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

第一章

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

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

)、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

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第二章

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

.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

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

城与国——同义

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

第三章

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

特征:

▪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

▪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赵邯郸

▪旧邯郸扩展为廓,改造成为赵都的经济活动中心区。廓北设置离宫别苑,为利用原采邑城邯郸大夫宫室区改建扩充。

▪以“一宫一城”为单位,聚合两宫一苑组成一座形制特殊、别具一格的宫城。

三城主次分明,结构严谨。

齐临淄

城廓分工的规划格局。营丘旧城(内城)承担政治活动中心的职能,另建外廓充作经济活动中心。

改革旧“宫市”,建立大规模的城市公共集中商业区,繁荣城市交换经济,改变了市的性质。

市所在之“岳里”,两条南北干道“六轨之道”——“庄”。庄岳之间为战国时齐临淄城最繁华的地方,岳里仍为闹市,称为“岳市”。

从交通实际要求出发,厘订道路数量、分布布局及路幅宽度。

楚都郢

城的型制规整,规划结构亦严谨,体现出与前述诸城不同的城市风貌。

廓环城套列,型制基本保持营国制度城廓配置的传统格局。

引流入城,城内河道纵横。郢都分区规划充分发挥这一地理特征,利用河道分布所形成的格局,结合分区的功能,合理安排城市的分区规划结构。

城垣转角处以切角方式替代传统的构筑型制,为革新城隅设计创造了经验。

道路交通由实际要求而定,有“一道三涂”的型制和“一道一涂”之制。

鲁城

1 不规则横长方形;

2 四角成圆角,有城壕,西北城壕利用古洙水河道;

3 共11座城门;

4 已发现10条主干道路;

5 中部偏北有大规模夯筑基址;

6 城东南部及南部未见大型居住遗址和作坊遗址,宫室遗址的南、东南面分

布着许多大型建筑遗址,

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淹城

1 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

2 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三个城门不在一个方向;

3 三道城墙都有护城河;

4 内城中心可能是王城遗址,

5 至今地面还基本保持着城市遗址;

第四章

1.秦咸阳的规划思想

秦都咸阳的布局的独创性借驰道,复道等将咸阳周围二百里内大批宫馆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摹拟天体星象,环卫在咸阳城外围,更加显示“天极”咸阳宫的广阔基础,也突出了它的尊严。

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廓,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

2.西汉长安的修建过程及布局特点

1 利用秦离宫兴乐宫扩建为长乐宫。(惠帝之后为太后所居,称东宫)

2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

未央宫利用龙首山地形建造,未建大型土台;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建有武器库,粮仓,作坊。(杨城延)

3宫殿建成后建城墙。

4城西修建章宫,城内修桂宫、明光宫。

5王莽在城南修辟雍等礼制建筑。

6东汉改为陪都,称西京。

东汉末年烧毁,南北朝时前秦、后秦、北齐、北周均建都与此,隋文帝时废弃。城市特点:

1 平面不规则北侧依渭水而建。

2 城门12座

3 城内道路为东西南北正交,与城门相对的有为主要道路,宽40-50米;

4 宫殿——占城中的大部分,各宫有宫墙、宫门,并有架空道相通。

5 作坊——城东北为手工业作坊。

6 市——据记载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集中设市反映当时商业已较发达,需要集中管理

7 闾里——居住地段,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长安城共有160个闾里,

8 礼制建筑——城南安门外数组礼制建筑,为皇帝祭祀用。

第五章

1.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

1、城市破坏严重

2、迁徙频繁

3、佛教

4、南方出现了大城市

5、出现了革命

6、南北城市差异缩小,很多朝代城市重心南移。

2.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其影响

布局特点

(1)分区——由一条横贯东西,连接东西城门的干道,道北为政治生活区,道南是经济活动区和平民居住区,形成“市南宫北”的总体规划格局。

(2)宫殿布局——宫城位于城北,是典型的“前朝后寝”布局。

(3)城防。除了筑有城垣,,在铜雀园西北构筑了著名的高大坚固的“三台”。附近设有武库,宿以禁兵,严密保卫都城和宫殿区。

(4)苑囿。宫西有铜雀苑,便于皇室日常游憩。此外,玄武苑位于城西北,苑中有可载舟师的玄武池及鱼梁、钓台、竹园、葡萄园等。

(5)居住区。邺城开始实行里坊制。宫之东是贵族居住区戚里,一般平民居住区在城南。

(6)市场。邺城彻底改变了“前朝后市”的规制,取消了宫后设市的做法,而将它设置在城的东、西两面。因为这里居民集中,又有客馆、都亭、都道等,便于交易。

规划影响

曹魏邺城采取了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旧制不同的规划布局,废除“前朝后市”,将宫廷及附属用地与居民闾里和市严格分区,将园苑与宫室毗邻布局,强化中轴线。其规划布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

(1)分区明确。利用东西干道,划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将统治阶级和平民严格区分开来,从而改变了汉代宫室与坊里相参,或为坊所包围的都城格局,开创了南北朝以至隋唐都城布局的先例。

(2)宫居城北中部,为全城的核心,官署的布局也很严整。

(3)开创了宫殿区和官署集中布局的先例。

3.六朝建康的演变过程及主要特点

建康即今南京市,孙吴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自孙吴定都以来,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皆都于此。

