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

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

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
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

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

3

张 杰 内容提要:通过将政府对银行体系的补贴和担保因素引入Mckinnon 的最优货币化模

型,本文初步认定政府对银行体系的控制是导致中国高货币化结果的基本原因。而基于

Bailey 2Cagan 函数的提示,本文进一步发现,在政府对银行体系实施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内

部货币扩张具有与外部货币扩张不同的货币需求“预算约束”和福利后果。其要害是,它

可以兼容在货币化进程原本存在显著利益冲突的政府和居民部门的效用,从而使得中国

的高货币化与货币价格的稳定并行不悖。本文的结论是,由于中国的高货币化具有十分

特殊的金融制度内涵,因此既不能简单夸大其负面效应,也不能过高期望数量调整政策的

效果。合理的做法应当着眼于调整政府、银行体系与居民部门基于内部货币扩张而形成

的利益关联机制,以改变货币需求的“预算约束”和潜存于经济中的货币化激励。

关键词:货币化路径 货币化“高差” 最优货币化 银行体系 内生货币扩张

3 张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邮政编码:100872,电子信箱:zhangjie @s https://www.doczj.com/doc/c410824266.html, 。本文完稿后,曾在中国人民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主办的“双周学术讲座”(第2期)上做过介绍,感谢部分与会学者的提问与评论。同时感谢高晓红、谢晓雪和张淑敏

在统计数据整理方面所做的工作。本研究得到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3JZ D0013)

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5JJD790097)专项资金的支持,谨表谢意。最后,特别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有益评论和建设性修改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① 有关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描述与分析,可参见易纲(1996)、张杰(1998)。

② 笔者曾经认为,经济改革给金融格局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但不是深刻的;从总体上看,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是“用迅速增长的银行资产和负债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必然结果(张杰,1995)。李健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M 2Π

G DP 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货币化指标反映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活动严重依赖于银行部门,以及经济发展过分地依赖于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推动,从而折射出金融市场的软弱无力。

③ 实际上,这种趋势在戈德史密斯(G oldsm ith ,1996)的早期著作中已经提及。

一、引 言

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货币化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①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起初,大多数人特别是国内的学者将货币化水平的提升看作中国经济改革取得进展的一个主要标志;后来,当中国的货币化指标(M 2ΠG DP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突破100%关口、全面超越欧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并逼近日本的水平时,学术界的注意力有了转变。人们开始留意这种高的货币化指标下面所包含的东西,不少研究文献对如此高的货币化水平的负面效应表示担忧,认为其中

可能蕴涵着经济金融运行过程的某些“扭曲”。

②眼下,这种担忧已经升级为牵涉整个货币金融领域的理论和政策争论。在中国经济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特别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面临所谓“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艰难抉择的背景下,这种争论从一开始就被赋予极强的政策导向涵义。由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货币化指标下降的趋势,③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加速发展;加之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因此,人们逐步倾向于认同国际金融业界将货币化水平的高低作为判

断一国金融体系是否有效率的重要指标。学术界和政策层有不少人坚信,只有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或者采取果断措施削减货币供应,①从而改造现有货币化指标的“分子”结构,才能在中国构建有效率的金融体系。

我们并不怀疑发展资本市场对于提高一国金融体系效率的实际作用,也基本认同过分依赖银行体系的风险后果,但对那些抛开中国金融体系的制度特征,单方面强调降低货币化比率一定会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的观点持有异议。我们认为,在作任何推断之前,需要首先弄清楚,推动中国货币化水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的基本因素到底是什么?

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其分析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基于G oldsmith 的“货币化路径”假说分别刻画西方主要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主要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的货币化轨迹,并对所谓的货币化“高差”及其涵义做了初步确认;第三部分通过一个正式模型讨论最优货币化的决定,进而分析决定中国最优货币化的特殊条件;第四部分借助“Bailey 曲线”对两类货币扩张的机理和绩效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找导致中国高货币化的深层制度因素;最后,在第五部分对全文的讨论进行总结,并给出分析结论。

二、“货币化路径”与货币化“高差”11关于“货币化路径”假说

图1 美国与英国的货币化路径:1871—2004资料来源:1950年以前数据来自Friedman 和Schwartz (1982)表4.8、4.9;英国1950—1981年数据和美国1950—1993年数据来自《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第4版)表G 4、J1;英国1982年以后数据和美国1994年以后数据来自I 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 tatistics (1994—2005)。 

在由美国经济学家Raym ond W.G oldsmith

(1969)开创的金融结构分析框架中,货币化比率被

视作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进程的最重要

标志之一,但遗憾的是,G oldsmith 对货币化比率的

描述相当粗略。据他本人解释,这是由于不论是发达国家的早期发展阶段还是欠发达国家的目前

发展阶段,“现有的统计数据令人伤心地不充分”。

尽管如此,他还是对世界各国的货币化趋势做出

了某些推测。比如他确认,从总体上看,通货(包

括硬币和银行券)与国民财富的比例先是上升,然后趋于平稳甚至下降,银行货币(支票存款)的比

例也经历过相似的历程。②这就是著名的“货币化

路径”假说。

这一假说虽在G oldsmith 那里无法取得足够的直接证据,③但后来却陆续得到一些学者如Friedman 和Schwartz (1982)等实证研究结果的有力支持(如图1所示)。图1显示的虽然只是美国和英国的情形,但基本可以代表欧美主要国家的货币化走势④。根据G oldsmith (1969)提供的证据,1963年前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货币化比率在0185上

①②③④我们也可透过G oldsm ith 另外一项研究(1985)对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金融相关比率(FIR )演进轨迹的勾勒而间接地获取有关货币化路径的证据。

G oldsm ith (1969)只是表明,发达国家在过去100年以及其余国家在过去50年间,其货币化比率的变动不是很大。这应当理解为,这些国家的货币化在这段时期(发达国家1869—1969,其余国家1919—1969)处于平稳阶段,但他并未提供更为详尽的数据资料。很显然,这与Friedman 和Schwartz (1982)更为精确的实证刻画存在不小差异。好在G oldsm ith (1985)随后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了这种差异。

由于通货与银行货币加总起来相当于通常意义上的广义货币(M 2),因此,上述推测所使用的货币口径基本上与如今国际通用的衡量货币化水平的货币口径相吻合。

比如在经济改革过程屡试不爽的所谓“储蓄分流”政策等。

下,而且这一比率被认为是可以近似地描述这些国家前几十年的情形。西方国家的货币化比率在1946年出现“折点”,“折点”处的货币化比率为019。尽管此后一些国家(如意大利1969—1979年和日本1972以后)的货币化比率有过接近甚至超越019或者1的记录,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化比率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也经历了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但平均来看,都未曾超过1946年的“折点”值。

正如G oldsmith 所料,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比率处于较低水平。平均来看,这些国家在1950年的货币化指数要高于中国同期的水平,不过,随后的货币化路径却表现得相当平缓。直到1980年仍未越过013的关口,1999年达到历史最高值015。即便按照G oldsmith 的“货币化路径”假说,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指数也将经历“倒U ”过程,但从已有的货币化轨迹不难推测,其货币化的“折点”值可能要比中国的低出许多。

21货币化“高差”:一种初步认定

在计算中国的货币化指数时,更早时期统计数据的缺乏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好在1952年以后的数据不仅可得,而且还相当完整;特别是1990年以后M 2数据的统计口径开始与国际接轨,从而极大地方便了本文随后的比较分析。

由图2不难看出,在1952年以后的50余年间,中国的货币化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1952年的货币化指数只有01149,低于美国1871年01216的水平。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也不过0132;若按世界银行口径计算,则仅为0125(W orld Bank ,1996)。可是,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进,中国的货币化指数在随后的将近30年中迅速攀升。1992年超越西方国家的货币化路径“折点”值019;此后,货币化指数以更快的速度上升,1997年为1122,这一比值首次超过日本历史上的最高货币化指数即1989年的1116(这也是有史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货币化指数的最大值)。2003年达到1188的高

位,2004年略有下降,截至2005

年9月的粗略估计,这一指数已经上升到119。①119的高水平,但我们仍然不能肯定这一比值就是所谓的“折点”值。尽管如此,即便将119暂时认定为“折点”值,也已经比前面估计的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平均货币化“折点”值整整高出1个比值,比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平均货币化的“最大值”更是高出114个比值单位。本文将这种货币化指数的差异称作货币化“高差”,图3直观地显示了中国与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路径与货币化“高差”。在图3中,TP1、TP2和TP3分别表示西方主要国家、主要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货币化“折点”,三个“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分别用ΔP1、ΔP2表示)为货币化“高差”。

31货币化“高差”意味着什么?

勿庸置疑,仅从现有的统计结果看,中国与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化指数的确存在显著差异。问题在于,这种差异是量的差异还是质的差异?

