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

第一章:解表剂

1.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方歌: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7.银翘散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量,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11.败毒散方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

15.大承气汤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方歌: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

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19.黄龙汤方歌: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逐水

20.十枣汤方歌: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第三章和解剂

21.小柴胡汤方歌: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22.蒿芩清胆汤方歌:蒿芩清胆碧玉需,陈夏茯苓枳竹茹,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23.四逆散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24.逍遥散方歌: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25.痛泻要方方歌: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调和寒热

26.半夏泻心汤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表里双解

27.大柴胡汤方歌: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28.防风通圣散方歌: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29.葛根芩连汤方歌: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第四章清热剂

30.白虎汤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生气津。

31.竹叶石膏汤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清营凉血

32.清营汤方歌: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33.犀角地黄汤方歌: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清热解毒

34.黄连解毒汤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为。

35.普济消毒饮方歌:普济消毒治头风,橘皮甘桔柴胡升,翘芩连荷牛僵蚕,玄参马勃和板蓝。

36.凉膈散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37.仙方活命饮方歌:仙方活命芷银防,归芍乳没天贝尝,穿刺草陈通经络,疡门开首第一方。

清脏腑热

38.导赤散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39.龙胆泻肝汤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40.左金丸方歌: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

41.泻白散(泻肺散)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咳喘此方先。

42.苇茎汤方歌:苇茎汤出千金方,桃仁薏苡冬瓜仁,肺痈痰热兼瘀血,化浊排脓病自宁。

43.清胃散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44.玉女煎方歌: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枯宜煎尝。

45.芍药汤方歌: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46.白头翁汤方歌: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味苦性寒能凉血,解毒坚阴攻效奇。

清热祛暑

47.清暑益气汤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清虚热

48.青蒿鳖甲汤方歌:青蒿鳖甲知生丹,热自阴来仔细辩,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49.当归六黄汤方歌:当归六黄二地黄,芩连芪柏共煎尝,滋阴泻火兼顾表,阴虚火旺盗汗良。

第五章温里剂

50.小建中汤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冷服之瘥。

51.理中丸方歌:理中丸主理中乡,人参甘草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52.吴茱萸汤方歌: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回阳救逆

53.四逆汤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微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温经散寒

54.当归四逆汤方歌: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55.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56.阳和汤方歌: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第六章补益剂

57.四君子汤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臣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宜。

58.参苓白术散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59.补中益气汤方歌: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60.玉屏风散方歌:玉屏风散效最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

61.生脉散方歌: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62.四物汤方歌: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63.当归补血汤方歌:当归补血东恒笺,黄芪一两归两钱,血虚发热口烦渴,脉大而虚宜此煎。

64.归脾汤方歌: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脾不统血亦能医。

65.泰山磐石散方歌:泰山磐石八珍全,去苓加芪芩断联,再益砂仁及糯米,妇人胎动可安全。

66.六味地黄丸方歌: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生水,麦冬加入长寿丸。

67.左归丸方歌: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68.大补阴丸方歌:大补阴丸知柏黄,龟版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69.炙甘草汤方歌: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冬生地麻仁襄,阿胶大枣酒煎服,心悸肺痿最有效。

70.一贯煎方歌: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71.百合固金汤方歌: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梗藏,麦冬芍药当归草,主治咳嗽痰血伤。

72.肾气丸方歌: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73.右归丸方歌: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74.地黄饮子方歌: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第七章固涩剂

75.牡蛎散方歌:牡蛎散内用黄芪,小麦麻根共相宜,因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敛阴止汗奇。

涩肠固脱

76.真人养脏汤方歌: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

77.金锁固精丸方歌: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藜,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

78.桑螵蛸散方歌:桑螵蛸散治便数,参苓龙骨同龟壳,菖蒲远志当归入,补肾宁心健忘灵。

79.固冲汤方歌:固冲汤中用术芪,龙牡芍萸茜草宜,倍子海蛸棕榈炭,崩中漏下总能医。

80.固经丸方歌:固经丸用龟板君,黄柏椿皮香附群,黄芩芍药酒丸服,漏下崩中色黑殷。

第八章安神剂

81.朱砂安神丸方歌: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清热养阴可复康。

82.天王补心丹方歌: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83.酸枣仁汤方歌: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用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梦乡。

