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剧本创作》教学改革

《剧本创作》教学改革

剧本创作》教学改革

《剧本创作》这们课程是新闻系编导专业的学位课程,占据了48 个学时。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剧本相关的概念与特点,掌握剧本创作的技巧,学会创作剧本。其实最终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创作剧本。围绕这一核心目的,我进行了《剧本创作》的教学改革。

一、扩大视野,课堂内外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课上完了,教师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在进行《剧本创作》教学的时候,我突破了这一程式。

在上课的时候,我积极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同时,收看最近比较流行的电视剧或者电影。这样学生就能吸取大量的课外知识,同时夯实自己的文学基础。

在学生泛读的基础上,我也针对课堂任务有针对性的布置学生进行阅读和收看。如果讲授到爱情片剧本创作时,我会要求学生阅读爱情方面的经典文学作品,同时收看经典的爱情电影或者电视剧。这样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

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增加了文化知识,获得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同时对剧本创作有了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式是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从狭窄的专业知识到宽广的文学知识,是一次次的拓展,扩大学生视野,这样学生下笔才

有神,肚里才有货。

二、突破陈传统式教学,实行流程化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照课本知识进行一一讲解。不少教师都是选定教材,然后按照教材进行备课,同时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及内容进行补充,形成ppt ,最后到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

这样讲解的好处是系统性强,知识有条理化,也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但是《剧本创作》其实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创作剧本。那么是不是有更好的教学方式了?这让我开始思索。

在网上查阅了教师的教学思考以及学生学习剧本后的反思,我发现了最大一个问题。那就是《剧本创作》课程与市场脱节。有部分学生反应,自己学了剧本创作,仍然不会写剧本;还有部分学生反应,自己学了课程,写的剧本与市场要求相差甚远等。这些情况开始让我反思,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最终我找到了答案。因为我是一名编剧,曾经从事剧本创作六年,给各大电视台投稿栏目剧100 多部,拍摄播放了100 多部,知道如何成为一名编剧,如何写出一部能在电视台播放的剧本。

在给电视台写剧本的时候,电视台要求先写故事梗概,梗概通过后,然后写故事大纲,通过后写剧本。我发现,完全可以按照这些环节训练学生。

我可以先教学生学生创作故事梗概,等他们掌握后,再进行故事大纲教学,最后进行剧本创作。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

三、情景化创作

剧本创作最终要进行创作的。但是创作有个问题,学生怎么知道自己的创作水平,怎么提高创作水平。这个就要进行情景化创作。

传统的教学,我们采用学生创作剧本,教师阅读评点。这种方法只能局限于一对一。而教师的课时相对较少,这就形成了矛盾。为此我也在课外阅读学生剧本,与学生沟通。这样对学生也有所提高。但是能不能有一种更好的方法指导学生创作了?

后来经过长期的查阅资料与教学反思,我找到了一种方法,那就是情景化创作,也就是模仿化创作。具体方法就是让学生看一部电影,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电影写出剧本,最后让学生

把写出的剧本与电影剧本相互对照,查出自己的剧本与电影剧本

有什么不同,查出自己的弱点,然后找相关的理论进行学习,最后消化。

这种方法很适合学生,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自己的剧本创作方面的弱项,从而查阅书籍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四、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

《剧本创作》按照流程化教学,这是从理论到实践。学生创作剧本后,我就一一的阅读学生所创作的剧本,找出问题,一一的指

点,然后归纳到理论,让学生再次温习理论,回归到课本中

去。

如果仅仅做到这里还是不够的。有的学生会挑战,这些编剧理论不一定正确,我觉得我是对的。如果这时候一味强调理论的正确

性,未必能说服学生。同时,学生从书本上掌握的理论也不能进一步得到升华。

这时候,我结合了编导学生的特性。因为我们这一届的编导学生都系统了学习了摄影、摄像、导演、后期等等。这充分说明了他们具备了拍摄一部影片的能力。于是我让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挑出比较好的剧本进行拍摄,其实就是剧本影视化的过程。在剧本影视化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剧本中的问题。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场景选择不恰当,台词不符合人物性格,故事

情节不合理等等。

在剧本影视化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反思自己剧本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让自己再次回归到理论中去。这样就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让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升华。

五、结语

总之,在《剧本创作》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创新与改革,围绕着教学学生创作剧本这一核心目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扩大学生视野,课堂内外结合,让学生获得大量的人文知识,奠定了剧本创作的基础;突然传统的教学,实行流程化教学,让学生以后能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情景化的创作,让学生尽快找出薄弱环节,加强学习;最后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获得提升与升华。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学生不仅学会了剧本创作,而且还把剧本拍摄出短片,屡次获奖。实践证明这些改革与创新是有必要的。

