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得出科 学的结论和建议。

9.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医疗器械动物试验涉及动物使用和保护,需 要进行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程序,确保试验符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10.试验计划和时间安排:编制合理的试验计划和时间安排,确保试 验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及时得出。 总之,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方案设计要点主要包括:目标和研究问题、试验动物种类、试验组和对照组设计、样本容量计算、试验方案的安 全性评估、实验操作方法、试验指标和观察指标、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 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试验计划和时间安排等。只有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才能确保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第二部分实验设计实施质量保证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第二部分实验 设计实施质量保证 医疗器械的动物实验研究,对于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为 了确保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质量,制定了一系列的审查指导原则,本文将对 第二部分的实验设计和实施质量保证进行详细解析。 一、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提高研 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在实验设计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确保实验设计 与研究目标一致。 2.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宜的动物模型,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实验设计需要,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 设置,确保实验结果的可比性。 4.设计合理的样本量:根据统计学原理,确定合理的样本量,确保实 验结果的统计学意义和可信度。 5.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 包括实验流程、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指标等,确保实验过程的规范性和一 致性。 实施质量保证是保证实验过程的规范性和可靠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信度。在实施质量保证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合适的实验设备和设施:根据实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设备和设施,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培训实验操作人员:对参与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和流程,提高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3.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项实验参数,包括实验时间、实验条件、实验操作等,确保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4.进行实验过程监控:对实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确保实验过程的规范性和质量。 5.做好数据记录和管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6.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和解读,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实验结果报告 实验结果报告是实验研究的重要成果,其准确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评价和应用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实验结果报告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内容的详实性:报告中应包括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关键信息,确保报告内容的详实性和完整性。 2.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报告中的结果应客观、准确地反映实验的观察和测量结果,避免主观偏差和误导。 3.结果的解读和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解读和讨论,与现有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2022年)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2022年)附件1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一、前言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研究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其中动物实验是重要手段之一,其属于产品设计开发中的重要研究,可为产品设计定型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 若需开展临床试验,可为医疗器械能否用于人体研究提供支持,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及使用者的风险以及为临床试验设计提供参考。 但并不是所有医疗器械均需要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对开展动物实验的必要性判定提供指导,特制订本原则。 本原则为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系列中的第一部分,为判定是否开展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的决策原则,关于动物实验设计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请参见其他部分指导原则。 本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地调整。 二、适用范围本原则适用于决策医疗器械是否需在活体动物上进行在体实验,不包括在非活体动物、离体组织或器官上进行的研究。 以下情况可参考本原则: (一)医疗器械申请人在设计开发阶段确定是否需要开展动物实验时; (二)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在技术审评环节评价开展动物实验的必要性时。 本原则不替代GB/T16886系列标准等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相关的技术文件。如通过动物实验方式评价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亦应符合GB/T16886系列标准等生物学评价相关技术文件。 如有针对特定产品的指导原则发布,则遵循相应产品的指导原则。 本原则不适用于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时,可参考本原则中适用部分以评估临床前动物实验的必要性。

医疗器械免疫毒性检测方法及流程

免疫毒性检测方案 免疫毒性效应可分为4种类型,免疫抑制,免疫刺激,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免疫毒理评价中应注意:剂量-反应关系通常是不典型的;由于免疫系统的代偿,单一的指标改变,不足以反映免疫毒性,全身性的因素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个体间存在的差异,要保证足够的动物数和纵向,横向的对照;种属间的差异;免疫终点和免疫毒性评价实验的最佳时间选择。 评价免疫毒性的前提,要清晰和保障: (一)动物因素的稳定性和正常化 ✓动物因素: ✓动物来源 ✓动物运送 ✓饲养条件 ✓饲养环境的质量 ✓操作对动物的刺激 (二)试剂和实验的标准化 (三)免疫抑制毒性的评价策略 一般因素 ✓动物种属选择 ✓剂量选择(要求至少有一个剂量能够引起动物组织学或功能学改变,选择的高剂量组不应导致动物体重下降超过对照组动物体重的10%)✓剂量-反应关系(高剂量可能导致免疫抑制,中等剂量无诱导作用,低剂量有免疫刺激作用;应当尽可能选择适当的低剂量) ✓暴露持续时间(啮齿类动物为连续28天,大型动物可超过28天) ✓暴露途径 ✓常规毒性研究与免疫毒性研究的关系(免疫功能指标,淋巴器官的组织学检查,血液学指标,临床化学参数,设置3个剂量组,其中有1或2 个剂量已经做过常规的毒性试验。) 试验方案选择 分级方案 ✓Ⅰ级(筛检阶段): 血细胞计数,淋巴器官重量和组织学,直接PFC试验(是最敏感的免疫功能试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NK细胞活性

