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25军的长征历史及相关故事

红25军的长征历史及相关故事

红25军的长征历史及相关故事
红25军的长征历史及相关故事

红25军的长征历史及相关故事

六安新闻网讯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80周年。提起长征,人们往往注重的只是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长征队伍——诞生于安徽金寨的红25军。同时,红军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亦是诞生于湖北红安、成长于安徽金寨。安徽金寨人民乃至安徽皖西(六安)人民为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进一步发扬光大红军精神、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2016年,革命老区金寨县将举办一系列的庆祝、纪念活动。缘于此,笔者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查阅大量档案资料、搜索多家新闻网站,获得了有关红25军长征的丰富资料。为飨读者,笔者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此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熟悉历史、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拼搏前行。第一部分红25军是4支长征队伍之一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县城700多座,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共有4支: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三支是红25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是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部队(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改编为八路军:西安事变爆发后,1937年8月25日,北方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15师,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20师,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南方的红军游击部队和南方八省游击队则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番号撤销。第二部分红25军的长征历史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1931年建立于金寨县麻埠镇,原属红四方面军编制。1932年10月,其73.74师随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转移,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以其留下的75师和皖西部分红军为基础,重建了红25军。蒋介石随即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的“清乡”、“清剿”和“围剿”。对此,红25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鄂豫皖省委于1934年11月11日召开常委会,讨论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决定红25军向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转移。11月16日,红25军共29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建立了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3700余人。1935年8月3日,红25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随即北上,11日北渡渭河,进占秦安,威逼静宁,切断了西(安)兰(州)公路交通。17日攻占隆德,尔后翻越六盘山,向东挺进。21日,在泾川县的四坡村与拦截之国民党军1个团激战,将其全歼。战斗中,政治委员吴焕先牺牲。9月15日到达陕甘苏

区的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1935年8月18日,红军第25、第26、第27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红25军改编为第75师。毛泽东曾称赞红25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红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5个省,转战近5000公里。它是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是皖西人民的子弟兵,在长征过程中,创下了不朽的功绩,主要表现:1、红25军是4支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是长征先锋;2、红25军是长征队伍中唯一一支增员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抗击了敌人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不仅没有减员,到达陕北时,部队还增加了800多人;3、红25军是长征队伍中唯一一支创建了根据地(豫陕、鄂陕边区十余县)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大部分受损的情况下,红25军却在鄂豫陕边区播下了红军种子、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4、红25军是长征队伍中唯一一支发展了地方游击师、红74师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中国工农红军增加了新鲜血液。当然,在长征过程中,红25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积劳病逝;2、红25军政委吴焕先英勇牺牲;3、正副军程子华、徐海东身负重伤。第三部分红25军长征大事记一、长征之前1、1934

年2月下旬: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调东北军9个师到鄂豫皖边区,继续进行第5次“围剿”;2、1934年4月10日:鄂豫皖省委召开会议,讨论党中央批转的《关于鄂豫皖苏区战争经验的研究和今后作战的建议》,初步确定了在边沿地区恢复和开辟根据地的方针;3、1934年4月16日:鄂豫皖红25军和红28军在金寨豹迹岩会师,红28军编入红25军;4、1934年4月20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高山寨召开会议,决定到苏区边沿地区恢复和开辟根据地;5、1934年4月25日:鄂豫皖省委召开第二次常委会,做出了《省委关于粉碎第五次围剿中鄂豫皖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案》;6、1934年7月初:中共鄂豫皖省委收到中央关于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通知和适时转移出

去创造新的苏区的指示;7、1934年7月中旬:红25军在罗山县朱堂店至铁铺一带恢复和开辟了一块游击根据地;8、1934年9月上旬:在红25军英山县陶家河地区进行恢复根据地的工作;9、1934年10月9日:鄂豫皖省委召开第五次常委扩大会议,做出《为完全粉碎第五次“围剿”而斗争的决议》;10、1934年11月4日:鄂豫皖省委率红25军进入金寨葛藤山地区活动时,收到鄂东北道委郑位三的来信,其大意是:党中央派来鄂豫皖工作的程子华已到道委,建议省委率红25军赶赴鄂东北。省委当即决定省委率红25军赶赴鄂东北;11、1934年11月6日——7日: 红25军离开葛

藤山向西挺进,接连突破敌军商城——麻城、商城——新集、双柳树——新集以及潢川——麻城的封锁线;12、1934年11月8日:红25军刚到光山县斛山寨地区休息,尾追之敌10个团就跟踪而至,形势十分紧迫。为此,红25军领导果断决定,在斛山寨伏击跟踪之敌。此战一举毙伤俘敌约4000余人,使尾追之敌再也不敢跟踪追击了,为鄂豫皖省委召开花山寨会议讨论红25军的长征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13、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花山寨举行第14次常委会,讨论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问题。会议根据鄂豫皖根据地实际情况和党中央及周恩来副主席指示精神(1934年7月26日《关于组织抗日先遣队的通知》),讨论并决定率红25军向平汉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实

行战略转移,留部分武装重建红28军,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红25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以82师和地方武装为基础所组建的红28军继续坚持了三年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1938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14、1934年11月13日;红25军于罗山县殷家湾、何家冲一带进行整编补充;15、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2980名指战员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出发向西挺进,开始长征;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二、长征第一阶段(从河南进入陕西南部)1、

