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

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

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

国古代天人合一。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

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

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满意为“君主之官”,

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修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

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说明

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方范

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

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方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

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

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病症: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

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病症,中医有哪些好的方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

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正确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

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

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

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成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

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正确,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

将军之官:肝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坚强急躁的性格来形

容肝的生理特性。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那么血压偏高,重那么促使肝

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

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

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

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

缺乏。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说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

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血压高、血脂高、指甲枯槁等病症。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呼〔h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因此乌梅、醋、山楂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

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此外,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

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发“呼〔h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

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在

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正确,天

麻平肝阳成效最显。对于肝系统功能失衡的人群,服用百通胶囊,可以缓

解肝风上炎引起的高血压,减轻口苦、头晕目眩等病症;使用枸杞胶囊在

滋补肝肾的根底上,能够减轻眼干涩、目赤肿痛等病症;而对于长期饮酒,有脂肪肝、酒精肝的人群,那么需多服用久宝纳豆胶囊。

后天之本:脾胃养生之道

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

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那么是指中医学中

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脾在五行中属脾土系统,是人体气血的“生产工厂”,生理功能为

“主运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也就是气血〕,并将其运送

到全身各处。

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黄帝内经》指出:“脾为后

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

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过思那

么伤脾。比方,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54岁就死了,就是因为他

过于操劳、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缺乏,

撒手人寰。

中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

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黯淡无色,就说明脾气缺乏,制造出的气血缺乏,

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脾胃系统的异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

呕吐、打嗝、烧心、腹泻便秘、胃炎、胃肠溃疡等病症。我们可以通过这

些病症的有无,来判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现了这些病症,说明脾

胃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中医认为黄颜色、甘甜味、“嘘〔某u〕”这个发音都与脾胃相关,归属于脾土系统,能够调养、补益脾胃之气。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适宜穿黄颜色的衣服,居室的颜色可多用黄色。

饮食上应多吃黄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黄豆

等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

在我们身体里面也蕴藏着调养脾胃的力量。如民间就有“每天按摩足

三里,等于吃只老母鸡”的说法,也就是说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运

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按摩腹部或者静蹲来强健脾胃系统。

在中药养生中,灵芝、人参、纳豆、白术、茯苓、獐宝都是益气健脾

的良药。经过高科技提取浓缩而成的中药保健品那么更优于药材本身。

人体的宰相:肺养生之道

悲伤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故过悲那么伤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是大悲伤肺的典型例子。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防止不必要的悲伤情绪,否那么有害于肺。

如果病邪犯肺,导致肺气宣降出入失调而不得解,常有以下病症出现:咳嗽、气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等。时间长了,气郁化火就会造成皮肤粗糙、痤疮等。