编剧毕业设计论文

编剧毕业设计论文 篇一:戏剧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一日毕业 戏剧毕业论文选题(1491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具体可以联系 二、论文参考题目

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后现代”戏剧艺术教育趋势 《当代戏剧》“校园戏剧”栏目开办仪式暨校园戏剧教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要“戏剧是东方的”:法国戏剧导演姆努什金与亚洲戏剧 布莱希特戏剧与中国戏剧的比较分析 费雯·丽比戏剧还戏剧的人生 论契科夫戏剧创作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过程戏剧与传统戏剧在语言教学应用中的区别 戏剧现实的理论化: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文化个性构型的主要方式中外戏剧阅读之把握戏剧中的矛盾冲突从《海鸥》的戏剧美学看契诃夫戏剧的散文式结构特征我对未来戏剧与戏剧空间发展的思考 戏剧生存与戏剧生态平衡 在大戏剧观念下研究舞台布景与戏剧本质的关系 从戏剧冲突入手带动戏剧文本教学 研讨辽宁戏剧教育现状共谋戏剧教育未来发展 亚氏戏剧和布氏戏剧的“心理距离”

关于当前戏剧创作及戏剧评论问题的思考 论实验戏剧《车站》对荒诞派戏剧精神的吸收与超越 走出艺术戏剧“象牙塔”,搭建应用戏剧“工作间” 教育戏剧的定义:“教育戏剧学”的概念基石 浅议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的异同 浅谈阿尔托的“残酷戏剧”戏剧观 浅谈儿童戏剧和戏剧性游戏的关系 论精英戏剧与大众戏剧 从外国经典儿童戏剧反思中国当代儿童戏剧创作之现状 浅谈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 戏剧颠覆戏剧 在戏剧场看电影&去电影院看戏剧 论赖声川戏剧创作对传统戏剧的突破 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丑角形象及戏剧功能 从卡巴莱戏剧法到新型戏剧文本 残酷戏剧与荒诞派戏剧的契合

编演历史剧的教学意义与策略

编演历史剧的教学意义与策略-历史论文 编演历史剧的教学意义与策略 田学林 组织学生编演历史小剧本,是历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历史事实,搜集有关历史素材编写、导演历史小剧本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改变了“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激活了学生积累的多方面知识与才能,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充分发挥了学生各方面的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历史课教学中值得尝试的好做法。 一、编演历史剧的教学意义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长互动的过程。编演历史小剧本将二者有机结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导学结合,实现双向互动。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展开一系列活动,譬如搜集资料、捕捉信息、编写剧本、自由评论、抒发己见、导演排练等,再通过师生交流、论辩、互评,从而使师生角色互动转换,双向交流,建立起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2.文史结合,史论结合。编演历史小剧本,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积淀和较好的文笔素养。通过组织学生编写剧本,可使学生用流畅的文笔、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描述再现历史场景,化干涩为新润,变枯燥为生动,实现“文史不分家”。在编写中,学生还可结合史实,直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正确的历史观。 3.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历史想象力。编演小剧本的活动,就像通过“时空

隧道”回到若干年前的社会现实中,使学生在广阔的历史时空中自由地遨游,充分地畅想,极力描绘出既合乎于史实情理,又富有新意,既再现历史,又启发今朝的当年社会场景,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4.挖掘隐性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学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所限,许多隐性知识未能直接出现,平时不易挖掘,而考试必会涉及。编演小剧本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动手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广泛搜集素材进行编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接触到了教材之外的许多知识,从而对这些隐性知识有了发掘和深入的探讨,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5.培养诸多能力,全面提高素质。写剧本需多方面的知识,得有知识综合能力;要写好剧本,就得有搜集素材的能力、写作能力;要演好剧本,就得有语言表达能力、场景设计能力、应变能力、公众表演能力;还有整个剧本、剧场的宏观设计能力、审美能力,等等。而且,许多环节需要多人协作或小组合作,还需一定的协调、组织、指挥能力和集体意识。可以说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测试与培养,正是在编演活动中,提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编演历史剧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也有启迪,同时对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二、编演历史刷的基本策略 1.结合实际,循序渐进。这一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规律进行。刚开始,可让学生就某一个场景进行编演,如虎门销烟的场面、五四运动的场面,等等。先通’过感性的材料,培养学生动手创作的意识和兴趣,充分肯定学生创作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和信心;到一定阶段后,根据学生的进

