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银翘散(《温病条辨》)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银翘散(《温病条辨》)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银翘散(《温病条辨》)

一、组成

连翘一两(9克)、银花一两(9克)、苦桔梗六(6克)、薄荷六钱(6克)、竹叶四钱(4克)、生甘草五钱(5克)、荆芥穗四钱(5克)、淡豆豉五钱(5克)、牛蒡子六钱(9克)。

二、用法

以上诸药共杵为散,每服六钱(9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

三、歌括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银翘汤

鞠通更有银翘汤,竹草麦冬生地黄;阳明温病寒下后,脉浮无汗服之康。

四、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五、主治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

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六、方解

温者,火之气也,自口鼻而入,内通于肺,所以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与皮毛相合,所以温病初起,多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肺受温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肃,故咳嗽。治当辛凉解表,透邪泄肺,使热清毒解。吴氏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训,综合前人治温之意,用银花、连翘为君药,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臣药有二,一是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皆是佐使药。

本方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方中豆豉因制法不同而有辛温辛凉之异,但吴氏于本方后有“衄者,去芥穗、豆豉”之明文。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汤的方论中又明确指出:“去豆豉,畏其温也。”(《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六条)所以本方的豆豉还应作辛温为是。

本方用法中有“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此说实为解表剂煎煮火侯的通则。至于原书加减诸法,如“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因其辛温发散动血),加白茅根三钱(9克)、侧柏

炭三钱(9克)、栀子炭三钱(9克)、清热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此皆银翘散证常见诸兼证之治法,体会其精神即可,不必拘执于一证一药。

银翘散与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之辛凉解表剂,二方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等五味,但银翘散有银花、荆芥穗、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桑菊饮有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之功大。所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

七、附方及方论

银翘汤(《温病条辨》):银花五钱(15克)、连翘三钱(9克)、竹叶二钱(5克)、生甘草一钱(3克)、麦冬四钱(12克)、细生地四钱(12克)、水煎服。功用:滋阴透表。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浮者。

银翘汤为透表清热之轻剂。因下之后,积秽去,腑气通,余邪还表,但以气阴俱伤,未得外透,证见无汗脉浮,故仿银翘散意,“仍以银花、连翘解毒而轻宣表气。”配伍竹叶清上焦之热,生甘草益气清火,增入麦冬、细生地滋阴清热,使还表之邪,得汗而解。若下后虽无汗,但脉浮而洪,或不浮而数者不可用此方。

八、文献摘录(方论)

吴瑭:“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

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又宗喻嘉言芳香逐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温病条辨》)

九、临床报道

1.用银翘散粗末治疗风热感冒1150例,凡感受风温湿热、温疫、冬温等邪气所引起的病,症见微恶风寒、发热自汗、头痛、口渴或不渴而咳、脉浮数、舌苔白、属风热型感冒者,均用本方治疗,一般一剂后热度降低,2~4天可以全愈,平均

2.7天。(《广东中医》(5):25,1962)。

2.运用银翘散治疗温病范围的各种疾病的初期约100多例(其中包括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感、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头炎等),其初期共同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或口干,咽痛等,属外感温邪侵犯肺部,邪在卫分者,用本方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福建中医药》(5):16,1964)。

温病条辨:辛凉平剂银翘散的正确解读

温病条辨:辛凉平剂银翘散的正确解读 银翘散摘录于《温病条辨》卷一,首先看下银翘散的组成及其功能主治:组成:处方连翘30 克银花30 克苦桔梗18 克薄荷18 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 克淡豆豉15 克牛蒡子18 克制法上杵为散。药理作用:银翘散的药理作用《中医杂志》1986(3):59,1.解热:在大鼠实验性体温增高时,分别给予银翘散袋泡剂和片剂,动物体温得以下降,尤其以袋泡剂作用明显。2.抗炎:银翘散袋泡剂对不同原因所致之炎症均有显着性的抗炎作用,而片剂与煎剂对某些炎症作用甚弱或无作用。3.抗过敏:对天花粉所致大、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降低过敏性休克死亡率。4.促进免疫功能:在不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的情况下,袋泡剂能明显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上述作用,无疑是临床应用银翘散治疗外感热病的重要药理学基础。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现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法用量:每服18 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备注: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轻 宣,透泄散邪,清热解毒为君;薄荷、牛蒡子辛凉散风清热,荆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散风为臣;桔梗、甘草以清热解毒而利咽喉为佐;竹叶、芦根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为使。诸药相合,共成辛凉解肌,宣散风热,除烦利咽之功。按:本方制成丸剂,名“银翘解毒丸” 。然后看下后人对于银翘散的解读:银翘散,治风温、温热,一切四时温邪,病从外来,初起身热而渴,不恶寒,邪全在表者。此方吴氏《温病条辨》(可在中医智库APP 中查阅)中之首方。思及当今临床,我们实在有些愧对银翘散。该用不用,不该用滥用,并不是医者应该做的。银翘散与“时时轻扬法”银翘散方的用量与煎服法值得注意。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煎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之所以“勿过煮” ,是因为“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服法:“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如此服用是非常重要的:“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扬法。今人亦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 从银翘散方的组成与煎法来看,原方的用量是相对偏小的。而当前临床上,很多医生笔下的银翘散方用量是相对较大的,特别是患者的每次服用量。为什么?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肯定存在,那就是认识上的问题。通常临证者会认为,银翘散证多是由于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引起,银翘散方中,银花、连翘等药有广谱抗生素作用,在加减中加入板蓝根、大青叶等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这样组方就可以针对细菌或/和病毒感染引起的病症了。在一定程度上,剂量小,消炎、抗病毒力量也小;剂量大,消炎、抗病毒力量也大。于是,临证中,处方剂量就相对偏大,且自认为有足够的理论支持。类似的思维对很多中医临证者影响并不算小。试问,中医中药治疗炎症,果真是直接针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

