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方剂学(珍藏版)

中医方剂学(珍藏版)

中医方剂学(珍藏版)

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多是寥寥几味,《扶阳讲记》中提到的名医田八味先生用药最多不超过八味,观今之中医一般开药都是十多味,多者竟有二三十味,每付药一大包。联想到最近看到的一篇博文,说用药治病如打猎,枪法准的猎人如同狙击手,只需一发子弹即可中的,枪法次的用散弹,一轰一大片,还得是方向正确,如果方向不对,南辕北辙,再多子弹也是枉费。至于个别方剂,用药更是多达七八十味,那就等同投了集束炸弹...!须知,用药非比用兵多多益善!自古医不精辨无异于杀人!

1. 解表剂

1.1.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拗汤,大青龙汤,华盖散,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羌活胜湿汤,葱豉汤,葱豉桔梗汤,香苏散,加味香苏散,香苏葱豉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1.2.辛凉解表:银翘散,银翘汤,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柴葛解肌汤,葛根汤,升麻汤葛根汤,竹叶柳蒡汤

1.3.扶正解表:败毒散,荆防败毒散,仓廪散,参苏饮,再造散,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2. 泻下剂

2.1.寒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化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大黄牡丹汤,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阑尾清解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2.2.温下:大黄附子汤,温脾汤,三物备急丸,半硫丸

2.3.润下:滋肠五仁丸,润肠丸,更衣丸,济川煎,麻子仁丸

2.4.攻补兼施:黄龙汤,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承气养荣汤

2.5.逐水:十枣汤,控涎丹,舟车丸,禹功散,导水丸,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疏凿饮子

3. 和解剂

3.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柴胡枳桔汤,蒿芩清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2.调和肝脾:四逆散,枳实芍药散,芍药甘草汤,逍遥散,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痛泻要方

3.3.调和脾胃: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

3.4.治疟:截疟七宝饮,清脾饮(汤),柴胡达原饮,达原饮

4. 清热剂

4.1.清气分热: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竹叶石膏汤,栀子豉汤

4.2.清营凉血: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

4.3.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泻心汤,普济消毒饮,凉膈散,神仙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

4.4.气血两清:清瘟败毒饮,神犀丹,化斑汤

4.5.清脏腑热:导赤散,清心莲子饮,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龙脑丸),左金丸,戊己丸(苦散),香连丸,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苇茎汤,桔梗汤,清胃散,泻黄散,玉女煎,芍药汤,黄芩汤,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4.6.清虚热:青蒿鳖四汤,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当归六黄汤

5. 祛暑剂

5.1.祛暑清热:清络饮

5.2.祛暑解表:香薷散,黄连香薷饮,四味香薷饮,十味香薷饮,新加香薷饮

5.3.祛暑利湿:六一散,益元散,辰砂益元散,碧玉散,鸡苏散,桂苓甘露散

5.4.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

6. 温里剂

6.1.温中祛寒: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连理汤,吴茱萸汤,小半夏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内补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

6.2.回阳救逆: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回

阳救急汤,参附汤

6.3.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阳和汤

7. 表里双解剂

7.1.解表攻里:大柴胡汤,复方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防风通圣散

7.2.解表清里:葛根黄芩黄连汤,石膏汤

7.3.解表温里:五积散,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人参汤8. 补益剂

8.1.补气:四君子汤,白术汤,异功散,保元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资生丸,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举元煎,升陷汤,升阳益胃汤,玉屏风散。生脉饮,人参蛤蚧散,人参胡桃汤

8.2.补血:四物汤,圣愈汤,桃红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8.3.气血双补:八珍汤(八珍散),十全大补汤(十全散),内补黄芪汤,薯蓣丸,人参养荣汤,归脾汤,妙香散,加减复脉汤,泰山磐石散,保产无忧散

8.4.补阴: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左归丸,左归饮,大补丸,虎潜丸,一贯煎,二至丸(女贞丹),桑麻丸,百合固金汤,益气清金汤,补肺阿胶汤,阿胶散,月华丸,石斛夜光丸,益胃汤

8.5.补阳:肾气丸,十补丸,青娥丸,加味肾气丸,右归丸,右归饮,赞育丹

8.6.阴阳并补:地黄饮,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

9. 固涩剂

9.1.固表止汗:牡蛎散

9.2.敛肺止咳:九仙散

9.3.涩肠固脱:纯阳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驻车丸,益黄散

9.4.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桑螵蛸散,缩泉丸(固真丹)

9.5.固崩止带:固冲汤,固经丸,震灵丹,樗皮丸,完带汤,易黄

汤,消带汤10. 安神剂

10.1.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生铁落饮,珍珠母丸(真珠丸),磁朱丸(神曲丸)

