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护生物学考试复习题

保护生物学考试复习题

保护生物学考试复习题
保护生物学考试复习题

保护生物学

第1章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

1、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 ):保护生物学是应用科学和技术解决由于人类

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问题的新途径,其目的是提供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工具。(保护生物学包含这样一个基本过程:评估

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拯救濒危物种,

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提出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持续、合理地利用的科学方案。)

2、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是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其次是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

主要关注到6个方面:物种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弟2章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1、生物进化有哪些原因?

(1).遗传变异

遗传——保守性;变异——先进性

(2).自然选择

在自然界里,适合于环境条件(包括食物、生存空间、风土气候等)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合的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2、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光及其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能量的源泉。光能(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有机物中化学键的键能。它除了维持植物自身生活以外,还是一切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传递的首要环节。光无论对于生物的影响十分明显,表现在:

1)红外线——能使生物或非生物的温度上升,促进种子和幼叶的萌发,使茎加速伸长。

2)可见光——对于生物而言,可见光犹如生物钟的一种信号,绝大多数生物都是随一

天中光线的规律性变化而呈现出有节律的应答。如对植物而言进行光合

作用、昼行性及夜行性动物。

3)紫外线——过量的紫外线可使细胞致畸、致癌或致死,在自然条件下紫外线可抑制

或减缓茎的生长,提高植物向光的敏感性,促进花青素以及各种红色色

素的形成。

(2).温度

适当的温度是维系生命过程必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通常从零上低温开始,随着温度的上升,微生物、植物和变温动物的代谢水平与生命活动逐渐增强,直到每种生物的最适温区为止。温度超过一定限值,各种代谢活动又趋于下降。决定某个特定区域气温的要素主要有:季节;纬度;昼夜;海拔

(3).水

水是生命的第一需要。有水分就有生命,这是由于水具有独特的生态学作用决定的。

1)高沸点

由于水在常温下为液态,需要被加热到100℃才沸腾,因而地球上才能出现江河湖海,生命也才得以在水域中孕育而生。

2)高比热

由于高比热,要使水升温,就需要提供高能量。同理,水分从生物体表面散发到大气中,必然要带走大量的热量,这就是植物在烈日下仍然昂首挺立、树林中的气温比林外平均低3~5℃、地球上少有深色尤其是黑色植物的原因。

3)固态膨胀

水温降至4℃以下时,其体积略有增大,密度减小。因此即使冰冻三尺,那些致生物于绝境的寒冰也只能漂浮于水面上,水以下的鱼、虾、贝、藻虽能感知严冬的到来,却依然可以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存。

(4).土壤

土壤包含沙粒、无机盐、矿物质、黏性物质(主要是生物死亡分解后产生的腐殖质、水分,以及每克土壤中多达百万个的生物(其中基本上是微生物和原生动物,还有一定量的无脊椎动物)。土壤的肥力对该地区植被的生物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着各种动物。因此把土壤比作生物的摇篮、人类的命根子是很恰当的。

(5).大气

大气层对于地球上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保护作用

厚厚的大气有效地阻挡了各种宇宙射线对生物的侵害。如果没有这层大气,生物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2)保温作用

太阳发出的长波红外线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大气层能吸收和折射地面反射或散射出的红外线,从而在地球外围形成一层厚厚的保温层。

3)氧气促进了生物的需氧代谢与进化

需氧代谢产生的能量比无氧代谢高10-20倍。自从有了氧气,生物进化的速率大大加快了。同时,氧气能助燃,没有氧气,人类的文明和现代化工业、交通都将陷入困境。

4)氮气

某些微生物(如根瘤菌、棕色固氮菌和鱼腥藻等)等原核生物在固氮酶的催化下,可以将氮气与氢化合,还原生成氨。氨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氮肥,也是支撑整个生物界乃至生态系统的基石之一。

5)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材料

亿万年来,植物持续不断地进行规模宏大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原材料之一就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3、生物物种间关系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1).共生

两个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依为生,其中一种生物甚至可能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它们互相“帮助”,取得“双赢”,彼此都不能离开对方而生活。例如,豆科植物(花生、大豆等)与根瘤菌,满江红(红萍)与鱼腥藻,白蚂蚁与鞭毛虫以及地衣(绿藻与真菌的共生体)等都是生物共生的典范。

(2).共栖

两种都能独立生活的生物共居一处,通常仅是单方受益,另一方所受损益不明显的现象。如海藻、海葵和藤壶附生于贝类之外等。

(3).协作

两个物种共同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在它们各自独立的生活中也使对方间接受益。许多昆虫都喜欢到花丛中采蜜。在它们收获花蜜的同时,“顺便”也为被子植物异花授粉做出了贡献。动物取食种子等。同种生物的各个个体之间亦常相互协作。

(4).中立

在一个生态环境中,许多生物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利害关系,它们处于相对中立的状态。如在一片树林中,上蹿下跳的松鼠与来往飞翔的昆虫之间,它们似乎都完全独立地生活着。然而,严格地说,在同一个小生境中各种生物彼此处于毫无关系的绝对中立状态是不常见的,一旦原有环境稍有改变,各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也将进行一番调整。

(5).竞争

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生态地位叫做生态位,它包括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两种类型。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由于生态位相近,彼此相互争夺类似的生存空间及生活资源,它们之间这种关系就叫做竞争。竞争是生物界永恒的主题。同种生物间除了协作之外,同时也存在竞争。竞争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外因。

(6).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外,以摄取寄主的营养物质维持自身生活的现象称为寄生。寄生物与寄主之间往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内寄生的生物通常都具有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吸盘、小钩、角质层以及发达的生殖系统等特征。寄生物一般不导致寄主死亡。

(7).捕食与防御

捕食者往往感官和运动系统发达,能奔善跑,长有尖牙利爪。被捕食者在与捕食者的协同进化中根据各自的特点演化出了多种多样的防御与逃生手段。刺猬长刺,龟鳖披甲,甲虫装死,尺蠖拟态等都是弱小动物求生的高招。有些素食动物以群居的方式迎击或逃避肉食动物的进犯。

第三章物种濒危与灭绝

1.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

2.IUCN濒危物种现行等级系统各等级、定义

(1)灭绝(extinct,EX)——俗称“绝种”

一分类单元内,如果有足够理由确认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灭绝。

如:生存于远古时代的所有恐龙、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猛犸象、分布于马达加斯加的体重达500公斤的巨大鸟类——巨隆鸟、分布于北美大陆且数量达几十

亿只的旅鸽等。

(2)野生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EW)

一分类单元内如果已知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或多个)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即为野生灭绝。

如:分布于我国的麋鹿在野外灭绝了,但在世界许多国家圈养和半野生环境下生存良好。

我国特有的百山祖冷杉野生个体仅存3株,分布于浙江庆元,不能自然繁殖。我国

特有的华南虎,近年来虽然有人发现过野生个体存在,但专家认为其难逃野外灭绝

厄运。

附:灭绝的另外二种含义

?局部灭绝(local extinct)

?生态灭绝(ecological extinct)

(3)极危(criticallyendangered,CE)

一分类单元在野外随时灭绝的概率极高,符合IUCN关于“极危”的标准,即可列为极危。

(4)濒危(endangered,EN)

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但在不久的将来野生灭绝的概率很高,符合IUCN关于“濒危”的标准,即可列为濒危。

(5)易危(vulnerable,VU)

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或濒危,但在未来的中期内野生灭绝的概率较高,符合IUCN关于“易危”的标准,即可列为易危。

(6)低危(low risk,LR)

一分类单元经评估不符合列为极危、濒危或易危任一等级的标准,即可列为低危。

列为低危的类群可为3个亚等级。低危的3个亚等级:①依赖保护:若停止对有关分类单元的保护,将导致该分类单元5年内达到上述受威胁等级之一;②接近受危:未达到依赖保护但接近易危的类群;③略需关注:未达到依赖保护或接近受危的类群。

(7)数据不足(datadeficient,DD)

对分类单元无足够的资料,但根据其分布和种群现状对其灭绝的危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估,即可列为数据不足。列入该等级的分类单元可能已得到较好的研究,但某些数

据缺乏。

(8)未评估(notevaluated,NE)

未应用有关的标准评估的分类单元可列为未评估。

3、IUCN濒危等级标准(IUCN,1994)

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中关于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的标准见p.44表3.1 。

4、国内植物濒危等级

国内植物红皮书参考IUCN红皮书等级制定,采用濒危(endangered)、稀有(rare)和渐危(vulnerable)3个等级。其定义如下:

(1).濒危

物种在其分布的全部或显著范围内有随时灭绝的危险。这类植物通常生长稀疏,个体数和种群低,且分布高度狭域。因栖息地丧失或破坏、或过度开采等原因,其生存濒危。(2).稀有

物种虽无灭绝的直接危险,但其分布范围很窄或很分散,或属于不常见的单种属或寡种属。

(3).渐危

物种的生存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原因的威胁,这类物种由于毁林、栖息地退化及过度开采的原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被归人“濒危”等级。

5、国内动物濒危等级

我国动物红皮书参照1996年版的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实际国情,使用了野生灭绝(Ex)、绝迹(Et)、濒危(E)、易危(V)、稀有(R)和未定(Ⅰ)等等级。