银翘散总结

银翘散临床总结 ——朽木 2011.2.14 一.从《温病条辩》中看其方症 1.原文本义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云:“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此外在《上焦篇》中尚有六条银翘散加减方,分别为: 第5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第16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 第38 条“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第39条“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第40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第53条“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日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 《中焦篇》一条,即第22条“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主之”。 2. 银翘散类方 上述七条涉及太阴温病、阳明温病汗下后出疹、太阴伏暑、心疟等银翘散加减方和《上焦篇》第18条治疗“大头瘟”之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黄芩、黄连方以及第45条治疗“湿温喉阻咽痛”之银翘马勃散,均以辛凉解表为法,以银翘散命名或重用金银花、连翘者,概称为“银翘散类方”。 3. 银翘散应有“玄参”论 第16条,从此条看,银翘散中应有元参这一味药,该条提出倍元参,并在方中谓:“元参加至一两”。可见不但有元参,而且是加倍使用的。 第38 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第40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据考:元参,性味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解毒,养阴,主治温热病,血热壅盛,发斑,甚则烦躁,谵语之证。《别录》:“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本草纲目》:“滋阴降水,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通过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吴瑭创立银翘散之用意主要是针对春温而设的。意在补“精虚”。正如其在银翘散的方论中经谓:“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瘟”;又谓:“病瘟虚甚死一”。由此可见,温病者,精气先虚。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缉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在温病学中,春温邪犯上焦肺卫,病因主要是精气先虚,因精虚:“温热热变最速”。用银翘散中元参意在补精虚,所以该方中应有元参,就可以理解吴瑭创立银翘散是治疗“春温”在卫的原意。若无元参,就只能作为风热犯表,卫表失和的方剂。 二.现代临床应用 1.银翘散加减方的应用 银翘散原方为:连翘一两,二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右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君:银

解表剂(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翘散概述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塘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吴氏倡导用三焦辨证阐述温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判断预后,主张立法处方紧扣病机。银翘散为温病初起,邪在上焦所设,并随证加减,衍生出多个变方。银翘散在《温病条辨》中的地位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银翘散歌诀 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荷牛豉草,连根梗叶花穗(想象: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全吃了) 银翘散组成 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 银翘散用法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加入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银翘散功能主治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方义 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剂。治当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以为使。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剂。 银翘散化裁 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银翘散附注 银翘解毒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西安方)。本方改为丸剂,名“银翘解毒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改为片剂,名“银翘解毒片”(见《中国药典》一部);本方改为膏剂,名“银翘解毒膏”(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银翘散临床应用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银翘散(《温病条辨》)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银翘散(《温病条辨》) 一、组成 连翘一两(9克)、银花一两(9克)、苦桔梗六(6克)、薄荷六钱(6克)、竹叶四钱(4克)、生甘草五钱(5克)、荆芥穗四钱(5克)、淡豆豉五钱(5克)、牛蒡子六钱(9克)。 二、用法 以上诸药共杵为散,每服六钱(9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 三、歌括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银翘汤 鞠通更有银翘汤,竹草麦冬生地黄;阳明温病寒下后,脉浮无汗服之康。 四、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五、主治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

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六、方解 温者,火之气也,自口鼻而入,内通于肺,所以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与皮毛相合,所以温病初起,多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肺受温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肃,故咳嗽。治当辛凉解表,透邪泄肺,使热清毒解。吴氏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训,综合前人治温之意,用银花、连翘为君药,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臣药有二,一是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皆是佐使药。 本方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方中豆豉因制法不同而有辛温辛凉之异,但吴氏于本方后有“衄者,去芥穗、豆豉”之明文。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汤的方论中又明确指出:“去豆豉,畏其温也。”(《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六条)所以本方的豆豉还应作辛温为是。 本方用法中有“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此说实为解表剂煎煮火侯的通则。至于原书加减诸法,如“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因其辛温发散动血),加白茅根三钱(9克)、侧柏