按五行学说,白色、辛味、“咝〔i〕”这个发音都与肺相关,归属

于肺金系统。因此白色的银耳、百合、梨均是养肺阴之佳品;辛味的姜汁、洋葱、香菜等可开肺气,风寒感冒时服用最正确。生活中多发“咝〔i〕”这个音对肺功能也有帮助。

在人体经络穴位中,迎香穴是治疗鼻炎的,常按摩这个位置,能有效

防止鼻炎;檀中穴是调理肺之气机的要穴,常敲打此处,对于多种肺部疾

病均有良效。

调养肺脏的仙草中,养肺阴枫斗第一;补肺气冬虫夏草最正确;灵芝

成效最全,既能养肺气又能调理肺气。对于易感冒、咳嗽者和慢支、哮喘

人群,可长期服用久润枫斗晶养肺阴而减轻呼吸系统病症。慢性咽炎人群

适合服用以莲子、川贝母为主要成分的咽爽含片。由于肺主皮毛,患有家

族性色斑的女性,通过调理肺气可减轻色素沉淀。

先天之本:肾养生之道

老百姓常说“耳大有福”,背后的原理就是肾开窍于耳,肾气充足那

么耳大饱满、精力充分,做事业自然拼劲十足、无往不利。曾国潘说“功

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即是此意。经常耳鸣或者听力下降的人,就说明

是肾气不够用了。

什么是肾主骨呢?中医认为,人的骨骼强健与否,由肾精气盈亏所决定。骨质疏松的人要补养肾的精气,肾的精气足了,骨骼就强健有力了。

人静坐的时候会有很多生理反响,其中一个反响就是满口生津。这代

表你的肾气、肾精得到补充了,因为在五行学说里唾液归属于肾水。所以

肾阴虚的人口里会经常干,缺少唾液,这就是肾精缺乏了。反之,会出现

腰膝酸软、手脚冷、体虚乏力、耳鸣、脱发、牙齿松动、骨质疏松等病症。

按照五行养生学说,黑色、咸味、“吹〔chui〕”这个发音均与肾相关,归属于肾水系统。咸味的海产品多补肾,以海参、海虾为代表;黑色

的黑芝麻、黑小豆、乌鸡都是补肾佳品;另外猪腰子、核桃、韭菜也是补

肾良品。日常生活中多发“吹〔chui〕”这个音对肾功能也有帮助。

腰为肾之府。中医认为腰膝酸软就是肾虚。经常转动腰,对肾就有好处,传统养生里面叫“晃龙”。太极拳或者气功站桩,都有一个要点叫松腰,就是通过松腰来调养肾气。在腰上有个要穴叫肾俞穴,经常拍打肾俞穴,对肾的精气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补肾仙草中,力量温和持久而不伤身的枸杞、玛咖为第一,对于肾气

缺乏虫草最正确。对于男性人群,可长期服用玛咖胶囊和枸杞胶囊,来补

充肾气,提高体力、精力等。女性肾虚可服用枸杞胶囊来补充肾气,减轻

腰膝酸软、手脚冷、耳鸣、眼花等病症。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 1.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 五脏化生成五液,心脏主要化生出汗液,肝脏主要化生出泪液,肺脏主要化生出涕液,肾脏主要化生出唾液,脾脏主要化生出涎液。 2.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不好的嗜好是不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睛,淫邪之事业不能够蛊惑他们的内心。无论是愚笨还是有智慧,有贤德还是低下,都不能够被外界事物所干扰,这样才是符合养生之道。 3.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过久视物伤血,过久躺卧伤气,过久坐伤肉,过久站立伤骨,过久行走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4. 五藏者,故得六腑互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所说的五脏,自然包括与其相表里的六腑,还有经络所联系的支节,受邪后各有虚实。其病所在的部位,随具体情况而调治。 5.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所说的真气,是指接受的自然界清气,与水谷之气相并合,起着充养人身作用的一种气。 6.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 清气无法上升而滞于下,便会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如果胃中的浊气在上塞在,便会产生胃胀等疾病。 7. 睛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灵枢·脉度》 眼睛的色彩,脸部的五色,是五脏精气在外部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8.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素问.皮部论》

络脉气血不足,经脉气血有余,其表现为脉口部位热而尺肤皮寒,发生在秋冬为逆,发生在春夏则为顺,治疗时可泻经灸络。 9.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中焦出自胃部的上面,经过脾胃吸收营养精华之后,化生为营气和津液经过经脉汇集在肺部,并且通过呼吸,在肺部经过气体交换之后,化而为血。 10. 人卧血归于肝。——《黄帝内经》 人们躺卧着睡觉的时候,学业便会春藏到肝脏中。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 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 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 国古代天人合一。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 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 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满意为“君主之官”, 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修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 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说明 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方范 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 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方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 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 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病症: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 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病症,中医有哪些好的方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 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正确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 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 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 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成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 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正确,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 将军之官:肝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坚强急躁的性格来形 容肝的生理特性。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那么血压偏高,重那么促使肝 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 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 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 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 缺乏。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说明肝阴血不够。

