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

教案

200 1 ~200 2 学年第一学期

院(系、部)建筑系

教研室建筑历史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任课专业、年级、班级99建筑学

主讲教师姓名朱永春

职称、职务教授

使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教案

中国建筑教案 【篇一: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第四单元单元规划 本单元是科普作品单元,鉴赏分析这些自然科学小论文。教学的重 点是在理清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从而掌握文章中作者给读者的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科 学理念、科学研究方法,并对读者产生情感的熏陶,弘扬科学精神。另外,品味文章科学性同文学性兼有的语言,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 科学小论文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阐述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的文情并茂的小品文。这种小论文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科学与文 学的双重产物。因此,它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文章生动、准确、实用,而没有文学作品的铺陈与渲染,寓科学性于趣味之中。它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逐渐展开说明,反映事物本身的条理 及各部分的联系,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的特征和功能,文字准确 无误,通俗易懂。 本单元选取了一组反映科学的文章。内容包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生物社会同人类社会的关联,借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生物 和人类都有数觉,而人类拥有了灵巧的手指,人类能够计数;还有 大胆地对宇宙未来的预测,畅谈科技的前景未来,四篇课文从各个 不同的角度出发,向学生展示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人们生活领 域的作用。奇妙的自然科学世界,读来让人兴奋,能激发学生对自 然科学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 的科学精神。但我们在阅读时,明显感受到四篇课文都带有作者强 烈的个性化色彩,要么阐述建筑的独有特征;要么探索生物和人类 世界;要么就数觉展开探索,要么用严肃的科学态度来探索或欣赏 奇妙的科学现象,总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 让我们在得到了知识的同时,更加惊叹于文章作者对科学研究的崇 高品质和个人人格魅力。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在写作手法上,善于 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旁征博引,巧用比喻与拟人,在说 理叙事之中又穿插抒情与议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文章内容虽 然涉及到一些较深和新兴的科学领域,但是文章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从生活中摄取事例,结合身边的现象说起,把深奥的自然科学说得 简单化、通俗化,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自然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7版配套题库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7版配套题库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录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绘图题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1840~1949年)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黄肠题凑[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 答:黄肠题凑是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才可以使用。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题凑是指枋木的端头皆指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枋木与同侧椁室壁板面呈垂直方向。该类型墓穴的代表有秦公一号大墓、天山汉墓、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 2三朝五门[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 答:三朝五门是指古代宫殿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殿堂与门楼。“三朝五门”一词语出郑玄注《礼记》。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以清代为例:三朝,对应三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分别是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3金箱斗底槽[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研]答:金箱斗底槽是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的结构之一,也是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的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环包内层,内外柱高相等,柱径略有差别。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殿。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脉络,归纳内容要点,总结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 3.了解相关建筑知识,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囯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简明、准确的语言风格。把握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为何说不同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译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难点: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中建筑属术语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的音乐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器乐就有独特的二胡、古筝,那么中国的建筑是否一样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呢?下面请大家用关键词来写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学生写答案)大家的答案很丰富,我们一起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看看我们的答案是否准确。 二、写作背景 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1942 年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著作它的完成也实现了梁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梁思成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他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禁深受触动。《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三、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曾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其主要作品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清式营造则例》等。 四、题目解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为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

中国建筑史 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中国建筑史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在中国文明发展历程中,建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历史意义,并对各个典型时期和重点地区的建筑设计文化风格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中归纳掌握建筑设计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形式 采取以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讨论等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三、教学年限与学时 年限: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2×18共36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主要内容:中国建筑的起源;各历史时期的建筑理论与风格。 第一讲中国古代建筑(12学时) 教学要求: 一、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特征,重点是宫殿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 二、掌握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难点是清式建筑构造做法 教学内容: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城市建设、住宅与聚落 宫殿、坛庙、陵墓 宗教建筑 园林与风景建筑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清式建筑做法 第二讲近代中国建筑(8学时) 教学要求: 一、理解中国近代建筑特征,重点是建筑形式的演变