1934年11月17日:红25军于罗山县朱堂店以南之罗古寨击退敌“豫鄂皖三省追剿队”第5支队的进攻,突破敌人在三里城到五里店的封锁线,当晚趁夜暗从信阳以南的东双河和柳林之间的王店(今王庄村)越过平汉铁路,后经青石桥、黄龙寺、月河店、金桥进入豫鄂交界的桐柏、枣阳一带,实现了战略转移初步目标;2、11月19日:红25军进入桐柏山区后,该地区距平汉铁路和汉水较近,机动范围狭小,加之敌重兵压境,难以立足发展;3、11月20日:在太白顶上的河南、湖北界碑处,鄂豫皖省委召开紧急会议,认为该地区不具备创建根据地的条件,立即采取向南佯攻枣阳,取道豫西平原,挺进伏牛山区,相机创建新的根据地;[4、11月22日:红25军直抵桐柏县城以西五十里之洪仪河、太白岭、界牌口一带,并派很少数部队佯攻湖北枣阳,徐海东亲率一个团的兵力前来攻打枣阳。令敌人意想不到的是,红军在枣阳仅打了几枪,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撤退了,突然从枣阳以北的韩岗(枣阳市太平镇五里桥村)掉头东进,并在保安寨冲破敌“追剿队”第5支队的拦阻,又在桐柏县以西之歇马岭(临时军部就设在岭下的寨下庄)、栗园一带击退敌“追剿队”第2支队的进攻。在中共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带领下,折向东北,绕道桐柏平氏镇,泌阳城东,经马谷田、刘庄铺、贾楼等地,乘虚北上,跳出了敌人的追堵合围,到达驻马店西北的山区;5、11月25日:红25军经象河关到达

王店(舞钢)、土凤园、小张庄一带,这时离许(昌)南(阳)公路只有五十余里,过了公路即是伏牛山东麓。公路沿线中,只有方城独树镇附近的马庄、七里岗、砚山铺一带敌人防备空虚,可以趁机强过许南公路进入伏牛山东麓;6、11月26日:26日下午红25军正准备从方城独树镇附近的七里岗、马庄、砚山铺一带,强过许南公路时,突然遭到预先抵达该地区的敌1个旅和1个骑兵团的阻击。同时敌“追剿纵队”五支队和1个师又随后紧追,形势相当严峻。加上那天的气候条件极为恶劣,我军发现敌人较迟,一时陷入被动。红25军向七里岗之敌发起冲击,以图杀出一条血路,冲过公路。但是,由于敌人的疯狂阻击,一连三次冲击、均未奏效。于是,转而固守七里岗、砚山铺以南的赵庄、焦庄、袁五岗、上曹屯等村庄,组织反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天黑后,部队在杨楼集结,后由地下党的同志带路,绕道经叶县保安镇以北的沈庄附近,越过许南公路,27日拂晓进入伏牛山东麓;

7、11月28日:红25军沿叶县、方城边界西进。在方城拐河镇东北的孤石滩通过澧河时,敌军尾追而至,并控制了澧河西岸部分高地。红223团奉命强渡澧河,攻占了纸房以东高地,击退了敌骑兵第5师和第115旅的进攻,控制了进出伏牛山的要道,同兄弟部队一起掩护全军过河。后部队又在果木庄、交界岭、打退敌军尾追,经神林进入伏牛山区;

8、11月29日:红25军与鲁山县熊背乡晒衣山村买家庄守

寨的地主武装接触,双方互有零星射击,但部队未攻寨;9、11月30日:上午,红25军途经熊背乡草店村时,在墙上书写了“打富济贫”、“耕者有其田”等标语。部队行至鸡冢一带的小团城、瓦窑时,抄了富户王长庚的家,将王家的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在瓦窑掉队的3个红军伤员,被该村4名地痞杀害。下午,部队在下汤以西的西许庄、杨庄、窑场、林楼一带宿营。傍晚,红军在林楼、窑场杀了当地的5名恶霸地主,把抄得的粮食分给贫苦农民,还在林楼书写了标语;

10、12月1日:凌晨,红25军继续西进。部队离开后,留在西许庄坡上蚕庵的一个重病号战士,被该村恶霸杀害。中午部队到达中汤。下午2时左右,在鲁山、嵩县交界处的没大岭把口子的地主武装30多人,闻讯逃窜。红25军顺利翻越没大岭(鲁山、嵩县交界处),进入嵩县境内;11、12月2日——3日:由于敌军尾追,粮食和物资馈乏,我军难以在伏牛山区立足,因此决定继续向西进入陕南。于是我军经车树、合峪、庙子,栾川、陶湾直奔陕豫边境;12、12月4日:红25军到达叫河(今属栾川)附近,由于敌军已在五里川、朱阳关、黄沙镇一带设堵,我军找到一个名叫陈廷献的货郎小贩,在他的积极帮助下,很快查明一条经大石河(卢氏东南)、文峪(卢氏东南)、卢氏城南入陕的隐蔽小路;13、12月5日——7日:12月5日,红25军先派手枪团到朱阳关以东15里“号房子”,虚张声势,迷惑敌人;主力部队由

陈廷献带路,从朱阳关东北35里处转向西北,沿着一条“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深山峡谷,直插卢氏县城。当晚,我军从卢氏城南与洛河之间的隘路神速西进。我军一举突破了敌军在河南布置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陕西南部。三、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阶段1、1934年12月8日:红25军到达豫陕边境,在河南洛南县三要镇铁锁关(洛南县箭杆岭)击溃守关民团后进入陕南,后又在三要镇九泉山歼陕军第42师一个营;2、12月9日:红25军从三要镇翻越蟒岭,进至丹凤县庾岭镇庾家河宿营;3、12月10日: 上午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召开十八次常委会议,会上,省委认为鄂豫陕边区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遂做出了《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同时决定立即创建鄂豫陕省委。鄂豫陕边界地区,包括陕西省东南部、湖北省北部和河南省西部地区;在会议期间,敌第60师从庾家河东山坳口(七里荫)突然来袭,我军与敌军恶战半日,毙伤敌800余名,我军伤亡200余人。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负重伤;至此,我军胜利地完成了第一次战略转移;4、12月11日: 红25军于丹凤县蔡川进行整编;之后我军主力以大回旋行动,南下应郧西,北返洛南,东入卢氏,西转蓝田,扫出民团和反动政权,摧毁国民党在乡村的统治基础;