第九章开窍剂

84.安宫牛黄丸方歌: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牛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85.苏合香丸方歌: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朱乳荜檀襄,牛冰术沉诃香附,中恶急救莫彷徨。

第十章理气剂

86.越鞠丸方歌: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湿火食因,芎香芎苍术兼神曲,气畅郁解痛闷伸。

87.柴胡疏肝散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需,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柴胡疏肝加芎香,枳实易壳功效殊。

88.四磨汤方歌: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沉香槟,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理气力非轻。

89.瓜蒌薤白白酒汤方歌: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喘息短气时咳唾,难卧仍加半夏良。

90.半夏厚朴汤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91.枳实消痞丸方歌: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消中有补两相兼。

92.厚朴温中汤方歌:厚朴温中寒滞方,朴姜蔲草陈苓香,脘腹胀满或腹痛,行气温中用皆灵。

93.天台乌药散方歌: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行气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94.暖肝煎方歌: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95.加味乌药汤方歌: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乌草伦,配入玄胡共六味,经前胀痛效堪珍。

96.定喘汤方歌:定喘苏夏麻杏草,桑芩冬花白果疗,表寒内热痰嗽喘,宣肺化痰诸证消。

97.旋复代赭汤方歌: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

98.橘皮竹茹汤方歌: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99.苏子降气汤方歌: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第十一章理血剂

100.桃核承气汤方歌: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

101.血府逐瘀汤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102.补阳还五汤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103.复元活血汤方歌: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去。

104.温经汤方歌: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105.生化汤方歌: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独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106.咳血方方歌: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粉山栀投,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廖。

107.小蓟饮子方歌: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108.槐花散方歌: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荆芥枳壳充,为末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功。

109.黄土汤方歌: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110.十灰散方歌: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第十二章治风剂

111.川穹茶调散方歌:川芎茶调散用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

112.独活寄生汤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113.大秦艽汤方歌: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114.消风散方歌: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115.羚角钩藤汤方歌: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

116.镇肝熄风汤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牡蛎赭茵供,麦龟膝草龙川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117.天麻钩藤饮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宁。

118.大定风珠方歌: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第十三章治燥剂

119.杏苏散方歌: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枣姜研,清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120.桑杏汤方歌: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

121.清燥救肺汤方歌: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

122.麦门冬汤方歌: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此方珍。

123.养阴清肺汤方歌: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麦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124.增液汤方歌:增液玄参与地冬,热病津枯便不通,补药之体作泻剂,但非重用不为功。

第十四章祛湿剂

125.平胃散方歌: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味和中此方宜。

126.藿香正气散方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127.茵陈蒿汤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128.八正散方歌: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129.三仁汤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130.甘露消毒丹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131.五苓散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猪茯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 绪言 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共收载方剂314首。“方书之祖” 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000余首。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7、宋代,翰林医官院组织编著《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其后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方范本,初载方297首,后增补到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要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严用和《济生方》。 8、金元时期。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清汪昂的《医方集解》。 方剂的组成 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5、常见的引经药: 桔梗(载药上行)--肺经;心经(如天王补心丹) 羌活――太阳经 柴胡――少阳经 白芷――阳明经 川芎――厥阴经 细辛、附子――少阴经(细辛: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药下行,引气血下行 6、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复杂可用二味,但君药药味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 7、方剂的组成变化: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 方剂的分类 北齐徐之才的“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后又有“十二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寒热。 方剂与治法 常用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汗法不仅能发汗,尚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畅通其血,调和营卫。“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

中医方剂学(珍藏版)

中医方剂学(珍藏版) 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多是寥寥几味,《扶阳讲记》中提到的名医田八味先生用药最多不超过八味,观今之中医一般开药都是十多味,多者竟有二三十味,每付药一大包。联想到最近看到的一篇博文,说用药治病如打猎,枪法准的猎人如同狙击手,只需一发子弹即可中的,枪法次的用散弹,一轰一大片,还得是方向正确,如果方向不对,南辕北辙,再多子弹也是枉费。至于个别方剂,用药更是多达七八十味,那就等同投了集束炸弹...!须知,用药非比用兵多多益善!自古医不精辨无异于杀人! 1. 解表剂 1.1.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拗汤,大青龙汤,华盖散,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羌活胜湿汤,葱豉汤,葱豉桔梗汤,香苏散,加味香苏散,香苏葱豉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1.2.辛凉解表:银翘散,银翘汤,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柴葛解肌汤,葛根汤,升麻汤葛根汤,竹叶柳蒡汤 1.3.扶正解表:败毒散,荆防败毒散,仓廪散,参苏饮,再造散,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2. 泻下剂 2.1.寒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化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大黄牡丹汤,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阑尾清解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2.2.温下:大黄附子汤,温脾汤,三物备急丸,半硫丸 2.3.润下:滋肠五仁丸,润肠丸,更衣丸,济川煎,麻子仁丸 2.4.攻补兼施:黄龙汤,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承气养荣汤 2.5.逐水:十枣汤,控涎丹,舟车丸,禹功散,导水丸,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疏凿饮子

