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 教案

中国建筑史 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建筑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 掌握中国建筑史中的重要建筑风格、特点和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中国建筑史的主要时期和代表性建筑;

2. 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 建筑与文化、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建筑风格的理解和鉴赏;

2. 建筑与文化、社会背景的关系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2. 中国建筑史相关的书籍、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学生分组合作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发学生对中国建筑史的兴趣,展示一些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问:你们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特点吗?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通过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工具,简要介绍中国建筑史的主要时期和代表性建筑,包括古代建筑、唐宋明清建筑等。

2. 分析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如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唐宋建筑的飞檐翘角、明清建筑的琉璃瓦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所选建筑的历史、特点、文化背景等,并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

3.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建筑与文化、社会背景的关系。

2. 总结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调其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拓展活动(10分钟)

1. 邀请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中国传统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相关的论文或设计一份展板。

2. 学生可以在课后提交作品,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评选。

教学延伸:

1. 邀请专业人士或建筑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技术。

2. 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传统建筑,亲身感受和观察建筑的细节和特点。教学评估:

1. 学生小组的研究报告和展示;

2.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

3. 学生的论文或展板作品评选结果。

高中课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课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课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民族心理,领会作者对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2、引导学生从建筑的风格思考其体现出来的观念、文化,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批判意识。 3、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点。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1、自学辅导式为主,兼以发现式、讨论式。以略读——精读——仿写的教学流程开展教学。 2、音画欣赏式。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灵动的唯美风格让学生徜徉其中,感受北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聆听新北京走向世界大都市的最强音。 六、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或哪些内容有价值。 2、分组研究某一种建筑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导入(2分) 有人说,建筑是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曾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量遗产。”课前,已经请大家上网或看书去了解胡同,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二、自读课文,概括胡同特点及胡同文化内涵,理清文章思路。 1、朗读第一段,在第一段中找本段要点。 (找关键句。分析:首先排除举例的句子。第一句,不行,他讲的是整个北京的特点,目的在于引出“胡同”这个话题。第二句讲的是本段的主要内容,但从全篇看,他只写出了表面现象,没有深入揭示文体的实质。最后一句才适合。要点:方正)(方法:提取中心句、择取关键词。) 2、师问:本段最后一句说:“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大家往下找一找,北京胡同除了“方正”之外,还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如何影响老北京人的生活,又使老北京人形成了怎样的思想?(即文化。) 3、学生自读,分组讨论。

美育教案 (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晏斯蓉Y140152029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知晓相关文学常识、建筑术语; 2.掌握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理清本文说明线索,列出结构提纲; 3.从美学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激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说明线索,列出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探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过程中,激发对美的感受和体悟。 【教法学法】 1.朗读体悟法 2.美育涵泳法 3.合作探究法 4.分析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

那就是音乐、美术和建筑。现在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从中找出中国的建筑(图片展示)。 同学们为什么能从这组图片中一眼看出属于中国的建筑呢?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能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及文体知识 1.梁思成(1901—1972),(图片展示)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著有《清式营造则例》和《中国建筑史》。 (播放一小段关于作者梁思成简介的视频,知人论世)补充:林徽因(1904.6—1955.4)(图片展示) 2.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它有以下特点: (1)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2)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3)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4)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说明文三要素: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脉络,归纳内容要点,总结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 3.了解相关建筑知识,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囯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简明、准确的语言风格。把握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为何说不同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译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难点: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中建筑属术语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的音乐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器乐就有独特的二胡、古筝,那么中国的建筑是否一样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呢?下面请大家用关键词来写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学生写答案)大家的答案很丰富,我们一起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看看我们的答案是否准确。 二、写作背景 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1942 年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著作它的完成也实现了梁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梁思成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他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禁深受触动。《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三、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曾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其主要作品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清式营造则例》等。 四、题目解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为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素养目标】 1.了解梁思成及其科学研究。 2.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3.了解中国建筑中的文化内涵,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4.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5.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分析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用哪些成语来形容看到的传统建筑物呢? 美轮美奂、金碧辉煌、鳞次栉比、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钩心斗角等等。 那么,从这些词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哪些呢?首先,从颜色上我们发现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冰山一角,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知人论世 1.了解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2.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