5、1935年1月5日:葛牌镇战斗打响,战斗很快就结束了,歼敌柳彦彪部第一二六旅两个营,大获全胜,红25军转危

为安;6、1月9日:1月初红25军由蓝田再度南下。1月9日我军攻克镇安县城,战后,乘胜在鄂豫陕边区南部开展群众工作,创建根据地;7、1月中旬:蒋介石下令对红25军发动第一次“围剿";8、1月下旬:鄂豫陕边区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开始;9、2月1日:红25军一部袭占柞水县城,主力在蔡玉窑一线击溃尾追之敌陕军第126旅,歼其一个多营;10、2月3日:红25军向北转移进驻蓝田县葛牌镇;11、2月5日:红25军在蓝田县九间房与葛牌镇交界处的文公岭歼敌126旅两个多营。战后乘胜在鄂豫陕边区北部开展群众工作。军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发布“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保证贸易自由、反对奸商、取消各种苛捐杂税等;[12、2月19日:鄂豫陕省委在郧西县二天门附近召开第20次常委会,通过了《为完全打破敌人的进攻,争取春荒斗争的彻底胜利,创造新苏区的决议案》;13、2月下旬:成立中共鄂陕特委和鄂陕游击司令部;红25军得知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的消息,为配合红四方面军,由郧西出发西进;14、3月3日:红25军占领宁陕县城;15、3月4日:红25军占领佛坪县城;16、3月8日:红25军进到洋县华阳镇;17、3月10日:红25军在洋县石塔寺附近设伏,打跨尾追之敌陕军警二旅5个多营,毙伤俘敌团长以下600余名,击伤敌旅长张飞生;战后,乘胜在华阳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创建根据地;后省委确定与川陕苏区达通关

系,我军取道二郎庙,向汉中、城固方向前进,当得悉红四方面军已从陕南回师后,我军又返回华阳镇;18、3月下旬:红25军东返,经柞水、蔡玉窑、曹家坪于四月初到达蓝田县葛牌镇;19、4月9日:红25军在蓝田县九间房设伏,歼灭尾追之敌—陕军警3旅大部。至此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20、4月中旬:鄂豫陕省委在蓝田县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过去四个月以来的工作和经验教训,肯定了入陕四个月的成绩,提出了准备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和加紧根据地建设的任务;会议改选了省委,新的鄂豫陕省委由十人组成,徐宝珊为书记,吴焕先为副书记;

21、4月18日:红25军攻克洛南县城。战后,乘胜在豫陕边开展群众工作;接着,进洛南、商县、商南、卢氏等四县边区活动;22、4月20日:蒋介石下令以30多个团的兵力,向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23、5月初:成立中共豫陕特委和和豫陕游击师。至此,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24、5月4日:红25军于龙驹寨(丹凤县城)开始了战备整训,在龙驹寨船帮会馆设立了红25军军部;

25、5月9日: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病逝于龙驹寨,省委书记由吴焕先代理;26、5月中旬:鄂豫陕边区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开始;27、5月11日:红25军结束了战备整训;

28、5月14日:红25军从三面攻山阳县城,敌县长和县政府官员弃城逃跑,盘踞在城东北苍龙山据点之敌,凭借坚固

工事,固守待援。红25五军攻击未克,遂改变决心,南下郧西地区;29、5月下旬:鄂豫陕省委于郧西地区开会,确定诱敌深入,先拖后打的反“围剿”作战方针;30、6月初:红25军由郧西县二天门出发,北上商(商洛)县、洛南地区;31、6月4日——5日:4日夜、5日晨,红25军先后在夜村及商洛附近遭遇敌军110师、129师,战后向北插向敌军67军背后,寻机歼敌,因被敌军发现,后转向庾家河地区;32、6月10日:红25军由庾家河出发,直奔东南;

33、6月13日:红25军包围商南县;34、6月14日:红25军打下富水关,继而进占青山街,俘敌第44师营长以下官兵170多人;35、6月16日:河南淅川县紫荆关是敌军后方临时补给线,15日下午红25军出发,远程奔袭(130

里急行军),16日攻占紫荆关。远程奔袭紫荆关是我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的第一个重大胜利;36、6月17日:红25军离开紫荆关,经郧西县南化塘、商南县赵家川等地西进;37、6月22日:红25军在山阳县姚家湾击退敌第40军115旅一部后,由两岔河冒雨转向西北;38、6月25日:红25军回到根据地边沿的黑山街;39、6月29日:敌军追到黑山街附近,为诱敌深入,我军稍与敌军接触后,即向小河口撤退,由于小河口不便埋伏,遂向西退到袁家沟口设伏;40、6月30日:敌军追到小河口,红25军诱敌向西北红岩寺撤去;41、7月1日:敌军追到袁家沟口;42、7

月2日:红25军在山阳县袁家沟口设伏全歼尾追之敌陕军警1旅,毙伤敌300余人,俘敌旅长唐嗣桐以下1400余人,缴枪千余支,我军仅伤亡80余人;袁家沟口歼灭战是我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的第二个重大胜利;43、7月13日:12日、13日红25军经商县杨家斜、蓝田石嘴子、后更子等地北出终南山,出山后,全歼焦岱、引驾回(今引镇)两镇的民团后,直逼西安以南二十余里的韦曲、杜曲,威逼西安;威逼西安是我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的第三个重大胜利,这个胜利宣告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底失败;

44、7月15日:红25军自从开始长征后即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只是在威逼西安的行动中,从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态。7月15日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从上海经西安到达红25军驻地,带来了党中央的文件,并确切证实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和准备北上的消息。当晚,鄂豫陕省委在长安县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省委全面分析形势,认为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的胜利并将要继续北上创建中国西北部苏区根

据地,这是目前中国革命发展的新的形势和特点。红25军当前最紧迫的战斗任务是,在一切行动中极力去与陕北红军集成一个力量,以配合红军主力在西北的行动,迅速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因此,省委决定立即率领红25军西征北上。会议还决定合并鄂陕、豫陕两个特委,组成新的鄂豫陕特委,

