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晓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评)

孙晓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评)

孙晓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评)
孙晓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评)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孙晓

新疆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0级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孙晓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下面笔者即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量词偏误类型研究

不同学者通过自己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唐淑宏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1]中,总结了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量词偏误类型。该文以《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的46个甲级量词和《初级汉语课本》中的量词为调查内容,采取“打撒网”式的搜集,对留学生的考试试卷、作业、作文及交谈中所表现出来的量词偏误作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研究范围内的量词偏误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类:

(一)量词“个”的泛化

有的留学生企图找“捷径”,他们发现一个“万能”量词“个”,因此,不管是什么名词,其前面都要放一个量词“个”。使用这种交流方式,中国人能够听懂,因此,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巧妙的方法。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巧妙”的方法,而是一个“取巧”的方法。靠这种方法,学不到标准的汉语,只能打打马虎眼而已。一般地说,汉语的名词都有它固定的量词的搭配。因此,不能随便给它配上量词“个”。而且,量词运用要恰当,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表达细腻感情的修辞作用,这是量词的主要功能之一。比如“一轮明月”和“一弯新月”说的都是月亮,但是前

者说的是圆月,所以用量词“轮”;后者说的是月牙,所以用量词“弯”。如果都用量词“个”来描写,“一个明月”、“一个新月”就没有形象意义的区分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不知何为正确的量词时用“个”,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有“个”比没有量词强。对此,我们一方面是无奈,另一方面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可适度宽容。

(二)同音异形量词

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量词时,在遇到同音异形量词时,特别容易出现偏误。如“棵、课、颗”、“副、幅”等。在调查学生的考试试卷中,要求学生填写量词,便出现了“一颗/课树”这样的偏误。由于汉语量词十分丰富,用法又非常复杂,同音异形量词的用法对留学生来说就显得更为困难,因此在遇到同音异形量词时出现偏误,也是在所难免的。

(三)意义相近的量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果两个量词的意义十分相近,留学生就极易出现偏误,如“根”和“条”这两个量词都是用于长条形的事物,因此这两个量词经常出现混用现象。

(四)指称同一事物个体和群体的量词

在调查中,如果指称同一事物既有个体量词又有群体量词,就极易出现偏误。如指称“树”的量词可以有“棵、行、排、片”等,于是就出现了“我昨天买了一行树”这样的偏误。

(五)未用量词或乱用量词

当遇到较难或者没有学过、没有把握的量词时,很多学生采取了回避策略,往往对调查问卷上的练习不填,或者在需要填上量词的位置上填上一个字,和前面或后面的字组成一个词或短语,尽管我们已经明确告诉学生要用量词填空。可见,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量词的概念。也有的时候,在不该用量词的时候,留学生却偏偏用上了量词。

天津师范大学郭晓沛在其研究生学位论文《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2]中将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量词时发生的偏误分为以下几类:

1.量词“个”化现象

2.同音异形量词易出现偏误

3.使用范围相近的量词易出现偏误

4.指称同一事物个体和群体的量词极易出现偏误

5.该用而未用量词或不该用而乱用量词。

这个结论与前文唐淑宏相近。

陕西师范大学张静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名量词偏误分析及教材研究》[3]中的偏误类型总结,结论与上文相似,但认为泛化现象不仅限于“个”,也有其他一些名量词的泛化。比如:有的学生知道“本”和“书”搭配,就把“本”泛化到所有和书籍沾得上边的东西上,于是就出现了“一本报纸”。还有学生把“件”泛化到所有的衣物上,就有“一件裤子、一件帽子、一件裙子”等。

该文除了总结出与上文类似的类型外,还总结了“不同国情和民族习惯引起的量词使用偏误”,认为不同的国情和民族习惯常常也会引起量词使用偏误。例如初级阶段测试卷中“那时我们都不到20岁,正在东北的一()大学读书。”很多学生没有选“所’,选了“家”。汉语用“家”来计量企业单位,很多学生可能把“学校”看作企业单位,所以选了“家”,这是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所致,我们知道在国外很多“学校”是私人的,有点企业的性质。还有“这()牛奶”,哈萨克斯坦学生普遍填的是“碗”,这是该民族用碗喝牛奶的生活习惯的一种表现。中级阶段测试卷中的“一碗()”,一些韩日学生就没有选择B“茶”,在他们的风俗习惯里,“茶”很少被倒在“碗”里。

四川大学李月炯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4]中认为偏误类型可以大致分为:

(1)量词的泛化。尤其是汉语中的常用量词“个”,很多学生把它当成是万能量词;

(2)受同音量词的影响而导致的偏误;

(3)添加失误。不该用量词的地方用了量词;

(4)选择失误。对于同一个名词,有不止一个量词可以搭配的情况下,没有搞清楚这些量词的使用条件,因而用错了量词;

(5)语义干扰。没有分清近义量词的区别。

北京语言大学雷彬(伊朗)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汉语波斯语名量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5]中将学习初级汉语的伊朗学生汉语量词偏误,大致分为:

1因某些量词意义相近而误用;2因某些量词同音、读音相近或字形相近而误用;3因受波斯语影响而误用;4因受目的语规则的泛化而误用;5.因汉语名词意义相近而误用。

可以看出,此结论与上文各学者结论有所不同,这里的结论主要适用于分析伊朗留学生量词使用偏误,更有针对性。

由此可见,对量词偏误类型的分析,大都结论相似,旨在总结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类型,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二、量词偏误产生原因

唐淑宏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1]中认为量词偏误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老师“教”的方面和学生“学”的方面。

(一)“教”的方面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量词时,既不知道怎么用,又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常常出现量词偏误,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老师的“教”。其中包括教师自身问题、课堂教学安排问题、教材编写不当等几方面。

1.教师自身问题

在现实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对外汉语是一门刚刚兴起的学科,还没有培养出一支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汉语教学还处在不断完善之中。对于量词教学而言,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介绍量词的定义,“数+量+名/动+数+量”的结构形式;在课堂教学的课文讲解中,遇到量词时,只是指出哪个是量词,有时甚至连量词属于哪种类型都不说,更不用说讲解量词的文化底蕴、量词的历史演变、量词的修辞作用及色彩意义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诚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宜大讲语法理论,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就可以不关心语法,不学习、不研究语法理论。

2.课堂教学安排问题

(1)理论讲解

教材对量词的解释主要偏重在语法功能,而教师的传授也集中在语法的讲解,没有意识到量词的实际运用功能,强调的是量词的语法功能,即“数+量+名/动+数+量”的结构形式,对量词与名词、动词的搭配、选择没有说明。虽然在课后附有大量的练习,但没有指明其中的规律,另外练习多停留在有限的几组“数+量+名/动+数+量”的搭配上,一定

程度上满足不了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

(2)语境练习

教师教授量词的方法主要以机械性记忆为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教师的辅导下练习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所谓记忆性练习,也称巩固性练习,如填空、朗读等。这种练习方式,可以使学过的词汇和语法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需要重视而又难以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在练习中出现,让学生反复操练,以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但是这种机械性的记忆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关于量词的问题。

(3)习题安排

量词的习题安排多是替换性练习题,只限于“数+量+名/动+数+量”结构的记忆强化,而较少对量词辨析,有限的量词选用习题是综合填空。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光讲结构是不够的,还要作语义解释,要说明该格式中量词与名词或动词的语义关联,这是十分必要的,以此加深学生对量词的印象,对量词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4)考查测试

要定期地进行考查测试,检查学生掌握量词、运用量词的情况,方式有多种,如试卷测试、口语测试等等。而现阶段的量词教学主要集中在试卷测试上,这并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掌握量词的情况,在机械的教育方式下,学生接受了机械的记忆方法,又采取了机械的考试方式来完成量词的教学。

3.教材编写

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留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教材,但是教材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是重大的,不容忽视。现阶段的对外汉语教材,语法部分关于量词的解释非常少,有的教材根本没有涉及到量词。有的教材虽然涉及到量词,但很不完全,联系也比较少。可以说,仅靠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对量词的处理情况,是无法达到掌握和熟练使用量词的要求的。