《黄帝内经》十六条养生心法

《黄帝内经》十六条养生心法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纵观全书,《黄帝内经》提出了十六条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6.“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情绪不稳定,什么病都来了。 7.“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8.大病大汗后不可冷水浴,太饿太饱都不可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9.“起居有常,卫生合理”。春三月:应晚睡早起,漫步于庭院,舒缓身体;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长,胸中无怒气,违反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宁,违之伤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阳除寒,违之伤肾。

10.“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长寿也;“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即为睡觉最重要。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觉) 11.“不妄作劳,劳作不过量,不要随便付出体力;”“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2.“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春夏保养心和肝,秋冬保养肺和肾。 13.木梳:晨起三千下号称“木梳丹”;梳头有疏通络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作用。 14.百岁老人,以素食长寿;对他们健康长寿有直接的影响:“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心地善良,热爱活动,热爱劳动”是百岁老人的共同点。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 《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2和于术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黄

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注:按跷,用手或脚为患者按摩;导引,原为古代的一种将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操近似。 3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反复强调:“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饮食要“定时定量,寒温适中”。《灵枢·五味篇》对不按时进餐所造成的影响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素问.痹论》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反对暴饮暴食,过饥过饱皆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饮食的温度做到寒温适中,不过热过凉。《灵枢·师传》:“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 4起居有常 起居即作息及日常生活,《内经》中强调,人的起居应根据人体的生命节律安排作息时间。《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需,气门乃闭。”以此说明,人体中阳气与自然的阳气节律同步。由于人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白天阳气主事之时人要劳作,夜间阴气用事之时人要休息。若违反节律,长此以往,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内经》除了强调要按一日之中的阴阳消长规律进行作息外,还强调要

