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亿以内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后面学习含亿级数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大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人口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计数器拨珠数数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接着教材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一边拨数一边数数,体会“满十进一”,培养学生数感,第2题利用两个直观形象的素材,使学生通过想象感受1亿有多大。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学生平时通过观察和发现,已经接触过生活中大数乐,具备利用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新知的能力,能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沟通万以内数和亿以内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进一步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认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理解“位值”的概念,感受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习惯。。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难点】:利用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计数器)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认识它吗?(计数器)

1、复习计数单位:

提问:计数器上的个、十、百、千、万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对,计数单位!

2、复习“满十进一”:

提问:在计数器的某一位上最多能拨几颗珠子?强调:满十进一。

3、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及组成:

提问:在屏幕的计数器拨出3003,怎么拨?

回顾拨法:从高位起,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

追问:2个“3”表示的意思相同吗?指出:3在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二、沟通联系,建构知识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数,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出示例题图,提问:看到这些数你有什么感觉?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出示北京市人口:13819000

1、认识计数单位

(1)提问:在屏幕上的这个计数器上能表示出北京市的人口数吗?为什么?

谈话:看来,要表示出比万还要大的数,计数器要进行拓展。

(2)我们一万一万地数,这是2万、3万、4万……9万再添一颗珠子就是多少?满十进一,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它是什么?十万!十个一万是十万。

继续十万十万地数,二十万、三十万……九十万,再添十万,一百万!满十进一,10个十万是一百万,现在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两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十个一千万是一亿。

(3)通过拨珠数数,我们又认识了几个新的计数单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们之间的关系。

(4)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对!满十进一。

2、认识数位顺序表

(1)谈话: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计数单位增加了,数位也相应地要进行拓展。

(2)拓展数位顺序表

提问:根据新增的几个计数单位,说出它们对应的数位?

填好后一齐读一读。

(3)提问:学了这么多数位,怎么才能很快地记住它们呢?

(4)介绍数级:利用数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方便计数,人们把从右往左数每四个数位分为一个数级。

追问:你知道个级包括哪些数位吗?万级呢?亿位等4个数位分为?

3、拨数,并说出数的组成

谈话:计数单位增加了,数位也进行了拓展,我们再来研究刚才的数。

(1)你能在拓展后的计数器上拨出北京市的人口数了吗?拨之前先想一想,根据以前的经验,怎么拨?对,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颗珠子。

动手拨一拨。

(请你来,一边拨一边说你是怎么拨的

拨完后提问;8在哪一位?表示多少?9呢?谁还能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2)西藏人口数:2616300人,一边拨一边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四川人口数:83290935人,拨好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3)谈话:。北京市人口数:13819000包含了几个数级?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说来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提问:西藏人口数92560000和四川人口数19250000分别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呢?

(4)独立拨一拨河南、新疆、黑龙江的人口数。

同桌互相检查拨对了没,互相说说每个数各表示多少个万。

提问:仔细观察,这三个数有共同点吗?

小结:这些数的个级上都是0,是整万数,都可以说成由多少个万组成。

4、回顾整理,建构新知

谈话:学了这么多有关数的知识,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

回顾小结:为了研究更大的数,我们一起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还学习了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从右往数,每4

个数位分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分为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分为万级,接下来的4个数位分为亿级……利用数位顺序表我们能计数器上拨出大数,并且知道大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三,练习提升,培养数感

下面就用咱们学到的知识,继续拨一拨数一数。

1、做一做第1题。

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六万数到一百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十万数到一亿。

师生一起边拨边数,数完后提问: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巩固数位顺序表的认识。

提问:回顾数位顺序表,你能独立地填一填吗?

3、感受大数的大小。

四、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还有更大的数吗?

