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精编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精编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精编知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全册)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

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

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

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

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

的独立战争。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很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托言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仰。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第一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终究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举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配景:在沙皇的统治下,俄国农奴制流行,工贸易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关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改革时间:18世纪

4.领导人:彼得一世

5.内容:

(1)政治: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③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劳绩和才能提拔。(2)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厂,准许工厂主采办全部村庄的农奴。

(3)文化:①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

②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6.影响:

(1)积极: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气力加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筹办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历程。

(2)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2)克里木战役,俄国战败。

2.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

3.时间和领导人: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5.影响:

(1)积极:①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消极:①加重了农民的负担;②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背景(原因):

(1)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对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南北方围绕奴隶制度的存废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二、内战爆发

2.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3.爆发:南方7个州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4.初期:北方屡屡失败,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要求扭转战局。

三、北方的胜利

5.扭转: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内容:①《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2)作用: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场上联邦军队的被动局面。6.结果: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7.实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额革命。

8.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仆从制度,清除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明了条件。

9.对林肯的评价: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倒幕运动

1.背景:

(1)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以美国为先的西方国家逼迫日本开港通商,使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2.开始: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3.结束:1868年1月,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同年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

二、明治维新

1.配景:倒幕举动后,睦仁天皇改年号为“明治”,迁都东京。

2.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3.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4)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研究,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

(1)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2)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3)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类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使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发达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成就: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4.代表: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等事物。他在纽约建

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

5.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这一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表现:(1)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2)1913年,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3)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人类从此实现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载人飞行。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表现:(1)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2)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3)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2.意义: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

发展,极大地改良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人阶级部队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社会地位的进步发明了条件。

2.大众教育: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到19世纪前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三、社会问题:

(1)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代表作有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创造万物”的神创论。代表作有《物种起源》。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人间笑剧》系列小说,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2.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作品中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俄国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德国天才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梵高:荷兰(国籍)杰出画家,他的《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早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目的: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2.配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列强之间的合作与争取酝酿着战役。德国与英、法、俄的矛盾突出。

3.形成:

(1)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2)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4.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撒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3.规模: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三、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4.主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死伤70多万人,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5.发展:1917年,美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6.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7.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取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8.影响:

(1)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范围广),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 000多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气力,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上风地位。

(3)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2.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产阶级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时间: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

2.领导人:列宁

3.成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获得胜利。

三、开辟新时代

1.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主要内容: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和平法令》;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具体措施

①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新的政党机关;

②废除旧的常备军,组建了赤军;

③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私有制;

④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成效:苏维埃俄国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4.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合同》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合同》

1.巴黎和会

①召开: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参加和会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英国和美国三国操作。

②性质:帝国主义国家分赃会议。

2.《凡尔赛条约》

(1)签订: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合同》,对德国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2)内容

①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还法国开采②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

③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役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3.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凡尔赛合同》和其他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建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的“新秩序”。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倡议,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

2.《九国公约》的内容

①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②建立并维护列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遇均等”准绳。

3.《九国公约》的作用: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从头调整和建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干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实施: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2.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谋划;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打算”,由落后的农业国酿成了强盛的工业国。

3.局限: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打算完成的。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牢固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配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农业集体化: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四、苏联模式

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人剥削人的现象。新宪法也标记着斯大林建立的政治经济体系体例的形成,这一体系体例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2.特征:高度集中的打算经济体系体例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系体例。

3.影响: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过渡压榨;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

2.领导人:甘地

3.过程:

(1)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3)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4.结果:英国殖民政府发布镇压令,逮捕甘地。同时被判刑者达9万人。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5.意义: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1.配景:一战惨败,土耳其被迫签订《色佛尔合同》;经济已濒临崩溃边沿,民族危亡迫在眉睫。

2.目的: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避免被进一步朋分。

3.领导人:凯末尔

4.过程:1921年初,凯末尔组建了土耳其国民军。第二年,国民军打败了由英国装备的希腊军队,迫使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停战协定。

5.结果:

(1)1923年7月,土耳其与协约国在瑞士的洛桑重新签订了《洛桑条约》,保持了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2)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宣布为共和国,凯末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

6.影响:凯末尔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它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了落后的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一、从繁荣到危机

1.“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是,繁荣的背面却隐藏着生产过剩、天下性的股票投机举动等巨大的危机。

2.经济大危机:

(1)爆发: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突然暴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施展阐发: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开张,失业人数激增;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包管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

二、罗斯福新政

1.时间、人物: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

2.目的: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

3.特性:采用国家干预手腕来扭转经济形势。

4.罗斯福新政的首要内容

项目具体内容

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用加强对工业的计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合作法规,协调各工业部

划指导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并制定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俄国十月革命(第1课) 1、背景:受一战影响,俄国受到沉重打击。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使革命有了方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继续帝国主义战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2、时间:1917年11月7日;领导人:列宁;地点:彼得格勒;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3、经过:列宁到彼得格勒指挥起义,11月7日起义取得胜利,历史上称为“十月革命”。 4、结果: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这就是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5、意义:⑴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⑵影响:诞生了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2课) (一)列宁时期: 1、内战时期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原因:随着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 (2)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3)时间:1921-1924年;领导人:列宁 (4)措施: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6)作用:促进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7)评价:列宁探索用商品经济手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能从实际出发,纠正错误,调整国家政策。 3、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成立:(考试不作要求) (二)斯大林时期:1924-1953年 1、经济成就 (1)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与此同时加快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2、政治方面: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2)特点:总体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具体表现如下: A、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B、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所有的决策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到斯大林个人手中,民主法 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性:在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作出伟大贡献,它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显示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2)消极性: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

新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全册)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讲义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 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突击背诵下册(打印背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美三国操纵,签署(针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①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②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③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波兰等国的独立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统治的新秩序,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时间地点:1921—1922年,华盛顿,与会国家:9个。由美、英、日操纵,签署(针对中国)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业实业机会均等的原则,拒绝了中国提出的法权、关税、租界等合理要求。★《九国公约》影响:《九国公约》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华盛顿会议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最终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之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从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意义: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苏联的工业化: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至1937年完成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苏联模式: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第12课★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人:甘地。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方式,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13课★(1929—1933)经济危机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1929年从美国开始。★罗斯福新政(1933年)1、目的和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手段)以消除经济危机(直接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目的)。★特点:(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主要措施:①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银行,恢复信用、②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建立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企业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和工时等③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④兴建大量公共工程。⑤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应急的救济机构等。★意义: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第14课★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制造“国会纵火案”,掀起反犹狂潮,积极扩军备战。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1年日本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第15课★二战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太平洋战场。★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的扩大:1941.6德国突袭苏联,战争的扩大。(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1.12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最大化。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5、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3年,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召开雅尔塔会议,要内容:①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②决定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9、1945年7月,美中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结束。1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1945、8、15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9月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第16课★冷战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2、冷战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2)经济上: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实施了马歇尔计划。(3)军事上: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组织。★3、苏联的对策: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样二战后的新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德国的分裂: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1948年爆发柏林危机。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进本形成。第17课★欧洲共同体的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18世纪初,彼得一世。 4. 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上: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7.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领导人: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 5.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 ,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6.意义: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④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局限性: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8.比较两次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是代表地主阶级的改革,强化农奴制;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为总统。 3.领导人:林肯。 4.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南北方矛盾: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 南方反对提高关税、支持扩张奴隶制;北方相反。 5.转折点:1862年9月,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作用: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6.结果: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7.影响:①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重视科教,制定政策要结合国情;要勇于创新,敢于改革。 1.原因: ①幕府统治危机: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 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忧) ②民族危机: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日本国门,强行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港口。(外患) 1868年,倒幕派“王政复古” 政变,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3.主要内容: 政治上: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提倡 “文明开化” ,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5.影响:①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行列。 ②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局限性)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一、开始: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 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3. 二、成就: 1.电力成为新能源: 前提: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成就: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 、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其他发明:发电机、发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 时代特征: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三、影响: 四、补充 三次革命的代表发明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成长。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2.大众教育:19 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二、城市化: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P25图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根本原因: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两大军事集团: 1882年组成的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20世纪初建立的三国协约(英、法、俄)。 三、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一战开始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四、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后来加入协约国集团) 五、进程: ①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 ②欧洲战场分东线、西线、南线三条战线; ③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④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屠场”之称; ⑤美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 八、影响:①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 ②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③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④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九、重要插图:P44一战前后的欧洲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依然很落后。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要求,反而要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背景:①前线俄军遭遇惨败②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 ③临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 ④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编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二、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 1. 背景:(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2)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3)1917年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国,受到广大工人和士兵的欢迎。 2. 经过:(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2)爆发:1917年11月6日(俄历十月,故称为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阿芙乐尔号巡洋舰)。(3)胜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4)参与者:工人、革命士兵。(5)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6)性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7)任务:推翻临时政府。(8)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 巩固措施;①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③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结果:1917年至1920年,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苏俄)。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补充:十月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新经济政策:(改革主义的方法) ⑴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⑵领导人:列宁。⑶实施时间:1921年——1924 :允许多 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⑸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6)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苏联成立:(1922-1991)⑴时间:1922年底;⑵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巧记:俄外乌白) 三、(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⑴工业: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作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⑵农业: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四、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的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2、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积极作用: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2)存在严重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④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启示:国民经济比列要协调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经济要保障农民的利益。 三、补充:俄国名称的变化: 1917年二月革命前──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俄;1922至1991年──苏联;1991年后──俄罗斯。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一、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目的:为了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瓜分殖民地。实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2)时间:1919年1月-6月,27国参加。 (3)主宰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和·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4)主要内容:①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补充: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说明弱国无外交。) ②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③根据和约规定,1920年1月成立了国际联盟,被英法操纵。 (5)影响:协约国与战败国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 (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日美之间矛盾尤为激烈。(2)时间:1919-1922年 (3).参加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九国代表参加,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 (4)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5)主要内容:①《四国公约》和《五国条约》。 ②《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 扩大,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 (6)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会议签订的《四国公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问题: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后的战争,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如法德)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