黄帝内经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养生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养生黄帝内经养生之道,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黄帝内经养生黄帝内经养生之道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黄帝内经养生 饮食:食饮有节 养生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养生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四大派即指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医家养生,儒家养生偏于阳,道家养生偏于阴,佛家养生偏于讲修心。当然严格地说,佛家不讲养生,但是客观上看,佛家最养生。 佛家讲修心、吃素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佛家讲“过午不食”是有一定道理,按照佛家的说法:早晨是菩萨吃的,中午是人吃的,晚上是畜生吃的。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三大饮:饮酒、饮茶、饮水。岐伯这里讲的“饮”是指饮酒,饮酒也要节制。饮茶也要按照“阴阳中和”的总原则,按照《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而茶分六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按照五行把茶分为五类,五类茶和五行一一相配,不同体质的人就可以按照五行原理选择适合的茶。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起居:起居有常 这方面主要是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的起居。也就是半夜的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的11点到1点的午时、上午的5点到7点卯时、下午的5点到7点酉时。 那应该怎样起居、作息呢?先从子时说,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是阴气最旺盛,也就是阴气到了尽头、阳气马上要生发的时候。这个时候万籁俱静,夜深人静,到了深度睡眠的时候。子时为水,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此时是元气开始生发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还在用神不宁,劳作不息,就会干扰阴阳交合,使元气生发受到损伤。 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说法,半夜子时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值班的意思,《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 1 天人合一,顺应天地 黄帝内经里面,养生遵循的是“顺其自然”,天地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人的生活符合规律,便能健康,生活违背规律,就会失去健康。 例如今天某些“昼夜颠倒”的人,就是违反了自然规律! 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2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 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黄帝内经》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 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3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饮食上要有节制,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 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 4 清净内守,调和情绪 养生以养心为主,而养心则以静为主,黄帝内经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 认为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老、延年益寿。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 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5 人有三宝精、气、神 人,从本质上说,只有三样东西:精、气、神; 养生,从根本上说,只有也只需养精、养气、养神。 把握住“精气神”的养生,是最本质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养生。 养精是养生的基础,养气是养生的路径,养神是养生的关键;只有精气神一起养,用“气”来连通“精”和“神”,我们的身体才能“阴平阳秘”,我们的健康才能持久。 6 清积除弊,血脉畅通 中医有个概念叫“积聚”。 积聚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这些积滞犯于经络则经络湮瘀,犯于血脉则血脉阻塞,犯于五脏则五脏受累,犯于筋骨则筋骨获殃。 究其积聚的成因,中医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因素。 所谓外因,中医认为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害; 所谓内因则是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营养过剩、运动量减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养生的圣经。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顺应自然、平衡饮食、适度运动、养心安神、调节情志。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五大养生原则。 一、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也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一条。顺应自然指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遵循自然节律。人体与自然有密切的联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例如,早睡早起,饭后散步,不熬夜等,都是遵循自然节律的表现。 2. 合理安排饮食。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体质,合理安排饮食,不贪食、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3. 注意休息。适当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提高免疫力。因此,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4. 环保健康。保持房间通风,避免使用有害物质,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二、平衡饮食 平衡饮食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二条,它是指合理安排饮食,保持营养均衡,从而维持身体健康。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1. 合理搭配食物。中医强调食物的属性和功效,因此在饮食中要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过度偏食或不当搭配造成身体不适。 2. 控制食量。饮食要适当控制食量,避免过度饱食或过度节食,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 食用新鲜食材。新鲜的食材更有营养,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因此,要尽量选择新鲜的食材,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4. 合理运用调料。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许多调料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适当运用调料,既可以增加食物的味道,又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三、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三条,它是指通过适当的运动方式,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 2. 控制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 定时定量运动。每天定时定量进行运动,不要一次性过多运动,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4. 避免运动过程中受凉。运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影响身体健康。 四、养心安神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 《黄帝内经》为现存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重视养生益寿,被尊为“医家之宗”,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即在发病之前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好,预防疾病的发生,跟现代预防医学思维方式是一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1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2 一、法于阴阳: 主要是指遵循四季自然规律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人在四季中,根据不同的季节,采取不同的方式生活,以遵循四季不同的'自然规律,可以延年益寿,同时也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二、和于术数: 指实施中医适宜技术养生,是适当运用针刺、艾灸、药物(包括内服药物、外敷药物)、按摩、拔罐、足浴、导引等中医适宜技术,达到增进健康、少生疾病、延年益寿的各种养生方法。 三、食饮有节: 就是有规律和有节制,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现代人由吃喝没有节制所引起的病特别多,比如说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等。 四、起居有常: 常,度也,规律、法度的意思。包括作息有常和居所有常。前者指作息时间应有规律,忌熬夜等。如《生气通天论》的一日养生法以及由其衍生的十二时辰养生、子午觉养生等。后者指家居环境与工作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典。该书 包含了大量关于养生之道的宝贵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指导。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摘取一些养生之道的要点,帮助读者提升自我保 健意识和能力。 一、平衡饮食 饮食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黄帝内经中也强调了饮食的平衡。 根据其中的养生之道,我们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特点来调整饮食。夏季多吃清凉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冬季则适合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葱等。此外,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食物的种类搭配,提倡五谷 杂粮的摄入,并建议减少肉食和油腻食物的摄入。 二、保持良好的作息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合理的作息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根据该经典,保持规律的作息可以帮助身体调整生物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调节内 分泌系统。因此,我们应该每天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并 确保每天的睡眠时间充足。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到了午休的重要性, 建议午餐后适当休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三、运动与养生 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适度运动对于养生的重要性。根据该经典的指导,适当的运动可以加强体质,增强免疫力,并促进血液循环。我们可以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跑、太极拳、瑜伽等,坚持每天进行

