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特权官僚制度

中国传统特权官僚制度

中国传统特权官僚制度
中国传统特权官僚制度

中国传统特权官僚制度

作者:老知青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时间:2011年01月19日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帝制,短短十多年间,鼎新革故,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恒久的遗产,其如开灵渠、筑长城、修驰道、统一文字及度量衡等,莫不脍炙人口,彪炳史册。而秦始皇还有一项更为卓绝恒久的建树,远比上述一切的总和还要伟大,那就是为后世留下了一整套官僚特权制度。这是一座权力的金字塔,极其稳定,无比坚实,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整治加固,它巍然屹立于世两千多年而不倒,每一次被人民大起义砸烂之后,它都能奇迹般恢复重建起来。

中国官僚特权制度,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特权专制社会的骨骼与基干;而中国官僚特权阶级,也一直是中国特权专制社会最主要、最强悍的统治阶级。只有彻底认清了这一特权专制制度和这一特权阶级的本质与特性,我们才能真正弄清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面目,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走向未来。

以下就分八个方面,对此作一些剖析点评:

(一)、群体庞大,耗费惊人

中国自秦汉以降,官员之多、之滥,机构恶性膨胀之难以遏制,尤为历代史家所诟病。据宋史记载,王安石施行变法,一次就裁减冗员十九万人。据此作粗略估计,北宋在编官员的总数,起码应跟当时一百多万的常备兵总数相当。宋代版图不大,全国人口至多不超过一亿;官员所占比例如此之高,在一个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里,民众负担之沉重,可想而知。又据汉代史料记载说:“汉宣以来,百姓赋钱,一岁为四十馀万万。吏俸用其半,馀二十万万,藏于都内为禁钱。”这就是说,当时官员的薪俸,已占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还多。

而以上两条史料,还只是官方统计数据。实际上,各郡县的地方官僚们,还要聘用大量的书办、杂役之类编外人员或曰临时工,这些人的薪酬及日用开支,还要靠向百姓摊派苛捐杂税来满足,所以民间负担之沉重,可谓超乎想象。

(二)、机构重叠,多生弊端

中国的官僚制度,从构建之日起,就确立了从中央到郡、县、乡、亭(里)的四级或五级垂直对口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在后来虽稍有变动,但基本的框架却一直沿袭了下来。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这种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也许是一种唯一的选择,因为它确实有利于君主的集权和国家的大一统。

但由于机构重叠过多,加之道路遥远信息不畅,中央政府政令的贯彻实施和下面的信息反馈,必然产生困难。由于山高皇帝远,地方官员们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判断来行政,久而久之,就会演化出一套对中央政策作选择性执行的潜规则来。所谓“瞒上不瞒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因此之故,在地方官贯彻实施中央政令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逐级递增或逐级递减的效应。对利官不利民的政令,比如增加或催缴税赋之类的,官员们往往闻风而动,雷厉风行,甚至上头放个屁,下面唱台戏,闹得民间鸡飞狗跳,人心惶惶。而对利民不利官的政令,比如减免税赋禁止苛派之类的,官员们则会消极应付,拖着不办,甚或阳奉阴违,另搞一套。

(三)、关系复杂,结党营私

由于群体庞大,机构重叠,组织人事的管理又无严格的章法,而较多人为的干预,因此,必然导致官僚集团内部产生诸多利益的交集与勾连,从而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或利益链条。有些官僚,还会通过姻亲朋党等关系网,联接成一个个紧密的利益集团。利用这种复杂的关系网络,官僚们可以互为奥援,互通声气,捞取经济利益,操控人事安排,甚至左右朝政,兴风作浪。

官场的人际关系网虽然极其复杂,但最常见者不外乎以下三种:

一为上下勾结。各级地方官,会千方百计在中央部门寻找后台或靠山,通过利益输送,为自己的仕途上保险。“朝里有人好做官”,即便不能因此得到提拔重用,但犯了事的时候,起码能够得到庇护转圜。所以就连《金瓶梅》里西门庆那样的一名县衙小吏,也要通过关系到京师的太师府寻找依靠,为此不惜大把使钱。而京里的大官们,其实也需要在各地寻找桩脚、爪牙或曰代理人,替他们广为搜刮民间资财。就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利益输送和自上而下的权力庇护,构成了历朝历代最主要的官场利益链,自古及今,延绵不绝。

二为横向联结。势力与地位相近的官僚们,往往通过姻亲、故旧、宗族之类关系,形成一种同气连枝的利益集团。他们官官相护,勾结串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正是在这样一种难以撼动的势力背景庇护下,《红楼梦》里的呆霸王薛蟠,才敢于公然抢夺良家妇女,并毫不在乎酿出命案;王熙凤也才有胆子大放高利贷,有能力包打官司,大把收取银两。至于国民党掌控中国大陆时期盛极一时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那就更是这种官场利益勾结的现代版和顶级版。不过也正是这种结党营私,最终导致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亡。

三为底层官吏的纠结。由朝廷派遣的州、县地方官员,都是实行任期制的流官,流动性强。而他们手下的师爷、门子、牢头、听差等役吏,则多是本地人,一般由现任官员据情录用,身份等同于今日所谓的临时工。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都是长期操持本职的老油子,谙熟官场的一切明暗规矩,并且跟本地乡绅土豪的关系十分密切。外面派来的官员,无论行政、司法,还是欲搜刮以自肥,都要借重这一班人,因而他们便得以作威作福,横行乡里。他们身著公服,背靠官

