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

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原始人群阶段

(2)母系社会—仰韶文化

(3)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商、周、春秋

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

(后期)元、明、清

2、中国木构架的三种类型,各主要特征。

木构架

按结构类型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特点:抬梁式----便于形成较大的室内空间,室内划分灵活。

穿斗式---a、用较小的柱与“穿”,组成相当大的构架。b、室内柱网较密;c、建柱构件尺寸较小,形成轻盈通透的建筑形式。

井干式---井干式建筑既可直接建于地上,又可建于干阑式建筑之上。

3、中国古代庭院组合方式包括合院式和廊院式,合院式又包括哪些,各主要特

点。

合院式: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中轴两侧布置次要建筑,形成︻或H形-----三合院

中轴两侧布置次要建筑加上倒座,形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庭院----------四合院

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用[形与]形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联系为一,因而称为“廊院”

4、我国最古老的居住形式有哪几种?

•1)天然洞穴

旧时器时期

实例:北京周口店

•(2)穴居

黄土地—黄河流域

穴居、半穴居

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3)巢居

•潮湿地—长江中下游地区

•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5、我国仰韶文化时期重要的村落遗址及其主要特点。

1、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特点:1、防御特点:壕沟

2、区域布置:(1)分区(2)向心

•2、陕西西安市附近半坡村遗址特点:不仅有半穴居,还有地面建筑,并且有套间房屋。

•平面:长方形、圆形

•墙体: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

•屋顶:树枝扎结骨架上涂泥

•承重:屋顶中部的重量常用木柱(树干)作支撑,数量不等,柱子与屋顶承重构件采用绑扎法。

•面层做法:使用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避免潮湿,或地面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防水层。

6、高台建筑图示,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高台建筑盛行,体现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反映统治阶级追求享受,争胜好强心理

反映战国时期建筑水平。

实例:秦咸阳宫殿

7、最早的工程图---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兆域图

8、汉长安城的主要布局特点及形成背景。

9、唐代建筑成就和特点。

•建筑成就和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1)城市:唐长安、东都洛阳城(2)宫寝:唐长安—大明宫、麟德殿2、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地势、引导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提高——“都料”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佛塔(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式)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7、对周围国家产生影

响8、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门阀制度瓦解,大批布衣、文人兴起隐居,使园林小型化、功能内容丰富。

10、明代建筑成就

•建筑成就:

•1、砖普遍用于民居(城市)长城、空斗墙、无梁殿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并广泛应用

•3、木结构方面定型、简化,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弱

•4、建筑群体的布置更为成熟利用自然环境、营造气氛

•5、私家园林发达“仿效自然、回归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计成《园冶注释》——陈植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延续至今

•8、明北京城—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

11、清代建筑成就

建筑特征:

1、园林达到极盛期“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

2、喇嘛教建筑兴盛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工程做法》—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样房”、“算房”

5、西洋文化的输入

12、我国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分哪四个,简述。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河南偃师二里头大规模宫殿遗址

•商代城市---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

•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功能分区散乱无序。

•按氏族聚居,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个“里”作为居住区,商业和手工业---定时开放的“市”

