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绝句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绝句

(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两首—绝句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色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

语文(S)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5 古诗两首语文(S)教学设计 教课板材:语文(S)三年级上册文:25 古诗两首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安排两首古诗。《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诗歌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的“蓑笠翁”形象, 读后让人感动和回味。《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是诗人在风雪之夜投宿到一户贫穷人家的情景。寥寥几笔,诗人便把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生动地反映出山村人民生活的贫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的画面,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径、踪、孤、翁、暮、宿、柴、犬;要求会写的字有: 径、踪、翁、钓、宿、柴、闻、犬、归。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课前准备: 1. 教学挂图、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江雪》) 一、借助插图,导入新课 (一)出示挂图(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二)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江雪》,写的是唐朝诗人柳宗元雪天江边所见。 (三)简介诗人柳宗元。(展示课件第三屏)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 1.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读准生字读音。 2. 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 检查自读情况。 (二)了解诗意 1. 自读诗句,借助课后注释和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2. 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 文的方法,解释字词的意思。 3. 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诗句,披文入情 (一)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练习朗读。《江雪》这首诗押“e”韵,并 且是一、二、四句押韵,读起来节奏感强。(展示课件第四屏) (二)分小组讨论诗句所描写的景色:(展示课件第五屏步骤一) 诗的前两句,诗人用“千”“万”“绝”“灭” 等字,描画出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诗的后两句,勾画出“独钓寒江”的“蓑笠翁”形 借助插图导入,形式活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的活力。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引导 学生自己去自读自学诗句,去想象和感受,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领悟能力。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前一 环节基础上对诗歌的精读精析,让学生在理解了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语文(S)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5 古诗两首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部编人教版(新版)2020年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花的学校

(教学反思参考2)花的学校 《花的学校》是一篇优美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用拟人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 教学中,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写字,甚至细化到每一个笔画,当然个别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个别同学进行了手把手的书写指导,让他们感受笔画的起笔与收笔的要领。我想,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字会有很大的进步的。 其次,我结合课文的特点,进行朗读指导。本课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因而我将教学重点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上,让学生走进课文,真正理解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并从中读出滋味,升华情感。

(教学反思参考2)学会查“无字词典” 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一个人除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需要接触社会和自然。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书本上的知识得到检验,另一方面也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具有直观性,从而在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今,对于语文这门学科,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生活处处皆语文”。今天我教学的《学会查无字词典》就是一篇教学生如何学习语文的文章,该文内容浅显,语句平白,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充分利用导学单,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 导学单上的内容,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展开,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字,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自主读文,完成导学单上的习题。在课前,我进行了检查,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有了第一手资料,这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定位教师角色,力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又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在教学三至八自然段时,关于理解“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两词语的意思时,我没有直接说出意思,而是让学生自主理解,在合作中领会“无字词典”和“有字词典”的意思,并从中领悟二者在解释方面的作用有何不同。[*#~&^] 学生在交流中,能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有时说的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敢于思考、敢于发言的精神就值得赞扬。因此,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表扬学生说得好,并且告诉学生,我们理解词意,目的就是要弄清楚这个词语表达的现实生活的

小学语文_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 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体会春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春天的美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古诗 看图猜古诗 【课件以淡出的形式出示古诗。】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图入诗,先让学生通过课文插图感受图中景色,初步感受诗人看到的美景,体会诗人的心情。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感知:我们用许多的语言描述的画面诗人仅用寥寥数语就能写出来,而且意境更加深远,初步给学生渗透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 (二)认识作者 (三)检查预习 同学们读的这么认真,可是古诗中的生字宝宝你们认识吗? 【课件出示需要认读的单个去拼音生字。】 先自己读一读吧。 同桌展示读。 打地鼠游戏读。 交流识字方法:同学们能读准字音,字形你们记住了吗?我们来做认字形小游戏。 (四)朗读关: 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课件直接出示古诗。】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习,以读促认,以读带记。生字的认读是初级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自己读、带拼音度、去拼音读等各种方式认读,让学生多和生字见面,加深印象。通过翻版游戏、罗盘认读游戏这样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 (五)、看视频,回答问题 1.这首诗是关于哪个季节的? 2.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六)理解关