府,但干的却是强盗的勾当。他们敲诈勒索,巧取豪夺,占人田地,霸人房产,制造冤狱,坑人性命,无恶不作。这一类人对百姓的压迫与危害,最直接也最凶残。他们既是官僚特权政治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历代政权忠实的掘墓人。

(四)、特权垄断,经营自肥

官僚特权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官僚依法享有众多特权。官员高踞于民众之上,一贯强行为民作主,实际上即民之主宰,并按不同级别,在居住、服饰、出行等方面,享受诸多特权。经济方面,官员不仅可按级别的不同,享有本人或全家免除税赋徭役的优惠待遇,还要享受高薪厚禄,并得到皇上赏赐的职田。

以上依法享受的特殊待遇,往往并不能满足官僚们的胃口,他们还会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尽可能捞取更多的利益。比如,明令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贩盐、冶铁、铸钱、漕运等资源性、暴利性行业,即所谓的国营行业,就只不过是名义而已,实际权力,都掌控在那些“有关部门”的官僚手中。他们依靠垄断经营所获取的暴利,除部分上交国库,更多的获利,都进了官僚们的私家。靠此而终致富可敌国的官僚,历朝历代皆有,可谓不乏传承。

还有更多的官员,虽不能得以介入上述国家垄断性行业以获取暴利,但凭借手中的权力,他们亦可介入民间的非法经营而自肥。这其中,最为常见也最能让他们快速致富的途径,就是进行官商勾结,获取非法收入。因为从汉代开始的大中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广大的全国统一市场,商业资本的规模之大,之活跃,早超过了十三世纪的欧洲;靠市场弄钱,就成了官僚们的一大发现。所以早在两千年前,中国社会就已产生了第一批权贵资本主义的老祖宗。

本来,在中国传统的专制制度下,商人一直都是备受歧视的社会群体,经商一直都被视为“末业”甚至是“贱业”。传统主流社会对商人的态度,就如同当代马列主义者之看待资产阶级,认为他们是天生带有原罪的。从事经商的人,被录入“市籍”,属于另类,连儿子都不能做官的。可是,金钱的吸引力毕竟太大,依法禁止经商的官员们,会私下跟商人勾结,充当商人的保护伞,支持他们操控市场,垄断经营,甚至做“子钱家”放高利贷获取暴利,然后共同分肥。

(五)、贪腐成性,顽症难治

马克思揭露资本家的天性,说在百分之二百的利润诱惑下,他们就会甘冒杀头的危险去追逐利润。而事实证明,古今中外的官僚们,也同样具备这样的贪婪本性。当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大笔捞取钱财时,一切的道德说教和法律警示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官员贪腐,可说是一种普世的顽症,而且在那些权力失去监管的地方,它更会像瘟疫一样四处蔓延,遍地流行。

不过,由于西方人普遍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相信死去之后,灵魂是要到上帝那里接受审判的,所以官员的贪,也只是想在末日审判到来之前,弄些钱挥霍一度,享受一生。而在中国,持奉的却是视死如视生的古老信条。所谓“子子孙孙,万世之基业也”;皇帝和官僚们,无不希望保有千秋香火,以便万代血食。

因此一旦掌权之后,就不仅要为自身谋,为今生谋,还要为死后谋,为儿孙谋。故而在中国的官场里,贪官不仅繁殖迅速,产量奇高,并且普遍都格外贪婪。

“千里做官只为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些都是官场上背地下流行的私话、实话。而官僚们弄钱的途径,又可谓门道多多。下属的贡献,审理狱讼时原被告的贿赂,截留赈灾款物,瞒报税赋收入,虚支工程款项,等等等等,真是钻头觅缝,无孔不入。汉代的大司农田延年,相当于农业和建设工程部部长,他在为汉昭帝筑墓时,雇民间牛车三万辆运沙土,每辆雇价一千文,他虚报为二千文,一次就贪污三千万钱。按当时的比价,十万钱就相当于一户中等之家的家产;田延年一次贪污就弄到三百个中产之家的财富,你叫他如何不贪?

中国的贪官,不仅贪得无厌,而且前仆后继,迹近疯狂。因此历朝历代,治吏治贪都是最高统治者最感迫切也最为头疼的问题,为此可谓想尽了办法,用尽了手段。派监察御史,派八府巡按,甚至皇帝微服私访,但大都治标不治本,按下葫芦又浮起瓢。贫农出身的朱元璋,恨贪官恨到极点,不仅杀掉贪官无数,还使出了古今中外最为残酷的手段。他命令将贪官杀死,然后“剥皮实草”,做成动物标本那样的贪官标本,摆放到官衙大堂上以儆效尤。可是,大明朝的贪官依然春风不吹都会生,朱皇帝临死时只能悲叹:“贪官怎么就杀不绝啊!”

