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

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

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
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

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2008-2030)

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2

第三章主要职能与规模3

第四章土地综合利用3

第五章城市布局结构和片区发展策略5

第六章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6

第七章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8

第八章城市设计导引9

第九章公共设施规划10

第十章水景及绿地系统规划12

第十一章综合交通规划14

第十二章给水工程规划16

第十三章污水工程规划16

第十四章雨水及防洪工程规划17

第十五章电力工程规划18

第十六章通信工程规划19

第十七章燃气工程规划20

第十八章供热工程规划20

第十九章环境保护规划21

第二十章综合防灾规划23

第二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26

第二十二章规划实施的对策与措施 26

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 146 号令))、《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济宁市已批复的其他相关规划而制定。

第二条本规划是济宁市南部城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性指导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的规划范围西起京杭大运河,东至兖矿二号井、三号井塌陷范围,南起南四湖北岸,北跨日菏铁路与主城区相连,规划用地面积97.1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面积57平方公里。

第四条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一致。近期为

2008-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五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说明书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是该组团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二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六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济宁市人民政府及其授权部门。本规划已经济宁市规划主管部门审议通过,由济宁市政府批准,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七条本规划确定的本区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第八条规划原则

在生态与文化的指导思想下,济宁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坚持旅游与城市协同发展,生态优先,文化突出和可实施性的原则。

(1)整体协调的原则

规划编制应与在编的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相协调,在整体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进行济宁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的编制。

(2)突出地域特色原则

突出特色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之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规划要突出当地区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北方水乡。

(3)旅游与城市协同原则

旅游功能应该与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它功能协同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给旅游业提供支撑和保障。

(3)生态优先的原则

北湖生态新城的的核心是优越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是其发展和持续繁荣的基础。在规划中必须突出生态优先,要创造良好的滨水生态环境。

(4)可实施性原则

规划必须立足城市特点和现有基础,从满足当地发展需要、维护公众利益出发,按照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进行编制。有重点、分层次、分区域发展不同项目。规划的内容要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符合北湖生态新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要求,确保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主要职能与规模

第九条主要职能

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第十条人口规模

至2030年本区规划总人口为30万居住人口。

第十一条用地规模

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土地综合利用

第十二条土地综合利用目标

1、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本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综合控制与引导,将城市布局结构与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生态规划相互交融,保证城市空间结构的通透性,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的发挥。

2、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进行严格控制,保护性利用部分土地,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空间和设施,并使城市生态达到良性循环。

3、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方式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注重集约化开发,加大对建成区的功能置换及改造力度。

第十三条土地分类

按规划控制用途,将规划区土地划分为城市建设用地和水域及其他用地。具体指标详见附表1 -规划用地汇总表。

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指用于城市开发建设的土地,共计3179.85公顷。各类用地指标详见附表2-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水域及其他用地:

1、水域

规划区内的水域以北湖为主体,包括梁济运河、京杭古运河、洸俯河等水体,规划予以保留,并局部改造,新开挖城市运河。规划区内水域控制范围2947.22公顷

2、村镇建设用地

规划区内保留发展的村庄,以石佛村为主,打造江北运河文化第一村。规划村镇建设用地面积44.61公顷。

3、生态旅游用地

生态旅游用地是保持生态功能为主,适度发展旅游的用地范围,是济宁中心区的产业特色亮点,也是济宁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生态实体。规划生态旅游用地3545.56公顷。

城市布局结构和片区发展策略

第十四条功能结构

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

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

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

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第十五条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运河文化第一村”。

08片区:北湖湾西片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起北湖路,西至梁济运河。规划用地面积7.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8万人。是本区的核心区,重点建设北湖湾,以行政为中心,文化为亮点,北湖旅游度假为支撑,高等教育为补充,打造为济宁城市的新中心。

09片区:北湖生态新城,北起北湖北堤,南到南四湖,东起洸俯河,西至梁济运河。规划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逐步迁出,重点发展以水为主题的旅游度假服务功能。建设为鲁西南知名的旅游休闲区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第十六条规划区内的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所规定的标准。

第十七条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1086.50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34.17%,人均居住用地36.2平方米。其中二类居

住用地1006.05公顷,公共服务设施用地80.45公顷。

第十八条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447.1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4.06%。人均公共设施用地14.9平方米。公共设施布局上围绕北湖生态新城中心,规划市级行政中心、商业金融中心、文化体育中心、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等核心城市功能。

完善片区中心及组团中心的公共设施体系。

第十九条工业用地规划

规划工业用地52.0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64%,人均工业用地1.7平方米。主要布置在日荷铁路以北,为规划区内现状工业整合用地。

第二十条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规划保留仓储设施用地7.85公顷,远景调整到城市外围产业园区。