南京大学 中国古代建筑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前言及绪论 中国建筑历史沿革 1、早期: 萌芽期:夏、商、西周 成型期:东周、秦汉 2、中期: 交融期:魏晋南北朝 成熟期:隋唐、五代、辽、宋、金、元 3、晚期:明、清 4、近现代时期:19世纪中~1949年 (1)祭祀建筑: (2)坛庙形制: (3)宫殿与坛庙的关系: (4)陵寝形制: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 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 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密肋平顶),清真寺则用穹窿顶 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 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木构架建筑特点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适应性强,使用灵活。 抗震性能优越,结构体系成熟。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 施工简便,速度快、周期短。 便于修缮,易于拆迁。 经济适用,造型优美。 木构架建筑根本缺陷 砍伐林木,破坏自然 受潮虫朽,屡遭火灾 简支梁架,空间不大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方式,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穿斗式木构架示意图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 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南北各地宫殿、庙宇、厅堂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抬梁式木构架示意图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前言及绪论 穿斗式与抬梁式木构架比较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如居室、杂屋) ;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南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中,多混合使用二者 单体建筑构成 喻浩:“凡屋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木经》。现代说法:台基、墙身、屋顶。 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屋架构成(四柱为间),由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简洁明确,只需观察柱网,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平面、结构、造型三位一体。 结构形式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井干式、拱券式、密肋平顶等。 建筑群组合 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院落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北方有开阔的前院,以求冬天充足的阳光。南方为减少夏日曝晒之苦,庭院常做得很小,称“天井”,还可增强室内的通风效果。 山地建筑,往往无规整、开阔的庭院布置 公共建筑,因大规模活动场面而要求宽宏的院落。 庭院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间用墙围合。2.主房与院门间用廊围合,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东西两侧相对建厢房,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三合院”。如将前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为“四合院”。 建筑与环境 相土尝水、卜宅择基 巧于因借、因地制宜 整治环境、诗情画意 趋吉避凶、藏风聚气 建筑类型 穴居、巢居、地面 建筑分类 居住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建筑历史部分: 原始社会: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 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 青藏高原——碉房 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 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 龙山文化 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自然山水式园林秦汉时兴起。 汉朝:抬梁式、穿斗式形成,斗拱出现。悬山、庑殿普遍。多层木建筑普遍。西汉也有较多高台建筑。石建筑飞速发展。 主要建筑:东汉高颐阙、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 三国、魏、晋、南北朝: 建筑概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自然山水式园林有重大发展。北魏主要建筑: 大兴佛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北魏嵩山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砖石密檐塔) 正定义慈惠石柱(柱顶有小建筑模型,庑殿顶,奇数阶)石柱——墓地象征 建筑细部:人字栱出现——增加了建筑的挑檐 柱础——覆盆式、莲花式 收分——上细下粗 隋唐五代: 历史背景:隋朝全国统一,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朝以长安为南京,洛阳为东京,而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筑概况: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主要建筑: 赵县安济桥(隋李春) 石拱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在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是厅堂型构架的歇山顶三间小殿。它的立面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分间。大殿是我国最古老的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屮国建窥史后很丘 1、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有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的房屋,清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于原木垒成的墙体“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2、木架建筑的优势: 1;取材方便2;适用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 3、缺点; 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4、我国的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5、穿斗式木架结构特点;用穿杭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木品木品的房架;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禀条方向,再用斗林把柱子串联起来。 6、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搁置禀条,梁头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7、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8、台基;是室内地面高出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蛀而导致腐烂。 9、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0、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耍的作用。胆魄、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fu 殿、歇山、卷棚、重殿。 11、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2、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是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13、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概要