(二)“学”的方面

对外汉语教学,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向外国留学生传授汉语文化知识和语言机能的教学活动。教学对象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年人或接近成年的人,只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去习得。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

得第一语言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已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语言的习惯,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母语的干扰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母语的干扰作用比较大。在韩国语中,量词并没有独立的名分,量词只是名词的一个组成部分。韩语的量词在某些方面与汉语量词有交叉之处,有些量词和名词的搭配在汉语和韩语中是一致的。作为交叉的地方应该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

2.目的语的干扰

留学生把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这种偏误在中高级阶段比较常见。如学生在书本中学习了量词“个”的用法,并且知道量词“个”的用法非常广泛,很多情况下都可以替代其他量词。在实际运用中,进行类推,在很多不能用“个”的时候也使用了量词“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对汉语量词的学习和掌握。

天津师范大学郭晓沛在其研究生学位论文《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2]中也总结了产生量词偏误的原因,认为造成现代汉语量词习得偏误的原因,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都有表现。但教和学中的原因与唐淑宏相比又有所不同。认为在“教”的方面,主要有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词典标注的不当这三方面的原因。教材和课堂教学问题与唐淑宏类似,但郭晓沛同时指出在词典标注方面问题:关于“个”,《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注释的:“‘个’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有些名词除了用专用量词之外也能用‘个’)”。《现代汉语八百词》的注释是:“‘个’,通用量词。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词典对量词“个”解释的模糊,造成了很多留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混淆了“没有专用量词”和“没有掌握的量词”这两个不同概念,于是出现了不知道用什么量词时就用“个”,这虽然可以偶尔解决量词缺失的现象,但也铸成了留学生对量词的学习和运用上的惰性,使他们不再努力去学习和掌握更多更适当的量词,这也就成为留学生在量词习得过程中出现“个”的泛化现象的重要原因。词典中对有些量词的解释比较模糊,对两个不同的量词起不到区分的作用。如“根”和“条”,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量词的解释都是:“量词,用于细长的东西”。《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根”的解释是:“用于条形物”,对“条”的解

释是:“用于长条形的东西飞留学生在使用这两个量词时,经常出现偏误,该用“根”时用了“条”,该用“条”时用了“根”。如:“妈妈的头上长出了一条白头发。”“我的洗脸毛巾破了,所以我今天又买了一根。”

郭晓沛认为在“学”的方面主要有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交际策略的影响三方面原因。

1.母语的负迁移(即唐淑宏文中所说的母语的干扰);

2.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即唐淑宏文中所说的目的语的干扰);

3.交际策略的影响。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方法或技巧。学习者一般是在交际中遇到困难,如语言知识不能应付交际需要或缺乏某一特定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按原定计划实现交际目标时,才采用交际策略。在我们的调查中就出现了不少的学生在量词的学习和运用中采取了回避策略,他们在不知道用什么量词时就不用量词,也有的学生采取了简化策略,所有需要用量词的地方他们都用同一个量词“个”。这些回避策略和简化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对汉语量词的学习和掌握。

四川大学李月炯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4]中认为:

母语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量词习得并造成这种习得偏误。然而,除了这一原因,还有其他教学方面的因素,具体有:

第一,教学环节的不够科学。具体来说,既有教材编写、词典编写上的问题,也有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总体说来,目前的教材对量词的涉及不够多,对量词的讲解不够到位。而词典的标注也常常存在的问题。

第二,伴随着母语的迁移而产生的文化负迁移。比如,我们知道,韩国、日本的学生说话惯用礼貌体,因而,你会听到他们说“这位孩子”。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迁移。

第三,语言的学习策略。比如,“个”的过度使用就是一种错误归纳的结果或者是学习者有意识训练的结果。

由此可见,对于偏误原因的分析主要都是从内因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学生、教材等都是引起量词使用偏误的因素。

三、量词偏误解决对策

概括出量词偏误的类型,分析引起偏误的原因,都是为了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偏误的对策。在众多量词偏误的论文里,几乎都有针对量词偏误提出的解决对策。

唐淑宏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1]中针对偏误,结合相关观点,依据相关的教学原则,提出了几点教学对策。

(一)量词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或者学生居于主体地位,要根据教学情况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量词教学只是汉语教学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但是教师不仅要掌握量词的基本语法知识和理论,还要掌握量词的文化底蕴和系源问题,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外语理论,必要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量词教学的不同阶段起到不同的作用,这是十分重要的。语言教学虽然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事,但是开口说话,用所学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却是学生自己的事。具体到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在量词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汉语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由于母语背景各不相同,造成了学生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甚至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留学生的偏误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这个问题上,首先我们要在理论上进行汉语和其他语言量词的对比,预测量词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然后通过偏误分析,验证预测,再进一步分析探讨学生出错的原因,加强量词的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找出量词教学的规律,促进对外汉语量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大纲制定和教材编写

对外汉语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对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设计,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保证。在对汉语量词进行本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制定一个符合留学生学习规律的对外汉语量词教学语法体系。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正常进行都要以这个语法体系为重要依据。教材的编写在大纲的要求基础之上进行,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的差异。由于量词教学不是单纯的机械性的记忆所能掌握的,还涉及到语境、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分析,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汉语读写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汉文化背景知识和一定的语言学知识。不可能让留学生一下子具有准确、得体地选用量词的技

能,而只能由对量词的基本运用到准确、得体的运用,所以要对量词划分出不同等级、不同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三)不同阶段的量词教学

1.初级阶段量词教学

在初级阶段出现的名量词的数量较多,多为度量衡量词和语义单一的、往往只适于某一种特定对象的个体量词和集合量词。在初级阶段出现的动量词数量并不是很多。无论是名量词,还是动量词,在现代汉语里基本上只有量词意义,即在没有语境条件参与下,某个名词可以和哪个量词搭配,不可以和哪个量词搭配,极易为学习者接受。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熟练完成简单的“数词+量词+名词/动词”或“名词/动词+数词+量词”结构搭配形式。这个阶段是学生学习量词的准备阶段,作为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下苦功夫,打下学习量词的坚实基础。

2.中级阶段的量词教学

本阶段教学目的:掌握全部的准量词和一部分较难的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主要学习可使用两种以上对象的量词,由于量词大多数都不是单义的,所以在名词、动词和量词之间的搭配过程中,“一对多”和“多对一”才是普遍现象。要首先教学生对量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明确同一个量词各层语义之间的派生关系,理解“量+名”搭配“一对多”的现象,并能够举一反三。其次,同一名词可以和不同的量词搭配,表现出数量、范围、形状的差别,以及语体、风格和感情色彩的差异。即“量词+名词”搭配的“多对一”的现象。这个阶段要让学生接受并牢固树立“依靠语境选用量词”的观念,并在实际中自觉运用,根据名词、动词和量词意义上的联系,适应语境的需要,在其可能的“量词选择群”中做出正确的取舍。

3.高级阶段的量词教学

量词的教学不仅仅集中在初中级阶段,而是应该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高级阶段量词教学的主要目的:掌握临时量词的使用。这一阶段的名量词选用常常将“得体性”原则放在第一位,如“一团和气、一阵掌声”等;临时量词的选用,如“一身汗、一肚子坏水”等,这些名量词承担着描摹、修辞的功能。这就要求留学生在中级阶段依靠语境选用量词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一定的汉语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想象能力。总而言之,准确、得体是量词选用的原则,语境是量词选用的依