10.2.补养安神: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孔圣枕中丹,酸枣仁汤,定志丸,甘草小麦大枣汤,黄连阿胶汤,交泰丸

11. 开窍剂

11.1.凉开: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小儿回春丹,行军散,抱龙丸

11.2.温开:苏合香丸(吃力伽丸)冠心苏合丸,苏冰滴丸,紫金锭(太乙神丹)通关散12. 理气剂

12.1.行气:越鞠丸,柴胡疏肝散,枳实薤白桂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半夏厚朴汤,大七气汤,四七汤,厚朴温中汤,良附丸,九气拈痛丸,金铃子散,延胡索汤,四磨汤,五磨饮子,天台乌药散(乌药散),三层茴香丸,导气汤,橘核丸,暖肝煎,启膈散,加味乌药汤,正气天香散

12.2.降气: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柿钱散,大半夏汤,干姜人参半夏丸

13. 理血剂

13.1.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抵当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七厘散,温经汤,艾附暖宫丸,生化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失笑散,活络效灵丹,手拈散,宫外孕方,丹参饮,鳖甲煎丸,大黄庶虫丸

13.2.止血:十灰散,四味丸,咳血方,小蓟饮子,槐花散,槐角丸,黄土汤,柏叶汤,胶艾汤(芎归胶艾汤)14. 治风剂

14.1.疏散外风:小续命汤,三生饮,川芎茶调散,菊花茶调散,苍耳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大活络丹,牵正散,止痉散,玉真散,五虎追风散,消风散,当归饮子,风引汤

14.2.平熄内风:羚角钩藤汤,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建瓴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小定风珠,黄连阿胶汤,阿胶鸡

子黄汤。

15. 治燥剂

15.1.轻宣外燥:杏苏散,桑杏汤,翘荷汤,清燥救肺汤,少参麦冬汤

15.2.滋阴润燥:麦门冬汤,养阴清肺汤,四阴煎,玉液汤,琼玉膏,三才汤,五汁饮,增液汤

16. 祛湿剂

16.1.化湿和胃:平胃散,枳术平胃散,香砂平胃散,柴平汤,不换金正气散,藿香正气散,加减正气散,六和汤

16.2.清热祛湿: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四逆汤,八正散,五淋散,山栀子汤,石韦散,通关丸,滋肾丸,三仁汤,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蚕矢汤,当归拈痛汤,宣痹汤,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中满分消丸,中满分消汤

16.3.利水渗湿:五苓散,四苓散,茵陈五苓散,胃苓汤,猪苓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五皮散

16.4.温化水湿: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真武汤,附子汤,实脾散,萆薢分清饮,鸡鸣散

16.5.祛风胜湿:蠲痹汤,三痹汤,独活寄生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17. 祛痰剂

17.1.燥湿化痰:二陈汤,金水六君子煎,理中化痰丸,导痰汤,涤痰汤,茯苓丸,温胆汤,十味温胆汤

17.2.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清金降火汤,黛蛤散,小陷胸汤,柴胡陷胸汤,滚痰丸,竹沥达痰丸,消瘰丸,海藻玉壶汤

17.3.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17.4.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冷哮丸,痰饮丸,三子养亲汤

17.5.治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定痫丸,止嗽散,金沸草散

18. 消食剂

18.1.消食化滞:保和丸,大安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肥儿丸

18.2.消补兼施:健脾丸,启脾散,枳术丸,枳术汤,枳实消痞丸,

失笑丸,葛花解酲汤,伐木丸19. 驱虫剂:乌梅丸,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化虫丸,布袋丸

20.涌吐剂:瓜蒂散,三圣散,救急稀涎散,盐汤探吐方,参芦饮

仅供临床参考,非专业医生请勿试针试药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完整版】方剂学方歌合集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发表清里此方良。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无汗胸脘闷,发汗解表理气滞。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同。 止嗽散 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经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服用不必煎。 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景岳方,芍药陈皮草姜防,疏散风寒效平和,风寒轻症服之康。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疏风热煮勿过。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甘石伤寒方,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陶氏方,邪在三阳热势张,苓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升麻葛根汤 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穹,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冒有奇功。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加,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服之康。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味承气硝黄草。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大黄附子汤 金匮大黄附子汤,胁下寒凝痛莫当,细辛三药同煎服,功专温下妙非常。 温脾汤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用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麻子仁丸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胃热津亏解便难,润肠通便脾约济。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芫花;悬饮水留胸胁痛,大肿胀满实证佳。 舟车丸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二皮轻粉轻轻入,峻下逐水通便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方剂学