出示我国总人口数:1295330000人

这个数你认识吗?数一数,它是一个12位数,关于它和更多数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去学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__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7+38+3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2)3、3、3

(3)3、3、5

(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4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四年级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五篇

四年级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五篇 四年级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1】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500?5000?250100?2558?29250?19?1533?3+16?7+5 1、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47?28?(735?49+7)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5?(12?12?12+12) =240?(100?25)=5?(0+12) =240?4=5?12

=960=60 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7?8)(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514—389—111 87X20__25X88 66X9928X3+28X5+2X28 25X47X4098X27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亿以内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后面学习含亿级数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大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人口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计数器拨珠数数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接着教材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一边拨数一边数数,体会“满十进一”,培养学生数感,第2题利用两个直观形象的素材,使学生通过想象感受1亿有多大。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学生平时通过观察和发现,已经接触过生活中大数乐,具备利用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新知的能力,能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沟通万以内数和亿以内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进一步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认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理解“位值”的概念,感受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习惯。。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难点】:利用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计数器)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认识它吗?(计数器) 1、复习计数单位: 提问:计数器上的个、十、百、千、万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对,计数单位! 2、复习“满十进一”: 提问:在计数器的某一位上最多能拨几颗珠子?强调:满十进一。 3、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及组成: 提问:在屏幕的计数器拨出3003,怎么拨? 回顾拨法:从高位起,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 追问:2个“3”表示的意思相同吗?指出:3在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二、沟通联系,建构知识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数,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出示例题图,提问:看到这些数你有什么感觉?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7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7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习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在图形的认识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1)立体图形; (2)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平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1、平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五边形…) 圆形 2、平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3、平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最新四年级全册数学教案5篇

最新四年级全册数学教案5篇 四年级全册数学教案(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认真贯彻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点,在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围绕“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育人为归宿,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研工作新体系。继续推进“生本教育”改革的进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努力让自己成为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有经验、有智慧、有作为的新型教师。 二、目标任务 1、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各班数学成绩达到学校规定的有关标准。 2、在数学学科教研教改中注重素质教育,让自己成为一位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数学教师。 3、狠抓生本教育,加强数学课堂改革力度,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提高现代教学水平,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和业务学习活动,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 三、具体措施 1、把握教材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握各单元、各节的教学要求和重难点,熟悉教材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订好所教学科的教学计划。计划要体现每单元重难点以及采取的措施,研究解决难点的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练习策略。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记录,及时进行反思,认真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心得。 2、规范日常工作: 严格规范数学教学常规。要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学生作业的规范性要求,包括学生书写作业的规范和教师批阅作业的规范。 3、教师角色的变化: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了解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小数点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本单元的关键,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以下两点: 1.在不断的设疑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主动力。通过计算大小不同的物体的面积,在已有的整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0.3某0.2的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接着通过计算小数乘法,再次设疑:同样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积是一位小数,有的积是两位小数或三位小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设疑: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探索,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习题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习题以闯关形式出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习题的设计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巩固和深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使全体学生的智力都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同学们,市政府修建了一个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的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课件出示街心广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街心广场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引导探索,初步感知