或许会有不少人支持这样的看法:若基于已有的数据,不难判断,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从较低的货币化水平起步,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和演进,逐步迈上较高货币化的台阶;再经历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货币化水平又会在频繁震荡中缓慢回落;与此同时,一国的货币化经济将让位于所谓的“金融化”经济。货币化指数的这种“倒U ”路径②,西方国家已然,中国也不例外。这就意味着,上述货币化指数的差异自然是量的差异了。

①②实际上,G oldsm ith (1969)的“货币化路径”假说就是关于货币化路径的“倒U ”假说。

无庸讳言,由于一些商业银行具有虚增存款的激励,因此,近年来中国M 2有高估的嫌疑。尽管如此,本文认为,这种高估不会对中国货币化指数的测算造成大的影响。原因很简单,不少地方政府追求政治绩效的冲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G DP 的所谓“虚增”,从而抵消了存款虚增对货币化指数的影响。

图2 中国的货币化路径:1952—2005注:1989年以前M 2为M 0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之和;2005年为截至该年9月份的数据;2004年G DP 数据未按国家统计局的上调比率(1618%)进行修正。资料来源:1978年之前,张杰(1998)表2—3;1978年以后,《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摘要》(2005)。 以上看法无疑具有逻辑上的完整性和

可信性,并且,尽管我们目前对于1850年以

前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化路径尚难确知,但

最近150余年的数据已经可以勾勒出一条

至少包含一个完整“倒U ”的货币化轨迹。

对于中国,1952年以前的货币化路径是否包

含“倒U ”轨迹,一时难以寻找到可靠证据,

不过,迄今半个多世纪的货币化进程至少可

以暂时证实“倒U ”轨迹的前一半。

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单纯依照货币化轨迹的形状来判断不同国家货币化进程及其

逻辑的异同?或者说,如果中国今后的货币

化轨迹完全符合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已

经走过的“倒U ”轨迹,能不能就凭此认定中国的货币化进程无非是对西方已有货币化

图3 货币化“高差”

轨迹的一种简单复制?中国的货币化指数

在短短的50余年间从0115迅速提升到119,

而对于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其货币化指

数由013上升到019则差不多经历了漫长的

一个世纪。如此巨大的差异一定掩藏着不

同的货币化机理和货币化逻辑,或者说,能

够将货币化水平推向119高位的经济一定

有别于仅能支撑019和015货币化水平的经

济。我们需要寻找新的解释因素,甚至新的

解释范式。三、最优货币化的决定

11“Mckinnon 最优”:条件、命题及其它

依据前文的描述,中国与主要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指数存在巨大的差异,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样的货币化水平才是最优的?各国的货币化水平是各有各的最优,还是都得服从某个统一的最优?进一步地,在理论上是否存在可以评判一国最优货币化水平的单一尺度?

早在1973年,Mckinnon (1973)就已经明确提出最优货币化概念并试图给出正式解释。Mckinnon 坚持认为,提高并保持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是提升一国货币化水平的关键因素。当一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开始启动时,由于存在一个主要发行铸币和通货且由政府直接控制的简单银行体系,①因此政府会从货币持有者身上尽可能多的榨取铸币税或者通货膨胀税。当然,货币持有者会以减少甚至放弃货币持有的方式做出反应;货币当局不得不做出让步,将部分铸币税以增加存款利率的

形式让渡给货币持有者。受到(d -p 3)上升的激励,人们会增加手中的实际现金余额。在图4中,

这种情形表现为铸币税沿EF 曲线的下降和M ΠP 沿CD 曲线的增加。

①这种情形可以理解为货币当局与银行体系同属一个利益主体,拥有相同的效用函数。

图4 最优货币化的决定模型

当M ΠP 跟随(d -p 3

)增加时,原来只为政

府供应铸币税的简单银行体系逐步转变为拥有

各类存款和贷款的复杂银行体系。①当银行体

系最终摆脱政府的控制而获得“独立”的效用函

数时,最优货币化的决定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因

素,即银行体系的边际投资收益。一旦考虑到银行体系的边际投资收益r ,②则货币化进程就

不完全是(d -p 3)的函数。在较为复杂的银行

体系中,货币结构由原来的单一通货转变为通

货加存款,存款的加入增加了货币化的约束因

素;对于银行体系而言,存款的增加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个成本就包括银行经营成本c 和(d

-p 3)。基于以上考虑,便可得出决定一国经济最优货币化水平的条件:

(d -p 3)=r -c (1) 等式(1)表明,一国经济最优货币化的实现需要在货币需求者和货币供给者之间达成利益均衡,为了达成这种利益均衡,要求银行体系的边际投资收益能够同时抵补货币持有者实际收益的增加和银行机构本身经营成本的边际支出。在图4中,横轴上J 点表示的便是满足等式(1)的最优货

币化水平。③由于J 点被Mckinnon 称作“金融天堂”和“最优货币化点”,因此可称为“Mckinnon 最

优”。由“Mckinnon 最优”可以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1:一国的货币化水平与政府因素的介入程度成反向相关,与银行体系独立性的大小成正向相关。

21“新古典最优”:一种理论提示

我们已知,在Mckinnon 的分析框架中,图4中的J 点是一国货币化水平所能达到的最远边界,它在理论上对应于图3显示的货币化折点TP1。当然,Mckinnon 本人并没有排除货币化水平突破J 点的理论可能性。不过,实现这种突破所需要的条件被认为是相当苛刻的,那就是政府能够向银行体系提供大量的补贴(1973,p 1139)。为什么Mckinnon 偏要将政府补贴视为“苛刻条件”来严守其最优货币化观点呢?

原因或许在于,在Mckinnon 的分析框架中,政府因素相对于银行体系一直扮演的是“攫取者”

的角色。既然如此,要让政府为银行体系提供补贴,无异于“与虎谋皮”。④这里,我们不妨暂且搁

置政府能否(抑或应不应该)给银行体系提供补贴这一问题,转而关注:在政府可以给银行体系提供补贴的前提下,最优货币化点是如何突破J 点而右移的?

这一问题的答案要比想象的简单许多。实际上,仅就银行体系单独来说,获得政府补贴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经营成本的“外部化”,如果假定政府补贴a 足以抵补银行的成本,则银行本身就会面临一种“零成本”境界。一旦银行经营成本可以“外部化”,则最优货币化的条件就会随之转变为:

(d -p 3)=r -(c -a )(2)

①②③④M ckinnon 后来对政府因素的看法有所改变,但那已是20年以后的事情。

M ckinnon 认为,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因基本满足了最优货币化条件,其货币化水平位于J 点或者附近,而“大多数发展中

国家没有达到最优货币化境界,它们仍然被压制在远离J 点的左方”

(1973,p.140)。起初,银行体系的投资收益主要来自贷款。

导致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铸币税的减少使得银行体系开始有能力向私人部门(如企业)提供中介服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贷款。

既然c =a ,则

(d -p 3)=r (3)

由于等式(3)起初在新古典的货币理论中曾被用来刻画决定最优货币数量的“完全流动性规则”,同时也彰显了“交易成本为零”这一新古典传统,因此,L 点可以称作“新古典最优”。

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政府因素对于一国货币化的负面作用竟然在“新古典最优”框架中得到了修正。我们知道,排斥政府作用或者怀疑政府作用的动机是新古典货币理论一贯坚守的信条。问题在于,当新古典理论遭遇到银行体系提供货币供给需要支付成本这一实际情形时,难免陷入两难困境。也就是说,如果承认存在货币供给成本,其完全流动性规则将难以贯彻,交易成本为零的既定假设也将面临挑战;如果拒绝货币供给成本,就得引入某些外部因素,以便使这种成本“外部化”,而政府因素当属其中可能的一种选择。很显然,新古典货币理论最终还是选择了政府因素。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命题:

命题2:政府因素可以通过“外部化”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成本提升一国的最优货币化水平。31什么决定中国的最优货币化?

仅从逻辑上看,“新古典最优货币化”命题已经接近于完整刻画中国的最优货币化条件。不过,“接近”毕竟不等于“能够”。“新古典命题”尽管指出了政府因素对于一国货币化的正向作用,但对作用条件的考虑还是过于简单。具体地说,它只是强调了政府补贴这一“外生变量”的重要性,①而没有涉及银行体系的“内在”制度结构。问题在于,改革以来,中国快速推进的货币化过程一直与一种特殊的银行制度结构紧密相关,而政府因素在其中长期充当着相当特殊的角色。除非剖析这

一特殊的银行制度结构,否则,我们几乎不可能真正触及影响中国货币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②不用细究,中国的银行体系(特别是国有银行体系)从政府那里获得的不只是“显性补贴”,而且还有“隐性担保”。相比之下,前者的规模或许很大,但对银行来说,毕竟是被动接受;后者则意味着一种金融权利的重组。重要的是,政府打算从这种金融制度安排身上主要得到的不是Mckinnon 意

义上的“财政收益”(1973,pp.140—141),而是“金融剩余”。

③根据已有的分析,由于金融剩余主要来源于居民的储蓄存款,因此保持银行体系吸收这些存款的激励对于金融剩余的充分获取至关重要。假定储蓄存款具有持续可得性,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银行体系吸收存款的激励呢?事实表明,中国银行体系实际的吸收存款能力远远大于一般银行体系

本身基于边际计算所能达到的均衡水平。④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潜存着推动存款

(货币)增长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从理论上讲,要让银行体系超越“边际约束”吸收更多的存款,就得首先解决它所面临的流动性困境。政府补贴只能抵补银行体系吸收更多存款的部分实际成本,但无法应对由更多存款所引致的流动性问题。中国的银行体系之所以能够吸收更多的存款,其奥秘就在于其流动性困境可以通

①②③④笔者曾经提出银行体系在吸收存款时可能面临的两种约束,即边际约束和总量约束,认为它们可以被用来分别刻画一般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的存款均衡。由总量约束决定的国有银行存款均衡水平要大于由边际约束决定的一般商业银行的存款均衡水平(张杰,1998)。