统一领导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45、7月16日:红25军4000余名指战员出发,从长安县沣峪口出发离开鄂豫陕苏区,经户县、周至县境,沿秦岭北麓冒雨向西挺进,踏上了继续长征的道路。四、继续长征、取得胜利阶段1、7月17日:红25军在周至县店子头打退陕军骑兵团的尾追;

2、7月21日:红25军在周至县马召镇打退陕军骑兵团的尾追,毙伤敌人一部;综合敌人口供、文件和报纸《大公报》所提供的情报,进一步证实了中央红军正在北上;而敌胡宗南、马鸿宾等部,均部署于川西北和甘南边境以及渭河沿线和西(安)兰(州)公路上,全力堵截红军。据此,军领导当机立断,决定立即进入甘肃境内,威胁敌人后方,策应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北上;

3、7月22日:红二十五军由辛口子向南折入秦岭山中,后经青冈砭、宽台子、厚畛子、佛坪旧城(老县城),沿秦岭太白山南侧、二郎坝等地,佯作威逼汉中,以迷惑和摆脱敌人;

4、7月27日:红25军到达留坝县的江口镇,击溃当地民团后,休整两天;省委和军领导提出“迎接党中央、迎接主力红军”的战斗口号;

5、7月30日:红25军从江口镇出发,经庙台子、留凤关等地,向西北挺进;

6、8月1日:红25军攻占川陕公路要地双石铺(凤县)歼敌一部,截俘敌少将参议一名;8月1日休整庆祝“八一”建军节。8月2日晚间到达灵官殿(村),后兵分二路从百崖沟、祖师山、贯沟、刘坪一带包围了甘肃两当县城;

7、8

月3日:拂晓,红25军开始进攻。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战,两当守敌弃城堡而逃,攻占甘肃两当县城,俘获保安队官兵数十名,活捉了两当敌保安队副队长乔玉良,我军在两当县城西关小学住宿一夜,军部设在文庙;8、8月4日:红25军离开县城,向县城以北的太阳寺前进;9、8月5日:凌晨,红25军从太阳乡的前川村出境,到达天水市利桥乡黄蛟鱼村(今属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在利桥乡城堡全歼县保安队,击毙副队长白俊贤;10、8月7日:红25军经党川、翻越麦积山、甘泉寺,于7日到达马跑泉,处决联保主任杨琦、保长张世清后,直逼天水;11、8月9日:红25军攻占天水县城北关,歼敌一部,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后因国民党军增援天水,经中梁乡、凤凰乡,到达天水以西的新阳镇(今属天水市麦积区),在新阳镇处决保甲编查员胡介厚、秦登科,联保主任温南轩、保长马建基及回乡探亲的夏河特税局局长温廷杰,同日向北强渡渭河,渡河后在王家庄、赵家庄住宿一夜;12、8月10日:红25军又大胆向敌纵深挺进,翻越五龙山,向秦安前进;13、8月11日:红25军攻克秦安县城;14、8月12日:红25军弃秦安县城,经魏店乡、通渭县的新景乡(即大寨子),向静宁前进;15、8月13日:凌晨红25军到达静宁县西南深沟乡的王家堡子,下午经深沟乡的孙家山,新店乡的黄岭沟、任刘家、黄背湾,甘沟乡的任家原、窦家渠、屯堡,祁川乡的杨咀、祁川,到

达张家小河;16、8月14日:凌晨,红25军从张家小河的红山咀上山,沿西岩寺山到八里乡小山村的小河畔、八里铺,威逼静宁,切断了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兰公路。红25军如一把尖刀,直捣敌后方,成其心腹大患。这样,红25军的行动有力地钳制和吸引了大批敌军,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策应了主力红军在川西的行动。14日下午,我军离开小山村的小河畔、八里铺,经红山根,沿北峡途经张麻子河、阎家庙,向北挺进;17、8月15日:红25军进入静宁县以北50里的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这里是回民聚住的地区,军政委吴焕先及时对全体指战员进行群众纪律和民族政策教育,专门规定了“三大禁令”和“四项注意”。部队休息三天,并做好继续行动的准备;18、8月17日:红二十五军离开兴隆镇时,兴隆镇男女老少齐聚街头,为部队送行。我军沿西兰公路东进,一举攻占隆德县城,歼守敌第11旅2团1营大部,于当日连夜由杨家店翻越六盘山(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盘山),下山后经过泾源县什字镇的和尚铺村,直逼平凉;19、8月18日:红25军于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附近与敌第35师105旅一部遭遇,将敌击退,并相继占领瓦亭、三关口、蒿店;20、8月19日:红25军由三关口进入安国乡,在上北原占领虎山墩,后经大秦乡,夜宿白庙乡,逼近平凉县城;21、8月20日:红25军绕过平凉县城,由平凉县以东之四十里铺附

近南渡泾河,沿公路进至白水镇,在马莲铺村以东的打虎沟高地(凤凰山)击溃尾追之敌第35师105旅一部,歼其一个多营,夜宿白水乡。这时公路北侧的泾河水猛涨,部队难以北渡泾河。军领导决定南渡泾河支流内河,佯作进攻灵台转回陕西模样,实则西去威逼崇信县城,继续截断西兰公路,并极积打听中央红军的消息;22、8月21日:红25军离开白水镇,经花所乡向东,进至泾川县以西十余里的王村镇四坡村附近(今掌曲村),翻越王母宫塬,南渡内河,后卫223团遭敌第35师104旅208团的一千余人突然袭击。经我军奋力反击,将该敌1000余人全部歼灭,击毙敌团长马开基。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在指挥战斗中英勇牺牲(葬于泾川县内丰乡郑家沟);23、8月23日:红25军西进金龙庙,移驻灵台县的什字镇,崇信县的木林乡等地;24、8月下旬:红25军威逼崇信县城,逼进灵台县,回旋于灵台与崇信之间的上良镇、梁原镇、赤城镇等地区,以继续牵制敌人,积极探听有关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截断西兰公路十八天;25、8月30日:省委和军领导考虑到部队已十分疲劳,继续作无后方依托的行动十分不利,决定立即奔赴陕北苏区,与陕甘红军会师。30日部队从崇信县的黄花乡尖山谷出发,经华亭县安口镇、大寨塬、平凉县城以东的四十里铺镇北渡泾河,到达香莲乡;26、8月30日:我军由草峰乡向东北前进,凌晨3时到达陇东镇原县的新城、平泉。部队一到达即袭击