孙吴建康城的规划结构要点

(1)建康城是采取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来布置。

(2)秉承传统的城廓分工规划概念。内城是以宫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外廓形成以市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区。

(3)建康虽未筑城,但就其篱栅布置,实为三重城环套格局。

(4)以宫的中轴线充作全城规划结构主轴线,沿此轴线修筑城市南北主干道――“驰道”,自宫门直达廓门。

(5)沿淮置市,故城市总体布置与曹魏邺城相似,是市南宫北格局。

规划特征

(1)充分发挥水乡城市航运优势,积极发展城市经济,从而提高国都城市及地区的实力。

(2)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以确保国都安全。

(3)城市布局依山傍水、灵活布局,强调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但城廓配置及总体规划结构,却仍保持严谨的整体性。

4.隋唐长安的规划特点、总体布局、影响

隋唐长安城规划布局

规划特点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

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

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

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

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1)总体布局

规模宏大、布局整齐。主要分为廓城、皇城和宫城三个组成部分为,城套城的布局形式。廓城呈长方形,总面积达83平方公里,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最大的城市。城墙是夯土板筑,外有城濠。东墙有夹城复道,是为住在大明、兴庆宫的皇帝和妃嫔在曲江池游乐方便而建筑的。外廓城东、南、西三面各有三

个城门。

城市总体布局遵循轴线与对称原则,全城为极为规整的棋盘式格局。

在地形利用上,注意城内的地形起伏,尽量使宫、庭、寺、庙、楼、观等高大建筑物布置在高处,,以塑造富有立体感的城市空间。

5.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第六章

1.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定期集市

称为“草市”、“墟”、“场”,发展为市镇,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2、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

城内沿江沿河地区形成商业区,或城外的“关厢”。

行会→行业商业街,坊市制向街巷制转变。

3、防御

加砌砖石城墙,修建瓮城、马面箭楼,开挖深广的壕沟。

4、规模大

5、宗教建筑

6、洛阳、开封等中原城市开始衰落

7、城市布局多不规则,由于扩建商业、手工业。

2.周世宗对开封的改建

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倍。

2)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3)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4)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

目标不是建造宫室为主,而是为了适应城市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解决城市问题。

3.比较北宋东京与隋唐长安,分项叙述北宋东京的变化和发展,特点及影响。

4.平江图的名词解释

是在南宋绍定二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也是我国最早的城市测绘图,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应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的形象,这样就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使我们能清晰的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5.元大都规划的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

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取得了

高度的艺术效果

2.完善的上,下水道,河道既满足人民饮用水源,又便利商旅及城市供应,

水面又与绿化相结合,丰富城市景色,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

3.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一开始就都由刘秉忠主持,一些外国的建筑工匠

也参加了规划和修建工作,城市建设工程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

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从选点,地形勘测到先铺筑地下水道,再营建宫

殿等,可以看出工作的周密,这就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成为当时世

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丽壮观的城市之一

第七章

1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明、清时期城市建设有几大特点。

1、城市建设上的规划特征:各级统治中心城市按照礼制进行规划(南京、北京)

2、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关厢。新城形态和道路不规则

3、城市中园林的建设:私家、皇家

4、商业布局更加灵活

5、随着火药的使用,明朝改建加固城墙,或新建设防城市。

2 明代南京的城市布局和形态

典型的不规则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正的宫城区以及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

的市肆区。

明代南京城形制

1、外城,利用天然土坡

2、应天府城按自然地貌、防御要求修建

应天府城城墙周长67.3公里,世界第一大砖城。

3、皇城偏于一侧,填湖而成

4、宫城居于皇城正中

5、城内布局

东南--政治区

中南--手工业商业居民

北--军事区

中--文化区

3北京被确立为都城的原因

由于政治因素建造,因此政治功能消失后难以为继。但布局手法对明北京的规划起了直接影响。

4明代北京的特点

1.两重性

2 中轴线

3 街道

由于皇城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道路主要为中轴线及通向各城门的一段。街区内部以胡同连接,胡同多为东西向。

4 居住区

5城37坊,无坊墙坊门。居住区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间距70米左右,中间一

般为三进的四合院并联,大多为南进口。

5市肆

正阳门外的大街,东西和沿岸自发形成,街道不规整。行业制度发展,米市大街,瓷器口、灯市口;定期交易市场,如东华门外的灯市,白塔寺、隆福寺利用大型庙宇的集市。

6园林

7水系

明北京的规模与形制

1京城

包括内城和外城。

内城为元大都北部向南缩5里,南部延长宫门前御道南移1里。

北东西各两门,南面三门。南部正中为正阳门(前门)。建有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等建筑。

南城,亦称外罗城;1554年加修。

2皇城

包括三海及宫城(图),南门为承天门(天安门),左祖右社,前为千步廊,两侧为政府机构。

3外城

在皇城中,城墙高大,四角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共开四门,东华门、西华门,南正门为午门,凹形城楼;北玄武门,正对景山。宫城内三大殿,前朝后寝,最后为御花园。

5 清代北京的变化

清北京的变化

1 宫殿重建

2 内城驻八旗兵,建王亲贵族府第

3 西郊园林,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府第多建在西城。

4 大运河仓库大多集中在接近大运河的城东,出现地区性及行业性的会馆,贵西城,富东城(东富西贵)