直观地说,所谓“金融剩余”是指在经济改革的特殊背景之下,居民等“私人部门”在政府控制的金融部门的存款超过从该部门所获贷款的差额。M ckinnon (1993)曾经敏锐地注意到,中央政府对国家银行体系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它可以通过从城市和农村居民户,或者更一般地,从非国有部门借入这些迅速增加的金融剩余,来抵消其恶化的财政地位;这些借款之所以没有引致通货膨胀,是因为那些非国有部门没有成为国家银行体系信贷的主要索求者。

不论是余永定(2002)还是韩平、李斌等(2005),他们的分析都回避或者忽略了中国改革过程中银行体系的特殊制度结构对M 2ΠG DP 所施加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他们也正确地指出了,货币化指数的快速提升并未造成过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但在本文看来,这种考虑实际上已经“内生化”于相关的“最优货币化模型”当中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补贴就不重要。

过政府提供的“隐性担保”得到有效解除。在图4中,这种“隐性担保”用b 来表示。这样,我们可以得到经济改革过程中中国的最优货币化条件:

(d -p 3)=r -(c -a )+b (4)

依然使c -a =0,等式(4)可简化为:

(d -p 3)=r +b (5)

显然,一旦等式(5)的条件得到满足,则最优货币化点会进一步右移,如达到图4的H 点。无疑地,

H 点完全可以用来定义中国的高货币化现象。①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

命题3:如果储蓄完全可得,则一个能够得到政府“隐性担保”的银行体系往往与更高的最优货币化水平正相关。

四、内生货币扩张的净福利与高货币化

11关于“Bailey 曲线”

基于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知,在中国迅速推进的货币化过程中,各方的利益追求大都得到了照顾和满足,却没有导致明显的通货膨胀后果,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损伤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发挥了关键的调适作用?以及此中是否潜存着某种迄今尚未被人们发觉的特殊联系机制?

这里,我们不妨借助货币扩张的“收入函数”③来切入问题的讨论。货币扩张的“收入函数”包

含一个直观而简洁的表达式:

s =Eh

(6)其中,s 表示政府通过货币扩张得到的融资,亦即“实际铸币税”,E 表示基础货币扩张率,即“税率”,h 为实际货币存量,即“税基”。由于在E 和h 之间具有显著的抵消效应,因此,政府在通过货币扩张融资时,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痛苦”权衡,问题的关键是寻求能使s 最大化的E 。下面,引入Cagan (1956,p 140)的基础货币需求函数:④

h =e

β-αE (7)其中,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α和β均为常数且大于0,前者为价格敏感性参数,后者为货币存量规模参数。基于相应的假定条件,α越大,通货膨胀对货币扩张越敏感;β越高,实际基础货币需求越大。基于等式(7)的函数性质,⑤便有:

E 3=1Π

α(8)将等式(7)和等式(8)一并代入等式(6),便可得到政府货币扩张“收入”最大化的函数表达式:

s 3=(1Πα)e β-αE =e βΠαe

(9) White 曾给出一个称之为“Bailey 曲线”的图形,使得上述货币扩张“收入函数”有了更为直观地表达形式(见图5)。图5与等式(9)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若给定α,参数β的取值越大,“Bailey 曲线”

①②③④⑤等式(7)具有ln ex =x 的函数性质,因此ln h =β-αE 。由于-α是h 对E 的所谓“半弹性”,而使政府货币扩张“收入”最大

化的E 将出现在h 对E 的弹性为-1的地方,这意味着-1=-αE ,于是便有:E 3=1Π

α。此处的货币需求函数与Cagan 的最初表达式略有不同。

货币扩张的“收入函数”主要包含了Bailey (1956)和Cagan (1956)的贡献,White (1999)曾经做了出色的综述。

余永定(2002)和韩平、李斌等(2005)认为,M 2ΠG DP 的持续上升之所以没有导致不断增大的物价上涨压力,是因为实际M 2Π

G DP 值并未明显偏离动态增长路径。导致物价变动的真正原因是M 2ΠG DP 缺口,而不是M 2ΠG DP 本身。至于为什么M 2ΠG DP 的高低与物价上涨无关,他们并未给出说明。而此正是本文所要关注的。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M ckinnon (1993)对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快速的货币化进程的解释是那么语焉不详。因为在他看来,政府对银行体系进行补贴已属不可思议,进而提供“隐性担保”更属“天方夜谈”!他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中国政府不能无限期地依赖于如此严重的借款,因为居民户已不再是‘低货币化的’了,并且M 2ΠG NP 也不会无限升高”。

图5 “Bailey 曲线” 

的“起飞”段就越陡峭,从而s 3也就越大;若给

定β,参数α的取值越大,“Bailey 曲线”向横轴

滑落得越快,因此s 3就越小。

21“Bailey 曲线”的中国变形

不难看出,上述标准的“Bailey 曲线”所描述

的是典型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形,即政府通过扩

张基础货币追求“铸币税”最大化。此外,还有

一个隐含的假设,那就是不存在政府对银行体

系的控制。无疑地,“Bailey 曲线”并不能直接用

来解释中国的货币化,因为中国的情形有所不同。在中国的货币化过程中,政府追求的目标是“金融剩余”而不单是“铸币税”

(前者远远大于后者),所依赖的手段是范围更广的广义货币增长而不仅仅是基础货币增长。当然,还有一个相当特殊的金融制度前提,亦即政府对银行体系的控制。显然,“Bailey 曲线”在刻画中国的货币扩张问题时将会出现一些必要的“变形”。如果我们用fs 表示金融剩余增长,用m 表示货币化比率(近似于货币扩张率),并用它们分别

替换等式(9)中的s 3与E ,则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表达式:

fs 3=(1Πα)e β-αm 3=e βΠαe (10)

与等式(9)相比,等式(10)的右边并没有什么变化。①但是,由于考虑了一些中国所特有的因素,等

式(10)中的参数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标准的“Bailey 曲线”体现了基础货币增长率E 与基础货币需求h 之间的抵消效应,而这种效应在中国特殊的金融制度背景下已不复存在。具体到所谓“Cagan 参数”,由于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很低的货币化水平上起步的(可参见本文212),因此拥有一个相当宽广的货币化区间,由此决定经济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在货币需求。根据定义,这就意味着等式(10)中的参数β具有很高的取值;β的取值越高,曲线“起步”的斜率就越大。当然,就政府来说,β的取值越高,在特定的货币化水平下获取的“金融剩余”会越多。

另外,考虑到政府对银行体系所提供的“隐性担保”具有显著降低货币需求的通货膨胀敏感度的作用,因此等式(10)中的α会长期保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而低的α取值又大大减缓了“Bailey 曲线”向横轴下滑的速度。结果,在图5中,标准的“Bailey 曲线”变形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货币化指数m 与金融剩余fs 呈现“并驾齐驱”的走势。

31内部货币扩张的福利后果

以上变形的“Bailey 曲线”进一步表明,在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中国政府以“内部货币”的形式(相当于存款货币)获取货币扩张收益,从而十分巧妙地避免了由外部货币(相当于基础货币)扩

张所引致的福利代价。②自然地,内部货币的扩张与政府控制下的银行体系(特别是国有银行体

系)如影相随。根据既有的定义,金融剩余是指居民等“私人部门”在政府控制的金融部门的存款超过从该部门所获贷款的差额。这意味着,政府控制的银行体系所提供的“存单”或者存款货币是金

①②在货币理论史中,自从G urley and Shaw (1960)首先提出“内部货币”和“外部货币”的概念以来,有关这两种“货币”性质与界限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不过,人们通常以是否与商业银行体系有关来划分这两种“货币”。也就是说,源于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货币为“外部货币”,而由银行体系发行的货币为“内部货币”。

这就是本文之所以将图5中“变形”的曲线仍称之为“Bailey 曲线”的原因。

融剩余扩张的基础。①图6 货币扩张的福利后果 按理说,在既定的监管条件下,内部货币扩

张的收益(以及成本)与政府的关系不大,它纯

属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私事”,在很大程度上

体现着存款人与银行体系之间合约关系的调整

和延续。可是,一旦政府成为银行体系的主要

出资人,则以上合约关系就会发生改变,内部货

币的扩张也就成为存款人与政府之间的事情

了。仅从这种意义上看,内部货币的扩张合约

实际上成为政府与存款人互签的“盟约”。

通常情况下,政府通过外部货币的扩张固

然可以获取一定的收益,但若考虑可能支付的高昂福利成本,其净收益相当有限。而在中国,

政府借助内部货币的扩张得到了大量金融剩余,与此同时,不但没有付出明显的福利代价(至少从存款人的角度看是如此),而且还获得了福利增进。以上情形在图6中可以得到更为直观的体现。

在图6中,纵轴r 表示名义利率,横轴m 表示实际货币余额,向下倾斜的三条曲线m d 1、m d

1和

m d 3表示实际货币需求函数。②若给定货币需求的“预算约束”(由m d 1给出),在外部货币扩张的场合,政府增加基础货币的企图和行动会改变货币持有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即增大α

)。显然,政府的净福利取决于A 和B 的比较;而作为外部货币的“消费者”,货币持有者的“消费者剩余”则减少了A +C ,也就是说,注定出现了净福利损失。政府与货币持有者之间在货币扩张福利上的不可调和矛盾,使得政府几乎无法通过外部货币的扩张攫取更多的收益。