适量的运动。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倡注意运动的节奏和力度,避免过 度运动和长时间久坐,以保护身体健康。 四、情绪调节和心理保健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合理调节情绪有助 于身心健康。根据其中的养生之道,我们应该学会情绪管理,并避免 长时间的愤怒、忧虑等负面情绪。黄帝内经还强调了放松和休闲的重 要性,建议人们在生活中寻找放松的方式,如听音乐、阅读、旅游等,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五、合理穿着和环境卫生 黄帝内经中强调了合理穿着和环境卫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该经典 建议穿着舒适宽松的衣物,避免穿着过紧或过热的衣物。此外,黄帝 内经还提醒了我们要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避免受到环境污染 的影响。 六、中医养生的辅助手段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中医的养生方法和辅助手段,如针灸、推拿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 的自愈能力。尽管这些方法需要专业的医师来操作,但了解并尝试这 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身体的健康。 总结起来,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包含了饮食、作息、运动、情绪 调节、环境卫生和中医辅助养生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遵循和实践这 些养生之道,我们可以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提升健康水平,享受高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 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 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 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此,它还蕴含着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 《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就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 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 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可是现在有的孩 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 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 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与 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 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 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 《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 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已饥方食”,吃起来味香爽口,虽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 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过撑,“每餐 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但“饮食有节”不仅仅是不暴饮暴食,还有按照节令、按照大自然的 节律来安排饮食的意思。如春季阴消阳长,就要适当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 食物;夏季天气炎热,流汗较多,就应该多吃一些清凉养心的食物;秋季 干燥伤肺,去燥止咳、滋阴润肺的食物就成了上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 潜藏,高热量的温阳食物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大自然的节律也不是死的,有的年份,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这时候,饮食又该有所变 化了。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变化也是“饮食有节”的体现。 饮食要寒温适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食物 本身有寒、凉、平、温、热之性,寒性食物具有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 热通便、清热燥湿的作用;热性食物具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益气补中、补肾壮阳的作用。食用时需注意保持寒热平衡,不要偏寒或偏热。只有平 衡组合,寒温适中,真气才能内守,邪气才无法进入人体内致病。

《黄帝内经》中的(五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中的(五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的始祖,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公众号:北京十三陵药王谷景区在《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中,黄帝和天师歧伯有一段对话。(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内经》养生,既有理论,亦有实践,同时内容丰富、方法具体。请问《内经》有哪些养生法则? 《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

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懂得、践行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效法于天地阴阳自然界的变化,适当运用各种养生保健方法,饮食既有节制又有节律,起居作息有常规,适度地劳作,所以能够形体与精神都很健旺,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以后才会去世。《内经》在此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五项养生法则,对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请问“法于阴阳”是什么意思? 由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因此每天昼夜的运转、每月月亮的改变、每年季节与节气的往复、每60年甲子运气的变化等,这些阴阳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我们都必须效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四季养生法、《素问·生气通天论》的一日养生法等即是“法于阴阳”的具体体现。如四季饮茶经,春季养生宜养“生发、发生之气”、疏肝补血,饮茶宜喝花茶;夏季养生宜养“长养、生长之气”、清心补津,饮茶宜喝绿茶;秋季养生宜养“收敛之气”、润肺补气,饮茶宜喝乌龙茶;冬季养生宜养“闭藏之气”、补肾温阳,饮茶宜喝红茶、黑茶。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容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容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养生之宝典。它总结了中医养生的核心内容,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指导。本文 将从《黄帝内经》中提取出其中的核心内容,探讨中医养生之道。 一、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概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养生的核心之一就是调节阴 阳平衡,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 二、五行调理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互 制约、相互转化,它们在人体内部也有相应的表现。中医养生强调通 过调理五行,使五脏六腑相互协调,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例如,通 过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法,可以调理五脏,保持身体的平衡。 三、气血调养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气血的重要性。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养 气血,保持它们的平衡和流动,以维持身体的健康。例如,通过调整 饮食结构和运动方式,可以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四、调节情志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情志对健康的影响。情志是人体内部的情绪和 心理状态,它们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节情志, 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健康,以维持身体的平衡。例如,通过学习 放松技巧和调节心态,可以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五、适度运动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适度运动的重要性。适度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 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中医养生强调通过适度运动,保 持身体的活力和灵活性,以维持身体的健康。例如,通过选择适合自 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可以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六、调节饮食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节饮食,保持 营养的平衡和消化的顺畅,以维持身体的健康。例如,通过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合理搭配食物,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预防疾病的 发生。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核心内容包括阴阳平衡、五行调理、气血调养、调节情志、适度运动和调节饮食。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医养 生之道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指导。通过遵循这些原则, 人们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 和理解《黄帝内经》,将其中的养生之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实现 健康长寿的目标。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是我国的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之源。通过这部古老经典 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之道。《黄帝内经》中有关健 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 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 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 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 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 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成 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 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 《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

