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

1 天人合一,顺应天地

黄帝内经里面,养生遵循的是“顺其自然”,天地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人的生活符合规律,便能健康,生活违背规律,就会失去健康。

例如今天某些“昼夜颠倒”的人,就是违反了自然规律!

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2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

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黄帝内经》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

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3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饮食上要有节制,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

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

4 清净内守,调和情绪

养生以养心为主,而养心则以静为主,黄帝内经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

认为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老、延年益寿。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

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5 人有三宝精、气、神

人,从本质上说,只有三样东西:精、气、神;

养生,从根本上说,只有也只需养精、养气、养神。

把握住“精气神”的养生,是最本质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养生。

养精是养生的基础,养气是养生的路径,养神是养生的关键;只有精气神一起养,用“气”来连通“精”和“神”,我们的身体才能“阴平阳秘”,我们的健康才能持久。

6 清积除弊,血脉畅通

中医有个概念叫“积聚”。

积聚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这些积滞犯于经络则经络湮瘀,犯于血脉则血脉阻塞,犯于五脏则五脏受累,犯于筋骨则筋骨获殃。

究其积聚的成因,中医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因素。

所谓外因,中医认为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害;

所谓内因则是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营养过剩、运动量减

少使营养物质不能消耗利用而积存体内、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阴阳代谢失衡、有毒物质和惰性物质不能及时排泄而滞留体内,这就是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先积而后着风。清泻祛积,疏通洗涤脏腑血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自生,形体自盛,骨肉健壮,健康长寿的目的。

7 形劳而不倦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要运动的适度,即“形劳而不倦”。

一方面其认为人体是需要运动的,即“形劳”。因为人身的气血要流通运动,就像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滞了,水就会发臭、腐败,或者由于淤积而冲开河堤泛滥成灾。因此人不能贪图安逸,运动不足。

另一方面,运动不能过度,即是其言“劳而不倦”;若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8 谨和五味、食饮有节

《黄帝内经》的“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

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是这个学派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9 综合调摄

《黄帝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是由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除上述天时气候、地理环境、水质空气等外界因素外,人体自身的精神情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劳逸房事等内在因素也相当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寿,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调摄。

人体养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既要强调顺从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强调调和情志、安定居处、节

制房事、调节饮食等来保养身体。

在具体方法上,要根据自身各方面条件及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养生术,综合调理,全面摄养,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10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因为“肝开窍于目“而“肝受血而能视“,所以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过度卧床,易使肺缺乏新鲜空气的调节,肺的机能不强健,而肺主一身之气,所以人体的“气“由此受伤;

久坐伤肉:长时间久坐,不活动,周身气血运行缓慢,可使肌肉松弛无力,而“动则不衰“,动则气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养;

久立伤骨:久立伤腰肾,肾藏精,而精生髓、髓为骨之液,可养骨,故久立会损伤人体骨骼的功能;

久行伤筋:久行能使膝关节过度疲倦,而膝为筋之府,所以说久行伤筋。

黄帝内经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 黄帝内经与养生:顺其自然(因天之序)顺应天时即春夏秋冬之序春生发夏生长中土为长夏秋收敛冬收藏。 金木水火土都有了都能相互生化相克就达到乾卦的见群龙无首吉。 仁(春)义(夏)礼(秋)智(冬)中央(信)春天你多折一支花秋天你就少收一个果实:健康长寿靠自己按照四序之时吃好睡好养好自己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自然法则在人身上都会有体现也叫做有诸内必形诸外你的内部表现是什么在外边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中医有望闻问切看你一眼就很清楚因为你内部的情况在你的身体上会有所表现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人一定要跟自然的和谐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意义。 黄帝内经与养生五行养生图黄帝内经与养生一天养生的要点、子时:胆经当令子时一阳初生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藏形、气、神。 失眠的原因和治法心肾不交则为末既卦黄帝内经与养生子时一阳初生犹如种子开始发芽嫩芽受损影响最大。 这时不要熬夜要及时上床睡觉。 通常在子时前入睡者第二天醒来后头脑会变得更加清醒气色也显红润。 子时前入睡是对胆经最好的照顾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当令?当