方剂学学习体会

方剂学学习体会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的组方规律、方剂的设计原则以及方剂的应用和疗效评价等内容。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医药的治疗思想、方剂的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几点学习体会。 首先,方剂学的学习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医药的治疗思想。中医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辨证施治。方剂学通过研究方剂的组方规律,揭示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运用主义,使我深入了解了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思想。例如,草药一般分为药性,而中药方剂的配伍使用不仅仅是单纯的加减运用,还包括着草药之间的药性药味药性相辅相成,或药性互补、或药性相反、或药性温和、或药性激烈等特点,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配伍理论和用药规律。研究方剂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药性药味归经以及运用方法的不同之处,对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方剂学的学习让我了解了方剂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方剂的制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中药配伍研磨制成粉末,然后根据需要进行提取、破壁、煎煮等工艺,最终得到可以服用的中药液体或固体剂型。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了解了中药制剂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传统的煎煮、浸泡、研磨等手段,以及现代的提取、干燥、包衣、微胶囊等现代制剂方法。这些制剂方法的不

同影响了中药的药效和使用方法,也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再次,方剂学的学习让我了解了方剂的临床应用。中药方剂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和配伍规律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和综合疗效。方剂学研究方剂的临床应用,包括方剂的功效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等内容。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了解了中药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和疗效评价。例如,温阳助阳的方剂如桂附地黄汤、肾气丸等常用于男性阳痿、阳痿早泄等病症,而清热解毒的方剂如银翘散、藿香正气水等常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疼痛等病症。通过了解方剂的临床应用,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最后,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医药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化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中医药是一门古老的医学体系,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药也在不断向现代化发展。方剂学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了解了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例如,通过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生物活性测定等方法,可以研究方剂中药成分的含量、药效评价和毒副作用等内容,为方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剂学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也为我今后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总之,方剂学的学习让我对中医药的治疗思想、方剂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方剂学,我认识到中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 绪言 1、什么是方剂? 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 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君、臣、佐、使的具体涵义及运用特点: 一、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为一方的核心,其药力居方中之首,一般用量偏大。在每一个方剂中君药是必不可少的,但一般只用一味,病情复杂也可用至二味。若用多则使药力分散,并且相互牵制而影响疗效。如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六味地黄丸,以熟地为君,用至八钱,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二、臣药:有二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三、佐药:有三种意义: 1、是佐助药:有二方面意义: (1)用于协助君、臣二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直接用于治疗次要的兼病或兼证。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少,但用数可多于臣药。 2、是佐制药:用于消除或缓解君、臣二药的毒性与烈性。 3、是反佐药: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四、使药:有二种意义: 1、引经药:能把方剂中的诸药引向病所,而发挥专项治疗作用。 2、调和药:是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第三节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变化 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更换变化 第五章剂型 1、汤剂汤剂是中医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 2、丸剂丸剂内服吸收缓慢,药力持久,服用、携带方便,一般适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3、散(粉)剂散(粉)剂制作简便,便于携带,节约药物,其吸收亦较快。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学完整整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着,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着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着《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着《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着《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着《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方剂学 完整版

方剂学完整版 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中药方剂的药性、配伍、用途及给药方法等问题。方剂学的基本原则是“四 相相生”,即药相、人相、病相、环境相相生,因此需要全面 地考虑方剂的组成和作用,以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方剂的药性是指方剂中每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和用量等特征。药性的相互配伍应该考虑其相互作用,有些中药虽然有祛火明目的功效,但是如果未能合理配伍,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临床需要,科学地选择配伍药物,以达到健康治疗的效果。 方剂的配伍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季节、病势轻重、体质寒热等因素,以及体内药物代谢能力、排泄功能等因素。而方剂的配伍也需要考虑疾病的性质和病程,如感冒、咳嗽、慢性胃炎等不同的疾病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并配合药物的用量和给药途径,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方剂的用途除了治疗疾病外,还可以用于预防和保健,如防治感冒、抗击病毒、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因此,在方剂的使用过程中,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用药情况,制定出最有利于患者康复的用药方案。 方剂的给药方法包括口服、外用、注射、吸入等多种方式。不同的给药方法会导致药物的吸收、代谢、分布和排泄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以及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来选择最合适的给