《中医方剂学》笔记 02

辛凉解表 温邪侵犯人体的特点 1.发病急,传变快。(风寒相对来说,进度慢,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要动态地看) 2.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3.邪可从皮毛、口鼻而入。 4.易伤津耗气。(治疗时温病学派强调,保卫气存津液。伤寒呢,温阳气化津液。) 5.多兼夹秽浊之气。(蒙蔽心窍及神志方面出现的病变早。轻则心烦躁扰,重则窍闭神昏。) 一、银翘散《温病条辨》 【处方】连翘30克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现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每服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备注】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轻宣,透泄散邪,清热解毒为君;薄荷、牛蒡子辛凉散风清热,荆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散风为臣;桔梗、甘草以清热解毒而利咽喉为佐;竹叶、芦根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为使。诸药相合,共成辛凉解肌,宣散风热,除烦利咽之功。按:本方制成丸剂,名“银翘解毒丸”。 外感风热 / 风邪犯卫→发热、恶寒、头痛、也汗或无汗、脉浮数 \ 热蕴成毒→咽痛(本方也能治扁桃体炎这一类) \ 邪犯肺系→咳嗽 \ 邪热伤津→口渴 \ 表热入里→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治法:辛凉透表。还是以发散为主。(银翘散是风热犯卫,桑菊饮是风热犯肺轻浅) 方义分析 辛凉解表 清热解毒 芳香辟秽 君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君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臣荆芥、淡豆豉辛散表邪,制约方中诸药过甚寒性(淡豆豉有两类,1.辛凉,用桑叶水加工,2.辛而微温,用麻黄水加工;本方辛而微温) 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薄荷大剂量清热解毒,小剂量疏肝清肝) 佐桔梗宣肺止咳

名方赏释:银翘散

名方赏释:银翘散 银翘散 连翘银花各一两(30g)苦桔梗薄荷牛蒡子各六钱(各18g)生甘草淡豆豉各五钱(各15g)芥穗竹叶各四钱(12g)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原方证治】 上方功擅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条辨》卷一谓:治“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制方背景】 1.遵《内经》之训,采各家之长 吴瑭提到,银翘散的创制乃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同时还继承了叶桂的治疗思想,在治疗上开创了用辛凉透邪法治疗表证,从而突破了《伤寒论》治疗表证的规矩,使得温病与伤寒邪在表时的治疗泾渭分明。 2.承叶氏之教 叶桂《温热论》提到“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则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辛能宣散,凉能清解,吴瑭遵循叶氏温病初起当用“辛凉轻剂”之训,以轻清宣透之品组方,创制银翘散,来宣泄肺卫,祛除在表之邪。叶氏所说的“辛凉轻剂”,并不专指吴瑭所指的“辛凉轻剂”桑菊饮,而是包括了吴瑭所创制的银翘散、桑菊饮在内。“辛凉轻剂”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出了温邪在表者,不能过用

方剂歌诀详解——银翘散

方剂歌诀详解——银翘散 银翘散 《温病条辨》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外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歌诀总括】 银翘散由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淡豆豉、甘草、桔梗和芦根组成,主要治疗上焦肺卫的病证,体现了辛凉解表的治疗方法,症见发热、咽喉疼痛等症状。如咳嗽,加杏仁、贝母;口渴加天花粉;热重者,可随证加入栀子、黄芩。 【歌诀详解】银翘散主治风温初期,邪在肺卫证。风温邪气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外合皮毛,故风温表证既可见到肺系的症状,又可见到卫分的症状。风热犯肺,肺气不利,可见咳嗽;卫气不畅,阳盛则热,可见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不畅,脉浮而数;热伤津液,则口渴;邪热上熏咽喉,则咽痛。故本方立法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主。 方中以银花、连翘为主,既可辛凉散表,又可清热解毒;配伍薄荷、牛蒡子,增强散表之力,同时还能清头目、利咽喉;竹叶清心除烦,合芦根且能清热生津;桔梗、甘草宣畅肺气,利咽解毒。除上述常用药物外,方中还配伍了辛温的荆芥和淡豆豉。在辛凉解表的方剂中为什么要加入辛温的药物呢?辛凉解表药和辛温解表药虽均能解表,但作用部位存在差异。辛凉解表药的作用部位以肺系为主,发汗力不强,开腠理散邪的作用较弱;而辛温解表药主入卫分而散邪,发散肌表邪气的作用较强。因本方证中卫分证的表现明显,可见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等症状,故此需要对郁于肌表的邪气进行驱除,而辛凉解表药发散力弱,故此处配伍辛温不峻的荆芥穗和淡豆豉,开泄腠理,疏散邪气,这种配伍方法被称为“去性存用”之法。统观全方,本方的用药涉及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清利咽喉和宣畅肺气等多几个