、容易灭绝物种的特征(物种灭绝的脆弱性)

(1).地理分布区狭窄的物种

一些物种仅见于一个狭窄的地理分布区中的一个或几个地点,因此一旦整个分布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物种就有可能灭绝。如局限于单个海洋性岛屿上的鸟类和单个湖泊中的鱼类。

(2).仅有一个或几个种群的物种

地震、火灾或疾病爆发,可能导致某个物种的任何一个种群的地区灭绝。因此,具有许多种群的物种要比那些仅有一个或几个种群的物种灭绝可能性小一些。(3).小规模种群的物种

由于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等原因,小规模种群比大规模种群更容易变成地方灭绝。因此,具有典型小规模种群的物种,如大型食肉动物和特异性极高的物种,要比那些具有典型大规模种群的物种更容易灭绝。

(4).种群大小正在衰落的物种

种群变迁的趋势倾向于连续性,因此,显现衰落迹象的种群易于灭绝,除非引起衰落的原因得到确认和修正。

(5).种群密度低的物种

对种群密度低的物种来说,如果人类活动导致分布区破碎,会使每个片段内只能保留下小规模的种群。由于每个片段内的个体数量少,以至于物种无法长期持续下去,最终使其在整个分布区内消失。

(6).需要大面积家域(territory)的物种

单个个体或单个社群需要在一个宽广的地区觅食的物种,当它们的部分分布区由于人类活动被破坏或破碎后,则倾向于陆续死亡直至绝迹。

(7).体型大的物种

与小型动物相比,大型动物倾向于占用较大的个体分布区,需要较多的食物,易于成为被捕杀的对象。因此,它们或是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使种群衰退,或是因为被大量捕杀而灭绝。

(8).不具备有效散布途径的物种

在自然界,物种可以从行为上、生理上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或者迁移到适合其生存的新环境中去。不能适应环境的物种和不能及时迁移到新环境中去的物种,只能是灭绝。目前,由于人类引起的环境变化速度太快,物种来不及适应,从而使迁移成了唯一的选择。在这种情形下,不具备有效散布手段(迁移能力差)的物种将无法逃脱灭绝的命运

(9).季节性迁移的物种

季节性迁移的物种依赖两种或多种截然不同的生境类型。任何一类生境被破坏或迁徙(洄游)路线被阻断,这个物种就有可能无法生存下去。如每年往来于加拿大与新热带地区之间迁徙的120种共上百万只鸣禽、被大坝阻断不能到达产卵场地的鲑鱼和候鸟的迁徙路线被破坏等。

(10).遗传变异水平极低的物种

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有时可以使物种适应一个变化的环境。当环境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疾病、一种新的捕食者或其他不利于物种生存的变化时,仅有极低或根本没有遗传变异的物种具有更大的灭绝危险性。如猎豹。

(11).需要特殊小生境的物种

一旦一个生境被人类活动所改变,它将可能不再适合于特殊的物种。例如,当人类活动影响到某个地区的水文时,那些需要极特殊、极规律水位变化的湿地植物将可能快速灭绝。如红树林。而那些具有高度特殊化食物需求的物种同样处于危险之中,比如仅从

单一鸟类物种的羽毛上取食的一些蜱螨类,一旦这种鸟类灭绝,与其羽毛相连的蜱螨类物种也会有同样的结局。

(12).特异性地生活于稳定环境中的物种

许多物种仅适应于那些极少受到干扰的环境,如古老持久的热带雨林或温带落叶林的中心地带。砍伐、放牧、焚烧等人类活动改变了微气候条件(更多的光照、更低的湿度、更大的温度变化)并导致物种入侵。许多当地物种因无法忍受这些改变而走向灭绝。

另外,稳定环境中的物种典型地表现出繁育年龄推迟并只产生少数后代,这些物种常常不能在一次或数次生境干扰事件后,重建自己的种群以避免灭绝。

(13).构成永久或临时群集的物种

在特殊地区聚为一群(群集)的物种具有很高的局部灭绝的危险性。例如,夜行性的蝙蝠白天则在特殊的山洞中特异性地栖息在一起,发生地震等或猎人捕捉时可被全部消灭。野牛群、藏羚羊群、鱼群、已灭绝的旅鸽群等,都属于这类物种。另外,当一些社会性动物的种群大小降到某一特定数字时,由于再不能发挥集体觅食和集体防御的优势、找不到合适的配偶等原因,也可能走向灭亡。在人工条件下,动物园、植物园等地的生物物种高度群集,当发生意外时,同样也可能走向灭亡。

(14).遭受人类猎杀和采集的物种

这些物种通常是经济价值比较大的物种,过度开发能够快速减少这类物种的种群大小。如果猎杀和采集得不到法律或者当地习俗的调节,这类物种就会灭绝。已经灭绝的隆鸟、恐鸟、旅鸽、渡渡鸟、猛犸象、大角鹿等和已经濒危的犀牛、虎、鹿、麝、貂、熊、鲸、人参等都属于这类物种。

第四章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生

态系统)。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2、遗传多样性:蕴藏在地球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3、遗传多样性的来源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遗传,物种就不能保持性状的相对稳定,变异不可能得到积累,也不可能产生多样性。而物种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没有变异,仅凭遗传带来的简单重复,就不可能有新的性状和新物种的产生,生物就失去了进化的动力和原材料。新的变异可以看作是变异积累的结果。自然选择可使大量与环境不适应和有严重缺陷的突变体被淘汰出群体;相反,那些适应选择的突变,则由于能增加生存及繁殖能力而被得以积累和保留;另外的一些中性突变则随概率被整合到种群的基因库中。种内遗传变异的来源主要有遗传重组、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

第五章物种多样性及保护

1、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表现形式,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的多样性化

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的:(1)状况(如受威胁和特有性等)、(2)形成、(3)演化、(4)分布格局及其(5)维持机制等。

2、中国物种多样性的特点,试举例说明

中国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属于全球12个“生物多样性特丰富国家”之一,排在第八位。不管排位是否合理,中国在北半球国家中无疑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中国的物种多样性概括起来有下列特点:

(1).物种数目高度丰富

从已记录的物种数目上来看,中国哺乳类占有种数为世界第五位;鸟类居世界第十位;爬行类相对较少;两栖类为世界第六位;鱼类占世界总种数的20.3%;高等植物仅次于世界高等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占世界第三位,并且新分类群和新记录仍在不断发表和增加;苔藓植物占世界总种数的9.7%;昆虫占生物界总数的56.4%。

相对来说,动物中的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及鱼类,植物中的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已知种数较为清楚(表5.4)。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细菌、放线菌,其种类更为繁多,目前尚难做出确切的估计。

(2).特有属、种繁多

有些物种仅生长在某一有限的地区或某种局部特殊生境,我们把这些种称为该地区或该生境的特有种。如果某个属内所有物种仅分布于某一有限的地区或某种局部特殊的生境,我们称此属为该地或该生境的特有属。如果某个科内所有物种仅分布于某一有限的地区或某种局部特殊的生境,我们称此科为该地或该生境的特有科。特有性反映了一个地区生物演化的特殊性和分类多样性。研究物种的特有现象,对了解特定地区的动植物区系的性质、组成、特点、发生与演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有性丰富的地区是最值得保护的地区。中国辽阔的国土,古老的地质历史,多样的地貌、气候和土壤条件,形成了多样的生境,加之第四纪冰川的影响不大,这都为特有属、种的发展和保存创造了条件,致使目前在中国境内存在大量的古老孑遗的(古特有属种)和新产生的(新特有种)特有种类。

(3).区系起源古老

由于中生代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第四季冰期又未遭受大陆冰川的影响,所以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白垩纪、第三纪的古老残遗成分。如松杉类植物出现于晚古生代,在中生代非常繁盛,第三纪开始衰退,第四纪冰期分布区大为缩小,全世界现存7个科,中国有6个科。

3、根据濒危物种的濒危机制,谈谈你对濒危物种保护方法的看法。

第六章生态系统多样性及保护

1、全球生态系统多样性概况及类型

地球表面的大多数地区都生长着各种不同的植物,它们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群落类型,如森林、草原、沙漠等。各种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主要取决于植物自身的遗传特征和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在环境条件中,气候条件特别是湿度和温度对植物群落分布起着重要作用。同种类型的群落可以出现在气候相似的不同地区,如温带常绿阔叶林;而气候不同,群落类型则不同,如热带雨林、热带荒漠。

全球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稀树草原、红树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温带草原、荒漠、冻原。

2、中国生态系统多样性概况及类型

中国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此外,还有竹林和多种灌丛等生态系统。因此,中国的森林、草原、荒漠、水域等生态系统及其分布格局是中国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状态。

中国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全球生态系统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不同地区气候土壤条件下形成的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与全球的生态系统在群落的外貌、结构和组成方面有相似的方面,也有其特殊之处。

3、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演替序列的生态系统。

与自然系统相比,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群落或系统结构发生改变,生

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量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4、论述退化生态系统形成原因与恢复途径