药方式。 总之,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是临床中应用中药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的重要纽带。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方剂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应用方剂治疗疾病,并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得到了改进和完善。方剂学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近年来,方剂学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 首先,方剂学的现代化和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技术的进步,方剂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改进,如计算机辅助药学、高通量筛选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筛选有效成分、评价药效、优化方剂组合,使中药方剂的制定更加科学化、针对性更强。 其次,方剂学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明显。传统方剂学在制定方剂时只考虑一般症状,而忽略了患者的个体差异。而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方剂学越来越注重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生理状态和病情特点定制个性化方案。例如,针对特定体质的方剂、调理具体脏腑器官的方剂等,可以更好地治疗患者的疾病。 再有,方剂学的国际化研究逐渐深入。如今,中医学的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外医学机构和研究机构投入到中医学的研究中,方剂学也逐渐被外界了解和认可。在国际化研

中医方剂学口诀

看歌诀的人注意了:以后歌诀中“三”即代表“枣、姜、草”。例如桂枝汤三勺:桂枝(君)大枣生姜炙甘草白芍 葱白七味饮:治阴虚感冒 日边红杏歌:葱地豆根生卖。 成份:葱白、干地黄、豆豉、葛根、生姜、麦冬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麻黄(君)桂枝杏仁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加白术 功效:解表祛湿。 主治:外感寒湿,一身烦痛。 大青龙汤将麻黄汤早使 生姜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大枣石膏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寒郁化热。 三拗汤干妈姓姜 炙甘草麻黄杏仁生姜 功效: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咳嗽。 桂枝汤桂枝汤三勺 桂枝(君)大枣生姜炙甘草白芍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 出汗异常,神经性头痛,癫痫,产后发热,人流术后发热,经期发热,高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悸),无脉症,怔忡、冻疮。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尝。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 功效:解肌发表。 主治:风寒表虚,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功效:解肌发表,平喘止咳。 主治:桂枝汤证兼有咳喘者。

香苏散:香苏散用草陈皮 香附苏叶陈皮甘草 功效:温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表寒气滞,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脉浮苔白。 香苏葱豉汤香苏散加葱白豆豉 功效:发汗解表,调气安胎。 主治:妊娠外感。 活人葱豉汤葱豉汤加麻黄葛根 功效:解肌发表。 主治:发热恶寒较重,头项强痛,无汗脉浮者。 九味羌活汤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风白芷黄芩川芎苍术甘草生地细辛羌活(君)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重酸痛,口苦微渴。 感冒,流感,荨麻疹,寒湿头痛,胁间神经痛,寒火牙痛,面瘫,寒湿泄泻,肌纤维组织炎。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大羌活汤“四双”兄弟知细草 羌活独活防己防风黄芩黄连苍术白术川芎生地知母细辛炙甘草功效:发散风寒,祛湿清热。 主治:风寒湿邪表证里热较重者。 小青龙汤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下跪 细辛炙甘草干姜五味子(麻黄桂枝)君白芍半夏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嗽,痰白清稀。 过敏性鼻炎,喘息型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感冒,流感,百日咳,胸膜炎,胸水,腹水,肾病性水肿,急性肾炎,寒湿痹痛。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汤加石膏 功效:解表化饮,兼治烦躁。 主治:外感痰饮,咳逆上气,烦躁而喘,脉浮。 注意了:以后我说的“药”或其谐音“要”就是指“芍药(白芍或赤芍)”。加注“君”,在本方中为君药。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汤有五瓣新疆大紫花 射干麻黄五味子半夏细辛生姜大枣紫菀款冬花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共1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第一单元总论 细目一:方剂与治法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二、常用治法 1.汗法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下法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吐法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体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清法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补法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一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二、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指通过调整方剂的组成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习称“随证加减”。 运用前提:主证不变,君药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中的次要药物(只是臣、佐、使药的适当调整)。

