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影响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影响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影响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影响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 [法]路易·阿尔都塞 孟登迎译 陈越校 关于生产条件的再生产 我过去在谈到为了使生产成为可能就必须更新生产资料这一点时,有个问题是在分析中一笔带过的,现在我要更充分地把它提出来。过去只是顺便提到的事情,现在我要专门谈谈。正像马克思所说的,连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一种社会形态如果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不对生产条件进行再生产的话,连一年也维持不下去。因此,生产的最终条件是各种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它可能是“简单的”(只复制原有的生产条件),也可能是“规模扩大的”(扩展它们)。让我们暂时忽略后面这个区分。 那么,什么是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呢?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从《资本论》第二卷发表以来)特别为人们熟视无睹的领域。孤立地看待生产,乃至将它看成(从生产过程抽象出来的)纯粹生产实践的观点,包含着顽固的显而易见的东西(这些在意识形态上显而易见的东西属于经验主义的类型)。它们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意识”里,以致于我们要把自己提高到再生产的观点上来,是极其困难的——我并没有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脱离了这个观点,一切都仍然是抽象的(比片面更糟:是歪曲的)——即使从生产的层面看也是这样,更不用说在纯粹实践的层面了。 让我们试着来系统地考察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简单阐述我的观点,同时假定任何社会形态都产生于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那么我就可以说,生产过程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内、在这种关系的制约下使现有生产力发挥作用的。 由此可见,为了生存,也是为了能够进行生产,任何社会形态都必须在生产的同时进行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因此必须进行: 1.生产力的再生产, 2.现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 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做出了强有力的证明,所以,现在所有的人(包括那些从事国民经济核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家”)都认识到,任何生产都不可能不考虑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再生产,即生产资料的再生产。 一般的经济学家都知道,每一年都必须预见需要用什么东西来替补那些在生产中被消耗或损耗掉的东西:原料、固定设备(厂房)、生产工具(机器)等等。在这一点上,他们和一般的资本家没有什么差别。我说一般的经济学家=一般的资本家,是因为他们都表达了企业的观点,都仅仅满足于对企业财务核算的实践进行讨论。 多亏天才的魁奈首先提出了这个“刺眼的”难题,也多亏天才的马克思解答了这个难题。于是我们懂得,不能在企业的水平上思考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再生产,因为在这个水平上,这种再生产并没有获得它存在的实在条件。在企业水平上所发生的只是一种后果,它只能给人一个关于再生产必要性的观念,但绝对不能让人考虑到再生产本身的条件和机制。 片刻的反省就足以确信这一点:一个开纱厂生产羊毛线的资本家X先生,必须“再生产”他的原料、他的机器等等。但他本人并不为了自己的生产来生产这些东西——别的资本家为

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X 周 宏 (常熟理工学院社会科学部,江苏常熟 215500) 关键词:意识形态;当代;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摘 要:5德意志意识形态6的出版开启了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新路径。西方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思想支援;而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变迁又促使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凸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开,这种展开对有效地批判形形色色的虚假意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3-0283-06Ideology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C hina .s ideology theoretical research ZHOU Hong (Social Sciences School ,Changshu I nstitute of T 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China)Key words:ideology ;contemporary;theory ;contemporary China;M arx i sm Abstract:T he publication of T he Ger man Ideology opened new ro ad for research o f the ideo logical theo ry.T he wester n scholars have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s on the char acteristic and historical destiny o f ideology from many aspects,which provides aid for the r esearch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s ideology theory.And social chang e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mpel the emerg ency of ideolog y t heory.Since 1980,ideolog y theory gets mor e abundant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cademia,which bear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criticize varied false con -sciousness effectively ,and to build so ciali st cultur e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一、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 1924-193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5德意志意识形态6的出版引起了学者们对意识形态理论的浓厚兴趣。1929年德国哲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 annheim,1893-1947)发表了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6,从探讨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出发,对意识形态的含义进行分析,提出意识形态有特殊含义(即狭义)和总体含义(即广义)之分。他指出,如果说特殊含义的意识形态是指他人(或论敌)提出的在真实性和合理性上具有虚假性或可疑性的观点和陈述[1](P 56) 的话,那么广义的意识形态则是指一定社会集团所持的总体世界 观(包括其概念结构)及其要素。 [1] (P58) 意识形 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取向而形成的观察客观对象的方式。它是每一个社会集团所不可或缺的,难以避开的,人类的所有社会知识都是意识形态。曼海姆试图建立一种关于意识形态的客观科学理论,但是既然他认为所有社会知识都是意识形态,那么他的理论又怎么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科学性呢?这成了曼海姆理论的悖论)))史称/曼海姆难题0。 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6的发表引致了以霍克海默(Max H orkheimer,1893-1973)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2] 他们提出,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进行总体的、中性的理解,是想消解意识形态理论原有的批判张力, 第33卷第3期Vol.33l .3 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Anh ui N ormal Univ ersity (Hum.