6简述明清成都、兰州、平遥、景德镇。

一、明清成都

1、历史沿革

2、城圈:蜀王府(皇城)及府城;

满城及贡院两座小城。

3、形状

外城随锦江河道布局,非正南北。明朝皇城后建,按规制建成正南北。

4、市肆

城市东南商铺集中,特别是位于皇城东南的市中心商业区和东门外水码头一带。锦官城——盛产锦缎

茶馆、赌坊、酒楼

5住宅——平房院落式

6蓉城——园林绿化,五代蜀后主遍植芙蓉。

二、明清兰州城

1城址的特点:丝绸之路;黄河

2形状特点:明先筑长方形的内城,又增筑外郭,将东西南关包围起来,后又在东关北侧加筑外郭,称新关。

3兴起:行政因素和经济因素。原在陇右和河西之间,清设甘肃省,兰州居中。“茶马互市”

4道路,东西向轴线道路为主。

第八章

1 我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演变及特点

2我国古代城市形态可分为哪几类,各举一个城市为例加以说明。

规则形

南北方平原,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最为典型的一类——城郭方正(部分由于河流山川形成近圆形),街衢井然,轴线清晰,礼制建筑居中等,方城十字街是古代一般中小城市的典型形态。

次规则形

中国传统规范型建设与地形、风水、历史条件和城市某些特定功能的综合,如斜方正型(榆林)、叠合型(南京)等。

不规则形

山水条件、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第二篇近代部分

1.简述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类型

近代中国的城市,按作用力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长期受帝国主义控制的城市。“这些城市在城市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城市规划建设上,不仅具有殖民地色彩,而且反映了侵略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特色。如上海、天津、哈尔滨、青岛、汉口等。

第二类是由封建性质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城市。它们由于以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经济内容、经济成份和经济结构,或者随着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造就了新兴的工业城市。例如无锡、南通等。

•近代城市,按变化可分为两类

a.突变型(沿江沿海)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城市

帝国主义独占—青岛,大连,哈尔滨

帝国主义共占—天津,上海,汉口

新的工矿城市—唐山,焦作

交通枢纽城市—郑州,徐州等

b.渐变型,原来封建城市受帝国主义入侵或者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局部变化,如北京,成都,西安等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成都

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南通,无锡

沿江沿海被辟为商埠—南京,济南,沈阳等

2.1946年完成的上海都市计划运用了哪些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其三次规划的变化

3. 阐述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

第二节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

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出明显的掠夺资源和殖民扩张的目的。

2、城市建设在质量、标准和设施水平上的差异体现出隔离华洋的目的。

3、建筑形式为占领国的模式,多为西方古典或现代主义的形式,呈现出

外国城市的面貌。

4、商业区、交易所和银行等构建起城市的中心区,显现出资本主义城市

的特征。

5、城市规划在形态构成上多显现为明确的几何特征,后期多注重城市功

能的配置和交通组织问题。有统一的规划,城市中各项资源和各种建设要素的配置比较合理。

4. 举例说明租界城市的特征

2 由租界发展而来的大城市的共同特点

○原有经济中心,地理交通条件优越,往往是江河的入海口○带有明显半封建半殖民地特点

○建筑风格多样,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混杂

○规划上体现各国规划思想

第三篇现代部分

1.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2.简述我国建国后阶段性的城市化过程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发展

1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和发展 1.1第一阶段——元、明、清时期(1206—1911年)北京城市轴线的形成 北京的城市轴线基本成型于元大都的建设时期。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2],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 在这条轴线上及两侧,布置着内中书省、宫城、也里可滋十字寺、大天寿万宁、中心阁等一些核心功能区。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毁去元大都宫室,却保留了包括城市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改建过程中,先将中心阁改建为鼓楼,作为城市轴线的终点,扩建外罗城时,亦通过永定门的改造,确定了中轴线的南起点。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 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着天坛和先农坛、衙门和官署、“T型广场”和千步廊、太庙和社稷坛、宫城、景山、钟鼓楼。 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上面没有山。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景山成为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丰富了城市轴线的内容。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1.2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年)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 自明中叶北京大规模添建直至民国,北京的城市轴线格局未有大的变化。古代北京的中轴线上是皇家的建筑,所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性、宗教性建筑都是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民国以来,由于皇家禁区的整修开放,大规模改造和拆除城墙、增辟城门,中轴线两侧建筑的皇权意义淡化并最终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这些封建禁地成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皇权空间轴线转变为单纯体现北京旧城风貌的空间轴线[3]。 1.3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年至今)北京城市轴线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景山以北和前门以南段轴线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模糊,但与此同时建设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毛主席纪念堂却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中段轴线,使原先封闭的轴线具有了开敞特性,生长出一种新的空间特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为亚运会的举办,北二环至北三环间中轴线上的道路被打通。这次中轴线一反“南面为王”只向南延长的传统,第一次向北延长。在日后的规划中,北京