一、填空题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____穿斗__ 与_抬梁_____两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__ 斜杆__ 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2. 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____干阑__ 式建筑。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 体的___井干___ 式建筑。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___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__干旱少雨__ 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___穹窿___ 顶。 3. 中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__榫卯结构__ ,加之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使整个木构架具有较强的___抗震性 __ ,经受过大地震的著名辽代木架建筑如__天津(草鱼刀)县独乐寺观音阁___、__山西应县佛宫寺塔___ 都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就是有力的证明。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有吴王派伍子胥_相土尝水__,建造阖闾大城,即今___南京_。 4. 中国古代很早就采用了模数预加工拼装体系,唐宋采用____材制___制、明清采用__斗口____制,大大缩 短了建设工期,明成祖兴建北京宫殿和十王府等大规模建筑群,从备料到竣工只有___十几__ 年。嘉靖时重建紫禁城三大殿也只花了_____3____ 年,而西苑永寿宫被焚后仅“十旬”(__百日___ )就重建完成。 5.榫卯节点有__可卸性__ ,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异地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___山西永济县永乐宫____ ,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元代道观,整组建筑群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迁移至芮城县境内。 6.到宋代,建造宫殿所需的大木料已感紧缺,因此《营造法式》用法规形式规定了大料不能小用,长料不能短用,边脚料用作板材,柱子可用小料拼成等一系列节约木材的措施。明永乐时造北京宫殿,不得不从远处___西南___和江南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采办木材。清代营造宫殿木料主要来自___东北__。 7.木架建筑易遭火灾。__明永乐__时兴建的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即遭雷击而焚毁。在南方,还有___白蚁________ 对木架建筑的严重威胁。木材____受潮__后易于朽坏也是一大缺点。8.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为了防寒保温,建筑物的墙体__较厚___,屋面设__保温层_(一般用土加石灰构成),再加上对雪荷载的考虑,建筑物的椽檩枋的用料__粗__大,建筑外观也显得浑厚凝重; 南方气候炎热,雨量丰沛,房屋__通风___、防雨排水、____遮阳__等问题更为重要,墙体___薄___(或仅用木板、竹笆墙),屋面___轻__,出檐___大__,用料___细____,建筑外观也显得轻巧。 9.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_____3__米左右,如无斗拱支撑,屋檐将难以保持稳定。唐宋以前,斗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__疏朗___,用料____硕大;明清以后,斗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___紧密___,用料____变__小。 10.斗栱在宋代也称“___铺作____”,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__斗科或斗栱__”或“斗栱”; 第 1 页共18 页

