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解表剂的名词解释

方剂学解表剂的名词解释

方剂学解表剂的名词解释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药方的组成、性能、用法和用量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而“解表剂”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治疗表邪外袭引起的症状和疾病。解表剂的名词解释是解释解表剂的定义、功效、适应症等相关内容。

一、解表剂的定义

解表剂是中医方剂学中用于解表散寒、疏风发汗的药物组合,主要用于治疗由外邪侵袭引起的感冒、感冒引发的发热、头痛、身痛等疾病。解表剂可以通过香港理工大学与香港中医学院的合作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组成药材进行分析和药效学研究,提高其临床疗效。

二、解表剂的功效

1. 解表发汗:解表剂中的药物成分可以快速排出体内的湿气和寒邪,促进毛孔张开,使体内的热气和湿气通过汗液排出体外,以达到解表作用。

2. 疏风散寒:解表剂中部分药物能够舒展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筋骨疼痛,缓解风寒症状。

3. 抗炎镇痛:有些解表剂含有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成分,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症状。

三、解表剂的适应症

1.感冒症状:感冒是由风寒、风热入侵引起的常见病,解表剂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鼻塞、流鼻涕、咳嗽等症状。

2. 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是外邪侵袭引起的发热、咽喉红肿、鼻塞流涕等症状,解表剂中的一些药物可以疏风清热,缓解发热症状。

3.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由风寒入侵引起的恶寒、头痛、鼻塞等症状,解表剂

中的一些药物可以散寒解表,缓解寒症。

四、解表剂的经典方剂

1. 麻黄汤:本方剂由麻黄、桂枝等药物组成,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

2. 葛根汤:本方剂由葛根、麻黄等药物组成,适用于外邪入侵引起的发热、身痛、咳嗽等症状。

3. 三拗汤:本方剂由防风、葱白等药物组成,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咳嗽等。

五、解表剂的潜在风险

尽管解表剂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首先,解表剂一般通过发汗来排除体内湿气和寒邪,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出汗过多,引起脱水等问题。其次,解表剂中的一些成分对体质较弱的人可能有刺激作用,应谨慎使用。

总结起来,解表剂作为方剂学中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治疗表邪外袭

引起的症状和疾病。它具有解表发汗、疏风散寒、抗炎镇痛等功效,适用于感冒、风热、风寒等相关疾病。然而,使用解表剂时需要注意潜在风险,合理用药才能发挥其最佳疗效。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 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 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6(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药汗: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而致营卫不和,在服用桂枝汤后所形成的微汗出。 9(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0.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1.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3.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14.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15(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6.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7.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18.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9.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20.治法:是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21.安神剂:是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22.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间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23.火郁发之:是火热病邪郁遏在里的病证,可用轻宣、升散、清疏、透散之品,使郁火病邪向外透散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24.佐助药:是在方中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其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 25.开窍剂:是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 26.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一书中将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疗大法。 27.佐制药:是方中用以消除或缓解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28.透热转气:是温热病邪初入营分,在清营解毒的同时,配以清透之品,将营分的邪热向外透发,使之从气分而解的一种治 疗方法。 29.治风剂:是凡用辛散疏风或滋潜熄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治疗风病的方剂。 30.清法:是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泄火解毒、清热祛暑以及清虚热等作用,以祛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专长)-方剂学-解表剂

第二单元解表剂 (一)概述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是为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而设。此时邪未深入,病势轻浅,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使外邪从肌表而出。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如法,病邪不从外解,必转深入,变生他证。本类方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由于表证有寒热之异,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应酌情选用不同类型的解表剂。若兼见气、血、阴、阳等不足者,还须结合补益法使用,以扶正祛邪。 (2)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组方,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3)在服法上一般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热粥,以助汗出;服解表剂的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续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 (4)服解表剂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5)表邪未尽,而见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二)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甘草炙,一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腠理闭塞,经脉不通,肺气失宣所致。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为君,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为臣,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发汗解表,又可畅行营阴以解诸痛。杏仁为佐,降利肺气,与麻黄配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止咳平喘之功。甘草为佐使,既可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以防麻、桂发汗太过而耗伤正气。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诸症可愈。 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本证由外感风寒,卫强营弱,营卫失和所致。治宜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中桂枝为君,