0833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

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3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名称:城乡规划学(代码: 0833 ) 二级学科名称:城乡规划与设计(代码: 083301 ) 二级学科名称:新经济与城市空间规划(代码: 083302 ) 二级学科名称: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代码: 083303 ) 二级学科名称:城乡规划空间信息技术(代码: 083304 )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本学科龚兆先教授、吴志峰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已形成一支由25人组成的学术梯队,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15人。 本学科研究突出我校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心城市,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在城乡规划学科领域,在城市尺度上,立足广州城市建设实践,积极开展城市规划与住区规划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在区域尺度上,侧重从新经济视角研究大都市空间重组,广东的区域整合和创新城市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方面,侧重近代城市历史和地方城镇史研究,地方性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与保护规划的研究,观点新、成果多;城乡规划空间信息技术方面,以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GIS技术的应用,在GIS模型、算法与仿真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本学科下属建筑设计研究院拥有甲级建筑设计资质和乙级规划资质,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平台。梯队成员参与的科研实践全面覆盖了广东的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城市设计等各个层面,大范围参与了广州市的重点地区规划和设计项目,并逐步走出广州,参与了全国各地区的规划和设计项目。近五年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一项、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一等奖一项、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二等奖一项、广州市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项、广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广州市高校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目前在研的课题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省部级项目17项,横向设计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大量研究成果,其中被国际重要检索收录的论文有30多篇, 出版专著10部。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管理需要的、同时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和社会应用性的复合型高层次城市规划专门人才。具体目标要求是: 1.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公民意识,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遵纪守法,品行优良,作风朴实,学风严谨。 2.掌握系统的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问题,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备初步的外语写作和听说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能进入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部分学生能在专业领域读博深造,成为学术型人才。 四、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负责与专业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成立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教师个人指导与教研室/研究所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提倡不同学科的专、兼职导师组成学科群体进行联合指导),配合导师,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研究生应在入学后3个月内制订出培养计划,按培养计划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于第四学期按照《广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参加中期考核,并完成社会(教学)实践环节。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 第一章 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 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 )、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 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第二章 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 .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 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 城与国——同义 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 第三章 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 特征: ▪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 ▪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中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

一、填空+二、单选 1.原始社会的居住方式:穴居、树居 ①旧石器时代:自然采集与渔猎巢居及穴居山顶洞人及广西柳江人 ②中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分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 ③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农业发展大规模村落河南淇水沿岸甘肃渭河沿岸西安半坡遗址 河南新郑裴李岗是中原地区中等规模的聚落遗址代表。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2.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①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窑洞) ②巢居:南方竹林干阑式—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 ③半穴居:穴居与巢居形式的一种结合(半坡遗址) ④地面建筑:实际上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半坡遗址后期) 3.原始居民点选址特征:①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②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③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4.城市的产生: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原始社会后期。中国古代朝代起始于夏代(奴隶制社会) 5.殷周时代的城市: ①商城(郑州):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平面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②殷墟(安阳小屯):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洹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量遗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地牢等(甲骨文);房屋结构多数为“茅茨土阶”(即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 6.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战国各国都城均较大,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Ⅰ燕下都: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 ①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版筑夯土城墙; ②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③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 ④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中部和北部,墓区位于内城西北角。Ⅱ赵邯郸: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建都历时159年。(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 Ⅲ齐临淄: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宏伟的古城,人口特别集中,是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建于公元前4世纪,在今山东淄博,人口在30万人之上,大城和小城两部分; Ⅳ郑韩故城:跨越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是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之一 (淹城江苏常州市南西周时代燕国都城独木舟经放射性碳14测定为2000年前战国时期) (楚国都城郢湖北荆州市境内的长江北岸因位于纪山之南纪南城战国时代云梦泽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南以长江为界) 7.秦朝都城咸阳:(启示:建城不能过于大,要有规划) ①建于公元前350年,位于今咸阳城以东20公里的渭水河北岸; ②平面接近方形,城南部分已被渭水河冲毁,城址范围很大; ③咸阳城的北部为宫殿区域,考古发现咸阳城的北城桓是夯土墙,两丈宽,与城墙相临有密集的宫殿遗址,下水道的断面很大,可见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很完善; ④广筑离宫别苑,如兴乐宫、信宫、阿房宫等 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秦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 ⑥在宫殿附近有铸铁、冶炼和陶窖作坊,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 ⑦居民区位于城南,大部分沦入渭水,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8.(1)北魏时洛阳的改建、扩建:对以后的都城规划颇有影响 ①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将首都由平城迁至洛阳,仍以原有城址为基础,进行一些改建; ②建造坊里以便于管制市民而设的,城内有好几处集中的市,还有接待外国商人的夷馆区; ③大城北面有三座小城,各有墙垣,连接为一整组建筑;