&Soc.Sci.) 2005年5月M ay 2005 X 收稿日期:2005-04-08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十五0规划基金项目(01BZX009) 作者简介:周宏(1962-),男,江苏省吴江市人,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社会科学部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意识形态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传统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过于狭隘,忽视了马克思思想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更加广阔和深刻的意识形态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总体上说,主要涉及到:意识形态的范围、价值问题;意识形态的主体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教育问题;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意识形态的种类;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观 无论你是否愿意,意识形态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你,无论你如何讨厌,意识形态都已经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回避意识形态,否定意识形态,甚至说“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这就如同鸵鸟把头埋到沙子里,防止自己被人抓住一样,是极其愚蠢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意识形态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 一、如何看待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主要表现在,他们认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是一种简单的历史决定论的思想,实际上意识形态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简单地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对社会现实的歪曲反映,并用阶级根源来说明意识形态的产生的社会根源,把意识形态和阶级意识等同起来,把意识形态的斗争归结为阶级斗争。他们有人质疑,难道一种意识仅仅由于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就表明这种意识是颠倒的意识吗?就是错误意识吗?[1]这种指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修正和完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几乎是每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家的共同企图。 应该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确实有僵化和教条化的问题,缺乏对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形式、内容和功能的深入思考。这也导致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多方面的质疑和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思考,确实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在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念的时候,不同的人抓住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方面来分析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比如,早期阿尔都塞抓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提出的下列思想:“整体,当它在头脑被作为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2]在他看来,头脑所专有的掌握方式是科学的掌握方式,而对于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是意识形态的。而卢卡奇则抓住了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使人崇拜自己所创造的商品之间的交互关系,而忽视了交换关系背后的人和人之间的剥削关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或者说,马克思就是要揭示商品交换关系背后所存在着的人和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国内学者在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思想的时候,发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讨论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由此可见,人们在分析马克思的意思形态思想的时候,也发现了马克思也有不同的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观念。英国学者汤普森发现,在马克思那里有三个不同的意识形态概念。第一种意识形态概念是:“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学说和活动,它错误地认为,观念是自主的和有效的,它不了解社会—历史生活的真正情况与特点。”[4]这就是说,那些把人的观念看作是独立于社会历史条件的思想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批判的各种不同的理论都是意识形态。第二种意识形态概念是

批判性意识形态的转折

“批判性”意识形态的转折 “批判性”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一大特质,“批判性”意识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转折和深化。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独树一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同时,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深刻反映了科学主义思潮的崛起,在“批判性”意识形态的转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层逻辑线索。 一、“批判性”意识形态:一条永恒的主线 作为一名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必须放在西方马克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背景下进行,必须放在西方社会发展变革的现实背景中去探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有着独特理论特质但同是又观点各异、流派众多、精彩纷呈的理论思潮。这一理论思潮“始终有它的独特性,使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传统具有明确的定义和区分的界限”。我们必须理解这一思潮的共有的理论主题,“这里所说的‘完整的传统’,在我看来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学术传统。”在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中,“批判性”始终是一条永恒的主线。“批判性”意识形态贯穿与各个流派之中,不同流派对于“批判性”意识形态的有着不同的理解。 “批判性”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倾向就是

人本主义的“批判性”意识形态和科学主义的“批判性”意识 形态。这两种倾向是西方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逻辑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是科学主义阵营的主力,而且在“批判性”意识形态转折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批判性”意识形态始于对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这一论文中,批判了第二国际的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和葛兰西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其中影响最大的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突出强调了主体能动性和意识形态理论,深刻批判了第二国际的意识形态理论。这一“批判性”意识形态最终把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带上了批判性反思的道路,“即从起点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就走上了一条反‘正统’(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和非‘俄国式实践’(列宁以及此后的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这在总体上决定了它的逻辑结构和理论特色。 “批判性”意识形态在方法论上批判了实证主义倾向,强调主体性逻辑,形成了以人本主义为主要倾向的理论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当它从方法论问题涉及实质问题时,就几乎倾全力于研究上层建筑了。”