中医方剂学

第一章:解表剂 1.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方歌: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7.银翘散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量,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11.败毒散方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 15.大承气汤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方歌: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 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19.黄龙汤方歌: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逐水 20.十枣汤方歌: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第三章和解剂 21.小柴胡汤方歌: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22.蒿芩清胆汤方歌:蒿芩清胆碧玉需,陈夏茯苓枳竹茹,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中医方剂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方剂学试题及答案 一、中医方剂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方剂学作为中医学重要的一部分,研究中医药中方剂的方药学及其应用。本文将提供一些与中医方剂学相关的试题及答案,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知识。 试题一: 请简要解释中药方剂的定义和作用,并列举几个常用的中医方剂。 答案一: 中药方剂是中药药物经过一定比例、配伍规律加工组合而成,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形式。中医方剂通过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常用的中医方剂包括: 1. 四逆散: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寒冷症状。 2. 十全大补汤:具有滋补作用,适用于体虚、气血不足的人群。 3. 清热解毒汤:具有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 4. 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人群。 试题二: 中医方剂的炮制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中医方剂的炮制是指将中草药通过一系列的加工方法,如炒、炙、煮、蒸等处理,使其产生理化变化,增强药性或减轻毒性,并适应临 床需求。 例如,炮制黄连可以减轻其苦寒性质,提高其抗菌效果。将麻黄炙 烤后,可以减少其挥发性成分,从而减轻刺激性,增加祛寒效果。这 些炮制过程可以根据方剂的具体要求进行,以达到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试题三: 请解释中医方剂的组成及配伍原则,并说明其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答案三: 中医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副药、辅助药和调味药四类。主药是方 剂中药组成的主要部分,具有明确的药理作用;副药则起到强化主药 疗效或起配伍作用的作用;辅助药用于调节、增强或消减药物的性能;调味药则用于调节方剂的口感。 中医方剂的配伍原则包括相似原则、相辅相成原则、相互制约原则、相宜原则等。这些原则的目的是使方剂中的各药物相互协作,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例如,相似原则是指在方剂中选用功效相近的药物,如四逆散的组 成药物黄连、干姜、大枣等都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相互制约原则是 指药物之间不能相互制约其药效,如化湿、祛风药物不能同时使用。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 中医方剂书是中医药学重要的参考工具,主要收录了中医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用量和禁忌等内容。下面我将为你推荐几本比较全面的中医方剂书。 1.《中医方剂学》:此书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权威性方剂学教材,由中医药教育部规划教材编写组编写。此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医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内含700多个方剂的详细资料,介绍了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用量、禁忌等方面知识。既适合初学者学习,也适合中级以上中医学习使用。 2.《方剂学与处方学》:此书是由杨建国编写的一本中医方剂学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医家的方剂理论和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500多个常用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功效和应用,同时还包含了方剂的处方方法和调配技巧。此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适合初学者和中级以上中医学习参考。 3.《中医方剂选编》:此书由孟凡民编著,是一本较为全面的中医方剂书籍。此书详细介绍了600多个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组方要点、处方技巧、临床应用经验等内容,并通过多个病例加以说明。此书对方剂的解析较为深入,适合中级以上中医学习使用。 4.《全国中医方剂学教程》:这是中医方剂学的经典教材之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和审定的教材。此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中医方剂学理论,包括方剂的组成、配伍的原则、用法用量、临床应用等内容。此书内容全面、权

威性强,并附有大量的方剂临床应用例子,适合中医专业学生和医师参考。 这些是比较全面和权威的中医方剂书籍,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方剂知识和实用的临床经验,可以帮助医学学习者和中医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中医方剂学。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中级以上的中医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剂书进行学习。

方剂学内容包括

方剂学内容包括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药物配伍规律以及方剂的制备方法等内容。方剂学的研究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运用中药方剂治疗疾病。 方剂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方原则:组方是指将若干种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疗效的中药方剂。组方原则是指在方剂的组方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比如,要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要考虑药物的性味归经等因素。 2. 药物配伍规律:药物配伍规律是方剂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研究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根据中药药性的不同,有些药物可以相互增强疗效,有些药物可以相互制约,还有一些药物可以起到调节作用。药物配伍规律的研究可以指导医生在临床应用中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提高治疗效果。 3. 方剂的制备方法:方剂的制备方法是指将中药研磨、调配、包装等工艺步骤,以及规定的用药剂量和用法用量。方剂的制备方法需要严格按照中医药学的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4. 方剂的临床应用:方剂学的研究还包括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方