退化生态系统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部分由于自然灾害,有时两者叠加发生作用。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由干扰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规模决定。对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人类活动进行了排序分析:发现过度开发占35%,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7%,生物工业占1%。自然干扰中外来种入侵(包括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火灾及水灾是最重要的因素。进一步分析指出,基于以下4个原因,人类进行生态恢复是非常必要的:①需要增加作物产量满足人类需求;②人类活动已对地球的大气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③生物多样性依赖于人类保护和生境恢复;④土地退化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5、论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

(1).极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总伴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反复的土壤侵蚀,其特点是土地极度

贫瘠,理化结构差,生境条件恶化。在这种条件下生态系统很难自然恢复,有针对性地分阶段进行综合治理是很必要的。对这类生态系统的整治策略,第一步就是控制水土流失,其次是因地制宜地种草种树,引进适宜的先锋植物,尽量利用乡土植物种类。在环境恢复后期阶段,对植物群落构建也要顺应演替规律,使天然恢复的自然力与人为促进结合起来。(2).次生林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次生林生态系统一般生境较好,或是植被刚被破坏而土壤尚未被破坏,或是次生裸地但已有林木生长,因而,其恢复的途径是按植被群落的演替规律,人为促进,顺应生态系统演替趋势。

主要措施有:

①封山育林,这是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措施。中国南北方均实施封山育林,可

为阔叶树种、针阔混交林创造适宜的生态条件,促使被破坏的林地的林木生长,由于顺应演替,群落恢复是持续性的。

②林分改造:为了促进森林的正向快速演替,可对处于演替早期阶段、或生产力低

下的林地进行林分改造。如南方马尾松疏林或其他先锋林中补种木荷、樟树等,以促使针叶林的快速演替,形成高生态效益的针阔叶混交林,进而恢复季风常绿阔叶林风貌。

③透光抚育成林前期阶段,对已生长着的一些建群树种进行透光抚育,择伐一些先

锋树种的个体,以促进建群种的生长。无论任何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措施,都以促进森林生产力、林分质量提高为目标,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3).废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采矿地的生态重建应以恢复生态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通常处理的步骤是先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废矿地生态系统进行处理,消除或减缓尾矿、废石对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影响,再铺上一定厚度的土壤。若矿物具有毒性,还需有隔离层再铺土,然后种上植物。对废矿地或其他污染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还要注意以下的两方面的技术:①化学改良:化学改良主要是指化学肥料、EDTA(乙二胺四乙酸)、酸碱调节物质及某些离子的应用;②有机废物的应用:污水污泥、泥炭、垃圾及动物粪便等富含N、P等有机质,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改良矿业废弃地,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4).沙漠或荒漠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首先应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其他水资源来营造绿地。一般在无林地段,利用有利的地形引水,建立人工林。根据林木的特性,人工诱导其根系伸展到地下水层,即行停止灌溉,使之依靠浅地下水维持林木生长,原来供灌溉的水源随之转移到新的营林地点,用以继续扩大绿地面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和其他水源,小型分散地进行人工地形集水,遵循荒漠自然植丛侵移规律,因势利导,营造绿地。

6、论述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

(1)就地保护

一般认为,就地保护(on site conservation)是生态系统保护最为有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的保护中起巨大的作用。就地保护途径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态系统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我国自然保护区始于1956年建立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

7 698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8.02%。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生物防治与生态系统的保护

生物防治是生态系统保护的另一有效途径。生物防治至少可以在3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①通过天敌的作用,将大面积发生的有害生物控制在一定的密度之下,可以对栖息地的恢复起促进作用;②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对于提高环境质量,减少污染,其效果是不容置疑的;③生物防治恰恰是针对外来有害生物而进行的。另外生物防治的生态学结果对于保护濒危植物也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从上述几个方面不难看出,生物防治是保护生态系统十分有效的途径。

(3)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整体运动的规律,应从整体上去保护才能发挥生态效益。我国大江、大河、大湖几乎都是跨行政省区的,对他们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却都是以行政省区为单位,划分负责,使流域固有的水文、气候、时空变化的整体性得不到体现。因此,在未来,我们应该树立全局观念和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的意识,打破行政条块分割局面,使生态系统保护更为有效。

(4)加强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

我国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面积大,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是当前最急迫的任务。我国已经开始了全面生态系统恢复和环境建设工作,根据当地生境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系统重建、恢复是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不仅要对大面积荒山荒地绿化,也要城乡绿化,同时进行大江大河沿线的防护林工程和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目前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就是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具体措施。

第7章物种保护的优先原则与生物多样性信息

1、简述中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标准与范围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4)制定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标准,并确定了优先保护名录1和名录2,根据名录,确定了以下保护内容:

1)需要保护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先保护区包括热带区域11个保护区、亚热带区域55个保护区、温带区域14个保护区,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地点23个。

2)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

具有生物多样性国际意义且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包括62种哺乳动物、43种鸟类、6种爬行动物、3种两栖动物、10种鱼类、2种昆虫和4种无脊椎动物(包括海洋无脊椎动物)。

3)需要保护的野生植物

具有生物多样性国际意义且需要保护的野生植物共有149种,其中菌类6种、裸子植物17种、被子植物126种。

2、生物多样性监测定义为:为确定与预期标准相一致或相背离的程度而对生物多样性进行

的定期监视。

物种监测包括对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外来种(exotic species)、指示种(indicator

species)、重点保护种(conservation-focus species)、受威胁种、对人类有特殊价值的物种、典型的或有代表性的物种的监测。

(1).关键种

鉴定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研究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根据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它们作用的动态变化。

(2).外来种

鉴定各种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的外来种,监测它们的扩散及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用GIS根据气候资料确定它们的适宜生境,预测它们可能扩散的地区。

(3).保护种

对濒危种、对人类有特殊价值的物种、典型生态系统的建群种或代表性物种的编目和监测,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有很多研究案例及监测计划和项目涉及到这个方面。

(4).指示种

一些物种可以敏感地反映环境的质量和变化,也可以指示群落的物种组成,可以认为它们是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种。对这些物种的分布、丰富度、种群的结构和动态进行编目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本身就可以指示生物多样性的状况。

第8章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

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一般认为,自然保护区是将山地、森林、草原、水域、滩涂、湿地、荒漠、岛屿和海洋等各种典型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及自然历史遗迹等划出特定区域面积,设置专门机构并加以管理建设,并作为保护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基地(天然实验室)。

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是一个人为划定的、需加以保护的特殊地理区域。

2、IUCN的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

保护区的类型取决于该特定地区生态系统、物种或种群受威胁的程度,以及管理机构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1978年,IUCN提出自然保护区的10种类型;1994年,IUCN重新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6种类型。目前,一般将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以下8类:

(1)科学研究保护区(scientific reserves)和严格保护区(strict nature reserves)

进行严格保护以供科学研究、教育和环境监测。这类保护区保持物种种群和生态系统过程尽可能在无干扰的状态下延续下去。

(2)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s)

用于科学、教育和游览的风景和自然优美的大型保护区,一般不为商业提供资源。

(3)国家自然遗迹和标志(national monuments and landmarks)

通常面积较小,为保护具有特殊国家价值的独特地区。

(4)野生生物管理庇护地(managed wildlife sanctuaries)或自然保护区

类似于严格自然保护区。但需要进行人为的控制以维护群落的特征和在允许的范围内有节制的获取。

(5)景观保护区(protected landscapes)

是为保护居民和土地相协调的具有国家意义的自然景观而形成的保护区。包括自然或半自然的文化性景观,反映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其土地利用方式而形成特殊景观的保护区。这类保护区为社会提供旅游和观光场所。

(6)自然资源保护区(resources reserves)

为未来综合利用当地资源,如水体、森林、野生生物等,在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建立的保护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可对当地自然资源进行有控制的利用。

(7)自然生物区(natural biotic areas)和人类学保护区(anthropological reserves)

维持当地人类传统社会生活方式,而不受现代技术外来干扰的保护区。通常保护区内的居民为了他们本身的需要进行狩猎和取用资源并进行传统的农业耕作。

(8)多重用途管理区(multiple-use management areas)

允许对自然资源的持续生产活动,包括水、野生动物、牲畜牧养、木材、旅游和捕鱼。

保护生物群落是与这些活动相一致的。

在上述类型中,前5类可认为是进行生物多样性生境管理的真正保护区。后3类则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管理的地区,但它们仍然含有许多甚至极多的当地原始种。这些管理区通常比保护区更大而可能更有特别意义,同时这些保护区通常也包含在大型管理区之内。

3、保护区的内部功能分区区划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一个全新的观点,在进行保护区内部区划时,一般分为3部分,即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

4、生境走廊:在相邻的保护区间建立同质生境条件和管理措施的走廊带(habitat corridor)——

保护区间的通道,将若干个小的或孤立的保护区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系统即

保护区网。这种生境走廊也称为保护区走廊或迁移走廊(movement corridor)。第9章迁地保护与动植物园管理

1、简要说明物种保护的主要途径及其之间的区别?

