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这,就是孤军完成长征的红25军。

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就是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独特的作用的红25军。

组成红25军的战斗员,大都是13岁至18岁的?红军子弟?

红25军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说,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932年秋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仅1个半月后,那些牺牲者的遗孤以及留下来的红军子弟,重新组建了红25军。

?这支地道的‘儿童军’,就连各团、营、连的领导成员,也都是些20岁上下的毛头小伙子。?这些年轻的红军将士以尚显稚嫩的肩膀,独立撑起了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大旗。国民党集中20万兵力的反复?围剿?,加上红军本身?左?倾冒险主义和错误?肃反?的影响,红25军重建不久就面临生存危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1个多月后,中央指示终于随着程子华的到来传到了25军:到外围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16日夜晚,在夜色掩护下,这支仅余2900人的队伍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迤逦西进。?完全是孤军行动,经常与强敌打遭遇战。?河南省罗山县史志研究室主任王远德说,蒋介石调

动30多个团的优势兵力进行堵截、追击,红25军几乎每天都行走在死亡的边缘。

?走着走着,数不清的敌人一下子就冒出来了。紧要关头,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第一个冲上去。军领导带头,大家都不要命了。就靠这么一股劲,一次次从敌人虎口脱险……?曾任军部卫生员的老红军李天忠,忆及70多年前的往事仍感惊心动魄。

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刀在一线冲杀,是这支部队中常见的现象,也正是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一个重要原因——军长程子华直到逝世前,仍担任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他那双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所描述的?爪子似的伤残的手?,正是长征给他留下的永久印记;

副军长徐海东在一次激战中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这位英雄的红军将领,此后是躺在担架上指挥全军到达陕北的;当陕北在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再次身先士卒地冲锋时,不幸英勇牺牲……红25军未经雪山也未过草地,却是四支长征队伍中唯一牺牲了主要领导人的一支红军。

徐占权说,主要领导人一死数伤,部队却能最后胜利,纵观世界军事史,这实在悲壮,也实属罕见。

万里征战,人数不减反增,红25军到达陕北,让当地军民耳目一新。

延安革命纪念馆刘煜研究员说,指战员都戴着八角帽,上面缀着红五星,服装整齐,枪支弹药充足,每个连队甚至都有6挺轻机枪,

俨然一支正规军,装备和战斗力都大大超出了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陕北红军。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20余万人,结束时仅剩5万多人。而红25军由一支弱小的红军队伍,却在国民党统治的中枢地带纵横驰骋,越打越强。

为何能创造这一奇迹?

?25军每个同志都是一副铁腿铜脚。?李天忠说,?因为常打恶仗缴获多,武器较好且弹药充足,就连后勤保障单位都战斗化,全军行动便捷,战斗力强,一天一夜就能走100多里。?

?进攻时突然、勇猛,防御时敢于和敌人白刃格斗,转移时迅速持久,使敌人追不上,堵不住……?中央党史研究室王新生研究员指出,靠这种成熟的战术素养,国民党军队虽然常常数倍乃至数十倍于红25军,却总是被各个击破。

?红25军非常善于做群众工作。?王新生说,?从军领导到普通战士,每个人都是出色的宣传员,部队每到一地都能发动起一片群众。1934年底进至秦岭以南时,全军只剩2500人,但照样派出大量干部到群众中。?此后的半年中,红25军开辟了一块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边苏区,招收数千青年参加红军。长征中的红军能建立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仅此一例。

这支打不垮的红军引起了蒋介石的不安。他先后调动驻河南、湖北、陕西的41个团,组织了两次大规模?围剿?。

第一次?围剿?结束,红25军增至3700人;第二次?围剿?,红25军诱敌进至根据地中心区,全歼敌整旅1700余人……刘煜指出:

?能够在一次战斗中歼灭装备精良的整团整旅之敌,标志着红25军在军事指挥方面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

1935年7月,为配合中央红军行动,红25军再度远征。沿陕甘边界行军时,整个部队断粮已经几天,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昏倒在地……

