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三五”专业(群)建设规划

“十三五”专业(群)建设规划

学院“十三五”专业(群)建设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文件

精神,进一步加强我院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促进学院更好服务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制订本规划规划。

一、“十三五”专业建设成效

“十三五”期间,学院按照“依托职教集团、对接产业、校企融合、错位竞争、特

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干群同心,真抓实干,专业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专业品牌大幅提升

学校形成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两翼的特色专业体系。专业群核心专业和重点专业在

全省甚至全国已具有较好的品牌影响力。

“智能制造专业群”获批自动控制省示范特色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

被评为浙江省特色专业,两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均获得中央财政资助;智能制造专业成为浙

江省精品专业,自动控制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智能制造实

训基地成为浙江省生产性(教师认证培训)实习实训基地;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

自动控制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院当选为全国智能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

员单位,成为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建设单位。

(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初步建成精致、秀美、具有浓厚职业文化气息的校园;校内实训基地面积智能制造平

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智能制造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智能制造元;数字化

校园按计划完成;公寓的每问寝室都有空调和热水。

(三)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为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体系,学院先后开展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空间课程开发”“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课程”“MOOC和微课教学”等四轮课程改革。重点专业构建了课岗相融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群架构了“平台+模块”项目化课程体系,建成“教学车间”和企业“生产车间”配套的六大实训中心、实习实训室为主体,5个“学研实践基地”挂牌企业为依托的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了基于岗位实际需要的80门网

络资源课程、10门项目化课程、5门MOOC课程和12门省校级精品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

目45项、职业资格标准和技能抽考标准47个,牵头开发省级技能抽考标准7项,承担

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4部,开发校本教材、实习实训指导书

10本,引进和开发虚拟工艺、虚拟车间、虚拟实验、教学管理软件75套,拍摄视频225个,制作精品课件978项,教学资源容量达到20GB;项目分步训练、竞赛激励教学,空

间仿真教学,“主题+活动”教学、分层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新模式应用于在线教学。

(四)师资水平显著提升

学院教职员工自动控制人,其中专任教师自动控制人,具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硕士学位教师2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2人,占专任专业教师

的2%。学院建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库,聘请行业企业专家2人。

学校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教研、科研课题2项,横向课题2项,专利2项,软件著

作权2项。每个专任教师都参与了课题研究;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教学成

果二等奖2项;公开发表论文自动控制篇。获得省高职院校“专业竞赛”奖项2个:获得

省级以上信息化教学比赛奖项2个,其中国家级奖2个。

(五)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学生参加省专业技能抽考、毕业设计所有专业全部合格,自动化专业学生获得“优秀”等级;学生荣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2项;学校录取分数线从2012

年的自动控制分提高到今年的理科自动控制分、文科自动控制分;

毕业生职业资格取证率2%,年终就业率达到2%以上,平均起薪2元;学校连续多年

获得浙江省招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8年获得浙江省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

优秀单位。

(六)服务社会取得实效

学院主办省、市级技能竞赛2次•牵头2次组队参加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组织

开展了2个职业工种的培训和鉴定工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

智力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群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还不够鲜明

1、在专业体系方面,尽管四个专业群包含的现有14个专业全部对接浙江支柱产业

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分工细化和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调整专业结构,进行跨专业协同创新等显得十

分迫切。

2、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生素质培养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未完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从独立发展到集群发展,急需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3、在课程建设方面,如何根据专业集群发展的需要,重构课程体系,连选和开发适合专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适合职业道德和通用能力培养专业群的共享课程、适合岗位迁移能力培养的专业群互选课程成为当务之急;运用互联网+,推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的全面变革,还任务艰巨。

4、在实训条件方面,学校基础性群共享实训室数量偏少,专业实训室工位数不够,反映新技术、新工艺的专业实训室需要新建。

(二)师资队伍尚不能支撑办学目标和任务要求

1.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缺失,名师、大师数量不够,专业群带头人的影响力尚显不足,专业带头人领导力偏弱,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需要提升。

2.在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方面,建立以职教集团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为基础兼职教师团队,充分调动其创造性和积极性,是我们专业群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技术研发和对外服务的能力还相对较弱。

1.组织力量承担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提高学校技术研发服务对产业的贡献度有待提高。

2.从专业群的角度,整合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资源并产生规模效益,不断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示范辐射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渴望新的突破。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精神,适应浙江优势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不断契合产业升级,培养提升和引领浙江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改造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发展思路