第二十一条道路广场用地规划

规划道路广场用地624.0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9.62%,人均道路广场用地20.8平方米。其中道路用地621.52公顷,广场用地2.51公顷。

第二十二条绿地规划

规划绿地916.1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8.81%,人均绿地30.5平方米。

城市绿地应采用面状、点状、带状和水体河道相结合的布局。以北湖湾、新老城市运河沿岸公共绿地为核心,洸俯河、梁济运河及沿铁路绿带为环绕,道路绿地为骨架,街头绿地为斑块,结合南侧的北湖生态绿地及东侧的采煤塌陷湿地,共同形成规划区的绿色基底。

第二十三条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安排需独立占地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共38.8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22%。面积较小或不独立占地的市政公用设施,在下层次规划中具体落实。

第二十四条特殊用地规划

本区的特殊用地主要为军事用地。规划要求此类用地不得擅改功能, 禁止盈利性开发。

规划特殊用地3.96公顷。

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第二十五条为使北湖新城建设具有可操作性。本规划开发强度按《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的相应要求执行。同时考虑到土地经济性的要求,开发强度宜取高限。

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如下指标控制:

居住建筑:多层住宅容积率1.0~1.5,建筑密度不大于28%;高层住宅容积率1.5~3.0,建筑密度不大于25%。办公建筑:多层容积率0.6~2.5,建筑密度不大于38%;高层容积率2.5~5.5,

建筑密度不大于35%。商业建筑:多层容积率0.8~2.5,建筑密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40%。

具体建设控制指标需通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

城市设计导引

第二十六条城市设计目标

为落实《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对本区城市空间的总体要求,实现运河之都得文化特色,打造“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总体意向,构建空间完整的城市环境,本规划提出的城市设计目标为:

创造以水为媒,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北方生态新城。

第二十七条总体控制

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第二十八条高度控制

南环路、北湖中路、荷花路附近的区域为核心区域,为高层引导发展区,尤其是商业金融区,适度建设超高层,打造济宁城市的地标;一般居住区为、文化、教育片区为高层控制区,一般建筑高度控制在60米以下,局部重要地段可建设100米左右的高层建筑;铁路沿线、运河沿岸附近为高层限制发展区,原则上宜发展低多层建筑。

第二十九条界面

应重点处理沿北湖湾的界面及面向开敞空间的城市界面的设计。

第三十条景观轴线

应充分体现济宁市在空间上“向东扩张、向南推进”的立意,强化沿荷花路、北湖中路以及新城市运河等方向的城市发展轴,共同构成了本区的景观骨架。

第三十一条标志性节点

北湖生态新城中心为本区的标志性地区,应以行政服务中心为重点,依托北湖湾,结合商业金融中心、文化体育中心,构筑济宁城市靓丽的名片。

公共设施规划

第三十二条公共设施规划原则

1、公共设施中规划中行政文化设施按全市范围统筹考虑,商业金融中心按区级中心配置,规划公共设施用地447.14公顷,

2、遵循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布置要求,合理安排各类公共设施的用地。

3、优先满足教育和医疗设施的用地要求,其它设施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4、在满足规划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十三条行政办公设施规划

本区的定位为市级行政中心,包括行政服务中心、会议中心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办公用地。规划行政办公用地46.5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46%,主要分布在轩文路以东、南环路的两侧。

第三十四条商业设施规划

本区的商业设施分为片区级商业设施和组团级商业设施。片区级商业设施主要集中在北湖中路两侧,包括商业、商务、金融、娱乐等服务范围为北湖生态新城,是本区的重要产业聚集区。为居住区级服务的商业服务设施布置在各个组团中心,以满足居民对服务的就近需求。

北湖生态新城也是重要的旅游产业发展基地。在保持生态基础的条件下予以重点开发,建设为鲁西南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度假区。

规划商业设施用地162.4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5.11%,人均商业设施用地5.4平方米

第三十五条文化娱乐设施规划

重点的市级文化娱乐设施布置在北湖湾沿岸,将北湖湾的岸线开放给市民,展现水城风貌。古运河沿岸设置小型文化娱乐设施,展现“运河之都”风采。各组团中心结合位置情况,配套相应的文化设施。

规划文化娱乐设施用地13.30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0.42%。

第三十六条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本区内规划一处市级医院、一处区级医院、三处门诊部。

规划医疗设施用地8.0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0.25%。

第三十七条教育设施规划

本区是济宁重要的教育基地,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已进驻,济宁医学院、济宁一中等知名教育单位也将搬迁到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教育科研设计用地181.8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5.72%,主要集中在荷花路西侧。