剂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合理运用方剂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方剂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方剂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提高方剂的应用水平。 方剂学的研究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方剂学,可以挖掘和总结中医药的宝贵经验,提高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方剂学的研究还可以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提高中医药在全球的影响力。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组方原则、药物配伍规律、方剂的制备方法以及方剂的临床应用等方面。方剂学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提高中药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投身到方剂学的研究中,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方剂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方剂学试题及答案 近来,中医方剂学成为医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方剂学对于探索中药的组方、配伍规律以及药物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将提供一些中医方剂学的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试题一: 请简要介绍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答案: 方剂学是研究中医药方剂的组方规律、制剂技术以及药物疗效等方面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中药的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方剂的炮制、制剂技术的探究以及方剂的临床应用等内容。方剂学的研究对于增进对中药的理解,发现新的药物组方和提高药物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试题二: 方剂学中的“四诊”指哪四诊?请分别简要介绍。 答案: 方剂学中的“四诊”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诊断方法。 -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病情。

- 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色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病情。 - 问诊: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取患者的信息,进 而判断病情。 - 切诊: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皮肤温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试题三: 请简要介绍中医药方剂的制剂技术。 答案: 中医药方剂的制剂技术是指将中草药炮制成可用于临床的剂型。常 见的制剂技术有煎煮、浸泡、蒸馏、研磨等。其中,煎煮是最常使用 的制剂技术,通过不同的煎煮方法和时间,可以提取出中药中的有效 成分,以便治疗相应的疾病。 试题四: 方剂学研究中的“六经”是什么意思? 答案: 方剂学研究中的“六经”是指中医药理论中的六个治病的基本原则或 方向。根据中医六经理论,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人体的阴阳、五脏六 腑等方面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治疗的效果。这六经分别是 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少阴经、厥阴经、太阴经。 试题五:

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 配伍、制剂及应用规律的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 方剂是指将多种药物按照一定比例和制作方法配伍而成,用于治疗特 定疾病或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药物组合。根据不同特点和应用范围, 方剂可以分为经典方剂、个人经验方和现代合理化方。 经典方剂是指在历代医家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上的治疗特定疾病或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药物组合。例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都是经典方剂集。 个人经验方则是指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具有个人特色和 效果显著性质的治疗方法。这类方剂数量众多,但在临床上应用范围 相对有限。 现代合理化方则是指在传统方剂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 发展,对方剂进行合理化改进和创新,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这类方剂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方剂的组成和配伍 中医方剂的组成是指将多种中药按照一定比例配伍而成。根据中医药 学理论,药物配伍应遵循“四气相反”、“五味相克”、“六淫相制”等原则。 “四气相反”是指药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性质,在配伍时 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性质的药物进行搭配。 “五味相克”是指药物具有苦、甘、酸、辛、咸五种味道,在配 伍时要遵循味道互补或互制原则。 “六淫相制”是指将寒邪与温补药搭配使用,以达到调理阴阳平 衡的目的。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不同病情和体质对于药物的适应性。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应选用温热性质的药物进行治疗,而 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则应选用寒凉性质的药物进行治疗。 三、方剂的制剂和应用 方剂制剂是指将配伍好的药物按照一定方法进行加工和制作,以便于 患者服用。常见的制剂方法有水煎、浸泡、蒸馏、浓缩等。 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中医方剂学要求医生 在临床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因此,对于中 医医生来说,掌握方剂数量众多且复杂数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四、现代中医方剂数字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现代中医药事业 也逐渐进入数字化管理阶段。数字化管理可以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和准 确度,并为科学家提供大量数据以便于进一步研究。 数字化管理可以将大量经典方剂数字化存储,方便医生查阅和应用。同时,通过对方剂应用和疗效的数据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方剂 的组成、配伍和应用规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总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方 剂的组成、配伍、制剂和应用规律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 效率和疗效,并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随着信息技术和 互联网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数字化管理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医 药事业向前发展。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类方比较!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类方比较! 1.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 均能降逆平喘,祛痰止咳。用治痰失宣降所致之喘咳证 a. 小青龙汤所致之喘咳证,乃因寒痰水饮壅肺,外感风寒,外寒饮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而致,属外寒内饮之证。故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立法,临证以发热恶寒而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苔白滑等证为特征 b. 定喘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素有痰浊蕴肺,郁而化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故以宣肺降 气,祛痰定喘兼清肺热,散风寒立法,临证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腻而黄,脉滑等证为特征 c. 苏子降气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寒痰壅肺,肺失宣降(上实)为主,且有肾虚不纳气(下虚) 而致,属上实下虚之喘咳证,故以降气祛痰,温肾纳气立法,临证以喘咳痰涎壅盛,痰多清稀, 胸闷,呼多吸少,腰酸脚软,苔白滑,尺脉偏弱等证为特征 2.小青龙汤——杏苏散 两方均有外散风寒,内化痰湿(或痰饮)的功效,用治外感风寒,痰湿内阻之咳嗽证 a. 小青龙汤发汗散寒中尤擅于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多用治外感内饮,尤以寒饮内停肺的喘咳证, 属温化法。亦是治疗肺寒痰喘咳的良方。临证以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舌苔白滑或兼有表证为特征 b. 杏苏散轻散风寒(轻宣凉燥)中长于宣肺气,化痰湿(偏于宣散化痰),为治外感凉燥证的代表 方,亦治外感风寒较轻,兼肺气不宣痰湿内阻之咳嗽,属宣化法。