东北大学考研复试内容-复试参考书目-复试准备-复试资料

标题:东北大学考研复试内容复试参考书目复试准备复试资料 东北大学复试安排 艺术学院 一复试科目及参考书(非同等学力) 1302L1 音乐学 复试科目:专业综合课 小提琴演奏方向: 1、巴赫无伴奏奏鸣曲:柔板、赋格(必奏); 2、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任选一首; 3、中型技巧性乐曲一首(外国); 4、协奏曲(一首)第一乐章或二三乐章。参考书目:无(注:全部作品需背奏;可自带伴奏) 大提琴演奏方向: 1、练习曲:波帕尔:大提琴高级练习曲40首作品73(自选1首); 2、复调:巴哈:六首无伴奏组曲No.1-----No.6前奏曲(自选1首); 3、技巧性乐曲:外国作品(自选1首); 4、古典、浪漫时期协奏曲:第一乐章或二、三乐章。参考书目:无(注:全部作品需背奏;可自带伴奏) 钢琴演奏方向: 1、练习曲(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的快速练习曲选一); 2、复调(三声部以上); 3、奏鸣曲(快板乐章); 4、二首乐曲(有一定难度的中外作品各一首)。参考书目:无(注:全部作品需背奏;可自带伴奏) 声乐演唱方向: 1、二首中国作品(其中一首为民歌); 2、四首外国作品(二首咏叹调,二首艺术歌曲。必须用原文演唱,两种以上的语言)。参考书目:无(注:全部作品需背唱;可自带伴奏) 民族声乐演唱方向: 1、传统民歌1首; 2、改编民歌1首; 3、歌剧选段; 4、古曲或戏曲选段; 5、艺术歌曲1首。参考书目:无(注:全部作品需背唱;可自带伴奏) 视唱练耳方向: 1、口试部分:(1)包含所有升降记号调并带有变化音、离调和转调的单声部视唱。(2)构唱指定和弦。(3)节奏读谱。 2、笔试部分:(1)自然音程、变化音程组听写。(2)大谱表三和弦、七和弦原位及其转位和弦听写。(3)包含所有升降记号调、并带有离调和近关系转调的单行谱表和弦连接听写。(4)包含所有升降记号大小调、含有变化音的单声部、二声部旋律听写。 3、钢琴:车尔尼《299》以上程度的练习曲一首,中型以上乐曲一首。参考书目:《单声部视唱教程(下)》,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2020-2021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考研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考研经验

2020-2021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考研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考 研经验 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简老师对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太原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参考书目,考研经验等几大方面。 一、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简称TYUT,位于山西省会太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理工科优势明显,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高校,材料科学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2015年跻身《QS金砖五国大学排名》400强。 081300建筑学 二、研究方向: 01中外建筑历史与理论 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3建筑技术科学 04室内外环境设计 05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

三、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6建筑理论综合 ④501建筑与室内设计(6小时) 注:请考生自带手工绘图工具和 2# 绘图纸 -(建筑学院) 2018年研究生考试建筑学复试笔试内容:建筑节能;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室内空间设计方法;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四、参考书目: 706 建筑理论综合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以前)》,陈志华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泓,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构造》,建筑工业出版社;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工业出版社;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复习资料 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的居住方式为穴居或树居 2、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 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4、城市: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6、城市的形成: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7、城市形成的标准: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 1、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 2、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墙的兴建为标志; 3、国家和文明的形成; 4、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 5、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 6、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 7、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 8、金属器物的出现; 9、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 10、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第二章奴隶社会复习资料 1、中国古代城市始于夏朝。 2、西周时期为中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3、先秦城市的演变可分为三个互相继承但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时期:肇始期、确立期和转型期。 4、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3500年左右。 5、先秦城市演变的转型期的城市规划成就:1、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铁器出现,商业进一步繁荣,商人的地位提高。2、出现人口特别集中的大都市,如齐临淄。3、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4、王宫位于城中,建于高台之上,以利于防卫及显示其威严。5、城市性质的转变。从以宫庙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政治中心城和经济中心共同组成城市,标志着春秋战国城市性质转变的最根本性的要素之一。6、特别是“市”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7、城市作为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职能的大幅增强,是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8、居住形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 (1) 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 (1) 一. 城市的原始定义 (1) 二. “城市”概念的演变 (1) 三. 城墙 (2) 四. 古代都城的城市变迁 (3) 第二篇《考工记》 (3) 一. 考工记概况 (3) 二. 《考工记》中有关城市布局的阐述 (4) 三.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 (4) 四. 《考工记》营国制度之王城规划结构 (4) 五. 《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 (5) 第三篇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 (5) 一. 文明发展脉络图 (5) 二.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 (6) 三. 第一阶段:夏、商、周、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6) 四.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7) 五. 第三阶段:东汉至唐的城市建设 (8) 六. 第四阶段:古代后期城市建设 (9)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3) 第一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阶段划分及特征 (13) 一. 一般的历史阶段划分(中国) (13) 二. 城建史中“近代”的阶段划分(中国) (14) 三. 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状况 (14) 第二篇中国近代城市的分类及特征 (14) 一. 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分类)的主要因素 (14) 二.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4) 三. 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6) 第三篇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 一. 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 第四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规划的特点 (20) 一. 城市建设的特点 (20) 二. 城市规划的特点 (20)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历史 (20) 第一篇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程 (20) 一. 中国现代社会政治背景 (20) 二.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21) 第二篇区域发展战略 (22)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考研总分第一名、快题第一名考研经验分享~!