参照国家中小学设施用地标准和中小学发展趋势,本区安排2所高中,4所初中,11所小学,4所9年一贯制学校。详见附表3公共设施一览表。

第三十八条体育设施规划

规划市级体育中心1处。并要求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开放其体育设施。

第三十九条文物保护

规划文物保护用地一处,处于济安桥路西、礼贤路南侧。

水景及绿地系统规划

第四十条规划目标

1、充分考虑济宁南临南四湖的地缘优势,实现打造“北方水城”的城市发展目标要求,结合区内水网和绿地,提高市民生活质量,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具有滨水文化特色的公共绿地系统。

2、利用本区的自然环境特色,结合北湖生态新城及沿河绿带、城区公园、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化带等,构成多样化城市绿地和开敞空间系统,发挥园林绿地的综合效益,创造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

3、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时发展。针对本区尚未大规模建设的现状和特点,要求新区建设与绿化建设同步。

第四十一条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本区的绿化系统应围绕北湖湾展开,南依北湖生态新城自然生态绿地为基底,北沿梁济运河、城市运河、京杭古运河、洸俯河形成绿带,结合道路绿地、高压廊道绿地、铁路沿线防护绿地以及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形成点、线、面结合,蓝色水网和绿色空间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第四十二条公园绿地

规划公园绿地面积450.2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4.16%。人均用地15.0平方米。

规划新增公园绿地均为开放式公园绿地,以北湖湾为最大的城市公园,公园绿地往北沿新城市运河、京杭古运河深入城区内部,最大限度地将北湖的绿脉与市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保留和改造济宁市动植物园,洸俯河沿岸局部改造为滨河公园。

第四十三条生产防护绿地

规划生产防护绿地面积465.9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4.64%。人均用地15.5平方米。

梁济运河承担南水北调工程,安全防护要求高,沿河布置足够的生产防护绿地;此外铁路沿线、中部的高压走廊、洸俯河西岸部分地区以及污水处理厂周边为防护绿地。

第四十四条居住区绿地

居住区绿地的建设应灵活多样。以宅旁绿地为基础,以居住小区中心绿地和组团绿地为核心,以住宅区道路绿化为网络形成绿地系统。规划要求在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0%;居住区绿地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充分运用垂直绿化、屋顶和阳台绿化等方式,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第四十五条单位附属绿地

单位附属绿地分为公共设施附属绿地、工业企业附属绿地、仓储附属绿地、市政设施附属绿地、特殊用地附属绿地等。该绿地在形式和植被选型上宜与周边城市公共绿地相协调,并以透空围栏等方式使单位附属绿地与城市公共绿地在视觉上融为一体。

第四十六条道路绿地

规划区为生活及服务区,除南部的南二环路为快速路外,其余道路均为城市生活性道路。沿路绿地不再是防护隔离设施,应按街头绿地的标准建设。道路绿化的建设应与城市道路的修建同时进

行。

综合交通规划

第四十七条规划目标

1、建立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2、理顺道路系统,着重解决主干道系统网络布局,增加区域间的联系,打通支路微循环。建立等级明确、布局合理、快速通畅的城市道路网。应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充分考虑规划实施的可行性;第四十八条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以及支路四个层次

1、快速路

包括现状的南外环路及在建的南二环路。随着本区城市功能的提升,南外环路的快速交通功能应逐步减弱成为城市主干路。

2、主干路系统

本区的主要的交通方向是南北向与老城区的联系,规划主干路系统为“七纵七横”的格局。

七纵分别为:火炬路、车站南路、北湖路、轩文路、荷花路及济安桥南路和滨河大道。

七横分别为:求贤路、思贤路、礼贤路、南外环路、圣贤路、望湖路和滨湖路。

主干路道路红线控制在45~70米,双向6~8车道,机非分行。

3、次干道系统

规划次干道系统是完善道路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道路正常使用的基本要素。

规划城市次干路17条。

次干路道路红线控制在24~30米,双向4车道。

4、支路

规划支路8条,打通片区内部联系,在下层次规划建设中,应结合具体地块情况,打通“微循环”,提升交通效率。

第四十九条静态交通规划

在本区内新建的任何项目,皆应严格按规范配建停车场(库),并尽量向社会公众开放,达到车位资源共享。各片区中心及商业中心还应提供社会公共停车场。同时严格交通管理,杜绝主干路两旁的路边停车,保障道路交通功能的全面发挥。

第五十条公共交通设施规划

公交线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布置,形成以快速公交线、公交干线、公交支线等多层级线路构成的公交线网系统。本区以火炬路—望湖路—济安桥南路为快速公交线路,其余主干路布置公交干线,次路补充公交支线。

规划公交首末站7处。

第五十一条轨道交通

根据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沿南外环及荷花路规划有轨道交通。规划拟设站5处。轨道站附近用地应综合开发。

第五十二条水运交通规划

按市城市总体规划,现状沿梁济运河的散杂货码头拟搬迁到西南侧外围,规划区内的河道不再具有货运功能。配合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旅游航运功能,在北湖、京杭古运河以及南四湖水域规划水上观光游线。