实用类文本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实用类文本的概念、分类: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1、传记,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具有真实性、文学性、时代性等特点,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2、新闻,是借助各种传媒对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作出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它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的特点。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访谈。 3、调查报告,是对社会上某一个问题或事件进行专门调查研究之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 4、科普文章,通过科学浅显的语言,向普通大众介绍科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揭示科学原理,帮助人们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的文章为科普文章。它既可以对科学原理加以解说,也能对某种现象进行科学探索。 二、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实用类文本考点归纳: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6)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7)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8)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9)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传记类文本 一、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一般以时间为线索,采用顺叙的手法。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的基本要求,它也是高考的重点。 二、传记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因而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三、传记的阅读要求: ①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②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③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④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⑤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文阅读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修订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 修改稿欢迎继续讨论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系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的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建筑的历史,建筑文脉的内涵,传统建筑观念和符号机制,建筑抽象的概括模式,建筑形态形成的原因及制约建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环境结构、科学技术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等等背景及其制约机制,把中国建筑体系放到中国社会大系统中,放在世界建筑历史的广阔背景上,进行宏观的比较和考察,获得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收益,建立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材选用由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史》(第四版)。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安排1~2个绘图作业,以加深对古建筑形象和做法的记忆。 课后安排1~2周的古建筑认识实习,有条件的可以安排3~4周的古建筑测绘实习,选择典型传统建筑,通过实习亲眼观察或亲手测绘成图,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 建议以古建筑认识实习或测绘实习的调研报告作为结课方式。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科的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及主要学者的贡献 2、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为什么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会成为主流; (2)功能、结构和艺术形象的统一:常见木构架的种类,单体建筑的特点,斗栱的作用,常见屋顶式样; (3)以群体组合见长的平面布局:建筑群的组合及扩展方式,特点,艺术成就;(4)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协调,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评价(选讲); (5)崇尚自然山水与自由式布局的园林,古典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 (6)宏观、系统的城市规划; (7)推进标准化的工官制度:工官制度的内容,主要官员及匠师。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 (1)旧石器时期的天然岩洞; (2)穴居、巢居及其发展序列; (3)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和建筑现象,半坡遗址的木骨泥墙房屋,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建筑,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 2、奴隶社会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 讨论影视动画专业的工作和任务:毕业以后我们可能从事的工作,以实例进行引导。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研究中外建筑发展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的学科。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提高建筑美学方面的修养,以及方案设计与评审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 知识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基本过程,以及环境、文化与社会形态、技术经济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中外著名建筑的特点与主要建筑流派,领会建筑基本理论与设计思想。 (二) 能力要求 1、认识建筑的本质,提高建筑美学方面的修养。 2、具备建筑方案的分析能力与评审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 (一)中国建筑史 1、绪论 2、原始社会建筑 3、奴隶社会建筑 4、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5、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6、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二)外国建筑史(19世纪前) 1、奴隶社会建筑 2、欧洲中世纪建筑 3、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建筑 4、亚洲封建社会建筑