剧本创作课程标准

《剧本创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技术与艺术的课程。剧本创作在影视编导课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基础作用。他作为一门文学创作与影视技术相结合的岗位方向课程,是一门创作型、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这门课程集技术、艺术、文学于一体,实践性与应用性都很强,与时俱进,该课程的教学为设计与开发优秀影视作品奠定技术基础。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在剧本创作中对整体故事性逻辑的把握,故事节奏的掌握,与影视拍摄结合的能力。 三、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程着重介绍剧本创作知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影视剧本制作的基础知识,熟悉影视剧本制作的工作流程、创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初步了解一部影视专题片的整体设计与实现过程,提高学生剧本撰写能力、影视作品欣赏与创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故事叙述与从生活中将素材转化为影视作品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掌握剧本创作的基础知识; (2)掌握镜头语言能力; (3)掌握剧本撰写的方法; (4)掌握故事线索重新创作的手法; 3、能力目标

(1)掌握影视作品剧本创作能力; (2)掌握影视作品剧本再编能力; 4、素养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培养具独特的有独到眼光的影视作品创作能力,并能从生活出发找到独特的素材进行剧本创作,揣摩并体会优秀的剧本感觉。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培养预期: (1)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 (2)具有胜任剧本工作的良好业务素质; (3)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和审美观念; (4)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计思路 《剧本创作》课程目标的设计主要遵循学生学习影视前期拍摄技术的规律和不同学生个体能力发展方向的需求与特点,也适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旨在体现《剧本创作》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 以影视前期创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1、基于影视技术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方法,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高校教育理念。《剧本创作》课程的主要教学点涉及:剧本的基本知识,剧本设计基本框架,剧本中影视语言的使用,剧本创作的表达手法,寻找生活中的剧本素材等等。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案例的大小、顺序,使得案例任务之间是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2、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影视前期创作岗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岗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体会故事的技巧创作好影视作品为目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实现岗位就业零距离。 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的要求 1、职业性:体现为满足影视前期创作需要,多创作剧本项目,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能通过练习拍摄个人剧本的方法,体会故事创作的连贯性与逻辑性,避免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 2、实践性:体现专业需要和专业知识安排组织教学,理论部分少而精,用大量实例和练习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创作的技巧与手法。教学不以说教、讲解为主,而是以实际操作训练为主要授课形式。 在进行本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路:

“剧本杀”沉浸式教学在影视编剧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剧本杀”沉浸式教学在影视编剧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剧本杀”沉浸式教学在影视编剧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引言 “剧本杀”作为一种沉浸式推理游戏,在近年来迅速走红影视圈。与此同时,教育界也开始逐渐探索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本文旨在探讨“剧本杀”沉浸式教学在影视编剧课程中的运用方式,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可能影响。 一、“剧本杀”沉浸式教学概述 1.1 “剧本杀”游戏的定义及特点 “剧本杀”是一种模拟犯罪现场的推理游戏,参与者需要扮演角色,根据角色设定和线索去推理破案。该游戏结合了角色扮演、推理解谜和剧情互动等要素,具有趣味性和沉浸感强的特点。 1.2 沉浸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沉浸式教学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身临其境感受和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境模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沉浸式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情感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 二、“剧本杀”在影视编剧课程中的运用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通过“剧本杀”沉浸式教学,学生能够扮演编剧角色,进一步理解编剧的工作流程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2.2 培养学生的创作力和想象力 在“剧本杀”游戏中,学生可以自由创造角色和故事情节,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通过推理推动剧情发展,学生能够体验到编剧的创作过程,从而提升编剧技巧。

2.3 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剧本杀”游戏通常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协作完成任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非常有益。在游戏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协商,互相推理和交流,并最终共同完成剧本创作任务。 三、“剧本杀”沉浸式教学的应用案例 3.1 影视编剧课程中的案例 在影视编剧课程中,可以通过“剧本杀”沉浸式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编剧工作的实际情境。例如,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剧本杀游戏场景,在游戏中让学生体验从选题到创作、修改等各个环节的实际工作内容。 3.2 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 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设置评估和反馈机制。通过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听取他们的心得体会以及进行小组合作评价等,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创作思维和协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四、“剧本杀”沉浸式教学的影响与挑战 4.1 学习成效可能影响 “剧本杀”沉浸式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沉浸式的游戏环境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创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2 教学过程中的挑战 在使用“剧本杀”沉浸式教学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游戏场景和任务,并合理安排学生的角色分配和游戏进程,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游戏规则,及时给予学生指导与反馈。 结论