·解表剂
〖主治〗1. 悬饮。2. 水肿。一身悉肿,尤 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 当归 甘草 皂刺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脉微涩而紧。子 阿胶 乌梅 贝母 罂粟壳
〖主治〗下焦蓄血证。〖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温燥伤肺之重证。
1、燥湿化痰
1、辛 温 解 表
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功用〗攻逐水饮。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没药 银花 陈皮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久咳肺虚证。〖〗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血府逐瘀汤
〖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二陈汤
麻 黄 汤 麻黄 桂枝 炙甘草 杏仁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
阳和汤
〖组成〗桃仁 红花 生地黄 川芎 赤芍 牛
半夏 橘红 茯苓 甘草炙(生姜 乌梅)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5、攻补兼施
〖功用〗清热解毒 消肿溃坚 活血止痛 熟地 肉桂 麻黄 鹿胶 白芥子 姜炭 甘草 3、涩 肠 固 脱
膝 桔梗 当归 柴胡 枳壳 甘草
2、滋 阴 润 燥
〖〗痰湿咳嗽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黄龙汤
〖主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 真人养脏汤
〖〗胸中血瘀证。〖〗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增 液 汤 玄参 麦冬 生地
温胆汤
桂 枝 汤 桂枝 芍药 炙草 生姜 大枣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人参 当归 甘草 4、清 脏 腑 热
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 〖组成〗人参 当归 白术 肉豆蔻 肉桂 炙 补 阳 还 五 汤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半夏 竹茹 枳实 橘皮 茯苓 甘草炙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桔梗 生姜 大枣)
导 赤 散 生地 木通 甘草 竹叶
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 甘草 白芍 木香 诃子 罂粟壳
黄芪 归尾 赤芍 地龙 川芎 红花 桃仁 〖功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治〗心经火热证。〖功〗清心利水养阴 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久泻久痢。〖〗涩肠止泻,温中补虚 〖主治〗中风。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麦 门 冬 汤
〖功用〗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九味羌活汤
〖功用〗泄热通便,补益气血。
龙胆泻肝汤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四神丸 肉豆蔻 补骨脂 五味子 吴茱萸 复 元 活 血 汤
〖组〗麦冬 半夏 粳米 人参 甘草 大枣
〖组成〗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
〖组成〗龙胆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当归
〖主治〗肾泄。五更泄泻
〖组成〗柴胡 瓜蒌根 当归 红花 甘草 〖主治〗肺痿。咳唾涎沫,短气喘促,咽 2、清 热 化 痰
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和解剂
生地 柴胡 甘草 车前子
·补益剂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穿山甲 大黄 桃仁
喉干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清气化痰丸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1、和 解 少 阳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
1、补 气
〖治〗跌打损伤。瘀血留胁下 痛不可忍 〖功用〗润肺益胃,降逆下气
〖组成〗 瓜蒌仁 陈皮 黄芩 杏仁 枳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小柴胡汤
2.肝胆湿热下注证。
四 君 子 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4、涩 精 止 遗
〖功〗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益 胃 散 沙参 麦冬 冰糖 生地 玉竹 实 茯苓 胆南星 制半夏
香 苏 散 香附 苏叶 陈皮 炙甘草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脾胃气虚证。〖功用〗益气健脾。 桑 螵 蛸 散
温经汤
〖主治〗胃阴损伤。 〖功用〗养阴益胃。 〖〗 痰热咳嗽。〖〗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主治〗 1.伤寒少阳证。2.妇人热入血室。 左金丸 黄连 吴茱萸
参苓白术散
〖组成〗桑螵蛸 远志 菖蒲 龙骨 人 〖组成〗吴萸 当归 芍药 川芎 人参 桂枝 养 阴 清 肺 汤
小陷胸汤 黄连 半夏 瓜蒌实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功用〗和解少阳
〖〗肝火犯胃证。〖〗清肝泻火,降逆止呕。〖组成〗莲子肉 薏苡仁 砂仁 桔梗 扁豆 参 茯神 当归 龟甲
阿胶 丹皮 生姜 甘草 半夏 麦冬
〖组成〗生地 生甘草 薄荷 贝母 丹 〖〗痰热互结证。〖〗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小青龙汤
蒿芩清胆汤
苇茎汤 苇茎 薏苡仁 瓜瓣 桃仁
茯苓 人参 甘草 白术 山药 (大枣) 〖〗心肾两虚证。〖〗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皮 炒白芍 麦冬 玄参
〖组成〗麻黄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半 〖组成〗 青蒿脑 竹茹 半夏 赤茯苓 青子 〖主治〗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 〖〗脾虚夹湿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白喉, 〖功用〗养阴清肺
3、润 燥 化 痰
夏 芍药 五味子
芩 生枳壳 陈皮 碧玉散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补中益气汤
5、固 崩 止 带
生 化 汤 当归 川芎 桃仁 干姜 甘草炙 百合固金汤
贝母瓜蒌散
〖〗外寒内饮证〖〗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少阳湿热证。〖〗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泻 白 散 地骨皮、桑白皮 甘草炙 〖组成〗黄芪 炙甘草 白术 人参 当归 升 固 冲 汤
〖〗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 小腹冷痛 〖组成〗 百合 麦冬 白芍 桔梗 贝母 贝母 瓜蒌 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
止嗽散
大柴 胡 汤
〖〗肺热喘咳证。〖〗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麻 柴胡 橘皮
〖组成〗白术 黄芪 龙骨 牡蛎 山萸肉 白 〖〗化瘀生新,温经止痛
熟地 生地 当归 甘草 玄参
〖〗燥痰咳嗽。〖〗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桔梗 白前 荆芥 紫菀 百部 甘草陈皮 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枳实 大黄 姜枣 清胃散 生地 当归 牡丹皮 黄连 升麻 〖主治〗1.脾胃气虚证。2.气虚下陷证。芍 海螵蛸 茜草 棕榈炭 五倍子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主治〗风邪犯肺证。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主治〗胃火牙痛。〖功用〗清胃凉血。
3.气虚发热证。