银翘散的应用(附儿科医案)

银翘散的应用(附儿科医案) 银翘散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治疗风温、温热以及某些杂病属于邪在卫分、上焦,治当辛凉清解者的代表方剂。吴鞠通立足于本方,对其发挥变通,以应付各种复杂的病变,大大的扩展了银翘散法的治疗范围。 “ 原文记载的本方药物组成为:银花一两,连翘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并详细叙述了其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芦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作服。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1] 从方剂组成上看,银翘散与桑菊饮均为辛凉解表之剂,适用于风热侵犯肺卫之证。共有连翘、薄荷辛凉轻透以泄风热,桔梗、甘草宣开肺气以止咳嗽;苇根以生津止渴。但银翘散为辛凉复辛温法,有荆芥、豆豉等辛散透表之品,且金银花、连翘用量大,并配竹叶,辛凉清解与透邪作用较强,故吴鞠通称为“辛凉平剂”,邬姗认为金银花、连翘、竹叶为其主药,其功用主在辛凉清宣,透热外达。“…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之剂,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金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结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由此可知,吴氏制方的原则

是“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之为基本方的东垣清心凉膈散本身已具备此功效。且从第七条白虎汤自注所言;“恶热,邪欲出而未遂也。辛凉平剂焉能胜任,…”可证其为清宣透邪之品。[2] 有学者搜集了1994-2005 年间的关于银翘散临床运用的106篇报道,发现了该方在临床的广泛运用,不仅可以用于外感风热的感冒,更可以用于下列多种疾病。 1.急性传染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单纯性鼻炎)、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儿科的急性传染病痄腮、水痘、麻疹、风疹、猩红热(丹痧)、乙脑、手足口病、咽结膜热、呼吸道感染(小儿急乳蛾、小儿感冒)、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麻疹、风疹、水痘等。 2.其他感染性发热 小儿外感高热(急性支气管炎、小儿肺炎)、急性扁桃体炎、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脓肿、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咽炎、中耳炎、泌尿系统感染等。 3.眼耳鼻喉疾病 耳胀、突发性耳聋、鼻咽癌口咽粘膜反应、肾性咽喉病、慢性咽炎、急性咽炎、慢性单纯性喉炎、眼部疾病(过敏性眼病、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面部神经(原发性眶上神经痛证、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等。 4.儿科疾病的治疗 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皮肤脓疱疮)、川崎病、小儿疱疹性口

银翘散《温病条辨》(文献来源:李庆业《传统方剂手册》)

银翘散《温病条辨》(文献来源:李庆业《传统方剂手册》) 【组成】连翘一两(9g) 银花一两(9g) 苦桔梗六钱(6g) 薄荷六钱(6g) 竹叶四钱(4g) 生甘草五钱(5g) 荆芥穗四钱(5g) 淡豆豉五钱(5g) 牛蒡子六钱(9g) 【用法】共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或散剂服用。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依据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本方主证为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无汗或有汗,头痛,咳嗽为次要症状。表热证无汗或有汗不是绝对的。一般因热性升散、开泄,故有汗多见。有时风热邪盛,卫气壅滞,不得发越,也可见无汗。表热证无汗与伤寒表实证之寒闭无汗不同。 本方为辛凉平剂。方中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有芳香辟秽解毒之功,为主药。辅药共分两组,一是薄荷、牛蒡子,增强疏散风热,清利咽喉之力;二是荆芥穗、淡豆豉,此二味均是辛温解表药,但其药性都较平和,温而不燥,配和主药的目的在于透邪解表,而不是为了发汗,故有汗、无汗均可使用。竹叶、芦根甘寒生津,清热止渴,桔梗升提肺气,止咳利咽,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并可配桔梗利咽祛痰。 本方与桑菊饮在用药上均有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等。但本方增用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而桑菊饮仅用桑叶、菊花、杏仁等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从而可知,