按照深度对接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业链的专业群建设思路,基于学院重点建设新能源与先进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基础,遵照新能源和先进装备的生产工艺操作与检测、设备维护与控制系统管理和物流营销等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原则,采取示范专业优先建设、

特色专业重点支持、合格专业择优扶持等系列举措,建设由四大专业群,形成对接电梯

装备运行与维护、风机的检测与维修、汽车的维护与检修及生产性服务岗位链的差异性

专业竞争格局和特色专业体系。

四、建设目标

全面贯彻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服务《中国制造2025》,围绕区域新能源

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以培养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重要抓手,建设电智能制造

X4个专业群,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双创能

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体目标如表l所示。

表1“十四五”专业建设与教学主要目标一览表

(一)以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为引领,构建“层次递进”的专业体系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结合办学优势和发展定位,建立

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和内部评估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相关专业的优势地位,逐年停招、撤销与学院四大专业群无关的专业。寻找新的特色增长点,针对学院各专业群迅猛发展

的趋势,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按规划分年度增设1-2个专业。“十四五”期间,新开发

5-7个专业。

表22016-2020拟撤销的专业列表

建设战略,加强专业群建设与管理,构建示范专业、特色专业、合格专业三级专业建设

体系,发挥电梯工程技术、新能源装备技术等核心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广成功经验,

共享优质资源,带动其它专业全面、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努力将电梯工程技术、风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打造成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品牌专业群,把生产性服务专业群、

汽车技术与服务专业群建成省内高水平专业群。

表4 五年后学院专业群构建情况一览表

1.建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确保课程建设落到实处。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从“十四五”开始,在主要公共课、专业主干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

制度。原则上一门课程设1名课程负责人,主要负责与课程相关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

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工作。课程建设负责人

由课程开设二级学院的院长选聘,实行任期制,由学院负责年度和任期考核。

2.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提高课程建设水平。高标准完成50门以上优质课程的建设任务,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校内共享;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校级精品课程,实现公共

基础课精品化、专业课程特色化的建设目标,重点培育5门左右的省级名师空间课堂课堂,建成10门左右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及产

业结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科研和教学改革成果固化为教学内容,提高课

程建设水平。

3.加强特色教材建设,促使专业教学形成特色。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按照“突出特色、新编与修订相结合、主编与参编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教师结合我校专业特点,编

写有特色的高水平专业教材。“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公开出版10本左右校级特色教材。立项省级特色教材2-3部左右。

4.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展教学空间。建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教师利用智

能制造平台积极建设网络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

网上共享。“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加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力度,使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5.融入职业能力,优化课程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各门课程在专业人

才培养中的地位,提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要求的契合度。

开展学院“教学质量奖优秀奖”评比活动,制定学院“课程恩政行动计划”,强化课程

思政。

(三)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实施教学团队建设计划

1.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创新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实行“新

进青年教师全薪待岗制”,新进青年教师待岗期不承担课程教学任务,规定待岗期的主

要任务。实行“双师型”教师分级制,明确分级认定标准,等级与薪资待遇、职务晋升

挂勾,定期评选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搭建基于“校园资源计划”(CRP系统)的教师工作

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看,注重过程管理和程序管理,实现考核要素全覆盖,完善教职工绩

效考核指标体系。抓好“师徒帮扶工程”,建立拔尖教师的培养和保护机制,培养5名

左右省级青年骨干教师、6名校级教学名师。

2.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加强专业和课程团队建设。遵循专

兼结合的原则,按专业群组建由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

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省级以上专业带头人1——2名,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6名左右。同时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每个课程教学团队至

少由3名教师组成,由骨干教师或行业企业专家任课程负责人,提高任课教师中“双师”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结构优、业务精的专业教师队伍。

3.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从学院各专业每年有计划地选派青年

教师到相关企业下企业锻炼,提高青年教师动手能力,将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及其

落实情况将作为专业检查验收的必要内容之一。

(四)投入与增效并举,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十四五”期间,学校力争投入智能制造X万元

用于支持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与改革;每年投入不低于自动控制

万元,用于实训设备的购置;生均教学仪器科研设备经费较“十三五”增加自动控制%以上,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2.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实训管理。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绩效评估机制,通过整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省一流专业群大师工作室,实行教学实训室开放