(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1、欧美探求新建筑运动 2、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思潮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古建史和外国近现代史, 主要内容:中国古建史以建筑发展历史过程为主线贯穿各个历史时期,出现四次建筑高潮。以封建社会中后期建筑为著名; 外国近现代史以一二战为历史背景,突出战后的城市和建筑大规模重建,出现建筑思潮的 活跃期。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问题牵引”教学法 1:你知道的著名建筑有那些, 2:各时期代表建筑有什么主要的特征, 3:演示建筑案例及图例,提出课题任务 “讨论式”教学法 1: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安排一定的讨论课时,组织学生一起交流 2: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促使学生之间在专业学习中充分交流 学习方法 1. 经典建筑与设计师结合记忆 2. 加强各种手绘练习 3. 理论结合生活,严肃中也有幽默 考核方法: 1、考勤30分; 2、课堂提问10分; 3、课后作业10分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建筑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 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研究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中国建筑史的主要时期和代表性建筑; 2.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构造和装饰; 3. 中国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 2. 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特殊构造; 3. 分析中国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图片和视频资源; 3. 学生手册和练习册; 4. 建筑模型和样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展示一幅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 2. 提问:你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什么了解?你喜欢哪些建筑风格?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中国建筑史的主要时期和代表性建筑,包括古代、中古和近现代; 2. 解释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构造和装饰,如屋顶、柱子、门窗等; 3.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特殊构造,如对称性、木结构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建筑案例,分析其特点和设计原则; 2. 学生展示并互相评价,讨论不同建筑案例的差异和共同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 四、拓展活动(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选择一个现代建筑案例,分析其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2. 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对现代建筑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思考中国建筑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 1.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解答疑惑; 3.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教学延伸: 1. 参观当地的中国传统建筑,让学生亲身感受其特点和魅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建筑模型制作或设计比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国建筑史》古代部分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建筑史》古代部分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笔者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本质特征出发,对《中国建筑史》课程中古代建筑史部分的教学内容安排与课时分配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以 求建构合理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改革 建筑历史对建筑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解释:“建筑历史是研究建筑和建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研究人类建筑历 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为建筑设计吸 取营养。”1由此可见,建筑历史不仅可以使人了解建筑的基本发展情况,还可以丰富建筑知识、提高建筑修养、理解建筑本质,更可以激发建筑创作构思,指导 建筑实践,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源泉。 《中国建筑史》课程作为建筑历史课程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建筑学生 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史,涉及的是中国悠久的建筑文 化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与思想。中国建筑师只有对自己的国家的建筑传统、传统建筑及其文化有深刻理解与认识,才有可能立足本土进行建筑创作。因此,《中国建筑史》课程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特征,传播中 国传统建筑文化。 从目前的《中国建筑史》古代部分教学来看,高校采用的教材主要集中于两本:一是由东南大学潘谷西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史》,这本教材主要以建筑结 构和建筑类型为框架来讲述,在第四版时才增加了对古代建筑理论的探讨;一是 由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这本教材以朝代为线索,按建筑类型、技术发展来讲述。在课程安排上,全国各个高校安排的课时数、内容比重和讲授 方式各不相同。笔者从2013年进入高校工作开始,一直负责建筑历史课程,在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变教学大纲,希望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与侧重点使得学 生能更好的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24课时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24学时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用班级:2015级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要素: 1、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2、适用专业:公共选修课; 3、学时:24;

4、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它学习研究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灿烂的建筑文化;悠久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主要讲授中华建筑的起源、发展、体系、演进、风格与辉煌。重点为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园林风景、宫殿陵墓、建筑形式、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丰富的资料和大量的图片。使学生丰富自己对中华建筑历史的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与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与概况、城市建设、住宅与聚落、宫殿建筑、宗教建筑、园林与风景建设、古代木结构建筑特征等主要部分,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一、绪论部分: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特征.明确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 二、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建筑:学习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主要建筑形式:阑干式建筑、木骨泥墙房屋.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建筑特征. 2、奴隶社会建筑:学习夏、商、周、春秋时期建筑发展。代表建筑有:河南偃师夏朝二里头遗址、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春秋秦国宗庙遗址. 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学习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时期人建筑发展概况。代表建筑有:山东临淄齐故都遗址、秦始皇陵、东汉明器、沂南汉代石墓、北魏洛阳永宁寺、云岗石窟。 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学习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等时期的建筑发展概况。主要代表建筑有:隋河北赵州桥、唐长安城、西安小雁塔、宋东京汴梁城、辽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学习元、明、清等代建筑发展概况.主要代表建筑有:元大都、广胜寺、明孝陵、北京十三陵、承德避暑山庄、西藏布达拉宫等。

美育教案模板(共6篇)

美育教案模板〔共6篇〕 第1篇:美育教案品味《芦花荡》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美。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美。 4、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5、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课文中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美。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美。【学习难点】 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着重体会其中的方方面面的美。 二、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美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故事情节之美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4、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4、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第二课时 一、老英雄人物形象美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清楚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表达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中国建筑史 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探讨中国 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艺术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 中国建筑的演变过程,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 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第一章:古代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住所、商代 的宫殿建筑、周代的城墙和祭祀建筑等。通过对古代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文 献资料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建筑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特点。 第二章: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商代的宫殿遗址到明清 时期的紫禁城,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演变过程和皇家建筑的规划 与布局。同时,还将深入探讨宫殿建筑的意义和象征,以及其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中国古代寺庙建筑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早期 寺庙到唐代以后的大规模佛寺,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寺庙建筑的宗教背景和建筑 风格。同时,还将深入探讨寺庙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以及其与佛教信仰和修行 的关系。 第四章:中国古代园林建筑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古代皇家园林到私人园