可是,一旦政府控制了银行体系,就等于拥有了通过内部货币的扩张获取收益的权力。而这种权力的获得,则意味着原有货币需求“预算约束”的放松。根据图6,内部货币的扩张实际上意味着货币需求曲线的外移。依据前面的讨论,由于中国的α很低,这就意味着内部货币的持有者不存在明显的通货膨胀预期,名义利率也将保持在r 0的水平,这样,政府控制的银行体系将按照r 0的“价格”向人们提供内部货币。

显而易见,随着内部货币的扩张,实际货币需求曲线由m d 1外移至m d 2,相应地,实际货币余额

也从m 1扩大到m 2。这时,政府增加了相当于面积D 的净福利(实际上体现为“金融剩余”

),而货币持有者也因为得到了效用更大的“金融资产”而扩展了“消费者剩余”,从而分享了相当于面积F 的净福利。值得强调的是,和外部货币扩张的福利分割景象不同,面对内部货币扩张带来的丰厚净福利,政府和货币持有者是“各得其所”,几乎不存在什么冲突。正是基于这种情形,才使双方长期保持着将实际货币需求曲线不断外移的合力与激励。不用说,实际货币需求曲线不断外移的另一面则是货币化指数的持续攀升。

①②有关货币扩张福利后果的文献综述可参见D owd (1996,pp.382—482)。

一些经济学家主张,由于商业银行拥有以银行券和活期存款的形式发行货币的“特权”,因此,只要储备要求低于100%,商业银行就能分享一部分铸币税。然而,White 觉得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正确”,他认为,这只有在某些“极端情形”下才能出现。比如,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对存款支付零利率,且能有效阻止银行间为争夺存款而展开的非价格竞争,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无成本地发行存款货币。在这种情况下,发行存款就相当于使银行得到无息贷款,就如同发行不兑现货币使政府获得无息贷款一样(White ,1999,p.142)。不过,中国的货币化经历正好证明了这种“极端情形”的存在。不仅如此,即便银行对存款支付的不是“零利

率”,但在政府实施有效金融控制的前提下,银行体系发行存款货币相当于使政府得到了“低息贷款”

(即金融剩余)。

五、结论性评论

近十余年来,中国的高货币化比率一直牵扯着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一开始,人们大都对如此之高的货币化比率表示惊叹和不解,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中国高货币化之谜”。到后来,不少学者将注意力逐步集中到了对中国货币化未来走势的分析,特别是对所谓的货币化“拐点”兴趣尤浓。相比之下,有关“高货币化之谜”形成因素的分析,虽不能说是空白,其中一些文献,如本文中所提及的那样,不乏真知灼见;但从总体上讲,尚未成为“主流”。正是基于此,本文试图正面接触这些因素,进而寻求形成中国高货币化的金融制度根源。

本文的讨论初步发现,中国的货币化过程存在着与其它国家迥异的金融制度基础,其核心是政府部门对银行体系的有效控制和居民部门对银行体系的高度依赖。这一判断的逻辑在一个修正的“最优货币化模型”和“Bailey2Cagan货币需求函数”中得到了很好的展开,从而具有了更为一般的理论涵义。这意味着,不理解中国经济改革背景之下政府部门、银行体系与居民部门三者之间存在的十分特殊的“互补”关系,就不可能顿悟内部货币扩张何以具有与外部货币如此大相径庭的货币需求“预算约束”以及推动货币化的激励机制,进而也就无法破解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

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货币化“高差”绝非多少个百分点货币化指数的数量差异,其中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金融制度内涵。也就是说,货币化“高差”凸显的是金融制度差异。既然是制度差异,那就不能简单地透过数量视角来评判中国货币化水平的高低以及什么样的货币化指数才是“最优”的。同样地,在经济政策操作上,也就不能采取只是针对货币“数量”的办法来解决看似偏高的货币化问题。可行的或许也是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着眼于调整政府部门、银行体系和居民部门三者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关系,以改变货币需求的“预算约束”和潜存于经济中的货币化激励。

出于讨论主旨和篇幅的考虑,本文没有论及高货币化的负面效应,对中国的货币化走势(包括中国“Bailey曲线”的拐点)也未做出预测。无疑地,这需要建立一个更为一般的货币供求均衡分析框架,并进行相应的计量分析;而本文业已构建的理论模型和相关结论也都具有显而易见的经验检验价值。不过,上述工作需要专文来完成。

参考文献

韩平、李斌、崔永,2005:《我国M2ΠG DP的动态增长路径、货币供应量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第10期。

李健等,2004:《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明志,2001:《中国的M2ΠG DP(1980—2000):趋势、水平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第2期。

米切尔(M itchell,B.R.),2002:《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第四版),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

王广谦,1997:《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易纲,1996:《中国的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1984—1993》,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易纲,2003:《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商务印书馆。

余永定,2002:《M2ΠG DP的动态增长路径》,《世界经济》第12期。

约翰斯顿(Johnston,R.B.)和桑德拉拉加(Sundararjan,V.)(主编),2000:《金融部门改革的次序———国别经验与问题》,中译本,中国金融出版社。

张杰,1995:《中国金融改革的检讨与进一步改革的途径》,《经济研究》1995年第5期。

张杰,1998:《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

《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统计摘要》(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Bailey,M.J.,1956,“The W elfare C ost of In flationary Finance”,Journal o f Political Economy,64(April),93—110

Cagan,P.,1956,“The M onetary Dynam ics of Hyperin flation”,In M.Friedman(ed):S 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 oney,Chicag o:

University of Chicag o Press,25—117.

D owd,K evin,1996,C om petition and Finance:A Reinterpretation of Financial and M onetary Econom ics,M acm illan Press Ltd.

Friedman,M ilton,with Schwartz,Anna J.,1982,M onetary T rends in the United S tates and the United K ingdom:Their Relation to Income, Prices and Interest Rats,1867—1975,Chicag o University Press,Chicag o(for NBER).

G oldsm ith,Raym ond,W.,1969,Financial S tructure and Development,New Haven,Y ale University Press.

G oldsm ith,Raym ond,W.,1985,C om parative National Balance Sheets,A S tudy of T wenty C ountries,1688—1978.Chicag o,London: Chicag o University Press.

G urley,J.G.and Shaw,E.S.,1960,M oney in a Theory of Finance,W 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e.

Illing,G erhard,1997,Theorie der G eldpolitik:E ine S pieltheoretische E in führung,S pringer2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I 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 tatistics(1994—2005).

M ckinnon,R onald I.,1973,M 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 ic Development,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W ashington,D. C.

M ckinnon,R onald I.,1993,The Order of Econom ic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C ontrol in the T ransition to a M arket Economy,2E,The Johns H 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 enkhoff,Lukas,and T olksdorf,N orbert,2001,Financial M arket Drift:Decoupling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from the Real Economy?S pringer2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ichols,D.A.,1974,“S ome Principles of In flationary Finance”,Journal o f Political Economy,82:423—430.

White,Lawrence H.,1999,The Theory of M onetary Institutions,Ox ford:Basil Blackwell.

W orld Bank,1996,W 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6:From Plan to M arket,Ox ford University Press,Inc.New Y ork.

An I nsight into the H igh Level of China’s Monetarization

Zhang Jie

(School of Finance,Renming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intend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understanding the high level of m onetarization in China’s economy. The majority of literature tends to agree with the hypothesis proposed by G oldsmith,viz,m onetarization path.Actually,the pattern of“inverted U”applies even in the long term.Where the challenge lies is with the significant gap.By introducing g overnment’s subsidy and guarantee into Mckinnon’s m odel of optimal m onetarization,the paper finds that g overnment’s control over banking system constitutes the basic explanation of the high level.With the help of Bailey2Cagan,the paper further finds that,given the control of g overnment,the endogenous m oney expansion has a budget restraint and a welfare effect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exdogenous expansion.C onclusion is that the high level phenomenon should be properly evaluated.The reas onable reaction is to readjust the interlocking benefit mechanism concerning g overnment,bank and household s o that the present budget restraint of m oney demand and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m onetarization can make changes.

K ey Words:M onetarization Path;M onetarization G ap;Optimal M onetarization;Banking System;Endogenous M oney Expansion JE L Classification:E410,E510,O160,P340

(责任编辑:唐寿宁)(校对:晓 鸥)

中国的未解之谜中国未解之谜大全

中国的未解之谜中国未解之谜大全 【篇一:中国的未解之谜中国未解之谜大全】 现代人生活舒服了,日子惬意了。。就开始研究一些灵异古怪事件,未了满足大家的欲望。玩q岛整理了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玩q到整 理的很辛苦,大家慢慢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太多太多 至今仍然无解的神秘事情,而发生的这些神秘事件当中,可以说每 一件都是十分的离奇诡异,而且很多事件由于其特殊性而惨遭当局 封锁消息,我们普通民众很少能获取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只能从某 些小道途径上寻找出事件的一些蛛丝马迹。神秘未解的事情总是驱 使这我们去一探究竟,想去揭开那鲜为人知的真相,然而,下面的 这些中国神秘事件,你有胆量去探寻、去发现吗?听上去都毛骨悚然,也让许多冒险者有疑似恐惧,那么你现在还有胆子继续往下看吗?让我们来告诉你真正的中国历史真相!!!!1、1342年, 1954年长江2次突然断流公元1342年,江苏省泰兴县(现在泰兴市)内,千万年从未断流的长江水一夜之间忽然枯竭见底,次日沿 岸居民纷纷下江拾取遗物。突然江潮骤然而至,淹死了很多人。。。1954年1月13日下午4时许,这一奇怪现象在泰兴县再度出现。 当时,天色苍黄,江水突然出现枯竭断流,江上的航轮搁浅,历经 两个多小时,江水汹涌而下…… 【篇二:中国的未解之谜中国未解之谜大全】 再仔细看下 第二天,公交车总站报案,昨天晚上我站最后的末班车和一名司机一名 女售票员失踪.pol.ice迅速查找昨天深夜报警并被警方疑为神经病的 小伙子. 两小时后小伙子和那位老太太被找到. 当晚,北京晚报和北京新闻迅速报道了这令人震惊的新闻并对小伙子 和老太太做了现场采访. 第三天,警方在距香山100多公里的密云水库附近找到了失踪的公共 汽车,并在公交车内发现三具已严重腐烂的尸体. 更加另人不解的疑点接重而来. 第一:发现的公交车不可能在跑了一天的情况下还能开出100多公里, 警方更发现车油箱里面根本不是汽油,而是鲜血.

