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痉挛的康复评定和治疗

痉挛的康复评定和治疗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60例临床观察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 态60例临床观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痉挛患者分为经筋刺法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3周后,以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肌痉挛状态/针灸效应;十二经筋在中风偏瘫的恢复过程中,痉挛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并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如何有效地抑制痉挛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临床上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患者,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偏瘫痉挛肢体进行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计分,观察本法对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1)年龄在50岁以上;(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中风病诊断标准[1];(3)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12纳入标准[2] (1)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2)Brunnstrom脑卒中分级为Ⅱ~Ⅳ级。(3)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状态0级以上,其中0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为肌张力正常,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和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1/2 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为轻度痉挛,2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为中度痉挛,3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和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为重度痉挛。(4)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 13中医诊断和辨证分型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分为风痰阻络、肝阳上亢、气虚血瘀及阴虚风动4型。 14排除标准 既往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影响运动功能者;合并有严重心、脑、

痉挛物理治疗

痉挛的物理疗法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康复科 张欣 一、痉挛 1、痉挛的利弊 (1)、有利的一面:痉挛可以缓解受损肌肉萎缩的程度;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骨质疏松现象的出现;而且由于痉挛是间歇性发作,对肢体的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同时,痉挛的存在,也帮助了部分患者姿势保持、转移和行走等动作的完成。(2)、不利的一面:严重的痉挛可引起患者肢体的疼痛,痉挛肌群肌纤维长度缩短,关节挛缩变性,影响患者自主运动,降低其生活质量,从而给自己和护理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2、物理治疗 (1)、物理治疗的目的 缓解痉挛引起的疼痛,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尽可能的改善其生活质量。 (2)、神经发育技术 (a) Bobath技术 (1)反射性抑制体位的摆放 一方面可以在痉挛没有出现时,防止其日后的加剧;另一方面可以对出现痉挛的程度进行相应的缓解。在仰卧位时,上肢肩胛带处于下降、外展,肩关节呈外旋、外展,肘

关节伸展,伸腕、指和拇外展的位置;下肢髋关节处于微屈曲、外展、内旋,膝关节微屈曲,足背屈的良肢位的摆方位置;在坐位时,头部保持直立位,躯干直立,双手互握放置于身体的前部,双腿微分开、双足足尖向上放置于床上。(2)对患者身体运动控制点周围痉挛缓解的方法 Bobath认为人体在缓解痉挛方面,应先从运动控制的中心点(躯干)缓解肌张力开始。可通过被动的牵拉患侧躯干、被动地做躯干屈曲、伸展和旋转等动作来完成。对于近端和远端关节的缓解,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的手法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治疗师在做缓解痉挛的动作时,应着重牵拉痉挛的肌肉,并在关节活动的末端做暂时的停留,当感觉到肌肉的痉挛程度有所下降时,再缓慢的回到起始位。当患者肢体的痉挛得以暂时缓解后,必须及时给患者进行相应得诱发主动活动及运动控制能力的训练,否则,采取的一切缓解痉挛的手法,将变得毫无意义。 (3)训练中对痉挛的抑止方法 在训练患者上肢功能时,患侧下肢放置于屈曲或负重的体位;训练患侧下肢时,则采取患侧上肢伸展位,如:让患者上肢互握,放置于头上部或胸部,还可以由治疗师控制患侧上肢痉挛的手法等方式进行。治疗师在诱发患者一侧肢体的主动运动时,就不会引起身体的其他部分痉挛的加重。 (4)利用病理性姿势反射抑制痉挛 当训练脑瘫患儿双侧上肢的支撑动作时,可利用紧张性颈反

康复评定常用量表

康复评定常用量表

康复评定常用量表 表1-1痉挛评定量表 分级评价标准 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 Ⅰ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ROM之末未出现突然的卡主,然后释放或出现最小的阻力 Ⅰ+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屈伸时,在ROM后50%范围内突然出现卡主,当继续把R OM检查到底时,始终有小的阻力 Ⅱ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阻力较明显的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移动 Ⅲ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进行PROM检查有困难 Ⅳ级僵直,受累部分不能屈伸 表1-2 Brunnstrom偏瘫下肢功能评价表 阶段评价标准 Ⅰ无随意运动(软瘫期) Ⅱ联带运动初级阶段(痉挛期) ⑴屈肌共同运动⑵伸肌共同运动 Ⅲ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要素 ⑴屈肌共同运动:髋关节-前屈、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内 翻 ⑵伸肌共同运动:髋关节—后伸、内收、内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嗻屈、内 翻 Ⅳ脱离了基本共同运动的运动(痉挛状态稍减轻) 取坐位,膝关节屈90°以上向后滑动 取坐位,只踝关节背屈 取坐位,膝关节屈曲、伸展(微动) 取立位,膝关节屈曲、伸展(微动) Ⅴ从基本共同运动到独立运动(痉挛状态减轻) 取立位,伸髋、屈膝