2018届风暴规划专业重大战绩 总结:2018届重庆大学规划专业研究生复试,共有116位同学进入复试,风暴手绘共59名同学进入复试,占比50.8%;最终录取60位(包涵技术方向)规划研究生,风暴手绘学员30人,占比50%。如果抛开规划技术方向的录取学员,风暴学员占比超过55%。 规划学硕前十名6名出自风暴手绘 规划专硕前二十名12名出自风暴手绘 重大17届规划总分第一名(419分) 专业理论(129分) 快题第一名(137分) Urban Planning theory-一首后青春期的诗 时间如同海风,吹着青春的舟。飘摇的,曲折的,渡过了理论的海。 ——题记 Chapter 1 俱怀逸兴,青天揽月(心理篇) 合页,背诵,翻页,合页,背诵,翻页,这是最后几个月背诵规划理论我机械重复的最多的动作。记得冰心曾说过,青年人若不能像风般飞扬,便应当像山般静止。考研不仅考的是智力,更考了耐力,毅力,所以如果学弟学妹们如果想好了为什么考研,能够无畏的面对前方的荆棘之路,能坚韧的咽下各自的冤抑和痛苦,那么你已经在考研路上成功了一半。 重大的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十分庞杂,你需要有非常广阔的专业素养与知识积累才能够应对自如。如果不是应付考试,规划专业理论给我们的生活也会带来很多启示。所以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你需要有俱怀逸兴的学习规划理论的乐趣,也应该有青天揽月的豪气。其实每年都会流传很多的规划资料,理论宝典,但这些书也只能让你得到一个中庸的成绩,如果你想Carry,其他非必考书目,知网上老师的论文,各类规划专家(石楠,杨保军等)的微博,前沿的规划动态都是你必须关注的。P.S.(摄取消化信息的能力也是研究生的一项基本能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考研理论140分+全方位复习指南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考研理论140分+全方位复习指南本人是重庆大学小匠(企鹅名)学长,基本准备考重大的都认识我吧哈哈! 我现在是研究生三年级,当年初试理论130+,快题130+,总分第三,组织了二十人考研高分的学长学姐希望写下这篇帖子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回复,欢迎骚扰!谢谢大家给我捧场,谢谢啦!加入我们学霸群重大城市规划考研交流群126344498,一起交流吧! 欢迎交流,非诚勿扰!最后祝大家金榜题名,学业有成! 1 重庆大学参考书目 重大的理论过去就比较侧重城市建设史和人居环境科学,不过现在也与时俱进,城建史尤其是中国城建史的比例越来越小,而规划热点和拿手的山地规划以及生态方面的分数比重越来越高。参考书目《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吴良镛)《山地城市学原理》(黄光宇)《广义建筑学》(吴良镛)《山地人居环境七论》(赵万民)《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中国城市 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西方城市建设史纲》 实事热点:海绵城市、收缩城市,大数据、增量规划、存量规划、多规合一等

2 重大出题类型 2.1 A卷:城市规划基础知识(专硕和学硕都可以答) 1、名词解释 题目个数:10个分值:30分考点主要集中在规划热点名词、宪章、学说、人物、书籍、旧城保护、中外建、山地等,试题往年重复率较高,中外建比重大。 2、简答题 题目个数:3道分值:60分主要涉及外国城市建设史各时期城市建设、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特征、城市规划理论、空间形式、城镇化、山地城市等考点,一般会有一道重复的题目。 3、论述题: 题目个数:2道分值:60分以人居环境建设、山地城乡规划、中外建中城市建设思想、生态、城镇化等考点居多。近几年题目多倾向于各理论思想对比和热点问题的探讨。 总结:2012年之前,重大专业理论课出题较保守,偏重历史理论方向。自2012年专、学硕试水改革,A卷总体保持平稳,如人居、山地、生态等继续占据大题的主导地位,但题目总体更趋向于灵活,对考生知识涉及的广度、深度及灵活度不断增加,考验平时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时下热点的引入,使其开放型大大增强。2015年之后,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考题的灵活性以及前沿性很大,考察的题目与当今时代热点息息相关。当然,题目重复率较之前有所降低(想说的一点是,你或许会听说依旧是山地生态以及一部分人居相关类的考点,但是去细细剖析各个题目会发现他的灵活性是有很大的变化,热点比重明显上升。 2 .2 B卷:(专硕选答) 紧扣热点名词和当下规划界的热点方向,考题新颖、灵活度极大。(根据近三年实际情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建设史} 1、郑州商城,距今3500年左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垣长达7公里,包括城外郊区总 面积为25平方公里。在城市内外,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作坊,有农民居民点,有墓葬区。 2、《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 后市,市朝一夫”。 影响:《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周礼考工记》。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 3、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据说为季札的城,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 的地面之上的世上独有的“三河三城”古城市。 4、曹魏邺城的规划影响: 曹魏邺城采取了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旧制不同的规划布局,废除“前朝后市”,将宫廷及附属用地与居民闾里和市严格分区,将园苑与宫室毗邻布局,强化中轴线,讲究风水。其规划布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 (1)分区明确。利用东西干道,划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将统治阶级和平民严格区分开来,从而改变了汉代宫室与坊里相参,或为坊所包围的都城格局,开创了南北朝以至隋唐都城布局的先例。 (2)宫居城北中部,为全城的核心,正殿等一组主体建筑群布置在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入宫门为一封闭性广场,经端门入大殿前的庭院,大殿居于正中,举行大典时用,殿前左右有钟楼及鼓楼。 左建宗庙,右置社稷。宫廷建筑群按“前殿后寝”布局。此外,官署的布局也很严整。 (3)开创了宫殿区和官署集中布局的先例。 5、隋唐长安城规划要点: 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程的典范。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规划思想: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仍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完全是新建,长安城规划对古代都城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后建的东渡洛阳在许多方面类似长安,宋代东京汴梁也受其影响。长安的规划也是当时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学习榜样,日本的古都平京城、平安京,也完全模仿唐长安规划,甚至连朱雀大街、东西市的名称也相同。 5、北宋东京(四水贯都):三重城墙,是我国首都规划首次从经济角度分析的。从宋东京开始我国终止 了封建都城的夜禁和里坊制度。 布局特点: 1) 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大内—皇城,子城—里城,罗城—外城 2) 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道路宽度比唐长安小,但密度大,水工设施多,号称 四水贯都 3) 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也有晓市夜市,瓦子出现 4) 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 5) 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6、元大都: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都城,他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 优秀传统,至今存留下来。刘秉忠等人完全依据《周礼.考工记》为样板规划设计的,同时又夹杂一些堪舆风水的思想。中国历史都城中最符合《周礼·考工记》思想的。 规划特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