二、掌握近代建筑的类型,难点是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教学内容: 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城市建设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 第三讲现代中国建筑(8学时) 教学要求: 一、理解中国现代建筑特征,重点是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二、掌握现代建筑的形式,难点是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一、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 三、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四、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 五、中国古典建筑赏析 第四讲理论实践(8学时) 课堂实践学时:8学时(中国经典建筑分析与讨论)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 (一)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二)计分方法 考试成绩占80%,平时作业与学习态度占2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潘古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二)参考书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白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适用专业:建筑学、建筑工程技术等 辅导教材:《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7版 复习要点: 绪论 1、中国木架建筑的特征; 2、木构架建筑类型; 3、中国古建筑类型。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括 1、河姆渡文化时期建筑特征; 2、仰韶文化时期建筑特征; 3、西周时期瓦发明的意义; 4、唐代建筑特征; 5、宋代建筑特征; 6、明代建筑特征; 7、清代建筑特征。 第二章城市建设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2、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类型; 3、汉长安城布局特征;4,北魏洛阳城市特征;5、隋朝大兴城布局特征;6、北宋东京城市布局结构;7、元大都城市特征;8、明清北京城布局特征。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 1、住宅的演进; 2、住宅构筑类型; 3、土楼建筑特征; 4、北京四合院的特征。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2、唐大明宫建筑特征; 3、明清北京故宫特征; 4、坛庙的历史发展与类型; 5、北京天坛特征; 6、明十三陵布局特征。 第五章宗教建筑 1、我国佛教寺院的两种基本类型; 2、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建筑特征; 3、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东大殿)建筑特征; 4、河北正定隆兴寺建筑特征; 5、天津蓟县独乐寺建筑特征; 6、佛塔的种类; 7、北京妙应寺白塔建筑特征。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1、颐和园布局特点; 2、避暑山庄布局特点; 3、私家园林设计基本原则与手法; 4、苏州留园布局手法。 第八、九章木构建筑特征、大木作小木作 1、斗拱; 2、梭柱; 3、金厢斗地槽; 4、雀替; 5、直梁和月梁; 6、椽、檩、瓜柱、叉手和托脚; 7、屋顶形式; 8、中国古建筑有着特殊的曲面屋顶的用途; 9、举折、天花、藻井、须弥座、如意踏步、斜道;10、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 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开卷考试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修订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 修改稿欢迎继续讨论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系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的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建筑的历史,建筑文脉的内涵,传统建筑观念和符号机制,建筑抽象的概括模式,建筑形态形成的原因及制约建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环境结构、科学技术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等等背景及其制约机制,把中国建筑体系放到中国社会大系统中,放在世界建筑历史的广阔背景上,进行宏观的比较和考察,获得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收益,建立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材选用由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史》(第四版)。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安排1~2个绘图作业,以加深对古建筑形象和做法的记忆。 课后安排1~2周的古建筑认识实习,有条件的可以安排3~4周的古建筑测绘实习,选择典型传统建筑,通过实习亲眼观察或亲手测绘成图,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 建议以古建筑认识实习或测绘实习的调研报告作为结课方式。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科的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及主要学者的贡献 2、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为什么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会成为主流; (2)功能、结构和艺术形象的统一:常见木构架的种类,单体建筑的特点,斗栱的作用,常见屋顶式样; (3)以群体组合见长的平面布局:建筑群的组合及扩展方式,特点,艺术成就;(4)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协调,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评价(选讲); (5)崇尚自然山水与自由式布局的园林,古典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 (6)宏观、系统的城市规划; (7)推进标准化的工官制度:工官制度的内容,主要官员及匠师。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 (1)旧石器时期的天然岩洞; (2)穴居、巢居及其发展序列; (3)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和建筑现象,半坡遗址的木骨泥墙房屋,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建筑,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 2、奴隶社会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 讨论影视动画专业的工作和任务:毕业以后我们可能从事的工作,以实例进行引导。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研究中外建筑发展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的学科。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提高建筑美学方面的修养,以及方案设计与评审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 知识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基本过程,以及环境、文化与社会形态、技术经济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中外著名建筑的特点与主要建筑流派,领会建筑基本理论与设计思想。 (二) 能力要求 1、认识建筑的本质,提高建筑美学方面的修养。 2、具备建筑方案的分析能力与评审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 (一)中国建筑史 1、绪论 2、原始社会建筑 3、奴隶社会建筑 4、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5、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6、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二)外国建筑史(19世纪前) 1、奴隶社会建筑 2、欧洲中世纪建筑 3、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建筑 4、亚洲封建社会建筑