林,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特色。同时,还将深入探讨园林建筑的布局和景观构造,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关系。 第五章:中国古代民居建筑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传统的四合院到南方的水乡民居,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民居建筑的地域差异和民俗文化的影响。同时,还将深入探讨民居建筑的结构和材料,以及其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的关系。 第六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古代城市的城墙和街道到城市中心的宫殿和庙宇,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和空间布局。同时,还将深入探讨城市规划与建筑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以及其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七章: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与传承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对比,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建筑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和对世界建筑的贡献。同时,还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其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创新。 总结: 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对建筑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同时,还能够认识到中国建筑对世界建筑的影响和传承,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提供借鉴和

《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理论核心课,学生通过外国建筑史的学习,全面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建筑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思想、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各种设计思想与建筑特点与形式特征。能够分析历史上各种建筑创作思想与设计手法,探讨优秀建筑作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艺术上的价值,总结历史上建筑的经验,为学生今后设计思想的表达提供理论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建筑形式的演变与发展规律,掌握各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理论,掌握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形式,为今后建筑绘图或建筑创作提供依据。 2.能力目标:毕业后能够胜任有关建筑设计工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涉及领域包括各类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图等。 3.素质目标: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课程中多个试验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同学间良好的协作能力才能完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心里素质等,同时学生要具有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的意识和行为;要有深入实践的愿望和本领。。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 第0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学习外建史的目的和意义。 2、了解外国建筑史的主要内容。 3、理解外国建筑史的发展特点。 【教学设计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启发互动的教学模式,把每一单元中要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作为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授内容】 1、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与性质;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参考资料与需要补充的知识。 2、外国建筑历史的学习方法和意义。 3、外国建筑体系及其分支、分类。 4、不同类别的国外建筑的差异特征。 第一章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目的要求】 1、掌握古埃及金字塔起源、形制和典型遗存,熟悉古埃及建筑特征。 2、理解埃及建筑发展背景及在历史中的地位。

语文教案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教案二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城乡同构的空间形态 建筑,最初不过是庇护人类活动的掩体。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建筑呈现为秩序化、习俗化的空间形态,并且把各个时代的工巧匠心凝聚其中,以至在古典美学里被看作造型艺术之首。建筑由此而成了保存文化史迹最完整的载体。因此,回顾一种文明演化的历程,离不开考察它的空间形态及其生成秩序。而只有通过对整个建筑体系的认知和把握,方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在古代世界建筑体系的几大分支中,唯有中国所代表的东亚这一支是首尾连贯、一脉相承的。从原始社会末期,一直延续到宗法社会结束,其间以渐变和积淀为主,没有发生大的突变或中断,不象地中海沿岸、波斯、印度等地的建筑体系那样,都经历过断裂和嬗变的过程。特别是不像西方建筑体系所经历的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启蒙运动建筑以及复古主义建筑那样,有着层次分明的演化阶段。因而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种连续性进化的体系,在转折、递变和断代、分期的脉络关系上,也就不那么容易分辨。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着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和造型风格,但大多是从住屋(宅、宫)中衍生出来的。在宗法和礼制的限定下,无论是哪一类建筑,一般都是以木结构为主体,以“间”为单位;从群体关系而言,都是以院落为单元,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从水平方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街坊,进而聚合成以皇宫(王宫)或衙署为中心的城市。这些城市大多因地制宜,可以是平原、盆地上规整平直的,也可以是依山傍水,曲折起伏的,但在实质上,大都是以院、坊、城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这一网络向郊野、乡村辐射,循着同一构成规则,就象一种语言的句法构成一样,使里、集、堡、寨、村等等都有着类似于城市的空间形态。这种城乡同构的空间概念也部分印证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发展史观。究其实质,乃是华夏民族对同一亘古建筑习俗的文化认同。从“匝居”到聚居,从一座庭院到一座城市,以血缘及地缘为纽带的宗法礼制和“人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doc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初读强基·自主学习 一、词语积累 1.易混辨析 (1)喜闻乐见·耳熟能详 喜闻乐见 PK 台 耳熟能详 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 迎。强调喜欢 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详细。强调熟悉 (2)发掘·挖掘 发掘 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是为了探索发现而挖。 挖掘挖,发掘。仅指挖这个动作,没有特殊目的。其宾语可以是抽象 的东西,如“潜力”“生产力”。 2.易错识记 (1)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2)素来:向来;一向。 (3)布置:分布陈列、安置;文学创作的构思;装饰;安排诗文书画的结构;部署任务或活动;对场所做整理、安排。