✓Ⅱ级(机制研究阶段):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依赖性抗原的抗体反应,DTH反应,T淋巴细胞毒性,巨噬细胞功能和宿主抵抗力测试。 分阶段试验方案 ✓一线试验 淋巴器官组织学检查:采样,称重,染色。胸腺的重量减少可反映潜在的免疫抑制,脾脏重量减轻与免疫毒性存在剂量相关, 激活和静止的淋巴结同时检测,从胸骨和股骨收集骨髓,梅格 -Giemsa染色或细胞学,FACS检测。淋巴器官的组织学改变: 骨髓,胸腺(退化/萎缩),脾脏(生发中心/萎缩),淋巴结,粘 膜相关淋巴组织 标准血液学和临床化学参数:血细胞计数;骨髓毒性(集落形成试验);淋巴细胞亚型分析(B细胞,总T细胞,CD4+T细胞, CD8+T细胞,单核细胞CD14+,NK细胞CD56+,免疫标志物的 激活情况,CD25,CD62L,CD44或CD71);血清免疫球蛋白 (ELISA检测IgG、IgM、IgA、IgE) T淋巴细胞依赖性抗体应答——体液免疫测定:注射特定抗原,一般在注射后5-10天内检测ELISA检测抗体水平。空斑形成细 胞用于抗原特异性抗体细胞的检测。 ✓二线试验 细胞免疫应答包括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器官移植排斥,肿瘤免疫和抗病原体感染抵抗力。 细胞免疫的测定:体外实验和体内动物模型实验(DTH) 接触性超敏反应模型(抗原主要为半抗原)和DTH模型。包括致敏 或诱导期,静息期,诱发或激发期。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 细胞免疫试验(DTH反应或有丝分裂原和同种抗原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淋巴细胞细胞毒性测定(放射性测定),细胞因子测定 吞噬细胞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检测(吞噬作用和氧化爆发的FACS检测),主要为廓清试验,吞噬能力检测,代谢测定 白细胞趋化性(琼脂法) NK细胞活性(铬释放测定法,FACS) 补体(血清补体C3,C4水平) (四)免疫刺激毒性的评价 骨髓增生,单核细胞渗透,脾脏红髓和白髓生发中心增多,淋巴结及脾肿大。

医疗器械--小鼠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操作规范

医疗器械--小鼠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操作规范 试验目的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尾静脉注射途径、腹腔注射途径或其他符合国家标准GB/T16886.11-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中所提到的途径,给予小鼠试验样品的原液或浸提液,并在规定周期内观察小鼠的临床表现、死亡情况及体重变化情况,以确定试验样品是否具有对小鼠产生急性全身毒性的可能。本试验依据GB/T16886.11-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规定的方法来进行。 试验样品及浸提液的制备 试验样品信息委托单位应按要求提交试验样品的详细资料。 浸提介质符合GB/T16886.12-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材料》规定的极性浸提介质和非极性浸提介质。例如:极性介质生理盐水(SC)和非极性介质棉籽油(CSO)。 试验用器具制备试验液的器皿应是洁净的、化学惰性的封闭容器,容器顶部空间应尽量小。例如:具盖并带惰性衬层(如聚四氟乙

烯)的硼硅酸盐玻璃试管,或符合GB/T16886.12-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材料》规定要求的浸提容器。 试验液制备试验用浸提液应参照表面积和浸提液体积的对应关系进行制备。 试验动物 名称昆明种小鼠。 来源具有试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的供应商。 性别采用单一性别动物进行试验,雌性动物要求未育无孕。产品仅应用于某种性别时,试验应在该性别动物身上进行。 体重范围17g~23g。 年龄健康初成年的动物。 适应时期至少5天。 动物数目20只。

标记方法耳标法。 试验系统的合理性 在毒理学研究中,昆明种小鼠被广泛用于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其背景资料丰富。试验是按照GB/T16886.11-2011中的规定进行的,符合测试标准中对医疗器械进行评价的要求。 动物管理 饲养应按照符合动物实验室及试验动物管理规范而制定的标准操作规范进行饲养。 饲料选用具有生产许可证号的小鼠饲料。 饮水灭菌自来水。 污染物提供的食物和水中可能的污染物不会对本次实验结果产生潜在的影响。 饲养条件将这些动物分组饲养在塑料小鼠笼具中,用卡片进行识别,卡片上分别标出样品编号和试验起止日期。