(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1、欧美探求新建筑运动 2、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思潮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古建史和外国近现代史, 主要内容:中国古建史以建筑发展历史过程为主线贯穿各个历史时期,出现四次建筑高潮。以封建社会中后期建筑为著名; 外国近现代史以一二战为历史背景,突出战后的城市和建筑大规模重建,出现建筑思潮的 活跃期。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问题牵引”教学法 1:你知道的著名建筑有那些, 2:各时期代表建筑有什么主要的特征, 3:演示建筑案例及图例,提出课题任务 “讨论式”教学法 1: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安排一定的讨论课时,组织学生一起交流 2: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促使学生之间在专业学习中充分交流 学习方法 1. 经典建筑与设计师结合记忆 2. 加强各种手绘练习 3. 理论结合生活,严肃中也有幽默 考核方法: 1、考勤30分; 2、课堂提问10分; 3、课后作业10分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建筑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 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研究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中国建筑史的主要时期和代表性建筑; 2.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构造和装饰; 3. 中国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 2. 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特殊构造; 3. 分析中国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图片和视频资源; 3. 学生手册和练习册; 4. 建筑模型和样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展示一幅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 2. 提问:你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什么了解?你喜欢哪些建筑风格?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中国建筑史的主要时期和代表性建筑,包括古代、中古和近现代; 2. 解释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构造和装饰,如屋顶、柱子、门窗等; 3.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特殊构造,如对称性、木结构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建筑案例,分析其特点和设计原则; 2. 学生展示并互相评价,讨论不同建筑案例的差异和共同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 四、拓展活动(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选择一个现代建筑案例,分析其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2. 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对现代建筑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思考中国建筑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 1.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解答疑惑; 3.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教学延伸: 1. 参观当地的中国传统建筑,让学生亲身感受其特点和魅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建筑模型制作或设计比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24课时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24学时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用班级:2015级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要素: 1、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2、适用专业:公共选修课; 3、学时:24;

4、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它学习研究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灿烂的建筑文化;悠久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主要讲授中华建筑的起源、发展、体系、演进、风格与辉煌。重点为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园林风景、宫殿陵墓、建筑形式、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丰富的资料和大量的图片。使学生丰富自己对中华建筑历史的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与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与概况、城市建设、住宅与聚落、宫殿建筑、宗教建筑、园林与风景建设、古代木结构建筑特征等主要部分,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一、绪论部分: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特征.明确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 二、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建筑:学习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主要建筑形式:阑干式建筑、木骨泥墙房屋.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建筑特征. 2、奴隶社会建筑:学习夏、商、周、春秋时期建筑发展。代表建筑有:河南偃师夏朝二里头遗址、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春秋秦国宗庙遗址. 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学习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时期人建筑发展概况。代表建筑有:山东临淄齐故都遗址、秦始皇陵、东汉明器、沂南汉代石墓、北魏洛阳永宁寺、云岗石窟。 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学习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等时期的建筑发展概况。主要代表建筑有:隋河北赵州桥、唐长安城、西安小雁塔、宋东京汴梁城、辽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学习元、明、清等代建筑发展概况.主要代表建筑有:元大都、广胜寺、明孝陵、北京十三陵、承德避暑山庄、西藏布达拉宫等。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主讲人:***