〖主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证。
2、止 血
〖功用〗滋肾保肺,止咳化痰
4、温 化 寒 痰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玉 女 煎 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功用〗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十灰散
苓甘五味姜辛汤
达原饮
〖〗胃热阴虚证。 〖〗清胃热,滋肾阴 生 脉 散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
〖组成〗大蓟 小蓟 荷叶 侧柏叶 茅根茜 ·祛湿剂
〖主治〗痰饮咳嗽。〖功用〗温肺化饮。
2、辛 凉 解 表
槟榔 厚朴 草果仁 知母 芍药 黄芩甘草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 甘草 黄芩 黄连 〖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安神剂
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
1、燥 湿 和 胃
三子养亲汤
银翘散
〖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
〖主治〗协热下利。〖功用〗解表清里
2.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1、重 镇 安 神
〖主治〗血热妄行。 〖功用〗凉血止血。 平 胃 散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组成〗连翘 银花 桔梗 薄荷 牛蒡子 〖功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芍药汤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朱砂安神丸 朱砂 黄连 炙草 生地 当归 咳 血 方 青黛 瓜蒌仁 海粉 栀子 诃子 〖〗湿滞脾胃证。〖〗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功用〗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竹叶 荆芥穗 豆豉 甘草
〖组成〗 芍药 当归 黄连 大黄 槟榔 木 玉 屏 风 散 防风 炙黄芪 白术
〖主治〗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
藿香正气散
〖〗温病初起〖〗辛凉透表 清热解毒 2、调 和 肝 脾
香 甘草 黄芩 官桂
〖主治〗表虚自汗。〖功〗益气固表止汗 〖功用〗 重镇安神,清心泻火。
〖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 半 5、化 痰 熄 风
桑菊饮
四 逆 散 炙甘草 枳实 柴胡 芍药
〖〗湿热痢疾。〖〗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完带汤
小蓟饮子
夏曲、白术、陈皮 厚朴
半夏白术天麻汤
〖〗桑叶 菊花 连翘 杏仁 桔梗 苇根 薄 〖主治〗1、阳郁厥逆。2、肝脾气郁证 白头翁汤 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组成〗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车前子苍 2、滋 养 安 神
〖组成〗生地黄 小蓟 滑石 木通 蒲黄藕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组成〗 半夏 天麻 茯苓 橘红 白术
荷 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热毒痢疾。〖〗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术 甘草 陈皮 黑芥穗 柴胡
天王补心丹
节 淡竹叶 当归 山栀子 炙甘草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甘草 生姜 大枣
〖〗风温初起。但咳 身热不甚 口微渴 脉 逍 遥 散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
〖组成〗酸枣仁 柏子仁 当归 天冬 麦冬 〖〗血淋、尿血〖〗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 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
浮数。〖功〗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组成〗炙甘草 当归 茯苓 芍药 白术 柴 5、清 虚 热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生地黄 人参 丹参 玄参 茯苓 五味子 远 槐 花 散 槐花 柏叶 荆芥穗 枳壳 2、清 热 祛 湿
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胡 烧生姜 薄荷
青蒿鳖甲汤 青蒿 鳖甲 生地 知母 丹皮
志 桔梗
〖主治〗肠风脏毒下血。
茵陈蒿汤 茵陈 栀子 大黄
〖功用〗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 2、补 血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功用〗清肠凉血,疏风行气
〖主治〗湿热黄疸〖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四 物 汤 熟地黄 当归 白芍药 川芎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黄土汤
八正散
·消食剂
柴葛解肌汤
痛泻要方 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营血虚滞证。〖功用〗补血和血 酸枣仁汤 酸枣仁 茯苓 知母 川芎 甘草 甘草 地黄 白术 附子 阿胶 黄芩 灶心土 〖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 1、消 食 化 滞
〖组成〗柴胡 葛根 黄芩 羌活 白芷 芍 〖主治〗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
清骨散
当 归 补 血 汤 黄芪 当归
〖〗虚烦不眠证〖〗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阳虚便血〖〗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栀子仁、甘草炙 木通、大黄
保和丸
药 桔梗 生姜 甘草 大枣 石膏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组成〗银柴胡 胡黄连 秦艽 鳖甲 地骨 〖主治〗血虚发热证。〖功用〗补气生血。
〖治〗湿热淋证。〖〗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山楂 神曲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莱菔子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解肌清热
皮 青蒿 知母 甘草
归脾汤
·理气剂
·治风剂
三 仁 汤 杏仁 白蔻仁 薏苡仁 滑石 〖主治〗食积。〖功用〗消食和胃
升麻葛根汤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
3、调 和 肠 胃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
〖组成〗白术 茯神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1、行 气
1、疏 散 外 风
通草 竹叶 厚朴 半夏
枳实导滞丸
〖主治〗麻疹初起。〖功用〗解肌透疹。 半夏泻心汤
〖功用〗清虚热,退骨蒸。
人参 木香 炙甘草 当归 远志
越 鞠 丸 香附 川芎 苍术 神曲 栀子 川 芎 茶 调 散 川芎 荆芥 白芷 羌活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
〖组成〗大黄 枳实 神曲 茯苓 黄芩
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黄连 大枣 甘草 当归六黄汤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 〖主治〗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嗳 甘草 细辛 防风 薄荷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黄连 白术 泽泻
3、扶 正 解 表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当归 生、熟地黄 黄芩 黄柏 黄连 黄芪 血证。〖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主治〗风邪头痛。 〖功用〗疏风止痛。 甘露消毒丹
〖主治〗湿热食积、脘腹痞满胀痛、大便
败毒散
〖功用〗寒热平调,除痞散结。
〖主治〗阴虚火旺盗汗。