unit8单元核心素养达成三年级

unit8单元核心素养达成三年级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布实施,立德树人成为教学改革的灵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变什么、怎么变、怎样才能变得更好,就成为学校管理者思考并实践的方向。我们梳理教与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发现制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是教师设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不匹配,学科学习缺少实践性,以至学科的育人功能不能很好发挥。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素养表现型教学,即强调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表现性任务的完成,促使学生把内在的知识、素养、能力等展示出来,进而获得知识、能力、思维的深层次提升,最终使得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真正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以顶层设计保障教学改革的明确路径 教学改革先从语文起步。核心素养的表述是宽泛的,表现型教学的模样是模糊的,怎样才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呢?这个时候,顶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带领教师解读《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项目书,让教师们明晰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在顶层设计中,确定了“大主题统领,小专题支撑”的落实路径,围绕素养表现型教学分解出“内涵解读”“操作原则”“教学评一体化新环境建设”等10多个研究主题,并把每一主题细化成3至10个微专题,落实到每一周的学科组活动中,让研究有内容、有序列、有推进、有指导,保证了研究在教师能理解的层面进行,教学改变在教师可控的范围内发生。 语文先行,数学和英语紧紧跟上,就这样,素养表现型教学在三大主学科中同步推进。特别是在“操作方法与原则”“教学评一体化新环境建设”等专题的研讨中,三个学科的教师常常进行跨学科交流,彼此启发与帮助,很好地提升了教学改革的可操作性和操作策略的多样性。 当教学变革不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而是一个个能够跨越的丘陵的时候,教师就能够且歌且行。 以教学范式建立表现型学习新形态 教学方法的变革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永远不是一篇文章、一个口号,而是清清楚楚的操作方法,是结构十分明确的教学板块。 所以,我们带领教师围绕“素养”和“表现”深入研讨——“怎样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学习中有哪些表现的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表现的能力”,在一系列的思考中,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学习任务的选择与

动画编剧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实践项目的设计探析

动画编剧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实践项目 的设计探析 摘要: 动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动画编剧课程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动画编剧 课程教学也需要寻找新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动画编剧教学模式和方法。本文分析总 结了动画编剧课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对学生在剧本写作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概述,并阐述了针对这些问题对课程实践项目做出的改进设计。 关键词:动画编剧,教学设计,创意,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开始出现越来越多优秀的动画作品,但动画编剧依然比较缺少。动画专业学生即使不以动画编剧为职业目标,也需要了解动画编剧的重要性,了 解动画编剧的创作方法,了解有效的剧本创作模式对动画制作的意义,从而在进 入行业时具备更全面的动画系统知识,以及更有益于行业发展的动画创作意识。 一、动画编剧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课程本身授课理论讲解过多,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 只看到编剧课理论性的一面而轻视了课程的实践性,对编剧课程不够重视,对学 习产生一定影响。这需要老师在教学时进行引导和强调。需要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课程中写剧本是动画编剧课程基本的目标,也是这一课程最普遍 的项目内容和实践方式。但由于不是编剧、编导专业,动画专业的同学多数认为 自己以后不会成为编剧,不会花太大功夫在剧本的反复修改和细节设计上,常常 是写出来就算成功,这样的剧本往往就存在各种问题。如果只是最后考核的时候 写一个剧本,前面讲理论,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理论听不进去,剧本更加写不 出来,也无法应用在自己的动画短片制作中。

3.学生不能系统的看待动画课程间的关系。动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对其专业培养计划不是很明白,不知道这些课程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容易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没有系统的认识。在动画剧本的创作实践阶段, 需要考虑到的动画的整体创作需要,结合动画编剧、动画分镜、视听语言等课程 内容的统筹调整,才能形成更适合动画制作的剧本。 二、学生在剧本写作中常见的共性问题 首先,最常出现的问题是缺少主题或主题不明显,有一些同学会把短片剧本 写成长篇剧本的一个片段,或者一段情节的展现,缺乏主题、目标、情感的表现,使剧本显得不完整且容易单调。 其次,一些剧本缺少对现实生活更加丰富的呈现,不能将感受、情感、情绪 落入实处,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要么以流水账的方式写出来,要么没有生活细节。 这样的剧本要么会导致第一种问题,没有主题,不知道要表达什么;要么是模仿 他人的剧本的套路,缺少自己的想法,容易老生常谈缺少趣味。 第三种问题,剧本无法做成动画,比如设定过于复杂,人物过多,或者剧本 写的像小说。这一种问题其实有他的优点,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趣,想象力丰富,如果是写小说或者超长连载漫画,有时是可性行的。但是如果是做成动画, 就缺少对剧本可实践性的预先判断。 三、单元实践项目的改进与内容设计 根据剧本的创作规律及理论知识,授课时往往会分单元讲解,每个单元都加 入小的实践项目,在实践中导入理论。常规的教学方法会按照长篇剧本的写作流 程进行讲解,并带领学生写出故事梗概、人物潜史、分场大纲、具体情节等,这 样虽然能了解具体的编剧创作流程,但长篇剧本在学生自己制作动画短片时用不到,也无法写出特别实用出彩的剧本。因此,把小的实践项目作为动画短片剧本 的创意开发过程会更有意义。 具体的项目设计如下: 1.