古建筑复习提纲201412

古建筑复习提纲 一、古建筑研究 1.已故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著有《说园》,这是一部关于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极其重要的论著。 2.第一代建筑史学大师中,有“北梁南刘”之称谓。其中,北梁是指梁思成,南刘是指刘敦桢。郭湖生先生的专著《中华古都》,是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典范之作。 3.第二代建筑史学大师中,有“北傅南郭”之称谓。其中,北傅是指傅熹年,南郭是指郭湖生。 4.第三代建筑史学者中,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文化,我国与古代中西亚建筑文化交流成果较多、较突出的学者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常青教授。 5.我国建筑考古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现任中国建筑史学会会长,《建筑考古学论文集》的著者杨鸿勋教授。 6.《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和《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的作者是刘致平。 7.研究我国古代建筑风水成果较多、较突出的学者是天津大学建筑系的王其亨教授。 8.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中西建筑文化交流成果较多、较突出的学者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王贵祥教授。 9.《营造法原》是著名建筑大师姚承祖的著作。 10.建筑史学家陈明达是《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和《应县木塔》的作者。 二、综合知识 1.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这种建筑形式通常称为干栏式。 2.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3.厅井式民居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例如江浙、福建等地的通用形式,地狭人稠,湿热多雨。其特色表现在敞口厅及小天井。即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因檐高院小,形似井口,故又称之为天井。在湿热的夏季可以产生阴凉的对流风,改善环境。同时,追求“过白”,形成良好的小气候。例如留园东部住宅部分等等。 4.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是院落。院落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5.“四合院”是指主房前东西两侧相对建厢房,前设房屋(门屋或“倒座”)。北京四合院是合院建筑代表。院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间游廊联接,起居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通常对外只有一门,关起门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私密性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和亲和美,其乐融融。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中轴对称可谓是北京城市的缩影。 6.“三合院”是主房前东西两侧相对建厢房,前设院墙与院门。 7.新疆维吾尔族等居住地,由于干旱少雨,采用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这种结构形式是密肋平顶。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 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原始人群阶段 (2)母系社会—仰韶文化 (3)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商、周、春秋 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 (后期)元、明、清 2、中国木构架的三种类型,各主要特征。 木构架 按结构类型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特点:抬梁式----便于形成较大的室内空间,室内划分灵活。 穿斗式---a、用较小的柱与“穿”,组成相当大的构架。b、室内柱网较密;c、建柱构件尺寸较小,形成轻盈通透的建筑形式。 井干式---井干式建筑既可直接建于地上,又可建于干阑式建筑之上。 3、中国古代庭院组合方式包括合院式和廊院式,合院式又包括哪些,各主要特 点。 合院式: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中轴两侧布置次要建筑,形成︻或H形-----三合院 中轴两侧布置次要建筑加上倒座,形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庭院----------四合院 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用[形与]形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联系为一,因而称为“廊院” 4、我国最古老的居住形式有哪几种? •1)天然洞穴 旧时器时期 实例:北京周口店 •(2)穴居 黄土地—黄河流域 穴居、半穴居 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3)巢居 •潮湿地—长江中下游地区 •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5、我国仰韶文化时期重要的村落遗址及其主要特点。 1、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特点:1、防御特点:壕沟 2、区域布置:(1)分区(2)向心 •2、陕西西安市附近半坡村遗址特点:不仅有半穴居,还有地面建筑,并且有套间房屋。 •平面:长方形、圆形 •墙体: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 •屋顶:树枝扎结骨架上涂泥 •承重:屋顶中部的重量常用木柱(树干)作支撑,数量不等,柱子与屋顶承重构件采用绑扎法。 •面层做法:使用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避免潮湿,或地面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防水层。 6、高台建筑图示,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高台建筑盛行,体现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反映统治阶级追求享受,争胜好强心理 反映战国时期建筑水平。 实例:秦咸阳宫殿 7、最早的工程图---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兆域图 8、汉长安城的主要布局特点及形成背景。 9、唐代建筑成就和特点。 •建筑成就和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1)城市:唐长安、东都洛阳城(2)宫寝:唐长安—大明宫、麟德殿2、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地势、引导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提高——“都料”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佛塔(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式)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7、对周围国家产生影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绪论 1.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我国木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两两者的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适用这二者。 3.斗拱在宋代也称作“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 4.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6.P7图,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式样 7.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8.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9.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3.整治环境:不一味的顺从环境,而是充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1.多样性: 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 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 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 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 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 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 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 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 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 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讲求条理的节奏美。讲求序列的次序美。讲求乐趣 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 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 四.修建与环境 1.善择基址 2.因地制宜 3.整治环境 4.心理补偿 四.建筑类型 1.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贸易与工业修建 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 7.园林与风景修建 8.市政修建 9.标志性建筑 10.防备修建 五.工官制度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完全版