〖功用〗行气解郁。
大秦艽汤
〖组成〗滑石 淡黄芩 茵陈 石菖蒲 川贝 秘结、痢下赤白,里急后重。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功用〗滋阴泻水,固表止汗
3、气 血 双 补
枳实薤白桂枝汤
〖组成〗秦艽 甘草 川芎 当归 芍药 细辛 木通 藿香 连翘 白蔻 薄荷 射干
〖功用〗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桔梗 人参 甘草(生姜 薄荷)
·清热剂
八珍汤
〖组成〗枳 实 厚 朴 薤 白 桂 枝 瓜 蒌 羌活 防风 黄芩 石膏 白芷 生地 熟地 〖治〗湿温时疫。〖〗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木 香 槟 榔 丸
〖〗气虚外感证〖〗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1、清 气 分 热
·祛暑剂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当归 川 【 功 用 】 通 阳 散 结 , 祛 痰 下 气 。
茯苓 独活
连朴饮
〖组成〗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莪术烧黄
参苏饮
白 虎 汤 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香 薷 散 香薷 白扁豆 厚朴
芎 白芍 熟地黄(生姜 大枣)
【 主 治 】 胸 阳 不 振 痰 气 互 结 之 胸 痹 。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厚朴 炒黄连 菖蒲 半夏 豆豉 焦栀 芦根 连 黄柏 大黄 香附 炒牵牛
〖组成〗人参 苏叶 干葛 橘红 半夏 前 〖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功〗清热生津 〖主治〗阴暑。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 〖主治〗气血两虚。〖功用〗益气补血。 半夏厚朴汤 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苏叶 〖功用〗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治〗湿热霍乱。〖〗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痢疾,食积。〖〗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胡 茯苓 桔梗 枳壳 木香 甘草
竹叶石膏汤
重身痛 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炙甘草汤 炙草 生姜 大枣 桂枝 人参 〖〗梅核气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牵 正 散 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证。
竹叶 石膏 半夏 麦冬 人参 甘草 粳米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生地 阿胶 麦冬 火麻仁
金铃子散 金铃子 玄胡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3、利 水 渗 湿
2、健 脾 消 食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麻黄细辛附子汤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 新加香薷饮
〖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 〖〗肝郁化火证。〖〗行气疏肝,活血止痛。〖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五 苓 散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桂枝 健 脾 丸
津两伤证。〖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组成〗香薷 银花 扁豆花 厚朴 连翘 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 厚朴温中汤
玉真散 南星 防风 白芷 天麻 羌活 白附 〖主治〗1.下焦蓄水证。
炒白术 木香 黄连 甘草 茯苓 人参
〖素体阳虚,气虚外感证。〖助阳解表
〖功用〗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干而瘦少。2.虚劳肺痿。
〖组成〗厚朴 陈皮 炙甘草 草蔻仁 茯苓 〖治〗破伤风〖功〗祛风化痰 定搐止痉
2.水湿内停。3.痰饮。
〖主治〗脾胃虚弱,饮食内停,脘腹痞闷,
加减葳蕤汤
2、清 营 凉 血
〖主治〗暑温。发热头痛 恶寒无汗 口渴 〖功用〗益气补血,滋阴复脉
木香 干姜 (生姜)
消风散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葳蕤 生葱白 桔梗 白薇 豆豉 薄荷 炙 清 营 汤
面赤 胸闷不舒 舌苔白腻 脉浮而数者
〖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 猪 苓 汤 猪苓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甘草 大枣
〖组成〗水牛角 生地 元参 竹叶心 六一散 滑石(18g) 甘草(3g)
4、补 阴
〖功用〗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仁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甘草 木通 〖〗水热互结证。〖〗利水清热养阴
枳实消痞丸
〖〗阴虚外感(风热)证。〖〗滋阴解表。麦冬 丹参 黄连 银花 连翘
【主治】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 六 味 地 黄 丸
天台乌药散
〖〗风疹,湿疹。〖〗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防己黄芪汤 防己 黄芪 甘草 白术 〖组成〗干生姜 炙甘草 麦芽曲 茯苓 白
〖〗热入营血证。〖〗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或泄泻。【功用】清暑利湿。
熟地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丹皮 茯苓
乌药 木香 小茴香 青皮 高良姜 槟
〖〗风水或风湿。〖〗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术 半夏曲 人参 厚朴 枳实 黄连
·泻下剂
犀角地黄汤 犀角 生地 芍药 丹皮
清暑益气汤
〖主治〗肾阴虚证。 〖功用〗滋阴补肾 榔 川楝子 巴豆
2、平 熄 内 风
五皮散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 心下痞满,
1、寒 下
〖〗热入血分证。〖〗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组成〗西洋参 石斛 麦冬 黄连 竹叶荷 大补阴丸 熟地 龟板 黄柏 猪脊髓 蜂蜜 〖治〗小肠疝气〖〗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羚 角 钩 藤 汤
生姜皮 桑白皮 陈皮 大腹皮 茯苓皮 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失调。
大 承 气 汤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梗 知母 甘草 粳米 西瓜翠衣
〖主治〗阴虚火旺证。〖功用〗滋阴降火。 暖 肝 煎
〖组成〗羚角 钩藤 霜桑叶 菊花 生白芍 〖治〗皮水证〖功〗利湿消肿,理气健脾。〖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 3、清 热 解 毒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
一贯煎
当归 枸杞 小茴香 肉桂 乌药 沉香茯苓 茯神木 鲜生地 川贝母 竹茹 生甘草
3.里热实证之热厥 痉病或发狂 黄连解毒汤 黄莲 黄芩、黄柏 栀子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北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 枸杞子 川楝子 〖〗肝肾虚寒证。〖〗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热生风证。
4、温 化 寒 湿
·驱 虫 剂
〖功用〗急下存阴,峻下热结
〖治〗三焦火毒热盛证。〖功〗泻火解毒。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滋阴疏肝
〖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苓桂术甘汤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乌 梅 丸
大黄牡丹汤 ++ 桃仁 冬瓜子 芒硝
清瘟败毒饮
·温里剂
2、降 气