令有“合时令、值班”的意思。 比如吃当令蔬菜就是说要吃合时令的蔬菜这时其义取“合时令”胆经当令意思是胆经值班此时其义取“值班”。 子时是指晚上点到第二天凌晨点此时胆经最旺。 这时我们该做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睡觉。 子时是一天最黑暗的时候。 《灵枢·营卫生会》指出:“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 ”夜半即子时阴陇指阴气极盛。 子时阴气最盛过了子时阴气转衰阳气开始生发。 此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正所谓“日入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 阳主动阴主静此时最需要安静。 因此子时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子时阳气初生这种初生的阳气是维持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不断进行并欣欣向荣不可缺少的力量。 管理者更应该关心员工的睡眠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多工作场合要求夜间工作白天休息这给人们的睡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虽不能强求一定要夜间睡眠但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做好合理的安排:一方面不要倒班太频繁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逆时相倒班如三班倒的工人以上午时至下午时为白班下午时至夜间时为小夜班夜间时至早晨时为大夜班。 白班工人应先上小夜班再上大夜班不要使其先上大夜班后上小夜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 1.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 五脏化生成五液,心脏主要化生出汗液,肝脏主要化生出泪液,肺脏主要化生出涕液,肾脏主要化生出唾液,脾脏主要化生出涎液。 2.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不好的嗜好是不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睛,淫邪之事业不能够蛊惑他们的内心。无论是愚笨还是有智慧,有贤德还是低下,都不能够被外界事物所干扰,这样才是符合养生之道。 3.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过久视物伤血,过久躺卧伤气,过久坐伤肉,过久站立伤骨,过久行走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4. 五藏者,故得六腑互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所说的五脏,自然包括与其相表里的六腑,还有经络所联系的支节,受邪后各有虚实。其病所在的部位,随具体情况而调治。 5.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所说的真气,是指接受的自然界清气,与水谷之气相并合,起着充养人身作用的一种气。 6.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 清气无法上升而滞于下,便会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如果胃中的浊气在上塞在,便会产生胃胀等疾病。 7. 睛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灵枢·脉度》 眼睛的色彩,脸部的五色,是五脏精气在外部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8.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素问.皮部论》

络脉气血不足,经脉气血有余,其表现为脉口部位热而尺肤皮寒,发生在秋冬为逆,发生在春夏则为顺,治疗时可泻经灸络。 9.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中焦出自胃部的上面,经过脾胃吸收营养精华之后,化生为营气和津液经过经脉汇集在肺部,并且通过呼吸,在肺部经过气体交换之后,化而为血。 10. 人卧血归于肝。——《黄帝内经》 人们躺卧着睡觉的时候,学业便会春藏到肝脏中。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素问》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其味酸” 人病发惊骇,吃点酸的东西,能帮他收一下气 《黄帝内经》有很多五味(酸苦甘辛咸跟五脏的对应关系,后世对这个理论又有进一步的发展——现在一般说有十味,对应酸的,还有涩。都吃过柿子,觉得很涩,其实它是酸的极致;苦对应的是焦,把面包馒头烤焦了,或者成为锅巴了,饭焦的味,是特别苦的;还有甘,我们经常说甜,或者说淡,喝的水叫淡水,其实不甜,但淡和甘归到一类;辛,对应的味道是辣,还有麻。 辛和辣有什么区别呢?辛是发散的,辣是热的。辣就是一种火烧火燎的感觉,辛有两种可能,有辛热,有辛凉。感觉辣只想喝冰水,但辛有辛凉味道,比如吃薄菏那种味道,就是幸——那是往出散的感觉,但它是凉的。咸,对应的是鲜,比如菜里放味精,会感觉鲜。海鲜咸,但很鲜。十个味是在后世的伊尹写《汤液经法》里面总结了一下,钱老说的《辅行诀脏腑