(六)、以官为本,以利维系

贪官既然杀不尽,于是就有了用高薪以养廉的说法。那么,高薪养廉的效果又如何呢?其实,这只不过是糊弄老百姓的一个千年鬼话罢了。因为高薪的目的并非养廉,故而也就不可能养廉,该贪的,他照贪。清代的和珅,靠贪赃发财发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却依然不肯收手。宋代的严嵩父子,贪到家里的金银堆如山积,仍贪脏不止,还专门做了个帐簿计数,每贪满五百万,就置酒高会,以表庆祝,时人称之为“害钱痨”。

故而所谓高薪养廉,不过是最高统治者的一种政治盘算而已,其目的,无非是要用高薪厚禄,把官员们联接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或者照鲁迅的说法,让他们一起加入这人肉的盛宴,以便让他们齐心合力,共同来维护这一桌千古不散的筵席。从这一点上来看,效果倒是明显的,特别是在加强内部团结、共同维护特权体制和镇压民众反抗方面,确实实现了官心的高度一致。

这一高薪厚禄以官为本的国策,还产生了另一个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结果,那就是在国人心中,树立了一种牢固的官本位思想。做官,成了一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毕生追求与奋斗的目标和方向。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考到痴迷,考到疯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的目的在当官,当官的目的在获利,打破头也要挤进那个权力的圈子,就是为了进去共享那人肉的筵席。

然而历史证明,这种收买官心的做法,也并不完全保险,到了新主子强势崛起,或是外族大举入侵之时,予原政权以致命一击的,往往都是那些享受高薪厚禄的前朝官员。这类故事,在宋元之际,明清之际,以及日本人大举侵华之际,出得最多。奇怪吗?不奇怪。因利而效忠者,亦必因利而背叛,这也是人之常情。

(七)、近亲繁殖,逐代退化

中国特权专制社会权利的延续与繁衍,跟其它专制社会一样,所采取的也必然是一种近亲繁殖模式,因而,出现逐代退化就是无可避免的。一般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近亲繁殖类型:

其一为皇族、贵族的生物性近亲繁殖。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和世袭制下政治联姻的需要,皇族和贵族们一般都会互结为姑表或姨表姻亲。这一方面固然有利于权力的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但是,也就必然造成皇位继承人品种的逐代退化;他们多半黯弱愚鲁,或执拗乖戾,从而为王朝的衰落埋下病根。

其二为官僚集团内的组织性近亲繁殖。官僚们在物色、推荐和选拔权力继承人时,通常要受到亲缘、裙带、师生、同门等关系的影响,从而只考虑亲疏,不注重才德。这种组织性的近亲繁殖,也必然会造成官僚集团继承人能力的逐代退化。比如汉代的推举孝廉和贤良方正制度,演化到后期就完全变了味。以致汉末童谣这样唱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样的历史宿命,其实是无法避免的。

其三为思想性的近亲繁殖。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本来倒是一个不错的人才选拔制度,可以吸纳一些新人进入统治集团,犹如输入一些新鲜血液。但由于主考的官员们,一个个都是经历了数十年官场生涯、被打磨得光溜圆滑的顽固分子,故而经他们挑选出来的,起码也是些能在思想上跟他们基本保持一致的人物。而历代许多思想敏锐才华出众的考生,就因为在试卷里表露出了思想不正确或政治不正确,而遭考官刷卷,以致屡考不中,抱憾终身。这样在经过了几代的逆淘汰之后,满朝里站立的,便多是些平庸之辈了。

以上三种近亲繁殖,最终就决定了一代王朝的“气数”。因为这种退化与衰落一旦跟腐败蔓延引发的社会动乱叠加,改朝换代的时刻,也就到来了。

(八)、黑暗专制,民不聊生

官僚特权制度,必然是一种专制的制度。由于权力的授予和监管是自上而下来的,政权的秉性也是从上而下逐级克隆出来的,所以它的运作,就必然是专断的、蛮横的和不透明的。这种制度以长官意志为法律,强调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全国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故而特别强调一致性。因此尽管官员们各自肚里都打着各自不可告人的主意,但表面上却显得思想高度一致,圈子里千篇一律的官话、假话、套话盛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专横的特权制度,却坚持要用儒家仁义道德的脂粉来粉饰自己,但又总是骗不了老百姓。从前民间流行一句话,用来形容清朝和民国的那些官员。说他们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可谓一语中的,十分形象传神。

这种本性野蛮凶残、专横暴戾,表面上却打着儒家仁义道德旗号的特权专制制度,在处理狱讼时、在对百姓进行横征暴敛时,其滥权的特性表现得特别露骨

和淋漓尽致。对待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官员们可因稍不遂意就无端制造罪名,进行抓捕,而一旦投入监牢,又无钱打点,囚犯就会随时面临死亡。

看看《水浒传》里,武松在监牢里耳闻目睹的那些整治犯人的手法,是不是件件堪称经典?特别是那种让犯人吃饱喝足之后,再使人把他用草席卷成一筒头朝下竖立到墙角的办法,可以让人死后身上什么伤痕都见不到。外面的人如果要问起来,管营和差拨就会说,他那是喝开水死的,吃饭撑死的,娱乐死的。

至于官员们下乡催交税赋,征索财物,那就更是飞扬跋扈,甚于猛虎了。柳宗元在《捕蛇者》中写道:“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晚唐诗人杜荀鹤在《题所居村舍》里写道:“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衣食旋营犹可度,赋输长急不堪闻。”白居易的《杜陵叟》,讲的就更是一个千古的伤心故事。春秋两季接连遭灾庄稼苦无收成的杜陵叟,面对的却是“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等等等等,引不胜引,摘不胜摘,两千年来官僚特权制度和官僚们对无辜百姓犯下的恶行,可谓罄竹难书。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现代民国政府统治时期,亦未改变。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教书的闻一多先生,利用假期深入云南乡下采风,收集到不少民谣民谚,其中有几句这样说道:

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

多么形象,多么准确,真是入木三分啊!若非亲身遭受过官府荼毒的人,绝讲不出如此传神的话来。这几句民谣清楚地告诉人们,比土匪比兵灾更可怕的,是官,是官府,是官僚特权阶级。“官逼民反”,一直是中国两千多年间史不绝书的血泪篇章,中华民族苦难挣扎与不停抗争的主旋律。而中国历代民间起义的矛头,十次有十次,也都是指向官府,指向残暴冷血的官僚特权阶级。

······

据说十四十五世纪期间,那些来到中国的西方人,曾十分欣赏和羡慕中国的文官制度,后来还真把它移植了过去。但在施行了几代之后,也就从中孳生出了官僚主义。不过,我翻阅了一遍西方近代史后发现,在西方,由于有议会的制衡,官僚们很难实现独裁与专断。而且,西方向来有地方自治的传统,州、县皆有民选的议会,就连村镇也有民间自治组织,而不像在中国,官僚们能够一竿子插到底。所以西方的官僚主义,要跟中国的官僚主义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实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传统特权官僚制度

中国传统特权官僚制度 作者:老知青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时间:2011年01月19日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帝制,短短十多年间,鼎新革故,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恒久的遗产,其如开灵渠、筑长城、修驰道、统一文字及度量衡等,莫不脍炙人口,彪炳史册。而秦始皇还有一项更为卓绝恒久的建树,远比上述一切的总和还要伟大,那就是为后世留下了一整套官僚特权制度。这是一座权力的金字塔,极其稳定,无比坚实,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整治加固,它巍然屹立于世两千多年而不倒,每一次被人民大起义砸烂之后,它都能奇迹般恢复重建起来。 中国官僚特权制度,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特权专制社会的骨骼与基干;而中国官僚特权阶级,也一直是中国特权专制社会最主要、最强悍的统治阶级。只有彻底认清了这一特权专制制度和这一特权阶级的本质与特性,我们才能真正弄清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面目,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走向未来。 以下就分八个方面,对此作一些剖析点评: (一)、群体庞大,耗费惊人 中国自秦汉以降,官员之多、之滥,机构恶性膨胀之难以遏制,尤为历代史家所诟病。据宋史记载,王安石施行变法,一次就裁减冗员十九万人。据此作粗略估计,北宋在编官员的总数,起码应跟当时一百多万的常备兵总数相当。宋代版图不大,全国人口至多不超过一亿;官员所占比例如此之高,在一个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里,民众负担之沉重,可想而知。又据汉代史料记载说:“汉宣以来,百姓赋钱,一岁为四十馀万万。吏俸用其半,馀二十万万,藏于都内为禁钱。”这就是说,当时官员的薪俸,已占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还多。 而以上两条史料,还只是官方统计数据。实际上,各郡县的地方官僚们,还要聘用大量的书办、杂役之类编外人员或曰临时工,这些人的薪酬及日用开支,还要靠向百姓摊派苛捐杂税来满足,所以民间负担之沉重,可谓超乎想象。 (二)、机构重叠,多生弊端 中国的官僚制度,从构建之日起,就确立了从中央到郡、县、乡、亭(里)的四级或五级垂直对口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在后来虽稍有变动,但基本的框架却一直沿袭了下来。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这种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也许是一种唯一的选择,因为它确实有利于君主的集权和国家的大一统。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 周公参酌股礼,制定了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谥制、谶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称为“周礼”,以此为后人所称道。这反映了西周( ) A.继承了商朝的礼乐制度 B.形成了完备的典章制度 C.建立了理性的礼制社会 D.完善了官僚行政体制 2.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它们(东西方民族)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邦国”指的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推论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4. 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 A.农业发展迅猛 B.官吏待遇下降 C.郡县制形成 D.分封制崩溃 5. 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6.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 7.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8.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但皇家“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事实却一直延续到明清。

