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这,就是孤军完成长征的红25军。

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就是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独特的作用的红25军。

组成红25军的战斗员,大都是13岁至18岁的“红军子弟”

红25军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说,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932年秋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仅1个半月后,那些牺牲者的遗孤以及留下来的红军子弟,重新组建了红25军。

“这支地道的‘儿童军’,就连各团、营、连的领导成员,也都是些20岁上下的毛头小伙子。”这些年轻的红军将士以尚显稚嫩的肩膀,独立撑起了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大旗。国民党集中20万兵力的反复“围剿”,加上红军本身“左”倾冒险主义和错误“肃反”的影响,红25军重建不久就面临生存危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1个多月后,中央指示终于随着程子华的到来传到了25军:到外围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16日夜晚,在夜色掩护下,这支仅余2900人的队伍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迤逦西进。“完全是孤军行动,经常与强敌打遭遇战。”河南省罗山县史志研究室主任王远德说,蒋介石调

动30多个团的优势兵力进行堵截、追击,红25军几乎每天都行走在死亡的边缘。

“走着走着,数不清的敌人一下子就冒出来了。紧要关头,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第一个冲上去。军领导带头,大家都不要命了。就靠这么一股劲,一次次从敌人虎口脱险……”曾任军部卫生员的老红军李天忠,忆及70多年前的往事仍感惊心动魄。

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刀在一线冲杀,是这支部队中常见的现象,也正是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一个重要原因——军长程子华直到逝世前,仍担任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他那双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所描述的“爪子似的伤残的手”,正是长征给他留下的永久印记;

副军长徐海东在一次激战中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这位英雄的红军将领,此后是躺在担架上指挥全军到达陕北的;当陕北在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再次身先士卒地冲锋时,不幸英勇牺牲……红25军未经雪山也未过草地,却是四支长征队伍中唯一牺牲了主要领导人的一支红军。

徐占权说,主要领导人一死数伤,部队却能最后胜利,纵观世界军事史,这实在悲壮,也实属罕见。

万里征战,人数不减反增,红25军到达陕北,让当地军民耳目一新。

延安革命纪念馆刘煜研究员说,指战员都戴着八角帽,上面缀着红五星,服装整齐,枪支弹药充足,每个连队甚至都有6挺轻机枪,

俨然一支正规军,装备和战斗力都大大超出了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陕北红军。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20余万人,结束时仅剩5万多人。而红25军由一支弱小的红军队伍,却在国民党统治的中枢地带纵横驰骋,越打越强。

为何能创造这一奇迹?

“25军每个同志都是一副铁腿铜脚。”李天忠说,“因为常打恶仗缴获多,武器较好且弹药充足,就连后勤保障单位都战斗化,全军行动便捷,战斗力强,一天一夜就能走100多里。”

“进攻时突然、勇猛,防御时敢于和敌人白刃格斗,转移时迅速持久,使敌人追不上,堵不住……”中央党史研究室王新生研究员指出,靠这种成熟的战术素养,国民党军队虽然常常数倍乃至数十倍于红25军,却总是被各个击破。

“红25军非常善于做群众工作。”王新生说,“从军领导到普通战士,每个人都是出色的宣传员,部队每到一地都能发动起一片群众。1934年底进至秦岭以南时,全军只剩2500人,但照样派出大量干部到群众中。”此后的半年中,红25军开辟了一块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边苏区,招收数千青年参加红军。长征中的红军能建立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仅此一例。

这支打不垮的红军引起了蒋介石的不安。他先后调动驻河南、湖北、陕西的41个团,组织了两次大规模“围剿”。

第一次“围剿”结束,红25军增至3700人;第二次“围剿”,红25军诱敌进至根据地中心区,全歼敌整旅1700余人……刘煜指出:

“能够在一次战斗中歼灭装备精良的整团整旅之敌,标志着红25军在军事指挥方面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

1935年7月,为配合中央红军行动,红25军再度远征。沿陕甘边界行军时,整个部队断粮已经几天,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昏倒在地……

“没有一个人开小差。”李天忠回忆,“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个炕,小鬼们经常枕在军首长的腿上就睡着了。共同的革命理想,情似手足的氛围——这,给了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巨大力量。”9月15日,红25军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胜利完成长征。这时全军共3400多人,还在陕南留下了2000多人的地方武装。