了两镇国民党镇公所,活捉并处决了在南三镇督察的镇原县警察局长党效贤、南三镇的特税卡长孟维铎、乡公所书记王锡文。由于尾追红25军的宁马匪军已驻扎西峰镇,且抢先进入镇原县城,红25军遂作短暂休整;27、9月初:红25军于9月1日清晨从平泉出发,至姚川分为两路行进:一路沿洪河东下,经桃园、张毛,翻过原郑,下茹河川,北上临泾原,经毛家铺、唐家洼,越交口河,过太平,绕西峰镇向合水板桥进发。另一路翻过申家原,下茹河川,经路家坡、五里沟,西绕县城,继上临泾原,越交口河,过孟坝,到驿马关奔合水板桥东行(我军途经湫池、南川、镇原县城、临泾、孟坝、太平等地);28、9月3日:上午,红25军经过西峰镇和翻越赤城塬时两次与尾追而至的马培清部骑兵交战,毙敌10余人,击退敌兵,下午翻越太乐沟,渡过马莲河,抵合水县板桥镇宿营;29、9月4日:清晨,红25军正从板桥镇出发时,后卫225团第3营遭敌第35师骑兵团的袭击,损失200余人。战后,我军经太白镇和东华池之间渡过东葫芦河,沿陕甘边界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继续北进;

30、9月7日:红25军在战胜严重饥饿威胁后,到达华池县豹子川。省委在此召开会议,决定徐海东任红25军军长,程子华任军政治委员,代理省委书记;31、9月9 日:红25军经志丹县白沙川,9月9日进到志丹县永宁山。陕甘党组织派习仲勋、刘景范到永宁山迎接红25军。我军在永宁

山稍事休息后,向延川县永坪镇开进;32、9月15日:红25军(3400多人)经下寺湾(甘泉县)、高桥(安塞县)、安塞、蟠龙(延安市),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33、9月16日:红25军与陕北红26军、27军胜利会师;34、1935年9月18日,于陕北之水平镇红25军与陕北红26军、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35、1937年8月,红15军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第四部分红25军长征途中的六大战役一、危险之战:独树镇战斗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17日,以突然行动,越过平汉线,直抵桐柏山区。蒋介石得知红25军西进,十分震惊,急忙调动豫鄂皖3省围剿总队的5个支队和3个师等大批兵力进行围追堵截妄图围歼红25军。红25军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26日进抵方城县以东地区。这天寒风刺骨,风雪交加。红军指战员顶风冒雪,踏着泥泞,步履艰难地朝着独树镇七里岗急速行进,准备在此越过许(昌)南(阳)公路,进入伏牛山。下午1时许,程子华、吴焕先率一梯队到达独树镇七里岗一带。七里岗是伏牛山东麓向南延伸的一条土岗,东面是河,地势陡峭,西南连着一片平原,许南公路与七里岗交叉处,岗顶与公路落差十几米,形成人工地堑,易守难攻。敌40军115旅和骑兵团已抢先两小时占领了马岗、七里岗、砚山铺一带。由于气候恶劣,能见度低,红军先头部队没有发现敌情。当红25

(完整版)12个红色经典小故事

红色经典小故事: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红色经典小故事: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长征语录及历史故事

红军长征语录和故事 一、长征语录: (一)国内的: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 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邓小平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江泽民 遵义会议,毛主席拨转航向、使中国革命在惊涛骇浪中得以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周恩来 万里长征对于我们共产党员是一次严重的锻炼,绝大多数党员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刘少奇 伟大的人民军队经过无数艰难的流血的斗争和万里长征,以求达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个伟大的目的——朱德 二万五千里长征震动了世界,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充分表现出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张闻天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王稼祥 红二、六军团远征的成功,再一次证明红军是不可摧毁的力量——任弼时 红军部队之所以坚固与有战斗力,是由于红军兵心团结,民众给红军以帮助,红军中有一些聪敏且有才能的领袖——陈云 (二)国外的: “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生存的凯歌,……”。——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美国著名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 “毫无疑问,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业绩——巨人中国醒了,它正震撼着世界!” ——王安娜在《中国——我的第二故乡》“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的学术专著《一九三五年长征》(三)毛泽东经典语录 1、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最豪迈和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最谦虚的一句话: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4、最震憾人心最震憾世界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5、最正气凛然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6、最自信的一句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7、最有凝聚力的一句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8、最清醒的一句话: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9、最有哲理的一句话: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10、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11、最有自尊的一句话:封锁吧!封锁它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12、最具奥运精神的一句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13、最像长辈的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4、最令台独分子胆寒的一句话: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15、最有煽动性的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红色经典故事.

