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第三章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民族平等的原则

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

民族平等,使之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相互交往中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

平等,包括民族平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17、18实际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政治家提出来的。这个口号作为当时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一面旗帜,在反对封建主阶级的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在客观上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但是,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口号,又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当资产阶级实现了自己的阶级统治以后,马上就去压迫其他民族了。

无产阶级的民族平等是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是在对资产阶级平等口号加以本质改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民族平等的口号注入了真实的、彻底革命的内容,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民族平等的含义是:

第一,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有任何特权。从一个国家来说,要求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世界范围而言,要求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平等;民族无论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聚居和

散居一律平等。

第二、要求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即各民族在经挤、政治,文化、教育、语言文字等一切方面有平等权利;一方面,要求禁止任何民族享有特权:另一方面,要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并帮助其实现.·

第三、民族平等的前提是消灭阶级,首先是消灭剥削阶级。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民族压迫源于阶级压迫,消灭剥削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根本前提。民族之间的真正的平等,只有在消灭剥削阶级以后才能实现。正如列宁所说的“要求平等的真正意义只能是要求消灭阶级.”

第四、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落后民族得到发展,逐步达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为此,要求原先处于统治地位的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中实际形成的不平等。这充分表现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的纯洁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2、民族团结的原则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团结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夺取革命胜利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民族团结的含义是:

第一、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马克思主义认为,要使各民族真

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各民族中的资产阶级之间有着种种利害冲突,但却存在着相对牢固的联盟.其矛头,在国际上总是指向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在国内总是指向本国的无产阶级。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求得解放,就必须以“各民族的工人兄弟联盟来对抗各民族的资产阶级兄弟联盟。因此,各族人民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推翻压迫阶级的反动统治。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是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只有各民族无产阶级紧密联合和团结起来,才能促进各族人民的联合和团结。因此,马克思主义者把各民族无产阶级的联合看得高于一切。

第二、无产阶级同被压迫民族的团结。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跟各种各样的民族主义资产阶级不同,不但坚持各种民族和各种语言必须有最完全、最一贯、最彻底的平等,而且还坚持各个民族工人必须在各种统一的无产阶级组织中融合起来。列宁还从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出发,把民族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并且号召各国的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列宁指出:共产国际在民族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与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接近起来.因为只有这种接近,才能保证战胜资本主义。如果没有这一胜利,便不能消灭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现象。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只有团结一致,相互支援,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第三、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团结.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团结,这是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基本保证。在1840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我国各民族共同遭受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帝国主义和中国各族人民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中国,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族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实现了亲密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总结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经验,提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特别是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于部,要进一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亲密团结,互助合作.“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不仅是对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也是今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指导思想。

3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除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外,在社会主义时期,还要坚持共同繁荣的根本原则,这是个核心问题。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社会主义国家中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整个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民族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

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第二、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各民族的社会生产力迅速而高度的发展。这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物质基础.

第三、各民族共同繁荣要求先进民族大力帮助后进民族赶上自己的发展水平,这是先进民族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同时,要求后进民族树立自信、自强、和自胜心,在先进民族和国家的积极帮助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跻身于先进民族的行列。

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者的关系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和前提。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归宿。各民族只有通过团结互助,才能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逐步缩小以至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从而达到各民族完全的平等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依据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原则

第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根本体现和要求。每个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的先后,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因此,各民族不仅应该平等,而且应该在此基础上亲密团结,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繁荣。

第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是基于对民族发展规律的认识。民族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两个趋向:一个

是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运动的兴起,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另一个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民族壁垒的破坏,民族国家的建立,国际统一的形成。这两个趋向,对资本主义来说是不可克服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促进了各民族的接近或联合;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又引起了各民族的对立和分离。但是,这两个趋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一致的,具有同一性。每个被奴役的民族在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以后,正好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行平等、自愿的联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民族平等团结,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必将逐步实现共同繁荣。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考虑到这两个趋势,一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任何特权;二是坚持国际主义原则,要求各民族在国际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妄图保持民族壁垒,阻碍民族接近联合的民族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正是建立在对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第三、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因此,无产阶级既反对别的民族统治压迫自己的民族,也反对自己的民族去统治压迫其他民族。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团结互助的原则,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民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第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社会主义消灭了民族压迫制度及其

