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第五章 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第五章 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一是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三是只有消灭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四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我国的民族平等的主要特点:一是权利的广泛性;二是权利的真实性;三是权利的彻底性;四是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五是权利的完整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联合奋斗,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各民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2、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实践
党在八十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一贯主张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团结。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平等等政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一是在我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二是在政治上、法律上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三是各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都享有平等权利;四是党和国家不仅对聚居的少数民族一贯坚持民族平等的政策,还作出一系列政策、法令和具体规定,以保障杂居、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民族平等政策的同时,也同时坚持民族团结政策。
3、坚持民族平等,维护和增强各民族大团结
坚持民族平等,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历史过程。当前进一步坚持民族平等,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度重视增强各民族经济上的平等权利;二是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三是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长期坚持民族平等与维护和增强各民族大团结是一致的。我们必须在各个领域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团结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不断维护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一是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经济基础;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三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各民族干部群众中广泛深

入地开展民族团结地教育;五是必须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上地人民内部矛盾;六是维护和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关键是加强党的团结和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七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地同民族分裂主义作斗争。
二、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1、“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基本理论,为我们党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同时“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是有其实践根据的:一是政治历史条件;二是政治现实条件;三是民族分布条件;四是各民族人口、经济、资源条件;五是语言文字条件。
2、“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新发展
“三个离不开”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理论:一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出发点的理论;二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核心的理论;三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实现途径的理论。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一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的理论;二是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前提条件的理论;三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内容的理论;四是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目的和核心的理论。
3、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一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的科学概括;二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三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坚持“两个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1、“两个共同”新论断的科学内涵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论断有着特定的科学内涵:一是“共同团结奋斗”。强调了各民族的一致性、同一性、统一性;二是“共同繁荣发展”的提法,强调了要在初步繁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阐明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致长远的富裕生活而不断开拓奋进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满足现状的奋斗精神。三是对“两个共同”要全

面理解。“两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民族的“共同”;是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之间的“共同”;是东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共同”。四是只有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兄弟民族共同团结起来,发奋图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增强;五是“两个共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必须牢牢把握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题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确立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因为:“两个共同”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针;是解决新世纪新阶段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3、坚持“两个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系统工程,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两个共同”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要注意的问题是:坚持“两个共同”要遵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坚持“两个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高处理民族问题的水平。
四、实践调查(家乡民族宗教信仰调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