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红二十五军长征在宁陕【图文】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红二十五军长征在宁陕【图文】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红二十五军长征在宁陕【图文】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党领导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实施战略转移至陕甘苏区,历时2年,史称“长征”。1934年11月至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退出鄂豫皖苏区,经鄂豫陕向陕甘苏区战略转移,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10个月,跨越5个省,转战万余里,最先到达陕北,途中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它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策应了中央红军的北上,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被毛泽东誉为“中央红军之向导”,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建立了特殊的功勋。

1935年,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进入宁陕,这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首次大规模进入这块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为当地民众带来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武装推翻反动统治的革命思想。从此,宁陕大地掀起红色狂澜。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是在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于1932年11月重新组建的一支革命武装,并在极其险恶、极端困难的形势下,独立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长达两年之久。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召开第十四次常委会议,根据中共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

转达程子华带来的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口头指示,结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际,讨论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会议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决定以全军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立即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1月16日,在中央红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长征后,红二十五军指战员3000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等同志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撤离鄂豫皖根据地,由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实行战略转移。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从此开始。经过20余天艰苦转战,红二十五军打垮了2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围追堵截,长驱1800余里。12月8日,红二十五军由豫陕交界处的铁锁关进入陕南,12月9日进至陕西省洛南县庾家河镇。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创造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并将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确定首先在鄂陕边界北部的镇安、山阳、旬阳、郧西等4县边区发动群众,开展斗争。根据群众反抗捐税的迫切要求,提出“抗捐、抗债、抗粮、抗夫、抗丁”的“五抗”斗争口号。经过一个多月的政策宣传和战斗,红二十五军首先横扫了上述4县边界地区的民团,摧毁了地方反动政权,建立起苏维埃基层政权,开辟了鄂豫陕边第一块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挥戈西进,连克宁陕和佛坪两县城,进至洋县华阳镇,开辟了华阳地区

革命根据地。此后,红二十五军主力便在西起洋县、东至洛南、北到长安、南至湖北郧西这一大片地区东征西战,打破了敌人的两次“围剿”,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创建苏维埃政权,使宁陕的大片区域成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至1935年7月底,红二十五军在包括宁陕在内的鄂豫陕边已开辟了四块较为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扩大到4000余人,发展地方游击武装2000余人。从1935年2月26日红二十五军进入宁陕起,直至1937年4月红七十四师离开宁陕,在长达两年零二个月的的时间里,宁陕一直是鄂豫陕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红军进入宁陕第一次攻占宁陕老城三十年代的宁陕,普通人民群众在国民党政府、各级官员、豪绅地主的层层压迫、各种苛捐杂税的重重盘剥之下,无饭吃、无衣穿、无钱治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处于极端的贫穷落后状况,迫切盼望有人替他们伸张正义。红二十五军首次进入宁陕,是在1935年2月26日。其时,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郧西二天门召开会议,总结入陕两个月的斗争情况,统一思想,坚定反“围剿”斗争和创建新的根据地的决心。做出《决议案》:要求扩大部队,加强红军,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抓紧时机,继续发动群众,立即分配土地,建设基层政权,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建立相当于三个县的大块根据地。同时决定成立了中共鄂陕特委和鄂陕游击司令部。此时,红二十五军得知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