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自觉依靠语境,真正做到准确、得体地使用量词。

(四)量词的规范化

量词在汉藏语系语言中,特别是现代汉语系统中,对量词的掌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使用者对相关结构的理解和运用,对于很多母语中缺乏量词范畴的学习者来说,汉语量词是较为陌生的语言现象,即使有些学习者的母语中存在量词,也大多和汉语量词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量词教学始终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难点。在现代汉语中,有600多个常用的量词,量词多已经成为汉语的一大特色。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多量词并存、并列、并生,一方面丰富了汉语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汉语学习的难度。量词的丰富,有利于汉语形象的描摹和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与此同时,则会给外国留学生学习和掌握这种语言造成很大的障碍。长期以来,对量词的研究常常偏重于正面价值的肯定,而对其负面影响往往很少谈及,即使谈及到,也只是一笔带过,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可见,汉语量词的纷繁复杂,是一个有待解决而尚未引起足够认识的问题,汉语量词应该朝着“系统化,单一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张静在硕士学位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名量词偏误分析及教材研究》[3]中针对偏误和教材中名量词编排的缺陷提出了几点教学对策和建议。

1做好中外名量词对比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母语的负迁移是导致留学生名量词偏误的一个主要的原因,特别是母语中有量词的韩日学生,母语对他们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所以在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中外对比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中外语对比,利用中外语的共同性促进母语的正迁移作用;(2)通过中外语对比,利用中外语之间的差异性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要想有效地克服母语干扰,教学中必须运用对比方法,让学生明白不同语言相对应的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具体到名量词,就是要找出汉语名量词和其他有名量词的语言相对应的名量词的差异,通过它们用法的一个一个具体实例的讲解和操练,使学生明确它们意义和用法的差别;(3)通过中外名量词的对比,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从而灵活地把握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加强汉语名量词本体研究

汉语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先决条件,要教外国人汉语,首先要求我们对汉语本身的特点有深刻地认识。加强汉语本体研究,研究汉语常用名量词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的帮助外国留学生认识和掌握汉语名量词。现代汉语名量词不仅数量大,而且分工细密。不仅不同的事物要使用不同的量词,而且不同的事物与量词的对应关系也比较复杂,即量词的语义选择呈现多向性。学生在习得量词时出现的偏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量词语义选择多向性的内部规律和特征缺乏必要的了解,而教材或是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也因为自身名量词知识的欠缺,常常讲不清楚或不严谨。名量词本体研究必须加强,只有我们对汉语名量词的本体研究全面、深刻,对量词与名词的搭配研究透彻,找到规律,才能够搞好教学,对外汉语名量词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

3合理安排教材中的名量词教学内容

现今的对外汉语教材在名量词的编排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针对这些缺陷和不足,我们对教材改进有如下的一些想法:(1)要加强教材各个环节的有力配合。 (2)坚持适度重现的原则。新旧结合,将已学过的量词在以后的语言材料中定期复现;(3)对量词的解释不要停留在语法功能上,也要重视名量搭配的语义解释,从而减少记忆负担;(4)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在讲名量词的时候,先讲量词与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之间的搭配,在此基础上,再引入它与抽象名词之间的搭配;(5)要加强对易混名量词的辨析。

4分阶段教学的方法

划分出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名量词教学,是名量词教学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该文划分出初级阶段的教学和中级阶段的教学两方面。

5适当补充汉语文化知识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要想真正学好用好一种语言,必须懂得这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和传统。汉语名量词是丰富多彩且有一定搭配的,用错往往会闹出笑话,用对则传神,形式虽然简单,但内

涵丰富,有独特的语用色彩。虽然量词与它所修饰的名词相比意义为虚,但它却是限制名词的“精气神儿”。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所以在语言中就体现出了一些差异。所以,在名量词的教学中,适当地补充汉文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6针对不同国别的留学生名量词的教学要有所不同

考虑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母语、文化背景、思维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具有灵活性。比如大部分的东方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拘谨、爱面子,不习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对陌生的人讲一种不太熟悉的语言,他们会感到有压力,往往顾虑很多,担心说错或觉着主动回答问题不够谦逊礼貌,因此他们在课堂上往往不活跃,对于名量词的学习,日韩学生比较喜欢独自默记、机械重复,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地运用量词,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采用其在读写方面的优势,先训练其听写,使听力有明显进步,让学生有成就感和表现欲后,再引导他们去说。而对于欧美学生,虽然在汉字和声调上的困难较大,但其大多喜欢竞争和冒险,思维敏捷而求新,学习时敢于表达,积极大胆地提出和回答问题,他们学习汉语名量词,更多地采用参与性、交流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反馈强化识记,并对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喜欢以讨论的方式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名量词,因此他们在读写名量词方面困难较大。作为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帮助他们记住所学的名量词,提高其读写能力。

黑龙江大学张爽在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常用个体物量词偏误研究》[6]中认为:

首先我们要加强量词的理论研究,有牢固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有更加科学的教学实践。

其次,在以上这些理论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根据学习者习得特点科学制定与内在习得大纲相符的量词教学大纲,以避免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量词教学。

再次,我们应从其字源出发,挖掘其语义背景,这可以使学生更好理解和记忆量词的用法。此外还要全方位地描写量词的语义、语法、语用特点,以期给出具体、详尽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量词用法。

不同教学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问题,因此我们应分阶段提出教学对策,按层级循序渐进地进行对外汉语个体物量词教学,这符合对外汉语教学规律和学习者的习得规律。在此提出三个阶段教学对策:初级阶段教学对策:1.建立汉语量词观念;2.适当选词;3.讲清搭配;4.语源、语义特征讲解;5.随时复习;6.因人施教。

中级阶段教学对策:1.建立名量搭配观念;2.适当选词;3.语义认知特征分析;4.讲清搭配;5.以语境为依托;6.近义、同音异形量词比较;7.温故知新,举一反三;8.注意国别差异。

高级阶段教学对策:1.建立观念,突出其得体性;2.量词选取以突出其形象色彩的原则为主;3.练习可以以选择和填空为主,在不同语境下培养学生的语感。

另外,采取一定的交际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完成日常和课堂交际过程,推进课堂教学正常进行,但过多使用交际策略无疑会使学生满足于现状而阻碍汉语水平进一步提高,并且可能使有些语言错误固化。在各阶段我们都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引导学生不要过多使用回避策略,鼓励他们大胆使用新知识,逐渐提高言语交际能力。对此,我们要:(1)有针对性地扩大学生语料输入,学生通过接收大量语言信息强化巩固已学知识,强化语言技能。(2)鼓励学生开口,一方面可以更多发现其偏误和不足,一方面指出并启发其改正,循序渐进地提高语言水平。(3)因地制宜地设计题目训练学生的量词使用能力。面对学生母语的负迁移问题,我们要对学生母语的语法规律、语义范畴有一定了解,尽量将其母语与汉语的比较贯穿于教学中。针对学习者的不同语言背景,比较两种语言的量词异同。

上海外国语大学孙雯燕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对外汉语个体量词教学的层级和方法》[7]认为拾零式的教学顺序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学习量词的途径。提出了对外汉语个体量词教学的层级,试图对量词教学划出一个难度递增的教学层次:第一层次:“个”及形状型量词;第二层次:专指型量词及其他;第三层次:借用量词;第四层次:与抽象名词搭配的量词。

另外孙雯燕又提出了个体量词教学的方法:

1认知法

单就一个义项比较丰富的量词来说,它可能会跟不同的名词有很

多搭配或用法,而且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这就给留学生的学习造成的一定的困难和麻烦。针对这些量词,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和名词的搭配是一种习惯,而不加以分析,而是应该、而且非常有必要挖掘一下语义背后的联系,从而合理解释语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加容易地记忆和理解。

2演变法

通过对量词的语义源流进行追溯,探求现代汉语量词运用的理据,解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在运用或教授汉语量词过程中常感困惑的“所以然”问题。量词深深地植根于汉文化的历史背景之中,很多量词都有自己复杂的意义演变史,都和汉语悠久的造字文化发生的某种联系。解释有些量词,一旦联系到本义,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可商榷之处,不能被强调过分了。在面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有的放矢,视具体施教对象的水平、兴趣而灵活掌握尺度,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甚至是反感。