银翘散《中医治法与方剂》

银翘散《中医治法与方剂》 【组成】金银花30g 连翘30g 荆芥穗18g 薄荷18g 淡豆豉15g 苦桔梗18g 牛蒡子18g 竹叶12g 甘草9g 鲜苇根30g 【用法】作散,每服30g ;作汤,剂量酌减,水煎数沸,日服4次。 【主治】温病初起,但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头痛,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证析】肺位最高而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而与卫气相通,故主一身之表。温邪自鼻而入,上犯于肺,病因于热,故外证但热不寒;肺气被郁,不能宣发卫气达表,故微觉恶寒;肺气被郁,肺功障碍,故呈咳嗽;头痛是热蒸于上所致,口渴是津液微损征象。喉是肺系组成部分,风热袭肺,津气不利,阻于肺系,故咽喉疼痛;热在上焦,故舌尖红;温病初起,故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综上,此证因有寒热咳嗽而知病在肺卫;因其热多寒少而知病性属热;因有口渴而知津液微受损伤。审证求因,此系温邪上受,邪在肺卫。 【病机】上焦风热。 【治法】辛凉解表法。 【方义】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法宜疏散风热,清宣肺气,恢复肺卫宣发肃降之常。本方辛凉解表,轻清宣达,最为温病初起所宜。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力较强,用量独重,着重消除致病原因,为本方主药。配伍荆芥、薄荷、淡豆豉宣发卫气,散热出表;桔梗、牛蒡子开泄肺气,清利咽喉,协助主药恢复肺卫宣降功能。至于芦根、竹叶、甘草清热生津,既可增强清热力量,又可补充受损阴津,亦有所取。吴鞠通认为此方在于“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根据临证应用,此论较为恰当。 学习此方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由于病机包括病因、病位、病性三个方面,所以治法也就包括消除病因,调理功能,通调气血津液三个方面。此方用金银花、连翘

《温病条辨》名方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温病条辨》名方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银翘散(《温病条辨》)主治证候分析外感风热,邪郁肺卫。银翘散是《温病条辨》上很重要的方。这方虽然出自《温病条辨》,实际上里边都是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里的很多处方,吴鞠通归纳总结出来的。很多用药特点、技巧。它主治证候是一种外感风热,邪郁在肺卫证。邪郁肺卫证强调外邪侵犯体表,邪正相争在体表为主。但并不等于说不涉及肺系,不涉及到纵向的呼吸道,都涉及。但是银翘散和桑菊饮一比,和其他方比,它侧重在于发热。发热是邪正相争在体表皮毛,这个为特点。从外感风热来讲,我们还是看它风热作用于体表以后产生的表现。从性质来讲,风和热,风性疏泄,热性松散,侵犯体表,和体表的卫气相作用,初起阶段必然有一个邪郁肌表,毕竟是外邪,闭郁肌表的时候,有一个无汗的阶段。由于风和热基本都是阳邪,邪正相争必然发热重,恶寒轻而短。这是它的特点。 从理论上讲,恶寒发热同时并见才是表证,风热和人体体表阳气两阳相争,那发热必然重。为什么说恶寒轻而短?初起在无汗阶段,那邪正相争于表,正气不能温煦体表,可以微有恶寒。由于温热病邪传变快,前面说的发病急、传变快,很快就有入里之势,表热还在,里热出现很快,这个时候,随着病邪入里,恶寒就可以没有了。所以在《温病条辨》上讲到银翘散主治的时候讲,太阴风温,太阴肺,风温初起,但热而不恶寒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光发热不恶寒了,这个时候它提到这个了。这时候实际上是什么呢?说明表证,外感的风热或风温初起的那个温热病邪开始入里了,里热开始,早期里热也产生了,逼迫津液外泄,就会有汗了。而这时的有汗,往往是有汗不畅,为什么?体表还有表邪了,汗出不畅。所以完整的讲应该是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数,浮脉主表,数脉主热。外感风热风邪犯卫发热、恶寒、头痛、也汗或无汗、脉浮数热蕴成毒咽痛邪犯肺系咳嗽邪热伤津口渴表热入里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这前面温邪犯卫这一段,应该说是它的主症部份,特别是发热重,恶寒轻而短,脉浮数。这是它判断在风热犯卫在表的一个基本见症。无汗或有汗不畅,反映了动态的

银翘散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银翘散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银翘散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连翘15克,银花15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4克,牛蒡子6克。 【用法用量】共杵为散,每服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散,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也。病重者约2时1服,日3服,夜1服;轻者3时1服,日2服,夜1服;病不解者,作再服。近代多用饮片适量作汤剂,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方歌速记歌诀】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邪在肺卫,表现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苔薄白或薄黄,或舌边尖微红,脉浮而数等症。 【加减】胸膈闷者,为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使邪外出,以防其人里侵袭膻中;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喝;颈肿咽痛,热毒较甚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衄者,热伤阳络,去芥穗、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肺气不利也,加杏仁苦降肺气止咳;2~3日病不解者,热渐人里,但此时邪仍在肺,故仍用本方,但应加入生地、麦冬清入里之热,又能生津液,以防邪热耗伤津液;若再不解,则为邪重热甚,或见小便短者,为 热甚已伤津液,故又当加人知母、黄芩、栀子以清泄里热,同时用麦冬、生地清热生津,又可制约芩、栀之燥。 【方论】本方所治证属温病初起,风热之邪在表,治宜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方中银花、连翘辛凉轻宣,透泄散邪,清热解毒,为君药;薄荷辛凉,疏散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风热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清