役,前锋已抵汉中以西的消息。为了贯彻郧西会议决议精神,配合红四方面军进行陕南战役,保卫川陕苏区,扩大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于2月下旬由郧西地区西进,经安康县荆河、紫荆(两乡时属镇安县)、马坪、复兴、叶家坪,汉阴县铜钱、石条街、两河口、药王、酒店、铁炉坝、龙王等地,于1935年2月26日占领宁陕县太山庙区公所。区保安团l00多人不战而溃,活捉区长柯玉华、区保安团团长莫子著等24人,就地镇压了罪大恶极者。是夜,红军乘胜前进,经龙王沟、贾营,到达宁陕县关口镇,直逼县城(老城)。红军的强大攻势,使敌人惊恐不堪,狼狈万状。国民党宁陕县长呼延震东和县保安大队副队长莫清高弃城逃窜,其他公职人员也各自奔命。27日拂晓,红军直捣老城,消灭宁陕县保安团一部,首次解放宁陕县城。镇压了罪大恶极的恶差陈升、欧青和贾营的大地主杨锡玉;没收了廖金元、周玉书、周良玉、廖兴楼、周和清等5户大财主的粮食、衣物,堆放在县政府戏台前,召开群众大会分给了贫苦农民和市民。红军据城3天,震惊了敌人。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下令撤销呼延震东的县长职务。人民群众欢呼宁陕解放:“春雷一声震天响,宁陕来了共产党。红军为咱打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 3月2日,鄂豫陕省委率红二十五军离开宁陕县城继续西进,经焦家沟,过龙王坪,直奔四亩地宿营。3月4日,解放佛坪县城。3月8日,进抵洋县华阳镇。3月10日,红二十五

军在距离华阳镇东南四公里的石塔寺设伏,伏击尾追红军的陕军警备第二旅。此役打垮敌军5个多营,毙伤200余名,俘团长以下官兵400余名,缴获长短枪500余支。旅长张飞生(张鸿远)负伤后以血洗面,装死于战场尸体堆中,夜间逃走。华阳战斗结束后,红军乘胜开辟、建立了华阳革命根据地,不仅扩大了部队的回旋区域,而且有利于发展太白山以南、汉中以北山区的的游击战争。省委在华阳镇召开会议,再次讨论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的去向问题。会议认为,红四方面军已经结束陕南战役回师川北,川陕边的形势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果冒险过汉水翻巴山,不仅有遭到覆没的危险,而且已经开辟的鄂豫陕根据地也难以保存,再次否定了全军入川的观点,重申仍“以陕东南为中心区域向豫西、鄂西北地区发展”,坚持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省委的这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坚定了干部群众在鄂豫陕边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信心。三、从宁陕东返打下东江口3月下旬,省委根据华阳会议精神,率红二十五军从华阳地区东返。经佛坪县王家河,翻越天花山到达宁陕县柴家关,全军在此休整三天。当时正值春耕大忙和群众生活最困难的时节,省委组织干部战士到各村各户,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调查了解社会情况,帮助贫苦农民排忧解难,担水劈柴,支援春耕生产。并开仓济民,没收当地几户大地主共150石粮食,一部分留作军用,一部分救济穷人。红军军

纪严明,秋毫无犯,在群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受到群众的欢迎和爱戴。在休整期间,红军还注重向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主张:在罗卜峪戴祝封门前写到“土豪土豪,快乐逍遥,红军一到,狗命难逃”;在小庄子岳家墙头写道:“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上关姜长所家墙壁写道:“红军是穷人的子弟兵,穷人不要怕红军”;在上关郑家祠堂墙上写道:“春荒不完粮,不纳税”;在上关郑在敦的墙上写道“红军在华阳打垮了白匪警备第二旅”、“打倒蒋介石,活捉张飞生”;还写下了“打富济贫,打倒土豪劣绅”等标语。休整期间,红二十五军军部医院(现柴家关街道145号,原郑定静家)护士曾继兰因病在此去逝,医院院长钱信忠和其他姐妹为悼念这位女战士,买了一副柏木棺材,安葬在下关村干沟口。几十年来,当地群众主动培土建墓,上香、祭奠,立碑书“红军女战士”,至今保存完好。在柴家关休整后,红二十五军继续东返,经太山坝、麻房子、林口子,达到西河的新场街。盘踞在观音寨的国民党团总彭元周(彭大王)残酷镇压人民,群众恨之入骨。红军想铲平山寨,消灭彭大王,为民除害,因山寨易守难攻,部队不能久留,只好打开彭大王的粮仓,将九万斤稻谷分给西河两岸方圆二十余里的贫苦农民。临走时,写了一首打油诗贴在墙上,表示对群众的安慰:“远看一只船(指观音寨),近看簸箕园,心想打一仗,又怕拿不严,不打群众受熬煎。”接着,翻越马蝗沟,当日分别驻扎