最新《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要点

上篇古代部分 1 名词解释 2 1.城市:是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分化出来的。3 2.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桓,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4 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5 3.邑:象征土地和人民。实际上指生产对象和劳动力泛指所有居民点。 6 4.闾里: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里四周有墙,每7 面有门,闾即为里面的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 8 5.穴居:早期多为竖穴形式,上边用树枝盖棚。 9 6.巢居:在树上搭建居处,后来干阑式的建筑就是巣居的发展。 10 7.半穴居:是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巣居的一种结合,属于半地下式建11 筑。 12 8.原始村落:农业的逐渐产生,便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劳动分工,农业与13 畜牧业和狩猎业分开,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住点,这就是14 最初的原始村落。 15 9.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指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16 向的主干道。 17 10.河西四郡:指河西走廊以西设立酒泉、威武、张掖、敦煌四郡。 18 11.殷墟:1.谓殷纣身死,国都为墟。2.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19 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20 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21

12.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22 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 23 13.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域:关中区域、三河区域、燕赵区域、齐鲁区域、24 梁宋区域、颖川南阳区域、三楚区域、南越区域。 25 14.邺城:东汉末年军阀混乱时,长安洛阳先后被毁,曹操为加强其后方根26 据地,建立新都邺城。今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 27 15.瓦子:瓦子又称“勾栏”、“瓦肆”,一类固定的聚会玩闹场所。 28 16.市井文化: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市井文29 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30 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是一种“现象31 流”——“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32 中国城市的产生: 33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34 有制和阶级而产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35 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有城廓沟池来保36 护私有财产。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起初这种交换是不固定的,37 也没有专门的商人,后来交易的数量及范围越来越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38 这就是“市”或“市井”,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9 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 40 1.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 41 2.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建筑。 42 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业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 43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P15) 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 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 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 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2)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 缺点: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城市建设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重点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城市建设史的几个关键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古代城市建设的开端(商周时期) 中国城市建设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开始慢慢形成。商周时期的城市主要以都城和商贸城市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周时期的都城。 商周时期的都城,如商代的安阳和周代的洛阳,都以宫殿、官府和寺庙为核心建筑,规划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这些都城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帝国时代的城市建设(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也是中国城市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的时期。当时,中国统一了各个诸侯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秦朝的都城咸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其城墙长达数十公里,城内有宫殿、官署、市场等建筑。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秦朝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汉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新的都城,并继承了秦朝的建设风格。此外,汉朝还开启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如洛阳宫殿和长安城的 建设等。这些城市建设的成就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繁荣 唐宋时期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 期之一。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今河南开封)都是当时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代的长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墙周长达三十多公里,有数以万计的建筑物。长安的建设不仅强调城市规划和布局,还注重 建筑的精美和艺术性。 宋代的汴京也是一个著名的城市建设典范。汴京规模庞大,有数以 百计的城门、官署、寺庙和商铺。城市交通和水利设施也得到了极大 的改善,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现代城市建设的崛起(20世纪以后) 20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快 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都取得了巨大的 增长。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中国城市注重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大 型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广州等不仅注重繁荣发展,同时也致力于提 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责任设计师--古遗址古墓葬类模拟题

责任设计师--古遗址古墓葬类模拟题 \t\r ?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 古遗址古墓葬类-责任设计师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t\r ?2021 考核大纲 •?参考书目 •?模拟试题 •? •?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 •?l古遗址古墓葬类-责任设计师\t\r ? 考核大纲 1 古遗址古墓葬概要 1.1 古遗址古墓葬基本情况\t\r ? 1.1.1 了解我国古遗址古墓葬的类型\t\r ?1.1.2 掌握我国古遗址古墓葬的保护原则\t\r ?1.1.3 掌握我国古遗址古墓葬保护的现状\t\r ? \t\r ? 2 古遗址古墓葬保护设计立项 2.1 古遗址古墓葬保护设计立项程序\t\r ? 2.1.1 熟悉古遗址古墓葬保护设计立项程序\t\r ? 2.1.2 掌握古遗址古墓葬保护设计立项报告编制方法\t\r ? \t\r ? 3 古遗址古墓葬勘察 3.1 古遗址古墓葬勘察\t\r ?