前言 为什么要学建筑史?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各种不

同类型建筑风格的演变和特点。是其它设计的源泉,在以后的艺术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习的建筑史的知识指导设计实践,尤其进行特定文化风格的设计。 怎样学习建筑史?掌握中外建筑形制、施工技术、材料运用等;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各类建筑类型的文化背景,提高史论知识;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各种建筑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书目: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刘先觉译:《世界室内设计史》。 成绩评定办法: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成绩。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 2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背景与历史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的优势: 木架结构的缺陷,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色: 大式(斗拱)与小式(无斗拱);大木作(承重体系)、小木作(装修体系)。 屋顶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善择吉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 工官制度: 思考题: ▪名词解释:抬梁式屋架、穿斗式屋架。 ▪简答:木结构的优缺点。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 本章要重点理解各时代建筑的特点,及各类建筑在前代基础上的突破;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化发展和特点; 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背景及在历史中的地位;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演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 ⏹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西安半坡村遗址) ⏹龙山文化(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 遗址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划的图案,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

中国建筑史 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探讨中国 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艺术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 中国建筑的演变过程,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 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第一章:古代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住所、商代 的宫殿建筑、周代的城墙和祭祀建筑等。通过对古代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文 献资料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建筑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特点。 第二章: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商代的宫殿遗址到明清 时期的紫禁城,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演变过程和皇家建筑的规划 与布局。同时,还将深入探讨宫殿建筑的意义和象征,以及其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中国古代寺庙建筑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早期 寺庙到唐代以后的大规模佛寺,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寺庙建筑的宗教背景和建筑 风格。同时,还将深入探讨寺庙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以及其与佛教信仰和修行 的关系。 第四章:中国古代园林建筑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古代皇家园林到私人园

林,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特色。同时,还将深入探讨园林建筑的布局和景观构造,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关系。 第五章:中国古代民居建筑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传统的四合院到南方的水乡民居,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民居建筑的地域差异和民俗文化的影响。同时,还将深入探讨民居建筑的结构和材料,以及其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的关系。 第六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古代城市的城墙和街道到城市中心的宫殿和庙宇,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和空间布局。同时,还将深入探讨城市规划与建筑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以及其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七章: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与传承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对比,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建筑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和对世界建筑的贡献。同时,还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其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创新。 总结: 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对建筑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同时,还能够认识到中国建筑对世界建筑的影响和传承,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提供借鉴和

[全]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7版真题详解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7版真题详解 1黄肠题凑[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 答:黄肠题凑是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才可以使用。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题凑是指枋木的端头皆指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枋木与同侧椁室壁板面呈垂直方向。该类型墓穴的代表有秦公一号大墓、天山汉墓、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 2三朝五门[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 答:三朝五门是指古代宫殿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殿堂与门楼。“三朝五门”一词语出郑玄注《礼记》。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以清代为例:三朝,对应三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分别是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3金箱斗底槽[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研] 答:金箱斗底槽是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的结构之一,也是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的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环抱内层,内外

柱高相等,柱径略有差别。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殿。 4副阶周匝[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研] 答:副阶周匝是指塔身、殿身的周围环绕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例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5叉手[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 答:叉手是指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是柱式建筑构件名称。在抬梁式构架中,从最上一层短梁到脊“槫”(即脊檩)之间斜置的木件,称为“叉手”。叉手的主要作用就是扶持脊“槫”。在唐代及唐代之前,抬梁式木构架中只有叉手而不用蜀柱,宋代时则将叉手与蜀柱并用,而明清时则不用。 6牌坊[华侨大学2014年研] 答:牌坊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主要由柱、一柱石、梁、枋、楼等几部分组成。它的形式有一间两柱、三间四柱等,也有大者能达到五间、七间的牌坊。柱于之间架有横梁相连。粱的上面承接着镌刻有建坊目的之类文字的枋,枋上建楼,粱与柱相连的拐角处多有雀替,每根石柱前后都有依柱石夹抱。牌坊建在陵墓,祠堂、衙署、园林等处,甚至是街旁、里坊、路口,既可作为种标志,也可用于褒扬功德、辟表节烈等。因此,牌坊分为:标志坊、功德坊和节烈坊。 7抄手游廊[华侨大学2014年研]