5000大洋救急中央

长征中,25军军政委吴焕先和副军长徐海东都经常说,歼敌两个师,不如缴获一部电台。

长征中,红25军曾长期与中央失去联系,独立作战、艰苦卓绝。

曾走访过多位历史见证人的王远德说,直到1935年7月,红25军才从国民党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北上动向。7月15日又接到交通员带来的几个月前的中央文件,确认了此消息。

“当晚吴焕先就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主力西征迎接中央。第二天部队就迅速行动。”王远德说,红25军一度袭占了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城,迫使国民党军从川西调兵回援,一下子打乱了其阻截红一、四方面军的部署。

蒋介石恼怒之下,把徐海东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全国通缉悬赏

额最高的三人,标定头颅赏格均为25万块大洋。

“即使我们这3000多人牺牲了,也是光荣的。”徐海东曾这样动员部队。

8月14日,红25军逼近静宁县城,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安)兰(州)公路被切断18天,迫使敌人一再抽调原用于堵截中央红军的兵力对付红25军。

“更可贵的是,红25军能自觉分析形势,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事实证明这符合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从而为中国革命胜利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中央红军经过宁夏回族聚居区时,受到了当地群众亲人般地热烈欢迎,当毛泽东知道是因为红25军之前经过这里时赢得了群众信任,连夸红25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长征出发时,红25军即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一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徐焰指出,张学良正是因为最初与红25军的数度交手,得出了“和红军打仗没法打”的结论。与陕北红军会合后,他们先后发起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奠定了基础。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徐海东则下令把军中积蓄的7000银元拿出5000元交给急需补充的中央红军,还抽出许多重要物资和大量驳壳枪送去。

1967年,正当林彪加紧迫害徐海东的时候,毛泽东亲自提名徐

海东为党的九大代表和主席团成员。当9次负伤的徐海东坐在手推车上出现在会场时,毛泽东向他点头致意。

“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就是毛泽东对这位红25军主要领导人的评价。李天忠说,这无疑也是对红25军全体将士的肯定。

徐海东的军事才能在开国将帅中应排前三,人品第一。

各位网友在评论新中国将帅的军事才能时,几无例外地只在彭、林、刘、陈、粟等人中排列顺序;又无一例外地把徐海东这位“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排除在外,本人认为这对徐大将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虽然徐大将从1940年后就再未能驰骋沙场,也未再建战功,但他在此之前所显现出的军事才能,是绝不低于其他的将帅!要是以此来评判徐海东军事才能,应排在开国将帅的前三!主要体现在:

1、徐海东所部一直处在孤军奋起之中,对这3000人进行围追堵截的国军常在十万人左右,其所承载的军事压力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的主力红军,但徐海东却能在这种极其险恶的绝境中力挽狂澜、游刃有余。

2、徐海东所部是唯一的一支经过长征而人数未减反增的主力红军,虽然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路线最短,但对比一下,征战距离比红二十五军要短得多的部队中,方志敏、寻维舟、粟裕所率7000人的红七军团几乎全军复灭;任弼时、肖克、王震所率9000人的红六军团在与贺龙会合途中损失三分之二;及徐向前陈昌浩所率红西路军21800人也基本上全军复灭相比,难道说还不能显出徐海东超人的军事才能吗。

3、从征战过程看,徐部只有几百人时,能整营地歼敌,当有3000人的部队时,能经常整团整旅地歼灭国军,而击溃师旅级部队的战斗更是不计其数,当与陕北红军会合,部队人数达到7000人后,第一战就能整师地歼灭敌军,徐海东所部这样不是一两次,而是长期保持的部队人数与所能歼敌的高比例、高效率,在红军中无人能及;徐海东所部的战绩,在红军同人数、同级别的部队、同级的将帅中,处在绝对第一的位置!,如果给徐海东更多的部队,那将会什么样呢!徐海东所部虽然只有区区3000人,却能纵横驰骋几千里,也同样充分展示了徐海东独挡一面的驾驭战略的才能。

4.在徐大将无可挑剔的人品面前,包括后来叛党的张国焘,也只能表示钦佩,毛、周、朱等,更是都给了高度地评价。可以设想,如果徐大将的身体允许,毛主席肯定会给徐海东以更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其独挡一面,如果这样,徐海东是极有可能创出不低于其他将帅的更加辉煌的战绩。可遗憾的是:这些只能是“如果”!