临证以恶寒头痛,无汗,咳嗽 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脉弦等见证为特征 3.逍遥散——一贯煎 两方均具有疏肝理气而止痛之功。用治疗肝郁不舒所致之胁痛证 a. 逍遥散长于疏肝解郁,并能养血健脾,属调和肝脾之剂,临证多用治肝气郁结为主,兼有血虚脾弱之胁痛证,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证。表现以两胁作痛,或少腹疼痛,乳房作胀,头痛目眩,口 燥咽干,食少体倦,舌淡,脉弦而虚等证为特征 b. 一贯煎重在滋养肝肾,兼能疏达肝气,为滋阴疏肝法的代表方,多用治肝肾阴虚,兼有肝气不 疏之胸脘胁痛证,临证伴有吞酸吐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弦等征候者 4.归脾汤——固冲汤 均重用补气药,意在补气健脾,以复统摄之权,用治脾气虚,气不摄血之崩漏或月经过多,舌淡脉细弱等证 a. 固冲汤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固冲养血收敛止血,去瘀止血,补气固冲以治其本,收涩化淤以治其标,以奏固崩止血之功。用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执血崩月经过多证,伴见量多色 淡质清稀,心悸,眩晕,舌淡脉细弱等证者 b. 归脾汤重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养血安神之品,以达心脾同治,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 意在生血,以复其生血统血之职。用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证 5.四物汤——逍遥散两方均有补血和血之功,用治肝血不足而头目眩晕,月经不调,舌淡,脉细之证。 a. 四物汤重在养血补虚,并能行血调经,为临证补血,调血的基本方剂。多用治冲任虚损,营血 虚滞所致之血虚证,以及妇女月经不调和胎前,产后血虚兼气滞

《中医方剂学》考点汇总

《中医方剂学》考点汇总 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30.银翘散中使用荆芥、豆豉的主要意义是:解表透邪。31.清骨散的功用:泻火养阴,退热除蒸。 32.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33.患者胸胁不舒,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小腹坠胀,月经错后,临经腹痛,脉弦而虚。治宜选用:逍遥散。 34.患者带下,色黄而稠,小便浑浊,阴肿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龙胆泻肝汤。 35.白头翁汤最适用于:热毒血痢。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 制备、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 之一,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命名、组成、配伍规律、药味、药性、功效、不良反应等方面。方命的命名是指方剂的名称及其来源,方剂的组成则是指具体的药物成分。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指中药药物之 间治病的协同作用关系,药味则是指中药的味道特征,包括苦、辛、甘、酸、咸、涩等。药性是指中药药物的性质,包括温、热、凉、寒、平等。功效是指方剂的治疗作用,包括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滋阴补 肾等。不良反应则是指方剂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等。 中医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方剂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药物 组合起来,形成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方剂的配伍规律是中医 药学的关键,并有“六味律”、“八卦配伍”、“养生之道”、“合 剂之道”等配伍规则。 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广泛的方剂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入门》等,这些方剂已经历数千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方剂的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中不乏举世闻名 的方剂如“四逆散”、“桂枝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这些方 剂主要适用于特定的疾病和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具有针对性和疗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通过深入学习中医方剂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