官僚政治读书笔记

官僚政治读书笔记 【篇一:《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笔记】 ` 笔者认为,可以将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5篇,主要是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特征;第二部分包括6-9篇,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动力和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第三部分包括10、11、12三篇,主要是讲在古代官僚政治下,官民两个阶层的生活以及官僚政治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作者论述了新旧官僚政治的推移与转化以及对官僚政治前途的预测。 第一部分 本部分第一篇对官僚政治进行了定义,作者认为官僚政治可以分为社会表现和技术表现,其社会体制上表现为,“官僚政治是政府权力全把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其技术上表现为讲形式、打官腔,遇事但求形式上能交代,被动的刻板的应付,把责任向上或向下推诿,不负责任,不讲效率,假公济私等。他认为,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副产物和补充物。“在专制政治出现的瞬间,就必然会使政治权力把握在官僚手中,也就必然会相伴而带来官僚政治。” 为了与中国官僚政治相比较,作者在第二篇引出了西方国家的官僚政治,从世界经验来看,官僚政治是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历史阶段的产物。专制主义越长,官僚政治越长久,自由经济就越难发展。本篇中作者提到了英法、德俄、美国等大国,并提出“一切现代化了的国家,显然都经历过这种政治形态”(美国除外)。 至于社会经济基础,中国的专制官僚政体是随中国的封建的地主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它主要是建立在封建的地主经济基础上的,“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 中国的官僚阶违既不代表贵族阶级利益,也不可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为他们自己就是统治阶级。中国官僚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官僚的任用,皇帝也要考虑权力的威胁又要真正的选出有才能的人,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当代的价值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13政治班 学号:8 姓名:王佳楠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谈起中国古代历史,政权变换,朝代更迭,从奴隶制社会的开始到封建制社会的结束,人们对政治的利用日趋成熟,利用其终结,利用其开始,从具有政治头脑的个人或群体中诞生并付诸于实践的,我认为就是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则是王朝的灵魂,经济制度则是骨架,仅管传统的政治制度大都以集权,专政为核心,以服务于君主的家天下为首要任务,但用理性且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政治制度仍有许多可取之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基于马列主义思想结合中国特色,并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优秀经验及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精华所铸就而成的,其虽渺小但不容忽视,下面我将从宗法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来一一列举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进行论述。 宗法制是为了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法制使社会各层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以自然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用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它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秩序,使得王在拥有极大政治权利的同时多了血缘关系的保障。由于人是社会化

较高的群居动物以农业社会为根基,以血缘关系形成纽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宗法制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家族亲情的重要性,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的核心,既巩固了宗法制,有使家族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文明两千年来没有中断与宗法制中重视家族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代,宗法制同样影响我国的方方面面,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和谐”二字十分重要,“不和谐”的问题与事件屡见不鲜,且难以解决,这正需要大力宣传宗法制中有家才有国,家和万事兴的内容,和谐社会要从家做起,而宗法制也将广大中华儿女的心连接到一起,共同歌颂着龙的传人,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上是从国家角度论述,而从个人角度来看,宗法制延续下来的孝道观念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古人重孝道,这其推行的宗法政治制度有关,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后来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推崇父慈子孝。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养育,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赡养。个人良好品德对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反作用。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自秦国统一六国以来,中央集权制由萌芽发展至明清达到顶峰,可以说中央集权制在封建社会中是极为先进,具有长久存在价值的政治制度,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认为不能单一论证其在现今中国所起到的价值,因此我将中国划分为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以后两个发展阶段进行详细论述。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官僚政治的朝代特色、官僚本身及文化、制度的本质挖掘 姓名吴俊 指导老师华翔 专业名称外交学 学号xxxxxxxxxx 时间 2016年10月23日

本月阅读的是吴宗国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这本书是有很高的含金量的,对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了解与感悟是有很大帮助的,开始的时候读起来有很多的专业的词汇,读起来是有些吃力,但是随着不断深入,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不断的惊喜,一种突然觉悟的欣喜。另外这本书是由不同的学者写的,他们的笔锋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的深入且高度凝练,有的简洁且深入生活及人物性格,对本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丰富。总的来说,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分析来展开的,在官僚政治的具体描述中有所取舍,并没有所有的构成因素进行阐述分析,主要是对于前后朝代的继承关系、制度变化与创新、突出的政治问题和特色的政治体制的深入分析,从前期的萌芽到后期的发展成熟以及变化淘汰都有很细致的描写,对于古代政治重要方面的整体把握是很大丰富作用。另外在具体阐述时还有总结性的语言出现,上下承接、史论结合,论述逻辑思路非常清晰。以及加入各朝的对比、制度沿革,能够让你快速领略古代官僚政治的起伏变化和发展趋势。这便是我读这本主观的一些感受。 在读完整本书之后,首先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基本构成有了些了解,虽然书名是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但是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是在相互交叉影响发展的,所以本书是官僚政治制度、官僚机构以及运行机制和官僚本身统一的一个整体。因此了解了基本构成是对官僚政治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之后在本书思路的指引下有了些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整体发展变化趋势的认识,现在我对其做一简单的整理,叙述一下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一些现象及本质问题。 在政治制度和官僚机构方面出现了这些现象:政治体制发展愈加完善和成熟,官制机构更加精细更加繁杂,行政理性化大大提高,分工更加明确;由临时设立的管制,随着使职体制的发展,使职化的趋势下促进了新的常规机构的出现,丰富了行政机构,为国家政治制度的创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央与地方的实力彼消此长,两者之间的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国家政权只到县一级成为常态,各朝遵守的规则,是由于统治者一直维护着乡社传统,用宗族、家族、血缘去自我团结维护基层社会,用社会的士族去控制基层平民,另外对于地方的高度控制,常常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再增设机构去控制地方,而增设机构往往演变成地方一级行政单位,还会出现重内轻外的现象,重京官轻地方官;唐宋以后体制重大变化是行政权的扩大和分化,中央决策、立法群体的扩大和决策立法的外廷化、制度化,国家对行政的监察也逐步加强,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古时代帝国官僚政治体制逐渐由以皇帝个人为中心到以整个朝廷转变。在官僚机构运行机制方面:皇帝家务逐渐从国家政治行政事务中分离出来,并且走向制度化;国家行政和决策开始在一起,最后逐渐分离,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各司其职,制度化合理化运行;在行政与决策的分离想象下,政治中心从行政走向决策;在制度方面的成熟完善下,机构的运行之间发展向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在官僚机构和机制运行中可以发现国家对地方和编户的控制,对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实行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我们会发现在国家政治的运转当中,非理性政治和变态政治,往往是由于皇权次生以及官僚之间的主属性和附属性所造成的。那么在最后看官僚本身:在官僚主体首