红色经典故事(一) 永远的丰碑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 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 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红色经典故事(二) 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 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 王二小原名阎福华,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阎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 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轿顶山的报社武装梯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住在两界蜂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振兴我中华。

关于长征故事有哪些故事

关于长征故事有哪些故事 长征,是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悲壮色彩的传奇,是中外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是人类排除万难,挑战生命的典范。那你知道关于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关于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长征故事: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

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关于长征故事:七根火柴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

红色经典故事12则

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doc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和彝族人民心连心1935年2月,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以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取得了行动的主动权,但仍然没有脱离危险。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北上穿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向川西北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红军若想强渡大渡河,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大路,经西昌至富林。这条路平顺易行,但处处都有敌人重兵阻拦;另一条就是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经冕(miǎn)宁到达大渡河。 此时的红军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经过研究,决定避开敌人主力,由左权和刘亚楼同志带领红五团假装进攻西昌,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而先遣队主力经冕宁通过彝民区。 纵观历史,大小凉山的彝民区从来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历来都是由土司和黑彝的各个分支分地区统领一切的。但各分支意见并不

统一,因为利益之争经常发生械斗。 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这样就使这一带彝民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大凉山的彝族人民长期受民族歧(qí)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汉人非常仇视,甚至有“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所以想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必须要斗智斗勇。 1935年5月20日,红军先遣团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率领下,于21日凌晨攻下了冕宁县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指示先遣团,首先要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和宣传,上下一心团结好彝民。 红军来到县城中,在各处张贴了许多标语,并以朱德同志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lù)。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sù);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布告说明红军与反动军阀不同,而是代表各族人民利益的。红军到这里来只是想通过彝族地区北上抗日。 考虑到彝族同胞言语不通,红军先遣团就请来一位彝族通司(翻译)。这位彝族通司名叫果基达列,大约有30多岁,头上缠着厚厚的灰布,上身披着一个大披肩,下身穿着一条肥大的裤子,光着脚。这

红色经典小故事

红色经典小故事 黄显声虎入笼中威不倒 1931年9月18日夜里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突然向沈阳北大营发动进攻。此时,一位将军拍案而起,率部投入对日军的抵抗。可是18年后,这位没有死在日军炮火下的将军,却在重庆歌乐山下倒在国民党特务的罪恶枪声中。这位将军就是黄显声。“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无理扣押,黄显声对蒋介石假抗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l937年在武汉,他积极策划营救张学良将军;还主动与周恩来同志联系,将一批武器弹药秘密送往延安。1938年2月2日,正准备去延安的黄显声不幸在武汉被捕。在息烽监狱,黄显声将军极度忧愤“报国欲死无战场”!他以“虎入笼中威不倒”而自励,在一封给儿子的信中他表明了这样的观点:“我现在虽然坐牢,但没有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1946年,黄显声将军被转囚到白公馆看守所。在白公馆,黄显声被关在二楼二室,一个人住在里面,有一张写字桌,可以看报纸。近10年的囚禁,使他已不习惯多讲话。在白公馆看守所,黄显声将军有时可以在特务的看管下走出去转转,难友曾经劝他找机会跑掉,但是将军表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军人,做事情要光明磊落! 白公馆大屠杀开始后,黄显声第一个被带了出去,在步云桥刑场,罪恶的子弹射向他的后背,鲜血浸透了他身下的那片土地。黄显声将军在白公馆牢房的那张小桌上的台历,永远地停留在1949年11月27日这一天。 七颗豆子 宋绮云、徐林侠是小萝卜头的父母,“西安事变”后,他们三人都被关进了杀人魔窟“白公馆”。小萝卜头自称是“老政治犯”,经常为难友们传书信,大家都称赞他是“聪明可爱的小交通员”。这天中午,他从高墙院坝回到牢房,见爸爸妈妈都满面喜色地看着他。他坐下一看,哇,桌子上除了牢饭以外,还有一个盘子,里面装着七颗豆子,加上盐煮熟后好大一颗一颗的。一闻,好香好香呵!小萝卜头哪里吃过,连见也是第一次。爸爸笑着问他:“小家伙,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我不知道。”“今天是你的生日,七岁。”“这几天,因为白公馆监狱的围墙垮了一个垛,特务偷懒,叫犯人去修,又怕男犯人逃跑,只准女犯人去干活,而且打一块石头就奖励一颗这个豆子。你的妈妈为了给你办生日,就去打石头,打了七大块石头,换来了这七颗豆子,不信你去看你妈的手上现在都还有血泡呢……”小萝卜头听得心酸,急忙把妈妈的手拉过来一看:哇,血!妈妈的手还在流血啊,“妈妈,妈妈,你不要去打石头,我不吃豆豆。”妈妈心疼地亲着小萝卜头的脸,忍着泪水:“儿呀,妈妈的乖孩子,你真是天下最苦的娃娃。你生下来还不到八个月就和我与爸爸一道被无辜地抓进了铁牢,你从未过上一天好日子,妈妈对不起你啊!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累死累活也心甘,只要你觉得好吃,爸爸妈妈就满足了……”“爸爸,妈妈!”小萝卜头哭得伤心极了,抱住爸爸妈妈:“爸爸吃,妈妈吃,我们全家一起吃!”最后,在小萝卜头的坚持之下,爸爸吃了两颗,妈妈吃了两颗,小萝卜头多吃了一颗,就这样,一家人七颗豆子就过了一个生日。 盛超群智斗特务头子 1948年3月的一天,国民党重庆行辕二处的审讯室里,侦防科课长陆坚如领着一帮五大三粗的打手,正在拷问一个叫盛超群的青年。据报,盛超群是中共云阳县地下党的负责人。当时,二处少将处长徐远举正为重庆地下党刊物《挺进报》一案忙得不可开交,忽听特务报告抓获共产党要犯盛超群,真是欣喜若狂。

红25军的长征历史及相关故事

红25军的长征历史及相关故事 六安新闻网讯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80周年。提起长征,人们往往注重的只是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长征队伍——诞生于安徽金寨的红25军。同时,红军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亦是诞生于湖北红安、成长于安徽金寨。安徽金寨人民乃至安徽皖西(六安)人民为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进一步发扬光大红军精神、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2016年,革命老区金寨县将举办一系列的庆祝、纪念活动。缘于此,笔者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查阅大量档案资料、搜索多家新闻网站,获得了有关红25军长征的丰富资料。为飨读者,笔者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此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熟悉历史、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拼搏前行。第一部分红25军是4支长征队伍之一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县城700多座,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共有4支: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三支是红25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是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部队(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改编为八路军:西安事变爆发后,1937年8月25日,北方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红色经典故事演讲稿