国家开放大学智慧树知到“形考”《中国建筑史》网课测试题含答案4

国家开放大学智慧树知到“形考”《中国建筑史》网课测试题 含答案(答案) 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 第1卷 一.综合考核(共25题) 1.上海真如寺大殿是江南保存最好的宋代木结构建筑。() 参考答案:错误 2.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减柱”、“移柱”的做法最常见于() A.元代 B.明代 C.宋代 D.清代 参考答案:C 3.现存砖砌长城建造于() A.秦代 B.明代 C.唐代 D.宋代 参考答案:B 4.福建开元寺两座石塔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砖塔。()

参考答案:错误 5.我国建筑发展的特点是官式建筑时代特征明显,而民间建筑则地域性特征明显,而各种建筑类型空间构成同质化倾向显著,都有院落式布局的特点。() 参考答案:正确 6.中国古代佛塔类型有:楼阁式塔、单层塔、密檐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 参考答案:正确 7.须弥座是从波斯传入的,由佛座演变而来。() 参考答案:错误 8.《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根据《工程做法则例》编著的。() 参考答案:正确 9.“五山屏风墙”、“观音兜”是什么构件() A.院墙、围墙 B.高出屋面的山墙的造型 C.室内分隔墙 D.园林中的墙 参考答案:B 10.在汉朝,规定在皇帝登位()年开始营造皇陵 A.第四年

C.第二年 D.第三年 参考答案:C 11.秦朝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参考答案:错误 12.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在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 参考答案:错误 13.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菩萨道场 A.普贤菩萨 B.地藏菩萨 C.文殊菩萨 D.观音菩萨 参考答案:D 14.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 A.模数化 B.承重 C.装饰 D.材等 参考答案:B 15.我国的佛寺的组合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塔院式和以殿堂为主的佛寺的两大类型。() 参考答案:正确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教案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化过程; 2、为学生展示各个时期、各个朝代的建筑的独特风格和代表性建筑。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在独特的中国建筑中感受到中国建筑之美;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 一、导语设计: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中那些丰富优美的古建筑,同时用现代建筑同古代建筑做一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不同之处。 二、理解研讨: 1、古风时期 当代的考古新发现,使古代建筑萌芽的上限不断地前移,但是能够断定,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期,建筑的演变还没有走出“茅茨土阶”和拓朴空间的阶段。“倾宫瑶台”的景观描述或许只是后世的夸饰,“世室”、“重屋”的建筑制度或也并未形成典章。《周礼?考工记》才披露了中国古代建筑制度的根基是周代建立的,涉及都城、宫室、坛庙、市场、民居即营造技术等诸多方面,标志了“古风时期”的开始。但是事实上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周礼的建筑制度尽管在先秦时期也并未被完整地推行过。列国官方建筑制度的差异性远大于同一性,因而才会有秦始皇攻灭六国,“写放”其宫室于渭河之滨的故事。在楚辞、汉赋等历史文学作品中,也可看到当时地域建筑景观的影子。直到西汉初期,在“独尊儒术”的旗号下,周制才成为了士族文人和工官们所托古、考辨和演绎的正统营造制度,但与“克己复礼”的复古理想总是时近时远的。 秦朝的大一统,荟萃列国建筑精华于关中。而对建筑演进来说影响最大者,当首推统一度量衡,由于尺度的统一,必是建筑体系形成的先声。至汉武帝时,一方面尊周托古,并在建筑上加入了许多荒唐的谶纬做法;另一方面既延承秦制,又应时变通,终使汉代建筑在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上都对既往实行了整合和改进,也能够说是造就了后世“官式建筑”的雏形。汉帝国的建筑遗迹和文献记载中,已可见到中国木构建筑体系所具有的绝绝大部分特征,如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结构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屋顶式样;坛庙、陵寝制度;闾里、市肆,山水园林等,大都是在汉代出现的。因而以往学界多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成型于两汉,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汉代能够称之为华夏建筑的“古风盛期”。 2、殊源同流期 魏晋时又修正汉制,如宫城近于中轴线北侧,实行大朝“东西堂”制和“宫衙制”;棋盘状的道路和闾里;实行山陵制等,都影响了其后南北朝和隋唐的建筑制度。西晋的荀勖考辨典章,检核律尺,也是涉及营造制度的重要事件。魏晋至南北朝,动荡的社会、险恶的仕途及频仍的战乱,却给东汉传入的佛教建筑提供了传布的契机;心向禅境,清淡玄机和离俗遁世、寄情山水的文人价值观和精

