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

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

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
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

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

*

涂正革

内容提要:考察中国环境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工业增长、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本文根据我国30个省市地区要素资源投入、工业产出和污染排放数据,计算各地区环境技术效率,衡量环境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并对环境技术效率的差异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区域间环境工业协调性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展与环境关系较为和谐,但是中西部地区环境技术效率普遍较低,陕西、山西、广西、甘肃和宁夏等5地区工业与环境关系严重失衡。(2)实现环境工业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工业经济结构升级速度、深化产权结构改革,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加大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投入强度,加强国

有企业技术改造经费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在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限制高污染、高能耗性产业的进入。总之,只有全面协调、均衡发展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0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环境技术效率 环境工业协调性 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

* 涂正革,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430079,电子信箱:tuzhengge@https://www.doczj.com/doc/77627043.html, 。本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环境、资源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0(编号:07BJ Y019)和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工业增长模式研究0(编号:2007-030)的阶段性成果。感谢刘磊珂出色的助研工作,感谢匿名审稿专家对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的意见和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是资源及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已逼近环境承载极限。5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20046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 的315%,而当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 的118%。可见,在保持工业增长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0的发展,已成为/十一五0期间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2006年1月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上,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发布了2006年世界环境绩效排名EPI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 x )。EPI 通过设立一系列理想目标(100%达到可饮用水标准、二氧化碳排放为0等),继而评测133个国家和地区与该系列指标的接近程度。EPI 得分较高的地区几乎都来自于经济高度发达国家。最高分88分(满分是100分)由新西兰获得,接下来是瑞典(8718)和芬兰(87)。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几乎都处于最低分的第四级和第五级。中国在13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4位。非洲大陆一片红(EPI 得分较低的地区,用深红色显示),尼日尔得分是2517,排名最后。

EPI 的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一个标准,用以评估、比较环境政策的有效性。但是,EPI 只反映环境质量,并没有考虑地区经济的发展。就中国而言,发展地区经济,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和就业问题,离不开工业的发展。然而,工业发展却又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因此,考察中国环境问题,必须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兼顾工业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综合考虑。本文根据我国30个省市地区要素资源投入、工业产出和污染排放数据,计算各地区环境技术效率,衡量中国各省

93

市地区环境、资源与工业协调性,这对于以科学发展观考察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对中国工业效率的关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否持续,不仅对中国,对世界经济也意义重大。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地区等因素考察中国工业企业的技术效率及其差异的决定因素。Jefferson et al.(2000)讨论了中国工业生产力的变化趋势及其测度问题,并考察了中国工业的所有制、生产率变化及财务绩效等;Wu(2003)考察生产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讨论了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Zheng et al.(2003)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研究中国各地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技术效率,发现在沿海、中部和西部地区中沿海地区企业的效率较高。宋立刚、姚洋(2005)通过对1995)2001年683家国有企业的调查,发现改制对企业的利润率有积极的正影响,但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较弱。刘小玄、李利英(2005)通过对451家样本企业(1994)1999)的调查数据的分析、抽象和概括,得到了企业改制的典型特征:国退民进的改制方向与企业效率提高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产权改革推动了效率的提高。姚洋、章奇(2001)运用1995年工业普查的数据研究了影响技术效率的综合因素。涂正革、肖耿(2005a,2005b)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方法考察37个工业行业1995)2002年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效率,发现所有制、企业规模以及行业竞争度等因素对企业技术效率有着重要影响。上述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政策意义的结论。但是,这些研究都忽略了一点)))没有考虑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工业生产不可避免要产生污染物,如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已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考虑环境约束,从效率角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的文献仍然十分鲜见。国内其他学者对环境的研究大多数都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检验中国环境污染排放是否存在随着人均产出水平增长而逆转的拐点(如彭水军、包群,2006;曹光辉等,2006)。于峰和齐建国(2007)考察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主要经济要素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恶化了我国环境,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改善了我国环境,贸易自由化诱致的经济结构变化有双重环境效应)))污染天堂动因的消极环境影响、要素禀赋动因和其他动因的积极环境影响,但自由贸易的总环境效应是积极的。本文考虑环境污染排放研究中国工业企业效率,采用1998)2005年中国分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和方向性距离函数(direc tional distance function)方法,考察各地区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并对环境工业协调性的地区间差异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

本文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在Fare等人(2006)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环境技术、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的特性,及其与传统距离函数的差异;第二,根据环境技术效率的高低提出了地区环境工业协调发展指数,衡量环境、资源与工业的协调性,考察各地区经济/又好有快0发展的程度;第三,从结构(轻重结构、规模结构和产权结构)、人均产出水平、技术经费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强度、技术改造投入强度和技术引进投入强度)和FDI等方面考察了环境工业协调性的决定因素。

本文第二部分给出研究方法框架;第三部分是数据及变量的界定说明;第四部分是环境工业协调性现状的实证结果;第五部分是环境工业协调性的决定因素分析;最后是结论。

二、分析框架)))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

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污染问题与经济增长同样、甚至更加受到关注。污染是企业将内部治理成本推向公众,由社会承担。环境管制后,这种格局发生变化,企业将承担越来越多的污染治理成本,某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甚至可能被关闭。在资源投入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的总产出会相应减少。环境管制越严格,产出减少越多。因此,必须协调工业增长与环境保护两者间的矛盾,在94

节约资源同时,尽可能多生产好产品和尽可能少排放污染。

如何衡量环境污染对产出的影响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作为要素投入来考虑,污染减少就必须增加用于污染治理的资源投入。但问题是,这种方法很难厘清要素资源投入中哪些用于污染治理、哪些用于好产品的生产,因此在实证研究中较少采用此类方法。另一种思路是将污染作为一种不受欢迎的副产品,减少这种副产品必须将一部分资源用于污染治理,其结果必将导致好产品的减产。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和较为复杂的计算。下文的分析中,笔者将采用第二种思路衡量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关系,并考察影响环境与工业协调性的决定性因素。本部分主要涉及到三个重要的概念:环境技术、环境技术效率和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

(一)环境技术

工业生产排放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文献中常称这些不受欢迎的副产品为/坏0产品,正常的产出称为/好0产品。包括/坏0产品在内的产出与要素资源投入之间的技术结构关系,Fare等人(2007)将其称为环境技术(t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环境技术与传统的投入产出技术结构不同,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减少环境污染排放需要投入净化设备,相应地会减少/好0产品生产的投入,导致/好0产品减产。用产出集合模拟环境技术:

P(x)={(y,b):x can produce(y,b)},x I R N+(1)

集合P(x)是指N种要素投入x所能生产的/好0产品与/坏0产品产量的所有组合。投入向量x= (x1,,,x N)I R N+;/好0产品向量y=(y1,,,y M)I R M+;/坏0产品b=(b1,,,b J)I R J+,指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如SO2等废气、废水。

衡量环境技术的(可能)产出集合P(x)具有四大特性:(1)联合弱可处置性(jointly weak disposability),即/好0、/坏0产品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具有同比例增减特性,减少污染排放要付出代价。从数学集合的概念,环境技术的这个特性就是/好0产品与/坏0产品一起具有弱可处置性,即:如果(y,b)I P(x),0[H[1,那么(H y,H b)I P(x)。这个特性考虑了/坏0产品的减少需要投入资源设备治理环境污染,结果导致正常的产出因为投入减少而减产。(2)强可处置性(strong or free disposability)。/好0产品具有完全可处置性,即如果(y,b)I P(x),且y c[y,那么(y c,b)I P(x)。强可处置性的涵义是,在投入和污染规模相同的条件下,正常产出可多可少。正常产出之间的差距,反映了环境管制约束下的技术效率高低。(3)环境技术还有一个特点是没有/坏0产品就没有/好0产品,即(y,b)I P(x),且b=0,那么y=0。(4)如果x c\x,那么P(x c)B P(x),即投入要素x具有自由可处置性(free disposability)。

本文用数学公式表达满足环境技术性质的活动分析(ac tivity analysis)或DEA模型。假定时期t =1,,,T,有K个决策单元,k=1,,,K,其投入产出向量为:(x t(K@N),y t(K@M),b t(K@J))。使用这些投入、产出和污染数据,可以构造满足上述条件的环境技术:

P t(x t)=E K

k=1

z k y t im\y t k,m,m=1,,,M;E K k=1z k b t k,j=b t k,j,j=1,,,J;

E K

k=1

z k x t k,n[x t k,l,n=1,,,N;z k\0,k=1,,,K

(2)