用药法要》——被陶弘景保留下来的这本书里面,也把五味做了一个完整的归类。 伊尹是真人,厨子,什么味道入哪个经、归哪个脏?有什么作用?是补还是泄?都清清楚楚。他直接调的是神,通过调气来调神。所以现在用经方,会发现它经常会起到奇效,匪夷所思,为什么?这是古代通神的大医们总结出来的,他们看到了事物背后的联系。比如现在中医开方子,病人一说头疼,给他加点川芎;病人一说消化不好,就给他弄点焦三仙…… “其味酸”,就是讲这么去对应肝气。入肝的药有两种作用,一是让肝更加强,另外就是让它稍微平衡一下。春天的味道对于肝来讲,是让肝稍微收敛一下。涩酸主收敛,当人有病发惊骇的时候,其实是肝气发散太过了。一惊一吓,人就容易哆嗦、抽筋,这时候吃点酸的东西,能够帮他收一下气。比如,吃点李子,喝口醋,能平静一下。 02 “其类草木。其畜鸡” 肝在植物中属木,吃鸡肉可以补肝血 “其类草木”,怎么解释呢?我们把自然界的植物简单分类,草、木对应肝。 除了草木还有什么?还有蕨类、真菌、苔藓,还有孢子植物、蘑菇、灵芝。

黄帝内经养生 内经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养生内经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养生内经养生之道,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黄帝内经养生内经养生之道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黄帝内经养生 饮食:食饮有节 养生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养生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四大派即指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医家养生,儒家养生偏于阳,道家养生偏于阴,佛家养生偏于讲修心。当然严格地说,佛家不讲养生,但是客观上看,佛家最养生。 佛家讲修心、吃素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佛家讲“过午不食”是有一定道理,按照佛家的说法:早晨是菩萨吃的,中午是人吃的,晚上是畜生吃的。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三大饮:饮酒、饮茶、饮水。岐伯这里讲的“饮”是指饮酒,饮酒也要节制。饮茶也要按照“阴阳中和”的总原则,按照《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而茶分六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按照五行把茶分为五类,五类茶和五行一一相配,不同体质的人就可以按照五行原理选择适合的茶。 起居:起居有常 这方面主要是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的起居。也就是半夜的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的11点到1点的午时、上午的5点到7点卯时、下午的5点到7点酉时。 那应该怎样起居、作息呢?先从子时说,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是阴气最旺盛,也就是阴气到了尽头、阳气马上要生发的时候。这个时候万籁俱静,夜深人静,到了深度睡眠的时候。子时为水,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此时是元气开始生发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还在用神不宁,劳作不息,就会干扰阴阳交合,使元气生发受到损伤。 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说法,半夜子时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值班的意思,《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就是说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所以,子时必须深度睡眠,注意是深度睡眠,也就是说,子

黄帝内经日常养生知识总结

黄帝内经日常养生知识总结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养生知识,对于我们日常的健康养生非常有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黄帝内经中的日常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强调养生的核心是调整饮食。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饮食是养生的首要条件。黄帝内经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味为调”。这意味着我们的饮食应该多样化,包含各种谷物、水果、畜禽肉类和蔬菜,同时要注意五味的平衡搭配,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 黄帝内经强调调整作息时间。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理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例如,黄帝内经指出“早卧早起,使志安宁,居虚静”。这就要求我们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创造一个宁静的居住环境。 黄帝内经强调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黄帝内经认为,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黄帝内经提出“怒则伤肝,喜则伤心,忧则伤肺,思则伤脾,恐则伤肾”。这就告诉我们要避免过度的愤怒、喜悦、忧虑、思虑和恐惧,保持内心的平静。

黄帝内经还强调适当的运动锻炼。黄帝内经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黄帝内经提出“筋骨劳则伤,肌肉劳则伤,气喘则伤,汗出则伤”。这就告诉我们要避免过度的劳累和出汗过多,同时也要注意运动的方式和强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黄帝内经强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黄帝内经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改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黄帝内经提出“勿使太饱,勿使太饥,勿使太寒,勿使太热”。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饮食的适度,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受寒和过度受热。 黄帝内经中的日常养生知识非常宝贵,它教会了我们如何调整饮食、作息时间、情绪状态、运动锻炼和生活习惯,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将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享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宝典之一、它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精髓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推崇。以下是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一起来了解一下: 1.“治病之道在于灸,发病之候须穴道。”(《素问·生气通天论》) 这句话表达了灸疗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穴位的关键作用,将学习和掌握针灸技术作为医生不可或缺的技能。 2.“人有先天之精,与受之气候,维持其命。”(《素问·灵兰秘典》) 这句话表明了人类生命的基本生理机制,在强调环境因素对生命的影 响的同时,也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3.“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五常 政大论》) 这句话强调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所依据的基础原则,阴阳平衡,强调 了术数治病的艺术。人们应当按照这些原则进行调养身体。 4.“不治已病,而使未病。”(《素问·五常政大论》) 这句话表明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预防胜于治疗,强调了预防、调理 和保健的作用。积极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调节情绪,都是 预防发病的关键。 5.“治未病者,要在于调养形神,以扶本益元。”(《素问·上古天 真论》)