方剂学解表剂的名词解释

方剂学解表剂的名词解释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药方的组成、性能、用法和用量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而“解表剂”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治疗表邪外袭引起的症状和疾病。解表剂的名词解释是解释解表剂的定义、功效、适应症等相关内容。 一、解表剂的定义 解表剂是中医方剂学中用于解表散寒、疏风发汗的药物组合,主要用于治疗由外邪侵袭引起的感冒、感冒引发的发热、头痛、身痛等疾病。解表剂可以通过香港理工大学与香港中医学院的合作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组成药材进行分析和药效学研究,提高其临床疗效。 二、解表剂的功效 1. 解表发汗:解表剂中的药物成分可以快速排出体内的湿气和寒邪,促进毛孔张开,使体内的热气和湿气通过汗液排出体外,以达到解表作用。 2. 疏风散寒:解表剂中部分药物能够舒展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筋骨疼痛,缓解风寒症状。 3. 抗炎镇痛:有些解表剂含有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成分,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症状。 三、解表剂的适应症 1.感冒症状:感冒是由风寒、风热入侵引起的常见病,解表剂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鼻塞、流鼻涕、咳嗽等症状。 2. 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是外邪侵袭引起的发热、咽喉红肿、鼻塞流涕等症状,解表剂中的一些药物可以疏风清热,缓解发热症状。

3.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由风寒入侵引起的恶寒、头痛、鼻塞等症状,解表剂 中的一些药物可以散寒解表,缓解寒症。 四、解表剂的经典方剂 1. 麻黄汤:本方剂由麻黄、桂枝等药物组成,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 2. 葛根汤:本方剂由葛根、麻黄等药物组成,适用于外邪入侵引起的发热、身痛、咳嗽等症状。 3. 三拗汤:本方剂由防风、葱白等药物组成,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咳嗽等。 五、解表剂的潜在风险 尽管解表剂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首先,解表剂一般通过发汗来排除体内湿气和寒邪,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出汗过多,引起脱水等问题。其次,解表剂中的一些成分对体质较弱的人可能有刺激作用,应谨慎使用。 总结起来,解表剂作为方剂学中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治疗表邪外袭 引起的症状和疾病。它具有解表发汗、疏风散寒、抗炎镇痛等功效,适用于感冒、风热、风寒等相关疾病。然而,使用解表剂时需要注意潜在风险,合理用药才能发挥其最佳疗效。

方剂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总论 方剂:方剂就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得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得要求,妥善配伍而成得。 方剂学:方剂学就是研究与阐明治法与方剂得理论及其临床运用得一门科学,就是中医学得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治法,就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得治疗法则。 常用治法“八法”:汗、与、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汗法就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得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得一类治法。 吐法:吐法就是通过涌吐得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得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得一类治法。 下法:下法就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得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得一类治法。 与法:与法就是通过与解或调与得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与之证得以解除得一类治法。 温法:温法就是通过温里祛寒得作用,以治疗里寒证得一类治法。 清法:清法就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得一类治法。 消法:消法就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得有形之邪渐消缓散得一类治法。 补法:补法就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得一类治法。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得药物;2、针对重要得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得药物;2、佐制药, 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得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得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得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得药物;2、调与药,即具有调与方中诸药作用得药物。 二、章节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得方剂,统称~