(二)方向性距离函数与环境技术效率

环境技术是衡量环境效率的基础。环境技术实际上给出了环境产出的可能前沿,即在给定投入x条件下,最大产出、最小污染的集合。基于环境产出前沿就可以测度环境技术效率。衡量的环境技术效率,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给定污染物b,以/好0产品的实际产量与最大产量之间的比率衡量环境技术效率。这种方法经常会招致批评,特别是在环境污染严重时期,因为公众的愿望往往是既要求工业快速增长,又要求污染排放减少。为此,提出了测度环境技术效率的第二种思

95

路:既要求产出增长,又要求污染减少。这就是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的思想。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值测度了在给定方向、投入和环境技术结构下,/好0产品扩大和/坏0产品缩减的可能性大小。这与传统的产出距离函数的含义不同。Shephard(1970)提出的产出距离函数衡量/好0产品和/坏0产品同时可能扩张的倍数,假定好产品与坏产品具有强可处置性,污染物没有环境管制约束。

设方向向量g =(g y ,-g b ),根据Luenberger(1995)短缺函数(shortage function)的思想构造了方向性环境产出距离函数:

D t

0(y t

,x t

,b t

;g y ,-g b )=sup[B :(y t

+B g y ,b t

-B g b )I P t

(x t

)]

(3)

这里,/好0产品与/坏0产品被同样地对待,对于给定投入x ,当产出(y )和污染(b )按照相同比例扩

张和收缩,B 就是产出y 增长、污染物b 减少的最大可能数量。因此,方向性距离函数值衡量了生产者相对于前沿环境技术水平,非效率(inefficiency)的大小程度。

类似传统技术效率(Farrell,1957)的定义,环境技术效率为/好0产品的实际产出量y t

k c 与环境技术结构下的前沿产出量(1+B )*y t

k c 的比率:

ETE (y t

k c ,x t

k c ,b t

k c ;y t

k c ,-b t

k c )=1P (1+ D T

0(y t

k c ,x t

k c ,b t

k c ;y t

k c ,-b t

k c ))

(4)

环境技术效率与传统意义的技术效率的区别就在于产出前沿不同。按照一定方向,方向性环境产出距离函数同时考虑/好0产品扩张、/坏0产品减少的最大可能性。环境技术效率不仅反映/好0产品与最大/好0产品的差距,也反映/坏0产品与最少/坏0产品的差距。假若生产者的实际投入产出为(y t

k c ,x t

k c ,b t

k c )=(4,1,2),环境前沿产出(y ,x ,b )=(6,1,1),于是,方向性环境产出距离为015,环境技术效率为0166

图1 方向性环境产出距离函数示意图

图1说明了Shephard 产出距离函数和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的差异。前者是是一条射线经过观察到的产出向量点A ,好产品y 与坏产品b 同比例增长到前沿产出C 点,而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则沿着方向向量g =(g y ,-g b )扩张y 、减少b 到达产出前沿B 。参照技术是包含所有产出向量(y t

,b t

)的集合P

t

(x t

)。根据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从产出向

量A 到B ,在产出向量集合P t (x t

)前沿B 点的产出向量为:(y t

+B *

g y ,b t

-B *

g b ),这里B *

= D t 0

(y t

,x t

,b t

;g y ,-g b )。B *

g y 被加

到好产品向量y t

,从坏产品向量b t

中减去B *

g b 。凡属于集合P t

(x t

)的可行产出向量,方向性距离函数 D t

0(y t

,x t

,b t

;g y ,-g b )\0,当且仅当向量(y t

,b t

)在产出前沿上,方向环境产出距离函数值等于0(最有效率)。

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不仅决定于(y t ,x t ,b t ),还决定于方向向量g t

,因此,当方向向量g =(1,0),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就变成Shephard 的产出距离函数,这说明后者只是前者的特例。本文采用Chung,Fare and Grosskopf(1997)定义的Malmquis-t Luenberger 方法,将方向向量确定为g t

=(y t

,

-b t

)1。其经济含义是/好0产品与/坏0产品都是在现有基础上比例性增减。通过求解数学线性

96

1

方向向量的确定具有一定主观性,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和/坏0产品的危害大小。比如,在一个贫穷地区,生存的重要性远

远高于污染对人的危害,因此,就可能忽略了污染排放,没有环境管制。而在生活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极少的污染排放也是不允许的,环境管制相当严格,因而,就确定较y 大得多的gb 。因为不同时期和地区,人们对污染的容忍度不同。Fare 等人(1997)定义的Malmquis -t Luenberger 指数所确定的方向向量具有中性特点。

规划问题计算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生产者k c (y t k c ,x t k c ,b t k c )在参考技术P t (x t

)下的方向性环境产出距离函数为:

D T

0(y t

k c ,x t

k c ,b t

k c ;y t

k c ,-b t

k c )=max B s .t .

E

K

k =1z t k y t k ,m \(1+B )y t

k c ,m ,m =1,,,M ,

E K

k =1z t k b t

k ,j

=(1-B )b

t k c ,j

,j =1,,,J ,

E K

k =1

z t k x

t k ,n

[x t

k c ,n ,n =1,,,N ,z t

k \0,k =1,,,K

(5)

三、数据及变量界定

本文研究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以1998)2005年30省市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为基本研究单元,以地区工业增加值为产出指标、以固定资产净值、工业煤炭消耗量和劳动从业人数为

要素资源投入指标,以工业SO 2排放代表废气污染指标。1

1998年中国确定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作为考察重点,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国民营经济体的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从1998年的16万多家快速增长到2005年的27万多家,8年增长约11万家。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为7122万亿元,占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9318%。因此,作为中国工业绝对主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污染排放、资源消耗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的变化状况。

对于如何全面、科学地表达一国或地区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损耗整体水平,国内外现有研究尚未给出答案,国内外相关研究普遍采用具体污染指标,特别是SO 2排放量指标来反映环境污染水平。这是因为SO 2作为一种主要环境污染物,尤其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生活排放量相对较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受到各国的严密监测,与其他污染物相比,SO 2既与经济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又具有统计连续性。

本文采用各地区工业煤炭消耗量代表资源性原材料投入,一方面煤炭消耗直接关系到SO 2的排放量,另外考虑的是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其使用效率关系能否真正意义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此外,为了考察环境技术效率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对地区资本有机结构(人均资本拥有量kL )、地区人均收入水平(yl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lmsrnd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trenovat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timport )、地区所有制结构(soe -ratio )、地区规模结构和轻重工业结构等因素进行模型回归分析。表1给出了本文变量的简单统计概述。

四、环境技术效率与环境工业协调性评价

(一)环境技术效率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0发展的评价

从社会福利角度,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和尽可能少的环境污染,是工业活动的理想境界。这与我国当前倡导经济发展/又好又快0的导向一致。/快0是指经济增长速度高,/好0指

97

1

匿名审稿人认为煤炭消耗是一种中间投入,那么以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有些不妥,建议采用工业生产总值作为产出

指标。实质上本文也做过以工业总产值、SO 2排放作为产出、以固定资产净值、中间投入和劳动人数三要素投入指标的情形,由于中间投入部分含义不同、产业间差异很大,故本文仍以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变量,将煤炭作为特殊的要素投入,主要考虑到煤炭消耗与环境污染关系密切。而且,本文也对比过是否加入煤炭要素投入的计算结果,发现考虑煤炭资源投入所计算出的效率值更能够体现特殊资源的效率。详细数据结果可向作者索取。

表1投入产出、价格及环境技术效率因素变量的统计描述

变量

观察数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2401235.851481.01548.679416.39工业产品价格指数(1998年为1)240 1.0459170.1331470.9 1.9固定资产净值(单位:亿元)2402029.8861626.962180.368834.68固定资产价格指数(1998年为1)240 1.0455420.0560080.96 1.22就业人数年均余额(单位:百万人)240196.8531175.73189.621085.65工业煤炭消耗量(万吨)2405996.4624566.62316925681工业SO 2排放量(单位:吨)240562722.8383321.8189921760057LMS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万元)240417699.6561619.658793588771LMS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万元)240538839.7562471.71733358731LMS 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万元)24099846.15121514.30626985外商企业投资总额(亿美元)240330.6604534.065 4.01242889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比重(%)24058.2535619.5612511.8490地区大型工业企业比重(%)18048.2963613.1904517.8878.91地区重型工业比重(%)

180

66.12951

13.15348

32.95

91.1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6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9)2006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1999)2006年)整理;本文产出变量和资产变量的价格采用1998年不变价格;30个省市地区(西藏地区因数据统计不全除外)1998)2005年共8年的样本观察数为240。