给水工程规划

第五十三条水源工程规划

近期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远期利用南水北调及地下水作为水资源。至规划期末,规划区用水主要由区外东城水厂、南水厂以及凤凰石水厂供水。规划东城水厂,规模为29万立方米/日,规划占地20公顷,分配至规划区水量约12万立方米/日;远期保留现状南水厂,规模3万立方米/日,远期完全服务本规划区;新建凤凰台水厂位于规划西侧凤凰台村附近,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规划占地3公顷,分配至规划区水量约3万立方米/日。

第五十四条用水量预测

预测远期最高日用水量为18万立方米/日。

第五十五条给水工程规划

规划南外环路、礼贤路、求贤路、北湖路和济安桥南路敷设的DN400~DN1000的给水主干管供水。规划其余道路敷设DN300~DN500给水管与干管连接成环,增加供水可靠性。

污水工程规划

第五十六条污水量预测

污水排放系数取0.8,远期平均日污水总量10.6万立方米/日,总变化系数为1.30。

第五十七条污水工程规划

污水分区:规划区以南环路为界,南环路北侧地块污水排入南郊污水处理厂,南侧污水排入新建北湖污水处理厂处理。

污水厂站:保留现状老运河西岸南郊污水处理厂,现状规模20万立方米/日,远期规模26万立方米/日,占地30公顷。

规划区外西南角新建一处北湖污水处理厂,远期处理规模15万立方米/日,占地面积20公顷,主要用于处理规划区南环路以南地区污水。

污水管网:规划区内敷设d400~d2000的污水管道,近期应逐步改造城区的雨污合流管道。新建区域排水管网系统采用雨、污分流排放,雨水就近排入自然水体。

规划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的水进行回用,以满足区域内的河道环境及景观用水的要求,另外也考虑将该部分水作为一些工业企业冷却用水等。中水回用率规划期末应该达到70%。

雨水及防洪工程规划

第五十八条规划标准

设计重现期为1年,低洼地区、立交桥等排水困难地区重现期取2年。

防洪排涝标准:济宁的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河道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

第五十九条雨水工程规划

雨水工程规划:雨水管渠布置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多排放口的分散布置方式,以最短距离、最小管径排入粱济运河、老运河、洸府河、小洸河、小府河、越河内。规划区内敷设

d1350-A1.8X1.2m的雨水管渠

第六十条防洪工程规划

防洪工程规划:规划梁济运河、洸府河、小北湖堤按照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加固堤防,在河道两侧修筑防洪堤墙,堤顶应高于200年一遇洪水位0.5米以上。超标洪水应充分利用周边河道、坑塘、湖面以及采煤凹陷区的调蓄能力,设置滞洪区,以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

电力工程规划

第六十一条电网等级及电力负荷预测

本片区电力负荷预测约为45万kW,按建设用地的面积核算,负荷密度约为1.5万kW/km2。

规划区内所有10kV线路远期采用电缆线路敷设在电缆沟内,新规划的电缆通道原则上沿道路西、北侧绿化带或人行道敷设。主要城市道路或110kV变电站和10kV开闭所周围采用覆土式电缆暗沟,电缆沟的规格主要有2×1.2m×1.2m、1.4m×1.4m、1.2m×1.2m、1.0m×1.0m、0.8m×0.8m。第六十二条电力工程规划

区内规划1座220kV变电站,占地约17000-20000 m2,规划装机容量近期为2×240MVA,远期为3×240MVA;规划新增3座110kV变电站,每座占地约5000m2,近期规划装机容量为2×50MVA,远期为3×50MVA;

本区规划预留多条高压走廊,控制宽度30~150米。

第六十三条新能源规划

结合国家发展新能源的战略要求,规划区的建设应考虑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的使用。在重点公共建筑推广光伏发电装置、太阳能利用措施以及节能建筑技术。

通信工程规划

第六十四条通信业务预测

预测本片区电话主线需求量约为18万线,按建设用地面积核算,密度约为0.6万线/km2,固话普及率为51%;移动通信用户约2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约为11万户,数据用户约为5.75万户。第六十五条通信工程规划

区内规划1座邮政支局,位于规划区内中部的知遇路南侧,占地约6000平方米。

区内规划1座目标局,占地约6000 m2,位于规划区内中部的知遇路南侧紧邻规划的邮政支局。规划区内每4000-15000用户设置一个模块局,模块局采用附设式附设相关建筑单体内,约需配套机房的建筑面积约为60-150 m2;每个光节点带电话主线不宜超过1000线、每个光节点需建筑面积20-40m2,光节点的服务半径按小于1000米控制,光节点尽量布置在用户集中的建筑内,模块局及光节点的具体位置需在下层次规划落实。