镇肝熄风汤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组成〗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生石膏 生地 犀角 生栀子 桔梗 黄芩 知 1、温 中 祛 寒
5、补 阳
苏子降气汤
〖组成〗怀牛膝 生赭石 川楝子 生龙骨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附子 蜀椒 桂枝 人参 黄柏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竹叶 甘草 丹皮
理 中 丸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肾 气 丸 山药 山茱萸 泽泻 茯苓 牡 〖组成〗苏子 半夏 当归 炙甘草 肉桂 生牡蛎 生龟版 白芍 玄参 天冬 生麦芽 真 武 汤 茯苓 芍药 白术 生姜 附子 〖主治〗蛔厥证。 〖功用〗温脏、安蛔
大 陷 胸 汤 甘遂 大黄 芒硝
【功用】解外化内,升清降浊。
〖〗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丹皮 干地黄 桂枝 附子
前胡 厚朴
茵陈 甘草
〖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主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 小 建 中 汤
〖主治〗肾阳不足证。〖功用〗补肾助阳 〖治〗实喘。〖功〗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治〗类中风〖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2.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 ·涌 吐 剂
〖功用〗泻热逐水。
口干咽痛,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 芍药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定喘汤
天麻钩藤饮
〖功用〗 温阳利水。
瓜 蒂 散 瓜蒂 赤小豆(香豉)
血,热盛发斑。
〖〗虚劳里急证。〖〗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6、阴 阳 并 补
〖组成〗白果 麻黄 苏子 甘草 款冬花 杏 〖〗天麻 栀子 黄芩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实 脾 散
〖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腕证。
2、温 下
凉 膈 散 大黄 芒硝 甘草 栀子仁 薄荷 大 建 中 汤 蜀椒 干姜 人参 胶饴
地黄饮子
仁 炙桑白皮 炒黄芩 法半夏
夜交藤 朱茯神 川牛膝 钩藤 石决明
厚朴白术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槟榔 附子 〖功用〗涌吐痰涎宿食。
大黄附子汤
黄芩 连翘 竹叶
〖主治〗中阳虚弱,阴寒内盛证。
〖组成〗熟地黄 巴戟天 山茱萸 石斛 肉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主治〗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苁蓉 炮附子 五味子 官桂 茯苓 麦冬 〖功用〗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 补益肝肾 所致之阴水。〖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吴茱萸汤 吴茱萸 人参 大枣 生姜
石菖蒲 远志
小半夏汤 半夏 生姜
大定风珠
萆薢分清饮
温脾汤
普济消毒饮
〖治〗虚寒呕吐。〖〗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痰饮呕吐。〖〗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白芍 地黄 麦冬 麻仁 五味子 生龟版 益智仁 萆薢 石菖蒲 乌药 (茯苓、甘草)
大黄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 干姜 当归 〖组成〗黄芩 黄连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牛
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旋覆代赭汤
生牡蛎 炙甘草 鳖甲 阿胶 鸡子黄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寒积腹痛。〖〗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蒡子 薄荷 陈皮 甘草 玄参 柴胡 桔梗 2、回 阳 救 逆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覆花 人参 生姜 赭石 炙草 半夏 大枣 〖主治〗阴虚动风证。〖功用〗滋阴熄风。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僵蚕 升麻
四 逆 汤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龟鹿二仙胶 鹿角 龟板 人参 枸杞子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治燥剂
3、润 下
〖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焮痛,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 〖主治〗真元虚损,精血不足。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1、轻 宣 外 燥
5、祛风胜湿
麻子仁丸〗+芍药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 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 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 〖功用〗滋阴填精,益气壮阳。
〖主治〗脾约证。(肠胃燥热,脾津不足),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橘皮竹茹汤 橘皮 竹茹 大枣 生姜 甘草 人参
杏苏散
羌活胜湿汤
〖组成〗苏叶 杏仁 半夏 茯苓 前胡 羌活 独活 藁本 防风 炙草 川芎 蔓荆子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功用〗回阳救逆。
·固涩剂
〖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
橘皮 苦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风湿在表之痹证 〗祛风,胜湿,止痛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防风通圣散
1、固 表 止 汗
〖功用〗降逆止呕,益气清热。
〖〗外感凉燥证。〖〗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独活寄生汤
济川煎
〖组成〗荆芥 防风 连翘 麻黄 薄荷 川芎 3、温 经 散 寒
牡 蛎 散 黄芪 麻黄根 牡蛎
丁香柿蒂汤 丁香 柿蒂 生姜 人参
桑杏汤
++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
〖〗当归 牛膝 肉苁蓉 泽泻 升麻 枳壳 当归 白芍 白术 栀子 大黄 芒硝 石膏 当归四逆汤
〖〗自汗,盗汗。〖〗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胃气虚寒证。〖〗温中益气,降逆止呃。桑叶 象贝 香豉 栀子 梨皮 杏仁 沙参 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肾虚便秘。〖〗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黄芩 桔梗 甘草 滑石
当归 桂枝 细辛 芍药 炙草 通草 大枣
〖〗外感温燥证。〖〗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血虚寒厥证。〖〗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2、敛 肺 止 咳
·理血剂
清燥救肺汤
〖功〗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4、逐 水
〖功用〗疏风解表,泄热通便。
黄芪桂枝五物汤
九仙散
1、活 血 祛 瘀
〖组成〗桑叶 石膏 甘草 胡麻仁 人
十 枣 汤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 仙方活命饮
黄芪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
〖组成〗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五味 桃核承气汤 桃仁 大黄 桂枝 炙草 芒硝 参 阿胶 麦门冬 杏仁 枇杷叶
·祛痰剂