古代部分 基本特征概况一章 ●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做法的主要区别 官式建筑: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抬梁式木构架) 民间建筑: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 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穹窿顶; 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 东北与西南大森林有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点 一、多样性与主流中国传统建筑主流是以木构架建筑为主要的结构体系 二、延续性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是延续的,演变是延续中的变异 ●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体系的类型和各自特点 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 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 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 抬梁式: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 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 较大的建筑物。可采用跨度较大的量,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井干式: 用木材层叠成房屋,实体空间受材料限制,多用于林区。 ●单体建筑与群体组合特点 单体建筑的特点: 1、平面: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 十分简洁明确。 2、立面: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3、屋顶: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第五立面。 4、室内空间灵活分割 5、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的统一 6、油漆彩画 7、建造程序 (筑台基—立柱—支木构架—铺瓦—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铺设地砖) 群体组合特点: 1、庭院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中心 2、建筑群体两种平面布局方式: ①中轴线对称式布局 ②自由灵活式布局 ●传统建筑的工官制度,著名的工官工匠及主要作品,相关建筑著作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适用专业:建筑学、建筑工程技术等 辅导教材:《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7版 复习要点: 绪论 1、中国木架建筑的特征; 2、木构架建筑类型; 3、中国古建筑类型。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括 1、河姆渡文化时期建筑特征; 2、仰韶文化时期建筑特征; 3、西周时期瓦发明的意义; 4、唐代建筑特征; 5、宋代建筑特征; 6、明代建筑特征; 7、清代建筑特征。 第二章城市建设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2、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类型; 3、汉长安城布局特征;4,北魏洛阳城市特征;5、隋朝大兴城布局特征;6、北宋东京城市布局结构;7、元大都城市特征;8、明清北京城布局特征。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 1、住宅的演进; 2、住宅构筑类型; 3、土楼建筑特征; 4、北京四合院的特征。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2、唐大明宫建筑特征; 3、明清北京故宫特征; 4、坛庙的历史发展与类型; 5、北京天坛特征; 6、明十三陵布局特征。 第五章宗教建筑 1、我国佛教寺院的两种基本类型; 2、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建筑特征; 3、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东大殿)建筑特征; 4、河北正定隆兴寺建筑特征; 5、天津蓟县独乐寺建筑特征; 6、佛塔的种类; 7、北京妙应寺白塔建筑特征。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1、颐和园布局特点; 2、避暑山庄布局特点; 3、私家园林设计基本原则与手法; 4、苏州留园布局手法。 第八、九章木构建筑特征、大木作小木作 1、斗拱; 2、梭柱; 3、金厢斗地槽; 4、雀替; 5、直梁和月梁; 6、椽、檩、瓜柱、叉手和托脚; 7、屋顶形式; 8、中国古建筑有着特殊的曲面屋顶的用途; 9、举折、天花、藻井、须弥座、如意踏步、斜道;10、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 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开卷考试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 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 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 (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 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 (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 (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 (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 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 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

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 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 商 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 1、甲骨文 2、青铜器 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 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 宫殿遗址: 1、河南偃师二里头 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2、郑州商城宫殿遗址 3、湖北盘龙城宫殿遗址 西周 特征: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主要成就: 1、完善的建筑理论体系,严格的等级制度 城市建设:《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中国建筑史复习1-9章详细摘记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1建筑的多样性:南方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认为是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 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房屋 黄河中上游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承重的建筑 2建筑的主流:木构承重建筑——优点: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的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 缺陷:a木材稀少b易发生火灾c用量大d难以满足大空间需求 0.2 木构架的特色 1穿斗式木构件:(或称“串斗”式,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 构架用料小,柱子排列密,用于空间尺度不大的室内 特点:a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 b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c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2抬梁式木构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可采用跨度大的梁,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 特点:a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梁总数可达3-5根) b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我国北方屋面设保温层(一般用土加石灰构成) 3斗拱: 定义:主要由斗、拱、昂构成。一般使用在高级官式建筑。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 命名:宋代称“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江南称“牌科” 分类: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 角柱上的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作用 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唐宋前重结构,明清以后重装饰。 (注意斗拱的命名) 4其他: 叉手: 台基: 柱础: 0.3 单体建筑的构成 1单体建筑的特点: 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结构的暴露:a表现木材力学的性 b改善木材通风条件 c便于及时维修 有机:室内空间的灵活分隔 另一个特点: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性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工官制度 (一)、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历史上作为突出的工官: 1、隋: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将作少府、将作大将、工部尚书;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即为后唐长安城)、仁寿宫(即为后唐九成宫)、东都洛阳城的规划、营造;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2、宋:李诫,曾任主簿、丞、少监、监;主持多项大型工程建设: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他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3、明:蒯(Kuai)祥(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C H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公元前21世纪) 一、概述: 1、真正建筑的诞生: 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二、主要遗址介绍: (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可称之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1-2 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始于夏启时期,当时已有“筑城以卫生君,造廓已守民”之说。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是夏代都城—斟寻遗址。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