规划区内设置1座移动传输节点即可满足区内移动业务需求,该移动传输节点附设在规划的邮政支局或电信机楼内。

区内规划2块通信设施用地,供新小型运营商今后使用,以加强各运营商平等竞争,促进信息化建设。两块通信设施用地分别位于火炬路与求贤路的西南侧及学苑路与荷花路西南侧,每块占地约5000平方米。

区内规划3座有线电视分中心均为附设式,其中1座附设在规划的邮政支局内,主要覆盖区内西部的有线电视用户;另外2座分别设置在区内东部的南侧和北侧,主要覆盖区内东部的有线电视用户,具体位置需在下层次规划中落实,每座有线电视分中心的建筑面积约需300-500平方米。配合新住宅区的开发建设,有线电视光节点需逐步落实,每个光节点覆盖用户不宜超过300户,服务半径为200米,需配套的机房建筑面积约10-20 m2,具体位置在下层次规划中落实。

本次规划通信管道一般敷设在道路东侧或南侧,管容为12-24孔,部分道路为6-8孔。基于通信管道的方便管理及有利于各营运商的公平竞争,建议通信管道统一建设,统一维护,方便城市道路分类管线协调发展。本次规划管材以塑料管为主,规格主要为φ110。

燃气工程规划

第六十六条气源规划

本区天然气由位于规划区外北侧的天然气储配站供应。

第六十七条用气量预测

供气对象为规划区内的居民、商业用户。年总用气量为4955万标准立方米,高峰小时用气量23418标准立方米。

第六十八条燃气管网规划

本规划区天然气管网采用中压(0.4兆帕)一级输配系统,燃气管道直埋敷设于道路的东、北侧人行道或绿地下,管材为燃气专用PE管。

供热工程规划

第六十九条热源规划

本规划区以华能济宁电厂及东郊热电厂作为规划区集中供热热源。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开拓地热资源的利用。

第七十条供热介质

本规划集中供热介质为130/70℃高温水。

第七十一条用热量预测

规划区总采暖面积为1627万平方米,采暖热负荷为620兆瓦,本片区平均采暖热负荷指标为q=38瓦/平方米。

第七十二条热力工程规划

根据热负荷分布情况设置小区热力站,供热面积宜控制在5~20万平方米,附设于建筑物内。热水一级管网为闭式循环系统,管网采用枝状布置,热力主干线沿负荷中心敷设,并靠近热负荷中心。热水供热管网采用直埋敷设方式,管材采用钢管,保温采用当地习惯作法或采用预制保温管(保温层为硬质聚氨酯发泡或改性脲酸硬质泡沫,保护层为高密度聚乙烯管)。

环境保护规划

第七十三条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加强综合治理,合理分区、科学配置城市各项设施,采取多种手段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城更美的环保目标。

第七十四条环境保护规划原则

1、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强调建设项目和环保设施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3、污染的防治和治理措施并重,强调环境规划的预警性、整合性和战略性。

第七十五条水环境治理措施

实行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所有企业排放的污水进入城市管网前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加强绿化,保证水体的循环流通,增强水系的自净能力,保持和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第七十六条大气环境治理措施

1、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原则,通过调整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布局,提高城市道路行车速度,减

少车辆在交叉口的等候时间,减轻汽车尾气污染和化学污染。

2、严格控制餐饮、采暖等产生空气污染的项目审批,要求有达标的油烟、废气处理装置,达标排放。

3、在施工建设时应有完善的防尘措施。

第七十七条声环境治理措施

1、逐步限制货运交通和外部交通穿越城市生活区

2、在城市功能片区应采用铺设低噪音路面、禁鸣喇叭、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等措施,减少道路交通产生的噪音污染。

第七十八条固体废弃物治理措施

1、完善环保设施和垃圾收集网络建设,保证日常垃圾能及时处理。

2、加强对工业废弃物管理,防止二次污染。

3、积极发展循环再利用工程。不可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应统一送往垃圾填埋场。

第七十九条自然保育和生态建设

保护和建设北湖生态新城,培育洸俯河东侧采煤塌陷区新的生态系统,提高本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严禁任何侵占生态绿带和公共绿地的活动。

第八十条光环境治理措施

加强对建筑玻璃幕墙的使用管理,防止光污染。应尽快制定相关的专项规划和标准。

综合防灾规划

第八十一条防洪排涝规划

1、防洪排涝标准

2020年,规划建设区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河道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