《温病条辨》银翘散的前生今世

《温病条辨》银翘散的前生今世 摘要:《温病条辨》银翘散的创立是吴氏继承发展了前人经验,并加以自身学 术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该方不仅仅用在温病初起,现在众多医者许多领域加减沿 用该方,并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挖掘银翘散更多的奥秘,为银翘散赋予了一层 时代的印记。 关键词:银翘散;方源;临床运用;药理研究 银翘散是著名温病大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的,被后世誉为“温病第一方”。原文记载“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着,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是遵循《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法,以“辛凉 秋金之气”来治疗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那么吴鞠通是如何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将此方创制而成,现代人们又对银翘散有哪些新的研究呢? 1.银翘散方源——前生 关于银翘散的来源,吴鞠通在原文有所阐述:谨遵《内经》“治以辛凉”、“治 以咸寒”;“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众多医家 认为银翘散对《内经》理论的一个沿承可以体现在《内经》中提到的“六气淫胜” 理论,即从药物性味着手,配合四时五脏阴阳,以引导人体气机的升降沉浮,从 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而银翘散中“芥穗芳香,清热解毒”便是对喻嘉言治疗瘟疫 时疏风诸方中芳香逐秽的荆芥散的发展运用。但是对于银翘散“用东垣清心凉膈散”,有学者考证[1]实际上,在李东垣留下的书籍中未见清心凉膈散的记载。查 阅其师承关系,张元素的三部著作中也并未见相关记载。但是在王好古的《此事 难知》中有“易老法,凉膈散减大黄、芒硝,加桔梗,同为舟楫之剂,浮而上之,治胸膈与六经热”的记载。另外,对于“凉膈散”有最早记载的书是宋代《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根据其时代与社会背景,可以推出银翘散所循之东垣清心凉膈散大 概是张元素在《局方》的基础上加减改造而成。 此外,吴鞠通独特的学术思想在该方中也得到了体现,如治上焦“非轻不举”,方中所用的金银花,连翘,薄荷,竹叶等来开肺卫之郁热,均是轻宣之品。再者 在方中加荆芥穗、淡豆豉在大量辛凉药中佐辛温之品既利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 以鲜苇根汤煎,取其甘寒养阴之义。芦根甘寒,清热而不伤胃,生津而不敛邪, 生用其清热生津之效更佳,是从吴氏“预护其虚”的思想而来。[2]最后金银花、竹叶、生甘草、淡豆豉、芦根等既可以作为药物使用,又是生活中常用的食材,体 现了吴氏药食同源的思想。故笔者认为银翘散是在吴鞠通继承发展前人验方及治 疗原则后,根据自己临床实践经验和新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而成。 2.银翘散现代临床运用——今世 2.1 银翘散加减现代临床运用 除了《温病条辨》所载之温病初起风热表证外,现代对银翘散的加减运用十 分广泛涉及感染性疾病、儿科、耳眼鼻喉科、面部神经、肾病等。[3]焦志玲[4]用 银翘散加减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组98例,临床治愈率达97.9%,分析指 出银翘散加减方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治愈率较高,能够减轻患者痛苦,缩 短疗程,疗效确切。此外,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急性扁桃体炎[5]、急性咽炎[6]、支 气管肺炎[7]的治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儿科常见的手足口病,风疹,水痘等, 银翘散加减治疗多获良效。刘志强[8]对于属中医风温湿毒疫疠之邪所致的小儿常

银翘散(《温病条辨》)探讨

银翘散(《温病条辨》)探讨 银翘散(《温病条辨》) 主治证候分析 外感风热,邪郁肺卫。 银翘散是《温病条辨》上很重要的方。这方虽然出自《温病条辨》,实际上里边都是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里的很多处方,吴鞠通归纳总结出来的。很多用药特点、技巧。它主治证候是一种外感风热,邪郁在肺卫证。邪郁肺卫证强调外邪侵犯体表,邪正相争在体表为主。但并不等于说不涉及肺系,不涉及到纵向的呼吸道,都涉及。但是银翘散和桑菊饮一比,和其他方比,它侧重在于发热。发热是邪正相争在体表皮毛,这个为特点。 从外感风热来讲,我们还是看它风热作用于体表以后产生的表现。从性质来讲,风和热,风性疏泄,热性松散,侵犯体表,和体表的卫气相作用,初起阶段必然有一个邪郁肌表,毕竟是外邪,闭郁肌表的时候,有一个无汗的阶段。由于风和热基本都是阳邪,邪正相争必然发热重,恶寒轻而短。这是它的特点。从理论上讲,恶寒发热同时并见才是表证,风热和人体体表阳气两阳相争,那发热必然重。为什么说恶寒轻而短?初起在无汗阶段,那邪正相争于表,正气不能温煦体表,可以微有恶寒。由于温热病邪传变快,前面说的发病急、传变快,很快就有入里之势,表热还在,里热出现很快,这个时候,随着病邪入里,恶寒就可以没有了。所以在《温病条辨》上讲到银翘散主治的时候讲,太阴风温,太阴肺,风温初起,但热而不恶寒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光发热不恶寒了,这个时候它提到这个了。这时候实际上是什么呢?说明表证,外感的风热或风温初起的那个温热病邪开始入里了,里热开始,早期里热也产生了,逼迫津液外泄,就会有汗了。而这时的有汗,往往是有汗不畅,为什么?体表还有表邪了,汗出不畅。所以完整的讲应该是无汗或有汗不畅。 脉浮数,浮脉主表,数脉主热。 外感风热