的是污染少、能耗低。但是由于技术水平、成本、体制、发展阶段等因素限制,对大多数地区(企业)而言,/又好又快0的理想境界往往很难达到。但是距离/又好又快0的理想境界有多远,这对于政府决策和环保机构而言,具有重要的政策和实践指导意义。采用人均污染排放量、单位GDP 污染排放量等传统的衡量方法,虽然易于理解但有很大的局限性:人均污染量没有考虑产出和资本等其它要素的投入,而单位GDP 污染排放量没有考虑资源投入因素。因此这些指标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资源、工业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且传统技术效率的计算仅仅考虑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污染治理。在环境管制条件下,企业务必投入一定资源来治理污染,这无疑会减少正常产出的数量,而传统技术效率不能反映环境治理对产出的影响。

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 D T 0(y t k c ,x t k c ,b t k c ;y t k c ,-b t

k c ),采用非参数线性规划技术,计算单个生产者或地区在某一时期相对于环境前沿生产者(给定技术结构和要素资源投入水平,产出最大、污染排放最少的生产者或地区)的距离,即生产者相对于环境生产前沿,产出扩张与污染缩减的最大可能倍数。与环境产出前沿的距离越大,环境技术效率越低。环境技术效率不仅反映投入、产出和污染之间的关系,也包含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偏好(即方向向量的结构),从而较全面地描绘现实工业生产

与理想工业社会的差距。

1

98

1根据匿名审稿人的建议,本文比较了方向性环境技术效率与传统的没有考虑环境污染因素的技术效率,计算的结果两者

差距显著。从理论上,两者评价的标准不同,环境技术效率的计算依赖环境产出前沿,图1,生产者A(yt,bt)在环境约束下的产出前沿点为B,而没有环境约束下的前沿点为C,显然,B 点相对于C 点而言,产出水平较低,但是污染水平也较低。因此,两种情况下计算的效率值差异是前者(ete,环境技术效率)大于后者(te 技术效率)。从实证计算结果看,我们以北京地区2005年的情况为例,不考虑污染排放约束,北京地区的技术效率为01885,但是在考虑环境污染后,北京的技术效率为1,即为最佳生产者。两者差距的经济含义是,对于污染排放受到严格限制的北京地区,如果不考虑污染约束,在现有参考技术结构下其产出潜力还有12%有待发挥,但是,考虑环境管制,在现有技术结构下北京地区已经是最佳生产者。因此,对于北京地区而言,环境技术效率更能够全面反映其真实的生产状况,特别是包含污染因素。详细数据可向作者索取。

针对地区工业而言,环境技术效率还反映该地区的工业结构和产业层次,偏向重工业的产业结构和较低的产业层次会产生较多的污染排放和较少的增加值,其环境技术效率相对较低。因此,环境技术效率,不仅反映该地区工业发展、资源与环境间的协调状况,同时也衡量该地区产业环境结构、产品结构的合理性。

本文根据1998)2005年30个省市地区的不变价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净值、劳动人数、工业煤炭消耗量和SO2排放量数据,计算出各地区环境技术效率(E TE,Environmental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并根据ETE取值的大小定义环境、资源与发展的相对协调程度。环境技术效率等于100,表示该地区在全国30省市地区的比较中,投入、产出和污染排放处于最佳的水平,也就是相对而言,资源投入最少、产出最多、污染排放最少。本文称环境、资源和工业增长处于协调状况,为经济发展/又好又快0。根据环境技术效率的高低可以判断各地区环境与工业组织的协调程度。如果ETE取值在(90,100]之间,则定义该地区为/环境工业高度协调发展地区0,即资源投入少,产出多污染排放少地区;定义ETE在(80,90]之间为/环境工业较协调发展地区0;ETE在(70,80]之间为/环境工业较不协调发展地区0;E TE在(60,70]之间为/环境工业不协调发展地区0;如果E TE小于60则为/环境工业极不协调地区0。下面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基于环境技术效率,考察我国30个省市地区在1998)2005年期间,环境、资源与工业发展的协调程度及其变化特点。1

(二)环境、资源与发展协调性的静态评价

利用资源投入、产出和污染排放数据,采用非线性规划技术,计算每年各地区的环境技术效率。1998)2005年环境效率的平均得分,上海以100分位列第一,广东(9918)第二名,云南(99)第三名,山东和江苏(98)并列第四名。前8名基本上都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陕西、山西、广西、甘肃和宁夏西北地区的5省环境与工业协调性恶化,环境技术效率达不到60分。根据1998)2005年环境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以及对环境、资源与发展协调性的定义,我们发现:

高度协调地区:上海、广东、江苏、山东、云南、北京、浙江和福建等8个地区

较协调地区:天津、重庆和黑龙江等3省市

较不协调地区:海南、河南、湖北、安徽、吉林和河北等6省

不协调地区:内蒙古、青海、新疆、湖南、四川、辽宁、贵州和江西等8省

极不协调地区:陕西、山西、广西、甘肃和宁夏等5省

此外,从2005年环境技术效率得分看,环境、资源与工业发展处于高度协调的地区有7个:北京、天津、内蒙古、上海、山东、广东和重庆市。但是,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经济高速增长也造成西部地区环境恶化,山西、广西、贵州、甘肃和宁夏5省的环境效率得分低于60分,表明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产出效率低,更表现在污染严重。

如果仅仅考虑产出与污染间的关系,贵州和山西工业增加值对污染排放弹性非常小。但是,考虑资源投入因素后,贵州和山西的环境效率就非常低,都属于环境与工业不协调发展地区。事实上,山西省几乎成为我国北方的污染源泉。由此可见,环境技术效率评价结果更接近现实,更具科学合理性。

从静态平均情况看,30个省市地区有19个地区环境与工业发展处于不同程度的失衡状态,若不记西藏地区,从国土面积上将有超过80%的地区属于环境、资源与工业不协调发展。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展和环境较为协调,西部和中部地区环境与工业发展的失衡呈现加剧态势,东北地区也不容乐观。

(三)环境工业协调性的动态特点

1由于篇幅限制,没有报告各地区8年的环境技术效率得分数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99

1998年至2005年环境技术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7619、7711、7711、7612、7616、7414、7515和7614,环境技术效率呈下降的趋势并不明显。为了考察地区环境与工业发展协调状况的动态变化,本文采用1998)2001年平均环境技术效率与2002)2005年的平均值进行比较。1998)2001年ETE平均为7618,2002)2005年E TE平均为7517,环境技术效率略有下降趋势,环境工业协调性有所下降。环境与工业发展的协调性变化的地区分布归纳为:

保持环境工业协调发展的地区: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广东和云南等6个地区;

环境工业依然不协调发展的地区:山西、辽宁、江西、广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7个地区;

环境工业从不协调向协调转化的地区:内蒙古、重庆和四川等3省;

环境工业协调性恶化的地区:黑龙江、湖北、贵州和青海等4省。

内蒙古从2003年起进入了环境工业高度协调地区,环境技术效率在2003年前后发生巨大变化;重庆的进步也非常显著,1998、1999年环境技术效率都低于50,属于环境工业高度不协调的发展地区,2000年开始转变,环境技术效率为74,2001)2005年环境技术效率都为100,成为工业与环境高度协调地区。贵州在1998、1999两年间都处于环境产出前沿(环境技术效率为100分),但是2000年后急剧下降,转成环境工业高度不协调地区;黑龙江的情形与贵州相似,1998)2000年环境技术效率属于高度协调地区,2001年后逐渐下降为不协调地区。

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指标观察,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工业增长都处于失衡状况,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与环境关系较为和谐。仅仅从区域角度还不足以说明环境技术效率差异的动因,弄清楚哪些可控制因素影响环境与工业间的协调性,才能对政策制定者有所启发和借鉴。

五、环境工业协调性的决定因素分析

(一)模型设定及估计

根据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的定义和环境技术效率含义,以及环境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影响环境技术效率的可能因素有:地区工业结构(规模结构、所有制结构、轻重产业结构)、人均生活水平高低、科技因素(技术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以及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管制的力度等。基于1998)2005年30个省市地区数据,本文采用综列数据的多元回归方法检验以下几种因素对环境技术效率的边际效应。考虑到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在回归分析中分别采用了OLS、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三种估计方法,根据变量的时间跨度选取1998)2003年和1998)2005年两个区间段。详细估计与检验结果参见表2。

在对回归结果分析之前,有必要强调不同估计方法所得出结论的含义差别。OLS估计可以得到直观的结果,不考虑对样本的重复抽样,将所有的观察样本直接进行OLS估计。这种方法可能因为忽略不同地区间的差异特性而导致估计值的偏误,因此,仅作为一种参考值。如果想要从样本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如某一个体(如地区)的变化特征,就必须采用panel data估计方法。固定效应模型通过增加虚拟变量考虑群组间的差异,其估计量又称之为组内估计量(within-estimators),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量具有一致性。panel data模型的另外一种方法是随机效应模型,其估计量(re)是组间估计量(between-estimator)与组内估计量(fe)的加权平均,其特性是利用了更多的信息,其估计量具有效应性(估量的方差较小)。但是,如果随机效应项(u)与某一解释变量(x)相关,则相对应系数的估计不具有一致性。因此,对随机效应模型作了Hausman设定检验,结果都表明拒绝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系数无系统性差异的假设。因此,固定效应模型所估计的结果是主要说明的对象,其他模型的结果作为参考。下面将分别讨论四大因素的估计、检验结果及其经济、政策含义。