社会根源,确立了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这种关系的发展,必然呈现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严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就是这种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民族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它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决定了各民族共同繁荣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原则。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总原则。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坚持和贯彻这个总原则,而且从法律上加以保障,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还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正常措施。

第二节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一、民族观

1、民族观的概念

什么是民族观?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认识和根本看法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政策主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人,不仅包括自然人,还应当包括人们所组成的利益集团,如阶级、阶层、政党等。由此可见,不同的人、不同的利益集团可能会有不同的民族观。当民族观以阶级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民族观就会表现出明显的阶级性,特别是在阶级对立、阶级斗争比较严重或者激烈的社会或者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可见,民族观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民族的看

法,即人们对民族形成、发展、变化和消亡规律的认识和理沦;第二,对民族问题的看法,即人们对民族问题的产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论;第三,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

2、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

在当今世界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即无产阶级民族观和资产阶级民族观。

无产阶级民族观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处理问题的立场、根本纲领政策。无产阶级民族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一部分,是我们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和准绳。

资产阶级民族观,是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贯彻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的观点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一部分。

二、反对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

1、民族主义的概念

什么是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导师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是一种对自己民族的偏爱。民族主义是可以分为进步与反动的两种类型,但从本质上讲,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因而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逐步消亡。

但是,不同学者对民族主义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如,牟钟鉴认为:“所谓民族主义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怀有的深沉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体现,它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当

然它也会由于偏激而走向反面。”②乌小花、孙继为则把民族主义界定为:“民族主义就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统治阶级和民族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阶层的思想意志,借助于民族意识的社会化和政治化形式而形成的一种认识、处理民族问题的利己主义思想形态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为活动。”西方学者欧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政治原则,它坚持政治与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③;并断言,没有现代的国家政权,就没有民族主义问题。汉斯·科恩则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对民族政权的忠诚高于一切。这种心理状态是同生养他的土地、本地的传统以及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权威等等联系在一起的。哈维丁·凯却认为,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创造出来的东西,是现代国家政权在近代初期欧洲西部地区的特殊的环境下长期行使权力而产生的。

由此可见,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事实上,每一个学者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反映民族主义的本质或表现,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重要特征。我们认为,民族主义是—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人)源于对本民族利益、权利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等待遇与地位的关心以及出于对本民族尊严的维护而产生的一种集体意识和集体行为方式。民族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本民族利益的关心和维护,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和盲动性,但无明显的阶级性:民族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巨大的能量,或推动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或减缓、阻碍社会发展进程。

2、民族主义的表现

在世界范围内非理性的民族主义表现:

第一,大民族主义,也称为民族沙文主义,其特点是自视本民族是“大民族”、“优秀民族”,应居于支配地位,享有各种特权;歧视、排斥和压迫国内较小民族,侵略和掠夺国外其他民族。

第二、民族极端主义,其特点是与相邻或相关民族的关系视同水火,绝不相容妥协,主张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直到采取恐怖主义的手段。

第三,民族分裂主义,又称分离主义,其特点是从多民族国家或大民族体系中分离出来,追求独立建国。在当今世界,民族分裂主义运动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加拿大的魁北克问题、伊拉克的库尔德人问题、菲律宾的反政府武装问题、俄罗斯车臣问题、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与泰米尔人问题、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都是民族分裂主义的典型表现,有的地区甚至因为民族分裂活动十分猖獗而导致政局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民族分裂主义严重地威胁到主权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因此,在国际上,民族分裂主义活动遭到主权国家的普遍的反对。

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先后出现了三次民族主义运动的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解体,在东欧和南欧出现了一批新的“民族一国家”;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削弱和瓦解,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原殖民地再度