?没有一个人开小差。?李天忠回忆,?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个炕,小鬼们经常枕在军首长的腿上就睡着了。共同的革命理想,情似手足的氛围——这,给了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巨大力量。?9月15日,红25军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胜利完成长征。这时全军共3400多人,还在陕南留下了2000多人的地方武装。

5000大洋救急中央

长征中,25军军政委吴焕先和副军长徐海东都经常说,歼敌两个师,不如缴获一部电台。

长征中,红25军曾长期与中央失去联系,独立作战、艰苦卓绝。

曾走访过多位历史见证人的王远德说,直到1935年7月,红25军才从国民党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北上动向。7月15日又接到交通员带来的几个月前的中央文件,确认了此消息。

?当晚吴焕先就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主力西征迎接中央。第二天部队就迅速行动。?王远德说,红25军一度袭占了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城,迫使国民党军从川西调兵回援,一下子打乱了其阻截红一、四方面军的部署。

蒋介石恼怒之下,把徐海东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全国通缉悬赏

额最高的三人,标定头颅赏格均为25万块大洋。

?即使我们这3000多人牺牲了,也是光荣的。?徐海东曾这样动员部队。

8月14日,红25军逼近静宁县城,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安)兰(州)公路被切断18天,迫使敌人一再抽调原用于堵截中央红军的兵力对付红25军。

?更可贵的是,红25军能自觉分析形势,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事实证明这符合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从而为中国革命胜利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中央红军经过宁夏回族聚居区时,受到了当地群众亲人般地热烈欢迎,当毛泽东知道是因为红25军之前经过这里时赢得了群众信任,连夸红25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长征出发时,红25军即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臶,一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徐焰指出,张学良正是因为最初与红25军的数度交手,得出了?和红军打仗没法打?的结论。与陕北红军会合后,他们先后发起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奠定了基础。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徐海东则下令把军中积蓄的7000银元拿出5000元交给急需补充的中央红军,还抽出许多重要物资和大量驳壳枪送去。

1967年,正当林彪加紧迫害徐海东的时候,毛泽东亲自提名徐

海东为党的九大代表和主席团成员。当9次负伤的徐海东坐在手推车上出现在会场时,毛泽东向他点头致意。

?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就是毛泽东对这位红25军主要领导人的评价。李天忠说,这无疑也是对红25军全体将士的肯定。

徐海东的军事才能在开国将帅中应排前三,人品第一。

各位网友在评论新中国将帅的军事才能时,几无例外地只在彭、林、刘、陈、粟等人中排列顺序;又无一例外地把徐海东这位?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排除在外,本人认为这对徐大将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虽然徐大将从1940年后就再未能驰骋沙场,也未再建战功,但他在此之前所显现出的军事才能,是绝不低于其他的将帅!要是以此来评判徐海东军事才能,应排在开国将帅的前三!主要体现在:

1、徐海东所部一直处在孤军奋起之中,对这3000人进行围追堵截的国军常在十万人左右,其所承载的军事压力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的主力红军,但徐海东却能在这种极其险恶的绝境中力挽狂澜、游刃有余。

2、徐海东所部是唯一的一支经过长征而人数未减反增的主力红军,虽然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路线最短,但对比一下,征战距离比红二十五军要短得多的部队中,方志敏、寻维舟、粟裕所率7000人的红七军团几乎全军复灭;任弼时、肖克、王震所率9000人的红六军团在与贺龙会合途中损失三分之二;及徐向前陈昌浩所率红西路军21800人也基本上全军复灭相比,难道说还不能显出徐海东超人的军事才能吗。

3、从征战过程看,徐部只有几百人时,能整营地歼敌,当有3000人的部队时,能经常整团整旅地歼灭国军,而击溃师旅级部队的战斗更是不计其数,当与陕北红军会合,部队人数达到7000人后,第一战就能整师地歼灭敌军,徐海东所部这样不是一两次,而是长期保持的部队人数与所能歼敌的高比例、高效率,在红军中无人能及;徐海东所部的战绩,在红军同人数、同级别的部队、同级的将帅中,处在绝对第一的位臵!,如果给徐海东更多的部队,那将会什么样呢!徐海东所部虽然只有区区3000人,却能纵横驰骋几千里,也同样充分展示了徐海东独挡一面的驾驭战略的才能。

4.在徐大将无可挑剔的人品面前,包括后来叛党的张国焘,也只能表示钦佩,毛、周、朱等,更是都给了高度地评价。可以设想,如果徐大将的身体允许,毛主席肯定会给徐海东以更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其独挡一面,如果这样,徐海东是极有可能创出不低于其他将帅的更加辉煌的战绩。可遗憾的是:这些只能是?如果?!