100

表2环境技术效率(E TE)差异的因素回归分析

样本范围1998)2005样本范围1998)2003变量

(1)OLS(2)FE(3)RE(4)OLS(5)FE(6)RE

经济结构-26.088-27.76-24.879-26或.573-35.117-27.474

-ln(kl)[3.371]***[4.754]***[4.098]***[3.942]***[6.071]***[4.630]***

生活水平53.00843.18346.91352.57651.58549.821

-ln(yl)[3.652]***[5.168]***[4.523]***[4.102]***[7.008]***[5.223]*** FDI投资年终总额-3.244 1.777-2.389-3.1930.379-3.178

-ln(fdi)[0.924]***[2.116][1.352]*[0.985]***[2.697][1.495]** LMS科技投入强度8.12512.4189.8787.1648.5658.345

-Ln(lmsrndy)[1.785]***[2.722]***[2.310]***[1.932]***[3.412]**[2.608]*** LMS技术改造投入强度-5.669-4.161-5.257-3.702-3.308-4.523

-ln(trenova ty)[1.141]***[1.358]***[1.209]***[1.429]**[1.785]*[1.487]*** LMS技术引进投入强度 1.923 1.544 1.7010.17-0.3390.141

-ln(tim p orty)[0.799]**[0.655]**[0.651]***[1.175][1.017][0.983]

国有企业比重-0.267-0.469-0.315-0.269-0.424-0.315

-Soe-ratio[0.056]***[0.120]***[0.087]***[0.075]***[0.172]**[0.110]***

大型工业企业比重0.1780.1930.23

-La rge-r a tio[0.086]**[0.091]**[0.082]***

重型工业企业比重-0.131-0.824-0.219 r a tio[0.089][0.295]***[0.130]*

-hea vy

-

年度-8.008-7.164-7.28-7.141-5.776-6.56

-t[0.595]***[0.871]***[0.716]***[0.696]***[1.364]***[0.871]*** Constant162.273182.038169.187152.712206.637162.632

[12.567]***[18.929]***[16.164]***[13.959]***[30.463]***[19.917]*** Observations239239239179179179

R-squared0.710.380.740.42

Numbe r o f province30303030注:方括弧内为标准差;*、**和***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和1%;Kl=nv fixa P labor,yl=avalue P labor;模型(4))(6)因为2004年和2005年规模工业企业大小结构和轻重工业结构数据缺失而减少60个观察值;模型(1))(3)没有包括规模结构和轻重结构变量。

(二)估计结果的说明

1.结构因素对环境工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1)工业结构重型化导致环境、资源与发展关系失衡。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存量与劳动人数的比率KL)反映地区要素禀赋。若地区KL上升,说明该地区经济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

101

转化。1998年以来,我国工业资本存量迅猛增加,相应的KL比率不断攀升。回归结果表明1998) 2005年,资本有机构成上升1%,环境技术效率显著下降24%。以地区重工业的产值比重衡量地区工业的轻重结构,回归分析也发现1998)2003年(2003年后数据缺失),地区重工业比重上升导致环境技术效率下降。因此,实证结论与理论假设一致:/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别倾向于重污染产业和轻污染产业0。环境技术效率与经济结构,特别是要素禀赋结构存在高度的负向关系。这预示,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结构的重型化速度加快,如果其它技术条件不变,环境技术效率总体水平将会下降,工业增长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将进一步失衡。

(2)产权结构变革从体制上改善环境工业协调性。改革初期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代价是环境的巨大破坏,同时,改革初期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中很大比例是向中国转移污染的产业。到底非国有经济发展对环境工业的协调性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整个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代表地区产权结构,以此考察产权结构的差异与变化对环境技术效率的边际效应。国有及其控股企业的比重,从1998年的63%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49%,地区间国有企业比重的差异也非常显著,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比重高。回归分析发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例下降1%,环境技术效率在统计上显著上升0147个百分点。这说明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从总体上有利于环境技术效率的提高。

(3)合理的企业规模有利于环境技术效率的提高。本文采用大型工业企业在地区规模工业中的产值比重代表地区工业的规模结构,回归分析发现1998)2003年(2003年后数据缺失),地区大型企业产值比重提高1%,环境技术效率在统计上显著提高012个百分点。

2.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促进环境工业协调性的改善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 TO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2002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6年接近2000美元。用规模工业企业人均产出代表生活水平。以不变价格计算,30个省市地区规模工业的人均产出从1998年的平均314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11万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其它因素的条件下,人均产出水平提高1%,环境技术效率显著提高43%。因此,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环境偏好论吻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就业和收入相比,人们有更强的意愿和更多的资源治理环境污染。因此,只有发展才能真正保护环境。

3.技术创新与引进是改善环境工业协调性的重要举措

创新与推广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技术,在推动产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减少了污染排放,从而提高环境技术效率。特此,本研究从自主研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三个方面考察技术对环境技术效率的边际影响。

(1)自主研发对环境技术效率提高有显著的贡献。本文用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与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率,衡量各地区工业自主研发投入强度。工业研发强度从1998年平均214%增长到2005年的315%。观察发现东部地区研发强度并不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重庆、陕西、上海、安徽、四川和北京五个地区的平均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而河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和海南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低于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强度每增长1%,环境技术效率提高12个百分点。可见,自主研发对工业企业的环境技术效率有着重大的贡献。

(2)技术改造对环境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投入从1998年的9191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790亿元,以规模工业增加值作为参考,1998至2005年技术改造的投入强度分别为518%、416%、519%、511%、514%、517%、519%和51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强度与环境技术效率呈高度显著的负向关系:技术改造投入强度102

增加1%,环境技术效率在统计上显著下降5个百分点。研究结论印证了许多专家对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效果的评价:不技改/等死0,技改/早死0。5科技统计年鉴6数据显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可以享受国家政府政策扶持的大型国有企业,而技术改造经费的来源绝大多数是国家财政拨款或优惠贷款,这就已经决定了其投资的低效益。可见,技术改造总体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导致工业企业环境技术效率下降。

(3)技术引进是提升环境技术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样以规模工业的增加值作为参考,1998) 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强度平均为116%、114%、113%、112%、114%、114%、112%和0165%。回归结果表明,技术引进对工业环境效率提高有显著的效果,技术引进强度每增加1%,环境技术效率在统计上显著提高119个百分点。分样本回归发现2003年以后,技术引进对环境技术效率的边际效应更大、更显著。

上面从三个方面考察了技术对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发现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可显著提高工业环境技术效率,但是实证数据分析发现,技术改造投入对环境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面效应。

41无迹象显示FDI能改善我国环境工业协调性

传统观点认为通过FDI先进管理和工艺技术的溢出效应可以提高当地产出水平和环境技术效率。但不同的观点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严厉的环保措施导致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果考虑环境污染因素,FDI增加并不能提升当地环境技术效率。本文采用1998)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年末登记的投资总额代表FDI规模大小,以此考察FDI规模变化对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FDI企业投资规模的增长并没有带来环境效率的整体水平提高,FDI规模每增长1%,环境技术效率反而下降312个百分点。因此,基于1998)2005年工业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也印证了FDI的污染转移论。

六、结论及政策涵义

本文采用方向性环境距离理论方法科学地评价了我国30个省市地区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状况,对1998)2005年期间地区环境工业协调性变化及其背后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一,区域间环境工业协调性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展与环境关系较为和谐,上海、广东、江苏、山东、云南、北京、浙江和福建等8个地区经济发展/又好又快0,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相对协调;但是中西部地区环境技术效率普遍较低,陕西、山西、广西、甘肃和宁夏等5地区工业与环境关系严重失衡。

第二,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促进了环境技术效率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有更大的意愿和能力治理工业污染,从而促进环境技术效率提高,在控制其它条件下,人均产出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环境技术效率提高43个百分点。

第三,加快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协调发展。工业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的重型化是环境技术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而产权结构改革和工业规模扩大有利于环境技术效率的提高。基于对环境技术效率的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加快工业经济结构升级速度、深化产权结构改革,推进企业集团化发展,有利于环境技术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工业企业的资源、环境与工业产值增长的协调有序发展,也有利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优化。

第四,加大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投入强度,加强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经费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分析结构表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显著地提高了环境工业协调性,而以国有企业主导的技术改造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导致企业环境技术效率大幅下降。

103

第五,在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限制高污染、高能耗性产业的进入。本文研究的数据显示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并没有能够提升我国环境工业的协调性,相反,许多地区因盲目引进FDI 而成为环境污染的天堂。

总之,只有全面协调、均衡发展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0发展目标和工业增长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参考文献

曹光辉、汪锋、张宗益、邹畅,2006:5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6,5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6第1期。

何洁,2000:5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6,5世界经济6第12期。

刘小玄、李利英,2005:5企业产权变革的效率分析6,5中国社会科学6第2期。

彭水军、包群,2006:5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6,5中国工业经济6第5期。

宋立刚、姚洋,2005:5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6,5中国社会科学6第2期。

涂正革、肖耿,2005a:5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6,5经济研究6第3期。

涂正革、肖耿,2005b:5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的制度及市场基础6,5经济评论6第4期。

姚洋、章奇,2001:5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6,5经济研究6第10期。

于峰、齐建国,2007:5开放经济下环境污染的分解分析6,5统计研究6第1期。

Chung,Y.,Fare,R.,Gros skopf,S.,1997,/Producti 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a Directional Di stance Functi on Approach0,Journal o 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51,229)240.