方剂学名词解释

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 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 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6.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药汗: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而致营卫不和,在服用桂枝汤后所形成的微汗出。 9.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0.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1.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3.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14.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15.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6.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7.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18.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9.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20.治法:是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21.安神剂:是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22.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间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23.火郁发之:是火热病邪郁遏在里的病证,可用轻宣、升散、清疏、透散之品,使郁火病邪向外透散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24.佐助药:是在方中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其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 25.开窍剂:是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 26.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一书中将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疗大法。 27.佐制药:是方中用以消除或缓解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28.透热转气:是温热病邪初入营分,在清营解毒的同时,配以清透之品,将营分的邪热向外透发,使之从气分而解的一种治 疗方法。 29.治风剂:是凡用辛散疏风或滋潜熄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治疗风病的方剂。 30.清法:是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泄火解毒、清热祛暑以及清虚热等作用,以祛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31.调和药:是方中能调和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的药物。 32.逆流挽舟:是痢疾因挟湿外邪从表陷里,致肠道壅滞,传化功能失调者,用疏表散邪,使陷里之邪从表出而愈,其痢自止的一种治疗方法。 33.和解剂:是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胃肠不和证,以及疟疾的方剂。 34.甘温除热:是用甘温药物治疗因虚而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 35.清热剂:是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36.培土生金:又称补脾益肺。是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益脾气的方药以补益肺气的方法。 37.理气剂:是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38.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39.祛痰剂:是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40.泻下剂:是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41.消法:指通过消食导滞、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食、水、虫等久积而成的痞结癓块的一种治疗方法。 42.武火:指煎药时用的势猛而力大的火候。 43.下法:指通过泻下通便的方法,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法。 44.酸甘化阴:指将具有酸味的药物和甘味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以化生阴液的一种治疗方法。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第一章解表剂 概说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

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方歌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可恢复肺之宣发之功能。——君 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散肌表之寒。——臣 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则肺气可宣可降,喘止咳平。(二药性味,麻黄属升,杏仁属降,一升一降,相得益彰)——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 (1)缓解麻黄、桂枝悍烈之性,不致发汗太过。 (2)使气分之麻黄和血分之桂枝协调为用。 (3)协调升发之麻黄与肃降之杏仁的作用。 (4)炙甘草本身有止咳平喘之功。——使 运用 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表虚

方剂学参考答案

方剂学参考答案 方剂学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方剂:在辨证申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配合合适的用量,剂型,用法合理配伍而成。 2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3膏滋:又称煎膏,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 4烊化(溶化):胶质,黏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如阿胶,蜂蜜等,应单独溶化,趁热与煎好的药液混合均匀,顿服或分服。 5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6.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的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为泻下剂。 7.和解剂:凡具有何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的方剂,统称轻微和解剂。 8.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9.祛暑剂:凡以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组成,具有驱除湿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统称为祛暑剂。 10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为温里剂 11.表里双解剂:凡以解表药配伍清热药,或者温里药,或泻下药等为主组成,具有表里同治,内外分解等作用,用以治疗表里同病的方剂. 12.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损病症的方剂. 13.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涩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滑脱病症的方剂. 14.安神剂: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是中医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方剂是根据药性、功效、用量等要求,将多种药物进行合理搭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法是中医治疗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在辨明病因、病机、病证的基础上,治法是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法有汗、和、下、消、吐、清、温、补等八种。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从汗液排出的治疗方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排出的治疗方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胃肠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排出,以达到祛邪除病的目的。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治疗里寒证。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清除里热之邪。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

虫等方法,消除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主治各种虚弱证候。 在方剂中,有七方和十剂的分类。七方包括大、小、缓、急、奇、偶、复。十剂包括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方剂中的药物还可以分为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君药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或治疗重要兼病的药物。佐药分为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分别起到加强治疗作用、消除或减弱君、臣药毒性、防止药物格拒的作用。使药包括引经药和调和药,分别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和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 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泻下剂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 3、方剂的分类有哪些?

中医方剂学第章解表剂

中医方剂学第章解表剂 一、解表剂的概述 解表剂是中医临床中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和风热感冒等外感病的一类中 药方剂。其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解表发汗、解热止痛。解表剂一般选用性温、性凉而辛辣、微苦的中草药,能够促进人体的散发汗液,从而达到解表清凉的效果。另外,解表剂还可以帮助提高人体免疫力,对于预防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常用的解表剂 1. 防风通圣 防风通圣是一种很常见的解表剂。它由当归、白芍、葛根、防风、桂枝、干姜、大枣等多种中草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风热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防风通圣的使用方法是将药材煎汤,一日三次,每次饮用剂量为150-200毫升。 2. 感冒清热颗粒 感冒清热颗粒是一种常见的解表剂,它是由黄芩、连翘、板蓝根、荆芥、甘草 等多种中草药组成。感冒清热颗粒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使用方法是将药材倒入杯中,加入适量开水冲泡,每日三次,每次饮用剂量为1袋。 3. 五福宁胶囊 五福宁胶囊是一种成熟的中成药,它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石斛等中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汗的功效。五福宁胶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使用方法是一日3次,每次3粒。 三、解表剂的禁忌症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使用解表剂,特别是对于某些人来说,解表剂存在禁忌症。以下列出了一些常见的禁忌症: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某些解表剂; •患有萎缩性鼻炎、慢性鼻炎等疾病的人需要谨慎使用; •患有胃病、肝病、肾病等身体虚弱状态的人需要谨慎使用; •儿童和老人需要根据年龄适当减量。