徐是一位比较单纯的军人,他对红四的贡献远被低估(这里不多说,他从士兵中提升刘震,类于刘备发现王平,还培养出一代名将韩先楚,但最大的贡献是在红四草创之时,个人认为徐的贡献不亚于另一徐)。徐部系红四突围后,残留下的部队;红二十五军新建无强战斗力,后来合并的红二十五军,除了徐,无人能横刀立马。

共和国十位大将中,他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人,在红四方面军中人称?徐老虎?

5.国民党政府把他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个

人,赏额均为25万块大洋

6.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斯诺得知徐海东一家被杀了66口,就此懂得什么是中国的阶级战争。

7.我们党三代领导人对徐海东大将的一生都有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徐海东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臶?、?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邓小平同志说,徐海东?对党是一颗红心?;江泽民同志最近为《徐海东纪念文集》题词:?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我们党三代领导人对徐海东大将的一生都有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徐海东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臶?、"最好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邓小平同志说,徐海东?对党是一颗红心?;江泽民同志最近为《徐海东纪念文集》题词:?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8.参加革命只为求阶级的解放,日后想做个普通劳动者。他说:我做窑坯又快又好,革命胜利后,仍是个有用的公民

当副军长时,他在火线上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

被俘的国民党师长输得不明白,问他:?你是黄埔几期??他说?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在?肃反?扩大化期间遭怀疑时,他挥舞大刀率警卫队带头冲锋并打败了敌人,以血战证明自己的忠诚。

苏联军医发现他的肺部大部分功能早已失效,对他的毅力钦佩不

已,认为简直是医学上的奇迹。

举一个简单的战例:1934年春,他在皖西葛藤山作战时,以不足2000的兵力一举歼灭追来的敌军两个团。被俘的敌军师长柳树春对此十分不解,竟当面问:?军长,你是黄埔几期??徐海东回答说:?我既没听过保定的课,也未入过黄埔的门,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看过红十五军战史的就应该知道,徐部是第一个高举着抗日大旗长征的,而且可以肯定的说是一直走在中央红军的前面为起清扫障碍,其3000人的部队牵制了张学良,杨虎城大部分兵力,连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和杨都主动请求中共能派徐老虎来协同抗日,张说:"我谁都不要,就要你们的徐老虎"杨说:"只要他来,我把部队都交给他指挥"而见到徐却也发出感慨,"早知我们现在会合作,当初你不消灭我的主力多好啊"。

9.他的对手——无论是国民党的嫡系卫立蝗,还是杨虎城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阎锡山的晋军,都屡屡败在他的手下。

10.其一生三次让官所说过的三句话:?闹革命又不是争官当?(负伤后团长位臵被人代替,主动要求做副团长)?我这人打仗有瘾,走路也有瘾,……就是当官没有瘾?(程子华来25军,考虑到是中央来的人,主动要求程为军长,自己在副军长)?大将军衔,受之有愧?徐海东一见到总理就说:?总理,我一直养病,为党工作太少了,授我大将军衔,我受之有愧啊!?总理一向钟爱这位窑工出身的虎将,爱他的军事才华,更欣赏他胸怀宽广、光明磊落的性格,不由得紧紧握住

这位老兵的手,动情地说:?海东同志,你不要让了,给你授大将军衔,是根据你对革命所做的贡献决定的,依我看,不高也不低,恰当!?