Fare,R.,S.G rosskopf,and Carl A.,Pas urka,2007,/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 ons and Environmental Di rectional Di stance Functions0,Ene rgy,32,1055)1066.

Fare,R.,Gross kopf,S.,Dong-Woon Noh and Willia m L.Weber,2006,/Characteris tics of A Polluting Technol ogy:Theory and Practice0, Journal o f Economet rics,126,469)492.

Farrell,M.J.,1957,/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 y.0Journal o 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 ty,120,253)281.

Jefferson,G.,Ra wski,T.,Li,W.,and Zheng,Y.,2000,/O wners hip,Productivity Change,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 n Chinese Indus try0,Journal o f Comparat ive Economics,28(4),786)813.

Luenberger,D.G.,1995,Microeconomic Theory,McGra w-Hi ll,Bos ton.

Shephard,Ronald W.,1970,Theory of Cos t and Produc tion Func tions.Pri 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 ty Press.

Wu,Yanrui,2003,/Has Producti vity Contri buted to Chi na p s Growth?0,Paci fic Economic Re vie w,8,15)30.

Zheng,J.,Liu,X.,Bi gs ten,A.,2003,/Efficienc y,Technical Progress,and Bes t Practice in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1980)1994)0, Journal o f Comparative Economics,31,134)152.

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 Growth with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Tu Zhengge

(School of Economics,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T o re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of China,we must proceed from reality and consider the i ndustrial growth,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 mental protection comprehensively.The paper calculates local 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to evaluate the coordin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ial growth and makes regressive analysis on the di fference of 104

environmental technolog ical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data of inputs of elements and resources,i ndustrial outputs and emissions of our 30provinces,cities and areas.T he study finds that:(1)the inter-regional coordin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is highly unbalanced.The industrial develop ment and environment of eastern coastal areas coordinate better.However,t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s poorer,and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industry and environ ment of five regions,Shaanxi,Shanxi,Guangxi,Gansu and Ni ngxia,is seriously unbalanced.(2)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 ment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we must accelerate the pace of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ic structure,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structure of p roperty rights,and promote the collective develop ment of en terprises;we must develop independent R&D and increase the introduction and investmen t of technology,s 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funds of the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improve their efficiency in use;we must encourag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restrict the access of the industries of high pollution and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t the same time.In short,only i f we develop in a comprehensive, coordi nated and balanced way,may we really 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realize the/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0of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s: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Coordin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JEL Classification:C61,Q56,O31

(责任编辑:晓喻)(校对:子璇)

(上接第92页)

Rural Land System,Land Fragmentation

and Farmer.s Income Inequality

Xu Qing,Tian Shichao,Xu Zhigang and Shao Ting

(Shanghai Universi 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Fudan Universi t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bstract:In this paper,land fragmentation incurred by present China.s rural land system,i.e.,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HRS)will be investigated through empirical studies.After the founding of mechanis m of land fragmen tation affecting farmer.s income,an econometr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find that impacts of land fragmentation on farmer.s income are positive.Then a regression based approach,i.e.,Shapley-value decomposi tion procedure is employed to find that land fragmentation could reduce the farmer.s income inequali ty.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ul ts,i t could be derived that the existence of land fragmentation is still rational,and on the other hand,sustaining the rural land system is essential to increase famer.s income and reduce famer.s income inequality.

Key Words:Rural Land System;Land Fragmentation;Farmer.s Income Ineq uality;Shapley Value

JEL Classification:D31,Q15,R14

(责任编辑:詹小洪)(校对:子璇)

105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初步设计等环境评价文本

6环境评价 6.1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6.1.1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施工噪声 该项目建设过程中,作业机械种类较多,如路基施工时有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等;基础施工时有钻孔机、压力泵和混凝土拌合机等;路灯线路施工时有起重机运输汽车等这些机械运行时发出的噪声将 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2)废水 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路基土石方工程,容易引起泥浆、砂石漫流现象;如果施工机械设备发生油品滴漏,则污水中将会含有悬浮油品,废水若排水不当,将会造成当地水质污染。 (3)废气 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筑材料的卸装、运输、拌和等,会有大量的粉尘散逸到周围大气中;物料堆放期间由于风吹等原因也会引起扬尘污染。施工中使用各种车辆、燃机、电焊机等,均为燃烧柴油的机械设备,如果车况不好,并且车辆来往频繁,则会排放出大量的烟尘、CO、NO2、HXCY等污染物质,都会造成大气污染。 (4)固体废弃物 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平整场地、挖路基、路面施工等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同时建筑工人在施工期间日常生活中也会产生少量的生活垃圾,如不能予以妥善处理,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5)施工队交通的干扰 本工程道路施工中所需的土石方、物料和设备运输将对沿线地区的道路造成压力,影响正常的交通运输。 6.1.2 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空气环境

本项目运营期的空气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 和工程施工期汽车运输过程中引起的扬尘,其主要污染物为COCO、NO2、THC和TSP。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将对环境造成长期影响,污染浓度特征表现为在距离机动车道下风向5-10m围达最高,至300m出则影响冥想降低或影响消除。 (2)水环境 道路废水的排放主要来自于降水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 污水,这也是造成对周围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沿线设立的加油站、养护中心、等沿线各类生产、服务设施,期废水若直接排放会对周围水环境产生污染。 (3)噪声环境 道路交通噪声是本项目运营期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工程投入运营后,产生的交通噪声随车流量的增加等效声级也呈增加趋势,对道路两侧分布的居民区、学校等噪声敏感点产生影响。 因此,应对该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做出全面调查,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该项目建设在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起环境效益。 6.2环境保护措施 6.2.1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工程施工时植被破坏不可避免,工程完工后应迅速予以恢复,以免造成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工程开挖、填方路堤、沟壑的土层裸露面要及时加固,工程结束后应立即植草护坡。 (3)弃土、取土的处理:弃土的堆放点应统筹安排,尽可能选择荒地,并应及时对弃土方进行压实,在其表面进行植被覆盖,必要时设置防护工程。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弃土方也可平整作耕地。取土坑应选在高地、荒地,尽量不占耕地,且使用后必须修复植被或复耕。对于深而宽的取土坑可与地方水产养殖、农田排灌结合起来,

经济学基础作业填空题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性供给

《经济学基础》作业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限性。 2.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方向变动,均衡数量_______方向变动。 3.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收益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会计利润,会计利润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经济利润。 5.(用公式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曲线。 7.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

生产总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价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消费函数图中的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开放经济中的乘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种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A.消费者收入增加 B.互补品价格上升 C.替代品价格上升 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2.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相同 B.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C.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不同 D.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相同 3.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环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用途 (1)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作方案 (2)用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该文件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而编写,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的基础文件,发改委根据可研报告进行核准、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另外医药企业在申请相关证书时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3)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银行在贷款前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项目方出具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内银行,若该报告由甲级资格单位出具,通常不需要再组织专家评审,部分银行的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不需要资格,但要求融资方案合理,分析正确,信息全面。另外在申请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资金、工商注册时往往也需要编写可研报告,该文件类似用于银行贷款的可研,但工商注册的可行性报告不需要编写单位有资格。 (4)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请报告。 (5)用于企业上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类可行性报告通常需要出具国家发改委的甲级工程咨询资格。经略智成为多家创业板和中小板企业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服务(包括已经上市和正准备上市的),积累的丰富的编写经验。公司拥有行业内最为丰富的数据库、一流的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及丰富的上市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经验。 (6)用于申请政府资金(发改委资金、科技部资金、农业部资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类可行性报告通常需要出具国家发改委的甲级工程咨询资格.