在两河街及周围的南京坪、木瓜园、朝阳沟等地。住在长坪村(现油坊坪村)的省委和红二十五军总部的首长,与国民党西两乡乡长徐仁卿建立了统战关系。次日上午,由徐仁卿的佃户徐天信带路,顺皂矾沟而上,经冷水沟直奔东江口。东江口,距西安仅100公里,是宁陕县第二大镇,国民党设立有分县机构。红二十五军一举打垮了江口分县保安团100余人,处决了分县杨县佐和保安团长王维耀以及40多名作恶多端的豪绅地主和职员,为民除了害。次日,在江口街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号召青年参加红军。当地青年田丰元、罗新友、张子成、杨乾健等七名青年农民当场报名参加了红军。部队在东江口休整五天后由沙沟翻越黄花岭离开宁陕继续东返,?4月初抵根据地北部蓝田县葛牌镇,继续转战在陕南广大地区。7月15日,鄂豫陕省委从国民党报纸上得知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北会合,先头部队已越出松潘北上的消息后,即在沣浴口(时属宁陕县管辖)老爷庙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向甘肃方向转移,牵制敌人,策应党中央和一、四方面军北上;留下郑位三、陈先瑞等同志,合并豫陕和鄂陕两特委,继续坚持陕南地区的斗争,巩固和发展新的革命根据地。7月l6日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主力和第四路游击师从沣峪口出发进山,因河水暴涨,无法过河而返回。继而转向周至,从马召进山西进,继续长征。7月30日离开根据地进军陕北。1935

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北永坪镇,与陕北红

军会师。10月,迎来了党中央、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红二十五军在1935年2月的西进和3月的东返行动中,两次转战宁陕,沿途经过宁陕境内的龙王、太山庙、贾营、关口、老城、五龙、四亩地、柴家关、新场、两河、沙坪、江口、沙沟等乡镇。所到之处,写标语、打民团、惩土豪、济穷人,宣传红军的性质、宗旨,唤醒了宁陕广大穷苦百姓,指出只有参加红军闹革命才是穷人翻身得解放的必经之路,发动群众起来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红军为宁陕遍撒革命种子,在广大穷苦百姓心里点燃了希望的明灯,大山里到处传颂红军是“天兵”、“神将”。“土豪、土豪,你莫逍遥,喊叫一声红

军来了,叫你狗命难逃”的歌谣,在民间广为流传。

80年后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学习“长征”精神,不能忘记“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分别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和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做了诠释。江泽民指出,“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但是,千难万险压不倒红军将士。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

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学习“长征”精神就是要与现实相结合,用“长征”精神,动员干部群众推动脱贫攻坚的新胜利。第一,学习“长征”精神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定脱贫攻坚必胜的信心,“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细致入微的工作状态,全身心的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举全县之力,夺取脱贫攻坚的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学习“长征”精神中,坚持把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奉献精神。革命年代,正是由于党和群众血肉相连,党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利益,谋求全民族的独立解放,得到了群众的拥护,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今天的辛福生活。新时期,生活日新月异,各种矛盾利益交织,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做到,群众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事事处处群众为先。革命战争年代,广大的革命先贤为了革命事业献出生命都无所畏惧,今

天我们没有理由为了个人利益,而斤斤计较,更不能损害群众利益;第三,学习“长征”精神中,顾全大局,严守纪律、

紧密团结的自律精神。长征途中,千难万险,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样没有严明的纪律、高度的自律意识和团结精神也是不可能完成的。铁一般的纪律,可以锻造铁一般的精神,铁一般的精神,可以铸就铁一般的队伍,步调一致,勇往直前。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让我们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向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迈出整齐、有力的步伐,步调一致,阔步前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