3语境强化

最后,除了在课堂上的讲解和训练,还可以借助创造难以忘却的语言语境,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感性认识。由于量词本身的特点,在课堂中它的教学往往是分散、拾零式的,往往得不到很多的训练和重视,但是,无论是己经在课堂上识记过的,还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量词,如果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在不同的环境中重现,等于是不断地给予新的刺激,这种刺激对于量词的掌握十分有效。与语境相结合,对学生记忆量词,扩大词汇网络,准确理解词义,进而培养学生正确、得体使用量词是非常有裨益的。当然,这样的重现应该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是有意义的,而非机械的。

四川大学李月炯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4]中也提出了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若干原则和建议:

1.合理安排教材中的量词教学内容

在量词编排顺序上,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第二,坚持适度重现的原则。第三,力争做到教材各环节的有力配合。

2.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取适量适合的量词教学内容。也就是要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有选择地进行量词教学。

3.重现与交叉相结合的词汇教学原则

量词是在与其他词类的结合中放射出思维与交际的光芒的。所以,量词的“教”与“学”都应该在各词类的互相组合中进行。把量词讲解与其它词类特别是动词、名词交叉讲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4.能够实事求是地认可量词的灵活性

量词是开放的类,不仅表现在量词这一聚合的成员的数量是整体上不断增加的,也表现在其内部成员的组合能力的变化上,可能在以前某个时候,量词A不能和名词B组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AB”就成为合理的组合,这也是可能的,但是有的时候语言规范的文件性地修订认可就相对滞后,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囿于成见,一味引经据典地判断“是非”,而应该酌情认可学生言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现象。

由上可知,对量词偏误的研究,总体呈现出结论类似的状况,而针对不同国别得出有针对性的结论则较少。这很可能是由于汉语量词本身具有独特性,不同国别的留学生在学习起来往往具有类似的状况。

综上,笔者从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唐淑宏.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32(2):105-108.

[2] 郭晓沛.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4月.

[3] 张静.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名量词偏误分析及教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9年5月.

[4] 李月炯.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7年4月.

[5] 雷彬.汉语波斯语名量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7年6月.

[6] 张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常用个体物量词偏误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0年4月.

[7] 孙雯燕.对外汉语个体量词教学的层级和方法[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6年11月.

评语

文献综述的格式掌握比较好,内容紧凑,罗列清楚。

综述的理论部分参考的内容不够齐全,列举的别人的东西多,而自己述的却相对较少。参考文献不太多,还有一些可参考的书目未列举到。

贾永秋

量词划分的标准、方法和量词系统

量词小类的划分 量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被确定下来后,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对量词内部类系进行划分,然而这部分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今天来说学界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各家根据自己的标准,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量词小类的划分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所得的结果千差万别。但量词内部范畴的划分是量词研究的基础,要想做好量词研究,量词内部范畴的划分是不能够被跨越的。 一、量词小类划分的标准 量词小类划分的标准不一。有的从量词的句法功能和形态变化等语法特征上划分,有的从语音形式上划分,有的从量词词汇意义上进行划分,有的从词源上进行划分,还有的从计量精度上进行划分;有人采用单一标准,而有人采用多重标准。“人们在为量词定位、分类时,角度不同,依据的标准不一,对量词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侧重不同,因而划分起来有很大的分歧。”1正因为这样,量词小类划分的几个标准首先要明确: (一)意义标准 这里所谓的意义就是指词的概念意义,就是词的概念。对于量词,实际上就是指量词的语义分布。比如词典中关于“把”的解释:“量词,用于把手的器具,如:一把刀,一把扇子”2。但这里所说的意义标准是丰富的,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计量,这里要分析量词的作用是计量还是表示事物的种类、等级顺序的,当然不计量的量词是很少的;二是计量的多少,有单数和复数之分,比如“群”和“个”比较,“群”所指的一般是复数,而“个”计量的一般是指单数;三是计量的精度,指的是量词表示名词事物的量是明确的还是含糊不定的,比如“一副手套”,中的“副”往往表示成对出现的事物,而“一群人”中“群”则表示数量不定;四是量词重点在于强调数量的多少还是部分属于整体,例如,“一截竹竿”中的“截”指的就是相对于整根竹竿而言的一部分,没有说明具体多长,强调的是部分。 (二)语法特征标准 由于汉语量词概念的模糊性、复杂性,仅以概念意义为标准分类往往不能完成量词分类的任务。词的语法特征是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量词也不例外。这里的语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6页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 发表时间:2016-08-06T15:22:37.3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1期作者:岳磊[导读] “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外语学院 451100 摘要:“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譬如:一双儿女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不可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说成是一双夫妻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讨论,探析量词“双”与“对”的使用。 关键词:对;双;量词;语义分析 在一堂语文教学模拟课上,学生试讲量词的用法,谈到量词:双和对。在讲解时列举了如下例子:一双鞋一双手套一双袜子,一双眼睛,一双筷子,一对花瓶,一对镯子,一对柜子。然后总结“双”与“对”都是专用量词和集合量词,意义相近,可互释,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量词的解释:双:用于成对的东西。 对:双。 这时问题出现,在课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双和对虽意义相近,但在使用时并不是都可以互换的,例如:一双儿女却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绝不可以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以说成是一双夫妻,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探微量词“对”与“双”的使用。 一.“对”、“双”的语义源流《汉语史稿》载:“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这就使得量词所称量的事物的特征要与量词本身的特征相一致。“对”和“双”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较早,且使用较广。古时其用法迥异,后来由动词虚化为量词时才具近义性。 1.对 从词源看,对有匹配配偶之意,但“对”在古代常做动词用,相当于英语中的REPLY(回答):(1)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2)公问族於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对”还有个常用意义是指“面对,对面”:(3)公辞,宾西面坐奠于阶西。东面对,西面做取之。 《说文解字》:“对,应无方也。从羋,从口,从寸。对,或从土。”“应无方”是指问什么答什么,或者是谁问答谁,也就是徐锴说的“有问则对,非一方也”③。依许慎、徐锴之说,“回答”就是“对”的本义,如:君前奏对。“回答”涉及提问者和回答者两方,这为“对”后来做量词时的“二”意义提供了依据。而这一问一答是对立的,他们性质不同但又是统一于“对”这个概念中的,因此“对”本身是具有对立统一性的,而且这一特征贯穿于“对”的词义演变过程,到《仪礼》中“面对,对面”的意义,这一特征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又为“对”计量两个互相对立又统一的个体提供了依据,如“一对夫妻”、“一对鸳鸯”。 2.双 “双”的繁体做“雙”,许慎《说文解字》:“双,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双”的本义就是两只鸟,因此成语有:比翼双飞而无比翼对飞。“双”意义指向倾向于指个体数量为二,向数词虚化:(1)举世无双(2)遗我双鲤鱼(3)赐予家子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 “双”的这种事实两个的用法使得虚化为量词后,个体之间是重复或者重叠的关系,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而不是对立的,但两个独立的个体又统一于“双”的概念中。因此“双”称量的个体是具有独立统一性的。 总得来说,从语源角度看,量词“对”更侧重于强调计量具有对立统一性的两个个体,比如“一对矛盾”、“一对冤家”,而“双”更侧重于计量两个性质相同功能相同的独立个体,如“一双手套”、“一双眼睛”。 二.“对”与“双”语义分析语义学中,语义特征是指某个词在语义上具有的区别于其他词的特点。对近义量词进行语义特征地分析与描写,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量词的共同语义特征与区别语义特征,进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更准确恰当地选用近义量词。量词意义较宽泛,对量词做语义分析需要借助于它所称量的动词或者名词,才能够使两个近义量词区分开来,因此对“对”和“双”进行语义分析就要以它们所能称量的名词为参照。根据《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名词、量词搭配表中收录的32组可以与对、双搭配的词,和《汉语量词词典》常用名词量词搭配表中收录的79组词,除去重复的22组,合计89组词,分析整理,可以把对、双的核心语义通过语义分析可看出“对”、“双”都表示两个,都是计量成双的东西的名量词,但它们的区别还是较明显的,从三方面说明: 1.是否可以计量对立成双的东西 “对立成双” 是指所计量的两个个体之间具有某种对立性质,彼此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可以是性别、方向、性质……的。依据这一点,可以将部分必须用“对”计量的词区分开来。比如“一对夫妇”、“一对恋人”、“一对仇敌”、“一对矛盾”等。“双”在这一点上刚好相反,计量的个体彼此之间无任何对立,而是同一性质的两个个体数的重复或者是重叠的关系,“一双手”、“一双袜子”、“一双鞋”、“一双筷子”、“一双手套”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对立成双的东西必须用“对”来计量,“双”是不可以用来计量对立成双的东西的,这跟其语义来源有着直接的关系。