浅谈课本剧在高师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浅谈课本剧在高师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摘要:在这个传媒时代,学会表演已经成为高师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本文从课本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有助于全面提高高师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师职业素养、课本剧的实施三个方面论述了课本剧在高师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倡导通过编演课本剧推动高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幼儿师范语文教学课本剧 课本剧,就是学校师生以课本为蓝本,将其改编而成的能够通过讲台、教室、操场或用舞蹈表演的相声、小品或小型话剧。审美理想和艺术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积淀,人们的审美情趣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浓烈。特别是属于民族特色的、易于凸显个性的艺术形式,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普及。在21这个声讯发达的传媒时代,各种影视表演充斥荧幕、各种广场、剧院演出层出不穷,甚至不乏草根族通过表演秀一炮走红的事例。看来,学会表演也是新世纪新公民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更是高师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随着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获得从教所需要的语文能力,这又是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我们在高师语文教学实践中意识到,让课本剧从文艺庆典中偶尔一见的舞台上走下来,融入日常语文教学课堂,将有利于引领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课本剧的创编、表演是全面提高师范院校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课本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以人为本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像或图像性,采用跃进、超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进行。高师语文教学通过课本剧的编、导、演形式,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记忆、外部言语等诸多因素,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以学生为本的可能,使高师语文学习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获得与提高。 1.主角由教师变为学生 学习者具有自我指导和自我教育能力,只有赋予学生使命,才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课本剧不但通过记诵台词强化他们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当课本剧引进课堂时,学习氛围便显得异常的活跃。学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经验,去理解角色的情感,移情于所担当的角色,达到“我与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乐,激发学生情感的大胆表露,角色的言行举止,历练了学生的心智思维,学生

小学课本剧教学计划

小学课本剧教学计划 篇一:四年级课本剧教学计划 四年级课本剧教学计划 课本剧教学计划 20XX.9 一、课本剧活动目标: 1.让四年级的孩子都了解课本剧的编排和演绎。 2.让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3.通过表演课本剧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 4.培养孩子善于用感情、动作来表现故事内容。 5.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二、课本剧活动的过程: 1.选择或创作课本剧。 2.了解、熟悉剧情。 3.物色导演和演员。 4.准备道具、设计舞美。 5.排练。 三、课本剧活动措施: 1.以学校趣事、学习生活、师生情感、家庭教育等为素材,创作或选择合适的剧本,从构思—创作—排练—演出,体验课本剧。

2.从中外童话、寓言、故事中选择音乐性较强的原材料加工、改编。 3.动手制作头饰,激发大家的兴趣。 四、练习的课本剧: 《给国王画胡子》、《巨人的花园》、《时代广场的蟋蟀》和《草房子》等。 篇二:20XX课本剧计划 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校园剧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六年级有学生20人,中等生居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表现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强烈,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需要一个实现自我价值、张扬个性的平台。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的情况下,他们对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校园剧表演、英语教学中的情境会话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参与能力进一步增强,表演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戏剧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戏剧知识,对戏剧这种独具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艺术的喜爱程度日益加深,为我们进行戏剧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较为扎实地掌握学科及有关戏剧知识;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

儿童剧创编与表演在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技能发展中的运用

儿童剧创编与表演在学前教育师范生专 业技能发展中的运用 摘要:儿童剧以它丰富的内涵、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舞台表演 一直深受老师和孩子的喜爱。本文分析了儿童剧创编与表演对学前教育师范生技 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儿童剧在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并进 一步提出相关发展策略。 关键词:儿童剧;学前教育;专业技能 儿童剧是指根据原版或改编的儿童故事、民间传统故事等,进行舞台艺术加 工和歌舞设计,通过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舞台表演,用生动的对话、夸张的动作、 丰富的表情等创造适合儿童观看的表演。目前,儿童剧表演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 的关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因其专业特点,对儿童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情有独钟,许多学前教育师范生参与儿童剧创编与表演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教师综合技能水 平得到了提升。 一、儿童剧创编与表演的特点 1.启蒙化 儿童剧通过别出心裁的剧本、精彩的舞台演出,潜移默化地为儿童提供了启 蒙教育机会。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特点则以直接经验为 基础,因此,用儿童剧表演的形式,让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 获得故事中的教育情感体验。儿童剧创编与表演不仅能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儿童心理成长需要独立自主的实践活动, 而儿童剧能提供儿童交往互动的机会,在欣赏或亲身参与儿童剧表演活动中,潜 移默化地接受真善美的心灵启蒙。 2.儿童化