因为一方面列宁领导的革命胜利实现了不发达国家迈进社会主义的道路,违背了当时理论;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革命纷纷失败,无产阶级逐渐失去了其革命性和先进性。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无不认为资产阶级意识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 (一):一元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 一元主导性指马义在我国思想意识形态体系中占据着核心领导地位。之所以如此,与我国目前实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导致一元主导性因素: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一元主导是我国思想领域的突出特点,可以起到动员导向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同时意识形态多样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阶层的变化,人们现实思想水平差异的必然结果。在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水准有差异,不同的水准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判断。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用马义去正确引领整合社会思潮,同时把健康向上的意识形态整合到马义中去。 (二):先进性与层次性并存: 我国的社义意识形态是以我国社会现实生活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综合水平的反映,具有先进性。中共所秉承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及方针政策和道德准则是现实的表现形式,代表中共最广大人名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先进性。我国的社义意识形态还具有层次性,这主要是指主流意识形态的层次多样性,并非多种意识形态的并存性,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合理的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 (三):批判性和建设性并存: 批判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无论哪个阶级的意识形态都具有批判性。社义的意识形态从不排斥人来文明上任何有科学价值的思想,但它也从不放弃同一切反马义的思潮的批判。他的批判表现为对各种异质性思想的批判以维护马义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同时还表现为自我批判,即对自身的吐故纳新和新陈代谢。当然,意思形态批判的目的不仅仅是在消除异己,更重要的是在批判中建设新的意识形态,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次的发展有与意识形态的建设性密不可分。每到社会转型的活跃期,都是彰显意识形态建设性的关键期。(四)、开放性与包容性:开放性是时代赋予的基本属性,源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根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及人类所面对的一些问题。由此决定了意识形态开放性的新特点:1、是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要求,具有主动性和持久性。2、是借鉴和吸收了一切先进思想和优秀成果,具有全方位性。3、是引进来喝好走出去相统一,具有双边互动性。4、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具有亲和性。包容性是开放性的意识形态的必然属性,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特点决定的。要包容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同时包容有益思想,从广义上讲应包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包容当代社会正在成长着的意识形态,包容世界各国有益的文化成果。 (五)、继承性和创新性 我国的意识形态在时空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同时继承和延伸着中国历史的文化资源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性形态,反映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连续性(一)它继承的思想有:1、社会主义内在固有的意识形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和共产主义的目标理想。2、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性。3、西方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的理论总结,体现了开放性4、批判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所产

意识形态的理论维度和实践考察

一 一[收稿日期]2014?02?26 一[作者简介]冯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鲁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三 意识形态的理论维度和实践考察 冯一刚1,鲁一力2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北京100816;2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一意识形态;话语权;规律 [摘一要]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思想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三深化意识形态研究,要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发扬光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发展基本规律三 [中图分类号]D64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0257?2826(2014)04?0005?09一一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三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三 [1]这些论断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思想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三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意识形态研究,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全面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发展规律;这对于我们牢牢掌握主流话语权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三一二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 马克思说过: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三[2](P35)同样,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崛起也常常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三无论是要建设一个政权,还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三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非常注重通过多种形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三早在194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四杜勒斯就针对瓦解苏联明确提出: 我们将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黄金,全部物质力量,把人们塑造成我们需要的样子,让他们听我们的三 人的脑子,人的意识,是会变的三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三