浅议现代汉语语法中的欧化定语长句

浅议现代汉语语法中的欧化定语长句 一、引言 不同国、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交往接触,必然有语言的接触,而言长时间的密切接触必然导一定程度上的语言变化。自17纪始,尤其是“五”新文化运动以来西学东渐,印欧语言特别英语的影响日益扩大,其汉语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汇上,而且在词法和句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冲传统汉语语法规范的言变异现象。所谓欧现象,就是以印欧语言文化为照系,并吸纳其某些特的语言演变倾向。力(2000:335)为,“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德意西等语言的人多得,拿英语研究是更趣的事。”贺阳(2004:83)指出“这一概念既指汉中以印欧语言为摹本,通过仿而产生的新兴语成分和句法格式,也指汉语中原本于萌芽或休眠状态的语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限制的……我们不敢现在欧化已经到了境”(王力,1955:348)。汉语的发确实如此,欧化已经渗透到现代汉的各个层面,但汉语化主要体现在现代汉语面语上。 二、汉语与印欧语在语构文化的差异 语构文化是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模式和思维方式。汉是孤立语,它的最大特点就缺乏词形变化。它主由语义和次序来表达意。汉语遵照一定的结构规则,在下文中只要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就以合在一起组成句子。汉语分句结合

成复句也很灵活,间常常不加连词。比如“明天有雨,出不去了。”强调意合的句子中,联词语大量省略,很多成分如语、修饰语、中心词甚动词也都可省略。而印欧语系语如英语等屈折语,有着丰富形态变化。其结构特征以外形式标志来表明语句中的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它是形合的言,句中的词语和分句通过介、连词等形式标志来接。这种“结构型”言,通常一个完整的法结构就表示一个完整的句子。力就说过,“西洋人做文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王力,1995:290)。朱光潜为“中文以简练直接见长西文以繁复绵密见长。”因而先生说,“西文长句所包含的思用中文来表达,往往要几个单句才行。” 三、欧化长句 汉语和印语生成词句的方式不同。随着民关系和语言间的相互影响的进一发展,语言系统内部发生在位、音节构造、构词规乃至句法规则各个层面的借用是必然的,但同时也应多层地考虑汉语欧化的程度及用的方式。 一方面,重意合汉语在表达逻辑严密的思想方面,之重形合的英语,欧化确实能使语显得更加精密、准确、辑性更强。“五四”动以来,汉语欧化成了对话文革新的有效途径。接词在汉语的使用由自然到必然是一种明显的、普遍欧化现象,“所谓连词的欧化,就是由随便变为必须,此而已”(王力,1955)从下面的这些译文实例可以看出语结构连词对汉语的影响 (1Despitescientificassurancesthat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GMOs)

云南方言研究

云南方言溯源 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方言丰富,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广泛地搜集研究这些方言古语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同时,利用方言词汇来考释古词,也是训释古词、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我选择了云南方言中有代表性的古语词做了些整理和考释希望通过对云南方言中古语词的保留情况,体察古语词在云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追溯云南居民移民的轨迹及解读古代历史文献。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方言。 云南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它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北方方言基本一致。由于历史和地理 官话曾先后在明、清两代对云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方言词语的解释: 名词: 1.[鱼(酢)]yúzh 鱼酿酢法。制鱼毕,便盐腌。”白居易《桥亭卯饮》诗“就荷叶包鱼 ?(zha 第三声)”。

2.[坝]b?代宗大历十四 注“蜀人谓平川为坝。”今方言“坝”音。 3.[眼扎毛]yǎnzhámáo。睫毛,眼睫毛。《元曲选?单鞭夺槊》第二折[小梁州]白“是我把右手带住马,左手揪着他眼扎毛,顺手牵羊一般牵他回来了。”今方言“眼扎毛”。 4.[毛贼]máoz?i。泛称盗贼。《西游记》第十四回:“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今方言“毛贼”音。 5.[索子]suǒzi。绳子。《虚堂和尚语录? 期取证,又作麽生”今方言“索子”音[so31ts?53] 多以草,麻或棕搓成。 6.[端公]duān?ōn? 公送崇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今方言“端公”。 动词: 1.[望]wàng.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今方言“旺”音。 2.[优]yōu?襄公六年》:“宋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又相谤也。”优:调戏也。今方言“优”音。 3.[和]hu折[乔牌儿]

量词“场”和“部”的多角度分析

量词“场”和“部”的多角度分析 针对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中的实际问题,本文在考察了一定数量的语料后,认为量词“场”和“部”后接“电影”时的用法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语体侧重、语义重点、具体词性、动词搭配四个方面。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量词场部 量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错误较多的一个词类,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些留学生在学习了量词“场”和“部”都可以用来修饰“电影”后①,造出下列句子: (1)*这场电影获得了国际大奖。(正确的句子:这部电影获得了国际大奖。) (2)*晚上我和阿里去看电影,我们要看八点半的那一部。(正确的句子:晚上我和阿里去看电影,我们要看八点半的那一场。) 这些偏误的出现是因为留学生未弄清楚“场”和“部”在修饰“电影”时的不同用法。那么,“电影”前什么时候用“场”,什么时候用“部”呢?我们做了以下考察。 一、语体侧重不同 “场”多出现在口语中,而“部”的书面色彩较浓。我们翻阅了《武汉晚报》《长江日报》《文汇报》中有关电影的报道,并从新浪、网易这两个网站下载了两万多字电影方面的语料,发现其中“电影”前所用的量词都是“部”。此外,与“电影”同义的一些词,如“影片”“片子”也都只与“部”搭配,未发现与“场”搭配的例子。例如: (3)而伟仔另一部电影《无间道》亦同期上映。(网)② (4)专题介绍: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部电影(网) (5)10部电影让我们泪流满面(网) (6)这部电影讲的是发生在俄国的事情,我当然不能让观众看出我的“美国底子”。(网) (7)这部电影可能是比较我以往所有的电影、内在张力最强大的一部。(《长江日报》) (8)这部影片敢审视每个成年人的爱情观、道德观直至对生存意义的疑问。(网) (9)《美丽心灵》和《红磨坊》两部影片就已被列为得奖的最大热门。(网)