兴起了“民族主义”浪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殖民主义国家不得不接受现实而允许殖民地独立,随之在原来殖民地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创建了一大批新的独立国家,其中一些按照西欧“民族一国家”的框架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实体与政府机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以及苏联解体后在原苏联各个地区和一东欧国家(前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出现的民族主义分裂运动,而且其中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分裂运动至今仍然没有平息,如科索沃和马其顿的阿尔巴尼亚人、俄罗斯的车臣人等等。民族主义浪潮还将继续影响世界政治局势。

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待国内民族主义的基本政策:

民族主父在中国主要表现形式有三个方面:

I.大汉族主义

大汉族主义是大民族主义在中国的集1中表现,它是—·种歧视、排斥、压迫较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在历史上主要表现为,歧视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限制和剥夺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践踏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禁止少数民族使用白己的语言文字,强迫少数民族改变服饰,实行强迫同化;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压迫和剥削少数民族,直至武装镇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废除丁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制度,实行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摹本上克服了大汉族主义,但其影响仍然是阻碍各民族闭结的消极因素。现阶段大汉族主义则表现为部分汉族干部群

众不尊重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侵犯少数民族的利益;不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歧视、排斥少数民族于部;不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等等,这是一种必须解决的人民内部矛盾。

2.地方民族主义

地方民族主义亦称“狭隘民族主义”,是一种以孤立、保守、排外为特征的民族主义。它往往表现为忽视民族团结在祖国统一大家庭中的地位,只看到本民族暂时的、局部的利益,惧怕先进事物,维护本民族中某些落后消极的东西,阻碍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仍然存在,这种不利于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因素,必须坚决克服。同时,我们也应当把少数民族的民族感情、民族习俗、民族文化与地方民族主义思想严格区别开来。

3爱国主义层面下的民族主义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知道,民族主义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大汉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是属于消极的类型,那么,什么样的民族主义是有积极意义的呢,本书认为,那就是表现于爱国土义层面上的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掀起的抵御四方列强的侵略、反对奴役的救国救亡运动和革命意识,就是表现于爱国主义层面上的民族主义的典型代表。在现阶段,则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打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以及中华民族争取国家最终统一和社会各阶层自发或自觉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利益的言论与行为之中。近年来,日本政府一方面否认

历史、积极支持修改历史教科书并正式使用篡改历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政府高官一再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神位的靖国神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治大国的地位、干预国际事务、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最终导致了2005年的包括中国人民、海外华人、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反对和大规模抗议活动。本书认为.这也是基于对本民族的利益和尊严的维护而表现于爱国主义层面上的民族主义。

中国共产党对待国内民族主义的基本政策:

1.反对大汉族主义

大汉族主义在中同是有历史根源的。从历史[看,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的时间特别长,而且主要是汉族统治阶级占统治地位,封建意识浓厚,缺乏民主传统,缺乏民族平等思想,加之历代统治者曾经在各民族中间制造种种隔阂,欺负少数民族,这种影响在劳动人们中间是不容易消除的。大汉族主义目前的表现主要有:以先进民族自居,忽视少数民族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自以为是,包办代替,不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特点,甚至否认族差别,搞一刀切;不尊重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甚至出现歧视和侮辱的现象;漠视少数民族人民的困苦,甚至侵犯少数民族的利益,等等。在中国,反对消极的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

2.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地方民族主义在中国也有其历史根源。在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

阶级一方面对其统治范围内的各民族人民进行剥削、压迫,另—方面打着“民族”的旗帜,对中央王朝进行抵制,各占地盘,各自为政。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巩固他们对本地区民族人们的统治。因此,地方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具有保守、排外、分散等特点。

在民族革命和社会改造中,地方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反对废除或改革本民族中的剥削制度,以及一切落后的、不利于民族繁荣、发展的东西,甚至反对共产兰的领导,分裂祖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又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本民族特殊情况,只看到本民族局部的、暂时的利益,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同本民利益的一致性,不乐意学习和接受其他民族的有益的经验和帮助;对外来的干部表示不欢迎,甚至有排挤的情绪;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常常耿耿于怀。