中国古代政治史(一,早期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史 第一章,夏商周早期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1.(2015·江苏单科)《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2015·浙江文综)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2015·上海单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4.(2014·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5.(2012广东)“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6.(2008广东)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 实行了内阁制 B. 设立了军机处 C. 实行了分封制 D. 郡县制受到挑战 7.(2011课标)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8.(2013课标I)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本资料由历史陈老师整理编写,If u love it, then stay; otherwise, get 1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逻辑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逻辑 1专制政治的逻辑 官僚政治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谈论官僚、批评官僚主义,但什么是官僚政治,也许很多人并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将官僚政治阐释为:政府权力全把握于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官僚把政府措施看作为自己图谋利益的勾当。王亚南将官僚政治看成是专制政治的副产品和补充物,他认为只要专制主义不消除,官僚政治就不可能根除,官僚政治的顽疾是与专制政治分不开的。因此,要解答官僚政治的逻辑就必须理清专制政治的逻辑。 在王亚南看来,支撑专制政治延续的核心因素是内含于封建制度的生产关系,也即地主对农民剥削的生产关系,此种生产关系明显区别于具有离心力的领主经济。在领主经济中,领主对于其管辖范围内有无尚权力,立法、司法权皆由其行使,领主对其领域内的土地拥有所有权,领主只需向中央交纳一定的赋税。实际上,中央对领主的控制极其有限,领主实力的增强必然会削弱中央的权威。因此,在领主经济的情况下,专制主义体制很难建立起来。而在地主经济形态下则不同,地主的土地并非天然地属于自己,而是来自帝王授权,帝王集经济政治军事大权于一身,朕即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皇帝拥有无尚的富与尊荣,而分享其经济权力的地主就得仰起鼻息,而地主又通过对土地的次级占有拥有了剥削农民的资本。农民除向国家交纳赋税,还必须向地主交纳地租,导致农民受到双重剥削。 显然此种制度并不合理,但更需要思考的是:此制度何以能存续两千年而无根本性变革?生产关系虽是核心要素,但独从生产关系角度解释也并不能让人信服。既然有核心,那么也必然有非核心因素,否则,孤立的因素并不足以成就一个专制的系统维持数千年。在此,王亚南渐次提出了如下思考:第一,该如何使一般臣民,对专制君主乃至其他揽权人物,养成敬畏自卑的心习;对于其言行,无论合理与否,都得心悦诚服。第二,该如何使各方面部门的官僚势力,都在对专制君主向心的重点上保持一定的平衡。任一方面任一部门势力的突出,就将视为贾谊《治安策》中所谓大抵强者先反&&最强最先反的祸害。第三,该如何使全体人民,能安分守己、听天由命的接受官僚统治,并如何使人民中之优异分子或豪强分子,有机会有志望参加那种统治。对此疑问,本书从三方面给予了解答。 解答一曰:儒家思想。 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里面,把握着社会物质基本生产手段的阶级,同时必定要占有或支配社会基本的精神生产手段。这已经很明显的表现为一个法则。社会基本的精神生产手段被把握着:第一,将可能使不合理的物质生产手段的占有逐渐取得合理依据;第二,将借此继续制造出或生产出维护那种占有的动力;第三,将用以缓和或团结同一支配阶级内部的分离力量。所以,就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经历讲,它们对于精神生产手段的把握是否牢固,运用是否得宜,颇关乎着王朝命运的修短,虽然在实质上,它们的存废兴亡,根本的还是看它们对于物质的基本生产手段的把握方面是否发生了破绽或动摇。儒家思想能为封建的专制统治提供合理的辩护,能生产出专制统治所需要的顺从,主要是由于它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决定的,最便于专制的儒术,或者当做一种专制官僚统治手段来看的儒术说。大体上,儒术具备三项可资利用的内容:天道观、大一统观、纲常教义。 就天道观来说,统治者无非是想借天之子的玄学使其身份神秘化,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尽管此种观念在现代看来有些愚昧可笑,但相对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和科技水平来说,此等玄学也相当具有迷惑性,至少对普通的老百姓而言,天子的身份是神秘的,是不容轻易侵犯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统治者维护其专制统治的要求。 大一统观的功用在于维护统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这是董仲舒所宣称的。当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自然会将四海统一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政治局面,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2013高考历史抢分专项突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一、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 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 展望今后命题, 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 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 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 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大一统 官僚与文治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大一统 官僚与文治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一是“大一统”的传统;二是官僚政治的传统;三是文治的传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其深厚的政治传统。这些传统,无论是其精华,还是其糟粕,都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必须充分重视、认真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中国近代政治,历时甚短,新传统尚未定型。而古代政治传统,则相对凝重,影响深远,其中,最值得研究的,主要有三。 一是“大一统”的传统。“大一统”观念源自先秦,本意是天下诸侯皆统属于天子,“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此后,“大一统”成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追求和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在政治实践中,特别是明清两朝,它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下属机构,国家号令统一于中央,重要事务决定于中央。秦汉以降,尽管知识界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的讨论时有发生,但并未产生重要的实际政治影响,“不过迂儒之常谈”。“封建” 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明代,“国家罢除丞相,设府、部、院、寺分理庶务,事权归于朝廷”,皇帝实现了对国家重要政治权力的垄断(傅恒等编:《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100)。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康熙帝语,《清圣祖实录》卷144)。乾隆皇帝称:“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王先谦:《乾隆朝东华录》卷28)秦汉至明清的中国政体,实质上是以专制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在清代以前,统一问题,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和中原地区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像北方游牧民族,自冒顿一统漠北,即在蒙古高原建立相对统一的政权组织,与中原地区相抗衡。在历史上,它往往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攻掠骚扰,给中原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威胁。甚至汉朝文景之世,