大国崛起之谜及大国崛起对中国贸易的启发

河北工业大学 国际贸易专题研究 作者:沈兴学号: 094257 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系(专业):经济系(国际贸易实务) 题目:大国崛起之谜及大国崛起对中国贸易的启发 评阅者: 成绩: 2011年 1 月 10日

摘要:文章通过对十五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英国、日本崛起之谜的介绍,重点总结了科技与人才对大国崛起作用,指出中国贸易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大国崛起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同时,提出中国对外贸易的改善方法。 关键词:中国国际贸易科技人才 1 大国崛起 国际贸易是从海洋开始的,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几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1.1 英国崛起之谜 英国是个岛国,它的崛起在于它优先发展工业。1688年,英国爆发了没有流血的光荣革命,资产阶级确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政体,议会及政府逐渐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封建专制的君主统治在英国结束了。一个全新的国家,一个完完全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家出现在了人类历史的舞台上。这个国家注定要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从1733年,兰开夏的钟表匠凯伊发明了飞梭,到1769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机械修理工詹姆士·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在琢磨怎么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这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对英国的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英国对外贸易跃居世界首位。 1.2 日本崛起之谜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

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1-3年级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1、神话、童话类: 《中国名家经典童话》、《神话故事》、《说话的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中外神话故事》、《365夜故事》、《床头小故事》、《渔夫和金鱼》、《阿提凡的故事》、《聊斋》、《封神榜》、《感动小学生的100篇童话》、《恐龙童话百科全书》、《木偶奇遇记》、《台湾名家童话选》、《新语文读本》、《希腊童话》、《经典童话》、《中国现当代童话》、《世界著名童话精选》、《生肖故事》、《故事大王》、《神话中的遐想》、《宝贝睡前故事》、《睡前5分钟》、《民间故事》、《晚安故事》、《爱心小故事》、《超级故事王》、《知识童话》、《哪吒》、《天方夜谭》、《哪咤传奇》、《希腊神话》。 2、科幻、科普类: 《中国孩子最想知道的100个问题》、《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的故事》、《101个科幻故事》、《一分钟科幻故事》、《我们爱科学》、《杨利伟航天科普系列》、《左脑智慧+右脑聪明》、《求生的动物》、《神奇的动物》、《发明的动物》、《童话的动物》、《哈利波特》、《千古天问》、《失踪的哥哥》、《万能遥控车》、《该死的作文机》、《珊瑚岛上的死光》、《不死国》、《中国少儿百科全书》、《科学与常识》、《趣味机智问答》、《蓝猫淘气3000问》、《恐龙大世界》、《人体探秘》、《冒险小虎队捉拿隐身大盗》、《500个想象力故事》、《知识小百科》、《身边的科学知识问答》、《科学》、《元气弹的功能》、《女神的胜利卷1》、《进军冥王界》、《冥王哈迪斯卷》、《黄全圣衣卷4》、《百科全书》、《聪明泉》、《蜘蛛侠》、《凡尔纳科幻作品集》、《奥特曼》、《神奇探险系列》、《多拉A梦》、《儿童文学》、《我们爱科学》、《少年发明与创造》。 3、成语、寓言类: 《实用成语词典》、《成语故事》、《寓言35篇》、《中外古今寓言》、《伊索寓言》、《谚语》、《小朋友的中国寓言》、《寓言大全》、《睡前小成语》、《成语我OK》、《新世纪儿童家庭课堂(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成语大启发》、《中外动物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温故知新成语》、《中国寓言》、《漫画成语故事》、《寓言中的智慧》、《成语中的道理》、《民间故事中的浮想》、《成语宝典(上)(下)》。

十大科学未解之谜

十大科学未解之谜 当黑死病肆意在中世纪的城市中穿行时,没有人知道这种可怕疾病的成因和传播方式。直到很多年以后,我们才搞清楚原来是老鼠和细菌作的祟,堪称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日复一日地研究那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然而即使有高智商的科技人员以及全球化的信息网络,有些问题依旧难以解答。当然,有的人可能会反驳说那只是因为人类现在想解答的问题越来越深奥了而已。人死了以后到底会怎么样?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如果真的 有人在操纵这个世界,他是谁?是全能的神祗?还是一些唯物的科学规律在决定我们的存在与否?偶尔,在走过几个世纪的错路以后,我们终于误打误撞地对正确的问题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比如说疾病为什么会传染。但更多时候,我们也会因自身的认知缺陷陷入黑暗的谜团,困惑这一切究竟有何意义。更有些问题,甚至困难到了我们的子孙多代都无法顺利解答的地步。但是人类不会放弃,我们会锲而不舍地努力。 10.人为什么会做梦?在上一次梦境探险中,你带着亮粉色的软帽,一边砍掉了一只六腿兔子的脑袋,一边歇斯底里地吼道“祝你一生平安”。你不知道这个梦是否有什么特殊意义,除非你很清楚那是因为你磕了药,或者是因为你前天吃了不新鲜的胡萝卜。科学家和睡眠专家通常都能观察出人是否在

作梦。睡眠周期里的快速眼动(REM: rapid-eye movement)阶段是人做梦的时候。你可以辨识出一个人(甚至你的汪星人或者喵星人)是否正处在快速眼动睡眠,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眼球会来回摆动,身体也会抽搐。此时人的脑电波是相当活跃的,就跟醒着一样。但研究人员其实并不知道做梦这个行为存在的原因和意义。它可能是一种回顾或者是释放日常压力的方式,可能是一种人类无意识的思考和解决困难的方式,也可能是一种大脑在应对威胁和危险的自我保护。做梦有可能是一个大脑对信息进行分类,归档和储存,从而产生短期和长期记忆的生化反应。也许它在帮助你协调和解释过去和当下的经历,从而准备好应对未来。无论做梦的原因是什么,它都是人类的基础生理活动。它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让我们的日子丰富多彩,并且时刻提醒着我们自己的内在世界其实和外面的世界一样的奇怪、一样的深不可测。9.如何治愈癌症?癌症是人类的常见恐惧之一。仅仅看美国,每年就有超过50万人死于各种各样的癌症。然而尽管人们对癌症越来越熟悉,这依旧是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疾病。癌症有很多种形式,并且能影响到人体的不同部位。它的特点就是细胞的增殖不受控制。癌细胞不停增殖,肿瘤由此变大,扩散,逐步摧毁我们的身体,最终导致死亡。癌细胞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是人体各种功能的源代码,自然也包括细胞生长。这些突变发生的原因可以是某些特定

重庆渝东南地区的十大未解之谜

重庆渝东南地区的十大未解之谜 俗话说得好: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由于地处深山,渝东南隐藏了一些未解之谜。可以预测天气的土地、无法破译的石上“天书”、水下埋藏的神秘庄园、怕痒会咯咯笑的怪石…… 1秀山“怪湖”之谜 龙潮湖位处秀山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清溪场镇龙凤村。每天早上8点、中午12点及下午四五点,龙潮湖湖水均会有规律地涨落。每次涨潮之时,湖水翻腾近半小时,水位涨近1米。据说,涨潮之水是从3个湖底“龙眼”之中冒出。据悉,3个“龙眼”非常深,8根箩索接起也探不到底,曾有潜水员潜下30米,没有再敢继续下潜。 2石柱“怕痒石”之谜“怕痒石”位处石柱县新乐乡九蟒村,上面一块4立方米,下面一块露出地面部分为5立方米。只需一根手指触摸“痒处”,它发出咯咯的“笑”声,10米之内皆可听见。 3阿蓬江“崖棺墓葬”之谜流经黔江境内形成的官渡峡、神龟峡段,不少悬崖绝壁之上,均存在“崖棺墓葬”:或砌一平台,

置棺木其上,或直接放置悬崖之上。时至今日,崖葬的棺木尚存,当地人称之为“龙舌头”、“仙人柜”、“仙人枢”。 4小南海“水下庄园”之谜据《黔江县志》载,1856年6月,小南海突发地震,“延袤二十余里,土田庐舍尽被淹没……”,形成一个面积2.87平方公里的湖。地震发生之时,当地居民黔江首富罗氏家族的庄园,尽皆沉入湖底。水下庄园的真貌到底如何?小南海深处,是否真如传言般藏着一笔巨额宝藏?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5酉阳“桃花源”之谜酉阳大酉洞系离酉阳县城不足500米的 一石灰岩溶洞。洞高三、四十米,阔二三十米,长百余米,溪水淙淙,秋冬不竭,沿洞右侧流出,注入酉阳河。溯溪入洞,两岸墙立,半里许,豁然开朗,别有一天地。其中田十余亩,四周环山,皆峭壁,仿佛与世隔绝。酉阳大酉洞究竟是不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原型呢? 6彭水阿依河“蔡伦部落”之谜彭水“蔡伦部落”位处阿依河畔 的朗溪乡,拥有一个非常雅朴的小地名——“竹板桥”。竹板 桥造纸技术为村民刘氏一脉所传。据传闻,刘氏一脉钻研传统工艺造纸200余年间,大致经历了2次工艺改进,即制料和舀纸成型的两次改进。12岁即开始单独造纸的刘开义乃竹板桥刘氏家族的第九代孙。藏大山深处的“蔡伦部落”,原始 造纸术何以流传进此大山深处并长久保存,时下尚且无人确知。