历史课教案学习中国古代建筑

历史课教案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古代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个窗口。本教案旨在通过历史课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意义以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入部分 1. 目标:通过引入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了解。 2. 方法: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古代建筑是指历史悠久的中国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石材、瓦片等为主要材料”等。 二、发展部分 1. 目标:通过发展部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分类等方面。 2. 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中国古代建筑的分类和特点的研究与分析。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作品,如秦始皇陵、故宫等,以及其所体现的艺术风格。 三、拓展部分 1. 目标:通过拓展部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度思考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和意义。

2. 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充当不同的角色,例如建筑师、政府官员、艺术家等,与其他角色进行对话,讨论古代 建筑在社会经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四、总结部分 1. 目标:通过总结部分,总结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学习成果,培 养他们的归纳整理能力。 2. 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归纳 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影响因素、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知识点, 并将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五、拓展阅读 1. 延伸学习: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与中国古代建筑相关的书籍、资料,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艺术和文化内涵。 2. 阅读提示: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如《中国建筑史》、 《中国的建筑艺术》等,以及一些介绍具体建筑样式的著作,如《中 国古建筑与园林》、《中国古代建筑》等。 六、实践活动 1. 实地考察:计划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进行实地 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并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进 行讨论和分享。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及教案梳理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及教案梳理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探究课型)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课前导学】 一、课前阅读 怀念梁思成 梁思成,作为学者,是敢于为捍卫中国建筑空间文化尊严而冲锋陷阵的勇士。在北平解放前夕,他与夫人林徽因女士怀着对共产党领导的信任共同为即将攻打北京城的解放军标绘了重要文物建筑保护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片赤诚、废寝忘食地为新中国的北京城建设贡献着智慧。从北京的城市规划到北京新建筑的方案设计,从国徽的图案设计到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处处点染着梁思成先生的心血。 然而,梁先生在历史文化底蕴之上追求真正的现代建筑创新的学术观点却始终被误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们将对封建半封建、殖民地半殖民地制度的痛恨具体地发泄到了城市的古老建筑形态上,控诉前门牌楼是如何“夺去”劳动人民的宝贵生命、众人齐心协力拆毁“封建城墙”并希冀着借以敞开人民北京的胸怀去迎接美好新生活的未来。在这种民众情绪下的北京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将涤荡“封建制度”的城市空间形态作为追求进步与建设理想生活的行为标识。梁先生关于《北京——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的建议最终被当时的人们误读为对封建城市建筑形态的顽固。他成为舆论的焦点,成为人们批判的靶子,成为“落后文化”的活道具。 作为学者,梁先生在之后的北京城市社会变迁中逐渐沉默,他的泪在当时的社会热情中孤独地飘逝了。这是北京城市建设史上永远的痛。 二、作者连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教案(3)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语文课比起别的学科,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个性、灵性、悟性、创造性。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猜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建筑 中国的建筑即是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量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史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和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合作探究 一、讨论文章的题目 文章写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对“特征”一词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1.“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界定了地域。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2.“特征”概念的引入: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3.“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据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二、研读课文,分析以下文句的用法和作用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兄弟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明确:用比喻手法,将地区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体系关系比喻成兄弟同属一家的关系,有利于读者形象生动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够让大家接受这一种说法。这也为后面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的“可译性”埋了一个深刻的伏笔。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明确:建筑上的东西除非亲眼所见,否则是难以理解的,作者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墙壁的作用,特地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把墙壁比喻成我们日常所见的“帷幕”,这样一来,墙壁的作用也就随之而来了。 3.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