“辛凉解表剂”银翘散之“解表”质疑

“辛凉解表剂”银翘散之“解表”质疑 “辛凉解表剂”的代表方银翘散的主药银花、连翘,既不辛凉,也不解表,怎么就成了“辛凉解表”的代表方了呢? 一《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 《温病条辨·上焦篇》 第二条:“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第三条:“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吴鞠通对“恶风寒”的自注:伤寒之恶寒,太阳属寒水而主表,故恶风寒也;温病之恶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恶风寒也。 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吴鞠通在自注中是这样解释前半条的:“虽曰温病,既恶风寒,明是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成内热外寒之证”,故用桂枝汤(桂枝用量是芍药的两倍)以先解在表之风寒。 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 此条自注说“恶寒已解,是全无风寒,止余温病。”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芦根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以上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与银翘散相关的论述。有如下问题需要质疑。 第一,温病初期的临床表现有: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恶风寒”。在这里,吴鞠通认为“恶风寒”是温

病的固有表现,其自注云:“温病之恶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恶风寒也。” 第二,温病初期的治疗,有恶风寒的用桂枝汤;没有恶风寒的用银翘散。根据吴鞠通的自注“虽曰温病,既恶风寒,明是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成内热外寒之证,故仍旧用桂枝(桂枝用量是芍药的两倍)辛温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热之邪皆解矣。温热之邪,春夏之气也,不恶风寒,则不兼寒风可知,此非辛凉秋金之气,不足以解之。桂枝辛温,以之治温,是以火济火也,故改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在这里,吴鞠通认为,恶风寒是兼有外寒,也就是兼有表证,所以要先解表,用桂枝汤;不恶风寒的,是不兼外寒,所以不能用桂枝汤解表,要用辛凉平剂银翘散。用银翘散的目的是什么呢?他在银翘散的自注中认为是“纯然清肃上焦”,显然不是解表,而是清肺热。因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第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吴鞠通对温病初期出现的“恶寒”的理解是前后矛盾的,对第三条的自注认为,温病本身也会出现“恶寒”,而对第四条的自注则认为,“恶寒”兼有外寒。但是,在他的潜意识里最终还是将“恶寒”作温病初期的固有表现,所以自己一边说银翘散的主证是“但热,不恶寒而渴”,一边在方中加上了明显是辛温解表的药物荆芥穗、淡豆豉。正是他的这种自相矛盾,才导致了将温病初期作为表证,将银翘散作为辛凉解表剂的奇谈怪论。 第四,从吴鞠通的本意来说,用银翘散的目的是为了清肺热,这是肯定的。从用银花、连翘作为方名,作为主药,在方中的用量最大,这都强调了银翘散的清热作用,因为银花、连翘是清热解毒的名药。方中其他药物,除了荆芥穗、淡豆豉以外,也都是清热药。也是因为如此,所以我认为,银翘散用于温病初期不恶寒时,要去掉方中的荆芥穗、淡豆豉。 二《方剂学》中的银翘散 《方剂学》中,银翘散辛凉解表的第一方[1]。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名方必藏】详解《温病条辨》银翘散及变方

【名方必藏】详解《温病条辨》银翘散及变方 作者:徐建涛袭雷鸣潘月丽(指导老师) 选编:敏禾 导读: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塘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吴氏倡导用三焦辨证阐述温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判断预后,主张立法处方紧扣病机。银翘散为温病初起,邪在上焦所设,并随证加减,衍生出多个变方。银翘散在《温病条辨》中的地位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学习银翘散之用法,探寻其理、法、方、药之由来,对我们认识、治疗温病大有裨益。 原文(节选): 一、银翘散本方 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温病乃温热之邪由口鼻而入,郁于手太阴肺经,导致肺气不利而见咳嗽、头痛,郁热蒸腾于肌表而见身热、自汗、午后热甚,温热之邪最易伤人阴津,故见口渴、尺肤热等症。其立方之旨,谨遵“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