3.积极培育和引导表现于爱国主义层面上的民族主义

在中国,大汉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危害性,而表现于爱国主义层面上的民族主义则总体上是有益的,但是这种民族主义作为一种集体的意识形态集体行为,具有巨大的能量,必然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具有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和盲动性,如果不正确引导,则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待表现爱国主义层面上的民族主义,必须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积极培育,如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加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加强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认同教育、积极培育民族自立与创新精神、大力倡导和宣传国家统一,积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是积极引导,表现于爱国主义层面上的民族主义作为民族主义的一种,具有天

生的利己主义和盲动主义倾向,运用得好,则会对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运用得不好,则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严重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和与相关国家的邦交关系,故我们认为,要积极引导爱国主义层面上的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作用的发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

1.一致性

第一,国家的统一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和捍卫的。

第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是各民族人民共同推进的。

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进行的。

第四,维护国家的主权,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和根本愿望。

2.区别性

第一,国家利益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和高层次性利益特征

第二,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则具有局部性,非根本性和低层次性的利益特征;

第三,国家利益的关系实质上是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关系,是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是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非根本利益的关系.

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7.1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内江六中曾玉梅 一、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当前还存在着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这警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依据教材内容,需要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掌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明确“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达到情感的升华。本课对掌握我国的现实民族状况和维护民族团结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已有历史的和地理知识的学习对民族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他们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学习,同学之间了解加深,具备一定协作能力,初步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接触少数民族同胞的机会较少,对于民族问题的认识和关心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多地运用实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 2、掌握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 3、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设置的“活动元”教学中,通过学生分析与探究、教师点拨,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基本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珍惜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 (二)教学难点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六、教学实施过程

(一)教学评价 1、优点: (1)较好地体现了问题教学法和“活动元”教学法的理念。 以问题探究式展开课堂内容,并以各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深刻地贯彻了问题式教学法,问题由小到大,一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各个问题设置、学生探究活动都围绕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这个重难点展开,体现“活动元”教学;并且问题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高考中给少数民族加分录取的政策为何体现民族平等原则、昆明暴恐案的危害性分析让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等问题,学生参与度极高,由学生思考、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自然地生成结论。 (2)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本课的重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难点是处理三大原则的关系,为突出本课重难点,设置了三个“活动元”和多个对位练习,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教师的引导性,

第七课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厉庄高级中学政治学案(编号:17) 第七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主备人:审核人:高二备课组 班级姓名小组 【一】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三者关系 2、能力目标:能运用典型事例说明我国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二】导学菜单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①含义: ②原因: (2)民族团结 ①含义: ②意义: (3)各民族共同繁荣 4、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当前应当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困惑扫描 【四】感悟平台 【五】建立网络

【六】过关窗口 1. (B级)中共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对民族和宗教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内蒙古全区出版各类蒙古文图书近千种约200万册,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格萨尔王史诗”、“藏医药”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工作的文化成就表明我国坚持了民族: ①平等原则②友好原则③互助原则④共同繁荣原则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B级)“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歌词的寓意是 ①我国的民族差别已不存在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日益巩固④我国各民族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3.(C级)2009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下列关于民族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 ②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手段 ③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保证 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地区高度自治的前提条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A级)近年来,在国家的财政支持和东部地区的帮助下西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使得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局面空前巩固。这说明A.没有国家的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就不会有任何发展 B.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C.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国家的援助 D.加强民族团结,就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5.(B级)200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回顾50年的历史,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东部地区的帮助支持下,宁夏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说明 ①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团结的根本前提 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十分珍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应 ①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④汉化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材料一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都有一名代表。在西藏,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人口不足三千人,也拥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 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1994-2001年,15个对口支援省和中央各部委无偿援建西部地区716个项目,资金投入31、6亿元人民币,除中央政府投资外,“十五”时期,全国各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白皮书 ——节选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民族的世界。当今世界,约有3000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由多民族组成。 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族政策体系。 符合国情的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开创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化。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中国共有民族56个,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1