3.1.1 掌握古遗址古墓葬勘察记录测绘方法\t\r ?3.1.2 熟悉古遗址古墓葬勘察检测方法\t\r ?3.1.3 掌握古遗址古墓葬勘察报告的编制要求\t\r ? \t\r ? 4 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4.1 古遗址古墓葬保护设计文件编制的程序、框架及方法\t\r ? 4.1.1 熟悉古遗址古墓葬保护设计文件编制的基本工作程序\t\r ?4.1.2 熟悉古遗址古墓葬保护设计文件编制的基本工作框架\t\r ?4.1.3 掌握古遗址古墓葬保护设计文件编制的基本工作方法\t\r ?4.2 古遗址古墓葬保护设计文件的技术要求\t\r ? 4.2.1 掌握根据勘测、评估、鉴定结果制定保护方案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措施 \t\r ?4.2.2 掌握古遗址古墓葬保护设计文件编制的技术要求\t\r ?4.3 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工程概算、预算及结算\t\r ? 4.3.1 了解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工程概算、预算及结算的编制\t\r ? 4.3.2 掌握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文件的调整和变更要求和程序 \t\r ?4.3.3 了解三防工程的编制与实施的程序和要求\t\r ? \t\r ? 2\t\r ?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 •?l古遗址古墓葬类-责任设计师\t\r ? \t\r ? 5 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批 5.1 掌握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审批的基本程序\t\r ?5.2 掌握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审批的基本要求\t\r ?\t\r ? 6 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评析 6.1 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评析\t\r ? 6.1.1 掌握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评析原则\t\r ?6.1.2 掌握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评析方法\t\r ? 7 文物保护工程维修技术 7.1 岩土文物保护工程维修技术(参考通论部分7.7)\t\r ?

中国城市建设史同济考研题库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003年 一填空题 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中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2、我国城郭之制起源于夏代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早期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山东曲阜鲁城;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雁下都、齐临淄、韩故城;城郭分设,如赵邯郸。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约2000-2100年,成中间有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其同时使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之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最先在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客人建设的特奥迪瓦坎城的中心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千米的大道两侧,主要建筑物有太阳神庙、月亮神庙、羽蛇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卧儿王朝在首都阿各大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泰姬玛哈尔陵墓被称为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天守阁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李冲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宇文恺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要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千米的中轴线构筑了由南到北的重要的节点有: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殿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平遥和太古,手工业中心城市景德镇,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12、公元894年以前,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模仿和学习,这其中包括城市建设的学习。日本以我国的唐长安成为样板建设了几代都城,如飞乌地区的藤原京、今京都地区的平安京、奈良地区的平成京。 13、拿破仑第三时期欧斯曼主持的巴黎改造工程,除继续以前的改造市容、装点帝都、拓宽道路、受到交通的工作之外,最主要的是完成了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14、华盛顿规划由郎方主持,他的规划思想和设计手法受到了巴黎的影响。 15、近代有许多思想家和学者进行了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并付诸于实践。如给予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欧文提出了新协和村方案,并到美国展开了实践,傅立叶则把遵循共同社会理想的400户家庭集中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取名法兰斯泰尔,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 16、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提出了著名的《雅典宪章》,指出现代城市应该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1977年,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学者在秘鲁某印加文化遗址签署了著名的马丘比丘宪章,是继雅典宪章后又一个对世界城市规划产生深远影响的文件。 17、现代城市建设立法始于1848年英国颁布的公共卫生法 18、1929年国民党政府制定并公布的首都计划是我国较早的一次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 19、为了缓解城市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矛盾,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于1918年提出著名的有机疏散理论 20、美国著名建筑师赖特在他的著作《正在消灭中的城市》中提出的广亩城市是他的城市分散主义思想的总结。 二、名词解释 1、陵邑制 2、勒.诺特尔3《平江图》4、英华庭院 陵邑制:起源于汉高祖分布在渭河南北岸,不仅是陵墓更是7个城市区域的副中心,其组织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大片富户迁至此,使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相当于今天中等城市的规模 勒:诺特尔:是闻名世界的造园家,设计的杰作是维康宫和凡尔赛宫及巴黎城市改建的主持者,为巴黎城市发展的方向,指向无限深远的地方。 平江图:平江图为宋代平江(今苏州城)城市地图。系南宋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明主持刻绘。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此图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地图的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采取了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形式,兼顾了地图的平面精度和建筑物的立体效果。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历史资料。 英华庭院:18世纪英国新型的浪漫主义风景园林,追求自然,变化,惊奇,隐藏,和田园情调,强调蛇形的曲线美,有意识的保存自然起伏的地形,同时受到中国传统的模仿自然山水的造园方法的影响,也被称之为如画的园林。 三、画图题 1、绘出曹魏邺城的复原想象图(5分),并说明曹魏邺城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的意义(5分)。答: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城建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城市,它采用严格的功能分区,改变了以前宫室和闾里杂处的局面。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采用城郭制度城市平面布局方正整齐,以宫城城内的文昌殿引出主轴线,作为城市主轴线,采用轴线对称的手法是城市主次分明结构清晰,东西干道通向迎春门及金明门、南北三条干道,中轴线干道由南们雍阳门通向宫门及宫廷建筑群以北城中心齐斗楼为终点。 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而且区分更明确。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登记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整个城市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