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 一、早期政治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王位世袭制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大矛盾:皇权—相权;中央—地方) 1、秦: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丞相(辅佐政务)、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制度)郡县制度(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标志着由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2、汉: (中央官制)中外朝制度 (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度→推恩令→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后发展为州牧,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选官制度)察举制 3、隋唐: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用以执行 (地方制度)节度使,后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4、宋: (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省(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地方制度)文官制度,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员 5、元: (中央官制)一省制:中书省 (地方制度)行省制度,设宣慰司 6、明: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复存在) 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7、清: 康熙设南书房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经济→农耕经济 一、农业 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作工具:铁犁牛耕,西汉→耦犁;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都江堰;三国的翻车;曹魏的筒车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3、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土地兼并 二、手工业 冶炼业、制瓷业、纺织业;青铜器,青花瓷,彩瓷

明中期之前,官营手工业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 三、商业 宋朝之前,坊市分离 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瓦舍勾栏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四、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和海禁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东汉末年 2、唐安史之乱之后 3、两宋年间 南宋,经济重心正式南移,南方成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国古代文化 一、思想 1、儒家思想 孔子:仁,礼 孟子:性善论,民贵君轻 荀子:性恶论 2、道家思想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逍遥,顺其自然 3、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基本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③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④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⑤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封其后代为士;⑥士以下不再分封。 3、作用: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局限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①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②生产力发展,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③西周后期受破坏; ④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⑤春秋战国诸侯争战,天子管不了; ⑥战国末期,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周王室全失分封大权。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宗法制 1、基本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与分封制的关系: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一、先秦:世卿世禄制为主 1、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2、“客卿”、“食客”等制度 3、军功授爵制 二、两汉: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 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征辟制地位仅次于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

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察举的主要科目: (1)孝廉:孝敬廉洁者(郡推举) (2)秀才:才能优秀者,汉光武帝为避讳改为茂才(州推举) (3)明经:通晓经义者 (4)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三、魏晋: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 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家世﹑道德﹑才能。 四、隋唐:科举制 隋朝:起源 唐朝: <1>常科:每年分期举行 1、进士:时务策和诗赋、文章。宰相大多进士科出身 2、明经:时务策与经义

3、秀才: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4、明法、明算、明字 5、俊士:不经常举行 6、……(共50多种)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2>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 武则天时期,出现殿试、糊名、武举(科目: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新郎官:最早出现于唐代,是称呼考试登科及第的学子“郎”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唐代祝贺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会考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秦的统一;了解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知道汉朝州刺史的设置;知道唐朝三省六部制;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知道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分析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影响;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已学的历史知识和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对某些观点的立场、态度、倾向作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意义分析令学生明白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明清专制主义的危害。 重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主要史实。 难点:史论结合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导入:(投影标题及会考条目,解释标题) 师:“古代中国”是指:夏商周至1840年。“政治制度”有哪些? 生: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这些制度可分为两类: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 一、中央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师:秦朝确立了哪些中央政治制度? 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师:皇帝制度是由谁首先创立的? 生:秦始皇嬴政。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页学习思考第一段,说出皇帝制度的特点。 生(阅读后作答):皇权至高无上。 师:皇帝确立起天下独尊的地位,并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从而确立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政体。这一政体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皇帝集中各种权力于一身以后,每日要处理的政事繁多,于是设丞相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秦朝的丞相权力极大,威胁皇权,那怎么办? 生:削弱相权。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篇一: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课程书目 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课程书目 【课程参考书目】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楼劲、刘光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 【阅读参考书目】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xx年。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1年。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xx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

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分析

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 [内容摘要]官僚制度是古代历史上国家行政管理的方式之一。中国古代封建官僚政治制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运用所学知识,从分析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入手,对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主要表征、与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关系及其对后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揭示了我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可明得失。在提高政府创新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史和社会史,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封建官僚制度背景过 程影响 官僚制度作为古代历史上国家行政管理的方式之一,它实行集权式的政治统治,官吏直接受权于君主,整个统治机构具有等级隶属、职责明确、分工细密等特点。在这样的古代国家中,官僚的行政管理控制着全社会。各种诏书律令的颁布,行政文书的运转使官僚制度得以发挥其功能。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国家性质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直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趋于终结。在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突出特点的中国皇权政治中,官僚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一定的背景和根源。 一、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产生背景