(一)探索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长方形) 2.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3)地砖的面积是多少? (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5.引导学生计算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和花坛的面积。 (学生汇报)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为30某20=600(米2)。 (2)花坛的面积为3某2=6(米2)。 师:地砖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想一想怎样计算0.3某0.2,然后四人一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6.汇报结果。 0.3米=3分米 0.2米=2分米 3某2=6(分米2)=0.06(米2) 师:说一说你们小组为什么要把0.3米和0.2米转化成3分米和2分米。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个式子。 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30某20=600(米2) 花坛的面积:3某2=6(米2) 7.引导:看一看这两个长方形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这两个长方形的长由30米到3米,缩小到原来的;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精选6篇)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精选6篇)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定向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多种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主题图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出示情境图。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2、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的方向?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教师:东偏北是什么意思?东偏北30°表示什么?起点到终点的这一条线段表示什么? 如果我这样叙述:1号检查站在北偏东60°,距离起点大约1千米的地方。那1号检查站改画在什么位置上? (让学生发现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请你在这一副图中标出一个2号检查站:东偏南30°,大约走2千米。 2号检查站能不能换一个说法呢?(南偏东60°,大约走2千米)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完成第20页“做一做”。 (四)、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 活动目标: 1、能发现、再现物体的序列,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在操作活动中有规律地设计图案,提高动手能力。 2、培养幼儿思维的多样性,初步感知数学中的规律美。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珠子、彩皮、腰带、彩带等。 3、玩具小熊一个,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规律 1、观看课件,引导幼儿发现并讲出其中的规律出示玩具小熊,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呀(小熊) 师:小熊他今天可开心了,因为他搬新家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家的新房子吧!(观看课件画面)小熊的新家漂亮吗(漂亮) 师:今天小熊还请了三位好朋友到家里做客呢,看看他们是谁呀(小兔,小猫,小狗) 师:三位好朋友接到小熊的邀请可高兴了,他们要出发啦! 师:(观看课件画面)哦,这三位好朋友每人都走了一条小路,哇小路上还有好看的小石头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走的小路上的小石头是怎样的。 师:先来看小兔,他走的小路上的石头是怎样的呢(一块红色一块绿色一块红色一块绿色……) 师:小兔走的小路是一格一排列的石头小路。小猫走的小路呢(一块绿色两块蓝色一块绿色两块蓝色……) 师:小猫走的路是一格二排列的石头小路。小狗呢(一块红色一块蓝色一块黑色一块红色一块蓝色一块黑色……)

师:小狗走的小路是一、一、一排列的石头小路。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三条小路看上去漂亮吗(漂亮)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小石头的排列有规律) 2、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按规律排列 (1)引导幼儿发现并尝试接着规律排列师:到了小熊家,小熊请三位好朋友吃点心啦!咦怎么是个空盘子呀原来这是个神奇的盘子哦,盘子上有一些花纹,只要将盘子上的花纹按一定的规律说下去,好吃的点心就会出现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想)师:看看小兔拿到的盘子是什么花纹(一块红色一块黄色一块红色一块黄色)接下来应该怎么排呢(与老师一起讲述)(一块红色一块黄色一块红色一块黄色……)看看对不对哇,是什么好吃的点心呀(萝卜)师:小猫的盘子呢(一朵大花二朵小花一朵大花二朵小花)接下来应该怎样呢(请幼儿讲述)(一朵大花二朵小花一朵大花二朵小花……)是什么点心呀(小鱼)幼儿与老师一起吃美味的小鱼。 师:我们也来帮帮小狗吧!谁愿意来说一说(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接下来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骨头出现) (2)拓展幼儿思维师:小朋友,除了这些排列,你们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排列(两个高人两个矮人……三个大碗两个小碗……) 二、应用创作师 吃完了点心,小熊要请大家唱歌跳舞啦,你们看,小熊打扮的漂亮吗(漂亮)那让我们也把自己打扮一下和小熊一起跳舞吧! 1.简单介绍各小组的活动内容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材料:花环和大小彩色花;彩色珠子和线;腰带和彩色丝带。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动吧! 2.幼儿自选小组活动(1)装饰花环(2)串项链(3)装饰彩带裙 三、评价活动师 谁来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呢 互相观赏,评价个别作品,表扬有创意的幼儿。 四、结束活动