《内经》的养生之道

《内经》的养生之道 《内经》的养生之道 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养生书籍,莫过于《内经》。下面是《内经》的养生之道,随小编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 《黄帝内经》的内求还用于养生,换句话说,养生要靠内求。真正的上等药物正是体内的精气神———“上药三品,精与气神”。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你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 养生总原则: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内经》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黄帝与岐伯等大臣的对话。 在开篇黄帝就问岐伯,上古的人都能活百岁而形体运动不衰退,现在的人却不是,今人活到50岁的时候,动作就开始衰退了,这是世道变了,还是人类自己失去了养生的方法了呢?人怎样才能健康活过100岁,活过“天年”? 我把黄帝提的这个问题称为人生第一问。 我们只要认真听一听岐伯的回答,就会发现,其实养生很简单,“天年”真的可以实现。 岐伯的回答是世道并没有变,天道也没有变,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变化了,生活习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 岐伯回答了八个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是养生总原则。实际上整部《黄帝内经》都在诠释这八个字。 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什么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来做。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经历的。 第一,食饮有节。上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饮食是有规律,有节制的。 第二,起居有常。起居———不仅是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起居要有常规,是不能搞乱的。 第三,不妄作劳。就是说劳动、运动应不过分,也就是要守常规,要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 第四,形与神俱。形体和精神是合在一起的。前面三条主要讲的是形,这里主要讲神,形神合一,神离不开形,形也离不开神。形是神的依托,神是形的主导。 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 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所以说养生其实没有什么高深的难度,养生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想一想,我们是这样做的吗?我们是不是形成了这么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岐伯提到当时人不健康的习惯,这也是今天依然存在甚至更严重的: “以酒为浆”,喝酒像喝米浆、喝汤一样。 “以妄为常”,把不正常的东西当做正常。“妄”就是不正常。比如说在饮食方面,把不正常的饮食当做很正常,这是把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当成了生活习惯。 “醉以入房”,入房表面上指入房休息,睡觉,实际上是指行房事。不少人必定是喝醉了之后再进行男女交合、夫妻行房事。这不仅不利于夫妻的健康,而且对由此怀孕而来的孩子也是有害的。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有了各种各样的贪欲之后,就会慢慢地耗散其“精气”“真气”。看一看我们现在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是耗散真气的罪魁祸首。真气就是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先天元气。保持元气是养生的关键。可是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都在耗散人本来的真气。

《黄帝内经》里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里的养生之道 养生”在古代也称“摄生”,就是通过对身体的保养,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大约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内经》的作者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是集体之作,经整理而成,个别篇章是后世补上去的。古人假托是黄帝之作来说明该书的重要性,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该书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的对话的形式来阐述医学知识。《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这两部分各有81篇文章。 《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对人体的生理、疾病发生、病理变化、治疗原则、治法等做了系统论述。养生也是《内经》的重要内容。在《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是一篇专门论述养生的文章,足以说明《内经》对养生的重视。 预防疾病是养生的目的之一,《内经》重视疾病的预防,提出了著名的“治未病”理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邪正斗争的结果,正气是指人