儿童剧的观众基本上以儿童为主,这需要将角色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更为夸张,使人物充满童趣,符合孩子心理。儿童剧与成人话剧表演模式是有较大区别的。 除戏剧表演所需元素外,儿童剧创作相对而言更立体夸张、更生动形象,从而更 具表现力和吸引力。在儿童剧中,这种儿童化的表演体现在人物的语言运用、肢 体语言的表达、道具的使用、音乐的选择、舞美的设计等方面。 3.生活化 儿童剧的内容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成功创造儿童剧人物的关键是在于 生活积累、实践经验及对自身创作的理解,在儿童剧的创作中只有将三者完美而 巧妙地进行结合,才能使儿童剧表演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夸张、以假乱真。它从 真实的生活体验作为出发点,通过夸张、对比、幽默、讽刺等手法来呈现人物性 格及社会道德等。儿童剧中角色个个都是鲜活的、独特的,是幼儿生活中所见所 闻的,生活化的特点是深深吸引儿童的根本原因。 二、学前教育师范生技能发展 (一)学前教育师范生技能发展的概念 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因教育目标、教育对象 的年龄特征的特殊性而要求具备的特有从教能力。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有别于其它 教师,既要有教师的一般专业能力,还要具备齐全的艺术技能等。例如,儿童化 的语言表达技能、文学作品表演、儿歌弹唱与鉴赏能力、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 故事主题绘画等,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保教质量和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学前教育师范生技能发展的要求 培养计划中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入职前要掌握儿童文学作品表演、弹唱、教育教学组织、绘画手工、舞蹈体操等技能。入职后在环境的创设、一日生活的 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 通与合等方面能力逐步得到提升。要求学前师范生每项技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有一两项特长,即“一专多能”。 (三)儿童剧创编与表演促进教师技能综合发展

高中语文课改经验总结

高中语文课改经验总结 篇一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 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得更多,想的更深。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 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 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 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 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 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 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 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 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 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 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 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 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 “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 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 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 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 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在教材设置上,系统性较强,教材的篇目名家作品较多;重视学生阅读技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表 现等;在表达交流方面有梯度,过程清晰,针对性强,材料比较具体、形象,能够发挥学 生的想象力。

“课程思政”理念下影视编剧教学改革路径

“课程思政”理念下影视编剧教学改革路径 作者:万山红 来源:《声屏世界》2020年第11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影视作品作为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德才兼备的剧作人作为正能量传递的亲历者和践行者,肩负着优秀文化传承的重任。影视编剧作为培养剧作人的主干专业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新文艺社会环境、个性化的学生群体、影视行业的工业化需求,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寻求影视编剧教学改革的途径成为高校剧作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思政影视编剧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四川传媒学院 2019 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影视编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 “课程思政”理念的诞生与嬗变 思想教育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思想传播与输出的主要途径,体现了思想教育的本原性和重要性。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形成了融媒体时代环境,学生接受知识的路径和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复杂化,单一的思想政治课程路径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而是需要德才兼备、守正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进行叠加,充分考虑各学科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传统教学中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开教学的模式在人才培养环节中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性和互融性。课程思政有其独特的系统性,在高校影视编剧人才培养中,影视编剧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在思政课、通识课和专业课之间建立高效互融的桥梁,积极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影视编剧课程的教学中,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石,强技能、重德行,建立全课程育人格局。 “课程思政”理念对影视编剧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精辟论断是指导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对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影视编剧

小学语文论文以范例为蓝本推进小班化语文活动课课本剧创作的实践与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以范例为蓝本推进小班化语文活动课课本剧创作的实践与研究人教版新课标 一、研究背景 今年开学初,学校安排我们去崇化实验小学听课,其中楼卓老师上的一堂语文课《古诗乐趣园》,对我印象很深。她里面让学生学古诗《赠汪伦》后,请了几位学生上来表演,我发现这几位学生很有表演才能。看了他们的表演以后,我觉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诗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而且我们好多老师认为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赠汪伦》这首诗的理解更进了一层,听了这堂课后,我的感触很深,于是我想到,如果让我的学生也能来这样演一演,那会怎样呢?于是我寻找机会想尝试一下,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语文的一篇课文《景阳岗》里有武松打虎的场景,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演示一下武松打虎的场景?”方凯、洪程杰、何磊等同学,结果他们的演示博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的掌声,而且其他同学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原来我的学生很有表演的天赋,他们演得相当出色。 平时在我的眼里,每个学生都很普通,在生活、学习上,都是按照大人的意思去做每一件事,久而久之,学生就是学生了,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每次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这样就是一个好学生,而老师也就是这样的,专注于题海之中,每天忙忙碌碌,不知所终。但是课本剧这件事使我想到很多,至少我就不认为学生缺乏创新了。我想老师的观念新,学生的创造力就无穷,你看我们班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好演员。每一次的创作到排练、演出,我们都充满激情;每一个演出的画面,在我的脑海里翻跃,这使我今天动笔研究课本剧这个话题。 小班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少了,空间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是闹轰轰的了,我们在思考,怎样让小班的课本剧创作有思路有序列,我们谨以两个课本剧的范例来打开我们的话题 提倡课本剧是语文教改、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无论从历史的演变、时代的要求,还是从“大语文”教育观的角度看,课本剧的提倡不仅是必要