制度,逐步推进实训室向师生开放,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实训室使用效率。

3.建立互利合作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校内外实习基地。按照“长期性、综合性、

实效性、互惠性”的原则,依托行业企业,以校企合作办公室为纽带,巩固和扩大校外

实习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校内实习训基地和实训室,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利

用校外实践基地,培养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4.发挥各专业群实训基地作用,举办工匠文化节。举办校级技能文化节,精心设计

竞赛项目,鼓励师生全员参与,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培养一大批省级以上技能竞赛选手。“十四五”期间,力争获得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以上、国家级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2项以上,学生技能竞赛水平进入全省高职院校前2%。

(五)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

1.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

理理念,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修订主要教学环节质

量标准,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反馈、质量改进的循环闭合的质量

保证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

2.强化教学目标管理,控制教学关键环节。改进院(部)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检查、

评比制度,根据院(部)教学工作的特点和实际,设计指标体系和确立指标内涵,改进检

查方式,发挥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专家调研、检查、诊断、指导的作用,调动各教

学单位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学标准体系建设

1.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办学优势,推进学院各专业群

校企共建“双主体”二级学院,推进自动控制电梯学院、自动控制风电学院、自动控制

学院、自动控制学院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成立等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校企“双元”育人格局。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教学改革研究的经费支持和奖励力度,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信息化教学改革、

实训教学模式等方面,重点资助或招标立项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织力量深入开展

改革研究和实践,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取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4-5项,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努力实现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突破;组织开展教师教

学竞赛活动,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对教学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教师,在职务评聘

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训教学内容,改

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训教学的实效性;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建设大学生创新

创业示范基地。整合校内外资源建好创业园、众创空间、志愿服务、国防教育基地等平台,确保每个学生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参与科研项目,

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的主动性。

4.开展专业评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制订新专业合格性评估计划,参照新专业合

格性(评估)体系标准,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加强学生实践操

作能力的培养。其它专业也要关注省级相关部门的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并以此为抓手,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自动控制专业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进一步优化培养

方案,增加涉外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比例,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参与国

际竞争的意识与能力。

6.积极开发与国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

标准、技能考核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毕业设计标准、学生毕业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全面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作用,强化专业建设规划指导,进一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合理规划、科学实施。各教学部门以学校总体规划为基础,制定教学工作规划,并将建

设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中,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发展措施责任明确、

落实到位。

(二)制度保障

根据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充实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同时积

极建立教学改革的保障性制度,确保各项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完善以责权利为基础的各

项教学工作相关制度建设,进一步调动各二级学院(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

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经费保障

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包括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专业教学团队

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技能竞赛等经

费投入,认真抓好经费管理,做好相关政策的配套工作,确保专业建设工作有序、高效

开展。

机电专业建设十三五规划

建造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方向) 五年建设规划 (2022 年-2022 年) 机电教研室 2022 年 9 月 16 日

为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人材培养的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区域、行业经济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以及结合我校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建造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方向)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适应技能型人材培养需要,适应学生就业创业和终身发展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建设,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努力开展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毕业生质量和毕业生对市场的适应性。通过五年建设,把建造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方向)建设成省级重点专业,打造成内蒙地区的特色专业。 二、专业建设 (一)人材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目标 根据调研,我校建造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爱岗敬业,塌实肯干,勇于创新,与人合作的良好品德,坚固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进行普通机电设备、自动机电设备、自动生产线和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等工作,也能从事生产一线操作的高端技能型机电技术应用专门人材。 2、人材培养模式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十三五专业规划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十二五”专业建设总结与“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是学院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与体现,是学院专业建设的依据,是保证学院专业建设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蓝图。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学院综合实力,使我院专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十三五(2016-2020)”专业建设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是我院调整、改革、创新发展的五年,学院的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科梯队的学术水平大有提高,专业教学科研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为学院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专业结构与布局逐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学院主动适应山西区域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要求,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结合学生就业状况和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坚持重点扶持,全面发展的原则,打造了一批如舞蹈表演、音乐表演、艺术设计、影视表演、电视节目制作、主持与播音等品质优良、特色鲜明、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的品牌

专业。学院的舞蹈表演、音乐表演两个专业被山西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确定了舞蹈表演、音乐表演、艺术设计、影视表演、电视节目制作、主持与播音6个专业为学院的重点专业,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论证,2015年增设了航空服务、国际标准舞专业,2017增设了钢琴伴奏、现代流行音乐等新专业,2018年拟增设文化艺术产业专业、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歌表方向),形成了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为促进山西区域经济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我院现有的专业设置与布局,符合我省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专业结构突出了艺术职业教育的行业特色,增强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人才培养方案明显优化 近几年,我院坚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注重实践、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在多年艺术实践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以工学结合作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探索总结出了“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依据学院“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我院进一步构架与文化艺术行业紧密合作,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构合理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成覆盖