方剂学(中医讲义)

绪言 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来源于方剂; (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 (1)汗法——解表剂 (2)和法——和解剂 (3)下法——泻下剂 (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 (5)吐法——涌吐剂 (6)清法——清热剂 (7)温法——温里剂 (8)补法——补益剂 三、方剂的组成 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各论 1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桂相伍,(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有峻汗之功。(臣) 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 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散中寓收(君) 白芍——敛营养阴。调和营卫(臣) 生姜——助桂枝解肌,温胃止呕;助桂、芍(佐) 大枣——助白芍益阴,补脾益气。调和营卫 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解肌,合白芍酸甘化阴以益阴;调和药性。(佐使) [使用注意]①微火煮取;②药后啜粥以助酿汗;③温覆以助汗出;④方中桂枝、白芍用量相等。 [方剂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中均用桂枝、甘草,具有解表散寒之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 1

★★★ 中医背诵《方剂学》(表格)(122 剂中药方)

中国·中医·《方剂学》(122剂中药方) ●1、解表剂 1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 2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 3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煎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 4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 5 《银翘散》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6 6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生甘草苇根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7 7 《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8 8 《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泻下剂 9 1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10 2 《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11 3 《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12 4 《温脾汤》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13 5 《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蜜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14 6 《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15 7 《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遂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16 8 《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人参甘草桔梗大枣生姜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 ●3、和解剂 17 1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18 2 《蒿芩清胆汤》青蒿淡竹茹半夏赤茯苓枳壳陈皮黄芩碧玉散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19 3 《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20 4 《逍遥散》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当归甘草薄荷烧生姜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21 5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22 6 《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4、清热剂 23 1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24 2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中医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中医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中医方剂学笔记 分享收藏 第一章解表剂 概说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