阿尔都塞_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但必须被超越的他者_唐正东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 但必须被超越的他者 唐正东 提要:对意识形态的解析与超越贯穿着阿尔都塞思想发展的始终,他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在一种思想张力之中:一方面,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又始终致力 于探寻超越或摒弃意识形态的可能性。在其早期阶段,阿尔都塞认为,“行动的天主教徒”是能 够超越意识形态的。自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他又认为马克思是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但他实 际上是把马克思当作圣人来看待的,他在60年代对马克思哲学的经典阐述正是建立在此种思 维层面上的。这一解读思路中的内在缺陷直接导致了他晚年的思想困惑。 关键词: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 超越 作者唐正东,男,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 210093)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研究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不少学者从他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出发,把他的思想界定为是对意识形态之物质实在性和全面统治性的全盘肯定,甚至像齐泽克这样的学者还指责阿尔都塞没有在意识形态的统治性与意识形态的超越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①而另有些学者则根据《保卫马克思》一书的相关论文指责阿尔都塞没有给意识形态保留足够的地位。这种相反的观点恰恰说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复杂性。从根本上说,阿尔都塞的观点比拉康的观点要复杂一些,尽管前者无疑受到过后者思想的影响。拉康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得出了自我是一个他人的观点,但他同时又认为,由于自我天生所具有的误认功能,因而,他本身是无法知道上述这种真相的,自我所具有的关于其自身的想像的统一性,一方面使人类主体免于走向分裂,但另一方面也使其无法获得关于自身的真理。拉康主体结构中的“实在界”尽管是“在场”的,但只是作为处于知的彼岸的欲望的来源而存在的。拉康的思想止步于此,而阿尔都塞所做的,恰恰是要去挖出这个“实在界”来,用他自己的术语来说,就是要超越那种看似不能被超越的意识形态,尽管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他的这种超越本身似乎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 既然拉康已经说了,人类主体是无法知道关于其自身的真相的,那么,阿尔都塞又是凭什么来断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法政学院研究生作业 (硕士研究生) 学生姓名:姜冬梅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级:2013级 学生类别:学历硕士 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 课程类型:②专业课 开课时间(学期):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姓名:程立涛 提交作业时间:2015年3月9日 成绩: 教师签名: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姜冬梅 [摘要]:马克思是现代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把意识形态的概念导入其理论,赋予意识形态以全新的含义,使它成为具有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三重性质的概念,并且建立了意识形态理论,他的一些观点影响并支配了后来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实践的和批判的这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当代价值 一、意识形态相关概念剖析 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的原意是指向人们解释观念上的成见和偏见的根源的观念科学,它首次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被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提出来的,1796年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将观念科学称为意识形态。马克思把法国观念学家对观念的认识论进行分析,并把其改造为社会学和政治学分析,赋予意识形态以全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三重性质的概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意识形态一词自从被提出来后就一直是个复杂多变的概念,它在不同的使用者那里分别被赋予否定性、肯定性和中性的含义。随着学者们对意识形态研究的深化,逐渐形成了对意识形态内涵的广泛性的认识,即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里,适应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那部分内容。它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观念体系,是统治阶级观念、观点与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是一个阶级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特征 1、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是阶级和国家,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基本特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杰出的文学批判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献非常多。 西方学者引用率虽然很高,但是在哲学方面的专著却很少。西方对伊格尔顿的研究已经起步,而在国内学术领域,伊格尔顿被翻译的著作只占其著作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们仅能通过这些少之又少的著作来寻找伊格尔顿哲学思想的蛛丝马迹进行梳理。相对来说,国内的研究状况较西方状况还是落后的。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他从文学批评方面入手,总结并归纳出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又从意识形态理论出发,完善和丰富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本文着重从伊格尔顿的原著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概况和内容提要,并结合实际对其理论进行一些评价,旨在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依据。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渊源、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范畴的界定,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局限及其作用。 第一部分的主要工作是从马克思与恩格斯、卢卡奇与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尔都塞的思想中提取出伊格尔顿的思想来源,为对其意识形态理论概况的梳理进行铺垫;另外,还对伊格尔顿本人对“意识形态”的概念以及范畴的界定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对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从文学的维度进行阐述,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找到新的视角。 文学是否是意识形态?文学与意识形态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文学批评和

意识形态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都是第二部分要解决的问题。第三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对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一些客观的评价,在肯定其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的基础上,提出其理论中的缺点和局限,为研究伊格尔顿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寻找到更好的切入点。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_张秀琴