医学检验专业十三五发展建设规划

齐鲁理工学院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十三五”规划 一、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基础和条件 护理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建于2015年,我院建立并健全了专业课教研室。开设了生物化学检验、寄生虫检验、临床检验仪器学、免疫学及检验、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输血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在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队伍,能完成本专业全部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工作。在未来发展及建设中,依据本专业现有基础并结合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对人才需求情况,提出本专业十三五发展目标规划。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医学检验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在近20年内形成和发展迅速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随着应用物理和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仪器分析等学科的发展,分析系统的微量化、自动化、多项目的有机组合,使医学检验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医学检验已由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的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使医学检验实验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基本职责出现新的飞跃,也对现有检验学科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及规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建设目标

为了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我们将按照检验医学学科建设标准来建设医学检验专业教研室,医学检验实验中心,计划在2016-2020年内新建临床检验自动化实验室、临床检验网络教学实验室,改变专业教学与检验临床脱节的现状,充分利用各教学医院先进的仪器设备资源及充足的临床标本,通过宽带互联网络,将实验室中基本技能的训练与临床实践凝聚为一体,使各个学科有机结合,资源共享,为临床检验专业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的综合分析实验技术操作平台,建立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先进的医学检验教学基地。 (三)基本任务 医学检验专业确定培养具有坚定的医学理论和生物医学基础,熟悉有关临床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实验室组织与管理等知识技能的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可在各级医院、血站、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根据检验医学发展速度快,教材知识点老化过快的特点,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弥补现有教材及教学方法的不足。包括新知识点的补充、仪器的介绍、新实验方法的展示及操作过程的规范化等等。并且在检验专业中尝试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根据专业特点,注重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实验教学中摸索出一套独立的完整的实验考核方法。 按照培养目标,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建立临床脱落细胞学、输血技术、实验室管理、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专业,办一些更能办出我

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一、学校“十二五”建设的成绩、做法和问题 (一)主要成绩与做法。 学校始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湖北省教育事业各个时期规划为统领,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为目标,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着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坚持走跨越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形成了初显地方师范性大学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63个普通本科专业,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中,初步形成文理交融、理工结合、师范与非师范并行的专业结构。 1.专业建设层次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校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市场应用广泛的专业,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压缩无市场前景的专业”原则,加快了专业结构调整步

伐。共成功申报新专业8 个,(教育部2012年进行专业调整)专业总数由2009年的43个增长到63个。采取调整、新增、压缩等办法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学校加强了对新专业的监控,增强了新办专业的办学实力,规范了新专业的教学管理。着力巩固优势专业,铸就品牌专业。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校级品牌专业3个,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专业建设体系,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和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深入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学校按照“结构优化、评建结合、培育特色、分类指导、持续推进”的原则,系统推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了大量改革探索与实践。我校共有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4项。 3.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扎实推进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行业的密切合作。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学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与我校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高管、工程技术骨干和行业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学名师进入我校担任特聘教师,为学生定期开设专业学术讲座和实用课程。鼓励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学科专业调整建设、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管理、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方案的实施、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建立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广泛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坚持将工程教育理念贯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 参考资料

机械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2006?1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针对“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以及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6+1”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构建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 二、现有基础 (一) 产业背景分析 建设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培养机械制造、工业机器人和汽车维修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的产业背景如下: 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

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智能制造机器人列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将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高精密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新能源汽车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国家将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使用新能源汽车。 (二)人才需求分析 装备制造专业领域和汽车技术专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通过对渝东北机械企业的调研发现:机械制造方面的技能人才每年将需求1万人,工厂电气维修技能人才每年需求量为5000人。对渝东北汽车制造和维修企业调研发现:汽车领域的技能人才每年需求量约为8000人。 (三) 专业建设基础 1、课程条件基础 机械工程系目前开设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应用与维修技术和机械装备制造技术三个高职专业。形成了机械基础课程群、电工电子课程群、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和汽车维修课程群,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团队,为拟新增设专业的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 2、师资队伍基础