11.论其在长征途中为中央红军所做的贡献:1.中央红军被胡宗南部围困在岷山,25军却出现在胡宗南背后,才使毛,朱得已脱困从岷山下到甘肃.而徐却并没有等毛,朱在甘肃与他会合,大概,徐估计到毛,朱下山时,会遇到新的困境,因此,他以后的活动就好象做毛部队的先锋一样,帮助毛,朱打开往陕西的途径.于是,25军折向天水(秦州)北上,占领这个城市后,徐便把自己的203,205团和盒子炮团打过渭水北岸,这时候毛,朱渡过渭水才有了保证,于是徐率部立即向隆德突进,以便在毛军未到前占据并保持另一个重要的据点,那就是"由甘入陕之门户"六盘山峡.这一举动牵制了张学亮30万大军,当徐看到谁也不能阻止毛穿过这个门户的时候,便又往平凉方面急进,在平凉,崇信,灵台,泾川一带,徐部在几星期内,拨掉了马鸿宾的封锁据点,消灭了其主力35骑兵师,当知道毛能安然无阻的通过后,就立即出现在了庆阳,蒋介石不得不将卫立惶围困毛部的7个师调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老蒋说:"徐海东是中国文明的一大害""徐海东不死,国无宁日"而毛泽东说:"你徐海东满身虎气,我们的蒋委员长说你是中国文明的一大害,我却认为,你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原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路线: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江西瑞金——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夹金山)——四川懋功(一、四方面军会师)——毛儿盖——过草地——腊子口——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 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湘鄂边根据地——沅江——乌江——贵州盘县——云南宣威——云南石鼓镇——渡金沙江——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肃将台堡——会宁 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渡嘉陵江——四川茂县——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四川松潘——甘孜——会宁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 六军团长征从1934年8月到10月,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最终到达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与当地红26军、27军合编为15军团。

关于红军长征故事的演讲稿模板

关于红军长征故事的演讲稿模板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红军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那高唱“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的肝胆豪情,化作一种不朽的精神,光照千秋流芳万古 ;下面是有红军长征故事演讲稿,欢迎参阅。 红军长征故事演讲稿范文1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大半个世纪。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哪里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那,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素、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时值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和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 现在,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行着新的长征。我们仍然需要在21世纪里,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实

红军长征故事_经典

丰碑 李本深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红军长征测试题

第四节红军长征 一、选择题 1、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是 A、最终目的是为了抗日 B、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C、先消除内乱再全力抗日 D、坚持反共反人民为主要目的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充分证明了 A、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存在的主要条件 B、全国的革命形势,对红色政权的影响大 C、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是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条件 D、中共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主要条件 3、长征途中,红军冲出敌人包围是在 A、四渡赤水后 B、渡过金沙江后 C、强渡大渡河后 D、翻越夹金山后 4、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有严重错误 B、中国共产党仍未找到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C、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北上抗日的重要性 D、中国共产党失去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5、遵义会议成为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问题的开始 二、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1935年10月《七律·长征》请回答: 1、《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是() A.遵义会议召开B.红军巧渡金沙江 C.中央红军到达陕北D.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 2、《七律·长征》诗中反映了哪些具体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长征过程中哪一事 件最能体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此诗写后一年,关于红军长征又发生了什么事件? 3、《七律·长征》诗中的“三军”是否仅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4、“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你认为“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doc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和彝族人民心连心1935年2月,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以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取得了行动的主动权,但仍然没有脱离危险。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北上穿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向川西北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红军若想强渡大渡河,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大路,经西昌至富林。这条路平顺易行,但处处都有敌人重兵阻拦;另一条就是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经冕(miǎn)宁到达大渡河。 此时的红军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经过研究,决定避开敌人主力,由左权和刘亚楼同志带领红五团假装进攻西昌,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而先遣队主力经冕宁通过彝民区。 纵观历史,大小凉山的彝民区从来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历来都是由土司和黑彝的各个分支分地区统领一切的。但各分支意见并不