2、防洪工程设施

梁济运河、洸府河、北湖南堤按照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加固堤防。

3、超标准洪水工程设施规划

规划在东侧采煤塌陷区建设湿地滞洪区。

3、防涝工程设施。

在老运河两侧筑有堤防;在梁济运河、洸府河下游入湖口处设提水泵站;对规划区内河道以及北湖进行清淤整治;完善规划区雨水管道,使规划区内雨水能够顺利排出。

第八十二条抗震减灾规划

1、抗震设防标准

中心城区设防基本烈度为Ⅶ度,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按规范要求提高抗震设防等级。

2、避震疏散规划

1)避震疏散场地

避震疏散场地的疏散服务半径300-500米,人均疏散面积4平方米以上,并且满足远离火灾、爆炸、热辐射源;地势较高,不易积水;内有供水设施或易于临时供水设施、无塌崩、地裂与滑坡危险,易于辅设临时供电和通讯设施等要求。

2)避震疏散通道

规划城市主干道、快速路和城市高速公路为主要避震疏散通道,其两侧建筑倒塌后应有7-10米的通道。

3、生命线系统防灾规划

城市的对外交通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通信系统、医疗卫生系统、粮食供应系统和消防系统是生命线系统的主要内容,应按照各系统国家有关抗震设防的标准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保证发生地震时各系统能够基本正常。

第八十三条消防规划

1、消防建设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加强消防能力。在人员配备、通信器材、消防用具上尽快得到改进,健全消防网络,提高全民消防意识。确立共同防火的管理体制,按近远期结合、经济合理的原则设置消防站点。

2、消防站的布局应以接警五分钟内到达责任区最远点为原则,城市标准型普通消防站6处,责任区范围4-7平方公里,每处占地5000平方米,必须与开发建设同步实施。

3、消防通道结合城市道路和河道布置。当建筑沿街部分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必须设置消防通道,其宽度和高度要满足消防标准的要求。

4、消防供水要充分利用济宁独有的天然水源(河网);完善城市供水管网,管网布置以环状为主,保证消防水压、水量;沿道路布置室外消火栓,消火栓间距控制在120米以内。

第八十四条人防规划

1、规划目标

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形成以指挥工程为核心、人员掩蔽工程为重点、医疗救护工程和防空专业队工程等专用工程相配套的人防工程体系。

2、防护标准

济宁市为国家二类重点人防城市。

3、城市疏散通道规划结合城市道路、抗震和人防规划的要求,设立城市疏散通道,城市主要疏散通道包括主要单位交通道路和城市主干道。

4、人防工程建设规划

留城人数按照城区规划人口的50%计算,防空专业队工程按照中心城区人口数的2‰考虑,医疗救护工程按照留城人口的3.5‰计算,物资仓库工程按照留城人员在半年时间内的供需要求考虑。

市级指挥中心1座,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设置通讯、消防、治安、防化、医疗、运输、抢修、物资等专业工程。新建10层及以上或者基础理深大于3米以上的民用建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修建核5-6B级防空地下室。

第八十五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加强对采煤塌陷区的治理,以避免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2、采煤塌陷区及其影响区在沉降稳定前,不得兴建永久性建筑物。

3、项目开发前必须进行地质危害评估和工程勘察。工程项目选址、定点应避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近期建设规划

第八十六条近期建设目标

城市道路系统与基础设施系统、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建设、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基本完善,村民安置区基本建设完成,初步落实重大项目。

第八十七条近期城市规模

至2015年北湖生态新人口规模约为23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23.9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4平方米。

第八十八条近期发展策略

1.基础设施先行,改善规划区交通条件。加速推进北湖中路、荷花路、济安桥南路、车站南路等联系北部老城区的城市主干路建设,加快防洪堤以及其它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奠定发展基础。2.加强空间整理。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盘整可建设用地。由北往南梯度推进城市的建设发展。3.落实重点项目,带动区域发展。以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文体中心、城市规划展馆等市级重点项目,带动周边相关城市服务功能的发展。

4.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度假产业。加快旅游度假设施建设,推动北湖周边的旅游度假设施以及生态景观工程的建设。

规划实施的对策与措施

第八十九条在规划期限内开展下层次规划编制和具体管理过程中要全面落实分区规划中所确定的规划标准,全面体现分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控制要求,以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和城市设计导引为依据确定规划控制指标,保证分区规划意图的全面实现。

第九十条以济宁市行政中心、文体中心的开发为契机,带动周边居住用地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从而提升城市新区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商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新城的开发建设。

第九十一条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合理安排规划所确定的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保证各项设施在各个阶段中的完善落实。

第九十二条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规划落实的过程中,强调对现有植被的保护。对可保留的绿地植被予以保留,对要求开发的用地在建设完成后应在允许的情况下种植乔木、灌木予以补充,尽可能加大规划片区的植被覆盖率和绿化率。

附表

附表1. 规划用地面积汇总表:

附表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3.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答:(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其基本特征为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变通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一)整合思维的培养。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二)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三)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四)想象思维的培养。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答: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小学教学计划和教案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 教 学 计 划