十三五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划【模板】

“十三五”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一、背景分析 1. 制订与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多次组织软件工程系教授、教师进行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讨论,在遵循IT教育和软件工程的学科发展规律,领会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同时兼顾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结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工程教育,参照IEEE SWEBOK、IEEE CC2001SE、美国ACM和IEEE联合发布的软件工程课程指南SE2004、中国软件工程学会发布的《软件工程课程指南》和我国教育部发布的《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规范》等文档,建立既有国际化特色,又结合中国国情,同时考虑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性的先进培养体系。 经多次商讨,制定了软件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试点班和软件工程(卓越计划)3个特色的2011、2012、2013级培养方案,并用于2011、2012、2013级学生的培养中。2014年对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实现本科第一到第三学期按照计算机科学大类培养,专业特色从第四学期开始体现,同时制定了软件工程(数字传播工程)试点班的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当加大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加强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要求,将其占总学分比例从原来的19%提高至24%;为学生在校内、企业参与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设置特别学分。 2. 整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围绕知识体系展开。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分阶段互动式的设置方法,把课程体系设计分解为三个阶段,即基础知识教学阶段、专业技能教学阶段、工程实习教学阶段。 基础知识教学阶段的设计思路是达到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目的,实现“基础扎实、系统级认知和编程能力强”三个目标。课程启动策略采取计算机系统级认识和编程能力双优先的策略,以《计算机科学导论》为基础,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并引导学生的系统级认识能力;随后,计算数学基础课程系列、硬件与系统软件课程系列、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构造与工程课程系列三路并行,力图达到“基础、系统和编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课程组织策略采取基于主题的组织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另外,专业教学阶段的某些基础课程也在此阶段进行,此类课程的设置综合考虑专业阶段和基础阶段的特点,以便较好地实现两个阶段的衔接。 专业技能教学阶段的设计思路是强调学生工程性、技术性、实用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复合型能力的培养,实现“熟悉软件工程技能、更完整的系统级认识和掌握某一方向的软件设计开发技术”三个目标。在这一阶段中,综合考虑主干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的设置,基于办学特色设置若干动态可扩充的课程模块,全面考虑课程之间的关联,强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学生在这一阶段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软件工程方向专业课和1-2个专业课程模块,达到“工程、系统和专业方向”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现阶段设置智能软件与系统、网络软件与系统、嵌入式软件与系统3个选修课程模块方向。课程启动策略采取基础课优先方式,与软件基础模块共同确定一门衔接较好的基础课作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启动。课程组织策略采取系统的组织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软件系统开发应用能力。

“十三五”专业(群)建设规划

学院“十三五”专业(群)建设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文件 精神,进一步加强我院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促进学院更好服务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制订本规划规划。 一、“十三五”专业建设成效 “十三五”期间,学院按照“依托职教集团、对接产业、校企融合、错位竞争、特 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干群同心,真抓实干,专业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专业品牌大幅提升 学校形成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两翼的特色专业体系。专业群核心专业和重点专业在 全省甚至全国已具有较好的品牌影响力。 “智能制造专业群”获批自动控制省示范特色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 被评为浙江省特色专业,两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均获得中央财政资助;智能制造专业成为浙 江省精品专业,自动控制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智能制造实 训基地成为浙江省生产性(教师认证培训)实习实训基地;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 自动控制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院当选为全国智能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 员单位,成为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建设单位。 (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初步建成精致、秀美、具有浓厚职业文化气息的校园;校内实训基地面积智能制造平 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智能制造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智能制造元;数字化 校园按计划完成;公寓的每问寝室都有空调和热水。 (三)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为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体系,学院先后开展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空间课程开发”“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课程”“MOOC和微课教学”等四轮课程改革。重点专业构建了课岗相融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群架构了“平台+模块”项目化课程体系,建成“教学车间”和企业“生产车间”配套的六大实训中心、实习实训室为主体,5个“学研实践基地”挂牌企业为依托的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了基于岗位实际需要的80门网 络资源课程、10门项目化课程、5门MOOC课程和12门省校级精品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 目45项、职业资格标准和技能抽考标准47个,牵头开发省级技能抽考标准7项,承担 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4部,开发校本教材、实习实训指导书