四、解表剂的注意事项 使用解表剂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治疗作用。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使用解表剂前,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规定用量; •对于个体过敏和已知过敏的人应慎用解表剂; •使用解表剂时需要避免某些食物和药品,防止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停用解表剂。 五、 解表剂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一类中药方剂,它具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汗、解热止痛等功效,能够有效地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和风热感冒等外感病。但是,在使用解表剂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禁忌症和注意事项,认真遵守医生的嘱咐,以确保解表剂能够更好地起到治疗作用。

方剂学总结

一、解表剂 1.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 2.适用范围: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兼见表证者 3.分类:(1)辛温解表 (2)辛凉解表 (3)扶正解表 4.注意事项:(1)辨清病证性质,适当遣药组方 (2)把握煎服方法,利于发汗驱邪 (3)解表取汗标准,以遍身微汗为佳 (4)权衡表里轻重,治疗主从有序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 组成:麻黄9g 桂枝6g 杏仁6g 炙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特点:麻桂相须,开腠透营,发汗解表之功益彰;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利肺平喘之效更甚。 2、桂枝汤

组成: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3g(12枚) 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配伍特点:一是发中有补,散中有收,祛邪而不至过汗,和营使发汗有源;二是既能辛甘化阳,又能酸甘化阴,阴阳并补(气津同补),调和营卫。 3、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9g 防风9g 苍术9g 细辛3g 川芎6g 香白芷6g 生地黄6g 黄芩6g 甘草6g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 浮或浮紧 配伍特点:一是辛温升散药和寒凉清热药合用,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使汗而不峻,清而不滞;二是药备六经,通治四时,充分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4、香苏散 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120g 炙甘草30g

方剂学重点

方剂学 一、名词解释: 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防治疾病的药方。 2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和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 3治法:是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八法: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八种方法,简称“八法”。 5汗法:即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6吐法:即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的作用,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7下法:即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8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9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的寒邪一种治疗方法 10清法:通过清泻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清热祛暑以及清虚热等作用,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1补法: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2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渐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癥块的一类 治疗方法。 13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14 臣药:⑴是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⑵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佐助药):指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治疗次要病证的药物佐制药,指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佐制药:指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5 使药:引经药(引经报使):即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指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16 逆流挽舟法: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从表出而愈,称为“逆流挽舟法”。 17 透热转气:是温热病邪初入营分,在清热解毒的同时,配以清透之品,将营分的邪热向外透发,使之气分而解的一种 治法。 18 火郁发之:是火热病邪郁遏在里的病证,可用清宣、升散、轻疏、透散之品,使郁火病邪向外透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19 甘温除热:用甘温的药物治疗因虚而致身热的方法。 20 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具有通便、攻积、逐水的作用,能够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21 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能够治疗伤寒少阳证、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的方剂。 22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能够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23 温里剂:凡是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的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温里剂。 24 补益剂:凡是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为补益剂。属八 法中的“补法”。 25 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 26 安神剂:以安神药为主,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病症的方剂,统称为安神剂。 27 开窍剂:凡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窍闭神昏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 28 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29 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理血剂。 30 治风剂:凡以辛散疏风或滋潜熄风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以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31 治燥剂: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 燥剂。 32 祛湿剂: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于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湿剂。 33 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常与理气药、软坚散结 药配伍使用