红色经典故事演讲稿

《红色经典故事演讲稿》正文开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喜爱上了阅读红色故事和革命诗歌,从这里我了解了近代中国历经磨难的风雨沧桑,感受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曲折历程,也明白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热血豪情。 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夏明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长征、抗战、解放、改革,每段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从红色经典中我读懂了万里长征的艰苦卓绝,读懂了林海雪原的孤胆雄心,感悟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激情豪迈,也感悟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大气磅礴。长征路上的严峻险阻,八年抗战的艰难困苦,白色恐怖下的千回百转,南征北战的荡气回肠,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首首雄壮的诗篇,是镌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朽丰碑,是见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历史画卷。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感慨万千,展望祖国的明天,我们信心满怀。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高山仰首,大海扬

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感谢历史的选择……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依,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解放后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共产党又带领我们走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几代中华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为铺就强国之路,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九十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亚洲睡狮已经雄起,东方巨龙正在腾飞,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还是少先队员的我们是党的接班人,稚嫩的双手要勇敢地承担起历史重托,我们是跨越世纪的新一代,是21世纪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六十五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孤军远征十个月,艰苦转战万余里,先期到达陕北,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别具特色的光辉篇章。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五周年的前夕,我们访问了原红二十五军的老战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请他回顾了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有关情况,并给了这段历史一些重要的补遗。 问:刘老,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五周年,您作为当年长征的亲历者,请为我们介绍一下红二十五军这支部队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情况好吗? 答:好的。红二十五军组建于1931年10月,隶属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分别编入方面军各师,红七十三师跟随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红七十五师留在鄂豫皖边坚持斗争。同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以红七十五师和红九军二十七师合编,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下辖第七十四师和第七十五师,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经受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严峻考验,先后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长岭冈、斛山寨等战斗的胜利,一度发展到12000余人,并重新组建第七十三师。但由于敌人的强大,加之省委领导左倾盲动错误的战略指导和肃反,红二十五军自身损失很大,处境十分艰险。1934年8月,中央军委派粤赣军区红22 师师长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向鄂豫皖省委传达了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

指示:红二十五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这样,不仅部队能够得到发展,同时也能把敌军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利于留下的部分武装长期坚持斗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实际,省委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问: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红二十五军是打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的,红二十五军为什么要打出这样一个旗帜,他的意义是什么? 答:1934年7月初,在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曾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先期由瑞金出发北上,向闽浙赣边区挺进。随后,鄂豫皖省委也收到中央关于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通知和适时转移出去创造新的苏区的指示。为此,在同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省委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以平汉铁路西部的桐柏山区为初步目标,去创建新的根据地,并从组织上调整红二十五军的领导班子,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为军政委,徐海东由军长改任副军长,戴季英为军政治部主任,并以省委兼军党委,省委书记徐宝珊、秘书长郑位三和军的领导成员均为省委委员。同时对部队进行整编,撤销师一级编制,军直辖三个步兵团、一个手枪团。由于此前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已经组成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省委决定: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红二十五军主力在战略转移行动中,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下红军一个团及地方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

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

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 导读: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 1936年5月,红军从云南皎平渡巧渡金沙江之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顺利通过了大凉山的彝民区以后,红军的先头部队,又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赶了一百六十里路,来到了离大渡河只有十几里的安顺场地区,准备强渡大渡河。 渡过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极为关键的事件之一。如果渡河失败,红军就很可能被消灭。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 七十多年前,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支军队——由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十万大军,就没能及时渡河成功,被清军压进大渡河边的深山里,最后在峡谷里,被清朝军队包围和消灭了。 蒋介石发现红军也要走这条路时,十分高兴。同样的五月天,是山洪暴发十分频繁的时段;同样的行军路线和渡河方向;同样的渡口;同样有几倍的兵力在围追堵截……历史惊人地相似,让蒋介石认定红军将是第二个石达开部队,必定失败。 但是红军也知道石达开的故事,知道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时机。红军决心不重犯他的错误。 他们飞速行军,与彝民区的群众打好关系,于是,先头部队由当地的彝族人带路通过狭(xiá)窄的山道,悄悄地来到一个叫安顺场的地方。指挥员从高处俯视河岸,惊喜地发现有一只渡船正拴(shuān)在河边,还没有被敌人毁坏。

指挥员十分高兴,趁着夜色,叫醒了沉睡中的红军战士,率领部队急速奔向了安顺场渡口。 安顺场是大渡河边的一个小镇,当时有两个连的敌兵在把守,除了那只渡船,其他的都已经被毁坏了。敌人为什么会给红军留下一条船呢? 原来,安顺场对岸有敌人的一个团驻守,那个团的团长是本地人。他很了解红军必须经过的那些地方,知道红军来到河岸需要多少时间。 他毫不担心地告诉士兵:红军还要过很多天才能到这里呢。 他的妻子是安顺场本地的人,既然来到了安顺场,他就要去探亲访友,于是就留下了一条船。结果红军出其不意地占领了这个小镇,俘虏了团长和他的船。 当红军出现在安顺场时,那位团长正在同亲友吃吃喝喝,一点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他得知红军已经到了大渡河边,惊讶的眼睛都快掉出来了,大呼:“不可能!” 大渡河的下游有敌兵两个团,上游的沪定城有敌兵三个团。这里两岸都是高山,河宽三百米,水深二十米。加上当时是五月,山洪爆发,河流湍急,河面比长江还宽。 河底礁(jiāo)石林立,一不小心就会被冲走或撞伤,根本无法 架桥。所以要想过大渡河,只能靠渡船了。 指挥员反复思量过后,决定由一营完成强渡大渡河的任务。营长孙继先决定从营中的二连选派战士,但五个连的红军纷纷请战,争着