统一,因为利益之争经常发生械斗。 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这样就使这一带彝民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大凉山的彝族人民长期受民族歧(qí)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汉人非常仇视,甚至有“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所以想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必须要斗智斗勇。 1935年5月20日,红军先遣团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率领下,于21日凌晨攻下了冕宁县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指示先遣团,首先要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和宣传,上下一心团结好彝民。 红军来到县城中,在各处张贴了许多标语,并以朱德同志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lù)。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sù);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布告说明红军与反动军阀不同,而是代表各族人民利益的。红军到这里来只是想通过彝族地区北上抗日。 考虑到彝族同胞言语不通,红军先遣团就请来一位彝族通司(翻译)。这位彝族通司名叫果基达列,大约有30多岁,头上缠着厚厚的灰布,上身披着一个大披肩,下身穿着一条肥大的裤子,光着脚。这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word版本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

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 1保存革命力量。2避开敌人主力,择机再杀回来。3寻找新的立足之地。4为减轻国民党对红军的压力。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是:1.保存革命力量,进行战略转移。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执行错误的反围剿战略,放弃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而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2.长征初期,准备作暂时的战略转移,避开敌人主力,择机然后再杀回来。由于舍不得“瓶瓶罐罐”,行动缓慢,损失惨重,特别是过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近半,元气大伤,加上国民党军队大兵追堵,迫使红军远走他乡,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3.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权,从此开始了长征的新篇章,由原来的单纯转移、保存自己转变为消灭敌人,寻找新的立足之地。4.最后,在得知陕北尚存根据地后,以北上抗日为号召,减轻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压力,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在某种意义上说,长征是红军不得不进行的战略撤退,但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及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的宝贵遗产。所以,毛泽东说长征是宣传车、播种机是有道理的。 红军长征路线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各路红军长征路线: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

关于长征故事有哪些故事

关于长征故事有哪些故事 长征,是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悲壮色彩的传奇,是中外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是人类排除万难,挑战生命的典范。那你知道关于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关于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长征故事: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

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关于长征故事:七根火柴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

红25军的长征历史及相关故事

红25军的长征历史及相关故事 六安新闻网讯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80周年。提起长征,人们往往注重的只是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长征队伍——诞生于安徽金寨的红25军。同时,红军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亦是诞生于湖北红安、成长于安徽金寨。安徽金寨人民乃至安徽皖西(六安)人民为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进一步发扬光大红军精神、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2016年,革命老区金寨县将举办一系列的庆祝、纪念活动。缘于此,笔者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查阅大量档案资料、搜索多家新闻网站,获得了有关红25军长征的丰富资料。为飨读者,笔者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此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熟悉历史、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拼搏前行。第一部分红25军是4支长征队伍之一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县城700多座,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共有4支: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三支是红25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是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部队(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改编为八路军:西安事变爆发后,1937年8月25日,北方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

1个:《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第2个:《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六十五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孤军远征十个月,艰苦转战万余里,先期到达陕北,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别具特色的光辉篇章。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五周年的前夕,我们访问了原红二十五军的老战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请他回顾了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有关情况,并给了这段历史一些重要的补遗。 问:刘老,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五周年,您作为当年长征的亲历者,请为我们介绍一下红二十五军这支部队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情况好吗? 答:好的。红二十五军组建于1931年10月,隶属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分别编入方面军各师,红七十三师跟随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红七十五师留在鄂豫皖边坚持斗争。同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以红七十五师和红九军二十七师合编,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下辖第七十四师和第七十五师,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经受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严峻考验,先后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长岭冈、斛山寨等战斗的胜利,一度发展到12000余人,并重新组建第七十三师。但由于敌人的强大,加之省委领导左倾盲动错误的战略指导和肃反,红二十五军自身损失很大,处境十分艰险。1934年8月,中央军委派粤赣军区红22 师师长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向鄂豫皖省委传达了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

指示:红二十五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这样,不仅部队能够得到发展,同时也能把敌军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利于留下的部分武装长期坚持斗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实际,省委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问: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红二十五军是打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的,红二十五军为什么要打出这样一个旗帜,他的意义是什么? 答:1934年7月初,在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曾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先期由瑞金出发北上,向闽浙赣边区挺进。随后,鄂豫皖省委也收到中央关于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通知和适时转移出去创造新的苏区的指示。为此,在同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省委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以平汉铁路西部的桐柏山区为初步目标,去创建新的根据地,并从组织上调整红二十五军的领导班子,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为军政委,徐海东由军长改任副军长,戴季英为军政治部主任,并以省委兼军党委,省委书记徐宝珊、秘书长郑位三和军的领导成员均为省委委员。同时对部队进行整编,撤销师一级编制,军直辖三个步兵团、一个手枪团。由于此前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已经组成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省委决定: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红二十五军主力在战略转移行动中,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下红军一个团及地方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