厦门大学(355) 建筑学基础 — 中国建筑史 - 复习提纲及答案

中建史 壁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辟即璧,皇帝专用的御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邦克楼:伊斯兰教清真寺群体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清真寺的邦克楼,内地多为楼阁式,以木架砖结构为主,下为方形,上为六角形或八角形,以西安化觉寺的省心楼和北京牛街礼拜寺的邦克楼为代表。有的具有阿拉伯圆柱形建筑风格,以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和新疆吐鲁番的苏公塔为代表,为砖砌筒式结构。中国穆斯林称邦克楼、望月楼。专 门用作宣礼或确定斋戒月起讫日期观察新月,是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艺术和标志之一。 巢居:是指在树木上用树枝搭架而居,因类似飞禽动物的筑巢故名。它是建在树上有如鸟巢一般的居住形式,是原始人类对鸟类在树上搭巢建窝的模仿,是人类最原始的住宅居住形式。是一种依附于生长植物的,并用植物枝干搭钩而成的“居室”。夏季用树枝、树叶、树皮等植物编织成遮蔽风雨的粗糙棚屋,冬季用泥土或树枝、茅草封盖地穴,即冬窟厦庐。这个时代在10000~6000年以前。 抱厦:是建筑术语,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1间(或3间),由两个九脊殿 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不厦两头造:两坡的悬山顶,宋时称两厦或“两下” 材分制:《营造法式》建立的建筑模数称作材分制,它以斗栱中栱的界面,材作为基本单位。材高十五分,材宽十分。材分为八等,第一等高九寸,宽六寸。材分制的使用,使统一建筑标准,建立建筑规范,简便设计工作,把握比例尺度,方便预料计算,缩短施工时间等起到重要作用。 鸱吻:中唐至晚唐,由鸱尾逐渐转化演变成带有短尾的兽头,口大张,正吞着屋脊,尾卷起而上翘,成为鸱吻。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他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水,有避除火灾的意思。把它放在屋脊,有装饰和兴水防火的寓意。 对景: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 斗八藻井:澡井是高级的天花,形式有方形、矩形、斗四和斗八形等。斗八澡井下面承以斗拱,有的还在澡井周围置“天宫楼阁”。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顶装饰,因和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藻井相似而得其名。 五花山墙:悬山建筑有时不将山墙砌到山尖,而是沿着山面屋架的梁下皮和柱中线作阶梯形转折,墙的上缘则砌作斜面,这种形式称为五花山墙。在屋架的梁上皮至屋檐间再钉以象眼板,板面多髹成红色。 园中园: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也是藏景的一种,多见于皇家园林中,也见于少数私家园林。园中园一般 藏在园中的僻静处,游人往往容易漏掉。园中园的建造,使游人在宏大的园林中看到小巧精美的建筑,为园林的美增添趣味;同时游人站在园中园里,观赏大园的主景、中景,则又能借主景为远景,借中景为邻景,使园林景色更加丰富,更加深厚多姿。 封护檐:檐墙上若不露出梁头或斗拱,而在墙头砌叠涩、菱角牙子、枭混线、砖椽等,直达瓦头之下。这种做法称为封护檐。屋顶并无原开气楼,屋顶椽子不出檐,屋檐下施菱角檐。 鸳鸯厅:室内分隔为空间相等的南北两部分,南面宜冬,北面宜夏。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选择恰当的位置进行会客起居听曲等日常活动。 地坑院(P105):即下沉式密院,是在没有天然崖面的情况下,于平地下挖竖穴成院,再由院内四壁开挖洞的方式。近案远朝:案山和朝山都是穴前山,远处为朝山,最靠近结穴处的为案山。穴以有案有朝为上等,有案无朝,或者有朝无案,皆为不足。穴以案重于朝,案是穴之宾,穴是案之主,好主配好宾。所以案山不应该超过穴星,且应端庄秀美,大忌反背相冲;朝山应挺拔秀美,步步高升,从穴上观之,不宜见破碎、倾斜之状。 披麻捉灰(P293):清中叶绘制彩画,采用披麻捉灰,即用油灰、麻丝与麻布层层包裹,由最少的一麻三灰到三麻二布七灰共10余种。先在木材上抹底打灰,填补裂缝,后披上麻布,刷灰,再涂上桐油漆,使木材表面平整方可作画。这样处理可以防止被虫蛀腐烂,也可以增加柱子的韧性,增加对地震能量的吸收。它在构件外形成一个厚壳,由于内外材料收缩率不一致,日久将产生表里脱离的现象。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