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2007年3月第15卷 第1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 ourna l of X i’an In terna tiona l S tud ies U n iversity M ar.2007 V o l.15N o.1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郭鸿杰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 摘 要:本文对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的状况和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该领域的研究,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现代汉语;欧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7)0120021204 Abstract:T he p resent study offers a comparatively tho rough review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on Europeanizati on in modern standard Ch inese.In additi on,li m itati on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suggesti ons fo r future research are investigated. Key words:M odern Ch inese;Europeanizati on;tho rough review 随着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人类语言演变中,几乎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阶段性地或连续地受到他族语言的影响,使语言本身的特点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 ,也就不可能对语言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英汉语言接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科技及其思想文化大举进入中国,白话文运动一日千里之际,翻译作品如潮涌来。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对汉语书面语的影响,成为一种语言事实。这种影响不仅表现汉语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层面也出现了一些冲击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出去,甚至已经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欧化语法现象”。贺阳(2004:83)认为,“这一概念既指汉语中以印欧语言为摹本,通过模仿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也指汉语中原本出于萌芽或休眠状态的语法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激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 欧化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近百年来,该研究一直受到语法学界的关注。总的来说,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其中一些问题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 1.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1919年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中说,“我们造词的方法,不得不随西洋语言的习惯,用西洋人表示的意味。而最终就是要直用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这是最早提倡汉语欧化的文章。1921年陈望道一面提倡欧化,一面提出要加以限制。1922年陈独秀做《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大书“国语的欧化”。后来,鲁迅也表示“支持欧化式的文章”,他认为使用带有印欧印记的句子,不仅可以介绍新事物、新思想,而且可以吸收新的表达方法,使现代文更加丰富、清晰和精密。当然,也有学者反对白话文欧化。Ke(1928,转引自H su, 1994)从当时的报纸和杂志上也注意到了白话文的欧化现象,文章用的是汉语词汇,却套用了西方的文法模式、性、标点符号、长句子、同义词或短语的连用、以及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偏句后置现象。他认为这些现象污染了汉语,因而提倡汉语纯净化。梁实秋旗帜鲜明地反对欧化,他认为汉语欧化跟硬译 有直接的关系。 汉语欧化的主张提出以后,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然而很多研究多是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使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结论只能依赖个人的经验或直觉,而不是细致的观察,所以得出的结论较为片面。王力是中国第一位最为系统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王力(1954:258)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大量欧化语法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面貌。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关于欧化的讨论在翻译界重新展开。赞成一方主张吸收新的表达方法,使汉语更加丰富,因而他们提倡借用外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可以丰富汉语。而排斥汉语欧化的一方则呼吁汉语的纯洁性,特别指出了一些误译和欧化很浓的译文。 近几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亦不断提高。汉语语法的欧化发展印证了王力先生当年的预言“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有限制的……我们不敢说现在欧化已经到了止境”。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汉语欧化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梳理,这对于认识非双语环境下的间接语言接触的特点、以及语言接触理论的共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汉语欧化研究的主要状况 2.1外来词研究 在词汇平面上,中国学者对借词进行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第一个对外语借词进行分析并划定借词范围的是罗常培(1950)。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对它的称呼也不尽一致。吕叔湘(1942)叫“外来语”,罗常培(1950)称“借字”,孙常叙(1956)叫“外来语词”,周祖谟(1959)叫“外来词”(或称“借词”),高名凯、刘正琰(1958,1984)叫“外来词”,其他如史有为、符淮青、葛本仪、刘叔新等也采用“外来词”一说。“借词”术语的使用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是随着“词”的确立才开始将它作为“外来词”的等义形式。除了广义的借词定义达成共识外,其他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这主要是围绕着意译词是不是借词展开的。 有些学者主张把借词局限于音译词,如吕叔湘(1942)、高名凯、刘正 (1958)、王力(1958)。他们坚持“语素原则”,认为将其他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音译词才是借词。

云南方言与普通话量词使用不同的现象存在原因浅探

云南方言与普通话量词使用不同的现象存在原因浅探 姓名:季晓博学号:201006424205 摘要: 云南方言和普通话在量词使用的问题上有诸多不同,本文试图以浅显的语言简要说明其中不同用法的量词的类型,以及这些有不同的用法的量词(个体量词)的由来和演变,解释我们大学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疑问和误解。 关键字: 量词个体量词产生发展流变 云南方言在量词使用方面和普通话相比有一些有意思的区别,初来云南省的人会有诸多不适,产生一些笑话。如云南方言中的:一张车(一辆车),一根人(一个人),一坨棉花(一团棉花),打了几托(打了几拳)。这些使用习惯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有的甚至不能理解。如果简单把这些语言现象归为“地域差异”一句话,则显得太粗糙。如果想仔细探究这些日常生活中奇怪而寻常的语言现象,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什么是“量词”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这条解释非常简单,似乎并不能说明什么,那么我们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与我们的第二语言英语比较,就会发现汉语中的量词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英语中也存在量词,例如:a dozen of apples,a pair of shoes,a piece of paper。相对应的,汉语中有“一双鞋”、“一张纸”,但是没有对应的“dozen”这个词。只不过这些和汉语中的量词并不是一个概念,如汉语中有:一个人,一辆车,一只羊。像“个”“辆”“只”这些貌似不存在也不影响意思表达的量词是英语中没有的,英语中用简单的“数+名”的形式轻松解决。 这确实很奇怪,汉语中为什么会有这些无所谓的量词存在?而且貌似就是这些“无所谓量词”在云南方言中搞鬼,才会出现“一张车”这种奇怪的说法,如果大家用简单的“数+名”说“一车”好像也没有什么歧义。 这种量词有一个自己的名字,叫“个体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或动作持续时间的数量单位,一般分作动量词、名量词(有的将“时量词”从中分出)两个大类。“个体量词”是名量词的一个子类,是相对“集合(集体)量词”而言的。 关于量词的范围、性质和作用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只有个体量词才是量词,表示的是事物的种类、性质等等,应该把它和度量词(或称计量单位词、度量衡单位名词)严格区分开来。另一种意见认为量词的主要作用是计量,其他作用(如有时具修辞色彩)是次要的;量词包括个体量词,也包括度量词、货币单位量词、临时量词、集合量词、不定量词等,虽然各个小类产生有先后,性质也有差异,但它们都属于统一的量词系统,共同点是主要的。 持第一种意见的多为外国学者及部分海外华人学者,他们的母语中有度量词,利用容器名称来计量也很常见,但是基本没有个体量词。所以他们从自己语言的视角观察,发现汉语的个体量词很特别:跟其他语言相比是多出来的东西,又不像度量衡单位那样只是机械地表示数量,而是丰富多彩,带有某种形象性,因之判定这是完全不同的词类。有人并为之取了特别的名称。较早的例如日本人宫胁贤之助,认为“连结于数词之后表示事物种类性质的那种词叫做陪伴词”。国内的前辈学者刘世儒也曾持这类看法,他把通常所说的个体量词称为“陪伴词”,说“这是纯然的语法范畴,同实际称量的数量没有关系”。但后来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多数中国学者均持第二种意见。尽管“量词”的定名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早期的语法著作对于它能否独立于名词另成一类也有不同看法,但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语法讲话》(后增订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将量词正式列为一个

黄廖版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导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1.现代汉语的含义见教材*第2页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见教材第2-3页 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3.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见教材第4-5页 3.1.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北方方言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赣方言(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个方言片。 客家方言(客话)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福佬话)以福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可以分为五个次方言: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以建瓯话为代表、闵中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以话为代表。 粤方言(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3.2.九大方言区(新增): 徽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原属江淮官话。 晋语山西保留入声调的地区,原属北方方言 4.现代汉语规范化见教材第6-7页 语言规范的两层含义:形成规范、遵守规范 语言规范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制定语言规范):保障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语言规范的可能性(实现语言规范的两个基本条件):建立合适的规范化标准、加强语言规范化的研究和教育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语音方面以北京音为基础,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语言规范化的持续性 第二节现代汉语课程 第一章语音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音概述 1.语音的属性 1.1.语音的三种基本属性:物理属性(与语音四要素的关系,详下)、生理属性、社会属性(语音的本质属性)见教材第14页 1.2.语音四要素见教材第14-15页

孙晓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评)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孙晓 新疆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0级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孙晓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下面笔者即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量词偏误类型研究 不同学者通过自己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唐淑宏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1]中,总结了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量词偏误类型。该文以《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的46个甲级量词和《初级汉语课本》中的量词为调查内容,采取“打撒网”式的搜集,对留学生的考试试卷、作业、作文及交谈中所表现出来的量词偏误作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研究范围内的量词偏误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类: (一)量词“个”的泛化 有的留学生企图找“捷径”,他们发现一个“万能”量词“个”,因此,不管是什么名词,其前面都要放一个量词“个”。使用这种交流方式,中国人能够听懂,因此,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巧妙的方法。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巧妙”的方法,而是一个“取巧”的方法。靠这种方法,学不到标准的汉语,只能打打马虎眼而已。一般地说,汉语的名词都有它固定的量词的搭配。因此,不能随便给它配上量词“个”。而且,量词运用要恰当,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表达细腻感情的修辞作用,这是量词的主要功能之一。比如“一轮明月”和“一弯新月”说的都是月亮,但是前