小学四年级优秀数学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优秀数学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优秀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 2、初步会读一般的多位数,并说出数的组成。(中间不含0的多位数) 3、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读出大数,说出数的组成 能将大数正确的分级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引入 1、你知道吗上海的一些区县的人口数(2023年) 南汇 699119 闸北区 707869 浦东新区 1766946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2023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谁知道,我国目前的总人口呢 请你读一读:1295330000 1) 我们曾经认识了哪些数位它们相对应计数单位是什么 生:我们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它们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万、…… 小结:正如我们所说的个、十、百、千、万、还有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2)一万一万的数,10个一万是多少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生:10个一万是十万,计数单位是十万。 3)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 生1:10个十万是百万,计数单位是百万。 生2: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计数单位是千万。 生3:10个一千万是亿,计数单位是亿。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师:因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所以叫十进制计数法。 探究二:介绍四位分级法。 1)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把数位进行了分级。 很久以前,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创造出了用四位一级的方法计数,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个级表示多少“一”;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十亿、百亿、千亿是亿级,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2)我们来看上海的人口:16737700,这个数分为几级呢万级上表示多少个级呢 16737700是由( )个万和( )个一组成的。 生:16737700,这个数分为二级 万级上表示1673个万,个级上表示7700个一。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填空 (1)10个一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 (2)10个一亿是( ),10个十亿是( )。 (3)一百万里有10个( ),有100个( )。 练习二 (1)2100350里有( )个一。 (2)1023003405里有( )个亿( )个万和( )个一。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最新10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最新10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设计方案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郊游》,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2、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在这么好的天气里,你最想干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3、那我们一起去秋游好吗? 二、新授 1、在秋游前我们都要了解哪些相关的信息呢?学生自由谈谈。(板书:人数、包车、门票、游玩项目及价格) 2、向阳小学四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到水上乐园去秋游了,他们在秋游前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信息。(电脑出示,打字声引入,加深学生头脑中的信息) 3、我们看到了这些信息,从刚才我们讨论出的四个方面来分析。 4、首先我们来看人数,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有关人数的信息。多少人?(板书:壹五0人) 5、接下来看包车,哪句话有关包车信息?一共要包几辆车呢?(3辆)你怎么看出的?(壹五052 大约3辆)一共需要多少钱?哪句话告诉我们的?你怎么算出来的呢?(3300=900(元))每人要花费多少钱呢?(900壹五0=6(元))900是什么?(共花费多少钱?)壹五0是什么呢?(实际去的人数)用共花费的钱去除以实际去的人数得出每人需要花费多少钱。 6、门票呢?哪几句相关信息?你们选哪种?(团体)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满足30人以上,便宜等)每人多少钱?(2元) 7、最后是游玩项目及定价,我们来看一看。划船,每小时8元,4人一船。每人要多少钱?(2元)那如果你一个人去呢?一个人去乘一船,多少钱?(8元)你觉得怎样乘坐比较合算?乘快艇呢?你们怎么理解的? 8、看完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来替向阳小学的同学来算一算。每人乘车和买门票一共要交多少元钱?(2+6=8(元)) 9、用20元最多可以玩几个项目,是哪几个?同桌讨论,回答问题。最多可以玩6个项目,正好20元。最少可以玩几个项目,是哪几个?同桌讨论,自由讨论。 10、如果你是向阳小学的同学,你准备向家长要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11、刚才我们替阳小学的同学做了秋游前的计划,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他们都是从哪几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 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教案的写作也是为了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课题: 统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进一步学习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图表。 3.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图表中反映出的数据关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给以解决,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与同伴交流思想。 5.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知识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关系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小桶、小红旗、旗座、玻璃珠 教学过程: (课前交待插红旗的个人成功体验与小组团结协作!) 一、大象生日事例,巩固统计认识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入课 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吗?生答 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动物园里正准备给一位小朋友过生日。他是谁啊?(直接入课)