红色经典故事朗诵

我读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个革命故事,让我深有感触。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炸毁了碉堡,解放了隆化。他那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董存瑞那种精神让我震撼。他当时只有19岁,却能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当我读到“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出坚毅的光芒。”这句话让我感觉到董存瑞好像是烈火里的战士。还有他喊得那句:“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我从这句话深深的体会到了他那热爱祖国,舍生忘死,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如果没有那么多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吗?能吃得饱、穿得暖吗?我们放学回来,爸爸妈妈已经把晚餐都做好了。而战士们整天风餐露宿,有时还吃不饱。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呀!董存瑞虽然牺牲了,但他的血却换来了许许多多人民的生命,死得其所。他那视死如归、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与无私无畏的品质和性格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发进取、勇往直上。 没有先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当今的小康生活。忆起英雄,想起往昔,烈士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怎能不感慨满怀啊!昔日无数的烈士用爱凝聚成一首首颂歌,铸就了新时代新生活。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这幸福日子呢? 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儿童,绝不能忘记过去。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来报效祖国。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说的是在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遇敌人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定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大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此时,他年仅19岁。 我读完文章后,眼睛都湿润了,我觉得这一幕很让人感动: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我想到董存瑞是个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人。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在汶川大地震的抢救中,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闯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这位战士也像董存瑞一样,具有一种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读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我觉得董存瑞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虽然现在已经不需要我们流血牺牲了,但我们仍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他人,今后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

2分钟红色经典故事演讲稿

篇一 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员董存瑞。 今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 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包的地方。如果把*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支架。怎么办? 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必须马上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想到这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这,就是孤军完成长征的红25军。 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就是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独特的作用的红25军。 组成红25军的战斗员,大都是13岁至18岁的“红军子弟” 红25军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说,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932年秋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仅1个半月后,那些牺牲者的遗孤以及留下来的红军子弟,重新组建了红25军。 “这支地道的‘儿童军’,就连各团、营、连的领导成员,也都是些20岁上下的毛头小伙子。”这些年轻的红军将士以尚显稚嫩的肩膀,独立撑起了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大旗。国民党集中20万兵力的反复“围剿”,加上红军本身“左”倾冒险主义和错误“肃反”的影响,红25军重建不久就面临生存危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1个多月后,中央指示终于随着程子华的到来传到了25军:到外围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16日夜晚,在夜色掩护下,这支仅余2900人的队伍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迤逦西进。“完全是孤军行动,经常与强敌打遭遇战。”河南省罗山县史志研究室主任王远德说,蒋介石调

动30多个团的优势兵力进行堵截、追击,红25军几乎每天都行走在死亡的边缘。 “走着走着,数不清的敌人一下子就冒出来了。紧要关头,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第一个冲上去。军领导带头,大家都不要命了。就靠这么一股劲,一次次从敌人虎口脱险……”曾任军部卫生员的老红军李天忠,忆及70多年前的往事仍感惊心动魄。 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刀在一线冲杀,是这支部队中常见的现象,也正是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一个重要原因——军长程子华直到逝世前,仍担任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他那双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所描述的“爪子似的伤残的手”,正是长征给他留下的永久印记; 副军长徐海东在一次激战中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这位英雄的红军将领,此后是躺在担架上指挥全军到达陕北的;当陕北在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再次身先士卒地冲锋时,不幸英勇牺牲……红25军未经雪山也未过草地,却是四支长征队伍中唯一牺牲了主要领导人的一支红军。 徐占权说,主要领导人一死数伤,部队却能最后胜利,纵观世界军事史,这实在悲壮,也实属罕见。 万里征战,人数不减反增,红25军到达陕北,让当地军民耳目一新。 延安革命纪念馆刘煜研究员说,指战员都戴着八角帽,上面缀着红五星,服装整齐,枪支弹药充足,每个连队甚至都有6挺轻机枪,

红色经典小故事精选简短七篇汇总

红色经典小故事精选简短七篇 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关于红色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1943年的一天,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王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

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 篇二 1946年的一个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

红军长征过程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是红军战士悲壮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 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长征过程 1.翻越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 4.飞夺泸定桥 5.喜踏岷山雪

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

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胜利是伟大的不世之略。那你知道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吴起镇会议根据榜罗镇会议作出的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的新的战略决策,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约6000人分左、中、右3路纵队北上,通过通渭地区,翻越六盘山,又经过1000多里的艰苦行军和英勇作战,从甘肃进入陕北,于1935年10月18日抵达铁边城。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博古,以及林彪、聂荣臻、杨尚昆等。会上,张闻天指出:关于在陕北建立苏区问题,政治局同志无一异议;毛泽东在上次榜罗镇召集的会议上作出决定,大家是同意的,应批准;至于中央整个政治决议,应在与二十五、二十六军同志商量后再发。在这次会议上,根据当前形势和部队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议案,如红军入陕后的作战方针主要是在西边打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还是在南边打东北军,或是向北打的问题,同西北红军会合的方向和解决战略方针的问题,整顿部队,提高战斗力、群众工作、解决物资、冬衣等问题,认为上述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中央迅速作出决定。毛泽东在会上还指出,现在我们已到陕西,到保安尚有45天路,需要一天休息才好,这几天没有饭吃,不得不走,到前面有粮地方休息。我们要把保

安变为苏区,过去敌人对我们是追击,现在改为围剿,我们要打破这围剿,我们须在敌人围剿前做很多工作。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吴起镇会议的预备会议。 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随后又同十五军团胜利会师。至此,中央红军胜利地完成了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2.5万里的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终于找到了长征立足点,抵达最后的目的地,胜利地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 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邓发、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叶剑英、凯丰、贾拓夫、彭德怀等。会议的中心议程是,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首先报告俄界会议以来的形势与陕甘支队的任务。主要内容是:1.宣布中央红军已完结一年长途行军,提出党的新任务是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报告指出:自俄界出发已走2000里,到达这地区的任务已完成了,敌人对于我们追击堵击不得不告一段落,现在是敌人围剿,而我们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主要敌人是蒋介石、张学良、阎锡山。他们正准备对陕北苏区的围剿。所以,现陕甘支队,应提出保卫陕北苏区的口号。俄界会议与张国焘决裂,那时口号,打到陕北去,以游击战争与苏联发生联系,榜罗镇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了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在俄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