中国古代建筑 1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 ①材料来源广泛 ②木构架抗震性能优异,适应性强 ③高度定型化,便于施工 ④便于加工和运输 ⑤利于迁移和维修 2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缺陷 ①大型材料逐渐减少 ②容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侵袭 ③受材料和结构所限难以建造大型建筑 ④建筑的维护成本较高 ⑤大量木材的使用对环境带来很多影响 3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又称叠深式) 优:提供比较开敞的室内空间 缺:由于其结构受力不尽合理,梁柱的材料断面都较大,特别是最下层的横梁尺寸硕大,浪费材料 4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又称串逗式,立贴式) 优:材料断面小,节省木材,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强 缺:这种结构体系难以提供比较开敞的室内空间,他通常用于南方一些地区的居民中 5台基的作用 台基由台阶,台明,月台,栏杆四部分组成 ①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定感 ②最早为了防水防潮而起到抬高地面的作用,后来逐渐演变成外观尺度和体现 建筑等级制度的需要 6大木作 ①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把由柱梁枋檩等组成的主要结构部分 ②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③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建筑群的 主要次要殿堂,属于高等级建筑 ④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建筑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 低等级建筑 7斗拱的作用 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扩大了柱头支座的受力面积,增加了支点,减少了梁的弯矩和剪力