徐是一位比较单纯的军人,他对红四的贡献远被低估(这里不多说,他从士兵中提升刘震,类于刘备发现王平,还培养出一代名将韩先楚,但最大的贡献是在红四草创之时,个人认为徐的贡献不亚于另一徐)。徐部系红四突围后,残留下的部队;红二十五军新建无强战斗力,后来合并的红二十五军,除了徐,无人能横刀立马。

共和国十位大将中,他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人,在红四方面军中人称“徐老虎”

5.国民党政府把他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个

人,赏额均为25万块大洋

6.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斯诺得知徐海东一家被杀了66口,就此懂得什么是中国的阶级战争。

7.我们党三代领导人对徐海东大将的一生都有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徐海东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邓小平同志说,徐海东“对党是一颗红心”;江泽民同志最近为《徐海东纪念文集》题词:“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我们党三代领导人对徐海东大将的一生都有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徐海东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最好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邓小平同志说,徐海东“对党是一颗红心”;江泽民同志最近为《徐海东纪念文集》题词:“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8.参加革命只为求阶级的解放,日后想做个普通劳动者。他说:我做窑坯又快又好,革命胜利后,仍是个有用的公民

当副军长时,他在火线上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

被俘的国民党师长输得不明白,问他:“你是黄埔几期?”他说“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在“肃反”扩大化期间遭怀疑时,他挥舞大刀率警卫队带头冲锋并打败了敌人,以血战证明自己的忠诚。

苏联军医发现他的肺部大部分功能早已失效,对他的毅力钦佩不

已,认为简直是医学上的奇迹。

举一个简单的战例:1934年春,他在皖西葛藤山作战时,以不足2000的兵力一举歼灭追来的敌军两个团。被俘的敌军师长柳树春对此十分不解,竟当面问:“军长,你是黄埔几期?”徐海东回答说:“我既没听过保定的课,也未入过黄埔的门,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看过红十五军战史的就应该知道,徐部是第一个高举着抗日大旗长征的,而且可以肯定的说是一直走在中央红军的前面为起清扫障碍,其3000人的部队牵制了张学良,杨虎城大部分兵力,连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和杨都主动请求中共能派徐老虎来协同抗日,张说:"我谁都不要,就要你们的徐老虎"杨说:"只要他来,我把部队都交给他指挥"而见到徐却也发出感慨,"早知我们现在会合作,当初你不消灭我的主力多好啊"。

9.他的对手——无论是国民党的嫡系卫立蝗,还是杨虎城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阎锡山的晋军,都屡屡败在他的手下。

10.其一生三次让官所说过的三句话:“闹革命又不是争官当”(负伤后团长位置被人代替,主动要求做副团长)“我这人打仗有瘾,走路也有瘾,……就是当官没有瘾”(程子华来25军,考虑到是中央来的人,主动要求程为军长,自己在副军长)“大将军衔,受之有愧”徐海东一见到总理就说:“总理,我一直养病,为党工作太少了,授我大将军衔,我受之有愧啊!”总理一向钟爱这位窑工出身的虎将,爱他的军事才华,更欣赏他胸怀宽广、光明磊落的性格,不由得紧紧握住

这位老兵的手,动情地说:“海东同志,你不要让了,给你授大将军衔,是根据你对革命所做的贡献决定的,依我看,不高也不低,恰当!”