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

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 一. 引言名量词又叫“物量词”,是用来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根据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名量词大致分为:个体量词,如:个、条、件等;集体量词,如:对、双、批等;度量词,如:丈、寸、平方米等;借用量词,如:一桶水、一碗饭、两本书等(借用名词);一捆柴,一堆土,一挑水等(借用动词)。[1] 鉴于名量词有不同的种类,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练习。而在现在的教学中,名量词的教学和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偏差和不足,因此需要对名量词的偏误进行分析。 二. 名量词使用的偏误类型 1.名量词的遗漏 遗漏是较为普遍的偏误类型,在学习初级阶段较为常见。此外,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造成名量词遗漏的主要原因是英语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因为英语中大部分名次不和量词搭配使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就会遗漏了量词的使用。” [2] 如: ①* 我弄丢了一书。 我弄丢了一本书。 “汉语中的名词表示的是一类事物的类名,实际上是不可数的,而量词起着把事物形状具体化、个体化的作用。只有在名词前加上量词,把名词个体化以后,才可以计数。”因为英语中数 词是直接和名词放在一起连用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受到英

语母语的影响。 2.名量词的误加 误加现象在使用度量词和准量词的时候最为常见,如: “天”、“年”、“分钟”、“尺”等等。这些词本身可以和数词直接连用,无需再加名量词。如: ②* 他们俩个人想去公园。 他们俩人想去公园。 误加偏误出现的范围比较固定,一般在特定的量词中才会出现。例②中,“俩人”表示的就是“两个人”的意思,它既包含了数又包含了量,所以不必再加量词“个”了。 3.名量词的误用 误用是错误最多的偏误类型。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庞大,学生要选出合适的量词并要考虑其语体和感情色彩,所以出现量词误用的现象在所难免。误用类型主要有: 1)量词“个”的泛化 “个”是学生最先接触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所以在学 习中,学生把它当作万能量词,造成了“个”的泛化。如: ③* 我们家有三个车。 我们家有三辆车。 在例③中,“车”的专属量词是“辆”。此外,比如“书” 的专属量词是“本”;“椅子”的专属量词是“把”等常用量词都需要在学习中让学生掌握。

对骆小所主编的《现代汉语引论》的评述

对骆小所主编的《现代汉语引论》的述评 摘要:骆小所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引论》体现着编著者对现代汉语的认识,它既有与其他现代汉语教材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对此书各章进行详细、深入的评述,并与其他现代汉语教材进行对比,从而得出骆小所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引论》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现代汉语引论》;对比;特点;不足之处 现代汉语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此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传授现代汉语的理论与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应用现代汉语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现代汉语认识的深入,为了实现继承和发展汉语研究,现代汉语教材的改革势在必行。而骆小所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引论》则是21世纪的高校改革教材之一。此书包括以下七章内容:现代汉语概论、文字、语音、语法、修辞、语言风格和语义。本文详细、深入的对《现代汉语引论》中的各章进行述评,并与其他现代汉语教材进行对比,如,在1962年出版的胡裕树先生主编《现代汉语》(以下称为“胡本”)、在1986年出版的刑福义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称为“刑本”)以及黄伯荣先生和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以下称为“黄廖本”),从而归纳出《现代汉语引论》的特点,认识到其不足之处。 一.现代汉语概论 现代汉语属于个别语言学理论范畴,即对汉语的体系及其特点进行描写、研究,探索汉语的规律。在《现代汉语引论》的现代汉语概论这一章中,编者们运用普通语言学中的语言谱系分类理论,指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然后简单介绍了语言谱系分类的内容。并且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知识指出“我们在研究现代汉语时,不仅要和古代汉语进行比较研究,而且要和蔵缅语、壮侗语、苗瑶语等语族进行比较研究。这样,才能从同源中找到它们异流的内在原因。”①这就把个别语言学理论与普通语言学理论和历史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从而丰富了现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胡本”认为“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刑本”则认为“现代汉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和方言,另一种则是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骆小所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引论》对“现代汉语”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明确的指出“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现代汉语方言。”②,这就充实了现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 ①骆小所主编《现代汉语引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第1页。

大一现代汉语复习知识点重点 含(绪论)

现代汉语复习资料(大一下) 现代汉语(绪论) 现代汉语概述 什么是语言? 人所说的话都的总称。 1.语言的功用 2.语言的本体 3.语言的表现形式 语言的特征符号性、工具性、民族性 从功能来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从功用来说,语言又是人类赖以思维的工具。 从语言本体:所以语言都是有声语言,所有语言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 人有目的地发出的、而他人能从中理解、体会其意的声音实际是有一种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 语言就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 符号具有二重性,能指所指 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还是一个很有规则的结构,而是一个变动的结构。 主宾表定状补 (刘)老师(大口)吃(完)(红)苹果。 定语主语状语动补语定语宾语 宾语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 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状语后置 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看,语言有口语、书面语、体态语三种形式。 口语是语言最根本的变现形式。 书面语是指口语用文字记录下来,而且加以提炼、加工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认为是语言的代用品。 体态语:手势语,唇语…… 语言是人类籍以思维和相互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强调 语言不是文化的产物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类获得语言不是靠学习,而是靠习得,正是这种本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小结 1.外部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内部结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结构上,语言是以语言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还是一个很有规律的结构,而是一个变动的结构。 二、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一)定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泛化现象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泛化现象的偏误分析 本文针对外国学生泛化使用量词“个”的现象,以“个”这个特殊量词为例,对外国学生使用“个”的偏误进行了分析,提出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应把重点放在量词的语义色彩上。对形象色彩和情态色彩这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量词,促进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量词个 一、引言 量词是以汉语为代表的汉藏语系所特有的词类,也是汉语表达体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什么量词和什么名词搭配”“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量词比较合适”等问题总使得外国留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些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习惯。也就是说,很难说出一个完整严密的规则。正因为这样,量词的学习才需要日积月累地去记。但是,有的学生企图找“捷径”。他们发现了万能的“个”,于是,不管什么名词,当需要使用量词时,特别是个体量词,常常简单草率地用“个”来表示,致使“个”的泛化使用成为常见的现象。 而本文试图以“个”这个特殊量词为例,对外国学生使用“个”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二、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在《汉语水平词汇与等级大纲》中,共有136个量词,分散在甲、乙、丙、丁四个级别的词汇项目中。“个”则是甲级词汇中的一员。“个”是最早为外国人所熟悉的量词。在汉语教学初期,教师在引入量词时,就会介绍量词“个”。因为对于外国学生,特别是印欧语系的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接触过量词,更别说不同的名词用不同的量词搭配了,所以为了教学方便,老师会建议学生,如果不知道该用哪个量词,就用“个”。这一建议对于初学者非常有帮助。因为这可以使他们更快地掌握“数+量+名”的概念并运用于汉语组词和交流中。但是,他们有时太依赖于这个“捷径”,以致于造成“个”的滥用和误用。 笔者借鉴了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的例句,再加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病句,加以整理和提炼,一共整理出47个比较具代表性的例句,这些例句主要来自于欧美学生的作文及口语交谈,其中误用“个”的有24句,占所有例句的51%。可见,“个”的误用已成为外国学生在量词使用上的一大问题。所搜集的有关“个”的病句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名词基本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专用量词,而“个”与这些拥有自己专用量词的名词搭配就会产生不同的语义表达。同时,我们还发现一共有四类错误是学生经常犯的。 (一)形象色彩