这句话强调了调节身体能量平衡和使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理论支持保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概念。 6.“病在脏腑,治疗要这法,研究病因,明确治疗策略。”(《素问·血气形志篇》) 这句话表明了疾病起源于人体内部,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刺激。因此,治疗应该专注于根源。这个观点强调了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不同之处。中医治疗强调的是基本原因,而西医注重的是病理学的症状。 7.“道生之,物成而名立。”(《素问·灵兰秘典》) 这句话表达了通常生命的基本原理,即自然的整个过程、营养的在体形成,从而可以独立存在并发展自己持续的“生命力属性”。 8.“采用葛巾,谷糠之间,民食于此,保寿无疆。”(《素问·饮食论》) 这句话强调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它鼓励人们以谷物、葛菜和谷类之间的糠屑等为主要食物。正确的饮食习惯,不仅可以强化身体,还可以保护健康。 9.“辍淫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这句话也是黄帝内经对于养生的精髓式表述。它认为戒除淫欲,保持饮食有节,保持起居有规律都是保持良好身体的关键因素。 10.“调和阴阳,使气和畅,不得为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精华50句和解释

黄帝内经精华50句和解释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智慧。以下是其中精华的50句及其解释。 1. 人生有养生,无需刻苦修行,只需遵循自然规律,积极调整生活方式。 2. 动静有适宜,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 3. 不偏食,多种食物结合,保证营养均衡。 4. 适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因为胃需要有适量的食物来消化。 5. 食物需煮熟,避免生食,以防食物中的细菌对身体造成伤害。 6. 饮食节制,不要沉溺于美食而忽略健康。 7. 调和五味,不偏食某一种味道,使体内的阴阳平衡。 8. 不过饥过饱,保持饥饱度适中,不贪嘴。 9. 保持口腔卫生,刷牙漱口,预防口腔疾病。 10. 心情愉快,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避免压力和消极情绪。 11. 谨守节欲,不过度纵欲,以养生为主。 12. 学习养生知识,了解保健方法,科学调养身体。 13. 运动锻炼,保持身体活力,增强体质。 14.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睡眠时间和习惯,恢复体力。 15. 勤洗手,保持卫生,防止细菌传播。 16. 不过度劳累,适当休息,预防疲劳。 17. 避免挤压头部,避免头部受伤。 18.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染损害健康。 19. 不要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避免对眼睛造成伤害。 20. 患病及时就医,避免疾病扩散和恶化。 21. 集中注意力,避免分散思维,提高工作效率。 22. 保护肺脏,避免烟雾和有害气体的吸入。 23. 饮水一定量,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24. 忌贪眠,保持适度的睡眠时间,不过度休息。 25. 保护眼睛,避免光线过强和对视力造成伤害的物品。 26. 定期体检,了解身体状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7. 合理穿着,根据季节和温度改变衣物,保持体温平衡。 28. 保护肾脏,避免长期暴露在寒冷和潮湿环境中。 29. 保持皮肤清洁,洗澡保持身体清洁,预防皮肤疾病。 30. 忌骄傲自满,保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31. 保护耳朵,避免噪音过大损伤听力。 32. 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增强免疫力。 33. 忌大寒大热,保持适宜的温度,避免过度寒热刺激。 34. 保护心脏,避免过度的运动和消耗。 35. 避免过度消耗精力,保护精气神。 36. 抵制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 37.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维系良好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 38. 遵循自然之理,顺应季节变化,适应自然环境。 39. 保持内外协调,身心相统一,促进健康平衡。 40. 掌握治病守则,遵循适宜的治疗方法,恢复健康。 41. 学会自我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身体疲劳。 42. 保持呼吸畅顺,深呼吸,放松身体和心情。 43. 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保持温暖。 44. 保护脾胃,避免过度饮酒或食用刺激性食物。 45. 不过度使用药物,注意适量,避免药物滥用。 46.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对身体造成伤害。 47. 不久坐不动,适当改变姿势,活动身体。 48. 注意防护,避免受伤引起的疾病。 49.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防止病菌滋生。 50. 简单快乐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 黄帝内经精华50句,旨在引导人们根据自然规律,调节生活方式,保 护身心健康。这些智慧句子是对养生保健的重要指导,对于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实践。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及释文如下: 0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0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0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