教师根据展示四句诗及图片: 1.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这幅画面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 【课件展示黄鹂在柳枝之上的图片。】 2.黄鹂翠柳,几声鸣叫,好美。这里的“鸣”是(叫)的意思。让我们来听听黄鹂的叫声吧。这么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句诗描述出来就是: “两个黄鹂鸣翠柳” 【课件点击图片上方空白处,淡出显示“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 一行白鹭上青天 1.学生描述: 一行白鹭向天上飞去。 2.白鹭上青天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3.看着这幅图,谁给我们说说,“上”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 4.白鹭腾空,向着青天飞去,似乎要去触摸那湛蓝的天空。诗人诗情呼到:一行白鹭上青天。 【课件点击课文插图上方,淡出效果显示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过渡:这么美丽的景色,难怪诗人如此愉悦了。那么诗人还看到了哪些景色。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景象。 透过窗户看到西岭雪山千年不化得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万里而来的船只。 2.西岭雪山是什么呢? 3.这么美丽的雪山,让我们也来做一次诗人,去欣赏。 (学生透过窗户,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感悟。) 诗人透过窗户看雪山,雪山美景如同印在窗户中成为一幅美景,诗人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含”。 4.诗人透过窗户,不仅看到了西岭雪山千年不化的积雪,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门口停泊着不远万里而来的船只。) 5.万里船是指船长万里吗? (学生反驳:当然不是,是从万里之外而来的船只。)、 6.这船只,也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 (诗人的家乡而来。表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7.多么美丽的春景,让我们配乐来朗诵感受春的美吧,诗人的愉悦吧。 【课件出示古诗,点击图形播放背景音乐。】 (七)、朗诵关 把你当做杜甫,再次朗诵这首诗吧。 古诗新唱。 (八)作业:古诗配图 3.让我们随着朗诵,再次走进这美丽的画卷吧。 (五)、体会诗中的“声”“动与静”“色”。 1.师:这首绝句被誉为千古绝句,还因为它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美丽画卷。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文中哪个字写动?哪些词语绘色?【课件出示诗句和问题。】 (学生上台展示画出表现动静、声色的词。)

S版小学语文第五册 13. 古诗两首之《绝句》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S版小学语文第五册13. 古诗两首之《绝句》观摩课教案与教 学反思 教材分析 《绝句》是S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仅有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之意于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它通过描写春天里杜甫草堂附近的春色,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喜爱,表达了诗人愉悦之情。 学情分析 《绝句》首古诗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预计学生对“窗含”“西岭”“东吴”等词很难理解,还有对这首古诗的最后两句也很难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然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能正确认读诗中的生字,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2、通过预习并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3、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诗歌,能正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西岭”“东吴”等词及相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2012-11-411:46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介绍作者,然后,我再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引入画面之中,从而导入古诗的学习。 2、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3、教学时,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学生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音律、节奏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4、由于我在引导学生品赏古诗的美这一环节,用多了一点时间,所以导致这一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显得仓促了一点。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学反思1 《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三首古诗词,《绝句》这首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我抓住了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我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古诗,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图片,小组交流领悟作者描绘了衣服怎样的画面。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春的生机与和谐。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不足之处我缺乏教学激情,致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参与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意境幽远,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如临其境。因此我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读,以读解义、以读悟情。结合注释理解了“三两枝”、“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意思。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三衢道中》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山中景象”,做一回曾几吟诵这首诗,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的改写最后两句诗,丰富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

绝句教案2-语文S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

绝句教案2-语文S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 13 古诗两首—绝句一、教材分析:1、[注释]鹭:一种水鸟名,鹭鸶。西岭:指岷山。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靠。2、[简析]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3、[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公元7生于河南巩县(现)。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五、教学过程:(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新课: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2、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两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语文S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两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语文S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两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让学生孤立地去理解诗句会比较乏味。所以,课题引入后,我就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教学设计中表现为“这些都是古诗里面所写到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吗?”。老师在放的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是具有创新性质的发散思维。在学生短暂的发散思维后,有探讨意义的问题果然在学生中产生了:图中头带斗笠,身披蓑衣的老人是谁?当时,有几个耍小聪明的同学就认为:既然古诗是诗人写的,那么最有可能图中的老人是诗人了。 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质疑,大部分同学都持观望的态度。此时此刻,我就以这个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古诗,从古诗中寻找答案。当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就十分浓厚。在

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看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交际能力,又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学生的参与面广了,学习兴趣浓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尽管课堂上学生的纪律没有了,但是兴趣有了,学生有了自主发表看法的机会,有了自我评价的机会,有了自我比较的机会。我认为,在这样放的课堂上,学生才算是走进了课堂,是真正的主人。但是,给我启迪最深的是: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说出了 精彩!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古诗两首早发白帝城 绝句_语文S版