[收稿日期] 2006-03-09 [作者简介] 张秀琴(1970-),女,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北京 100088) [摘要]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于:1.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且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而存在;而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尽管没有历史(指的是意识形态一般,而不是意识形态 的具体形式),但却永恒存在,而且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社会结构而存在;2.关于意识形态的意义或功能问题: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扮演的是“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在全部人类历史中,则承担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的角色;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以其“物质性”特征发挥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而在全部人类社会历史中,意识形态则承担着主体建构者的角色,即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将“个体召唤为主体”。 [关键词] 马克思;阿尔都塞;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A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6)04-0118-06 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及其意义问题,学术界已有相关讨论,但对于从这一角度出发,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则试图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历史与永恒 首先,马克思提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理论目的是为了说明意识形态的受动性特征,反对唯心主义观念说;其理论出发点则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强调的是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们知道,“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提法,最早见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形成的标志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形态是人们“实际活动”的“反射或回声”,“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 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P30)。 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提出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说,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其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的受动性特征。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没有绝对的独立性,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没有自己独立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 现。”[1](P525)“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 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 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像机中一样倒现着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的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象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 的一样”[1](P29-30) 。 从马克思的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坚持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即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只是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历史发展的观念表现,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正是这一点,使得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区别与其他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正如大卫·莫里在其《政治思维中的哲学和科学》一书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传承》2008年第6期 目前,在国内学术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存在这不同的诠释,那么,我们如何评判这些诠释?本人认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首要任务是切实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因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我们应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原生态,并把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看作是这个原生态的演化和发展。所以,我们应把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探讨看作是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工作。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在逻辑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过程是一致的,而这一过程是通过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体现出来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起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初步创立写于1845年至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此外,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和进一步研究,主要体现在其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中。本文主要阐述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本文主要阐述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 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形态是人们“实际活动”的“反射或回声”,“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便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生存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意识形态的受动性特征。 意识形态在外观上具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绝对独立性。这主要是由于第一是统治阶级的成见。意识形态的制造者均属于统治阶级及其劳心者,他们自然地将自己视作历史的创造者,把自己的创造物当成历史的基础,而把意识形态的真实源泉和基础予以遮蔽。第二是人们对社会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列宁指出:“以往的历史理论之多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理论家们只看到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即意识、理论的指导性,并把这些意识、理论看作历史的终极根源,“认为观念统治着世界,把观念和概念看作决定性的原则”,“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 在”。人们对意识形态绝对独立性的承认与推崇在人类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 但是,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没有绝对的独立性,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没有自己独立的发展。马克思指出:“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独立的空间,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倒现着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象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只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发展的观念表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社会物质生活决定社会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既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有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实践不仅决定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更新。