二、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实行民族平等是中国的宪法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在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一,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没有民族团结,必然是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其二,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其三,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只 2

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

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

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

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 内容摘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整个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民族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必 然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进程 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确保 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关键词共同繁荣民族复兴小康社会民族团结长治久安 正文 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整个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民族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进程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就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本世纪头2

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然要求。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全国的现代化。因此,没有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全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同时我国的经济格局也决定了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优势,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所在。如果民族地区的经济长期落后,发达地区和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制约而缺乏后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目标将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要求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发展各少数民族的经济,促进其共同繁荣发展,丰富群众生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建立在丰厚牢固的物质基础之上,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就会真心实意地拥护共产

高二政治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优秀教案范文3篇

高二政治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优秀教案 范文3篇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

概况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民族都摆脱了民族压迫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充分发展的阶段,在发展中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观念都融入整个社会,共同性大大增多,成为一种自然历史趋势。但各民族的特点将长期保持与存在,只有在阶级、国家消亡之后,才能逐步实现自然的民族融合。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 (一)关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西方的说法大多受宗教影响,认为是上帝制造和安排的。与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长期深入美洲印第安人中,对其历史、社会、部落组织、婚姻、习俗等进行科学的考察,写出了多部著作,其中《古代社会》具有突出的科学价值。马克思非常重视这部著作,认真阅读并写了详细摘要。恩格斯在马克思研究基础上,根据摩尔根书中提供的详实材料,写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研究了古代氏族社会与民族和私有制、阶级、国家起源的规律。这部著作贯穿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规律研究的科学领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日益增多,掠夺财富和奴隶的战争不断扩大。为了加强实力,亲属部落或邻近部落结成地域联盟,对立的阶级与国家逐步形成。在这一长期过程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逐步发展成以地缘关系结合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产生了,这就是“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 民族不同于种族。种族也称人种,是由人的体肢形态上的某些共同的遗传特征为标志,属于生物学范畴。一个种族可以包括很多不同的民族。民族也不同于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代表国家的是统治机构。 民族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几种社会形态的变革,也从古代民族发展为现代民族。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民族压迫造成的强制同化,或者多种因素形成的自然同化,使得一些民族消失了,或者由一个或几个民族中分化出来一部分人,长期生活在一起而逐步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社会主义制度为各民族全面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与环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属于各民族共同的因素越来越多,但是各民族的特点与文化、观念等会长期保持和发展下去。这是一个符合民族发展规律的自然发展过程。

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第三章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民族平等的原则 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 民族平等,使之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相互交往中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 平等,包括民族平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17、18实际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政治家提出来的。这个口号作为当时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一面旗帜,在反对封建主阶级的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在客观上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但是,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口号,又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当资产阶级实现了自己的阶级统治以后,马上就去压迫其他民族了。 无产阶级的民族平等是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是在对资产阶级平等口号加以本质改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民族平等的口号注入了真实的、彻底革命的内容,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民族平等的含义是: 第一,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有任何特权。从一个国家来说,要求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世界范围而言,要求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平等;民族无论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聚居和

散居一律平等。 第二、要求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即各民族在经挤、政治,文化、教育、语言文字等一切方面有平等权利;一方面,要求禁止任何民族享有特权:另一方面,要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并帮助其实现.· 第三、民族平等的前提是消灭阶级,首先是消灭剥削阶级。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民族压迫源于阶级压迫,消灭剥削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根本前提。民族之间的真正的平等,只有在消灭剥削阶级以后才能实现。正如列宁所说的“要求平等的真正意义只能是要求消灭阶级.” 第四、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落后民族得到发展,逐步达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为此,要求原先处于统治地位的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中实际形成的不平等。这充分表现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的纯洁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2、民族团结的原则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团结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夺取革命胜利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民族团结的含义是: 第一、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马克思主义认为,要使各民族真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思想政治必修②政治生活模块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一框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本框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民族领域的体现,是学习民族问题的起点,对学习下一框民族制度有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民族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另外,本课涉及一些学生已学过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这些都为本框学习准备了知识基础。但这这些知识都是比较浅显,不能形成一定的体系,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再展示一些图片,播放相关录像等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深入学习本课。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明确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明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这三项基本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唯物辨证的思维来观察问题,认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要懂得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和睦相处,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树立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繁荣富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表现结果