十三五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十三五”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1)专业条件现状分析: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设立于1991年,该专业源于1984年的原江西大学经济学系的经济管理专业、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以及原江西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的管理工程专业,1993年设工商管理系。九十年代就被江西省经贸委确定为江西省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培训基地,2004年开始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2010年开设工商管理专业(中法国际实验班)。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本专业已形成了文理渗透、经济与管理交叉的综合发展特色。截止到2015年8月底,本专业现已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工商管理人才5000余人。 2005年工商管理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成为全国28个工商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之一,也是截止目前江西省唯一的工商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现有四年级本科生2个班,102人,三年级本科生2个班92人,二年级2个班,89人,一年级工商管理大类招收7个班,230人。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包括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硕士学位9人。专任教师中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合理。 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老师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近四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8项,教改项目9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被评为首批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本专业的特色是大类招生,利用经管学院具备的经济、管理多学科的优势,整合全院的师资力量,着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学生通过高考,按工商管理类大类招生进校,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专业分流。培养的学生具有宽厚的经济与管理学科基础,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人才培养工作分析: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 划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旨在全面贯彻国家和省级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的总体思路,增强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建设原则,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学科专业规模逐步扩大。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坚持以 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学科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现有专业由“十二五”初的XX个发展到“十二五”末的XX个,其中理工类专业占XX%,文管类专业占XX%。

2.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学院积极推进特色办学改革和 探索,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即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实用人才。现有1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2个某某省战略 新兴产业专业、5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工学学科成为学院专 业建设群的主体。 3.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学院积极探索特色人才培养 模式,构建了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挖掘专业资源优势,开发和设置特色课程;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创新和完善以“工学结合”为重点的“611”(专科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 以上发展现状为学院制定“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面临形势 1.市场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学院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满足市场需求。

2.学科交叉融合。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学 院需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3.高等教育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 已成为趋势。学院需要积极拓展国际化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以上面临形势提醒学院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拓展国际化合作,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4.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 到了4755.76万元,这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5.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学院进行了机构改革,构建了院院(部)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明确了各级管理权限和职责,实施了目标管理考核,这使得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十三五规划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五年建设规划(2015 年-2020 年) 机电教研室 2015年9月16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教高【2006 ] 14号)、《关于全面提咼咼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咼【2006 ] 16 号)等文件精神,采取标准化设计思路,在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认真、细致研讨的基础上,特制定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 本专业现有院级精品课程2门。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整体框 架,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招生就业等方面,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性、标准性规定,更好地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能力、素质、知识三个维度开展育人工作,通过通识课程模块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职业能力与素质课程模块提升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增强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通过职业能力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达到培养能力过硬、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 通过五年建设,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成省级重点专业,打造成内蒙地区的特色专业 三、专业建设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建筑行业就业岗位,掌握建筑电气工程、自动控制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及专业技术,能从事建筑电气设备安装、水电设备控制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在相应岗位上所从事的都是一些技 术性较强的工作,作业准入制度对职业资格证书有严格的要求。根据这一特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施“工学结合双证融通” 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就是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如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项目的选择、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等各个环节都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双证融通”就是 按照岗位技能需要设置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参照职 业资格标准将考取职业证书所需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并要求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建设 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按照“专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 确定课程体系T专家论证T调整完善”的技术路线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标准

(完整版)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本规划分为二章,第一章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规划思路;第二章为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第一章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规划思路 1 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建设国家示范性院校为指导,坚持“加强建设、规范管理、质量为本、深入改革、立足创新”,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教学装备现代化建设,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使我系成为区域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2 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规划总目标:按照“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需要育人才”的专业建设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形成土建施工类专业群。使我系在校生人数稳定在500人-600人规模,并建设二个至三个院级乃至省级精品专业及专业方向。具体规划目标如下:

2.1 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国家示范性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2 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2.3 贯穿基本素质和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探讨项目教学、模块化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并建立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2.4 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与稳定5-10家产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校内实习及技能实训室的功能,形成校内、校外实验实训两大保障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2.5 加强开发教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实践学校——企业互动双赢的办学机制,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2.6 建立一专多能的多证书培养体系,创造并加强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尽量使学生获得专科层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1~2个本专业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2.7 加强高职教育规律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上获得突破。 3 专业建设规划思路 规划总体思路:分步实施,总体上按建设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