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0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05【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黄帝内经十条精华,健康之道

黄帝内经十条精华,健康之道 1天人合一,顺应天地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滋生,人类为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成员,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不单是四时气候变化必须适应与顺从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质空气等,包括人体也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并顺从它、适应它。这些都是养生防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2“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95]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养生精华

《黄帝内经》养生精华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一、五脏 1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 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二、六腑 1胆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 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 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 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 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十二经络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1子时 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2丑时 丑时:1:00——3:0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3寅时 寅时:3:00——5:00 对应经络:肺经 :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肺病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4卯时 卯时:5:00——7:00 大肠经 :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

《黄帝内经》10句精华,一生受用,值得珍藏!

《黄帝内经》10句精华,一生受用,值得珍藏! 1.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素问·调经论》 心脏的作用是用来蕴含着神。肺部的作用是蕴含着气。肝脏的作用是蕴含着血。脾的作用是蕴含着形体,肾的作用是蕴含着身体的志。五个器官都有着各自的分工。因而形成了体型。 2.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素问·经脉别论》 全身的小静脉中的精气,会逐渐流入到大的经脉中,全身经脉都和肺部相连。因此,全身的经脉最终会归入肺部,肺部在将所有的精气运输到全身的表皮。 3.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黄帝内经》 形气都过盛但脉气不足的会死亡,如果脉气过盛但形气不足的会生存。 4.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素问·平人气象论》 如果脉搏变化与阴阳变化相一致,疾病容易治愈;如果脉搏变化与阴阳变化相反,疾病就难以治愈。 5. 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黄帝内经》 圣人所制定的法则,一定是与自然相应和的。所以天有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6.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灵枢·营卫生会》 水谷进到人的身体够,先经过脾胃,讲过分解后,传入到肺部,在经过肺部的作用,将水谷营养散布于全身,从而使得五脏六腑都得到所需的营养。 7.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帝内经

素问评热病论》 身体内正气强劲,外部的邪气便不会进入,便不会发生疾病。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身体,那是源于身体内的正气衰弱。 8.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篇》有智慧的人养生,一定会顺应四时的变化,从而去适应寒暑。不会过于的喜怒,能够良好的适应环境,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调剂刚柔,使得刚柔相互调剂。这样就能够病邪无法入侵,延长生命,不容易衰老。 9.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黄帝内经》 如果木气过于压制土气,便会使得复气发作,大风便会到来,从而引起山石雷变。这时候往往会患有满、肠鸣等疾病。 10. 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黄帝内经·素问》 善于养生的人,能够使得自己衰减的慢,长久保持身体强健,因此即便年龄很好,但仍会生育。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 引言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根本,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有十句话被认为是其最精髓之处,下面将逐一详细探讨。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 这句话强调了健康养生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从自身的身体健康出发,才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平凡的细节,关注每一天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2. “大道至简” –《黄帝内经·素问·六气通天论》 这句话表明了医学理论的简洁性和内在的原则性。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和整个宇宙间存在着一种统一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是简单而明确的。通过研究这种规律,我们可以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3.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 这句话提出了阴阳观念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指代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通过对阴阳的理解,可以把握人体健康的平衡状态,从而通过调节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五脏六腑,皆有职守” –《黄帝内经·灵枢·五阅脉原则》 这句话强调了人体内脏器官的重要性和功能。黄帝内经认为每个脏器都有自己的特定职责,只有当这些脏器正常运行时,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因此,对人体脏器的认识和调节非常关键。 5.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 这句话指出了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体的气机不畅。当外邪入侵时,如果身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受到侵害,产生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气血运行状态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6. “形气孤危,著于寒暑”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离合论》 这句话指出了人体形体和气血的脆弱性与环境的关系。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对寒暑的适应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受到极端的气温刺激,容易导致身体的机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7. “秋冬养生,春夏养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这句话总结了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论。根据季节的不同,人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秋冬季节要注意养阴养液,春夏季节要注重养阳养气。 8.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黄帝内经·灵枢·顺逆》 这句话指出了人体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认为,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反之,如果逆天而行,违背自然规律,就会破坏身体的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9.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这句话引用了一个寓言,表示水可以是人们的朋友,也可以是敌人。在医学上,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正确利用水的作用,调节人体的湿度和水分平衡,从而维护健康。 10. “与时俱进”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 这句话强调了对医学知识的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医学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健康问题。 结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这十句话是其中的精髓之处,涵盖了人体健康的方方面面。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这些话语对于今天的医学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五十句经典养生名言 1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2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3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4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5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6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内经养生精华