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P2 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③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④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附1:比较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有何启示? 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而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启示:马列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胜利;国家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实事求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我们在学习及处理事情中也要注意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附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指导的各国革命斗争 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事件:《共产党宣言》发表(从空想到科 学的标志) ②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巴黎公社成立(从理论到 实践的标志) ③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指导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标志) ④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指导的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P7 1、了解“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⑴了解“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 (教材P8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原因:①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首要任务是恢复发展经济。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内容(特点):①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②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具体内容:a农业方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b工业方面: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c 流通分配方面: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全册重点知识提纲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地理范围: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原因:(1)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2)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领导人: (1)南美洲北部:领导人玻利瓦尔,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领导人圣马丁 两人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印度民族起义 1、 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印度人的反抗 2、 时间:1857—1859 3、主力:印度土兵、农民、封建王公 4、导火线:涂油子弹事件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1、 背景: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 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第3课 美国内战 【时空观念】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 1、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直接原因:农奴起义频繁,威胁沙皇统治 2、时间:1861年 3、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4、目的:维护贵族和地主的利益,巩固沙皇统治 5、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事,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6、性质: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7、评价: 积极性: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1860年 1861年 1862年 1863年 1865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提纲》

九下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1.拉美独立运动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意义:南美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上形成今天拉美的国家格局 2、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 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性质: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意义: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第3课美国南北战争 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制度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既是内战,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林肯的贡献:(1)废除了黑人奴隶制;(2)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日本改革保留了大量的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单元小结 一.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②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独立战争 ③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二、19世纪中期,美、日、俄等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 1、面临的主要问题: 美国—奴隶制的废存问题不可调和;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俄国—-农奴制危机 2、解决途径: 美国通过1861-1865年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日本推翻幕府后,明治天皇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即明治维新;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改革即)1861年改革。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和复习提纲(精编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 古代埃及 【知识框架】 古代埃及{发源地:尼罗河流域 文明古国:古埃及文明成就: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 【重点梳理】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发源 地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 礼” 发展历程 (1)兴起: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2)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三个时代 (3)强盛: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4)灭亡:此后,古埃及又几度分裂,并不断遭到外族入侵。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科学 文化 成就 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 名字由 来 从古王国时期,法老为自己修建呈角锥体状的陵墓,它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因此,中国人称为“金字塔” 评价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国王 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 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王权衰落 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知识延伸】 尼罗河与古埃及的科学文化成就有什么关系? 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马克思曾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埃及的科学文化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知识框架】