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中国,这种政治制度源远流长,古代贵族政治中其实已经孕育演生出官僚政治制度的若干因素。据史书记载:在贵族制度下,大夫或士以上才能称为官,庶民或奴隶出身的家臣是不在官的范围之内的。而官僚一词初见于《国语〃鲁语下》:“今吾子之教官僚。”其义为官奴。可见,中国古代的官僚由君主的家臣发展而来。因此说,这种政治制度是由封建贵族政治向帝国皇权政治转化的产物。 1、封建的经济基础是其孕育滋长的“温床”。 官僚政治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形态。其产生的原因首先应当从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中去找寻。对封建制有全面决定作用的因素,乃是主要由农业劳动力与土地这种自然力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它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时,广大、分散的私有小生产者无法团结起来代表自己的利益,客观上必须要有封建官僚阶层进行分派贡税、徭役的武断统治。这一切的变化都促使非集中的贵族政治形态向集中的专制官僚政治形态的转变,促使“分田制禄”的领主经济向“履田而税”,“佃田而租”的地主经济转变。随着这种转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便诞生了。秦虽只有短短十五年寿命,但它却开了中国封建专制官僚政治的先河。李斯“废分封,行郡县”的建议彻底地将领主经济和贵族政治的余孽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专制官僚政治统治的时代。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其滋生的“助产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是在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大发展的冲击下,地主阶级的政治与血缘宗法势力进行长期的斗争中完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生气、光彩夺目的年代。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变革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家族土地所有制代替宗族土地所有制,它的政治表现就是以君主集权制代替贵族制,从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到海内一统的秦汉,分封制的废除可以说是加强中央集权所走过的最重要的一步,但是,秦朝虽然废分封而行郡县,但是相权却难以制约,难怪会出现赵高指鹿为马的一幕;而西汉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中央集权一度削

我国古代官僚制度及其演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06702473.html, 我国古代官僚制度及其演变 作者:朱贤俊王伟伟卜艳萍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06期 摘要: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皇帝始成为国家元首。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家事务,皇帝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来辅佐政务。宰相作为官僚集团的首领,是皇帝的最高助手,是王者佐、社稷器。宰相制度作为中国官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变化。系统研究中国宰相制度的流变过程及其流变规律,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及其演变十分必要。 关键词:宰相制度;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流变规律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4002 1 中国宰相制度的起源与宰相的职权 1.1 中国宰相制度的起源 宰原是掌管饮食的官吏,相是掌管礼仪事物的。相本来不是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相成为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国君为独掌大权而设置相来抵挡封建贵族专权,相逐渐独立并成为实际的政务官员,后来也就有了丞相、相国的称呼。公元前309年即秦武王二年秦国开始设置丞相,当时丞相有左右之分,但是在秦武王之后丞相只有一人来担任,后来丞相又改名为相国,地位更加尊崇,吕不韦就曾经获得此称号。汉承秦制,在汉高祖刘邦登基之后也设置丞相,在汉高祖十一年将其改名为相国,惠帝时丞相分左右,汉文帝时又改为一人,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产生。 1.2 中国古代宰相的职权 在中国古代,宰相主要的职权包括:决策权、颁行政令权、参加朝政权、统领百官权、献意奏章权、谏诤皇帝权等。宰相上乘承天子,下辖百官,事无不总,是官僚集团的核心,是皇帝的最高助手。因此,《汉书·陈平传》这样描述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2 中国宰相制度的流变

官僚制度的特点

当前中国官僚体制的特点分析 作者:大漠胡杨 谈起中国古代社会,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阶级社会,其实不然。虽然不可否认,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也的确存在着不同的阶级,但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并不是阶级对立社会。中国从古至今,除了极短暂的军人执政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官僚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是官僚集团,所谓的奴隶社会的奴隶主阶级、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实际上都是依附于官僚集团而存在的。官僚集团本身既不代表任何阶级,也不为任何阶级支持,它只代表自己,它的产生和存在,与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所谓“社会经济基础”毫不相干,并且不会因这些因素改变而改变。从中国古代国家产生初期的“奴隶社会”到后来的“封建社会”,再到民国时期和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根本特点始终都没有改变。民主制度和官僚制度是世界政治制度史上最重要的两种制度,民主制度的故乡是古代希腊,而中国则是官僚制度的故乡,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官僚体制发展到如此复杂的形态,可以说,撇开官僚制,就没办法讲中国的政治经济史。回顾历史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体系和社会管理制度的最核心传统,就是官僚制度。 民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于,民主制度下的官吏是通过民选产生的,官员需对选民负责,各级官吏几乎都处于人民的有效监督之下,使得官僚很难形成利益集团。而官僚制度下的官吏则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任命产生的,官员只需对任命他的上级官员负责,无需对人民负责,使得人民无法对官吏进行监督,由此使得各级官吏有条件形成利益集团。官僚利益集团一旦形成,便会形成自己独立的集团利益,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和使利益最大化,官僚集团往往会不择手段地去尽可能扩大控制社会资源。从社会管理效率上来说,政权建立初期,官僚制度往往比民主制度具有更高的效率,其优点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而民主制度由于过于分权,容易造成互相扯皮,难以形成一致意见,导致社会发展机遇的丧失。因此在政权建立初期,官僚制度下的国家往往会比民主制度下的国家能够更快速的稳定和更高效的运转。但是随着官僚集团自身的力量的逐步发展壮大,官僚集团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腐败和特权,从而逐渐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官僚制度下的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一、名词解释 1.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2.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3.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4.三公九卿:秦朗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朗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 5.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6.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7.科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8.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9.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 10.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11.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