完整版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试验方案

医疗器械生物学试验方案 我公司委托贵检验中央对我公司的xxxxxxxx.x^品,根据以下方法进行生物相容性试验: 1.细胞毒性 〔1〕〔显微镜观察法〕 取 ><>产品/部件, 按_CD.1g/mL ; CD.2g/mL ; 口.25cm2/mL ; C3cm2/mLj CBcm2/mL 的比例 〔浸提比例见样品制备方法说明〕,浸提介质为含血清培养基,〔37如C, 〔24为h制备试 验液,取试验液根据GB/T16886.5-2021中8.2规定的浸提法进行. 细胞毒性分级不大于口1; 口 2 口 3 口4 〔分级大于2时被认为有细胞毒性〕 〔2〕浸提液试验〔MTT法〕 取X>T品/部件,按0.2g/mL的比例,浸提介质为含血清培养基,〔37 1〕 C , 〔24 0 h制备 试验液,取试验液根据GB/T16886.5-2021中附录C规定的浸提法进行. 细胞存活率应不小于70%. 〔3〕直接接触试验 取X>T品/原液直接使用,根据GB/T16886.5-2021中8.3规定的直接接触法进行.〔适用于液体,凝胶,单一材质的片状产品〕 细胞毒性分级不大于口 1 口 2 □ 3 口4 〔分级大于2时被认为有细胞毒性〕 〔4〕间接接触试验一一琼脂扩散法 细胞毒性分级不大于口 1 口 2 □ 3 口4 〔分级大于2时被认为有细胞毒性〕 2.致敏试验 〔1〕取x>产品/部件,按0.2g/mL的比例,浸提介质0.9%氯化钠注射液和植物油; 〔37⑴C, 〔72 2j h制备试验液,根据GB/T16886.10-2021中7.5规定的最大剂量试验方法进行. 或者〔2〕 X>T品陪B件,根据GB/T16886.10-2021中7.6规定的封闭贴敷试验方法进行. 〔适合于与正常皮肤接触的胶带、敷贴类,材料单一的产品〕 或者〔3〕取不〈产品/部件,按0.2g/mL的比例.浸提介质为0.9%氯化钠注射液和植物油, 〔37⑴C, 〔72当h制备试验液,根据GB/T16886.10-2021中7.6规定的的封闭贴敷试验方法进行.〔适合于与正常皮肤接触的但不易进行直接贴敷的产品〕 〔应无致敏反响〕 3.皮内反响 〔1〕取x>产品/部件,按0.2g/mL的比例.浸提介质分别为0.9%氯化钠注射液和植物油, 〔37⑴C, 〔72告h制备试验液,取试验液根据GB/T16886.10-2021中6.4规定的试验方法进 或者〔2〕取不〈产品/原液直接使用,根据GB/T16886.10-2021中6.4规定的方法进行.〔适用液体产品〕 〔样品组与对照组记分之差不大于1.0〕 4.皮肤刺激

兽医实验室仪器操作规程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2011年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录 318MC型酶标仪操作规程 (2) 微量振荡器操作规程 (3) 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4) 生物显微镜操作规程 (5) 80-2型普通离心机操作规程 (6) 恒温培养箱操作规程 (7) 生化培养箱操作规程 (8) HPS-3C型酸度计操作规程....................................9-10 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操作规程...........................11-12 恒温水浴锅操作规程 (13) 电子分析天平操作规程 (14)

318MC型酶标仪操作规程 1.开机 仪器接通电源,预热10分钟。 2.打印纸安装 2.1抽出保护热敏头的纸片,从附件盒中取出打印纸,将打印纸的自由端剪成尖角形,插入仪器打印纸槽,待打印机尖角露出打印纸输出口后,顺出口方向往外拉,直到打印纸两平行边露出打印纸输出口,一定注意打印纸的热敏面朝上。 2.2将打印纸轴装入打印纸,按原样放回支架中。 2.3必须有足够的纸供打印,切勿空打。 3.设置方法 在开始测量前,须先设置方式、参数,否则仪器即按初始状态工作。 仪器的初始状态为:单波长方式,波长为405nm,不扣空白,计算方式为吸光度,样品盘移动方式为连接、无振动等。 4.测量方式 —常用单波长(开机默认)、双波长发测量。 —常用吸光度法(开机默认)、单限检测法。 设置完测量方式、计算方式后,即可开始使用仪器测量手工处理过的样品,测量结束自动打印结果。

微量振荡器操作规程 1、将仪器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接通电源。 2、振荡频率选择:选择“转速旋钮”选择所需要的振荡频率。 3、时间选择:选择“时间旋钮”选择所需要的振荡时间。 4、开启电源,即可进行振荡。 5、做好微量振荡器清洁卫生,填写使用记录。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决策原则

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 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 一、前言 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研究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其中动物实验是重要手段之一,其属于产品设计开发中的重要研究,可为产品设计定型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若需开展临床试验,可为医疗器械能否用于人体研究提供支持,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及使用者的风险以及为临床试验设计提供参考。 但并不是所有医疗器械均需要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对开展动物实验的必要性判定提供指导,特制订本原则。 本原则为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系列中的第一部分,为判定是否开展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的决策原则,关于动物实验设计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请参见其他部分指导原则。 本原则是供申请人和技术审评人员使用的技术指导性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充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原则。 本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 —1 —

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地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原则适用于决策医疗器械是否需在活体动物上进行在体实验,不包括在非活体动物、离体组织或器官上进行的研究。 以下情况可参考本原则: (一)医疗器械申请人在设计开发阶段确定是否需要开展动物实验时; (二)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在技术审评环节评价开展动物实验的必要性时。 本原则不替代GB/T 16886系列标准等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相关的技术文件。如通过动物实验方式评价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亦应符合GB/T 16886系列标准等生物学评价相关技术文件。 如有针对特定产品的指导原则发布,则遵循相应产品的指导原则。 本原则不适用于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时,可参考本原则中适用部分以评估临床前动物实验的必要性。 三、基本决策原则 在医疗器械设计开发阶段,决策是否开展动物实验时,建议考虑动物福利伦理原则及风险管理原则。 (一)动物福利伦理原则 申请人需遵循动物实验的“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原则,即3R原则。 —2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