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精编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精编知 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全册)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 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改革时间:18世纪 4.领导人:彼得一世 5.内容: (1)政治: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③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2)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3)文化:①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 ②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6.影响: (1)积极: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总结+练习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练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o二战全面爆发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o二战的主要战场: 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1940年德国进攻北欧国家。5月,进攻法国,意大利趁火打劫。 欧洲东线战场: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进攻。10月苏联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的转折 o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o《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意义: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o二战的转折: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胜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4年6月,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o雅尔塔会议: 时间地点:1945年2月,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参加国及代表: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会议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参加对日作战。 o波斯坦会晤: 时间:1945年7月 会晤国:美、英、苏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版 (1 (2)结果:推翻了西、葡的殖民统治,新兴国家出现,奠定了拉美政治格局。 (1)经过:1857 年爆发, (2)结果: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是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唤起印度民族的觉醒,声援了亚洲国家的反殖民斗争。 (1)彼得一世改革: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2)俄国 1861 年改革:1861 大量的封建残余。 (1)原因:北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发展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南 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转折: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林肯政府于 1862 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和黑人的参战积极性。 (3 又一障碍,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黑船来航”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幕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

(2 路。

电力的广泛使用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这是“蒸汽时代”后 (1 (2 兄弟发明飞机。 (1)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化。 (2)从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这次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工业的结构,产生了一些 新兴工业部门。 (3)引起各国之间更为激烈的竞争,为将来的矛盾激化埋下祸根。 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1)概况 ①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②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③1870年,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2)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开始: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2)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填空版)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和 3、性质: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时间:18世纪初, 口号:, 目的:。 性质:。 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一跃成为,为。。 3、改革: 原因: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 主要人物: 主要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改革,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但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的矛盾(焦点是) 2、导火线:1861年3月。 3、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战 4、转折:的颁布(1862年9月) 1862年《》,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认真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两个法律的作用:激发了广大。踊跃参军,扭转了 5、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6、性质:美国历史上的 6、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废除了;扫清了,为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2019年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复习提纲

2019年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独立运动。 ★★★ 3、“解放者”:玻利瓦尔、圣马丁。★★★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人民反抗的国家:英国。★★★ 2、起义的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改革时间:18世纪初;★ 2、向西方学习;★★★ 改革的内容:①强化中央集权;②建立新式常备军;③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农奴;⑤发展教育;⑥倡导西方生活方式。★★ 改革的影响: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一跃而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位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简化版:改革让俄国成为强国,让俄国开始近代化,但也强化了农奴制。) 二、废除农奴制 1、时间:1861年★★ 2、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 3、改革的内容:①农奴可以获得人身自由;②农奴解放以后可以获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4、改革的影响: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改革也保留了残余。★★★ 第3课,美国内战 1、美国内战的背景:①美国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②在是否废除奴隶制的问题上,南北双方针锋相对。★★★ 2、内战爆发的导火索:林肯当选总统(林肯主张限制 ..奴隶制的发展);★★★ 3、内战爆发的时间:1861年(与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奴隶制同年);★★ 4、1862年,《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扭转了战场被动局 ;★★②这场战争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填空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填空 版)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和 3、性质: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XXX自称“XXX”。 2、XXX一世改革: 时间:18世纪初, 口号:, 目的:。

性质:。 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XXX 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一跃成为,为。。 3、改革: 原因: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 主要人物: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需出钱赎买。 意义:是,改革,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进了,但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的冲突(焦点是) 2、导前线:1861年3月。 3、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