(1).就地保护(in situ preservation, on-site preservation)—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的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即一个人为划定的、需加以保护的特殊地理区域。

它的功能主要是:

1)为保护区境内的物种或亚种提供了免受人类经济活动干扰的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

中,被保护的物种保持了生存活力和应对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变化的挑战能力,

保持了继续进化的潜力。

2) 保护了生物群落的完整,保护了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使它们能更好地对环

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3)通过在保护区之间建立保护走廊,构成自然保护区网,为种群结构提供适宜的生境,

使种群间的基因得以交流,进而达到了保存物种遗传多样性的目的。

4) 杜绝了人类引种对当地物种构成的威胁。研究表明,在造成物种灭绝的众多因素中,

物种入侵是造成当地土著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5) 为科学研究、了解生物进化规律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并为研究种群、群落、生态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研究对象,更使检验保护生物学理论的实践成为可能。

6) 为人类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物种的遗传资源提供了天然的、内容丰富的基因库。

这些基因可以被用来改良农作物及家禽家畜的经济性状,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7) 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受保护的区域内营造一个不受非自然因素干扰的、自由运

行的完整生态系统,使许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自然历史(地质公园)与人类文化遗产得以合理保护。

(2).迁地保护(易地保护)(ex situ preservation, off-site preservation)—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如在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和树木园等处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

迁地保护的最终目标:为被保护物种在其原生地的正常生长提供支持,即建立自然状

态下可生存种群,增加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迁地保护并不是要代替自然状态下的物种,而是通过迁地保护措施,补充被保护的自然种群。

当迁地种群数量增加时,通过不断地释放迁地种群的繁育后代补充野生种群,以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通过人工管理迁地种群使其有效种群达到最大。如动物物种的迁地保护。植物迁地保护则侧重于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尤其是遗传基因的维持与遗传多样性的保护,要求尽可能避免驯化,虽有利用的含义,但它强调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比较的局限性

(1).种群规模。为防止遗传漂变,迁地保护种群至少要维持数百个个体。但在任何一个动物园和植物园中均做不到这一点。

(2).适应性。迁地保护种群可能对人为条件经历了遗传适应。例如,人工饲养下许多世代的动物可能由于动物园的食物发生了口器和消化酶的变化。当将这种变

化了的动物放回到野外时,它们可能难于取食它们的自然食物。

(3).学习技能。迁地保护种群的个体可能已丧失它们在自然环境生存的本领,可能不能在

野外长期存活。例如,笼养繁殖的动物,因无学习技能的机会,如将它们

再放回野外,可能不会识别野生食物或探测水源。

(4).遗传变异性。迁地保护种群可能仅代表该物种基因库的一个有限部分。例如一个笼养

种群的最初个体是从温暖低地收集来的,可能在生理学上就不能适应从前

由该种占据的寒冷高地。

(5).持续性。迁地保护工作需要连续的资金支持和稳定的政治制度。

(6).集中性。因为迁地保护工作有时集中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地方,存在着整个种群被突发

灾害如火灾、飓风或流行病摧毁的危险。

尽管有这些局限性,当一个物种的就地保护困难或不可能时,迁地保护可能是最好的或唯一的选择。

2、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

①一般来说,当物种原有生境破碎成斑块状(生境片断化),或者原有生境不复存在(生境

丧失)的情况下;

②当物种的数目下降到极低的水平,个体难以找到配偶的情况下;

③当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变化,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大熊猫生境中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大熊猫找不到足够食物而面临生存危机。

IUCN建议,当一个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低于1 000时(特别是高等、大型物种),应当将人工繁育、迁地保护作为保护该物种的一项措施。

3、动物园、水族馆和植物园概述

动物园、水族馆和植物园都肩负着相似的使命,即展示、保存、繁育动物和植物个体。这些机构既是物种迁地保护的场所(目的地),又是对公众进行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教育的基地。

动物园:

动物园是濒危动物个体保育的重要场所。动物园传统上是把重点放在大型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上,因为这些种类能引起一般公众的极大兴趣。这有忽视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巨大危险。但是,动物园能激发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热情。如果对保护野生动物有兴趣,公众就会捐钱,就会对政府施加压力。结果,终于促使设立了这些物种的自然保护区。

动物园宗旨:

——建立不再容易从野外捕捉到的稀有种和濒危种的活的种群。如果它们的自然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动物园养殖可能是许多种类存活的唯一机会。

水族馆:

公开的水族馆传统上都趋于展览一些稀有的和有引诱力的鱼类,再辅以海豹、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表演。由于全球范围内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灭绝也时有发生。因此,与动物园相似,水族馆也担负着公众教育和迁地保护的双重使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繁殖技术,如应用水产养殖技术、观赏鱼类养殖技术等来增加珍稀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繁殖,以便稀有种类能在水族馆中维持,在某时候放回到野外,而且水族馆的种类不需到野外采集。

植物园:

植物园的最初使命是搜集培育珍稀植物。现全球有1500家植物园,栽培着至少3.5万种植物,占世界植物种类的15%以上,加上温室、私人花园以及其他人工栽培的野生植株,在栽培条件下生存的植物种类达7万多种。植物比动物较容易保持在控制条件下。植物能容易地通过种子、扦插、根茎和组织培养定植。

但是,目前多数动物园和植物园存在许多问题,如:

①个体数太少,每一种珍稀濒危物种的数量太少,通常一个物种仅一两只个体,无法

形成有生存力的种群,需要不断从野外捕捉个体予以补充;

②遗传混杂,在许多动物园、植物园和野生动物园中,不同的亚种、不同的生态型常

常混养在一块,使得物种的遗传成分混杂;

③有意无意的人工选择导致迁地个体的形态、行为、生理状态等发生变化,有意识的

人工选择如选择驯服的野性弱的个体繁育,无意识的人工选择如提供人工食物和提供优越的环境等。

第10章生物入侵

1、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

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

2、土著种(本地种、乡土种)indigenous species ,native pecies;指在其过去或现

在的自然分布区域和扩散潜力范围内(即物种自然分布,或无直接间接引入或不

需要人类干预能够存活繁衍的范围)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

3、外来种alien/non-native/non-indigenous /foreign /exotic species:指出现在

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殖的、或没有直接

或间接引进、或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殖)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包括

能够存活下来并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4、生态入侵种alien invasive species: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定居下来的,

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并构成威胁的外来种。如喜旱莲子草、凤眼莲、微甘菊、松材线虫、美洲斑潜蝇、紫茎泽兰等。

5、如何防止生物入侵

(1)、揭示入侵种的实质

首先,加强有关生物入侵的研究,揭示入侵种的实质;其次,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有关部门和公众对其危害的了解与认识;第三,要加强检疫人员的培训,以掌握先进技术。(2)、生物入侵的防止

外来种一旦形成入侵的态势,其后果是严重而不详的。所以,有效的阻击外来种是防止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为此,“防止外来入侵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指南”列出了12条防止外来种入侵的指导原则。

1)防止外来种入侵,是最廉价、最有效和最可取的方法,应该优先使用。

2)即使在科学方面尚未肯定潜在的外来入侵的长远后果,也应该迅速采取行动,预防潜在

的外来入侵种的引进。

3)在采取行动,特别是预防措施时,必须把脆弱的生态系统(如岛屿)列为优先处理对象。

4)由于许多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都是无法估计的,所以任何引种工作,都必

须基于预防原则进行。

5)在考虑外来种的问题时,除非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此项引种是无害的,否则都应该被视为

可能有害。

6)外来入侵种会对各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外来入侵种引入的调控反应,部分应为

“污染者自负”的原则,而“污染”是指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损害。

7)对生物安全保障的威胁,是建立和执行全面的法律与制度框架的合理依据。

8)必须把无意引种的风险减至最低。

9)有意引种只能在获得有关组织和权威机构的授权后进行。授权过程必须基于生物多样性

的考虑,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必须防止未经授权的引种。

10)只有当对环境的正面影响超过实际和潜在的负面影响时,才能允许有意引入某个外来

物种。当应用在隔离的生境和生态系统,如岛屿、淡水系统或特有种分布中心时,这个原则尤其重要。

11)假如已有的经验表明,引入某外来种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绝灭或重大损失,则不该

允许有意引入该物种。

12)只有在没有任何乡土种能够达到引种所要达到的目的时,才可以考虑引入外来物种。(3)、入侵生物的清除和控制

当防止物种入侵的措施失败之后,应立即采取清除、抑制和控制等步骤,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清除的目的,在于彻底移除外来入侵种。控制的目的,则在于长期降低外来入侵种的数量或密度。抑制是其中一项特殊的控制措施,目的在于限制外来入侵种的扩散,并且把其活动范围遏止于指定的地理疆域之内。

1).入侵生物的清除

清除入侵种的有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或综合防治等。可根据入侵种的生物学特征和环境特点选择经济有效、对环境和其他物种不产生危害或危害较少的方法来清除外来种。

2).入侵生物的控制

控制入侵种的方法很多,但需有两个共同的因素:①预期达到的效果要有利于乡土种,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且被广泛接受;②需要有政府、管理和资金的支持。

6、中国外来入侵种具有如下的特点:

(1)涉及面积广

有关调查表明外来入侵种遍及全国各地,共283种,包括陆生植物170种,水生植物18种,陆生无脊椎动物33种,水生无脊椎动物25种,两栖爬行类3种,鱼类10种,哺乳类5种,微生物19种。

(2)已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多

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原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以看到外来种的入侵。其中以低海拔、低纬度的水生生态系统和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

(3)入侵物种类型多

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包含了各个分类阶元,从病毒、细菌到低等、高等植物,从低等无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都有入侵。

(4)无意带入的物种多

目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对生物入侵疏于防范,加之检疫技术尚有待完善,随货物、包装以及轮船压舱水无意带入我国的物种很多。例如豚草、松材线虫和美国白蛾等。

(5)有目的的引入物种多

我国早期的栽培和养殖物种的引入是通过民族的迁徙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交流实现。而目前,以提高经济收益、观赏、环保等为主要目的引种几乎涉及到了农业、林业、园林、水产、畜牧、特种养殖业等各个方面。

(6)入侵种的危害已经显现

外来种所造成的危害可以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指外来病虫害和杂草对农林牧渔业、交通等或人类健康造成损失等;后者是指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等造成的经济损失。

(7)在自然植被恢复和环境绿化过程中大量使用外来物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然而,我们在许多自然植被的恢复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使用外来物种,甚至在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恢复中也使用了外来物种,而这些物种常常是这些地区入侵种的重要来源。

第十一章生物多样新保护的有关法规、行动计划和国际组织

1、我国关于野生生物保护的法规主要有哪些?