小学生经典阅读书目推荐

小学生经典阅读书目推荐一年级: 一年级上学期阅读推荐 1、《可爱的鼠小弟》(共12本) 2、《爷爷一定有办法》 3、《猜猜我有多爱你》 4、《母鸡萝丝去散步》 5、《金老爷买钟》 6、《铁丝网上的小花》 7、《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8、《小黑鱼》 9、《獾的礼物》 10、《逃家小兔》 一年级下学期阅读推荐 1.《晴天有时下猪》 2.《我有友情要出租》 3.《小猪稀里呼噜》 4.《爱心树》 5.《小木偶奇遇记》 6.《驴小弟变石头》 7.《丁丁历险记》 8.《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9.《绿野仙踪》 10.《怕痒痒的恐龙》 11、《大灰狼罗克》 二年级: 二年级上学期阅读书目 1 绘本《爱心树》 3 绘本《爱心企鹅》

4 绘本《丁丁历险记》 7 外国童话《安徒生童话》 8 中国童话《笨狼的故事》 9 外国童话《列那狐的故事》10《小布头奇遇记》孙幼军 11《成语故事》 二年级下学期阅读书目 1绘本《彩虹色的花》 2绘本《三只小猪》 3绘本《小猪变形记》 4绘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5绘本《小阿力的大学校》 6 外国童话《格林童话》 7外国童话《长袜子皮皮》 8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9动物文学《小猪唏哩呼噜》10 《小老虎历险记》 11《爱丽丝漫游奇境》 12、《小老鼠皮克历险记》 三年级: 1、《尼尔斯骑鹅旅游记》 2、《中外神话故事》 3、《天方夜谭》 4、《成语故事365》 5、《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6、《小兵张嘎》 7、《三寄小读者》 8、《皮皮鲁转》

9、《肚皮上的塞子》 10、《乌丢丢的奇遇》 11、《我要做个好孩子》 12、《灵性的王国》 13、《爱的教育》 14、《130个科学游戏》 15、《东周列国故事》 16、《窗边的小豆豆》 17、《宫泽贤治童话》 18、《木偶奇遇记》 19、《格列佛游记》 20、《长袜子皮皮的故事》 四年级: 1、《撑起伞来等啊等》 2、《少女的红发卡》 3、《中外神话故事》 4、《精灵豆的魔幻世界》 5、《经典成语故事》 6、《塔克的郊外》——国际大奖小说 7、《芝麻开门》——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系列 8、《钢琴小精灵》——国际大奖小说 9、《稻草人》 10、《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 11、《外国儿童诗选》 12、《科学家故事100个》 13、《昆虫记》 14、《海底两万里》 15、《30天环游中国》 16、《巫师的沉船》

中国的高货币之谜

中国的高货币之谜 向松祚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记录整理稿,仅供学习,切勿传播) 我想这么一个简短时间,我想谈四个看法。 一、全球经济的高货币化 第一个就是全球经济的高货币化,或者全球经济内在的失衡。我们今天这个主题是讲“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但是你要理解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首先要理解全球高货币化现象。现在全球的高货币化现象是非常严重的,非常非常严重的。我给它起了个名词,就是全球经济的内在失衡。最近我写了一些文章,这个失衡最突出的一个表现,通常我们讲是全球经济失衡。 (一)美欧的三个失衡 我经常去美国、去欧洲,美国和欧洲人他们通常谈三个失衡。一个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不一样,比如纳嘉德最近讲还有三速之说,有三个速度,创作一些新名词,过去是两个速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总体比发达国家高,其实这个现象不是新出现的现象,大体上从90年就开始了,2000年之后现象更加突出。第二个失衡,他们认为是顺差国家和逆差国家的失衡,这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主要理由。所以你们要调节顺差国家和逆差国家的失衡。第三个失衡,他们讲是债权国家和债务国家的失衡,一些国家是高债务,一些国家是高债权,这个矛头也是指向中国的,要求中国要调整。这10年来美国和中国经济政策交流的问题,不就这两个失衡。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失衡是表面现象,全球经济的核心失衡不在这个地方,全球经济的核心失衡在哪里呢? (二)全球经济的三个失衡 第一个核心失衡,就是虚拟经济恶性膨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已经严重背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已经完全脱节,他们之间没什么太大关系,这是全球经济40多年来最重大的失衡,其他所有的失衡都是这个失衡的后果。所以这个失

中国未解之谜读后感

中国未解之谜读后感 篇一: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读后感 读后感 时间的河流,已跨越21世纪的大门。这是一个知识的世界,这是一个飞腾的时代。遨游在地球的村庄,你将发现瑰丽的景象,自然的奥秘,文明的宝藏,宇宙的奇想,科技的光芒,文化和艺术,这些都是多是多么奇妙啊! 这本书满足我对历史知识的渴望,使我明白了我们的祖国是个文明的国家。 这本书包揽了许多内容,里面包括:走向世界之谜、兵马俑还有多少未解之谜、古剑之谜——越王剑等,非常精彩。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古剑之谜——越王剑”了。它讲述的是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这是本世纪以来巨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二号俑坑内已出土有铜矛、铜弩机、铜镞、残剑等,其中还发现了一批青铜剑,长度为 86厘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棱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

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这个发现让科研人员颇为惊奇,近代的先进工艺,怎么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了呢?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这就是著名的越王剑吗?是的。这个发现轰动了全世界, 我的心里也有惊讶的瞬间,但很快就消失了,凭着我了解的知识,我觉得这把剑只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或者是富裕的皇室里面的人才能拥有。 在读完后,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好好探索,为祖国奉献更多。我更有一种不可磨灭的理想,那就是以后好好研究历史,发现更多的历史奇迹! 篇二: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读了一半,我就深深的被他吸引住了,现在我想把它推荐给大家。 这本书共分为六章113个谜题,分别从大自然、动植物、人类、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给我带来了一次精彩奇妙的探索之游。全书图文并茂,通过上百幅实地图片展示了那些令人困惑不解之谜与神奇现象。帮助我们对这些想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在轻松愉悦的的阅

贵州震惊世界的十大未解之谜!

贵州震惊世界的十大未解之谜! 一、三都产蛋崖——石头也能生蛋 贵州三都县有一座山崖,千百年来不断地生出石蛋,据说每30年生一次,迄今为止,山 崖生蛋之谜仍然没有破解。 位于三都县三合镇姑鲁寨背面的登赶山十分奇特,满山绿树成荫,唯独山腰上裸露出一块崖壁,更奇怪的是,这块崖壁上布满凹陷的石窝,而这些石窝每隔30年就会自动脱落出 与恐龙蛋相似的石蛋,因此当地人都把它叫做产蛋崖。为什么石头会生蛋?2009年,三 都县曾悬赏50万元征集破译者,但至今没有结论。 产蛋崖所产石蛋表面光滑、个大、圆浑、厚重,没有被风化的痕迹,这与国内别的地方发现的石蛋有明显区别。学者曾经怀疑是恐龙蛋;也有人认为在寒武纪,三都是一片深海,海底的软泥经过化学作用成了泥岩,结核成石蛋。这些大胆的猜测和推断使得产蛋崖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二、占里换花草——能决定生男生女? 在贵州,一个叫占里的侗族自然村落,创造了建国来两项令世人惊叹的零记录: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几近为零;二是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原来这里面有一个近乎神话的秘密来解释这一切…… 在占里侗寨,几乎98%的家庭的孩子均为一男一女,很少有双男双女的现象。真有这么 巧合的事情?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近乎神话的秘密隐藏在里面,那就是用一种叫做“换花草”的草药来平 衡胎儿的性别。在整个侗寨占里,并非每个人都知道“换花草”的庐山面目,能有资格知道 的也就只有一人,这个人被寨里人称为“药师”。并且“药师”通常都是传女不传男的。 三、关岭红崖天书——黔中奇迹 在贵州关岭县龙爪村晒甲山的一块岩壁上,分布着20多个怪异而神奇的古文字,内容无 人能解,人称“天书”,因刻有“天书”的岩壁呈红色,又被称为“红崖天书”。 红崖古迹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关于这部神秘天书,自明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其考察研究,一直没有间断。 红崖天书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殷高宗伐鬼方纪功刻的“纪功碑”;一说是大禹治水时的遗迹;一说是诸葛亮南征时当地少数民族所作的图谱;一说是蜀汉时,牂牁爨族首领济火协助诸葛亮南征有功,用古爨文书写的济火“纪功碑”。