11.论其在长征途中为中央红军所做的贡献:1.中央红军被胡宗南部围困在岷山,25军却出现在胡宗南背后,才使毛,朱得已脱困从岷山下到甘肃.而徐却并没有等毛,朱在甘肃与他会合,大概,徐估计到毛,朱下山时,会遇到新的困境,因此,他以后的活动就好象做毛部队的先锋一样,帮助毛,朱打开往陕西的途径.于是,25军折向天水(秦州)北上,占领这个城市后,徐便把自己的203,205团和盒子炮团打过渭水北岸,这时候毛,朱渡过渭水才有了保证,于是徐率部立即向隆德突进,以便在毛军未到前占据并保持另一个重要的据点,那就是"由甘入陕之门户"六盘山峡.这一举动牵制了张学亮30万大军,当徐看到谁也不能阻止毛穿过这个门户的时候,便又往平凉方面急进,在平凉,崇信,灵台,泾川一带,徐部在几星期内,拨掉了马鸿宾的封锁据点,消灭了其主力35骑兵师,当知道毛能安然无阻的通过后,就立即出现在了庆阳,蒋介石不得不将卫立惶围困毛部的7个师调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老蒋说:"徐海东是中国文明的一大害""徐海东不死,国无宁日"而毛泽东说:"你徐海东满身虎气,我们的蒋委员长说你是中国文明的一大害,我却认为,你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那么,关于红军长征感人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最近读到的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些感人故事,与大家分享。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1:神枪手 军委总部来到贵州仁怀县一个山坳的时候,警卫班的战士们麻利地把首长和自己的营房安置停当,留下值勤人员,然后一起走到村边,在一棵枝叶茂密、一抱多粗,约有十多丈高的大树下,唱歌、跳押、摆龙门阵,消除战斗、行军后的疲劳。 不多一会,碰巧总参谋长刘伯承也来这里散步。他主动参加了警卫班的活动,和年轻的警卫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玩得非常高兴。 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几声“哇哇”的叫声,刘伯承顺着声音一看,在大树纵横交叉的枝桠上,站着一群乌鸦,不由心中一动,立刻诙谐地对警卫员们说:“你们哪个的枪法最准,快打只乌鸦下来给大家打顿牙祭(即加餐)吧!” 警卫员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肯开枪打乌鸦,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当面丢丑,有的是不愿在领导面前耍弄武艺。 其中有个年轻、机灵、调皮的警卫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总参谋长,你文武双全,是全军出名的神枪手,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示范表演吧!” “要得——” “欢迎——”警卫员们不约而同地拍起巴掌来。 刘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地回答:“你们还会倒打一钉耙,将起我的军来了!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说着,不慌不忙地从腰里拔出左轮手枪,只见他不用瞄准,手一举,“砰”的一

声,一只乌鸦扑棱棱地应声而落,黑光闪闪的翅膀还在不停地扑腾哩。 “好枪法,刘总长真不愧为百步穿杨的神枪手!”警卫员们异口同声地啧啧称赞。只有要求刘伯承作示范表演的那位警卫员依然半信半疑地说:“嗯,树上那么多乌鸦,怕是撞到一只的哟!” 刘伯承听了毫不生气,只是笑了笑说:“也许是这样吧,不妨再考试考试,看到底及格不?小鬼,麻烦你去给我找个鸡蛋来。” 那个警卫员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心里怦怦直跳,只好硬着头皮到伙房里要来了一个鸡蛋。刘伯承又叫他用力朝天上甩,他立刻明白了八九分,用最大的力气把鸡蛋朝天上抛去。当鸡蛋飞向天空,看上去小得像一粒黄豆时,刘伯承沉着地把枪一举,“砰”的一声,鸡蛋随着枪声四分五裂,蛋壳、蛋黄、蛋白纷纷洒落下来。那个调皮的警卫员连忙伸出大拇指,夸赞刘伯承是神枪手。警卫员们纷纷要拜刘伯承为师,请他教练枪法。刘伯承谦逊地说:“功多艺熟,业精于勤嘛,什么老师、学生的,我们互相学习好了。枪法愈准,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啊!” 从此,刘伯承就挤时间给警卫班讲习枪法,没过多久,警卫班战士也个个都成了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2: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砖瓦分疲惫。这一陈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脸皮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

长征最感人故事有哪些

长征最感人故事有哪些 导语: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的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故事一: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

红军长征故事_经典

丰碑 李本深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长征路上的感人小故事

长征路上的感人小故事 第一个: 13岁的小姑娘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第二个:邓小平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三个: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导语: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不