**** 2013年9月1日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 教学计划 一、总体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贵阳”的情感。 2、了解贵阳的气候、物产、民族风情、名胜风光、产业经济等,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心家乡的品质。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态公德意识。 二、教材总体设计思路 1、教材以生态文明知识为主线,吸纳先进的课改理念,力求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的教育教学要求。 2.抽取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等特征,从学生乐学入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教材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基本不涉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原因和规律的探析。教材以贵阳的人文、地理、气候、景观、产业等为典型范例,来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力争做到“四要”:一要让学生喜欢,二要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三要学生读出贵阳生态的比较优势,四要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材按“正文+小栏目(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构建教材体系,以“课-目”结构呈现,共9课。 “读一读”:课本知识的拓展性内容,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并使教材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合不同学生的

要求。 “想一想”:侧重思维活动的设计。 “做一做”:侧重行为活动的设计。 每课还设计了小引言,用以开篇引导或承上启下,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或提示本课学习内容。 5、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片,传递各种信息,发挥多种功能。如:用卡通人物陈述故事和提出思考的问题,用彩色照片表现我们生活的城市真实的现象,用图示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原理等。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使陈述更为简洁。由于改变了文字叙述过分强调系统严密的观点,较好地解决了由于信息量增加而带来的书本太厚的矛盾,同时,也使学生更爱看书。 三、课时安排(31课时) 第一课我的家乡——爽爽的贵阳4课时 第二课好山好水好地方4课时 第三课大自然的馈赠3课时 第四课一方水土,一方文化4课时 第五课风景名胜去处多4课时 第六课生态农业好处多3课时 第七课无污染的生态工业3课时 第八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3课时 第九课贵阳的明天更美好3课时 四、教学: 1、每一课的“引言”概括了该课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插图、文字材料进行教学。 3、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观察周围事物,收集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学习。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损害问题在局部地区已经相当突出,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年来,由环境污染导致健康问题在一些地区引发的群体事件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增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就此,我通过调查和学习浅析个人体会。 回顾中外发展史教训深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加速工业化,1953年起至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先是发现一些猫突然跳水自杀,后来发现大批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的病人。过段时间病人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身体弯曲,变声嚎叫着惨死。经过多方调查,发现是当地一些冶炼厂和化工厂将含汞污水排入水俣湾,午睡中有机汞也有甲基汞,水中的一些细菌把污水毒性较轻的无机汞转化成对人体有剧毒的甲基汞。鱼、贝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甲基汞,含量超出水中汞含量的一千倍至十万倍。居民食用鱼后不知不觉甲基汞中毒,近万人中枢神经受损,七中确认甲基汞中毒的病人有283人,有60人死亡。1970年日本开始执行当时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标准,采取严厉的环保措施来控制污染。这起事件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细菌把无机汞转化成甲基汞。二是鱼、贝富集甲基汞。说明此时水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消费者(鱼和贝)都在放大污染物。 我国也在加速工业化。2004年2-3月,四川化工集团公司违反规定进行改试生产,由于设备出现故障,使氨氮含量超标十倍的污水直接排入沱江。沱江干流受到严重污染,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6天,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沱江生态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到事故前水平。2005年11月13日,中石化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本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上百吨硝基苯等有毒化学物随消防水排入松花江,哈尔滨宣布全市停水4天,沿江数百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江水顺势危及到邻国俄罗斯后,国家打击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2007年5月29日,无锡太湖突然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受污染的湖水黑臭,生活在太湖边的无锡市喝不到自来水。蓝藻突然暴发和湖水发黑变臭是因为大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田经流水流入太湖,这三种水中都含有高浓度的氮磷元素,而氮磷元素是植物的营养物质。当过量的营养物质流入湖泊、海洋这些流动缓慢的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蓝藻和绿藻会大量繁殖。水面上会出现由这些藻类形成的一片片的“水花”,又称“藻花”,在海洋称为“赤潮”。这些藻类有恶臭,有的有毒,鱼不能吃又被藻类堵塞鱼鳃而死亡。大量繁殖的藻类遮蔽阳光,水地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更可怕的是由于藻类不能被鱼类食用,自生自灭,死亡的藻类和产生生物尸体腐烂,分解,又将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重新释放进水中,再促使藻类生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使植物营养物质长期保存在水中。湖泊一旦出现富营养化,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还是很难恢复。太湖蓝藻事件后,江苏省在7月1日全面施行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成为全国首个调整派污染费的省份。 2008年6月11日,云南省有关环保部门在例行检测中发现一向水质优良的阳宗海被砷污染,经过两个月的排查,确定锦业公司是这次砷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企业几年间产值有六个亿,纳税1000多万元。但治理阳宗海的污染要几十个亿,还影响了沿岸近3万人的饮水安全。锦业公司被勒令关闭。 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城西自来水厂的水源地蟒蛇河被含酚废水污染,河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精心整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人存在于自然,也可以说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因此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我们的存在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生存不能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更好的保障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是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和拓展。它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而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可见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第一,加强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 精心整理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案例分析.doc