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6、留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南方地带或夏日天气酷热,人体腠理松散,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太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夏季较冰冷,使用本类丹方,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丹方,以避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普通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内外并重者,则应内外双解。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丹方。 5、本类丹方,普通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避免影响药物的接收。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XXX

中医方剂学(珍藏版)

中医方剂学(珍藏版) 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多是寥寥几味,《扶阳讲记》中提到的名医田八味先生用药最多不超过八味,观今之中医一般开药都是十多味,多者竟有二三十味,每付药一大包。联想到最近看到的一篇博文,说用药治病如打猎,枪法准的猎人如同狙击手,只需一发子弹即可中的,枪法次的用散弹,一轰一大片,还得是方向正确,如果方向不对,南辕北辙,再多子弹也是枉费。至于个别方剂,用药更是多达七八十味,那就等同投了集束炸弹...!须知,用药非比用兵多多益善!自古医不精辨无异于杀人! 1. 解表剂 1.1.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拗汤,大青龙汤,华盖散,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羌活胜湿汤,葱豉汤,葱豉桔梗汤,香苏散,加味香苏散,香苏葱豉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1.2.辛凉解表:银翘散,银翘汤,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柴葛解肌汤,葛根汤,升麻汤葛根汤,竹叶柳蒡汤 1.3.扶正解表:败毒散,荆防败毒散,仓廪散,参苏饮,再造散,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2. 泻下剂 2.1.寒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化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大黄牡丹汤,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阑尾清解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2.2.温下:大黄附子汤,温脾汤,三物备急丸,半硫丸 2.3.润下:滋肠五仁丸,润肠丸,更衣丸,济川煎,麻子仁丸 2.4.攻补兼施:黄龙汤,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承气养荣汤 2.5.逐水:十枣汤,控涎丹,舟车丸,禹功散,导水丸,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疏凿饮子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以下就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欢迎阅读。 解表剂 (一)概述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适用范围: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白或黄、脉浮等表证者。 注意事项: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同时,凡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汗出。但解表取汗,以遍身微汗为最佳。如果汗除不能遍身,或大汗淋漓,都不适宜。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易耗气伤津,甚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临证使用解表剂,必须是外邪所致的表证。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需考虑先解表,后治里;若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经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用。 (二)辛温解表 1.麻黄汤 组成药物: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麻黄为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以

发汗解表,驱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以通肺气之郁闭,为方中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故用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与麻黄伍用可增强其发汗解表之力,并能透营达卫,而除寒热、疼痛之症,为方中之臣药,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本证之喘,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皆上行而散,故配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为甘缓之品,调和诸药,并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有使药而兼佐药之意。 化裁应用: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燥、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若风寒伤肺,鼻塞声重,咳嗽胸闷者,去桂枝,加生姜,以宣散肺中风寒(参三拗汤)。素体痰多者,再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宣肺解表,祛痰止咳。(参华盖散)。 2.桂枝汤 组成药物: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桂枝辛甘温,温经通阳,解肌发汗以散肌表之风寒,用之以调卫为君药;芍药酸苦微寒,益阴敛营,以固在内之营阴,并用以合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一散一收,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使桂枝辛散而不伤阴,芍药酸敛而不碍邪,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之中有调卫散邪之功。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调卫,又能温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助芍药合营阴,二药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均为佐药。炙甘草既益气和中,与大枣同用,助白芍和营,有安内攘外之功,为佐药;又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