红军长征小故事大全

红军长征小故事大全 1个:《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充足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很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仅仅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第2个:《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个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长征知识问答题库讲解

长征知识问答 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 A ) 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 B.红一,二,三方面军 C.红二十五,二十七军和红十五军团 D.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 2.红军长征的原因( D ) A.日本的入侵 B.北上抗日 C.伪满洲国的建立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3.红军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 B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4.《八一宣言》最早刊载于1935年10月1日中共在哪个城市出版的中文《救国报》第十期上?( D ) A.纽约 B.伦敦 C.莫斯科 D.巴黎 5.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A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B.陕北会师

C.红军攻克遵义 D.懋功会师 6.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D) A.两河口会议 B.巴西会议 C.俄界会议 D.遵义会议 7.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D )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遵义会议的召开 8.1931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 C ) A.政治和军事问题 B.政治和思想问题 C.军事和组织问题 D.军事和作风问题 9.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是在( D ) A.两河口会议上 B.沙窝会议上 C.巴西会议上 D.俄界会议上 10."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难"包括( D ) A.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B.穷山恶水的自然条件

C.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D.ABC都有 11.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是( A ) A.周恩来朱德 B.毛泽东朱德 C.毛泽东周恩来 D.朱德陈毅 1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D ) A.敌强我弱 B.装备落后 C.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失败 D.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 13.下列哪一项不是遵义会议的内容( C ) A.集中全力纠正了"左"倾错误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C.选择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主席 D.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4.遵义会议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主要是因为( D ) A.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消极影响 B.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C.在危机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经过: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在国民党重兵的进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 苏区。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红军经4个月转战,于1936年3月30日进到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 孔地区。这时,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电令红2、红6军团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2、红6军团遂于31日离开盘县地区,分两路向西急进。4月25~28日,分别从云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过金沙江,向北前进,连续翻越了几座大雪山,于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5日,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7月初,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广大指战员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拦截,于 9月初胜利进入甘南,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 座县城及广大地区。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 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见彩图)。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 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结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精选)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口袋翻过来。果然,在口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 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至一口吞下去,他又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长征题库

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 A) 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 B.红一,二,三方面军 C.红二十五,二十七军和红十五军团 D.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 2.红军长征的原因( D ) A.日本的入侵 B.北上抗日 C.伪满洲国的建立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3.红军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 B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4.《八一宣言》最早刊载于1935年10月1日中共在哪个城市出版的中文《救国报》第十期上?(D ) A.纽约 B.伦敦 C.莫斯科 D.巴黎 5.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A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B.陕北会师 C.红军攻克遵义 D.懋功会师 6.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D) A.两河口会议 B.巴西会议 C.俄界会议 D.遵义会议 7.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D )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遵义会议的召开 8.1931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 C ) A.政治和军事问题 B.政治和思想问题 C.军事和组织问题 D.军事和作风问题 9.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是在(D ) A.两河口会议上 B.沙窝会议上 C.巴西会议上 D.俄界会议上 10."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难"包括 (D ) A.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B.穷山恶水的自然条件 C.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D.ABC都有 11.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是( A) A.周恩来 朱德 B.毛泽东 朱德 C.毛泽东 周恩来 D.朱德 陈毅

题库长征含答案)