8宋代《营造法式》 作者:李诫 内容:包括释名著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大部分,共计36卷 意义:是中国现存时间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古籍建筑技术专著,展现了宋代的建筑设计,做法,施工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 位置,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9佛光寺大殿殿堂结构特点 ①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和侧脚 ②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胚墙内,対柱网稳定起很大作用 ③在屋架层内运用了四椽草袱,草乳袱,在辅作层内运用了四椽明袱,明乳栿, 形成明,草两套梁袱 ④在平梁上采用叉手,在四椽草袱上添加托脚,构成局部的三角杆件,增添了 屋架的稳定性 ⑤斗拱用材已标准化材高30厘米,分长2厘米,大殿的面阔进深柱高均 为材分的整数倍,表明以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至迟在唐代已成熟运用10皖南民居的特点(自由,诗意) ①以毗(pí)连的带楼层的正屋,两厢为合成三合进院的基本单元 ②天井面积不大,但能解决封闭内向建筑对采光通风排水的需要,而且起到过 渡空间,联系空间,组合空间的重要作用 ③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周边高墙围护,厅堂出现穿斗构架与抬梁构架混用。屋 顶用硬山带封火山墙,加上外墙很多开窗,既有利于防火,也便于相邻宅屋的连接 ④建筑外观尺度近人,比例和谐,清新秀逸,墙面全部白灰粉刷,墙头一概青 瓦翘脊,(白墙黑瓦)特别是层层跌落的马头山墙,千变万化,高低起伏,极富动感和韵律 ⑤可装卸的窗扇和装于底层窗前的窗栏板 ⑥精细的木雕 11山西民居的特点(严谨,端庄) ①以窄长的庭院为主要特征 a遮阳避暑b防阻风沙c紧缩占地。。窄院以一正 两厢为基本型,可配倒座,大门,形成单进院,可加垂花门,过厅,外厢组成纵深串联二进院,三进院,可井联侧院,组成主院与跨院横向组合 ②单坡顶将雨水汇入庭中,俗称四水归一,还有聚水的作用 ③大门是全院艺术表现的重点,通常也随倒座做到一层半或两层高,门上做精 美的门楼,木砖石三雕俱全 ④砖石雕刻是山西民居一大亮点 12明代《园冶》 作者:为计成 内容:全书共有三卷,主要论述造园相地立基屋宇铺地选石借景等共计 13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 概论: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自然环境条件: 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 东南多雨,故建筑朝向为南偏东。〔东南风为主导风向〕 西北方,建筑朝南北向为主。 文化背景:黄河流域文化→窑洞↗浅穴居↗窝棚↗聚落 长江流域文化→吊脚楼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段: 〔一〕原始社会建筑: 旧石器时代:50万年前 天然崖洞居住,有色陶土出现在洞壁。 新石器时代:5万年前 在后期母系氏族中,已出现木构建筑的雏形。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商朝:青铜文化的出现〔工具改良,建筑材料改良为石头〕。 周朝:西周 ↓ 东周:春秋 瓦的出现战国:建筑等级制度形成〔型制〕 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司空 建筑著作:?考工记? 〔三〕封建社会的建筑: 秦朝:高台建筑 汉朝:西汉:高台建筑依然流行 东汉:斗拱的出现使檐更为深远,高台建筑抹落 出现砖劵,砖石,石劵结构 木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 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大力推广,建筑物主要为寺,庙,塔,石窟 装饰手段要求开始增加,雕塑,壁画开始大量的出现 隋朝,唐朝:木构建筑步入成熟期 城市建筑:唐朝的长安城 南北大运河 宋朝:建筑体型较隋唐为小,装饰手段较为华美,精巧。 “里坊制〞的取消。 装修,彩画,家俱根本定型,室内布置开始受到重视。 ?营造法式?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完成。 元,明,清朝:元朝使各个民族文化交融。“减柱法〞,“偷心造〞。 明清封建制度更加严密,严格,制砖业有广泛的民展。 官式建筑定型。皇家,私家园林民展,是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高潮。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结构上的特点:木结构形式 1,结构的方式: 〈1〉抬梁式:梁瓜柱 〈2〉穿斗式:较小的柱和穿 〈3〉井干式:木制四周墙体 2,木结构的优点: 〈1〉围护与承重结构截然分开,使建筑形式更加自由。 〈2〉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利用墙体厚度,窗大小位置的变化来适应。 〈3〉有减少地震的危害性,榫卯镶接方式,柔性连接。 〈4〉材料造取方便,易于加工运输,预制建筑。 3,木结构外的其他建筑材料: 瓦,空心砖,陶质砖,琉璃砖,琉璃瓦。 〔二〕组群布局:利用“间〞为单位形成建筑单体,假设干单体围合面或庭院而庭院的组合进而面或为组群。 1,间→二檐柱间的距离 三,五,七,九,十一。 ↘↙↘↙↓ ↘ 民居官府,署较为隆重皇宫〔故宫太和殿〕 2,步→二个相邻屋檀的距离,步长之和组成通进深。 控轴线的排列方向区分:纵轴线 横轴线 3,古代中国建筑在“间〞与“步〞组成的柱网上,建立了许多灵活的平面处理 方式。 〈1〉金箱斗底槽:用内外的两圈柱子对建筑平面进行分区。 〈2〉单槽,双槽:用内柱把建筑平面划分为二个区成三个区。 〈3〉分心槽:门屋建筑中,用中柱一列将平面一分为二。 4,单体的立面处理方式: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立面处理。〔台基,墙柱,屋顶〕 〈1〉生起→功能与艺术的统一。 〈2〉侧脚→受力合理,防止视觉错觉。 5,单位的组合方式: 总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与组群,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纵轴线和横轴线设计。 〈1〉庭院的方式: A 三合院和四合院 B 廊院 〈2〉组群的方式: A 纵向扩展 B 横向扩展 C 纵横向扩展 〔三〕艺术形象 1,单体建筑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一.名词及条目 ①,L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到达高度成熟阶段. ②,J 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L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假设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J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L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L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 ,J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L<<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10,J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 11,L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