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不是“从天上降到地上”的,而是“从地上升到天上”的。离开了物质实践过程,意识形态就成了无源之水了。一句话,意识形态具有受动性的特点,即它只能是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受物质实践的制约和限制,随着物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二、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实施自己对社会的统治采取两种基本的手段。其一是国家机器,其二是意识形态。前者是统治阶级限制人民的“硬”手段,是指国家的实体性存在,即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具体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一系列社会组织。后者是统治阶级“感化”人民的“软”手段,是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是“软国家机器”。统治阶级在实施其统治时,不仅使用实体性的工具,即通过制度和设施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而且使用观念性的工具,即通过意识形态在思想上制约和控制人民的思想,同化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消解人民的反抗意识,从而达到自己社会的长治久安。 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在阶级统治的过程中发挥着国家实体性存在所难以起到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形态论证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合理性,给人民以只有这种统治才能给他们安定和幸福的生活的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郑慧仙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与此相对应体现了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受动性、阶级性和虚假性、文化性。 [关键词]意识形态受动性虚假性文化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 18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灵魂。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既面临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要从根本上确立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持之以恒地推进意识形态领域的立论、驳论、攻辩、创新和引领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筑先进而强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切实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立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基础之上。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它是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主要阵地。坚定不移地维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反对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整体安全的意识形态保证。目前中国意识形态总体上是安全的,这是主流。否认这个主流,丧失自信、自我否定,加入“弱化”、“丑化”中国意识形态的“合唱”,是错误的和有害的。没有忧患意识,丧失警惕,盲目乐观自信,同样是错误的和有害的。我们既要看到机遇又要看到挑战。不仅要看到资本主义力图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更要看到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是对资本主义挑战的开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必须将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上升到自觉的高度,坚持重在建设,形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繁荣健康发展的局面。 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消解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更容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听其言观其行”是人民群众辨别干部的最起码标准。当前党政官员的一些腐败现象,已经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极大地影响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降低了党的执政能力,使人民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信心,进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上摇摆不定,产生认同障碍和逆反情绪,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信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对此,胡锦涛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关乎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教育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府,聚集的是来自全国的优秀青年学子,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关乎国家的发展方向。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一种盲目引进、迷信和重用西方文科教材和“洋”学者、“洋”学说的现象。一些学校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取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只要求掌握西方政治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原版教材;研究生入学考试只考西方经济学;有些留学西方、系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海归”派人士,没有经过任何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教育,就直接被高薪、高位聘请进高校教师队伍、研究队伍和领导队伍。在高校存在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或对意识形态采取完全不作为的状况,甚至有教师在公共政治理论课硕士班上为取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在其《狱中札记》中把上层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可被称为市民社会,即通常所说的民间社会组织集合体,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国家”。在葛兰西看来,政治社会是由军队、法庭、监狱等专政工具组成,它们维护统治的手段是强制性的;而市民社会则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文化团体、学术机构等构成,它们以意识形态或舆论的方式进行维持。阿尔都塞有意识地发展了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他认为,首先,应该看到国家政权与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之间的区别。政权的更替并不意味着国家机器的推倒重来,原有的国家机器依然可以为新的统治阶级所用。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应该看到国家机器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不仅必须注意国家政权和国家机器的区别,而且要注意另一类明显支持(强制性)国家机器的实体,但一定不要把这些实体同(强制性)国家机器混淆起来。我将这类实体称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简称ISAs。” 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包含政府、行政机构、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它们通过暴力或强制方式发挥其功能。非强制性国家机器,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教育、家庭、工会、传媒及其文化和艺术,它们都是以意识形态方式发挥作用。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只有一个,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却有多个,“将它们的多样性统一起来的正是在主导意识形态(这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下的这种作用,通过其起作用的意识形态,尽管存在多样性与各种矛盾,实际上永远是统一的”。