偏误分析方法分析

(一)词语偏误类型 发生偏误的词语主要有关联词语、量词、同一语义场的词、动词“有” 、母语和目的语中义域不对称的词。将偏误词与目标词进行对比,我们看到主要有以下类型的词语偏误: 1?对词义的理解有偏差尤其是关联词语,本次话语活动中,使用第二多的关联词语是“但是”,然而学生并没有弄清楚但是”的语义,以及它所表达的句法关系,很多不应该用“但是”的地 方都使用了该连词,形成了误,如“面积很小,但是它是个群岛”。 2?词语的功能被扩大 词语的功能被扩大,已超出了它应有的语法属性和语法功能,功能被扩大的词包括连词、动词“有”。为”是使用最多的连词,但留学生使用时并不都用来表示因果关系,有时只是表示前后话语有关联,如“没事,因为泰国只有一种动物是重要,是大象,因为以前他们有打仗”。最典型的是动词“有”功能的扩大。“有”本来接名词性成分,但是在留学生的话语中,“有”的功能扩大,不仅可以接名词性成分,还可以接动词、形容词短语、句子等成分。如“在泰国泼水节也有穿”(接动词);“有漂亮”(接形容词);“他有在中国学习过”(接短语);“如果有像见我们那个总统”(接句子),等等。 3.词语的搭配产生偏误 此类偏误包括量名搭配错误、固有搭配被改换、“城市”等名词前的第一人称问题、词的 语法属性不能相配等。“个”是留学生最熟悉的量词,使用频率最高,因而就被当成了万能量词,不能使用量词的集体名应使用其他量词的名词前都用上了“个”,如“人口三亿个”、“两个民族语言”。很多成对的关联词语有其固定搭配,可是留学生常常将固有的搭配改换而使其变得不搭配,如“如果有跳舞才穿这个”、“时间是厦门一样”。“城市、国家、首都、总统”这类名词前面,在话语叙述中往往加上第一人称代词,显得亲切。第一人称代词以复数为宜,因为这些事物不是属于个体的,而是属于集体的。留学生对这种情况如果不掌握,就会产生“我的首都” 这样的错句。再者,部分词的语法属性相互不能搭配,如“但是现在他们越来越忘记了”,“忘记”是动词,而“越来越”后面一般接形容词,能接的动词只限于“喜欢、愿意”等心理动词。 4?选词错误 在选词错误中,首先是同一语义场中的词。在话语表述中,留学生一边讲述一边在脑海中思考适用的词,如果该用A 词却用了E词,而AE两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就是选词错误。同一语义场中的词最容易导致选词错误。语义场包括上下义关系、总分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类义关系。[5] [p?13 3 ]留学生的选词偏误主要发生在同义关系场和类义关系场。同义关系场中的词具有义相同或相近的特点,类义关系场中的词往往属于同一个类别。留学生在脑海中搜索词语时,搜索的范围就是这两个语义场,因而与之相关的偏误特别多。其次是义域不对称的词。母语词语或英语词语和汉语词语之间的义域不对称导致了选词偏误。任何两种语言中几乎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语,其义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如学生在描述自己国家的树时说树“很瘦”,这显然受英语词语thι n的影响。“thin ”相当于汉语中的“瘦”和 “细”,义域比汉语宽,学生在选用这类词时没有解到义域的差别,从而产生了偏误。 5.词的固有成分被遗漏 固有成分被遗漏的词通常是成对的连词。我们知道有些连词只能成对使用,不能省略。 留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一点,以至于不能遗漏的部分也遗漏了。如“对中国人有点辣”,漏了“来说”。另外,“是,,的”这个句式中的任何词都不能省略,而留学生常常把最后的“的”字遗漏了,如“他们是差不多”。 (二)语法偏误的类型 鲁健骥将语法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4种,[6]我们的分析显示,除这4种偏 误外,还有:前后照应偏误、句型错误、过度省略,等。显然话语中的语法偏误有不同于文本之处。我们所说的“省略”不同于“遗漏”,“遗漏”是由于忘记或没有掌握而导致的成分丢失,而“省略”是主讲

华坪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词语与语法的机制关系

华坪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词语与语法的机制关系_特殊教育 论文

许多研究汉语方言的学者认为,方言之间的差异语音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最小,一般来说,语文工作者也往往对于方言的语音系统和词汇予以较多的注意。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方言间语法差异较小这是事实,但即使是同属一种方言的次方言甚至地方小方言之间,其语法仍存在若干细微差异。本文以云南华坪汉语方言为例,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华坪县位于滇西与川西南结合部,全县面积2200平方公里,辖9乡2镇,总人口17.08万人,有汉、傈僳、彝、傣、回、苗等民族。华坪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大体而言,它的基本词汇与语言规则同普通话基本一致,不过同中有异,华坪汉语方言中常用到的词语和句式,与普通话之间有较大差异。这些往往成为当地华坪人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难点。 一、华坪方言词汇 华坪方言与普通话词类一样,都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音词十一类。但部分与普通话的用法和说法有所区别,下面就将这些不同点举例说明。 (一)疑问代词 华坪方言中常用哪个、哪哈、哪个时候、啷个、咋个。 哪个即谁的意思,常放于动词前或动词后。例如:哪个给你的这些东西?(谁给你的这些东西?)哪哈、哪个时候即什么时候的意思,常放于动词前。 例如:哪哈回家的?(什么时候回家的?) 你哪个时候回家的?(你什么时候回家的?) 啷个、咋个即怎么的意思,常用于动词前。 例如:去昆明的路啷个走?(去昆明的路怎么走?)

你想咋个说?(你想怎么说?) (二)副词 华坪方言中常用时间副词刚刚、将将、将才,程度副词怪、溜语气副词怕频率副词紧。具体用法如下: 1.时间副词:刚刚、将将、将才,即刚才的意思。 如:这衣服你穿将将合适。(这衣服你穿刚好合适。) 将才你不是说了吗?(刚才你不是说了吗?) 刚刚你不是去学校了吗?(刚才你不是去学校了吗?) 2.程度副词:怪、溜,常放于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事物的性质或行为程度。 怪字放在形容词前面,用来表示事物性质的程度。即很非常的意思。 如:这东西吃起怪香!(这东西吃起来很香!) 这人说话怪好笑!(这人说话非常好笑!) 溜字在华坪方言中也是使用频率较高一个程度副词,常用于形容词前,表示很、十分的意思。 如:这苹果溜酸。(这苹果很酸。) 3.语气副词:怕在华坪方言中有也许大概恐怕的意思。

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个”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摘要]:量词是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出现偏误最多的词类,在一定阶段内,学生尤其容易出现量词“个”的泛化,而且量词“个”的偏误会一直伴随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造成这种错误, 不仅有“教”的原因, 还有“学”的原因,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影响,应采取有效办法, 帮助学生避免偏误,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在对一些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短期进修班的美国留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 在学习说句子“我是一个美国人”时, 学生往往觉得奇怪,因为在英语里, 同样的意思说出来是“I am an American”, 即“数词 + 名词”, 而用中文表达时却要加上“个”,即:“数词+量词+名词”。“个”是留学生最初接触到, 也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量词。学生在知道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后, 喜欢以不变应万变, 所有的数词和名词之间都用“个”, 于是出现诸如:“我家有一个马”, “教室里有几个桌子”,“我养了一个狗”,“我有一个电脑”等病句。四个名词涉及不同的量词, 马用“匹”, 桌子用“张”, 狗用“只”或“条”,“电脑”用“台”。即便在后期,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量词后,当出现新的事物名词需要与数词搭配时,学生仍然会倾向先用“个”来代替。 我觉得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汉语作为母语并经常在生活中操练的人来说, 对量词的很多规则性的东西早已习以为常,而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则不同, 在遇到这一具有汉语特色的语言时, 往往百思不得其解,有的留学生就企图找“捷径”, 他们发现很多名词都能和“个”搭配,于是就用类推的办法把“个”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中新的语言现象上, 把“个”当作一个“万能”量词,造成了偏误。 2、当学生把“个”当作万能量词,不管是什么名词, 其前面都放“个”, 如:一个楼,一个书,一个门时,让他们高兴的是在日常的交际中很多中国人都能够听得懂,明白他们的意思,他们便觉得这是一个巧妙的方法,因此也助长了他们对量词“个”的依赖心理和使用时的取巧心理,铸成了留学生对量词学习的惰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