教学要求1.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的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早发白帝城》,提高理解古诗的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的内容。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早发白帝(dì)城 2[①本句交代了辞别的哪些要素?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3[②将“千里”与“一日”安排在一起意在说明什么?] 4[③本句写了途中见闻,暗含着什么内容?] [④“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绝句 6[①这两句写了几种颜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知识点详解☜ 2①交代了辞别的时间、地点,描绘了白帝城的绚丽景象。 3②旅程长与时间短构成对比,夸张中显出了水流之急,小船顺激流直下。 4③巧妙地用猿啼不住隐写了舟行的快速。 ,又暗写诗人心情轻快。 5知识点详解☜ 6①四种颜色:“黄”“绿”“白”“青”。色彩鲜明,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7[②本句是从哪里看到的景色?] 8[③本句是诗人在哪里观察到的景色?] 1.理解古诗《早发白帝城》,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生字卡片,与白帝城相关的课件。 一导入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后人誉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李白)你知道他写了哪些诗吗?你能背诵吗? 请同学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 二揭题释题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名篇。 2.齐读课文题目,学生质疑。“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白帝城”在哪里? 3.释题。 边播放《早发白帝城》的课件,老师边解释: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这首诗描写的就是三峡的景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吧! 三指导学生自学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了解生字在古诗中的意思。 2.读准诗中的多音字。 3.读古诗。注意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4.根据注释,再查查字典,想想诗句的意思。 5.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与同学讨论。 7②是诗人从窗口向西眺望看到的画面。 8③是诗人扶门在近处看到的景。

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四单元 13 古诗两首 绝句》精品教案_19

描意境品语言重诵读 ——《绝句》古诗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根据提示猜诗题。 (1)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可以吗?请同学们看这儿的图,你能根据我所朗读的诗句,再结合画面,猜出它所描绘的是哪首诗吗?(《静夜思》、《悯农》、《宿新市徐公店》、《回乡偶书》)(2)教师读诗句,学生猜诗题。 (3)齐读这四首诗 2.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看,这四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每首诗有多少句?(四句。)每首诗的每一句话字数相等吗?(相等。)我们这样的古诗叫作——绝句。绝句是一种古诗体裁,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绝句。 (3)诗人杜甫在饱受了战乱之苦后,重新回到了四川成都的草堂时看到周围的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也许,诗人来还不及给这首诗拟个题目,于是就借用了这个古诗体裁——绝句,作为了这首诗的题目。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绝句。 二、读通诗句

1.初读诗句。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生自由读,师巡视。) 出示课件:整首诗歌。 2.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师:好,老师想听个别同学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1)请生个别读。及时纠正读音。 (2)指导生字:“翠”、“窗”。教师在黑板田字格做书写指导。再让学生在本子上练习书写。 师提醒:翠(上下结构。组词“翠绿”,“羽”字作为偏旁时没有勾);岭(左右结构,“山”字旁,组词“山岭”,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3)诗句里有两个多音字,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指导读准多音字“行”、“泊”,组词。 háng(银行) bó(停泊) 行泊 xíng(行动) pō(湖泊) (4)齐读全诗。 3.朗读指导。 师:同学们,诗句的字音读准确了,可朗读古诗的味道还没有出来。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节奏,要读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来。先听老师读给你们听,好吗?

小学三年级语文《绝句》教案(精选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绝句》教案(精选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绝句》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绝句》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三年级语文《绝句》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3.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绝句》,理解诗句的大意。 难点 根据诗意想象画面,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景色迷人,感受诗人的心情。 三、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填句: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 四、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新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3.汇报生字词解决情况,教师相机强调。

“行”是多音字,在诗中读“háng”,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xíng”,组词“行走”。 4.同桌互认生字新词。 5.指名读诗,齐读,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五、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白鹭、积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古诗,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5.梳理诗句,说说诗意。 (出示课文插图,小组讨论,说说诗意。) 六、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词语连诗。(老师出示诗中的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着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绝”“含”“岭”“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练习组词。 2.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3.重点指导“绝”与“岭”的写法。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1 《绝句》是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前两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时诗人的情绪是悠然的,而随着视线的转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心情有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是三年级的孩子无法感受的,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鉴于此,我把本课重点放在欣赏春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诗人的喜悦。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懂古诗的基础上,尝试把古诗与散文相结合,让经典润泽学生的生命,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拓宽美的视野,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 首先,整堂课都努力创设春日的美好氛围,在课件的制作中,我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其次,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体会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快乐。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学阶段是进行想象力训练的良好时机。这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古诗的内容再现出来,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如何去展现呢,诵读是最好的方式,教学生朗读时延长某些字的读音,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余地。在不断地朗读中,孩子们还可以进行创造想象,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 最后,从文学的角度,强化春天美,这堂课的设计尝试把散文与古诗结合,寻找散文与古诗的结合点。 我拓展了朱自清的《春》和郭沫若的《白鹭》。这两段文字与《绝句》一样经典。《春》的片段勾起了学生回忆——大自然多么美好,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在由衷的赞美声中,学生进入到《绝句》的教学。郭沫若的《白鹭》对化解“上”字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感受到了白鹭蕴含的动态美、静态美。虽然这两段文字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难度,但是两位大文豪的文笔清新隽永,带给人美的遐想,相信在佳句美文的滋养下,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希望能激起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这两次的拓展是第一层次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欣赏美、感知美,培养审美情趣。 而关于春天成语的拓展和“迟日江山丽”的拓展是扎扎实实的,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这两处拓展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