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表现结果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上级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和计划、进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帮助和支持.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利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建设.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新时期搞好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空的。民族地区只有发展才能稳定,才能安定团结。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

一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不是由它最长的板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最短的一块板。木桶原理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共同进步才能带动整体进步,这和民族繁荣是一个道理,各民族只有共同繁荣才能使整个中华民族繁荣富强起来,因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谈起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历史,曾经那个在人生囧途时吃了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就满足得似神仙的乞丐,开创了明朝,也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的领导者,朱元璋,他是怎样做到让本已因战乱而颓废的国度再度苏醒?有一点,我们不能忘记,朱元璋收复疆土的最后一战是与陈友谅交锋,陈友谅何其精明,但还是输了,是朱元璋比他精明?是朱元璋比他实力强?要知道,当时的陈友谅大军最擅长的就是水战,而恰恰就是那场水战让陈友谅元气大伤!这还要说是朱元璋的军事头脑救了他,也帮了他,到他后来统治国家,这种高瞻远瞩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朱元璋赶走蒙古人以后,废除了四等人的种族隔离制度和种族歧视制度,恢复了中国人当家作主的地位,而对待那些没有逃走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朱元璋也一视同仁,不歧视他们。那些留在中国的“色目人”,也就是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人,称为现在回族的祖先,中国得以和谐。就是他的这种思想让当时的明朝渐渐发展起来并到后来繁荣一时。这说明了什么?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使国家兴旺起来。 从历史上看,国家的发展与停滞,王朝的兴衰与消亡,大都与民族问题有关。从国际上看,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明显上升,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趋于活跃,无论是苏联解体、前南地区冲突和中东问题,都是因为民族问题处理不当,才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凋弊,人民遭殃,教训极为深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也是历史早就决定了的,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缘关系,所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应该作为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

民族团结六个相互的内容

民族团结六个相互的内容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合作、理解、包容和和谐相处的社会现象。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而民族团结的建立需要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尊重及共同发展。 民族团结的六个相互内容如下: 1.相互尊重: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信仰,相互尊重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各民族应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不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去衡量其他民族的价值和贡献。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不进行歧视和排斥。 2.相互理解:民族团结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各民族要积极学习、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消除误解和偏见。通过开展文化交流、交流活动等方式,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3.相互包容: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彼此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整体。在民族团结中,要相互包容不同民族的差异,不把差

异作为隔阂和矛盾的源泉。只有通过相互包容,各民族才能和谐共处,不断形成社会共识和共同进步的力量。 4.相互支持:互相支持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现共同 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和挑战。各民族 之间要保持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5.相互合作:民族团结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合作。各民族应该加 强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之间 的交流。通过相互合作,各民族可以互利共赢,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6.相互发展:民族团结的最终目标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在实现国 家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民族平等发展。通过扶持民族经济、教育、文 化等方面的发展,确保各民族都能够享受到平等机会和发展的红利。 总而言之,民族团结是一个多元社会中不同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 基石。实现民族团结需要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 互支持、相互合作和相互发展。只有通过这六个相互的内容,各民族 之间才能建立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良好关系,实现国家的稳定和 繁荣。

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

第13课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 教学目标 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掌握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教学重点 1.民族政策 2.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学难点 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歌曲内容反映了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一课来了解。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师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在中国,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地区也有少数民族聚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

往、流动而形成的。汉族遍布全国,但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边疆地区和高原地区。其中云南、贵州、广西和新疆是中国著名的多民族省区,云南更是我国民族数最多的省区。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针对中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板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讲解]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要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最能体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地位? [学生回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怎样的政策? [教师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州、县三级。 [教师提问]根据你们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我国有哪几个自治区?[学生回答]我国有五个自治区,它们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x藏自治区。 [教师引导]在了解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内容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板书]二、新型民族关系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如:(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即在内蒙古、x疆、宁夏等民族地区安排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了包头至兰州、兰州至西宁、兰州