体抗御疾病的能力,邪气是指致病的因素,扶助正气,避免邪气,就不易发生疾病。养生的过程也就是扶助正气,避免邪气的过程。 顺应自然因时制宜 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人类依赖地球的自然环境而生存,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受着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自然界中春天树木发芽,夏天枝叶茂盛,秋天树叶飘落,冬天树叶凋零;白天花开,晚上花闭;人们夏天出汗多,冬天出汗少。这些都是自然界四季、一天昼夜对生物的影响产生的。《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这里的“天”是指自然界,中医特别强调自然环境如季节、气候、昼夜、地理等对人体的影响,中医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转归,养生、治病都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黄帝内经》强调养生要顺应四时。一年四季的变化,对人体的有着不同的影响,多发病也不同。如春天风多,传染病就多。中风病、过敏性疾病、青光眼会加重。夏天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腹泻的病人明显增加,肠道传染病增加,霍乱、伤寒、痢疾多在这个季节发生。秋天天气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丢失,而出现口干、眼干、皮肤干燥,感冒后容易引起咳嗽,而且咳嗽痰少。冬天天气寒冷,容易感受外界的风寒,感冒的病人多,受寒以后容易出现关节疼痛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一年四季会发生不同的情志变化,调养情志也要顺应四时,因时制宜,如春季应“以使志生”,夏季应“使志无怒”,秋季应“使志安宁”,冬季应“使志若伏若匿”等。现代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3) 完美人生的美丽过程: 黄帝的一生 《黄帝内经》的开篇第一段,在黄帝开始问岐伯之前,也就是对人生、对生命、对健康开始第一问之前,先对黄帝做了一个描述: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史记·五帝本纪》里面也是这么描述黄帝的。黄帝一生下来就神灵,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很神灵很神奇。在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能够说话;在他幼小的时候做事情就非常迅速、果断,“徇齐”就是“迅疾”;长大了之后,非常敦实,非常敏捷;成人了就登上天子之位。 这是《黄帝内经》开篇的描述。很多人一看就觉得这是神话、是传说。有一点请大家务必要注意,其实这一段话不仅仅是在说黄帝的,也同样是描述我们每一个人的,它不是什么神话传说,而是人生过程的写照。这里把黄帝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至少前三个阶段我们人人如此。 第一个阶段“生而神灵”。小孩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怎么一种状态?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的,是手握着拳来到这个世界的。刚出生的小孩握拳有个特点,是把拇指扣在里面,然后握着拳。为什么握着这么一个拳来世上,为什么不是散着手出来,这就是要保持着一个神灵,在胎儿时期就是这么握的。拇指扣着的地方刚好是心经的少府穴,心是藏神的,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的,神气不外泄的。我们再想一想,当一个人年老去世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是“撒手而归”,撒开了手,就没有神灵了,神灵散掉了,所以人就死了。我们想一想,

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是不是都神灵?小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最有灵气的时候。老子就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子说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 第二阶段“弱而能言”。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一生下来都能说话,而是指一生下来就能说人话。我们试想一想,小孩生下来刚开始有一点懂事的时候、会说话的时候,都在说什么话?他们总是在问妈妈:“妈妈我从哪里出来的?我从哪里来的?”有的孩子还会问:“妈妈,人会不会死啊?死了之后到哪里去?”总是问这种问题。这是什么问题啊?这就是对生命本质的发问,人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是终极的问题,哲学问题啊。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很小的时候都是关注哲学问题的,而不是我们长大以后问的那些世俗问题。长大之后我们怎么问?我们见面打招呼总是问:“吃了没有?”“吃了没有?”好朋友之间常问:“你一年能赚多少钱?”“你住了多大的房子?”总是问这些问题,太现实,太世俗。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我们幼小的时候的童心和超脱,不再对生命本质进行发问了。 第三阶段“幼而徇齐”。幼小的时候,做事情总是非常快,想要做什么事情就会立即去做什么事情。不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小时候要做什么事情都是很专注的,而且一想去做马上就会去做。可是长大以后,由于社会的竞争这么激烈,选择又这么多,于是有了困惑,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左右摇摆。 第四阶段“长而敦敏”。这是人生不同的关键。长大了之后,人就有区别了。关键就在于是不是“敦敏”。“敦”就是敦厚,就是继续保持小时候的纯朴的心。如还能保持住那一份纯朴的心,还能保持住刚生下来那时的神灵,并且做事敏捷,果断,那么就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下一个境界。 第五阶段“成而登天”。对黄帝来说就是登上天子之位。对众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