小学四年级优秀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小学四年级优秀数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优秀数学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篇一一、童话激趣,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的中间(25.6),再跳到2和5的中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 师:(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小数点为什么要搬家?它怎么搬家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观看动画: 1、(动画)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它随便找个位置就跳了上去。(¥4.00)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再搬到了一次家(¥0.04)。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二)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师: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山羊快餐店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回来后,快餐价格的具体变化。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归纳:小数点向左移动XX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XX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XX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XX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XX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XX倍;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这时,快餐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填书本上40页的试一试)。 试一试 小数点向右移动XX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XX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XX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XX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XX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XX倍; …… 师: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计算器,各种品牌的计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算器的功能比较复杂,而这一个比较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区、加减乘除符号区和开关键、归零键这些基本的按键,其它按键以后再学习。今天我就想请你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你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2、比赛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 出示 第一组:15+23= 82-62= 1000某5 = 第二组:7861+3492= 35某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1002-63 4698+1836 0.5某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5篇 学问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看,能够发觉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敏捷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育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受引导学生思索发觉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敏捷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育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力量及擅长观看、勤于思索、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觉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觉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学问训练了小猴子?今日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看数字,你发觉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 3、4式与第1个算式进展比拟,你发觉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一样的数。(扩大) 3、教师带着学生分别比拟。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觉了什么? 5、学生争论,并发觉: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一样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一样”?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展比拟,你又发觉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一样的数。(缩小) 8、通过观看,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觉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一样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四年级优秀数学教案范文5篇

四年级优秀数学教案范文5篇 四年级优秀数学教案范文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世界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我们为了节约水源,大家应该从小行动起来,养成人人节约用水的习惯,你看小胖家行动的如何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练习、汇报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二)探究二 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习、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平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 师: 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最新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

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篇二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拉一拉,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三角形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三次对图形的分类活动。第一次是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 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通用7篇)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通用7篇)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篇1 将图形分两次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平移。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篇2 观察、课件演示、讲授等方法 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118)(32+47)+65=32+(+)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 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 =288=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的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的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的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定商,商的位置。 一、热身运动。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 120÷30 80÷20 360÷40 180÷30 240÷40 420÷60 240÷30 2.括号里能填几? 30×( )280 20×( )82 40×( )278 70×( )165 30×( )182 90×( )620 3.笔算87÷3和427÷6。 4.反馈。结合这两道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师适当板书除法法则。 5.揭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板书: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口算,估算。 (2)学生尝试笔算。学生自练,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各种典型情况。并进行板书。 反馈。 ①判断对错。你能告诉老师哪一个竖式是正确的?为什么?另外三个竖式错在哪里?为什么? ②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③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92÷30是怎么算的?提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④做一做。30÷10 40÷20 64÷30 85÷40。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3)笔算192÷30。 学生列式笔算。 反馈。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在笔算192÷30和92÷30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 280÷50 565÷80请三生上板演。 2.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理解他们的含义,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回忆旧知. (1)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 (3)把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多少支 教师明确:通过仔细观察这几道题中都有“平均分”,就是使每一份者都是一样多.通过刚才的分,我们可以看出,平均分后,每份都能得到一个整数,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每一次平均分后都得到一个整数,这儿有一个,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怎么分才使两个同学觉得呢每份得多少只有分得同样多,才能使每个同学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 【出示图片“例1”】这半个饼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那么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2.教学例1:认识 . (1)认识一个饼的 ①出示图片“例1”. ②教师说明:把一个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就是这块饼的二分之一 (板书: )写的时候先写“一”,再写“2,”最后写“1”. ③学生看图独立想表示的意义.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 教师提问:“一”、“2”、“ l”各表示什么 学生:“一”表示平均分,叫做分数线,“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l”表示取的份数. 师强调:写的时候,注意这条线要写得平直,横线上、下的数要对齐. (2)指导读写 (3)反馈练习 ①引导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试析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 . 教师提问:折法不向,拆出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 ②判断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表示.为什么 3.教学例2:认识 (1)【出示图片“例2-1”】 教师提问:通过看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给它涂上颜色,涂完后小组讨论判断对错. 巩固意义: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三份,阴影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三分之一. (教师板书:,读作:三分之一) (3)拿出准备好的彩带,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剪下它的” 4.教学例3、例4. (l)引导学生每人拿出两张长方形的纸,按例3、例4的要求做,做完后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