内经养生 内经养生精华 一部《内经》是成了非科学中医与科学中医抗衡盾牌。下面是内经养生精华,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十八伤 久视伤精:目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 久听伤神:神滋于肾,肾通窍于耳,故伤神。 久卧伤气:卧时张口散气,合口壅气,故伤气。《混元经》曰:睡则气滞于百节(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则魂强,寐久则魄壮,魂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 久坐伤脉:脉宜运动,坐则不舒展,故伤脉。 久立伤骨:立以骨干为用,故伤骨。 久行伤筋:行以筋力为用,故伤筋。 暴怒伤肝:肝属木,怒如暴风动摇,故伤肝。又,肝主血,肝伤则血不荣,必筋痿。 思虑伤脾:思虑时,脾必运动,太过则脾倦,故伤脾 极忧伤心:心属火,于味主苦,忧则苦甚,故伤心。 过悲伤肺:肺属金,主声音,悲苦久则声哑,故伤肺。 过饱伤胃:饱食运化难消,故伤胃。 多恐伤肾:肾属水,主北方黑色,人受惊恐则面黑,故伤肾。 多笑伤腰:笑时必肾转牵腰动,故伤腰。 多言伤液:言多则口焦舌苦,故伤液。 多唾伤津:津生于华池,散为润泽,灌溉百脉,唾则损失,故伤津。又,《训典》曰:津不吐,有则含以咽之,使人精气留而自光。 多汗伤阳:汗多亡阳,阳随汗出,故伤阳。 多泪伤血:血藏于肝,哭泣多则肝损目枯,故伤血。 多交伤髓:人之阳物,百脉贯通,及欲火动而行事,撮一身血髓至于命门,化精为泄。不知节欲,致骨髓枯竭,真阳无寄,如鱼之失水以死。

养生十要 面要常擦:如前擦面之功,能使容颜光泽,故要常擦。道家谓之修神庭。 目要常揩:每静时能常闭目,用两大指背,两相磨擦,揩眼使去火,永无目疾,故要常揩。 耳要常弹:即鸣天鼓。可免耳患,故要常弹。 齿要常叩:齿喜动,故要常叩。 背要常暖:肺系近背,暖则不受风寒,故要常暖。 胸要常护:胸即心窝,故要常护。 腹要常摩:歌云: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故要常擦。 足要常搓:如前足功,搓脚底涌泉穴,能去风湿,健步履,故要常搓。 津要常咽:如前舌功,常取津液满口,汩声咽之,能宣通百脉,故要常咽。 睡要常曲: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又曰:睡则气滞于百节,养生家睡定缩,觉宜伸。 十忌 忌早起科头早多风露之气,科头则寒邪入脑,故忌之。(科头,谓不戴帽子) 忌阴室贪凉无阳照之室,阴气重,伤人,故忌之。 忌湿地久坐潮湿气主生疮毒,故忌之。 忌冷着汗衣汗衣湿后必冷,着之则侵背伤肺,故忌之。 忌热着晒衣久晒之衣,有热毒,未经退热即着在身,必受毒,故忌之。 忌出汗扇风汗出时毛窍俱开,扇则风邪侵入,故忌之。 忌灯烛照睡神不安,故忌之。 忌子时房事阳初生而顿灭,一度胜十度,故忌之。 忌夏月凉水抹簟,冬月热火烘衣冷水受湿,热火受毒,取快一时,久必生病,故忌之。 忌久观场演剧久视久听,则神与精俱伤,故忌之。