恢复生态环境学复习资料题

恢复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1.生态恢复 国际恢复生态学会(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先后提出三个定义 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1994); 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1995); 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等广泛的范围(1995)。 2.1985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成立。 3.近几届恢复生态学大会所关注的热点和趋势: 强调生态恢复的实践性恢复生态学应以解决社会实践为目的,应该通过理论创新推进生态恢复的实践. 强调以跨越边界的生态恢复。跨越行政边界,是跨学科的综合交叉性领域 强调以生态系统为基点,在景观尺度上表达。 认为生态恢复具有工程设计的属性,强调景观设计。 强调全球变化中的生态恢复 第二章恢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原理 1.群落的性质(争论): 1)有机体观点(organism viewpoint) :强调组成群落的各个种是高度结合的、相互依存的,一个群落从其先锋阶段(pioneer stage)到稳定的顶极阶段(climax stage)和有机体一样有其出生、生长、成熟、繁殖和死亡。在其特征方面群落这个生活史和植物个体生活史一样。(建立了群落单元顶极理论monoclimax theory)(接力植物区系演替机制)(群落是间断性的)

2)个体性观点(individualistic viewpoint):成群落的种群具有“独立”性,即各个种都是单独地对外界因素起反应,并作为独立的一员进入群落,它们在不同的群落之间往往互相交织,而以不同的比例出现在不同的群落中。梯度分析理论认为:种是按照环境梯度分布的,每一个种都有各自的分布范围,没有两个种的分布范围是完全一样的,由于生态因素的多样性和种群分布的非均匀性,种并不组成明显的集群,因此,群落不可能是整齐的、均匀的、而是连续存在的。(建立了梯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初始植物区系演替机制)(群落是连续的)(实际上)群落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大量的样地调查发现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会有种类组成相似的一群植物出现。但是即使两个相邻的群落地段其种类组成也不会百分之百完全相同。 3)拟有机体观点(Quasi-organism viewpoint):有机体观点过于强调组成群落的有机体的密切相互关系,虽然有些种确有强烈的附依性,但是,某些种群确是独立的,它们可以在其他群落中很好地发育。所以群落结构不能和有机体严密结构相比拟,把它当作拟有机体比较合适。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生态系统”的观点。(多元顶极学说polyclimax theory) 2.演替机制及其五个学说: 演替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并没有那种观点占有绝对支配地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挑战之一。 接力植物区系说:演替是由若干不连续的系列群落所组成,构成每一种系列群落的种类在一起经历若干阶段后,改变了他们的生境,使得组成下一个系列群落的新种以较强的竞争力代替前一个系列群落,这个过程依次重复,直至形成稳定的顶极群落。演替的动力是生境对生长在其中的植物的反应;演替中植物种是成批的出现或消失。 初始植物区系组成说:演替进程是由该立地初期所拥有的植物种类决定。演替早期阶段不但存在先锋植物,而且也存在演替系列群落种和顶极植物种。在演替过程中个体较小、生长较快、寿命较短的种逐渐被个体较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的种所替代。种间替代是逐渐的、演替系列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 竞争和资源比例说:一个特殊的种在某一特殊的环境资源比例范围内竞争最为成功。环境资

湖泊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湖泊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湖泊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湖泊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范围 (2)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结论 (3) 第二章项目提出背景及必要性 (5) 第一节某某县概况 (5) 第二节某某县城市发展规划 (12) 第三节项目提出的背景 (18) 第三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0) 第三章项目建设地点及配套条件 (22) 第一节项目建设地点 (22) 第二节配套条件 (22) 第四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25) 第一节主要建设内容 (25) 第二节建设规模 (25) 第五章工程设计方案 (27) 第一节工程概况 (27) 第二节某某综合整治工程 (27) 第三节环湖路方案 (31) 第四节某某引水方案 (36) 第五节桥涵建设方案 (38) 第六节湖区景点建设 (39) 第七节工程量估算 (43) 第六章环境保护和节能 (45) 第一节环境保护 (45) 第二节节能 (47) 第七章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 (49) 第一节组织机构 (49)

湖泊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节劳动定员 (49)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51) 第一节项目实施进度 (51) 第二节项目建设管理 (52) 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4) 第一节投资估算 (54) 第二节投资估算 (54) 第三节资金筹措及分年度使用计划 (56) 第十章社会效益评价 (59)

湖泊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一、项目名称 某某湖泊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二、项目承办单位 某某县某某管理处 法人代表:罗某某 三、项目拟建地址 某某县古城区内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1、单位名称:某某咨询院 2、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编号:某某 3、资格等级:甲级 4、发证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五、承办单位简介 某某县某某管理处成立于1992年2月,为股级全民事业单位,隶属原县建委领导,现归属县旅游局管理,本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经济上自负盈亏,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职责范围:某某景区的规划建设、综合开发和管理服务。兼营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人员构成:本单位现有干部职工23人,有职称的技术人员15人,其中

生态修复生态恢复

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与生态赔偿之比较 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与生态赔偿这三个概念,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并没有明确规定,就是在刚刚生效的新环保法中也没有给出直接、明确的表述,新环保法只是在第六十四条中规定,“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直到在1月7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十条、二十一条中才有了相应的表述。该司法解释中二十条规定:“原告请求恢复原状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决被告将生态环境修复到损害发生之前的状态和功能。无法完全修复的,可以准许采用替代性修复方式。人民法院可以在判决被告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确定被告不履行修复义务时应承担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也可以直接判决被告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第二十一条规定:“原告请求被告赔偿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从上述规定看,在恢复原状的请求下可以针对受损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赔偿,但生态补偿还未有明确的表述。具体的有关上述概念的定义我们只能在其他相关的环境保护文件中去查询。 关于生态修复问题。在国家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环发[2011]60号)文件中的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第II版)4.11明确:生态恢复指生态环境损害发生后,为将生态环境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恢复至基线状态,同时补偿期间损害而采取的各项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这里的定义为生态恢复而不是生态修复。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5条规定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

浅析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的协调性

浅析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的协调性 发表时间:2018-07-16T10:52:10.5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6期作者:韩亚明 [导读] 摘要:在建筑设计中,设计风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武汉市燃气热力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建筑设计中,设计风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因此,建筑设计应高度重视设计风格与环境的协调,解决建筑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相应环境问题,并对环境进行补充。实现可持续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分析了建筑设计风格的特点,以及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的关系,探讨了各种促进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协调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设计;设计风格;协调性 1 建筑设计风格的概念及特点 1.1建筑设计风格的基本概念 建筑设计风格是指建筑设计内容和外观中反映的特征。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布局,形式构成,艺术加工,操作技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完美的意境。建筑设计的风格取决于不同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限制,以及建筑设计理念,观点和艺术成就的影响。 1.2建筑设计风格的特点 尽管建筑设计具有不同的学派和不同的创作倾向,但其风格具有共性,即复杂形式中蕴含着对功能和空间本质的追求,使建筑更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它将建筑形式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化为功能之间的关系,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因此,建筑设计风格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种风格或一个人的建筑设计工作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征。 2 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的协调性 2.1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的初始要求很简单,功能相对简单。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的追求并不满足于防雨防寒,更关心的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例如:建筑设计风格是否与环境相协调,是否能满足人们对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建筑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筑设计的质量将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环境也对建筑设计风格有直接影响,因为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适合不同的环境。可以看出,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建筑的设计风格,而建筑设计风格反过来影响了环境。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 2.2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的协调性 首先,建筑设计的风格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目前,相当数量的建筑物在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是建筑物的建设也毫不犹豫地打破了自然环境。这种现象不利于建立和谐社会,也不利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师应该欣赏建筑的内涵。设计中的环境考虑范围不应局限于小范围,而应考虑到大自然环境因素。为了更好地协调建筑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实现完美融合,建筑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突出了建筑的独特魅力。建筑师必须有长远眼光,充分考虑建筑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的长期发展关系,力求使建筑设计风格最大限度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师必须争取的方向。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建筑设计中越来越重视建筑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尤其是建筑物的温暖,照明,通风和降噪等环保和节能因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将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优势,利用自身优势避开劣势,巧妙地将建筑设计风格与优美环境相结合,实现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安全,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 其次,建筑设计风格要与人文环境相协调。没有单独的建筑存在孤立。它必须与周围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建筑设计风格是人类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设计风格需要环境的对比以相互补充,建筑设计风格直接影响人的环境。另外,人文环境的特征也决定了建筑设计的风格。在设计建筑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性的满足感,即建筑可以为业主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他们带来的舒适。每个人的生活水平,社会经历,人格素质,职业地位,种族,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得这些不同的个体对建筑的要求不尽相同,建筑设计风格也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一种有效的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设计风格必须与人文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建筑本身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促进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建筑设计中,其设计风格可能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相冲突。例如,为了增强人居环境的舒适性,有必要安装空调。其结果是空调器产生的热量被排放到室外,从而室外温度更高,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强,环境遭到破坏。为了平衡内外环境,有必要加强对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减少对电气设备的依赖;利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沼气发电等减少自然资源的损失;合理选择地方建筑材料可以降低建设成本,节省自然资源,而地方建筑材料直接形成建筑的特色,使建筑成为当地文化的载体;垂直绿化,在每个建筑中同时,大量的绿色盆栽种植在公共场所的地板上。同时,攀援植物种植在建筑物的外墙上以阻挡阳光照射,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被用于蒸发和吸收热量以带走部分热量。外部世界形成了一个过渡空间。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在某些情况下,建筑本身需要作出一定的让步。例如,一些重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建筑师将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以减少空调设备的数量或使用空调。积极主动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减少城市化,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建筑物周围的自然环境,使建筑物更加环保。 其次,加强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应用。在自然界,有各种地形。因此,在建筑物的选址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的影响,加强地理环境的合理利用。在建筑的发展中,它始终重视当地的条件,使建筑与地理环境完美融合,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建筑景观。由于地理环境决定了建筑物的大小和高度,地理环境是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例如,在中国西南山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建筑施工的难度远大于平原地区。因此,建造过高的建筑物是不合适的,以避免影响当地的地形地貌,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适应这种复杂的地理环境。环境可以沿着斜坡的轮廓以梯子状布置。悬挂建筑物和悬挂地板的建造被用来协调跑步机和平台等设施的使用与地理环境。这不仅能够满足日常生产的需要,而且要符合当地的条件。再如,中国着名的黄土高原据说是黄土原始土壤,黄土的特征是土壤疏松易下沉。这种类型的地形不适合建造高楼。否则,这不仅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安全性,还会影响当地的地理环境,并可能导致当地水土流失的加剧。总而言之,要加强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利用,使建筑更加精神,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再次,努力营造一个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氛围。由于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建筑物的意境建构,以营造与周