取立位,只踝关节背屈 Ⅵ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取立位,伸膝状态下髋关节外展 取坐位,内外侧腘绳肌交替收缩 表1-3 徒手肌力检查MMT分析标准 测试结果Lovett分级MRC分级*占正常肌力%** 能抗重力及正常阻力至测试姿位或维持此姿位正常,Normal,N 正常,Normal,N 5 5- 100 95 同上,但仅能抗中等阻力良+,Good+,G+ 良,Good,G 4+ 4 90 80 同上,但仅能抗小阻力良-,Good-,G- 好+,Fair+,F+4- 3+ 70 60 能抗肢体重力至测试姿位或维持此姿位好,Fair,F350抗肢体重力运动至接近测试姿位,消除重力时运动至测试姿 位 好-,Fair-,F-3-40在消除重力姿位作中等幅度运动差+,Poor+,P+2+30在消除重力姿位作小幅度运动差,Poor,P220 无关节活动可扪到肌肉收缩差-,Poor-,P- 微,Tince,T 2- 1 10 5 无可测知的肌收缩零,Zero,000 评定说明:所需检查肌力的检查方法 检查肌肉 检查方法 1级2级3、4、5级 髂腰肌仰卧,试图屈髋时于腹股沟 上缘可触及肌活动向同侧侧卧,托住对侧下肢,可主 动屈髋 侧卧,小腿悬于床缘外,屈髋,阻力 加于骨远端前面 股四头肌俯卧,试图伸膝时可触及髌 韧带活动向同侧侧卧,托住对侧下肢,可主 动伸膝 仰卧,小腿在床缘外下垂,伸膝,阻 力加于小腿远端前侧 腘绳肌俯卧,试图屈膝时可于腘窝 两侧触及肌腱活动向同侧侧卧,托住对侧下肢,可主 动屈膝 俯卧,膝从伸直至屈曲,阻力加于小 腿远端后侧

痉挛的药物治疗

痉挛的药物治疗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康复科 张欣 全身性抗痉挛药物治疗 第一节神经递质抑制剂 巴氯芬 (一)药理作用 巴氯芬与位于突触前的咖吗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神经末梢的氨基丁酸-B受体结合后产生膜超级化,突出前膜钙离子内流受阻,内源性兴奋性神经递质如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减少。另一方面,巴氯芬与位于突出后的Ia感觉传入神经末梢的氨基丁酸-B受体结合,也使膜超级化,导致钾离子外流,结果使突触前抑制得到进一步增强。巴氯芬与氨基丁酸-B受体的结合也抑制了咖吗运动神经元的活性,从而使肌梭的敏感性降低。最终的效应是应用巴氯芬可抑制单突触与多突触的脊髓反射,是椎体束受损后引起的骨骼肌痉挛状态缓解、肌张力下降,有助于骨骼肌运动功能的恢复。 (二)用药剂量 初始剂量:5mg/次、3次/天或5mg/次,2次/天。老年人2-5mg/次,3次/天,以后逐渐加量,直至理想的效果出

现。一般每3天或更长时间增加5mg,每天早、中、晚分开加服5mg。最大剂量80mg/天,qid. (三)注意事项 1、禁忌症2岁以下儿童,帕金森病,终末期肾功能衰 竭。 2、慎用消化性溃疡、癫痫、精神病、延髓麻痹/呼 吸与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 3、巴氯芬有镇静作用、与酒精有协同作用。 4、巴氯芬可增强抗高血压药的作用,需要合并用药时 应调整抗高血压药的剂量。 5、妊娠病人必须用药时,最好不用。 6、停药时需缓慢减量。 7、巴氯芬过量时可致肌肉张力低下、头晕、呼吸抑制、 昏迷、抽搐等表现,处理可用洗胃、活性炭吸附等 方法加速药物排除。水杨酸扁豆碱静脉注射可能有 帮助。 (四)副作用 1 中枢抑制作用 2 呼吸系统副作用 3 癫痫失控 4 记忆损害 5 撤药综合症