探索“剧本课堂”教学 丰富语言实践活动

探索“剧本课堂”教学丰富语言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而剧本课堂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通过以戏剧形式呈现的方式,丰富了语言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本文将对探索剧本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语言教学注入更多活力和创意。 一、剧本课堂教学的特点 剧本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戏剧形式为载体的语言教学方式,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互动性强:在剧本课堂中,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开展对话和互动,通过表演和对话来进行语言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 情境相符:剧本课堂依托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 3. 团队协作:在剧本课堂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协同完成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趣味性强: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剧本教学活动。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剧本创作: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参与剧本的创作,通过学生的参与和想象,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景模拟:模拟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如购物、旅行、求助等,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4. 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戏剧表演,可以是改编的经典剧本,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剧本,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剧本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逐渐受到重视,学校和教育机构纷纷引入剧本教学活动,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其主要效果包括: 1. 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剧本课堂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升了口语表达和听力交流能力。

语文课本剧的艺术

语文课本剧的艺术 摘要:课本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积累材料时,从被动的“领会”提升到主动的“运用”,是一种多元化、合作化的学习方式。课本剧是学生扮演角色,互动情感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思索人生、了解社会。它是一种寓教于乐、“学”、“做”结合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剧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逐步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局限于学生的知识文化,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愿意、乐意参加到实践活动中去。于是,课本剧编演活动就应运而生,在打造课本剧的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合作,基于文本内容,进行多个角度的创造性解读,可以将语文书中课文与课外读物改编成适合表演的课本剧形式。 一、课本剧编演的必要性 首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编演课本剧,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语文专业水平。当然,子课本剧的选材上,教师要合理地选择适合学生的课本剧,选择矛盾冲突性强的文章进行汇编。逐步引导学生与作者及文本进行对话,从而真正地做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入情入境地体悟主人公的命运。 其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编演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和整体涵养。其中艺术素养包含艺术知识、实践能力和艺术技能。有效的课本剧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实现语文知识的构建,同时在诵读欣赏、音乐欣赏、画作欣赏、话剧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艺术修养。 二、课本剧教学的价值 笔者翻阅了大量文献,寻找课本剧教学的价值所在。

首先,语文课本剧教学对学生性格的塑造、情感的体验、知识的获得具有不 可替代的功能。其中,王云在《再议课本剧的编演》一文中指出,语文课本剧 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大的价值,它是集“体验与表现”、“欣赏与理解”、“知识 与训练为一体”,用戏剧表演的形式重现语文课文的内容,这样子对于学生的想 象力的激发,道德层面的培养和语文教育知识的获得是非常有帮助的。还有一位 学者郭超峰也对课本剧的教学价值提出观点,他认为真正演好课本剧是具有语言 学意义的,一次成功的课本剧编演可以使学生的“人体语言”和“内在语言”愈 发成熟,对于语文教学老大难的问题“口语交际”有重要意义。 其次,语文课本剧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 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大大促进自身读、写能力的跳跃式发展。课本剧的编 演离不开团队的努力,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和团队凝聚力。研究者仲 崇录在其作品中提到,学生不喜欢看课内外名著可能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初读有难度,如果利用语文课本剧教学概念,这将大大激发他们阅读课内外名著的热情。 最后,编演语文课本剧是实现语文知识创新与应用的新途径。罗燕老师在 《编演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中写到,课本剧教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剧 本的创作”,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收获很多戏剧相关的知识,由理论 来联系实际。编演课本剧,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可以引导他们更加 深入地探索文本的奥秘。 三、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一)选择合适内容,增强实践效果 “课本剧”,私以为就是借助戏剧的形式来展现课文的内容。只是在课本剧 教学的实际运用中,许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语文课本剧”的内涵,有的甚至无 法避免地走进误区。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著节选《景阳冈》一文,选自章回体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脍炙人口的桥段“武松打虎”。文章是以半白话文的方式呈现的,其中最精彩的焦点片段莫过于“打虎”时的场景。文章以“一扑、一掀、一剪”三个动作展现出老虎的凶猛,具有很强的可观性和想象性。可是,对阅读经验相