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1934年,刘湘围攻川陕苏区。红军撤离时,红军战士李中权的9个家人,因恶霸的报复被迫全部跟着红军长征。李中权虽然与母亲同在长征队伍中,但只有过3次短暂的相见。三别母亲,最终阴阳相隔。 第一次见面是在1934年春天,李中权在通江遇见母亲,当时两人都已经知道李中权父亲的死讯,但都在向对方隐瞒。由于身有任务,李中权匆匆离开了母亲。 第二次见面是在1936年3月,李中权在宝兴县意外遇到母亲。母亲拉着他的手,高兴地顾不上回答他的问话,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好像永远看不够似的。第二天一早,队伍就要出发了,李中权又一次匆匆和母亲告别。 第三次见面是在1936年5月,李中权带一个排到东边红一团检查工作,路上,在丹巴东边遇见了母亲,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李中权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形:“母亲面容极度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doc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和彝族人民心连心1935年2月,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以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取得了行动的主动权,但仍然没有脱离危险。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北上穿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向川西北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红军若想强渡大渡河,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大路,经西昌至富林。这条路平顺易行,但处处都有敌人重兵阻拦;另一条就是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经冕(miǎn)宁到达大渡河。 此时的红军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经过研究,决定避开敌人主力,由左权和刘亚楼同志带领红五团假装进攻西昌,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而先遣队主力经冕宁通过彝民区。 纵观历史,大小凉山的彝民区从来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历来都是由土司和黑彝的各个分支分地区统领一切的。但各分支意见并不

统一,因为利益之争经常发生械斗。 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这样就使这一带彝民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大凉山的彝族人民长期受民族歧(qí)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汉人非常仇视,甚至有“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所以想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必须要斗智斗勇。 1935年5月20日,红军先遣团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率领下,于21日凌晨攻下了冕宁县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指示先遣团,首先要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和宣传,上下一心团结好彝民。 红军来到县城中,在各处张贴了许多标语,并以朱德同志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lù)。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sù);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布告说明红军与反动军阀不同,而是代表各族人民利益的。红军到这里来只是想通过彝族地区北上抗日。 考虑到彝族同胞言语不通,红军先遣团就请来一位彝族通司(翻译)。这位彝族通司名叫果基达列,大约有30多岁,头上缠着厚厚的灰布,上身披着一个大披肩,下身穿着一条肥大的裤子,光着脚。这

红25军的长征历史及相关故事

红25军的长征历史及相关故事 六安新闻网讯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80周年。提起长征,人们往往注重的只是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长征队伍——诞生于安徽金寨的红25军。同时,红军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亦是诞生于湖北红安、成长于安徽金寨。安徽金寨人民乃至安徽皖西(六安)人民为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进一步发扬光大红军精神、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2016年,革命老区金寨县将举办一系列的庆祝、纪念活动。缘于此,笔者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查阅大量档案资料、搜索多家新闻网站,获得了有关红25军长征的丰富资料。为飨读者,笔者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此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熟悉历史、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拼搏前行。第一部分红25军是4支长征队伍之一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县城700多座,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共有4支: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三支是红25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是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部队(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改编为八路军:西安事变爆发后,1937年8月25日,北方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红军长征小故事大全

红军长征小故事大全 1个:《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充足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很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仅仅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第2个:《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个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

1个:《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第2个:《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六十五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孤军远征十个月,艰苦转战万余里,先期到达陕北,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别具特色的光辉篇章。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五周年的前夕,我们访问了原红二十五军的老战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请他回顾了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有关情况,并给了这段历史一些重要的补遗。 问:刘老,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五周年,您作为当年长征的亲历者,请为我们介绍一下红二十五军这支部队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情况好吗? 答:好的。红二十五军组建于1931年10月,隶属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分别编入方面军各师,红七十三师跟随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红七十五师留在鄂豫皖边坚持斗争。同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以红七十五师和红九军二十七师合编,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下辖第七十四师和第七十五师,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经受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严峻考验,先后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长岭冈、斛山寨等战斗的胜利,一度发展到12000余人,并重新组建第七十三师。但由于敌人的强大,加之省委领导左倾盲动错误的战略指导和肃反,红二十五军自身损失很大,处境十分艰险。1934年8月,中央军委派粤赣军区红22 师师长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向鄂豫皖省委传达了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