典型的痉挛模式

典型的痉挛模式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典型的痉挛模式 言语功能障碍 ABC分类及失语症特征表 吞咽障碍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的鉴别 1、床上正确的体位摆放 2、患肢关节的被动活动 3、翻身训练 4、准备坐起和站立 5、准备做无划圈运动的步行 6、上肢训练 7、从仰卧位到床沿 8、坐位平衡训练 4 准备坐起和站立 ①有控制地伸、屈膝的训练

为避免下肢活动时引起上肢的联合反应,让患者作Bobath式握手,伸直双肘并将双上肢高举过头。PT托患者足底,被动地屈其膝,待由于患者伸肌痉挛而施加于PT手上的压力消失后,让患者小范围、不用力地伸、屈膝。成功后,再让他主动地、有控制地伸、屈膝。 ②踝背屈训练 PT被动地背屈患者的踝,待由于踝跖屈肌痉挛而施加于足底的压力消失后,让患者小范围、不用力地伸屈踝。 ③模拟负重 让患者用伸直的下肢的足底顶住PT的股前中部,PT利用股部沿患者下肢长轴施加压力,并让患者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作小范围的伸屈膝。 5 准备作无划圈状运动的步行 Bobath认为步态异常的原因是由于下肢呈痉挛模式:髋、膝伸展,踝跖屈,下肢外展、外旋、骨盆上抬,因此,迈步时不能屈髋、膝,为了向前迈,只好利用划圈步态。克服的方法是训练受控的背屈踝,受控的屈膝;在伸髋的情况下屈膝;内收、内旋股;迈步时不上抬病侧骨盆。 髋伸展位的屈膝训练 患者仰卧,病侧小腿垂于床沿下,PT持其足与地面平行地向患者的头向推进,被动地使之在不屈髋的条件下屈膝及屈踝。 骨盆旋前训练 仰卧,立起病膝,让患者主动地内收病股带动骨盆向前,进而让病足越过中线伸向对侧的墙上,并在墙上向上和向下活动。起初患者不一定能主动完成,这时PT可帮其完成。 内收、外展股的训练 仰卧、双膝屈曲位,足放在床面,主动内收、外展髋部,如成功,再在桥形姿势下内收、外展下肢。 6 上肢训练 活动肩胛带 仰卧位或健侧卧位。被动地向上、下、前而不向后地活动肩胛带,待阻力消失后,再指示患者主动地向前上方伸直上肢。 促进伸肘 让患者用伸直的上肢主动地、间歇地推PT的手以促进伸肘。 伸展病侧躯干 患者仰卧,伸病侧上肢高举过头,PT一手持其手,另一手扶其肩,以该上肢为轴,使患者翻向健侧卧位以伸展其病侧的躯干侧屈肌。 7 从仰卧位坐到床沿 侧卧位,治疗师一手放在患者的颈部周围,一手放在膝下,将其扶起。 仰卧位,治疗师扶住患者双肩,指示患者健侧下肢插入患侧下肢并移动至床边,用健侧肘支撑上身坐起。 8 坐位平衡训练 重心患侧移动训练 PT持患者处于RIP位的手,牵向患侧,再让患者自己恢复中位。 重心前后移动训练 让患者伸出伸直的双上肢,并用双手搂住PT的腰,PT用肘将患者的双上肢向内挟紧,牵动患者双上肢,让患者在髋上作前后运动,再自己复原。 患侧上肢负重训练