文献综述 1前言 高铁新区的研究是城市对外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对外交通又往往与城市公共交通结合 ,这种引导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航空等交通方式中 ,铁路客运方式以其运最大、速度快、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城市对外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其通达性虽高于航空客运方式 ,但仍旧较低 ,宾客流多需要其他

通达性高的客运方式进行集散 ,所以铁路客运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亦多为主导交通方式。而近年来铁路的发展带动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对铁路站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高速铁路新区能否带动城市新的发展仍旧是我们所探时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行国家城市发展政策方面的“自利性” ,地方政府的调控的偏差 ,产生了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建设与发展的轻视性和盲目性并存的思想。此外 ,我国还未有建成的高铁新城案例 ,有关高铁新城基本处子规划和理论研究阶段。 2相关理论 2.1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的高铁建设将在2010—2014年进入全面收获时期 ,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 ,旨在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 ,进一步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 ,为高铁通道上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 ,高铁将对城市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放大效应 ,加速放大城市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 高铁的建设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十分明显 ,它将城市自身竞争力优劣势放大 ,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集聚作用稳固城市现在的等级地位 ,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时间距离的缩短促进新的城市网络形成。这两方面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区域内的各个城市 ,带来城市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关系 ,同时区域内各城市的关联地区将显得更加交迭。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 ,成为沿线城市在自身竞争力优劣势均被放大的前景下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点。 (2)扩张效应 ,延伸城市功能的辐射范围 高铁建设的一个明显的功能就是提供更高的可达性和连接程度 ,形成地理学理论中所谓“时空转换”。一方面同样距离用更少的时间;另一方面 ,相同的时间到达更大的范围或者更远的点。由此一来 ,高铁的建设 ,将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 力 ,带动其一小时经济圈之内新城节点的发展 ,总体上提高沿线城镇群的经济规模和竞争力。 (3)第三产业效应 ,促进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

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 一、规划理念 (1)生态规划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生态环境资源,公平满足现代与后代的发展需要,建设生态。 (2)人本规划理念。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精神的培育,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建设和谐。 (3)特色规划理念。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城市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建设宜游。 (4)统筹规划理念。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整体效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建设宜居。 (5)经济规划理念。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投资创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建设宜业。 二、规划重点 (1)合理确定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规模,突出生态文明城市定位。 (2)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保障生态文明城市的区域整体发展。 (3)合理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镇、产业和人口分布,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空间布局。

(4)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城市文化,发扬鲜明的生态文明城市精神。 (5)强化空间管制容,突出自然环境特色,构筑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框架。 (6)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系统,提高生态文明城市整体服务水平。 (7)合理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保障生态文明城市高效运转。 (8)调整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和结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居住质量。 (9)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安全度。 三、规划围 市域围:为市行政区划围,含市辖六区(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总面积为803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围:东起乌当区永乐,西至清镇市红枫湖,南起花溪区青岩,北至修文县龙场、扎佐,包括市辖六区(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及清镇市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总面积为3121平方公里。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过去一、二百年中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短短30年的发展中就集中暴露出来。可以说,口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中国工业化、加快,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迅速扩大。2013年,“雾霆”成为中国的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霆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霆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在生态方面,上世纪80年代,沙漠化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达2460平方公里,其损失难以估量;同时,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我国己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湿地丧失和功能退化的速度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把发展的速度和生态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即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和人口状况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字发展理念,其次,大力推进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再次是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文本

1 个附件 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 146 号令))、《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济宁市已批复的其他相关规划而制定。 第二条本规划是济宁市南部城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性指导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的规划范围西起京杭大运河,东至兖矿二号井、三号井塌陷范围,南起南四湖北岸,北跨日菏铁路与主城区相连,规划用地面积平方公里,行政辖区面积57平方公里。 第四条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一致。近期为2008-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五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说明书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是该组团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二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六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济宁市人民政府及其授权部门。本规划已经济宁市规划主管部门审议通过,由济宁市政府批准,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七条本规划确定的本区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第八条规划原则 在生态与文化的指导思想下,济宁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坚持旅游与城市协同发展,生态优先,文化突出和可实施性的原则。 (1)整体协调的原则 规划编制应与在编的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相协调,在整体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进行济宁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的编制。 (2)突出地域特色原则 突出特色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之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规划要突出当地区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北方水乡。 (3)旅游与城市协同原则 旅游功能应该与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它功能协同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给旅游业提供支撑和保障。 (3)生态优先的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