浅谈道路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7627043.html, 浅谈道路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 作者:王晓乾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4期 摘要:简要介绍环境材料的概念,从提高材料性能、节约天然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物以及净化环境方面讨论道路建筑材料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提出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道路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 关键词:环境材料;环境协调性;生命周期评价 Abstract: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material from the environment,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materials, saving natural resources, make full use of waste and purifying the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road building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al coordination; presented by the method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evaluation of pavement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 coordination.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environment; life cycle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U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道路建筑材料作为公路及其构筑物的物质基础得到了大量的使用。而道路建筑材料原材料的采集会导致资源的枯竭;道路建筑材料的制造要消耗能量,产生与地球温室效应和酸雨相关的污染;公路的改建和扩建又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等。因此思考道路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是非常必要的,其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材料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已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从而引出了如资源枯竭、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1]。 在此背景下, 20世纪90年代初, 日本学者山本良一等人首次提出了环境材料的概念, 受到 世界各国材料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环境材料英文名称为Ecomaterials(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terials或Ecological Materials),可以解释为具有环境意识的材料或生态学材料,强调的是材料在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的前提下还具有最佳的环境协调性。环境材料应该具备3个主要特征:在保证良好的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首先要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避免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容易回收和再利用。

项目策划投资环境可行性分析报告

羊西线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项目总论 (一)项目背景 项目用地:成都标准总件厂的厂房用地 项目位置:成都市羊西线三环路内侧羊犀立交桥下 项目开发背景:成都标准总件厂的厂房位于三环路内侧立交桥下,因成都标准总件厂立即生产厂区迁移至不处,其土地可用于商业开发。(二)承担可行性研究的单位 成都舜法国联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三)研究工作依据 依照政府有关部门政策规划(《羊西线规划情况》,《高新西区规划情况》),依照托付书和上述文件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编写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项目投资环境和市场研究 (一)市场宏观背景 1.全国投资环境 国家信息中心在刚刚公布的2003年经济预测报告中指出,今年我国投资将接着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可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GDP增长有望达到8%。据介绍,房地产投资回落幅度不大。可能2003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增幅在25%左右,比2002年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可不能专门大。要紧缘故是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资环境接着改善。在市场准入方面,2003年国家将接着清理现行投资准入政策,在明确划分鼓舞、同意、限制和禁止类政策时,体现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在融资体制方面,将逐步建立适应民间投资需要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对企业投资国家鼓舞进展的行业,可部分抵免企业所得税,对个人的实业投资可全额或部分抵免相应的个人所得税,加强规范化治理和正确的引导和服务。我国政府将接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市场经济中的运行成本尤其是“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

2. 2003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开发投资接着高速增长 200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736.42亿元,同比增长21.9%,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5.8个百分点,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7.9%。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接着保持强劲进展势头,全国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816.8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4.0%,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2个百分点,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 25.3%。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增幅分不为29.2%、55.9%、45.6%,中、西部地区增幅高于东部,其中12个地区增幅超过50%。 今年上半年,商品住宅开发完成投资2856.79亿元,同比增长28.0%,占商品房投资的67.8%(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完成投资227.66亿元,同比增长22.6%,占商品住宅投资的比重为8.8%);办公楼投资完成177.21亿元,同比增长27.9%,所占比重为4.6%;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458.57亿元,同比增长50.0%,所占比重为12.0%。东、中、西部地区商品住宅开发完成投资同比增长分不为24.7%、47.7%、 34.5%。中部地区商品住宅开发投资略高于东、西部地区。 销售情况良好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B. 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吉芬物品Giffen’s Goods :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炫耀性消费:在价格低时买得少,价格高时买得多。 ◆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 量的变动。(P变化)即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例如:苹果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对苹果的需求量增加) ◆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 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P不变)即需求曲线的左右移动。 供给曲线:表示商品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函数关系的几何图形。 ◆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 量的变动。(P变化)即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 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P不变)即供给曲线的左右移动。 ◆均衡: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互相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此时所有 经济主体都选择了最优决策。 ◆均衡价格(Pe):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是买卖双方 都愿意接受的市场价格。 ◆均衡数量(Qe):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P32 最高限价:市场价格P0Pe目的: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该商品价格的变动率之比,用来衡量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区别于斜率) ⑴缺乏弹性(in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大多缺乏价格弹性。 ⑵富有弹性(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敏感。奢侈品的需求大多富有价格弹性。⑶单位弹性(unit 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率刚好相等。此时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正双曲线。 ⑷完全弹性/无限弹性(perfectly elastic) 即ed=∞,表示相对于无穷小的价格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却是无穷大的。此时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 ⑸完全无弹性(perfectly inelastic)

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 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污染的发生 环境污染由来已久。早在14世纪初,英国就注意到了煤烟污染;17世纪伦敦煤烟污染加重时,有人著文提出过改善大气品质的方案①。不过直到这时,污染只在少数地方存在,污染物也较少,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尚不至于造成重大危害。环境污染发生质的变化并演变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则始于18世纪末叶兴起的工业革命。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史学家普遍把工业革命视为人类历史或“南一北”差距的分水岭②,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这场革命视为人类环境污染史的分水岭;又由于“从影响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看,主要责任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工业发达国家”③,因此,历史地考察西方主要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环境的污染与治理,审视西方人对待自然的认识或态度,明确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的重要性,就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一、18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污染的发生① 从18世纪下半叶起,经过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首先是英国,而后是欧洲其他国家、美国和日本相继经历和实现了工业革命,最终建立以煤炭、冶金、化工等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这是一场技术与经济的革命,它以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用为基本动力。而蒸汽机的使用需要以煤炭作为燃料,因此,随着工 业革命的推进,地下蕴藏的煤炭资源便有了空前的价值,煤成为工业化初期的主要能源。新的煤矿到处开办,煤炭产量大幅度上升,到1900年时,世界先进国家英、美、德、法、日五国煤炭产量总和已达6.641亿吨②。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也必然会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 与此同时,在一些工业先进国家,矿冶工业的发展既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又释放许多重金属,如铅、锌、镉、铜、砷等,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域。而这一时期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构成了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另外,水泥工业的粉尘与造纸工业的废液.也会对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①。 结果,在这些国家,伴随煤炭、冶金、化学等重工业的建立、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烟雾腾腾的城镇,发生了烟雾中毒事件,河流等水体也严重受害。 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水体污染亦十分普遍。除英国外,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如芝加哥、匹兹堡、圣.路易斯和辛辛那提等,煤烟污染也相当严重②。至于后来居上的德意志帝国,其环境污染也不落人后。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时人抱怨说,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并且,就在空气中弥漫着有害烟雾的时候,德国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了污水沟。如德累斯顿附近穆格利兹(Muglitz)河,因玻璃制造厂所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变成了“红河”;哈茨(Harz)地区的另一条河流则因铅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的鱼类,饮用该河水的陆上动物亦中毒死亡③。到20世纪初,那些对污水特别敏感的鱼类在一些河流中几乎绝迹了。 譬如,在19世纪,人们曾在莱茵河下游大量捕捞鲟鱼,用鲟鱼卵制造鱼子酱,而到该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数量的减少,明显地受到限制,到1920年就完全禁止了捕鲟鱼。鲑鱼的捕捞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于1955年完全终止了。”①1892年,汉堡还因水污染而致霍乱流行,使七千五百余人丧生②。在明治时期的日本,因开采铜矿所排出的毒屑、毒水,危害了农田、森林,并酿成田园荒芜、几十万人流离失所的足尾事件③。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环境污染尚处于初发阶段,污染源相对较少,污染范围不广,污染事件只是局部性的,或某些国家的事情。