典型的痉挛模式

部位表现模式 头部旋转并向患侧屈曲面向健侧 上肢上肢肩胛骨回缩,肩带下降,肩关节内收、 内旋 肘关节屈曲伴前臂旋后(可有旋前) 腕关节屈曲并向尺侧偏斜 手指屈曲内收 躯干患侧骨盆旋后上提 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 膝关节伸展 足跖屈、内翻,足趾屈曲、内收 ABC分类主要特征 1.皮质性失语综合征 ①外侧裂周失语综合征 Broca失语表达不流利,理解好,复述差 Wernicke失语表达流利,理解极差,复述差 传导性失语表达流利,理解好,复述差 ②分水岭区失语综合征 经皮质性运动性失语表达不流利,理解好,复述好 经皮质性感觉性失语表达流利,理解极差,复述好 经皮质性混合性失语表达理解都不好,复述好 ③完全性失语表达理解复述都不好 ④命名性失语表达理解复述都好,命名极差 2.皮质下失语综合征 ①基底节性失语缄默声低非流利,理解复述好 ②丘脑性失语话少声低流利,理解差,复述好 项目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 病灶脑干双侧大脑半球 性质出血、梗死出血、梗死、多发性梗死 病因双侧迷走神经核及其核下纤 双侧皮质脊髓束病损 维病损 舌肌萎缩有无 舌肌纤颤有无 咽反射消失存在或减弱 锥体束征无双侧 构音发声困难、有鼻构音障碍、无鼻音 吞咽运动障碍部位咽喉期口腔期

(一)急性期康复内容: 1、床上正确的体位摆放 2、患肢关节的被动活动 3、翻身训练 4、准备坐起和站立 5、准备做无划圈运动的步行 6、上肢训练 7、从仰卧位到床沿 8、坐位平衡训练 4 准备坐起和站立 ①有控制地伸、屈膝的训练 ●为避免下肢活动时引起上肢的联合反应,让患者作Bobath式握手,伸直双肘并将双上 肢高举过头。PT托患者足底,被动地屈其膝,待由于患者伸肌痉挛而施加于PT手上的压力消失后,让患者小范围、不用力地伸、屈膝。成功后,再让他主动地、有控制地伸、屈膝。 ②踝背屈训练 ●PT被动地背屈患者的踝,待由于踝跖屈肌痉挛而施加于足底的压力消失后,让患者小 范围、不用力地伸屈踝。 ③模拟负重 ●让患者用伸直的下肢的足底顶住PT的股前中部,PT利用股部沿患者下肢长轴施加压力, 并让患者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作小范围的伸屈膝。 5 准备作无划圈状运动的步行 ●Bobath认为步态异常的原因是由于下肢呈痉挛模式:髋、膝伸展,踝跖屈,下肢外展、 外旋、骨盆上抬,因此,迈步时不能屈髋、膝,为了向前迈,只好利用划圈步态。克服的方法是训练受控的背屈踝,受控的屈膝;在伸髋的情况下屈膝;内收、内旋股;迈步时不上抬病侧骨盆。 髋伸展位的屈膝训练 ●患者仰卧,病侧小腿垂于床沿下,PT持其足与地面平行地向患者的头向推进,被动地 使之在不屈髋的条件下屈膝及屈踝。 骨盆旋前训练 ●仰卧,立起病膝,让患者主动地内收病股带动骨盆向前,进而让病足越过中线伸向对侧 的墙上,并在墙上向上和向下活动。起初患者不一定能主动完成,这时PT可帮其完成。内收、外展股的训练 ●仰卧、双膝屈曲位,足放在床面,主动内收、外展髋部,如成功,再在桥形姿势下内收、 外展下肢。 6 上肢训练 活动肩胛带 ●仰卧位或健侧卧位。被动地向上、下、前而不向后地活动肩胛带,待阻力消失后,再指 示患者主动地向前上方伸直上肢。 促进伸肘 ●让患者用伸直的上肢主动地、间歇地推PT的手以促进伸肘。 伸展病侧躯干 ●患者仰卧,伸病侧上肢高举过头,PT一手持其手,另一手扶其肩,以该上肢为轴,使 患者翻向健侧卧位以伸展其病侧的躯干侧屈肌。 7 从仰卧位坐到床沿 ●侧卧位,治疗师一手放在患者的颈部周围,一手放在膝下,将其扶起。 ●仰卧位,治疗师扶住患者双肩,指示患者健侧下肢插入患侧下肢并移动至床边,用健侧