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xx “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专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我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能者治教,严谨治学的办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工、文结合的格局。专业由“十二五”初的15个发展到“十二五”末的17个,专业规模逐渐扩大。17个专业中,工科类专业6个,占35.0%;文科类专业11个,占65%。 2.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十二五”期间,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校现有校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特色(重点建设)专业占学校现有专业数的6%,属文科类。主干学科专业紧紧依托财经类行业,已显现较强优势,成为我校专业建设群的主体,反映了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3.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经费100万元左右,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00万元,实验室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多媒体教室总间数52间、座位数4000多个;实训(实验)实15个;新建校内外实基地30多个。 4.教学管理严格规范。通过对管理制度的“废、改、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严谨、健全。“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理顺了校、院(部)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明确各级管理权限和职责,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构建了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5.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升本登科率达100%,就业率名列前茅,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6.校企合作教育快速发展。(校内、校外)学校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高职学生。 7.科研工作步入新轨、教改工作逐见成效。学校13个教改科研项目成功立项,其中,重点项目6个(其中市级项目4个),一般项目7个。 (二)面临形势 1.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和发展不平衡,各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报告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 划报告 XXX“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某某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我院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综合实力,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先发展市场急需专业;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的总体思路,遵循“增强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建设原则,根据学院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制定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学科专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

效益的关系,学科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石油主干学科为特色,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的学科格局,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和文学。专业由“十二五”初的XX个发展到“十二五”末的XX个,专业规模逐渐扩大。XX个专业中,理工类专业XX个,占XX%;文管类专业XX个,占XX%。 2.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积极推进特色办学的各项改革和探究,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即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肉体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适用人才。“十二五”时代,学院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2个某某省战略新兴财产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较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工学学科成为我院专业建设群的主体,反映了我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word版本整理分享 3.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积极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挖掘专业资源优势,开发和设置特色课程;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的精神,结合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立足学院办学与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二、现有基础 (一)产业背景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专业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生产的基础,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在制造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目前,这些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大量新型现代化企业应运而生,前景十分广阔。呼和浩特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及培育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其中一项就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这也为这些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储量丰富,风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牛奶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近几年居全国前列。内蒙古进入了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一方面,对汽车运输业的物流形成了高标准的系统化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内蒙古自治区资源型经济的崛起与快速发展,呼、包、鄂金三角地区汽车消费热持续升温,近两年,汽车保有量增长53%;私家车拥有量增长66%;呼和浩特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112万辆,私家车成为了机动车增长的主要“推手”,专家分析呼和浩特市2018年汽车保有量将继续呈快速增长趋势。 (二)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专业更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中原始的、简单的数控设备已在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设备先进、技术精良的新型的现代化、自动化加工企业,为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一线生产和管理岗位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更应关注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调研情况表明,传统的机械工业已增加了新的内涵,产品的加工制造手段也逐渐被新技术、新方法所取代。机、电技术的融合交叉越来越多,几乎不可分割,以往的学科体系和过细的传统专业教学

专业建设规划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为全面落实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专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使专业建设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十二五”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一、“十二五”专业建设回顾 “十二五”期间,学校紧紧围绕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工作,强化内涵建设,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为“十三五”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专业建设工作 1. 申报了《电气化铁道技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两个五年高职专业。 2. 开发了机电产品检测技术应用、3D技术应用、机械设备安装与CAD 设计、市政工程施工、工程机械表面处理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铁道信号、铁道供电、会计、计算机信息管理等10个新专业。 3。整合了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技术、烹饪、建筑施工等常设专业,细化了专业方向。 4。连续5年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机统一。构建了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5. 打造精品课程,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面向岗位或岗位群,依据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序化课程设置,聚焦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与企业对接的“功能模块化、教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39个,创建精品课程19门。 (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 以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选派教师进入企业锻炼、激励教师在职进修、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培训,加快教师专业成长,五年内引进