选择题: C1.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A.吴起镇 B.直罗镇 C.会宁 B 2.(),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A.1934年10月 B.1936年10月 C.1938年10月 A 3.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A.直罗镇 B.太原 C.徐州 A 4.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 A.“左”倾错误 B.“右”倾错误 C.整风运动 B 5.()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娄山关会议 A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 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B.红一,二,三方面军 C.红二十五,二十七军和红十五军团 D.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 D7,红军长征的原因() A.日本的入侵 B.北上抗日 C.伪满洲国的建立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B8,红军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D9.《八一宣言》最早刊载于1935年10月1日中共在哪个城市出版的中文《救国报》第十期上?() A.纽约 B.伦敦 C.莫斯科 D.巴黎 A10,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A.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B.陕北会师 C.红军攻克遵义 D.懋功会师 D11,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A.两河口会议 B.巴西会议 C.俄界会议 D.遵义会议 D12,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遵义会议的召开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这,就是孤军完成长征的红25军。 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就是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独特的作用的红25军。 组成红25军的战斗员,大都是13岁至18岁的“红军子弟” 红25军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说,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932年秋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仅1个半月后,那些牺牲者的遗孤以及留下来的红军子弟,重新组建了红25军。 “这支地道的‘儿童军’,就连各团、营、连的领导成员,也都是些20岁上下的毛头小伙子。”这些年轻的红军将士以尚显稚嫩的肩膀,独立撑起了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大旗。国民党集中20万兵力的反复“围剿”,加上红军本身“左”倾冒险主义和错误“肃反”的影响,红25军重建不久就面临生存危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1个多月后,中央指示终于随着程子华的到来传到了25军:到外围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16日夜晚,在夜色掩护下,这支仅余2900人的队伍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迤逦西进。“完全是孤军行动,经常与强敌打遭遇战。”河南省罗山县史志研究室主任王远德说,蒋介石调

动30多个团的优势兵力进行堵截、追击,红25军几乎每天都行走在死亡的边缘。 “走着走着,数不清的敌人一下子就冒出来了。紧要关头,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第一个冲上去。军领导带头,大家都不要命了。就靠这么一股劲,一次次从敌人虎口脱险……”曾任军部卫生员的老红军李天忠,忆及70多年前的往事仍感惊心动魄。 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刀在一线冲杀,是这支部队中常见的现象,也正是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一个重要原因——军长程子华直到逝世前,仍担任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他那双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所描述的“爪子似的伤残的手”,正是长征给他留下的永久印记; 副军长徐海东在一次激战中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这位英雄的红军将领,此后是躺在担架上指挥全军到达陕北的;当陕北在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再次身先士卒地冲锋时,不幸英勇牺牲……红25军未经雪山也未过草地,却是四支长征队伍中唯一牺牲了主要领导人的一支红军。 徐占权说,主要领导人一死数伤,部队却能最后胜利,纵观世界军事史,这实在悲壮,也实属罕见。 万里征战,人数不减反增,红25军到达陕北,让当地军民耳目一新。 延安革命纪念馆刘煜研究员说,指战员都戴着八角帽,上面缀着红五星,服装整齐,枪支弹药充足,每个连队甚至都有6挺轻机枪,

红军长征小故事

红军长征小故事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中国保尔”钟赤兵

长征知识竞赛题库

1.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转战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C)军。 2.(C)后,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是党领导和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3.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央工农红军第七军,邓小平任(A)。 4.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总结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教训,提出了(C)的光辉思想。 5.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思想的著作是(C)。 6.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是(A)。 7.1931年11月,在中央苏区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是(C)。 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首府是(B)。 9.红军长征时期我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是(B)。 10.土地革命时期党创立和领导的少年儿童的革命组织名称是(B)。 11.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因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五位同志年龄稍大,被大家尊称为“五老”。他们中有(B)人参加了长征。 12.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9月,蒋介石先后(C)次调集176万兵力围剿中央根据地。 13.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是(A)。 14.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博古、李德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提出的口号是(A)。 15.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C)。 16.党内(A)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指挥,是造成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 17.红军长征的原因(B)。 18.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亦称红一方面军)被迫从(B)撤离,开始长征。 19.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A)。 20.红军长征后,敌人先后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之间设置了(B)道坚固的封锁线阻拦红军。 21.当中央红军以血肉之躯突破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人员已经由出发时的8.6万锐减到(C)余人。 22.1935年1月,中央红军主力强渡(A)天险,占领了遵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