痉挛肌低频治疗仪对于脑卒中痉挛期康复疗效

痉挛肌低频治疗仪对于脑卒中痉挛期康复疗效 目的研究痉挛肌低频治疗仪对于脑卒中痉挛期降肌张力的疗效。方法选取4例脑卒中痉挛期患者,在典型的偏瘫模式选取肱二头肌痉挛,肘关节屈曲为例。进行临床研究,分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研究中,两组患者V AS评分比较,15d内治疗组V AS评分由9分降到了2分,降低了7分,而对照组由9分降到了6分,只降了3分。改良Ashworth分级由4级降到了1级,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痉挛肌低频治疗仪对脑卒中痉挛期降肌张力,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缓解患者病情,减轻疼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痉挛肌;降肌张力;脑卒中 脑卒中又名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是患者康复的难点也是临床的重点和难点,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如何使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率不断提高在临床上值得研究和探讨,脑卒中康复期可以分为[1]:弛缓期、痉挛期和恢复期。痉挛肌低频治疗仪在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具有其独特之处,痉挛肌低频治疗仪用两路电流交替刺激痉挛肌及拮抗肌,达到降低肌张力,促进功能恢复的目的,我们采用痉挛肌低频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4例,随机分组治疗,并随时观察治疗效果,现报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3年4月份,在我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4例脑卒中痉挛期患者,以肱二头肌痉挛为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痉挛肌治疗组和对照组,所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男患者2例,女患者2例,男患者年龄在48~60岁,女患者年龄在45~55岁,随机选取1男1女为治疗组,其余为对照组。排除标准:①心脏起搏器者;②恶性肿瘤;③结核病灶;④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和急性化脓性炎症;⑤破伤风,血栓性静脉炎等,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性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病例选择以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卒中的诊断标准为依据,选择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且经CT或者MRI检查的患者,有肌张力增加症状,发病时间在15d~3个月内的患者,且均为单侧偏瘫,年龄均在61周岁以下,并且神志清醒、正常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合同书[2]。 1.3方法对照组:由同一治疗师,同一地点、时间评定患者肘关节Ashworth 分级法、视觉模拟评分(V AS),但患者不进痉挛肌低频治疗。 治疗组:采用痉挛肌治疗仪A组放于肱二头肌肌腱上,B组放于肱三头肌腹上,5个参数分别为TA、TB、T1、T、time,TA、TB分别为A、B脉宽值,TA、TB的脉宽以不引起疼痛为限,T1为B组脉冲比A组脉冲延长时间,T为脉冲周期,原则T10.05),见表1,2。

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康复治疗痉挛

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康复治疗——痉挛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深圳恒生医院录入时间:2009-9-3 16:16:22 脊髓损伤在受伤后数周即可出现肌肉紧张(医学中称之为“痉挛”)。痉挛可出现在肢体整体或局部,亦可出现在胸、背、腹部肌肉。在对痉挛的治疗之前,需要明确治疗的必要性,并非所有的肌痉挛都需要治疗。有的痉挛对患者是有利的,比如:股四头肌痉挛有助于患者的站立和行走,下肢肌痉挛有助于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四肢痉挛有助于防止深静脉血拴的形成。但严重的肌痉挛对运动功能造成严重障碍,缓解肌痉挛可明显地提高活动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有时缓解肌痉挛的目的主要是减轻不适、便于护理和保健,这时的肌痉挛解除并不意味着功能恢复。治疗和护理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解除诱因:在治疗痉挛之前,尽量解除增加痉挛的各种诱因,如:尿路感染、褥疮、骨折、嵌甲等。解除诱因后,痉挛往往会明显减轻。 (2) 冷疗或热疗:可使肌痉挛一过行放松,也可缓解疼痛。 (3) 水疗:温水浸浴有利于缓解肌痉挛,温度宜在27oC~30Co。 (4) 主动运动:作痉挛肌的拮抗肌适度的主动运动,对肌痉挛有交替性抑制作用。 (5) 被动运动与按摩:深入而持久的肌肉按摩,或温和地被动牵张痉挛肌,可降低肌张力,有利于系统康复训练。 (6) 肌电生物反馈:利用松弛性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有助于放松痉挛肌。 (7) 功能性电刺激:对屈肌痉挛者电刺激其伸肌群,有利于痉挛肌放松,电刺激配合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更有效。 (8) 药物治疗:目前有效的药物是巴氯氛 (化学名为:氯苯氨丁酸,baclofen),每片10mg。口服时,由半片(5mg)开始,每日三次。以后每隔三天增加半片,到有效剂量后维持。成人一般要吃到80~100mg,才能出现止痉效果,而且药坚持长期服用。肉毒毒素、5%酚溶液局部注射(必须由医生操作)。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9) 手术:双下肢严重痉挛可选择手术治疗,进行“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