指示:红二十五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这样,不仅部队能够得到发展,同时也能把敌军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利于留下的部分武装长期坚持斗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实际,省委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问: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红二十五军是打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的,红二十五军为什么要打出这样一个旗帜,他的意义是什么? 答:1934年7月初,在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曾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先期由瑞金出发北上,向闽浙赣边区挺进。随后,鄂豫皖省委也收到中央关于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通知和适时转移出去创造新的苏区的指示。为此,在同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省委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以平汉铁路西部的桐柏山区为初步目标,去创建新的根据地,并从组织上调整红二十五军的领导班子,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为军政委,徐海东由军长改任副军长,戴季英为军政治部主任,并以省委兼军党委,省委书记徐宝珊、秘书长郑位三和军的领导成员均为省委委员。同时对部队进行整编,撤销师一级编制,军直辖三个步兵团、一个手枪团。由于此前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已经组成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省委决定: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红二十五军主力在战略转移行动中,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下红军一个团及地方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精选)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口袋翻过来。果然,在口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 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至一口吞下去,他又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读《长征的故事》有感读《长征的故事》有感二万五千里!这段惊心动魄的路程。 见证了多少战士的生离死别,见证了多少人民的悲欢离合呀!这途中惊险不断,但是一一被战士们克服了。 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长征的故事》一书中,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虽然,他们或不是名留青史,或不是大名鼎鼎。 但是,他们为长征做出的一切,是功不可没的!在面对险峻的腊子口的时候,战斗指挥员们也束手无策了。 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着办法的时候,一位叫李小猴的小红军出现了。 他自告奋勇,担起了引路的工作。 是他,在峭壁上钩住了一条绳子,得以让后面的人上去。 当他回到这个山坳时,大家激动不已。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孩子,竟然帮他们度过了这个大难关。 这本书中,还有一个人让我印象深刻——李国策!长征的艰辛是很难克服的,去过的战士往往是九死一生。 而李国策,三次过雪山草地,二十次遇险,竟然活了下来!他应该算的上是一个老红军了吧!他,躲过炸弹;他,进过泥潭;他,过

过铁索桥;他,受过伤,导致了终生伤残;他,穿过枪林弹雨;他,吃过皮带。 这些鲜活的事迹,另我所钦佩。 究竟是怎样的信念,支持着他,鼓励着他呢?信念,是一团烈火。 信念,是一盏明灯。 信念,是…… 敬业小学五年级:李昕诺读《长征的故事》有感读《长征的故事》有感古贤一中七三班周XX 当我读完《长征的故事》,合上书的时候,红军这两个字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14个省,历时两年,1936年10月才到达陕北。 长征途中,与红军作对的有三方敌军,分别是川、滇和黔三军,还有蒋介石的中央军。 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面对的并不止敌军,还有十分恶劣的天气。 大渡河上的暴雨,火焰山上的高温,岷山上的雪,草地上的沼泽......长征路上的困难三天三夜也数不完。 有很多现代人为了更深地感受长征的艰辛,还专门徒步把红军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走完后,无不感慨!二万五千里长征,真不容易!长征最重要的是无所畏惧,是要拥有着坚强的毅力,是团结的象征,还有强大的民众后盾。 看过《长征的故事》,让我觉得有精神,没有体力,也是做不到的。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这,就是孤军完成长征的红25军。 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就是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独特的作用的红25军。 组成红25军的战斗员,大都是13岁至18岁的“红军子弟” 红25军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说,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932年秋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仅1个半月后,那些牺牲者的遗孤以及留下来的红军子弟,重新组建了红25军。 “这支地道的‘儿童军’,就连各团、营、连的领导成员,也都是些20岁上下的毛头小伙子。”这些年轻的红军将士以尚显稚嫩的肩膀,独立撑起了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大旗。国民党集中20万兵力的反复“围剿”,加上红军本身“左”倾冒险主义和错误“肃反”的影响,红25军重建不久就面临生存危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1个多月后,中央指示终于随着程子华的到来传到了25军:到外围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16日夜晚,在夜色掩护下,这支仅余2900人的队伍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迤逦西进。“完全是孤军行动,经常与强敌打遭遇战。”河南省罗山县史志研究室主任王远德说,蒋介石调