(1)保护区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2)野生生物物种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家畜家禽防疫条例》、《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3)《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2、简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P184)

附:题型

1、名词或术语解释

2、填空

3、简答(不需要扩展)

4、问答(需要扩展)

5、图表分析(图表见书本)

6、论述

我国对于公众教育如何渗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略)

工人入场安全教育考试题(新版)

Carry out the relevant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of production safety, and do a good job i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production safety.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工人入场安全教育考试题(新版)

工人入场安全教育考试题(新版)导语: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有关法规、标准和规定,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 认真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协助领导贯彻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改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一、填空题每空2分 1、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必须戴()、佩带()、禁止穿()鞋、()鞋. 2、严禁攀附脚手架、()和乘做()或吊斗上下. 3、“三宝”是指安全帽、()、(). 4、上班前和工作过程中严禁()、操作时要集中精神,不得互相打闹嬉戏或()物件. 5、架子工在高处作业时必须有(),防止工具()伤人. 6、施工现场必须清洁整齐,各工序作业要做到活完、()、()并保持道路畅通,排水便利. 7、现场用电必须遵循一机、()、()、一锁、()的安全原则,临时用电线路不得搭设在()上. 8、起重作业时必须有()指挥,起重物下面严禁(). 9、手持照明灯必须使36V()的灯具.

10、电器开关厢及用电机械设备必须有()线. 11、机械设备转动部位,必须设置()、以免伤人. 12、使用人字高凳时,其下脚应钉()橡皮垫,两脚之间应设(). 13、在靠近外窗附近操作时,应戴好()系好() 14、凳高操作前,应检查架子搭设是否(),脚手架板铺设是否()不得有(),架子外侧应有挡脚板和(). 15、凳高操作时精神集中,不得从架子上往下扔()更不能做在护拦上(). 16、推小车时在过道拐弯及门口等处应注意小车() 17、手推车应平稳(),防止碰壁()、()、(). 18、清理基层时,不得从窗口、洞口向外乱扔()以免伤人. 19、待乘呼叫电梯时,不得将()伸出护拦外观察呼叫电梯,以免发生挤伤事故.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一遵三反是指:遵章守纪,反对违章作业,反对违章指挥,反对违反劳动纪律() 2、三宝是指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 3、安全电压为36V.()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90201

5.高血压就是___B_____。 A、单基因病 B、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线粒体病 E、体细胞病 6、基因表达时,遗传信息的基本流动方向就是__C______。 A、RNA→DNA→蛋白质 B、hnRNA→mRNA→蛋白质 C、DNA→mRNA→蛋白质 D、DNA→tRNA→蛋白质 E、DNA→rRNA→蛋白质 7.断裂基因转录的过程就是_____D___。 A、基因→hnRNA→剪接、加尾→mRNA B、基因→hnRNA→剪接、戴帽→mRNA C、基因→hnRNA→戴帽、加尾→mRNA D、基因→hnRNA→剪接、戴帽、加尾→mRNA E、基因→hnRNA 8、双亲的血型分别为A型与B型,子女中可能出现的血型就是___E_____。 A型、O型B、B型、O型C、AB型、O型 D、AB型、A型 E、A型、B型、AB型、O型 9、对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而言,男性发病率等于____C____。 A、致病基因频率的2倍 B、致病基因频率的平方 C、致病基因频率 D、致病基因频率的1/2 E、致病基因频率的开平方 10、从致病基因传递的角度考虑,X连锁隐性遗传病典型的传递方式为___E_____。 A、男性→男性→男性 B、男性→女性→男性 C、女性→女性→女性 D、男性→女性→女性 E、女性→男性→女性 11、遗传病中,当父亲就是某病患者时,无论母亲就是否有病,她们子女中的女孩全部患此病,这种遗传病最可能就是____C____。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X连锁显性遗传病 D、X连锁隐性遗传病 12、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就是___A_____的细胞学基础。 A、分离率 B、自由组合率 C、连锁互换率 D、遗传平衡定律 13.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一个生物细胞中, 这就是___D_____的细胞学基础。 A、互换率 B、分离率 C、连锁定律 D、自由组合率 14、当一种疾病的传递方式为男性→男性→男性时,这种疾病最有可能就是___C____。 A、从性遗传 B、限性遗传 C、Y连锁遗传病 D、X连锁显性遗传病 E、共显性遗传 15、一对糖原沉淀病Ⅰ型携带者夫妇结婚后,其子女中可能患病的几率就是___D_____。 A、1 B、1/2 C、1/3 D、1/4 E、0 D22 16、由于近亲婚配可以导致何种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增高最明显__B______。 A、AD B. AR C、XD D、XR E、以上均正确 17.父母都就是A血型,生育了一个O血型的孩子,这对夫妇再生育孩子的血型可能就是

智慧树知到《保护生物学》章节测试答案

1、目前全球严重退化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 答案:13 2、目前全球水量明显减少或被严重污染的河流约占河流总数的 % 答案: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全球目标 3、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两栖类约占两栖类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哺乳动物约占哺乳动物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鸟类约占鸟类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2章单元测试 1、昆虫雌雄二型是遗传多样性引起的。 答案:对 2、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的遗传变异,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答案:对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或进化潜能。 答案:以上都对 4、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答案:DNA 5、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该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则愈小,其进化的潜力也就愈小。 答案:×

1、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的许多药物都取自于野生的动物、植物,这些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答案:1644年 2、下列关于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的步骤,正确的是()①分组②选择调查范围③调查记录④归类⑤设计调查路线⑥整理 答案:爆炸 3、我们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是() 答案:正确 4、水葫芦从国外引进,在滇池里疯狂生长,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几乎灭绝。导致滇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答案:有意引入 5、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 答案:扬子鳄 第4章单元测试 1、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磷大部分的单向流动的,不能构成磷循环,因此磷酸盐资源也因而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答案:上述都正确。 2、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中的α多样性指数是用于以测度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沿着环境梯度变化的速率。() 答案:× 3、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它们均是生态系统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 答案:× 4、生态系统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其分布受制于自然条件,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大的格局上看,水分和温度状况是决定生态系统分布的主要因子。()

公司一级级安全教育考试题答案

公司一级安全教育考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 1.公司对三级安全教育规定为:一级(公司级)安全教育由(行政部)负责进行,时间不少于(16 )小时;二级(部门、车间)安全教育由(车间、部门)负责进行,时间不少于(16 )小时;三级(班组)安全教育由(班组)负责进行,时间不少于(8 )小时。 2.公司规定员工禁止在生产区和仓库(吸烟)。 3.带电设备起火,扑火的关键是先(关电);可燃液体起火时扑救的关键是(切断物料)。4.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是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5.我公司装置生产有毒有害物料主要有(酒精)、(胶水)、(三氯甲烷)等。 6.我公司使用的主要防护用品有(放毒口罩)。 7.我公司可燃液体着火时要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8.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二、判断题(每题6分,共30分) 1.上岗可以喝啤酒,干活可以穿拖鞋(×)。 2.在机器运行时,可以打扫转动部位的卫生(×)。 3.在打扫空压机皮带卫生时衣服要扣好,机器要停运(∨)。 4.新来公司员工只要接受公司、部门两级安全教育就可以上岗操作(×)。 5.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当立即报警(∨)。 三、岗位工人安全职责是什么?(20分) 答:(1)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2)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管理活动,自觉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熟悉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增强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3)有权制止、纠正他人的不安全行为,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4)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5)与本班组员工相互团结,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和帮助,互相监督和提醒,消除不安全的心理和违章冒险因素,以安全的态度和方式工作。