黄帝内经100句精华

黄帝内经100句精华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圣典。它记录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 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分享黄帝内经中的100 句精华,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之道。 1. 泰和者,其静也;其神物鬼神,非人所能知也。 2. 五脏积精,乃为生病。 3. 天食以时,地食以地,人食有节,人食顺序。 4. 寒气逆行,上则为病,下则为痈。 5. 阳盛则外生,阳衰则内生。 6. 心气通则神宣,心气憎则神乱。 7. 病从口入,神从心生。 8. 蚊虻之夹,不过二十日;齐人之病,不过五六日。 9. 舍恶从善,恶生乎心。 10. 伤寒之始来也,先生下,久则病在脾。 11. 隔水不溺,隔山不至,隔虎不伤,隔日不感。 12. 病如在冰,甚易动也;病如在盐池,甚易化也。 13. 病生于气,死亡在于病。

14. 人力不能作天,天理不能副人。 15. 病者生无常门,死无定处。 16. 人之生也,有形无神;神跳越乎腕足之间,神无形而不可见。 17. 神不到,形不立。 18. 中风病者,淫气于脑中。 19. 人之腹中空谓之空。 20. 病发于臂膊者,以风毒之。 21. 惟上工者能治欲疾。 22. 道法者生,卑者亡。 23. 悲歌可以时知音。 24. 隐国人不说因祸思幸。 25.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6. 不平则鸣,不直则沮。 27. 百病之生皆由于胆。 28. 病生于极,神生于和。 29. 君子之事务,如登床而与。 30. 天人感通,人离于官。

31. 病生于寒,寒魄先行。 32. 宁与明哲共病而不与愚人共乐。 33. 悲哀之歌,正气足也。 34. 顺逆而行,吉凶相生。 35. 病之腑道,不得大便则惊心。 36. 寒气逆于阳,热气逆于阴。 37. 空则治之,不空则动之。 38. 病生于内,不极于外。 39. 腹鸣则百病皆已。 40. 病生于有,治生于无。 41. 妄忧者病,妄施者祸。 42. 大音之悲,小音之忧,静物之疑。 43. 非礼勿视,非道勿听,非法勿说。 44. 美人在堂,色胜才也。 45. 病生于胆,有怒而生之。 46. 疾风者众邪之长也。 47. 人之藏诸身,病藏诸腑。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 引导语:中医养生的效果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这些养生很多精华内容就是来自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些《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名言。 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黄帝内经》对于养生是很有启发的,关于《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更是数之不尽。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希望大家喜欢。 黄帝内经基本介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精华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

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养生十条,确实好

养生十条,确实好 在世界医学史上,只有中医有一套悠久而完善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养生之道。 中医秉承《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的先进健康理念,历来强调养生之道,强调不得病为最优选择。 中医的养生方法很多,本章所介绍的养生十条虽是其中的部分内容,但都是中医养生的精华。养生十条的价值在于安全有效,在于常人都能够操作。这套养生方法充分吸取了前人的养生经验,强调生活方式要朴素,饮食结构要简单。它不仅让无病的人使用之后,能够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而且让不遵循养生之道而有病的人使用之后,能够尽可能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强调养生是中医至今不衰败的原因,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 实际上许多疾病是吃出来的,是闲出来的,而中医的养生之道正是让公众避免了这些问题。养生十条简单易行,而且安全有效,它很好体现了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三条养生思想:1、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2、肾乃先天之本,胃乃后天之本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个方法告诉你,从早晨起床开始每天的生活步骤,这些步骤公众非常容易学习掌握,也非常接近现代医学保健理论。 实践证明,使用这套养生方法(有的只是部分使用)的人,他们的身体健康无病,他们的精神和体力充沛,他们的容貌与同龄人相比明显年轻;他们节约了医药费,他们避免了生病的痛苦,他们没有给家庭带来麻烦。他们的健康状态,说明一个人是可以不生传染病的;说明一个人是可以避免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说明一个人到了老年也可以继续生龙活虎、精力充沛、头脑清楚的……。 其实养生不仅是健康人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也是没有使用养生而生病之人的基础治疗方法。笔者要向你说明,有病就去治病的道理似乎是正确的,其实是片面的。病人应先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要知道,人的各种生活方式都有药理作用,而不仅仅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