浅谈中国M2-GDP为何如此之高

浅谈中国M2/GDP为何如此之高 本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据2012年渣打银行发布的报告,根据计算,在2011年全球新增的M2(广义货币)中,仅中国就占了52%。而这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2009—2011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过去5年,中国的M2增长了146%,2011年末余额已达到85.2万亿元,M2/GDP已达到189%。 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2,亦称高能货币。它是由(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组成的。其中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M2是监测、预测未来通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M2的增速,理论上应该等于GDP加上CPI的增速,这样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相适应。但事实上,中国的M2增长速度一直大于GDP+CPI的增长幅度。按照弗雷德曼的理论,货币的供给速度,大于GDP+CPI的速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但事实上,中国的M2增速大于GDP的增速,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发生吗?当M2增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数值时,就会引发通货膨胀?M2增速大于GDP增速的部分,到底到那里去了? 驱动M2增长的原因 推知中国M2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种可能是中国财政系统是以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体系对公众的新增贷款量大和中央银行新增外汇储备多,即商业银行放贷多、结汇量大所以中国比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财政系统更趋向于产生较多的M2。银行收取存款和借出资金的过程当中就产生了M2。在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政府出于“保增长”与维稳需求,推出极度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并且致力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遗憾的是,在保增长的名义下,信贷一发不可收拾,银行放贷与地方财政扩张近乎失控,最终形成天量的地方融资平台,为金融业与宏观经济埋下沉重祸根。中国的货币化过程存在着与其它国家迥异的金融制度,基础其核心是政府部门对银行体系的有效控制和居民部门对银行体系的高度依赖,这意味着不理解中国经济改革背景之下政府部门银行体系与居民部门三者之间存在的十分特殊的互补关系,就不可能顿悟内部货币扩张何以具有与外部货币如此大相径庭的货币需求,预算约束以及推动货币化的激励机制进而也就无法破解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货币化高差,绝非多少个百分点货币化指数的数量差异,其中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金融制度内涵。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弱,民众的安全感很弱,更多时候只有通过个人的储蓄,来获得自身的安全感,居民的储蓄率比较高,居民把获得的收入,很大一部分存入银行,形成银行存款,降低了货币的流动性,从这一点看,只要居民存款增长的比率大于GDP的增长比率,就可能实现M2增速大于GDP的增长速度。另外,居民的财富主要通过货币的方式进行保存,通过各种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保存的比较少。这个导致中国M2/GDP的比率过高,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的比率。在转轨时期的中国由于制度转型市场发育和金融经济条件等基本环境的变化,在我国市场化改革推进深入,由货币深化过渡到金融深化阶段下,金融体系效率偏低,金融结构不完善,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的运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而再究其原因,可以看到,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各地进行大规模的项目建设、商品生产和造城活动,新增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需求巨大。美国早已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中服务业占比高,发展服务业是不需要太多贷款支持的。以房地产贷款为例。在中国,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 古往今来十大最离奇的未解之谜案件,你知道多少?下面整理了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史上十大惊天迷案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1 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 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 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2 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

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清楚。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3 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从此下落不明。 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于世。如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4 太平天国宝藏在哪里? 太平天国失败令人叹息,太平天国巨额珠宝失踪同样令人遗憾。天京失陷,全军覆没,大批珠宝从人间蒸发。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后,曾国藩威逼利诱,多次追问金银所在,这也是忠王被处死较晚之故。 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诚,始终未曾吐露珠宝下落。有人甚至

《中国未解之谜》读后感(二)

《中国未解之谜》读后感(二) 《中国未解之谜》读后感(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未解之谜》,读了一半,我就深深的被他吸引住了,现在我想把它给大家。这本书里精选了中国几千年之未解之谜,其内容包括历史.文化.地理.自然等多方面内容。全书图文并茂,通过上百幅实地图片展示了那些令人困惑不解之谜与神奇现象。帮助我们对这些想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在轻松愉悦的的阅读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求知精神。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思考与问题,峨眉山的三霄洞为何使几位游客丧失性命,并称为“死亡之洞”?在青藏高原这一带,一个地方曾被称为“魔鬼窟”,魔鬼何在?石头渗血,血又从和而来?山为什么会跑?石头为何会响?这种种问题在我脑边徘徊。这就是一本充满问题,同时让我们感觉书把我们带到了神秘之海。大家现在是不是想在这神秘的大海里遨游呢?如果想,那就来读读这本书吧! 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壮美神奇的名山大川,也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了解祖国独特的地理,悠久的历史,博大的文化和先进的科技后,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的谜题: 金沙江为什么会突然出现“v”形大拐弯,郑和为什么会下西洋,恐龙灭绝之谜… 附送: 《中国结》教学反思 《中国结》教学反思

1 8、《中国结》教学反思: 《中国结》是一篇散文,通过介绍近几年来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中国结》教学反思。课文首先描写了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接着说明了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及人们寄托于它的浓浓的情谊,指出了中国结已经成为向世界传递祥和和喜庆的象征。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本文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尤其是第 二、 三、四自然段有些句子对仗工整。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适合朗读。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中心段落,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同根生、心连心的象征。 一、课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结。中国结是学生熟悉的一种装饰物,学生们对此并不陌生,教学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了解中国结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中国结的了解,教学反思《《中国结》教学反思》。 二、准确把握文章的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会其中饱含的中国情、中国心无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头”这个词的理解,如何把实物说明与象征意义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这个“头”包含有两层的意思: 表面指的是编结中国结的那根绳子的起点,实际上指的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

现代科学十大未解之谜

现代科学十大未解之谜 2014-01-26中国企业家思想 TOP10 存在“最小粒子”吗?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曾经认为物质、时间、空间这些东西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庄子·天下》中这样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用数学的语言来解释这段话,意思就是你可以把1尺长的棍子进行无数次对半分割,第一次对半分割得数是0.5尺,第二次是0.25尺,第三次是0.125尺……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 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物质是连续的,人们可以将它无限地分割下去,我们永远也得不到一个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颗粒”。 但很早就有人怀疑“物质可以无限分割”的观念,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相信最小颗粒是存在的,他把这种粒子叫做“原子”。 德谟克利特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一种不可穿透、不可分割的实体,一切原子都有着相同的性质,只是在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上有所不同。万物有生有灭,但组成它们的原子却不会跟着毁灭,只会从死亡的物体转移到新生的物体身上。 后来科学家们的确发现了原子的存在,但它却不是最小的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被胶子束缚着的夸克组成。 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子和夸克似乎都是最小的“基本粒子”。之所以说它们是基本粒子,是因为任何与这些粒子的结构相关的现象,在实验中都没有观察到,它们像是一个不可再分的点,而不像质子、中子、原子核和原子那样,有可测量的大小。 粒子物理学家们建立了一个标准模型,来解释目前已发现的所有粒子和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但并不像德谟克利特说的那样,只存在“原子”这样一种最小粒子,标准模型中包括了62种基本粒子,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刚刚被找到,这样标准模型中所有粒子的存在都已得到了证明。 然而这些今天被称为基本粒子的东西,就一定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吗?人们以前曾经认为原子是最小粒子,但后来发现它其实是个复合体。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今天不可再分的东西,明天有没有可能发现它又只是个复合体呢?

三国演义十大未解之谜

三国演义十大未解之谜 10.貂蝉下落之谜 民间有传说关大王(关羽)月下斩貂蝉。 新三国电视剧是为曹操所获,曹操欲图不轨之际自杀。 老三国演义电视剧:是貂蝉离间吕布董卓后坐车随风去。 演义书中在吕布白门楼丧命后就下落不明了。 貂蝉下落之谜至今没有结论 9.颜良之死 演义中颜良是个二十回合败徐晃的牛逼人物,然而却被关羽一击而亡,而关羽绝不可能一击徐晃置其死地! 那么关羽奇赤兔马去斩颜良之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颜良究竟为何被秒杀? 他们是否有过对话? 8.三英战吕布之谜 张飞战吕布不分胜负,加上关羽亦旧不分胜负,刘备上了,刘备上了以后吕布就抵不住了,然后吕布往刘备面门虚晃一戟从容跑了,那么问题来了,刘备是否起到最后一根稻草压死骆驼的作用?如果刘备不上,吕布能否跑的了?如果刘备不上是不是关张再打一会就能杀了吕布,但刘备一上场关张还得照顾他,所以战斗力是不是减低了?刘备的上场到底是累赘还是帮手? 7.张飞睡觉 张飞是不是一直睁眼睡觉? 睁眼真的睡得着觉吗? 刘关张三人同榻,刘关看到张飞睁着俩大眼难道睡得着?张飞老婆难道不怕吗? 张飞每天24小时睁着眼,为什么没有视力疲劳下降?眼睛不痛吗? 张飞死后首级是否也是睁着眼? 6.马超隐没之谜 马超自投蜀后,在汉中争夺战打了个酱油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马超之勇不弱关张,为什么没有独自作