方剂名词解释

方剂: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得一类治法。 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在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地作用,以治疗里寒症的一类治法。 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发: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解表、发汗、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得方剂。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驱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 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治疗里寒症的方剂。 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 安神药: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定神智的作用,用以治疗心神不安病症的方剂。 开窍剂:凡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窍闭神魂证得方剂。 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得方剂。 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病症的方剂。 治风剂: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火平熄内风的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 治燥剂: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得方剂。 祛湿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症的方剂。 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的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消食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作用,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驱虫剂: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以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解表剂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 方剂学——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要点二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若表邪未尽,又出现里证,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使用解表剂。 3.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宜。汗出不彻,病邪不解;汗出过多,易耗伤气津,甚或亡阴亡阳。 4.药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既助汗出,又防复感。 细目二辛温解表 要点一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口诀:桂枝要炒姜枣。注解:要=芍药,炒=甘草,姜=生姜,枣=大枣。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弱。 【组方原理】本方证为风寒客表,营卫不和所致。风寒之邪侵袭肌表,风性疏泄,使卫阳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故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缓,即所谓“营卫不和”,又称为风寒表虚证;邪气郁滞,肺气不利,胃失和降,则鼻鸣干呕;风伤营卫之表证,故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治宜发汗解肌,调和营卫,祛邪与调正兼顾为治。方中以桂枝为君,解肌发表,辛甘散寒以调卫。以白芍为臣,酸寒敛阴以和营。君臣相配,一散一收,散中有收,汗中寓补,相反相成,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表,又能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温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助白芍调和营血。姜枣相配,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药对,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且甘草与桂枝相合能辛甘化阳,与白芍相合能酸甘化阴,功兼佐使之用。 综观本方,药虽五味,但配伍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既调和营卫,又调和阴阳,故柯琴称本方“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 首先是调和营卫。即桂枝配芍药一调营卫为主,生姜配大枣二调营卫为辅。 其次是调和阴阳。即以桂枝、生姜配炙甘草、大枣以辛甘化阳,以芍药配炙甘草、大枣酸甘化阴。 【加减化裁】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6(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药汗: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而致营卫不和,在服用桂枝汤后所形成的微汗出。 9(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0.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11.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3.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14.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13(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

治疗方法。 16.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乂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17.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18.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9.汗法:是通过开泄月奏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20.治法:是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21.安神剂:是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22.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间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23.火郁发之:是火热病邪郁遏在里的病证,可用轻宣、升散、清疏、透散之品,使郁火病邪向外透散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24.佐助药:是在方中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其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25.开窍剂:是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26.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一书中将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疗大法。 27.佐制药:是方中用以消除或缓解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28.透热转气:是温热病邪初入营分,在清营解毒的同时,配以清透之品,将营分的邪热向外透发,使之从气分而解的一种治 疗方法。 29.治风剂:是凡用辛散疏风或滋潜熄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治疗风病的方剂。 30.清法:是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泄火解毒、清热祛署以及清

方剂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总论 方剂: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常用治法“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 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二、章节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

中医执业医生 方剂学 第二单元 解表剂

第二单元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解表剂主要适用于表证。凡风寒初起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使用解表剂治疗。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由于表证有寒热之异,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应酌情选用不同类型的解表剂。如表证属风寒者,当用辛温解表剂;表证属风热者,当用辛凉解表剂;若兼见气、血、阴、阳等不足者,还须结合补益法使用,以扶正祛邪。 (2)解表剂多以辛散轻扬药物为主组方,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3)解表剂一般宜温服,服后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续微微汗出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 (4)饮食方面,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5)表里同病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若表里并重,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等,则不宜继续使用解表剂。 细目二辛温解表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营卫郁滞,肺气失宣所致。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故方中以苦辛性温之麻黄为君,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郁闭之肺气。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配伍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桂枝既能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能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麻黄、桂枝两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以止咳喘。杏仁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调和药性,既能助麻、杏之宣降,又能缓麻、桂之峻烈,使汗出不至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诸症可愈。 全方配伍特点:麻黄、桂枝并用,开腠畅营,发汗解表之力较强;麻黄、杏仁并用,宣中有降,宣肺平喘之效较著。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3)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