因此,“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任何阶级都不能长期地掌握国家权力而不同时掌握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或在其中施行霸权”。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阿尔都塞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说的借鉴。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的提出,“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物质存在(国家机器)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在以前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社会机构或社会活动,如体育、文艺、家庭、教育等等,在新的理论逼视下,也纷纷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唤 在理清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存在之后,阿尔都塞的任务是要弄清楚,意识形态是如何使得人们建立起自身与真实生存状况之间的这种想像性关系,从而达到社会关系再生产的目的的。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阿尔都塞不仅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而且创造性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第二大功能,也就是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对主体的“询唤”(interpellation)。 事实上,阿尔都塞明晰地展现了意识形态的核心理论构件,这便是意识形态将个人询唤为主体。由于意识形态总是以神话、概念、观念和形象的再现来表达自身,而人们又是通过这些意识形态实践来建立起自身与真实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因此,意识形态便是以一个能够用来询唤或召唤个人为主体的体系登场的。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文化传统、习俗或宗教仪式来识别自身作为自由主体的身份,他们受“召唤”或“询唤”行为所引导,这些行为吸引他们的注意(召唤),迫使他们去创造意义(解释),使之参与到实践当中。在此,意识形态扮演了一种神秘媒介的角色,它在个体与其自身真实生存条件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而它自己则隐而不露。阿尔都塞说:“意识形态的效果之一就是利用意识形态在实践意义上否定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特性:意识形态决不说‘我是意识形态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唤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询唤个体使之成为主体,二是(同时是)使个体(即主体)屈从于(subject一词皆具“主体”和“屈从”两义)意识形态的物质实践。我们可以用广告为例,来说明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唤功能。消费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Ideo logy)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提出并把它引入西方哲学史, 在19世纪马克思以一种非系统的方式扩展“意识形态”一词的意义。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 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编造幻想、掩蔽现实关系的精神力量, 是对社会现实的颠倒的、神秘的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之所以继续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否定性的概念, 是因为在创新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道路上, 几乎每前进一步都得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而首次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的是列宁, 他在驳斥波格丹诺夫对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关系的误解时道“一句话, 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可是, 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 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 这是无条件的。”在列宁看来, 马克思主义无疑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出版以后, 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时期。但是他们在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念的时候, 不同的人抓住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方面来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思想。根据麦克里兰的论述, “在这段期间,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探讨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进展。第一, 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的思想简单化为经济决定论 ( economic determinism )的一般学说, 这会使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的等同更为突出”。第二是“列宁的意识形态概念被剥去了否定涵义, 社会主义的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出现了。”即列宁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形式,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列宁认为前者是统治的意识形态, 后者 是科学的意识形态。第三是“由于革命运动在西方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在诸如葛兰西(Gramsci)和阿尔都塞(Althusser)等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中, 意识形 态是比迄今可以想见的更为强大而独立的力量的印象逐渐增强, 并因此给予了 它更多的注意和重视。”这是因为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一些理论家在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目光转向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由卢卡奇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正是如此, 而葛兰西更是提出了夺取意识形态文 化领导权的主张。正是由于“安东尼·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讨论到达了另一个高度。”可以说, 正是他们的论述, 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谱系。这样, 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还是后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都或多或或少的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意识态理 论发展史进行了深入梳理, 对象包括列宁、卢卡奇、葛兰西、阿尔都塞等人。 “一般认为韦伯、杜尔凯姆以及弗洛伊德的思想对后来非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由孔德肇始的实证主义思潮, 经过涂尔干(又译作杜尔凯姆-引者注)等人的推动, 也已经在思想界拥有一定的影响。受到这一思潮影响的马克斯·韦伯形成了‘价值中立性’学说, 力图消融掉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反复强调的意识形态的阶级内涵。”而所谓价值中立性是指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撇开个人的主观情感和臆想, 中止价值判断, 本着完全尊重事实 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另外,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继承者盖格尔主张“把意识形态作为认识批判的概念, 使之理论化、认识论化, 完全脱离阶级和党派的利益。虽然他批判了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 但他们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 那就是 淡化意识形态理论的阶级归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