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

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卷 日期:部门: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燃烧是可燃物、助燃物、氧气三者条件同时具备并相互作用。-- (×) 2.灭火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燃烧的基本条件,采取一切灭火措施,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或终止燃烧的连锁反应,使火熄灭或把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最大限度减少火灾损失。------------------( √ ) 3、灭火器压力表的指针指向红色区域为正常。-------(×) 4、装卸酒精等易燃液体需穿防静电工作服,禁止穿带铁钉鞋。---( √ ) 5、对于易燃易爆容器的动火,可以先动火后办动火证。------(×) 6、湿手可以去接触电灯开关以及其它电气设备。--------(×) 7、严禁可能被人体触及部位的电源线带电部位裸露。------( √ ) 8、我国目前采用的安全电压等级有42V、36V、24V、12V、6V五个等级。在特别潮湿的场所或塔、釜、槽、罐等金属设备内作业装设的临时照明行灯电压不得超过24伏;----------------------(×) 二、单选题 1.对单位发生的事故,坚持以( B )原则进行处理。 A.预防为主 B.四不放过 C.五同时 D.三不放过 2.安全生产责任制要贯彻( A )的方针。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B以人为本 C安全第一,人人有责 D防患于未然 3.使用何种消防器材灭火时,可能会造成冻伤( C )? A.干粉 B.泡沫 C.二氧化碳 D.水 4.发生火警,拨打火警电话( B ) A.110 B. 6603119 C. 119 D.6603110 5.在酒精发放现场是否可以修车,敲打铁器?( D )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大全(一)

《医学遗传学》答案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染色体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体细胞遗传病 2、突变基因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细胞质 二、名词解释 1、遗传因素而罹患的疾病成为遗传性疾病或遗传病,遗传因素可以是生殖细胞或受精卵 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可以是体细胞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主要受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即由于一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 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呈孟德尔式遗传。 3、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畸变)所导致的疾病。 4、在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体细胞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第2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填空题 1、碱基替换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 2、核苷酸切除修复 二、选择题1、A 三、简答题 1、⑴分离律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每个生殖细胞中只有亲代成对的同源染 色体中的一条;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生殖细胞中只含有两 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对于亲代,其某一遗传性状在子代中有分离现象;这就是 分离律。 ⑵自由组合律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完全独立的分和随机,即自由组合 定律。 ⑶连锁和交换律 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彼此间连锁在一起的,构成一个连锁群;同源染色体上 的基因连锁群并非固定不变,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在配对联会 时发生交换,使基因连锁群发生重新组合;这就是连锁和交换律。 第3章单基因遗传病

一、填空题: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 2、系谱分析法 3、具有某种性状、患有某种疾病、家族的正常成员 4、高 5、常染色体、无关 6、1/4、2/3、正常、1/2 7、半合子 8、Y伴性遗传9、环境因素10、基因多效性 11、发病年龄提前、病情严重程度增加12、表现型、基因型 二、选择题——A型题 1、B 2、A 3、C 4、D 5、D 6、A 7、D 8、B B型题 1、A 2、D 3、B 4、C 5、D 6、C 7、B 8、C 三、名词解释: 1、所谓系谱(或系谱图)是从先证者入手,追溯调查其所有家族成员(直系亲属和 旁系亲属)的数目、亲属关系及某种遗传病(或性状)的分布资料绘制而成的图解。 2、先证者是指某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医生或遗传学研究者发现的罹患某种遗传病的患 者或具有某种性状的成员。 3、表现度是基因在个体中的表现程度,或者说具有同一基因型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 的不同部位,由于各自遗传背景的不同,所表现的程度可有显著的差异。 4、外显率是某一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或纯合隐性基因在一个群体中得以表现的 百分率。 5、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使个体的表型恰好与某一特定基因所产生的表型相同或相似, 这种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表型称为拟表型。 6、遗传异质性指一种性状可由多个不同的基因控制。 7、一个个体的同源染色体(或相应的一对等位基因)因分别来自其父放或母方,而表 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因此所形成的表型也有不同,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印记或基因组印记、亲代印记。 8、杂合子在生命的早期,因致病基因并不表达或虽表达但尚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临床症 状,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后才才表现出疾病,这一显性形式称为延迟显性。 9、也称为半显性遗传,指杂合子Dd的表现介于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dd的表现 型之间,即在杂合子Dd中显性基因D和隐性基因d的作用均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三级安全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公司级)

三级安全教育考试试题 三级安全教育考试试题(公司级) 单位: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5分) 1、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是企业安全教育的基础制度,三级教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采取强制手段对本国公民实施的三大安全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的消防工作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正式颁布实施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 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通过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 7、“三不伤害”活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危险识别和评价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生产过程中的“三违”现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国家标准(GB2893-82)中规定的四种安全色是_________。 A、红、蓝、黄、绿 B、红、蓝、黑、绿 C、红、青、黄、绿 D、白、蓝、黄、绿 2、电焊作业可能引起的疾病主要有________。 A、电焊工尘肺 B、气管炎 C、电光性眼炎 D、皮肤病 3、漏电保护装置主要用于___________。 A、减小设备及线路的漏电; B、防止供电中断; C、减少线路损耗; D、防止人 身触电事故及漏电火灾事故。 4、在密闭场所作业(O2浓度为18%,有毒气体超标并空气不流通)时,应选用的 个体防护用品为__________。 A、防毒口罩; B、有相应滤毒的防毒口罩; C、供应空气的呼吸保护器; D、防

建筑工人安全知识考试试题---_--答案

安全知识考试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1.“三不违”是指: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不违反劳动纪律。2.安全产生管理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3.“三不伤害”是指: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 4、.高处作业指的是凡在坠落高度基准2 米以上(含2 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采用三级配电箱是指总配电箱、二级分配电箱、开关箱。 6、电工在停电维修时,必须在闸刀处挂上“正在检修,不得合闸”的警示牌。 7、氧气瓶和乙炔瓶使用时不得倒置,两瓶间距不得小于5 米,距明火间距不得小于10 米。 8、安全带的正确使用方法为:高挂抵用。 9、电焊机一次线的长度不能大于5 米。 10、施工现场拆除作业中,要严格按照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的顺序逐层拆除。 二、判断题 1、新工人上岗前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必须经过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重新上岗、转岗应再次接受安全教育。(“) 2、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高处作业人员在无可靠安全防护设施时必须系好安全带。(“) 3、在施工现场或生活区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私自拉接电线。(X) 4、发现有人触电时,应首先施行急救再拉电闸断电或用木方等不导电材料将触电人与触电器部位分离。(X) 5、起重吊装作业应在作业区周边设置警戒,并设置明确标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6、可以采用大面积撬落的方法拆除模板,无关人员可进入拆模现场。(X) 7、在电梯承台或井架平台卸料完后,及时关好安全防护门。(“) 8、可以攀爬龙门架、处用电梯、塔吊塔身或穿越龙门架、井字架。(X ) 9、可以使用物料提升机载人上下。下层作业人员可以在防护栏杆、平台等的 下方休息。(X) 10、高处作业,不准上、下抛掷工具,材料等物,不得在高处作业下方操作,

医学遗传学试题

绪论 1.遗传病最基本的特征是() A.先天性 B.家族性C.遗传物质改变 D.罕见性E.不治之症 2.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遗传病() A.单基因病B.多因子病 C.体细胞遗传病D.传染病E.染色体病 3.医学遗传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 A.遗传病B.基因病C.分子病D.染色体病E.先天性代谢病 4.遗传病是指______。 A.染色体畸变引起的疾病 B.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C.基因缺失引起的疾病 D.“三致”物质引起的疾病 E.酶缺乏引起的疾病 5.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都是在______的基础上发生的。 A.微生物感染 B.放射线照射C.化学物质中毒 D.遗传物质改变 E.大量吸烟 绪论1.C 2.D 3.A4.B 5. 基因和染色体 1.科学家还发现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基因序列只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______。 A.10% B.2% C.1% D.5% E.3% 2.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是______,由编码的外显子和非编码的内含子组成,二者相间排列。不同基因所含内含子数目和大小也不同。 A.复等位基因 B.多基因 C.断裂基因 D.编码序列 E.单一基因 3.每一个内含子的两端具有广泛的同源性和互补性,5′端起始的两个碱基是GT,3′端最后的两个碱基是AG,通常把这种接头形式叫做______。 A.GA-TG法则 B.G-A法则 C.T-G法则 D.G-G法则 E.GT-AG法则 4.单拷贝序列又称非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中仅有单一拷贝或少数几个拷贝,单拷贝序列的长度在______之间,其中有些是编码细胞中各种蛋白质和酶的结构基因。

A.800bp~1000bp B.400bp~600bp C.600bp~800bp D.500bp~700bpE.1000bp~1200bp 5.在基因组的间隔序列和内含子等非编码区内,广泛存在着与小卫星DNA相似的一类小重复单位,重复序列为______,称为微卫星DNA或STR,如(A)n/(T)n、(CA)n/(TG)n、(CT)n、(AG)n等。 A. lkb~5kb B.2bp~6bp C.l0bp~60bp D.l5bp~100bpE.l70bp~300bp 6.Alu家族(Alufamily)是短分散元件典型的例子,是人类基因组含量最丰富的中度重复顺序,占基因组总DNA含量的3%~6%,长达______,在一个基因组中重复30万~50万次。 A.170bpB.130bp C.300bp D.500bp E.400bp 7.所谓的KpnⅠ家族,形成______的中度重复顺序,拷贝数为3000~4800个。 A.1.9kb B.1.2kb C.1.8kb D.6.5kb E.1.5kb 8.现已确定,人类有3万~4万个蛋白编码基因。在每一种细胞中,编码蛋白质序列仅有_____左右专一表达。 A.10% B.2% C.12%D.14% E.5% 9.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在于。 A.有丝分裂发生在体细胞,减数分裂在各种细胞中都存在 B.有丝分裂细胞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减数分裂DNA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两次 C.有丝分裂结束后,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相同的细胞,减数分裂结束后,形成四个不同的子细胞。 D.两种分裂结束后,DNA含量都减半 E.两种分裂结束后,遗传物质保持不变 10.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发生于。 A.细线期B.偶线期C.粗线期 D.双线期E.终变期 11.下列哪一观点在Lyon假说中没有体现出来? A.失活的X染色体是随机的B.失活的X染色体仍有部分基因表达活性