动30多个团的优势兵力进行堵截、追击,红25军几乎每天都行走在死亡的边缘。 “走着走着,数不清的敌人一下子就冒出来了。紧要关头,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第一个冲上去。军领导带头,大家都不要命了。就靠这么一股劲,一次次从敌人虎口脱险……”曾任军部卫生员的老红军李天忠,忆及70多年前的往事仍感惊心动魄。 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刀在一线冲杀,是这支部队中常见的现象,也正是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一个重要原因——军长程子华直到逝世前,仍担任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他那双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所描述的“爪子似的伤残的手”,正是长征给他留下的永久印记; 副军长徐海东在一次激战中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这位英雄的红军将领,此后是躺在担架上指挥全军到达陕北的;当陕北在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再次身先士卒地冲锋时,不幸英勇牺牲……红25军未经雪山也未过草地,却是四支长征队伍中唯一牺牲了主要领导人的一支红军。 徐占权说,主要领导人一死数伤,部队却能最后胜利,纵观世界军事史,这实在悲壮,也实属罕见。 万里征战,人数不减反增,红25军到达陕北,让当地军民耳目一新。 延安革命纪念馆刘煜研究员说,指战员都戴着八角帽,上面缀着红五星,服装整齐,枪支弹药充足,每个连队甚至都有6挺轻机枪,

红军长征小故事

红军长征小故事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中国保尔”钟赤兵

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

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 长征,是一道雄壮,豪迈,气势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那你知道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神枪手军委总部来到贵州仁怀县一个山坳的时候,警卫班的战士们麻利地把首长和自己的营房安置停当,留下值勤人员,然后一起走到村边,在一棵枝叶茂密、一抱多粗,约有十多丈高的大树下,唱歌、跳押、摆龙门阵,消除战斗、行军后的疲劳。 不多一会,碰巧总参谋长刘伯承也来这里散步。他主动参加了警卫班的活动,和年轻的警卫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玩得非常高兴。 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几声“哇哇”的叫声,刘伯承顺着声音一看,在大树纵横交叉的枝桠上,站着一群乌鸦,不由心中一动,立刻诙谐地对警卫员们说:“你们哪个的枪法最准,快打只乌鸦下来给大家打顿牙祭(即加餐)吧!” 警卫员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肯开枪打乌鸦,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当面丢丑,有的是不愿在领导面前耍弄武艺。 其中有个年轻、机灵、调皮的警卫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总参谋长,你文武双全,是全军出名的神枪手,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示范表演吧!”

“要得;;” “欢迎;;”警卫员们不约而同地拍起巴掌来。 刘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地回答:“你们还会倒打一钉耙,将起我的军来了!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说着,不慌不忙地从腰里拔出左轮手枪,只见他不用瞄准,手一举,“砰”的一声,一只乌鸦扑棱棱地应声而落,黑光闪闪的翅膀还在不停地扑腾哩。 “好枪法,刘总长真不愧为百步穿杨的神枪手!”警卫员们异口同声地啧啧称赞。只有要求刘伯承作示范表演的那位警卫员依然半信半疑地说:“嗯,树上那么多乌鸦,怕是撞到一只的哟!” 刘伯承听了毫不生气,只是笑了笑说:“也许是这样吧,不妨再考试考试,看到底及格不?小鬼,麻烦你去给我找个鸡蛋来。” 那个警卫员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心里怦怦直跳,只好硬着头皮到伙房里要来了一个鸡蛋。刘伯承又叫他用力朝天上甩,他立刻明白了八九分,用最大的力气把鸡蛋朝天上抛去。当鸡蛋飞向天空,看上去小得像一粒黄豆时,刘伯承沉着地把枪一举,“砰”的一声,鸡蛋随着枪声四分五裂,蛋壳、蛋黄、蛋白纷纷洒落下来。那个调皮的警卫员连忙伸出大拇指,夸赞刘伯承是神枪手。警卫员们纷纷要拜刘伯承为师,请他教练枪法。刘伯承谦逊地说:“功多艺熟,业精于勤嘛,什么老师、学生的,我们互相学习好了。枪法愈准,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啊!” 从此,刘伯承就挤时间给警卫班讲习枪法,没过多久,警卫班战士也个个都成了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红军长征过程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是红军战士悲壮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 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长征过程 1.翻越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 4.飞夺泸定桥 5.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的经典故事500字

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的经典故事500字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 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动,增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 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 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 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 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 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 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 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 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 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 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即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 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