教师45名,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14人,培养骨干教师61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83%。 2。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创建专业教师工作室15个,熔炼优秀教学团队,承担课题研究、指导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训练等. (三)校企合作 调整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及家长、社会其他机构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所有专业均建立了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组织机构。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校企合作论坛在我校举行;2011年11月,与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基地揭牌仪式暨“海信空调教学车间”剪彩仪式在我校隆重举行;徐州市“汉盛汉代玉雕工艺研究院"在我校成立. (四)“十二五”专业建设大事记 1. 成功申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设计创意教学中心”项目。该项目作为“教育部与美国欧特克(Autodesk)有限公司支持中国工程技术教育创新项目”的子项目,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由学会协助欧特克(Autodesk)公司向我校捐赠欧特克(Autodesk)系列软件23个系列、125个节点、价值一百万美元,同时提供免费师资培训,协助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提供考试认证和就业信息服务。 2。徐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揭牌仪式暨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美驰杯”第三届技能节开幕式于2011年11月4日下午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隆重举行.邹徐文副市长为徐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揭牌. 25751 6497 撗27983 6D4F 浏23434 5B8A 宊Y39870 9BBE 鮾39954 9C12 鰒 3. 2011年11月1日,江苏省教学规范管理专家组到我校进行教学管理规范评估工作,我校以优异成绩获得教学管理规范学校. 4。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于2012年6月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十三五”建设规划(定稿)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学校定位,以培养立足毕节、服务贵州、面向全国的应用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为基本任务,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持。以学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为有利契机,充分发挥本专业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支柱作用和专业应用领域宽、专业适应性强等特点,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和国家新兴工业领域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专业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及专业科研能力保障建设等工作,促使专业建设协调发展,加强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突出专业特色为立足之本推进本专业“十三五”期间建设发展工作。 二、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毕节市区域经济特征,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验室建设,努力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专业。 2016-2017年,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达到校级特色专业水平;2018-2020年,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达到省级特色专业水平,1个专业方向在省内同层次高校中具有一定优势与特色;到2020年,建设省级科研平台1个。 (二)具体目标 1、专业办学规模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专业在校生规模发展指标: 以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适度控制本专业招生规模。 (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面向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学生毕业

前应获得至少一种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2、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1)自2016年起,建设期内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立项1项,校级教改项目2-3项,力争获得国家级教改立项。 (2)建设期内,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省级教学团队1个,建设其他质量工程项目校级1-2个。 (3)建设期内,力争获得省级教学质量奖或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质量奖和成果奖1-3项。 (4)每年学生签约率保持95%以上。 3、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期内引进博士1-2名、硕士4-5名,至建设期末,使本专业在岗教师总数达到7-1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达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总人数的20%以上。 (2)建设期内1-2名教师提升学历学位,4-5名教师参与在职培训。 (3)建设期末,力争培养1名在省内有较高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力争建设1个省级科研团队,1-2个校级团队。 4、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与发展 (1)在2016年内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 (2)力争在建设期内出版专业教材1-2部。 5、教学条件建设工作 (1)专业实验开出率达到95%以上,其中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占40%以上。 (2)力争建成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至2020年,本专业各类实验室设备总值达到500万元以上,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000m2以上。 (4)建成校外学生实习基地7-9个。 6、科研水平建设 (1)建设期内,每年立项校级基金项目1-2项、建设期内立项省厅级项目2—3项,力争获得国家级科研立项,各类到校科研经费年均20万元。 (2)建设期内,本专业教师每年人均发表论文1.0篇以上,至建设期末,本专业教师每年发表论文在10篇左右,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占60%以上,检索论

审计专业十三五建设规划

审计实务专业“十三五” 建设规划 (2016-2020年) 重庆经贸职业学院 审计实务专业

审计专业建设规划 “十三五”(2016-2020)时期是我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审计学专业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快我系审计实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使审计实务专业设置和建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并对本专业以后五年的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特制定本规划。一、专业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学生规模:115人,其中统招115人。 师资队伍:专任教师2人,其中:初级职称1人,具有审计工作经历的1人。 实验室:手工模拟实验室1个、电算化实训室1个,资产总值10余万元,占地总面积约200平方米。 教研室:从属会计教研室。 (二)优势比较: 1、审计实务大专专业是根据市场需求与学院现实条件申办的专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审计人才为各行各业所需要,为此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2、审计实务专业学生既掌握了会计专业知识同时也具有审计专业知识,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大有好处,为此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 3. 教学团队战斗力较强,有信心,有决心。 (三)存在问题: 1、审计实务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进行,课程体系不完整,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2、具有丰富的审计社会工作经验的教师难求。 3、具有中高级职称企业经验丰富能有效带动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和双师型队伍难求,高层次人才(教授、博士)的难引进。 4、学生文化基础、自学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 5、科研能力差。 6、实习基地建立难,校企深度合作难。 7、实践教学难有成效,服务地方经济切入点难觅。 8、实验室建设硬件、软件投入尚有不足。 二、专业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重庆经贸职业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以发展为主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坚持“质量、特色”协调发展,形成良性的专业发展机制;秉承“理论够用,能力突出”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院和地方区域经济实际,积极推进进行专业建设;以打造精品专业为抓手提高教学质量,推行双证(“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强化技能培训,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具备创业、就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 创新专业建设理念,明确专业定位,加强师资和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开展工学结合,开展校企合作。 专业定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系统地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与会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