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化渗透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西方文化渗透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
西方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渗透具有渠道多样性、方式主动性、手段先进性等特点。西方文化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针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我们应坚持包容开放的办学风格,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关键词:文化渗透;影响;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9)02-0099-02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过一些洋节,例如圣诞节和情人节,甚至还有愚人节等等。虽然他们未必都有教徒般虔诚的心态,很多也以凑热闹为主,也有商家趁机炒作的嫌疑,但这些作为一种西方文化的形式,一年一度不知不觉地在冲击着民族文化。这也对我们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因为教育和文化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外来文化的渗透必定会对教育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想正确应对这一文化冲击,我们必须要认清西方文化渗透的特点以及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要深入认识鲁迅先生“拿来主义”和毛泽东主席“洋为中用”的思想精髓,及时补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之处,使他们能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一、西方文化渗透大学校园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都在发生着变化。而大学校园又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当代的大学生一方面有着传统的观念,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又都受着西方思潮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渗透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渗透渠道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西方文化带给大学校园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上。其中,文化产品包括有形、无形两种。前者如电影、音像制品、书籍、艺术品;后者如演出、旅游等项目。在有形产品方面,影视、期刊、非新闻类报纸可以直接供大学生消费。这些产品以较高的传播技巧提高着大学生的消费层次,传播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例如,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高额票房收入中就有大学生相当一部分的贡献。而在无形产品方面,从当前大学里面种类繁多的“出国热”和“海归潮”中就不难看出。

二是渗透方式的主动性。西方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渗透,采取的是主动渗透的形式,即利用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西方文化寻找各种有效途径,向大学生宣传推销自己,其展现自身魅力的狂热程度在其他地方是无法比拟的。

三是渗透手段的先进性。因特网的出现,导致各种信息大规模地跨越国界流了进来,客观上加剧了不同文化、

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摩擦和渗透。而大学校园应该是因特网上最活跃的一个音符,西方文化在因特网上的传播也必然会影响到当代的大学生。再则,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喜欢不断尝试新的信息交流手段,从而使西方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渗透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

四是渗透具有更强的目的性。西方文化对大学校园的渗透,其主要目的就是企图把西方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东西带进来,使当代的大学生背弃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它还会极力美化、鼓吹西方的生活方式及其人权、民主等价值观,从生活方式上影响大学生,使之逐步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它甚至试图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在西方思想文化的攻势面前被征服被同化,动摇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二、西方文化渗透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影响

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的、知识和情感的集合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1]。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既定的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观念层面上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西方文化在物质上的显著特点是它明显地优于我国,在知识上也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从而很容易使我们的青少年由此错误地推断它在精神和情感上都比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优秀,甚至会武断地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才是更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据对文化的定性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一是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即大学生们所真正认同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及相关的重大方针政策;再就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它包括了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艺术品位、宗教信仰等一些对事物的程度性认识。

1.西方文化渗透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的以经济、政治、军事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的对华策略也相应地作了一些调整。但是无论怎样调整,其对华策略中的冷战遏制思维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所谓的调整不过是形式上的调整,即由单纯遏制调整为在接触中遏制、进而实现“和平演变”的策略[2]。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需要,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汲取各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不能故步自封,当然也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也正因为如此,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无疑是他们进行所谓“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西方势力通过对我国青少年一代、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各种西方思想灌输,企图使我国社会

主义的接班人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才是最完美的制度,妄图动摇社会主义的根基。
作为教育工作者,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即所谓的“美国之音”针对中国改革和建设中的某些不适应和出现的腐败与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在境外敌对分子的配合下,国内一些反动势力经常通过各种通讯手段骚扰在校的大学生,向他们宣传一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境外大量的反动信息,通过网络、书刊等多种形式向大学校园传播散布,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损坏中国领导人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类似于上述现象的事情比比皆是,并且这些反动信息往往是以真实的社会动态为背景,然后无限夸张和放大,将出现问题的原因全部归结为中国实行现行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的必然结果,企图动摇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而值得教育工作者警惕的是,对于社会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通过所谓的“真实事件”散播出来的反动言论对他们还是有一定杀伤力的,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及时的思想教育。

2.西方文化渗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太过露骨的政治宣传产生的效果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所以通过传播基督教和西方价值观,宣扬西方的民主、人权来影响当代大学生便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方式。他们鼓吹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否定我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大一统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提倡的集体主义等价值观,企图使大学生失去精神支柱,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如西方在1993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中所说的:21世纪的世界冲突主要表现为文明的冲突,对西方文明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所以必须加强对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地区的渗透,通过传播西方文明,使西方文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得到认同,同时使该地区的人对他们自己的统文化和主流文化产生怀疑,进而丧失精神支柱,使西方文明真正成为一种普世文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西方加紧其文化传播的“良苦用心”。
在以奥运会为主旋律的2008年,出现了部分西方国家反对北京奥运会的不和谐音符,使我们更加认清了两种文明碰撞的现实,而随后发生的“抵制家乐福”的事件则更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抵制家乐福”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就是我们的大学生,他们所表现的爱国热情也值得教育工作者为之骄傲,但是也使我们认识到了大学生不够稳重、容易受人鼓惑的一面。联想到身边的一些事情,在价值观

的最外在的表现——生活方式上,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之深已经演化成为了一个社会话题。由于在物质文明上我们确实与西方有差距,所以对学生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我们没有必要上纲上线,但是最让教育工作者担忧的是一种“盲目崇洋”的心理趋势和一种对民族文化的源于心底的自卑。如果连当代的大学生都认为儒家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等在同类的西方文化面前抬不起头的话,那我们就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悲哀。因为教育的责任除了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外,还必须培养他们完美的人格以及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三、加强大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的渗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也必然会对当代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这一形势,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正确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弥补以往工作中的疏忽和不足。

1.坚持大学包容开放的办学风格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3]因此,为了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大学需要对外交流,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同时,大学是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调适能力的组织,开放包容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基本要素。大学应该更加自觉地面向世界,使自己具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博采众长而不失自我。这应该成为现代大学办学的不变风格。

2.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它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各民族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4]。然而,西方文化渗透的负面影响之所以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正是由于它能在潜移默化中消解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消解大学生为祖国英勇奋斗的精神。面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时许多学生自愿奔赴灾区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抗震数灾大大激发和释放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新的锤炼和

升华。抗震救灾斗争使中华儿女的心联系得更加紧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舟共济,休戚与共。正是全国人民为国分忧、为国解难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中华民族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自强精神,转化成了战胜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

3.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公共性价值精神。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价值引导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传授给大学生,让其思考、观察、判断和选择,以形成自主的价值思维和价值评价。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所在,这也决定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践逻辑和多向度路径。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具有自己的实践逻辑。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公共生活的价值理念,渗透并融化到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在大学生精神层面上实现社会整合。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具有多向度的实践路径。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时必须注重其路径的多向度,灵活运用各种具体手段,总结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经验,根据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新特点,搞好传统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途径的结合及统一。
总之,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潮流的领跑者,影响着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西方文化渗透是影响大学生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精神垃圾。由于大学生自身辨别能力的不足,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参考文献:
[1][加]夏弗.文化:未来的灯塔[M].退肯汉:金刚合金出版社,1998.
[2]浦义富.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J].教学与研究,200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周颖华.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校园非主流文化渗透的作用[J].和谐社会,200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