我们的贺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时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部分主力,从管竹进入岩石乡。三个穿灰布军衣、身背短枪的战士来到三房院子,见一妇女抱着小孩慌慌张张走进自己家里。战士跟着走进她家堂屋,见她房门紧闭,便轻轻地敲门说:嫂子,请你不要害怕,我们红军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请你开开门,我们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妇女叫欧阳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听到敲门的声音不是很急,喊话的声音也很平和,就开了房门。战士见她屋内还有一间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这间空房搭个铺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欧阳香元虽没有完全听懂他们的话,但知道他们是要借房子住,于是脸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过了一会儿,有位战士领着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兰布长衫、留有八字胡子的人来到了欧阳香元的家门口,后面跟着二三十个穿灰布军衣、背短枪的战士,在禾坪里整整齐齐地站成两排。那个八字胡子对大家讲: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人民求解放的,我们有铁的纪律,大家千万要注意,不能进年轻妇女的卧室内;接着又讲,我们红军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群众家里的东西未经主人同意不能搬动,借东西一定要还,损坏和丢失东西一定要照价赔偿,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团结群众去打倒蒋介石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欧阳香元从战士们的表情上,看出八字胡子是个大官。听他讲话句句为老百姓着想,认定红军是好人。她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个八字胡子讲的话告诉别人,直到天快黑时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门口见地上搭起了铺,那个八字胡子和另外两个人在煤油灯下看地图,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她想知道那个大官是个什么官,于是走到门外悄悄地问一个小战士:那个穿兰布长衫、留着胡子的是你们的什么人?小战士轻声地告诉她:是我们的军团长,苏维埃政府的贺主席,我们都喊他贺老总。她听后心里嘀咕,原来他是个大官,难怪战士们都规规矩矩听他讲话。她走到房内,一位女战士非常和气地请她坐下,像亲姐妹一样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谈中她问女战士:你是哪个的老婆?女战士很爽快地告诉她:我是贺龙同志的爱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烦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里的是红军的大官贺龙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说:这房子不好,没有好好收拾,真对不起你们,女战士说:等打完仗以后,穷人就有好房子住了。第二天清早,部队要走了,有些战士在收拾行装,有些在打扫卫生,有个战士走到欧阳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对门)再三询问是否有损坏和丢失的东西,雷青菊讲:只有一个木脸盆没看到。那个战士不一会拿了一个铜脸盆对她说:如果找不到就用这个脸盆,找到了就留做纪念,红军的纪律都是贺主席规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贺主席和战士们走时,群众都含着热泪相送,战士们也不时地回头,依依惜别。几十年过去了,欧阳香元没有忘记当年的贺主席。1961年,她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的挂像时,一眼就认出了当年住在自己家里的贺主席,高兴地说:你们看,我们的贺主席又回岩山来了,又到我们家里来了。可敬的先烈第二、六军团自从撤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后,国民党的军队始终跟踪他们、搜索他们,妄图把他们消灭在长征途中。12月21日中午,从高沙开往花园的第六军团,有的在李家渡一带休整,有的在行进途中。战士们虽然头上都用树枝、绿叶作了伪装,但国民党飞机还是发现了目标,丧心病狂的投下了6颗炸弹,20位战士当场光荣牺牲,数十名战士受伤。当时年仅12岁的王康元正赶着牛回家,一位红军战士见状,急忙跑过去,尸把将王康元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他。王康元安然无恙,而那位战士却血流如注。王康元的叔父王仁德知道后,深为红军战士舍已救人的精神所感动,为了报答红军战士的救命之恩,他冒险同李明生、刘大炳等20多个贫苦农民一道,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蛇形山一块空地上。但红军走后不久,一些土豪劣绅心怀鬼胎煽动说,红军葬的地方是‘风水宝地’,是李家渡的‘龙脉’所在。现在‘龙脉’挖断了,‘龙神’不安,只有把红军的尸体挖出来,丢到河里去,才能保住‘龙脉’,恢复‘风水’。为了粉碎土豪劣绅的阴谋诡计,贫苦农民邓成竹等人连夜将红军烈士的棺木移葬到松涛滚滚的长岭界,周围栽上苍松翠柏。被红军救了命的王康元,每年清明节去烈士墓前祭扫。1972年他担任西中大队党支部书记后,积极倡议并在公社党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