保护生物学习题答案

保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3)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生境和生物群落所组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4)最小生存种群: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该种能在1000年之有99%的几率保存下来的最小种群数量,叫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5)恢复生态学: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提出,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6)生态灭绝:当一个种的数量减少到,其对群落其它成员的影响微不足道时认为是生态灭绝。 (7)创始者效应:是指几个个体离开大群体而建立一个新种群,这个特殊的遗传瓶颈效应。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体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种群间或同一种群的遗传变异。 (9)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11)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指导致物种灭绝的一种强烈干扰作用(如人为干扰、物理干扰),在这种干扰的基础上,竞争、捕食、被捕食和病菌寄生等生物因素起作用,使物种灭绝。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引起物种灭绝。 (12)野外灭绝:经过科学调查在某个种原分布区和一切可能的分布区,已经没有存活的个体,但有栽培(或饲养)的种群的物种,认为该物种已经野外灭绝。(13)功能群::是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相似的作用,集合中的成员之间互相替代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生态过程的执行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14)有效种群数量:是可生育成体的有效数量。 二、填空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潜在利用价值、伦理价值。 2.按不同的分类依据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若按系统与外部环境联系的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隔离系统;若按人类的影响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3.生物性公约又称为里约热卢公约,是 1992 年在巴西签定的,中国在 1992 年加入该公约。 1IUCN确定的濒危物种是指不久的将来具有高度的灭绝可能性的物种。 4、动态种群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的种群和若干个附属的种群。 5、恢复生态学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不行动;恢复;重建;替换等4项。 6、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命名的物种约为 140-170万种?预计世界上现存物种数在 1000-3000万种之间。 7、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组成。 8.《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又称为华盛顿公约,在美国签定的,中国在 1980 年加入该公约。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 答:(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上的多样性。 2.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及研究遗传多样性有哪些意义? 答:(1)广义的遗传多样性可泛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包括不同物种的不同基因库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1分) (2)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物种的遗传变异。种的遗传变异既包括群体的个体间变异,也包括群体间或群体系统、地理宗、生态型、变种、亚种间以及农作物品系、品种间的遗传差异。(1分) (3)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3分) ①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史; ②探究现存生物进化的潜能; ③可以评估现存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 ④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 ⑤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 ⑥指导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 3.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答:(1)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1分) (2)物种原有生活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1分) (3)当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恶化时;(1分) (4)IUCN 建议当一个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低于1000 只时,应当将人工繁育迁地保护作为保护该物种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些物种仍有许多个体,但却面临着生存危机,这种情况下应当考虑实施迁地保护。(2分) 4.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及任务? 答:(1)展示生态系统的本底 (2)保存生物多样性 (3)提供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开展宣传教育的课堂 (5)人类游憩的场所 (6)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7)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示 (8)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5.关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有哪些主要假说?每个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冗余种假说:该假说认为保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需要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阈值,当生物多样性水平低于阈值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稳定性降低。当生物多样性的水平高于阈值时部分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即出现冗余物种。

一级安全教育考试题答案教学提纲

一级安全教育考试题库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在建筑生产中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是() A、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B、群防群治制度 C、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D、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2、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方针是()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B、质量第一,兼顾安全 C、安全至上 D、安全责任生于泰山 3、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关键是()。 A、健全、完善 B、分工明确 C、贯彻落实 4、在建筑施工工地,各种垂直运输接料平台,除两侧设防护栏杆外,平台口应设置()。 A、安全门 B、活动防护栏杆 C、固定防护栏杆 D、防护立网 5、悬空大梁钢筋绑扎,必须在()操作。 A、支撑件上 B、操作平台上 C、横杆上 D、满铺脚手板的支架上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国家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制度。 2、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目的之一。 3、安全技术交底工作是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职责落实的法律要求,要严肃认真,不能流于形式。 4、施工电梯和脚手架与建筑物通道的两侧边,必须设。

5、PE线上严禁装设,严禁通过工作电流,且严禁断线。 三、判断题(每题4分,共20分) 1、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部负责,社会监督支持。”() 2、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后可从事一切建筑活动。() 3、在焊接作业中,如发生火灾事故,则管理者、监督者和操作者共同承担责任。() 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中规定,在同一供电系统内,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允许部分设备作接地保护,另一部分设备保护接零。() 5、钢模板的荷载试验是检验模板强度。() 四、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工程项目部安全技术交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2、简述预防为主的主要内容? 答:

工人安全教育考试试卷

工人安全教育考试试卷 施工单位:项目名称: 姓名:班组:工种: 答卷时间:年月日成绩: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安全法》规定:建筑施工作业人员有权获得安全生产所需的 ,对危及生命安全和人身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 2、《建筑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劳动安全生产制度,加强对职工安全生产的教育,未经安全生产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3、我国的安全生产八字方针是、。 4、施工现场“三宝”指,,。 5、建筑施工的“四口”指,,,。 6、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服从和管理指挥,遵守不违章不违章。 7、作业高度在以上时,必须系好安全带,未满岁,有、、的人严禁高处作业。 8、开关箱周围不准堆放杂物,与被控制的固定电气设备水平距离不超过,以便发生故障时及时切断电源。 9、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和五类伤亡事故为建筑业常发的事故。 10、正确戴安全帽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帽衬与帽壳应有一定间隙,不能紧贴;二是。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安全法》规定: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 A、安全卫生设施 B、劳动防护用品 C、劳动防护工具 2、《安全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

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 A、安全宣传标语 B、安全宣教挂图 C、安全警示标志 3、下列电压中最大安全电压值是()。 A、42V B、36V C、53V D、45V 4、移动操作平台的面积不应超过( ) 。 A、10m2 B、5m2 C、15m2 D、8m2 5、高处作业的施工人员,应()。 A、佩戴安全带和安全帽 B、佩戴安全带和安全帽,穿防滑鞋 C、佩戴安全带和安全帽,穿防滑鞋和紧口工作服。 6、施工现场各工种进行上下交叉作业时,()。 A、作业人员可以在上下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 B、下层作业人员可以与上层在同一垂直方向上作业 C、上下层不得在同一垂直作业面上操作 7、使用机械设备,作业完毕操作人员离开时,必须()。 A、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 B、拉闸断电 C、注意防雨措施 8、高处作业对工具和使用材料的要求是()。 A、使用的工具用手拿牢,不用的工具放稳。拆下的材料往下扔时,必须有人监护 B、使用的工具应拿牢,暂时不用的工具装入工具袋。拆下的材料采用系绳溜放到地面,不得抛掷 C、使用的工具应拿牢,暂时不用的工具装入工具袋,拆下的长料用绳溜放,短料抛掷时应有人监护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 1、操作者必须执行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对违章作业的指令有权拒绝,并有责任制止违章作业。() 2、特种作业人员如电工、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方准上岗作业。() 3、高处作业时,连接件或工具可放在箱盒、工具袋、模板或脚手板上。() 4、发生事故后,所有施工人员有责任保护事故现场。()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

2016级专科、高起本《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2016级专科、高起本《医学遗传学》试题 1、下列哪一核型是猫叫综合征的核型( ) A(46,XX,del(5)(p15) B(46,XY,del(1)(q21) C(47,XY,,21 D(45,X E(47,XXY 2、一个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婚配,代代保持不变的是( ) A(表现型频率 B(基因型频率 C(基因频率和表现型频率 D(发病率和死亡率 E(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3、一些先天性代谢病的患儿周身或汗尿中会散发出特殊的异味,周身散发出鼠臭 (腐臭味)的患者可能是( ) A(胱氨酸尿症 B(苯丙酮尿症 C(半乳糖血症 D(枫糖尿症 E(尿黑酸尿症 4、杂合子的表型介于纯合子显性和纯合子隐性表型之间,这种遗传方式称为( )

A(共显性遗传 B(外显不全 C(完全显性遗传 D(不完全显性遗传 E(拟显性遗传 5、下列哪种情况不是产前诊断的指征( ) A(夫妇一方为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的孕妇 B(35岁以上高龄孕妇 C(因社会习俗要求预测胎儿性别者 D(羊水过多或过少的孕妇 E(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或死胎史的孕妇 6、羊水取样用于产前诊断的最适合的时间是妊娠的( ) A(16,20周 B(9,11周 C(10,12周 D(10,20周 E(20,24周 7、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A(同时发生于后期? B(同时发生于后期? C(后期?和后期?都出现 D(在中期? E(在M期 8、在遗传咨询中,如父母表型正常,但均是某AR遗传病基因的携带者,则他们 的子女中发生该遗传病的概率是( ) A(1/2 B(1/3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作者:————————————————————————————————日期:

《保护生物学》教案 课程:考察课,开卷考试90分钟 第一章保护生物学概论 由于受现代人口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影响,目前全球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等严重的危机。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世界的重要发展战略。保护生态学的目标是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物种濒危机制和保护策略,以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从而到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命维持系统的最终目的。(PPT1+课本P2) 总结(知识摸底) ——保护生物学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为主线,探讨了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系,以及保护生物学的起源特征和发展;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介绍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重点论述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形成和物种灭绝的机理;阐述了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物种保护原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管理,以及物种迁地保护方法和措施;最后介绍了与自然环境保护及环境合理开发,特别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与公约。 (PPT2)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我国始终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 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简介?1什么是保护生物学 PPT讲解定义《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是从保护生物及其环境的角度出发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环境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与进化等自然科学。

一级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一级安全教育试卷_一级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2、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 3、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安全生产法》正式颁布实施的时间为。 5、凡从事有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要自觉遵守,正确使 用和维护职业防护用品。 6、“三不伤害”活动指的是、、。 7、生产过程中的“三违”现象是指、、。 8、操作工的六严格是:严格执行交接班制、、严格控制工艺指标、、、。 9、甲醇为甲类易燃易爆物质,一般爆炸下限越低,发生爆炸的 危险性越。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国家规定的安全色中,表示禁止的颜色是()A.蓝色B.绿色C.黄色D.红色2、易燃液体的 爆炸极限越宽,其危险性越,爆炸下限越低其危险性越,闪点越低,其危险性越。 ()A.大.小.小B.大.大.大C.小.小.大D.小.小.小3、国家规 定的人体特殊环境安全电压是V。 ()A.36B.24C.12D.484、某化工厂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死亡15人并摧毁了上亿元的设备。接到事故报告后,厂领导组织采 取了如下行动。下列项不属于发生事故后应立即采取的行动。 ()A.将临近易燃物移走,防止事故扩大,并保护现场B.对 轻伤者实施急救,将死伤者送进医院C.及时、如实向当地负有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事故情况D.组织事故调查,并处

理责任人5、在生产、使用、储存氧气的设备上进行动火作业,氧 含量不得超过()。 A.21% B.18% C.23% D.16%6、动火期间距动火点内不得排放各类可 燃气体;距动火点内不得排放各类可燃液体;不得在动火点范围内 及用火点下方同时进行可燃溶剂清洗或喷漆等作业。 ()A.20m.15m.10mB.30m.15m.10mC.30m.20m.10mD.30m.15m.5m8、作业高度在m≤h<m时.称为三级高处作业。 ()A.2m.5mB.5m.15mC.15m.20mD.15.30m9、粉尘作业时必须佩戴。 ()A、棉纱口罩B、防尘口罩C、防毒面具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加强企业管理,对工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纠 正各种违章违纪现象,是企业安全管理第一位的任务。 ()2、因工作需要,可将新员工直接安排到生产岗位跟师傅工作。 ()3、存在可燃性物料岗位的员工,上岗时不准穿化纤工作服 和带铁钉鞋和容易起静电的物品,禁止携带火种进入工作现场。 ()4、运输化工产品的驾驶员无需针对化工生产进行安全教育。 ()6、被液体烧碱溅在皮肤上可以用盐酸去中和。 ()7、因工作后手和衣物沾满润滑油,可用汽油清洗。 ()

建筑工地工人安全教育考试考试试题.doc

江苏新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地工人安全教育考试试题 班组: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60) 1、安全方针:、、、 2、三宝:、、、 3、四口:、、、、 4、五临边:、、、、、 5、五大伤害:、、、、、 6、三违:、、、 7、三不伤害:、、、 8、工人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佩戴,上岗作业前须先进行三级、 (、、。)安全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凡变换工种的,必须进行新工种安全教育。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20 分) 1、建筑工人安全职责要求,牢固树立的意思。 ①安全生产人人有责②安全生产与已无关 ③安全生产主要是领导的责任④安全生产要做好表面工作 2、建筑工人要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认真落实安全防护设施的高处、悬崖和陡坡施工,必须系 好。 ①腰带②脚手架③安全带④安全帽 3、施工现场、洞口、设置防护拦或防护板、通道搭设层防护栅。 ①一②双③三④四 4、安全防护设施,。 ①不得擅自拆动②便于施工,可以随意拆除 ③可以跨越④可以不设 5、施工现场实行式管理。 ①敞开②军队③层次④封闭 6、施工用电实行式管理。 ①一机一闸②一机一漏③一机一箱④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7、熔断丝应与设备箱匹配,。 ①可以用铁丝代替熔断②可以用铜丝代替熔丝

③可以用电线代替熔丝④严禁用其它金属代替熔丝 8、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人事危险作业职工办理,支付保险费。 ①健康证②计划生育证③意外伤害保险④医疗保险 9、高处作业:根据 B3608-83 的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高米以上,深米以下(含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①2 米、2米、2 米②1.5 米、 米1.5 米 1.5 ③3 米、3米、3 米④4米、4 米、4米 10、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周岁的未成年人。 ①十四②十六③十八④二十 三、判断题:(请在你认为正确的语句后找“√” ,错误的语句后打“×” ,( 20 分) 1、由于现场无专用民工宿舍,可以在工建工程内临时住人。() 2、食堂浊正规营业场所,可以不办理卫生许可证。() 3、施工不忧民,夜间施工要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4、施工现场必须采用三相五制。() 5、施工现场动用明火必须有审批手续和监护人员。() 6、施工现场除指定地点外,作业区禁止吸烟。() 7、进场作业人员应具备有效的身份证、务工证、计划生育证、严禁使用无证人员和童工。 () 8、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9、工人有权越级报告一切违章违纪行为。() 10、加强文化知识、安全知识、操作技能及法制知识等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技术素 质和自身防护能力,是保证建造业健康发展当务之急。() 江苏新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地工人安全教育考试试题 班组:姓名:分数: 三、填空题:(60) 1 安全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 三宝:安全帽、安全网、安全带、 3 四口:预留洞口、楼梯口、电梯口、通道口、 4 五临边:在建工程的楼面临边、屋面临边、阳台临边、升降口临边、基坑临边。 5 五大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土方塌落、 6 三违:违章操作、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医学遗传学试题

医学遗传学试题。() 医学遗传学试题。(2)2011-02-1321:32■为何嫡亲婚配中,子代AR病发病风险明明增高? 近亲立室是指3~4代以内有共同先人的个体之间的婚配,由于他们之间可能从共同先人传来某一基因,以是他们基因不异的可能性较常人要高很多,如堂兄妹间基因沟通的可能性为1/8,假如某AR的发病率为1/10000,那末堂兄妹间婚配子代的发病风险是1/50×1/8×1/4=1/1600,而随机婚配则是1/50×1/50×1/4=1/10000,近亲婚配的风险峻超出跨越6.25倍。 ■一对佳耦皆是聋哑却生出两个一般孩子,这是甚么缘由? 这是遗传异质性的缘故原由。虽然配偶两边是先本性聋哑,但他们多是由分歧的遗传根本而至。 ■临床上看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在其同胞中所占比例要高于1/4,这是为何? 当一对夫妇都是某种隐性遗传病的携带者,他们又只生一个孩子。孩子无病时,不会救治,不会列入医生的统计中;假如孩子患病,他们迁就诊,所以在一个家庭中医生能看到子女隐性遗传病的比例将为100%,当一对夫妇都是隐性遗传病携带者时,他们生两个孩子时,这两个孩子都出有病的机率为3/4×3/4=9/16,在这种情形下,他

们不会找医生救治,所以,也不会列进大夫的统计中。两个孩子有一个孩子发病的机率为1/4×3/4×3/4×1/4=6/16;两个孩子都发病的机率为1/4×1/4=1/16,因而,总的估计,在其生两个孩子的家庭中,子女患AR病的比例不是1/4,而是近于1/2。在生育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中亦存在这种偏偏倚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一个女性的弟弟和娘舅都患DMD,试问这个家庭中DMD基因是不是由遗传仍是突变而来?谁是一定的携带者?谁是可能的携带者?这位女性婚后所生儿子中,遗传DMD的风险如何? 由遗传而去的。该女性的外祖母及母亲是必定的携带者,该女性是可能的携带者,可能性为1/2,其所生儿子中有1/4可能患DMD。■一对夫妇听力正常,生养1个先天聋哑的孩子;另外一对夫妇皆为先天聋哑,他们所生3个孩子都正常。为什么呈现两种遗传征象? 一对夫妇听力正常却生了一个先天聋哑的孩子,是由于这对夫妇都是统一聋哑基因a的携带者,Aa×Aa→3/4正常(AA、Aa)、1/4聋哑(aa),是以这样的婚配方式子女有1/4的患病风险。另一对夫妇皆为聋哑而子女都不聋哑,这是遗传分歧性而至,双亲的基因型分别设为Aabb、aaBB,Aabb×aaBB→AaBb,子女为致病基因a、b的携带者,但表型正常 ■试比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和X连锁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和Y连锁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和X连锁显性遗传病对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