战的机会了?是否因为之前跳槽太多致使领导不信任?还是怕建功太多功高震主?亦或是不想和关张争宠?蜀国是否是马超好的归宿? 5.五虎上将 关羽战长沙的时候十分佩服黄忠的忠义,为什么到了封将的时候就十分看不起黄忠?好比就是和黄忠排一起就是丢人的事,关羽为何有这么大的反应?关羽不服马超武艺,要去斗武,被诸葛亮一封信劝和,信中说马超应该和张飞并驾齐驱,不如关羽飘逸绝伦……并以此书示众人,马超张飞知道后是否都默认能力不如关羽?(当时关羽镇荆州,张飞马超为汉中之战立下了功劳,马超逼迫刘璋头像下了成都,功劳都比关羽大) 4.张绣降曹 宛城战役中张绣反叛杀死曹操大儿子曹昂,爱将典韦,有杀子之仇。(张绣最后还是为这事死了)贾诩劝张绣降曹是为自己着想还是为张绣着想? 曹操内心想不想杀张绣? 对张绣来说投曹是不是一个错误决定? 3.忠奸难辨 孙坚破洛阳时看到皇宫破财,垂泪哭泣,感叹社稷涂炭……为何见了玉玺就跟变了个人一样,孙坚是否早有异心? 若有那他为何垂泪感伤? 再看袁绍 袁绍之前为了董卓废帝一事曾欲火并董卓,真可谓大汉不怕死忠臣,为何后来有劝刘虞称帝的反心?天子跑路的时候,为何不去救驾? 再看曹操, 曹操刺董可比荆轲刺秦,忠心可表! 破洛阳追击董卓,赤胆亦可见一斑。为何但后来却挟天子,杀贵妃,称异姓王……实乃贼臣所为之事。为何会这样?曹操是忠臣还是奸臣? 权利越大,欲望越大? 2.忠奸司马懿

阅读指导课基本课型推荐及中小学书目推荐(仅供参考)

阅读指导课基本课型推荐 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一、二、三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四、五、六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七、八、九年级学会自己制订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侧重积累。 读物推荐课: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师生互相推荐好书,读好书,一起谈论好书等,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积累学生的文化修养。 阅读欣赏课: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读书汇报课: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籍的内容。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基本书目推荐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1-3年级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1、神话、童话类:《中国名家经典童话》、《神话故事》、《说话的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中外神话故事》、《365 夜故事》、《床头小故事》、《渔夫和金鱼》、《阿提凡的故事》、《聊斋》、《封神榜》、《感动小学生的100篇童话》、《恐龙童话百科全书》、《木偶奇遇记》、《台湾名家童话选》、《新语文读本》、《希腊童话》、《经典童话》、《中国现当代童话》、《世界著名童话精选》、《生肖故事》、《故事大王》、《神话中的遐想》、《宝贝睡前故事》、《睡前5分钟》、《民间故事》、《晚安故事》、《爱心小故事》、《超级故事王》、《知识童话》、《哪吒》、《天方夜谭》、《哪咤传奇》、《希腊神话》。 2、科幻、科普类:《中国孩子最想知道的100个问题》、《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的故事》、《101个科幻故事》、《一分钟科幻故事》、《我们爱科学》、《杨利伟航天科普系列》、《左脑智慧+右脑聪明》、《求生的动物》、《神奇的动物》、《发明的动物》、《童话的动物》、《哈利波特》、《千古天问》、《失踪的哥哥》、《万能遥控车》、《该死的作文机》、《珊瑚岛上的死光》、《不死国》、《中国少儿百科全书》、《科学与常识》、《趣味机智问答》、《蓝猫淘气3000问》、《恐龙大世界》、《人体探秘》、《冒险小虎队捉拿隐身大盗》、《500个想象力故事》、《知识小百科》、《身边的科学知识问答》、《科学》、《元气弹的功能》、《女神的胜利卷1》、《进军冥王界》、《冥王哈迪斯卷》、《黄全圣衣卷4》、《百科全书》、《聪明泉》、《蜘蛛侠》、《凡尔纳科幻作品集》、《奥特曼》、《神奇探险系列》、《多拉A梦》、《儿童文学》、《我们爱科学》、《少年发明与创造》。

《双鱼陨石》中国十大未解之谜之首,被改编成了电影!

《双鱼陨石》中国十大未解之谜之首,被改编成了电 影! 展开全文 相信各位都在地摊文中看过这些字眼吧 彭加木、罗布泊、双鱼玉佩..... 很多神秘事件榜单都把罗布泊事件列为“中国十大灵异事件”之首 1980年5月,科学家彭加木第三次带领团队深入罗布泊无人区。

同年6月17日,科考队水源枯竭,彭加木违背队里不准独行的规定,留下字条后独自一人外出寻找水源,自此下落不明,行踪成谜。 后来虽然多次组织大规模搜救,均无功而返。 而有关彭加木失踪的原因,也在民间被传的沸沸扬扬。 其中虽然不乏遇难、叛逃之说,可最邪乎的解释:莫过于“双鱼玉佩”。 近期,一部低成本的网络电影就以罗布泊事件为背景进行了改编。 《双鱼陨石》导演:丁小洋 豆瓣:6.8分 影片评分6.8分,这分数对于网络大电影来说已经算是高分了 这部电影既没有明星阵容,也没有高大上的特效, 在网络上上线之后却一致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但在好评之外,观众也表达了对这部电影的惋惜。 原因是电影制作显得极为廉价,道具低劣、场景简单、五毛视效,满屏写着预算不够。

故事发生在1999年的“罗骨泊” 电影以男主王得志自杀的镜头开篇,给观众制造了巨大的悬念。 紧接着,是一段关于科考小队的新闻。 画面一转,便进入了正题, 失踪了20多年的王得志,以20年前的样貌,出现在儿子王唯面前, 开始娓娓道来那段诡异神奇的考察事件,揭开了他和其他三位科考队员的神奇经历。 1999年,杨教授带王得志,陈甘泉,女大学生赵青,前往无人区“罗骨泊”勘探。 进入无人区第六天,由于他们的食物所剩不多,决定返程。 返途中车上的半导体突然传出了像歌一样的声音, 车只要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行驶,半导体中传出的声音就越来越清晰, 最后赵青听出这是一首德国歌曲。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读后感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读后感 导语: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读后感(一) 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在暑假期间我好不容易读完了《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这本书。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这一本书是由张艳玲编写的,他曾经编写过《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和《中国国学经典文库》等其它的大型图书。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明末三案》,讲的是在明朝末年时期,出现了三大棘手的案子,这三大案子分别叫“挺击案”、“移宫案”、“红丸案”这些案子过了很久才被朝廷中的几位大臣给破出来。 这一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历史有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长大后我要一一破解它。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读后感(二) 《中国未解之谜》是一本配合小学教材,汇集各学科知识,是一套“大而全”式的图书。又都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列如兵器、恐龙、外星人、世界之最等。这本书也是汇集大量精美图片,图文结合,让小学生轻松阅读,爱上科学。这本书包括:自然之谜、动植物之谜、人类之谜等九个主题。其中,我最喜欢自然之谜和动物之谜这两大类。 然之谜里包括一些大自然的未解现象,而做出一些科学的猜想,比如太湖成因之谜,有人大胆假设,可能是在遥远的古代,曾有一颗巨大无比的陨石自天外飞来,正好落在太湖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偌大太湖是陨石砸出来的。他们估计,这颗陨石对地壳造成的强大冲击力,其能量可能与几十亿吨炸药爆炸时所产生的能量相等。目前,人们对这种说法还没达成共识,也有人觉得太湖地势较低,

最终积水成湖。 动植物之谜中包括海洋生物和路地生物、昆虫和野兽……这些都是常见不过的了,可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比如鲸集体自杀之谜,有人推测,鲸一头接一头地冲上海滩,是为了救助同伴。鲸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爱成群结队的活动。如果有鲸搁浅其它鲸便会奋不顾身地前来救助,以致接二连三地搁浅,也有人认为深海受到污染,鲸集体去浅海觅食,内脏受到挤压,然后集体自杀的。 读了《中国未解之谜》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让我了解了我们伟大祖国神奇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从中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化学世界的10大未解之谜

化学世界的10大未解之谜 绝大部分最精深的科学问题,以及一些对人类而言最为紧迫的问题,都与原子或者分子有关。 1.生命从何而来? 距地球上第一种生物从无生命物质中诞生,至今已近40亿年,但最初的生命是如何出现的,至今仍是个谜。那些相对简单的分子,最初如何从“原始汤”里创生出来,并形成越来越复杂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又如何开始进行能量代谢,并完成自我复制(这两者是定义生命的两个特性)?当然,在分子水平上,所有这些步骤都是化学反应,也正因为如此,“生命从何而来”成了一个化学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对科学家的挑战不再是构想出那些看似合理的假说,因为这样的假说已经太多了。例如,有研究者推断,在第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聚合物(类似DNA或蛋白质一类的分子,是由许多更小单位构成的长链)的形成过程中,泥土等矿物质可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还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深海热泉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才会产生结构复杂的化学物质。此外,还有研究者提出,地球上曾存在一个RNA(核糖核酸)世界,这个世界出现在DNA和蛋白质诞生之前。在这个世界中,DNA(脱氧核糖核酸)的近亲RNA(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酶,并且可以像蛋白质那样催化化学反应)无处不在。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种方法,在加热的试管里面触发化学反应,验证上面提到的那些假说。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他们的研究表明,一些化学物质可以自发排列,形成更加复杂的结构——例如氨基酸,还有众所周知的核苷酸(nucleotides,DNA的组成单元)。2009年,现供职于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约翰·萨瑟兰德(John Sutherland)所带领的团队已经证实,在“原始汤”中,确实可能存在自发的核苷酸合成过程。[在2015年最新一期的《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上,萨瑟兰德的团队报道,要生 S)和紫外线(UV)就够了。此成核酸前体,只需要氰化氢(HCN)、硫化氢(H 2 外,萨瑟兰还称,能生成核酸前体的反应条件也可以生成构成天然氨基酸和脂质的基本物质。这意味着一个系列的反应可能就同时生成了生命形成所需的大部分基本构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