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理论观点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且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它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和其它地区的繁荣发展(但当前重点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自身族体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的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既是指目标上个民族都得到繁荣发展,也是指过程上各个民族应通过互帮互助达到繁荣。总之,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的最高目标,坚持这一立场,实现这个目标,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使用和光荣职责。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平等团结为各民族共同繁荣确立了前提。中华民族是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合则兴,分则衰。如果各个民族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就会使有的民族较快的发展,长期处于先进的地位,有的民族发展较慢或停滞不前,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如果民族之间不团结,不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帮助,那么各个民族的发展都会受到阻碍。只有实行民族平等和加强民族

团结后,才能使各个民族都得到发展繁荣。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真正实现了平等,奠定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他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可能,而且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新中国民族政策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制定的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全面考虑了我国56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存在多样笥和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因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我国的民族政策内容丰富,但无论是政策原则还是政策措施,共同指向的目标都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这一重要原则已载入宪法,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如果一些民族经济文化发达,生活水平较高,而另一些民族经济文化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并且长期不改变,就不利于民族团结,难以巩固和发展政治上的平等。“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民族矛盾、区域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因此,处

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

《政治生活》核心知识提示 1、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表现:1)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2)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3)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1)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①在我国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②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④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2)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①要权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②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为什么?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2)怎样做?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4、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制度 5、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意义: (1)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2)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6、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如何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 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修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7、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各个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的最高目标,坚持这一立场,实现这个目标,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使用和光荣职责。 一、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发展时期,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判断和理论观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的 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社会现象,有一个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民族要充分发展之后才会消亡,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经过两便,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共同体会议主席团客观事物而不复存在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是要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在长期交往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逐渐消失,最终所有人类融合成为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整体的历史过程。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只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成熟后,才能走向消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民族远未充分发展。民族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时期不是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时期。民族作为客观存在,其发展也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时期,这个过程表现为民族的繁荣发展。

为实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相联系的目标,也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但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鸸需要有一个艰巨的过程。 (二)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 民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社会的发展最终决定民族的发展。 民族从产生到发展、消亡的总的一般的过程,是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循序渐进过程相适应的。因此,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表现为两个平行的过程,后者受前者制约,某个民族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社会总体发展限度。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民族的发展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时期,由于废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社会主义会议作为一簬崭新的人类文明,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体趋向。因此,随着社会主义时期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将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民族在社会主义时期从相对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程,外现为民族的繁荣发展。 (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不会性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国情爱我中华1.2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第二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国情爱我中华1.2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第二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教案粤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国情爱我中华1.2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第二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教案粤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国情爱我中华1.2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第二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教案粤教版的全部内容。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教材分析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关于民族问题学生通过历史的和地理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同学们有对民族关系有一定了解.这些了解只是初步的了解,对于怎样处理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政策,以及一些民族问题学生还不能很好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懂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评价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使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专题 一、背景: ●民族区域自治简史 1947年5月1日,我国成立了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召开了有多个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共同纲领》)解放后,我国又先后建立了4个省级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达到44个。1954年宪法以将其制度纳入其中,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经验: 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改革开放,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速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建设团结、繁荣的民族自治地方,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 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西藏自治区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十项指标全面向好 《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要求,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建设,大力培养科技推广人才,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适用技术,是西部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关键。根据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适用技术的途径主要有4条:推广已有的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引进适用技术和开发适用技术。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优先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快完成边境一线地区危旧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优先在边境县、民族地区贫困县试点。加大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力度。 加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教育。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扶贫少数民族扶贫工作会议 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特殊成因、特殊困难和特殊表现,要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特别要提高各项措施的针对性。通过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实施教育扶贫;产业化扶贫要重点扶持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引导东部企业到民族地区创业;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结合等措施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