材料的耐久性与环境的协调性

材料的耐久性与环境的协调性 摘要:建筑材料是使用最广、用量最多的材料,建筑材料生产与使用的各个过程都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建筑材料具有先进性、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的特点, 是当代建材的发展方向,即具有好的耐久性、低的环境负荷值和高的可循环再生率。 关键词:建筑;材料;耐久性;环境协调性 建筑材料是使用最广、用量最多的材料, 主要包括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建筑玻璃、建筑与卫生陶瓷、砖瓦、新型墙体材料等, 是基本建设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生产与使用的各个过程都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具有好的耐久性、低的环境负荷值和高的可循环再生率是当代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 一建筑材料的耐久性 建筑物耐久性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如下 (1)当一种建筑构件的某一种或几种性能全部或部分失去时该构件就被破坏了,这样它就没有原来的作用了。 (2)一种构件必须保持几何形状、物理、化学和美观等方面的特性;引起变坏的因素可能是物理(机械、光学、热、声学、电学)、化学或者时间的影响。 (3)老化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一般是指材料随着时间而变坏。 (4)耐老化是指材料的实际环境中,但处于“静止”状态,也就是说处于没有机械应力的状态下,性能不随时间而变化。 (5)材料的耐久性是指实际使用条件下的性能。使用条件包括

物理——化学环境因素及其在材料上的静态和动态的作用。以前聚合物老化试验方面的资料基本上是关于“气候”曝露后所产生的外观变化情况。加速老化实验包括模拟阳光辐射,和观察了一些比较“短命”的材料,例如涂料和纤维,在经适当曝露后颜色变化的情况。近十来,在测定聚合物建筑产品在各种环境中的物理特性的变化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这些物理特性可以用来预测聚合物建筑材料的长期性能。 耐久性概念可定义如下: 材料潜在抵抗其自身或外界环境因素长期破坏作用的能力. 与以往的多种定义相比, 上述定义强调了耐久性下述几个方面的涵义: (l) 潜在的能力: 即耐久性是材料对破坏作用的一种抵抗力, 而这种抵抗力是材料结构性质与破坏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表征, 因而当无破坏因素或破坏因素的作用强度小于材料抵抗作用强度时, 材料的这种耐久性抵抗力不被显示. 但我们却可采用人工加速恶化性试验, 使材料迅速暴露出这种潜在的性质, 从而对材料进行耐久性检验分析与试验研究.(2) 破坏因素的两重性: 以往的定义、讨论及文献中, 很多都只强调了外界的破坏性因素, 而在定义中忽略了材料自身内部的耐久性破坏因素。如有机材料的老化, 其根本原因是材料内部的不饱和价键的转化作用, 外界的光、热仅起到加速与催化作用。而外界因素的两重性, 对研究和改善材料的耐久性, 具有指导意义。(3) 劣化作用: 材料的耐久性破坏, 所指的不仅是其性质的转化, 而是劣化作用。因而以往的论述中以“保持原有性质的性质”来定义材料耐久性, 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对

环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环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一:20XX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工程环保考试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污染土壤修复工程规模的单位应为()。 A.m3/d b.m3/h c.t/d D.m3 用户答案:[b]得分:0.00 2.在环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占地及征用章节中,应制定工程建设用地()方案。 A.拆迁补偿 b.招标投标 c.社会公示 D.生态绿化 用户答案:[A]得分:4.00

3.环境工程中若不包括污染物收集及转输工程内容,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省略“污染物收集及转输工程”章节。但对于污水、废水处理及固体废物 处理(处置)工程,应在()章节中简要说明污染物收集及转输方式。 A.编制依据 b.主要污染负荷 c.水土保持 D.工程技术方案 用户答案:[D]得分:0.00 4.在环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维护、维修方案中,应体现()原则。 A.充分专业化 b.功能齐全 c.社会化服务 D.预防为主 用户答案:[D]得分:0.00 5.环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建设投资部分应包括()。 A.资金使用计划表 b.外购燃料动力表 c.项目资产负债表

D.项目经营利润表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6.若厂(场)址不处于自然灾害频发区,或自然灾害明显不会对工程造成影响时,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可省略“自然灾害及防范”章节,但应在()章节中予以说明。 A.工程概况 b.研究结论 c.工程选址 D.水土保持 用户答案:[c]得分:4.00 7.环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附图部分应包括()。 A.区域位置图 b.排水系统图 c.防雷接地图 D.厂区道路图 用户答案:[A]得分:4.00 8.环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财务分析部分应包括()。 A.项目融资计划表 b.成本费用估算表 c.工程投资估算表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制度起源是一个制度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它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等基本问题。制度的起源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制度在根本上的从无到有;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创立;三是从已有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一般认为,制度是沿着演化和构建这两条不完全相同的路径起源的。若追溯最初制度的起源,则是由长期无意识的演化生成的。演化强调行动者的无意识性或无目的性,即使行动者是基于有限理性算计的,互动的结果也不是预先就存在于行动者的目标函数之中。而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的创建,则有明确的制造主体,即普通个人、社会精英或者利益集团,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对制度进行设计或者施加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制度或者改变旧的制度。构建强调行动者有意识地将互动结果预先固定下来,并存在于其目标函数之中。 关于制度起源的原因,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等人以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为基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诺思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权制度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史前人类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最初的产权起源于公有产权,随后才出现私有产权,而产权界定的需求则来源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和行使产权所产生的费用。只有在稀缺度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产权才能够限制资源开发的速度。从历史上看,产权的演变过程

包括,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诺思以人口增长作为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因此诞生的产权制度却被认为是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外生因素,对人口增长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约束性。那么产权制度的出现对限制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便直接关系到在理论上对制度起源做出合理解释的可能性。 与诺思对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理解不同,康芒斯将人的自私本性作为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他对利益冲突的解决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用以约束人的自私本性,产生于资源稀缺性所造成的利益冲突。由此将制度与其约束标的,即人的自私本性相关联,一并纳入到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中去。无论是演化还是构建,制度起源的两种路径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制度的起源是自发演化与设计过程紧密的互动,若自发演化的习俗和惯例由法院裁决或凭以解决争端,便带有某种人为设计的性质。 然而,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绝对概念?若是,则即便制度是作为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创生的,又怎会具有其存在的终极价值?缺乏对资源稀缺性本质涵义的清晰理解,是诺思与康芒斯未能分别以人口增长和自私本性两个主要因素加以充分阐释的根本原因。那么,制度起源于对资源稀缺性的缓解,其约束标的究竟何在?制度在其约束标的与资源稀缺性矛盾协调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创生的? 本文立足于佛教的经济学观点,依据《大藏经阿含部》的相关经典,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在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起源于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基本论述之上,进一步探析资源稀缺性的本质以及由此起源的制度的约束标的,旨在明确制度创生的一般形式和路径。

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技术 Environmental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32 学分:2.0 考核方式:考查 中文简介:环境修复技术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一种治理土壤、沉积物、水体和海洋中有毒化学品污染的新技术。本课程重点围绕生物修复技术,主要讲授生物修复的基本特点及其理论基础,即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作用及其毒理效应、污染物对生物降解的作用、环境因子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影响等。同时,本课程结合实例以专题形式介绍修复技术在不同污染环境中的应用,包括富营养化湖泊和河涌的生态修复、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有机污染物土壤的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连作土壤微生物污染的修复和农业非点源污染修复技术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掌握针对不同污染环境下所采用的生物修复技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为培养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环境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环境修复技术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课程,需要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工程学、土壤学、水文地质学、植物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本课程从生物修复的基本知识入手,重点介绍不同污染环境下所采用的修复技术、污染物降解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使学生对生物修复的原理、发展、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有明晰和透彻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学习教学法、调查研究和专业网站学习法等。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3 第一节本课程授课内容、成绩评定与学习方法了解 第二节背景知识了解 第三节基本概念掌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