语文教学中课本剧表演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课本剧表演的作用 摘要〕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注重探究性学习,倡导突显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 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而课本剧编演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课本剧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门学科为一体,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源”,以 学生主动参与再创造为途径,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中学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 力培养转变的宗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受到了越来越多师生的喜爱。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本剧编演学生主动参与提升综合素养课本剧是最近几 年来在国家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从传统的应 试教育向当下的素质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课本剧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门学科为一体,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源”,以此为基础改编为剧本,然后让学生自己编排、自己表演、自己欣赏,从编到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可教会学生编写剧本,又可以提高学生 的写作水平。 因此,课本剧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中学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的宗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1 课本剧的编排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本剧集音乐、舞蹈、文学、 美术等多门学科为一体,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源”,以学生主动参与再创 造为途径,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中学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宗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受到了越来越多师生的喜爱。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教学一味追求高分高效,使语文课堂枯燥 乏味,气氛沉闷而毫无生气,许多学生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些同学甚至把 语文课视作可有可无的副课。但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亲身参 与课堂、表现自我,从而适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感到新鲜有趣 的同时,自信心得到了满足,从而增强了对语文课的兴趣。如在语文日常教学中 打破单一地学习教科书的现象,积极开展古诗诵读、美文阅读等语文综合实践课 的活动,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比赛机制,鼓励学生用表演 课本剧的形式,具体展现学生对课本阅读的体会和再创造能力。 如:教《春》一文中,学生运用课本剧表演,积极展现“春”到来时旺盛生命 力的特征,在表演“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天像小姑娘,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时,几名女同学或站在台前,用迎风招展的手势语表现春天“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或由蹲而躬,由躬而立,由立而挺,并配有“春雨滋 润了我的骨骼,春风吹绿了我的秀发,啊!春姑娘来啦,我要发芽”的话外音,另有学生围绕树木作活泼的富有生机之舞。学生根据课本阅读后自由发挥,自主创 作表演,弥补了学生想象小草发芽,感悟春之新、美、力的特征上的抽象理解, 并使其迅速找到自身生命情感的勃勃生机与春草发芽的质同,与一切有生命力事 物的神合,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力的同时,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感受中,体会 到了语文教学的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 课本剧的表演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课本剧排演过程中,剧本的编 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言的过程,这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还能充分发挥 学生的想象力,要求其将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这一过程把语 文技能与具体的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学 生语文素养。同时,在表演过程中,为了逼真地表现课本剧情,学生会仔细思考 并添加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信息,而这一思考、添加,使人物形象、情节更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同大学文学学院

目录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 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 (2) (一)教学内容改革 (2) (二)教学方法改革 (2) (三)考核方式改革 (4) (四)教学模式改革 (5) (五)师资队伍建设 (6) (六)教材建设 (6) (七)教学大纲 (6) 四、实施计划 (13) 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13)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母语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母语。同时母语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介,是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好《大学语文》,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大学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本国语的教育。因为母语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深厚的本国语的根基。我国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如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钱学森等,他们不仅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造诣极深,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广博。他们扎实的母语基础,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美的语言文字,使自然科学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相形之下,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由于强调专业性,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

小学课本剧教学工作计划(5篇)

小学课本剧教学工作计划 一、情况分析 本课程参加学生为____至____年级学生,学生基础不同,因此不能采用固定的课本进行教学。 二、课程内容 (一)观看视频。 (二)了解课本剧的特点。 (三)编排以及演练课本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由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较好的显示了课文的具体形象,是形象化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手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中产生强烈的道德情绪的体验。 2、要排和演出一部成功的课本剧,对学生深入理解、领会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要编好课本剧,就必须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阅读和理解,吃透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弄清课文的艺术特色,去构思剧本的表演技巧;把握课文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去研究剧本中人物形象怎样塑造。一篇课文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研读,进而创作出剧本,可以想象对课文的熟知和掌握的程度。另外,要演好课本剧,还必须要求学生说好普通话,把握住人物的语调和语气,把刻画人物性格的神态、心理、语言等手段运用起来,以塑造剧中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声情并梦的艺术氛围中,去体验情节的展

开、高潮的形成、心态的表露、动作的协调、情感的渲泻,从而有效地消化课文内容,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 3、语文课的内容,上自天文,下自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无所不包,有歌颂祖国美丽山川风物的诗文,有赞颂英雄模范人物高尚情操的故事,有讴歌光辉历史事迹和风云人物的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体现出语言、艺术、自然、社会、心灵、行为、生活的美,他们包含深刻丰富的情感。作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的表演,课本剧的演出,将这些富有形象性的义理,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把义理变成视觉形象、听觉感知,通过这些视觉形象、听觉感知的观照,就把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艺术”,并从中获得新知识。同时,学生的情绪和多种感官得到调节,心理觉得舒畅,不厌倦,调剂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其心理健康地发展。另外,课本剧的演出,还使学生从再现作品的生动、真实的画面中,体会人、事、情、理、境的内在联系及典型意义,受到美的陶冶,德的潜移默化,领略到感人的艺术境界,并在艺术美的熏陶下自我教育,培养起真、善、美的道德情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格。 (二)情感目标 1、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2、在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将参与活动的真接兴趣转化为学习、创造的动力。 3、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二)技能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