二、词语运用 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在横线处。 (1)中国的地摊经济远在东汉之前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成语——买椟还珠、削足适履、郑人买履等,都跟地摊经济有关。(喜闻乐见·耳熟能详) (2)看图选词(发掘·挖掘) 2.判断下列各句中词语运用的正误。 (1)毕业的故事原本大同小异 ....,而一场疫情改变了画风:“云毕业”,听似浪漫,实则遗憾,青春的句点竟少了最后的仪式感。(√) (2)众所周知,我国素来 ..都是人口大国,发展至今人口已达到14亿之多。(√) (3)进入新时代,国家将会加快新基建的推动,也会加快布置 ..5G,这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布置”多指具体的、局部的安排。此处应用“布局”。) 三、语基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xià)、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chèn),构成显著的轴线。 B.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sǔn)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tiǎo)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 C.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如额枋.(fǎng)、梁架、柱头和斗.(dǒu)拱,无论外部内部都如此。 D.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kuāng)架……怎样切削.(xiāo)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解析】选B。A项中“抱厦”的“厦”应读shà;C项中“额枋”的“枋”应读fāng;D项中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主讲人:***

前言 为什么要学建筑史?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各种不

同类型建筑风格的演变和特点。是其它设计的源泉,在以后的艺术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习的建筑史的知识指导设计实践,尤其进行特定文化风格的设计。 怎样学习建筑史?掌握中外建筑形制、施工技术、材料运用等;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各类建筑类型的文化背景,提高史论知识;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各种建筑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书目: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刘先觉译:《世界室内设计史》。 成绩评定办法: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成绩。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 2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背景与历史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的优势: 木架结构的缺陷,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色: 大式(斗拱)与小式(无斗拱);大木作(承重体系)、小木作(装修体系)。 屋顶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善择吉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 工官制度: 思考题: ▪名词解释:抬梁式屋架、穿斗式屋架。 ▪简答:木结构的优缺点。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 本章要重点理解各时代建筑的特点,及各类建筑在前代基础上的突破;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化发展和特点; 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背景及在历史中的地位;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演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 ⏹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西安半坡村遗址) ⏹龙山文化(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 遗址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划的图案,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

备战2022高考语文第3单元探索与发现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备战2022高考新教材高中语文第3单元探索与发现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下册新人教 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墁.地(màn) 接榫.(sǔn) 屋脊. (jǐ) 额枋.(fānɡ) 房檩.(lǐn) 穹. 宇(qióng) 斗拱. (gǒng)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轴⎩⎪⎨⎪⎧轴.线〔zhóu〕压轴.戏〔zhòu〕(2)曲⎩⎪⎨⎪⎧弯曲.〔qū〕曲. 调〔q ǔ〕 (3)厦⎩⎪⎨⎪⎧抱厦.〔shà〕厦.门〔xià〕(4)横⎩⎪⎨⎪⎧横.梁〔héng〕蛮横. 〔hèng〕 2.语境辨析法 (1)花园里那一朵朵殷.(yān)红的鲜花正预示着他那殷. (yīn)实的生活图景。 (2)在钻头不断的切削.(xiāo)摩擦下,机器向下开挖的力量逐渐削. (xuē)弱了。 二、写对字形 (1)⎩⎪⎨⎪⎧fáng〔 〕碍fáng〔 〕护fǎng 〔 〕织(2)⎩⎪⎨⎪⎧屋yán〔 〕shàn〔 〕养zhān〔 〕仰 (3)⎩⎪⎨⎪⎧jué〔 〕起发jué〔 〕jué〔 〕强(4)⎩⎪⎨⎪⎧点zhuì〔 〕chuò〔 〕学拾duo 〔 〕 [答案] (1)妨 防 纺 (2)檐 赡 瞻 (3)崛 掘 倔 (4)缀 辍 掇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布置·布局 “布置〞指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对一些活动做出安排。“布局〞指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围棋、象棋竞赛中指一局棋开始阶段布置棋子。 (2)开掘·发现 两者都有“觉察〞“看到〞的意思,但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开掘〞指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发现〞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 (3)题材·体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