又宗喻家言芳香逐秽之说”。同时告诫:“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也;病自口鼻吸收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从中可见,吴氏主张以辛凉苦甘合芳香逐秽法治温病初起手太阴表证,反对用辛温发汗法以解表,一改当时平常医家含糊伤寒、温病,以伤寒法治温病之流弊,是本方特点之一。 方中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为君,薄荷、牛蒡子助君疏散风热、除风利咽,芥穗、淡豆豉助君芳香逐秽、兼以解表,四药共为臣药,佐以苦桔梗、生甘草利咽,竹叶、鲜芦根清热生津除烦,全方共奏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本方妙在以竹叶、芦根预护阴津,用药紧扣病机,时时顾护阴津,为本方特点之二。 本方煎服法亦有特色:“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体现出吴氏治疗温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用药原则,以及对温病起于上(手太阴),伤寒起于下(足太阳)的明显区分,乃本方特点之三。 二、银翘散加减法

解表剂(辛凉解表)

解表剂(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翘散概述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塘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吴氏倡导用三焦辨证阐述温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判断预后,主张立法处方紧扣病机。银翘散为温病初起,邪在上焦所设,并随证加减,衍生出多个变方。银翘散在《温病条辨》中的地位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银翘散歌诀 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荷牛豉草,连根梗叶花穗(想象: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全吃了) 银翘散组成 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 银翘散用法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加入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银翘散功能主治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方义 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剂。治当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以为使。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剂。 银翘散化裁 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银翘散附注 银翘解毒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西安方)。本方改为丸剂,名“银翘解毒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改为片剂,名“银翘解毒片”(见《中国药典》一部);本方改为膏剂,名“银翘解毒膏”(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银翘散临床应用常用于温病范围的各种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感,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头炎等属外感温邪,有肺卫症者。 银翘散各家论述 1.《温病条辨》: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

《方剂学》讲课稿:银翘散

《方剂学》讲课稿:银翘散 上节课讨论了银翘散的主证分析,它的功效归纳,和方义分析。 从它用药分析来看,银翘散的配伍上有这两个明显特点。 1.它是辛凉解表方,中间配伍少量的辛而微温之品,指的荆芥、淡豆豉,体现一种去性取用的方法。这是配伍中的一种技巧。在后面 将要学到的一些方剂里,还有很多去性取用这种方法。这去性取用方法来增强君药,它的辛凉发散作用。 2.整个方是以辛凉透表为主的,但是它配了清热解毒的药物,辛凉透表与清热解毒相配伍,体现了整个方清疏兼顾,以疏为主。疏是疏表,解表。清是清里,包括清热解毒,它是表里兼顾的,是照顾了温热病邪发病急,传变快,容易蕴结成毒的特点。但是全方要注意,还是以疏为主,以辛凉解表为主。 应用 辨证要点 初起发热重,恶寒轻。 从开始感受风热病邪,或风温初起,可以有微恶寒,但以发热为主。初起发热重,恶寒轻,后面可以但热不恶寒,这是一个动态的。 咽痛、口渴 它重要的兼证是咽痛,常见的。口渴是根据温热病邪,入里的一 种不同程度,反映的明显程度不同。 脉浮数

这是使用它的一个辨证的要点。使用的基本依据。 使用注意 风寒和湿温病,夹湿的不适合使用。 服用方法 不宜久煎。《温病条辨》的银翘散的煎服法要求,〝香气大出, 即取服,勿过煮,肺要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也〞。这段话的意 思,前面的好理解,即取服,不能过煮,肺要取轻清,非轻不举!做 为卫分,上焦为主的,是〝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这个原则。过煮味 厚入中焦,是什么意思?入中焦指的是气分。味厚相对辛凉来讲,就 是里面往往以苦寒为主。辛凉的成份,芳香辟秽成分,过煮则挥发了, 味厚就是剩下来的、苦寒类的,那个清气分的,清里的这个为主了。所 以银翘散的煎服法要求,是必须重点掌握的。它是保证这个方疗效的 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当然做为剂型选择上也应该注意,这个方本身用 的是煮散剂。为杵散以后要煎服,煎一下,时间很短。他原来说沸三五沸,开三五开,形容它很短,香气大出,即取服,当然你做成丸剂以后 会影响疗效。丸者缓也。尤其是证情较重,那更应该做汤剂,汤者荡也,因为它主散剂带有汤剂特点,药力布散快,发挥作用,吸收快。 随证加减 伤津 热毒重热伤血络加天花粉 加马勃、玄参 去荆、豉,加白茅根、侧柏、栀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