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

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

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篇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

(四)用相同的方法画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导语、主体、结语及新闻的六要素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

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

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篇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情感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因此要先把新闻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清楚,然后理论和文章相结合,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消息。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那第1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

(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朗读新闻,把握结构

(一)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导语)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主体)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结语)

(二)新闻的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三)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

(四)新闻的要素

1、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2、分析新闻的六要素。

这是一篇动态消息,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个要素。

时间:二十一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敌我双方。

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五)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字斟句酌,体会新闻的特点。

1、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以后再写新闻发表,不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二)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的防线崩溃。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拓展延伸。

1、介绍作者: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2、欣赏名句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几句话: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走进新闻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第一则新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气势,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

概。

2、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1)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3、朗读第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2)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3)三路大军为何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本文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有何作用?

这处议论透彻、精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三、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甲: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乙: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

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乙句的语言更加准确恰当。

2、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语言色彩恰当。

3、比较阅读甲、乙两句感情色彩的不同。

甲: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甲句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所以,乙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

四、进入演播厅,角色体验

如果你来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的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如何处理?

全文的朗读基调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

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学习了本文,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为了培养学生提高阅读新闻的质量和速度,教师准备报纸,先让学生相互提问,辨别任意一则新闻标题中的正标、副标和引标;辨别导语、主体与电头;辨别新闻的六要素。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 文原文及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

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教案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

(名师整理)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 2

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3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消息的结构是标题、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 (屏显)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学生再读) 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

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 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 (屏显)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 (屏显) 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的三大特点 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当一回编辑 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预设: 两则消息具备新闻的六要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何人: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如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__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消息二则》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消息二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作用的战役。这一历史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取得的。由毛泽东主席撰写的这两则消息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新闻的知识 1. 什么是新闻 ?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2.新闻的特征 a)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b) 报道迅速及时。 c) 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 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新闻的五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 ——何人,What ——何事,经过Why ——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4.消息的结构 A. 标题 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B.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 教案 人数 中路军(安庆—芜湖)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三十 万 三十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 五万 三分 之二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 五万 大部 3.从新闻要素把握文章内容。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深层探究 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于二十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二十一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写。次写西路,详写。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战略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已经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毫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1)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宽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名师整理)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消息(新闻)的文体特点,理清消息(新闻)的结构组成; 2.能力目标:体会消息(新闻)的结构魅力、语言魅力、情感魅力; 3.情感目标:感受毛泽东主席热烈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消息(新闻)的结构魅力、语言魅力、情感魅力。 难点:通过对毛主席个人魅力的挖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新课导入 1.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 1

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 【播放录音】 2.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领袖、军事统帅。而且极具文化文学素养和成就。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撰写的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化、历史、文艺理论、诗词、书法等多种门类。主要作品收集在《毛泽东选集》(四卷本)中。在革命战争年代,身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统帅的毛泽东经常以中共中央发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言人、新华社评论员、新华社记者的名义发 2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 畏精神。 4.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一、教材分析: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晚开始,6月2日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 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 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 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 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 奋!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 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 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 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 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 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学习本篇新闻的关键: 1.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 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

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篇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八年级 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 设计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消息二则》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二则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在参加渡江战役时,毛主席亲自撰写的新闻稿。它真实地再现了我军渡江的盛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两则消息语言凝炼、行文精粹、气势豪迈,是学习消息的好范本。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基本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同时,在七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语言、赏析语言、写批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把握消息的内容、结构。 2.学习新闻语言准确精练、及时、真实的特点。 3.初步养成阅读消息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 教学重点: 1.会分析消息的结构,理清消息的六要素。 2.体会消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 教学难点: 1.把握消息的内容、结构。 2.品读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教学方法: 朗读法积累法批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要具备几个要素,被称为“五个W加一个H",即新闻的六要素。你知道是什么吗? 二、速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1、了解五个W加一个H:

Where (何地) Who (何人)What (何事) Why (何故)How(如何) 2、梳理新闻的六要素: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单元提示和旁批圈画答案。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 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如何:一方面是人民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渡过长江; 何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如何: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香港诸城进击中。 三、比读课文,感受消息的时效性、真实性 1、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人民解放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 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 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2. 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一、教材分析: 渡江战役1949 年 4 月20 日晚开始, 6 月2 日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

动振奋!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学习本篇新闻的关键: 1. 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2. 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3. 语言探究: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二、课标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新闻。本单元是新闻单元。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新闻作品,新闻内容,把我新 ;了解闻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 闻本身的发展。《课标》要求只需初步了解新闻文体,学会读新闻,体会课文洋溢的胜利激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如果你的面前同时摆着今天的新闻早报和一 本小说,你首选看什么? 小说似乎比新闻更好看。但其实,如果你善于读新闻,你会发现其实新闻也很好看呢。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要 教大家如何读出新闻的独特的味道出来。今天这则新闻与长江有关,请看大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最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最新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最新,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最新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

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初二上册课文1《消息二则》教案

1消息二则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消息)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关于新闻的文体常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最先看到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学习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2)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3.文体知识。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加一个H)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有时省略。(6)消息通常所用的格式是“倒金字塔结构”,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1 消息二则 【教材分析】 《消息二则》是统编教材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二则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在参加渡江战役时,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稿。它真实地再现了我军渡江的情况,集中表现了我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两则消息行文精粹、言简意赅、气势豪迈,是学习消息这种文体的典范。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独立自主阅读消息的能力。 2.理清二则消息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简洁以及富有的感情色彩。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勇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背景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边读边悟 (1)新闻消息的含义和特点。它的结构五部分和六要素分别是什么? (2)在阅读消息的过程中,从它的结构五部分和六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军是详写?哪路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这两则消息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5)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一)齐读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说说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什么事?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明确: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的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关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不过,这篇课文不是诗歌,而是属于一种新的文体,就是消息。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积累生字词: 锐不可当()要塞()溃退()摧枯拉朽()荻港()阻遏()2.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依托情境活动,从新闻六要素、结构和特点方面熟知文本。 3、通过揣摩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把握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和立场。 【教学重点】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依托情境活动,从新闻六要素、结构和特点方面熟知文本。 【教学难点】 通过揣摩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把握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和立场。 【教学资源】 PPT、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校新闻社于近期发布了一条纳新消息:请有意向加入新闻社的同学前往学生活动中心进行面试。 面试流程为根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则新闻作品进行相关问题的考核,考核内容为新闻四维能力测试: 1、新闻素养——新闻知识我知道 2、审稿能力——新闻稿件我来审 3、点评水准——新闻内容我讲解 4、播报技巧——新闻消息我会播 考核形式:个人问答和小组合作 通过面试考核即可成为新闻社实习生。接下来,请各位选手以最昂扬、最自信的姿态做好准备,期待各位的精彩表现! 二、新闻素养——新闻知识我知道 第一环节的面试主要考察同学们的新闻素养,即对新闻知识了解的程度,该环节为个人问答。 请默读课本第2页和第17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①新闻是什么? ②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哪些? ③新闻的“六要素”“五结构”“三特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 ①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经传播者选择,借助各种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主备教师:审核: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消息二则》是八上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4月22日撰写的两则消息。 统编教材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此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 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建构属于自己的、有机的知识结构,获取较多的直接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 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此单元的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时候并没有接触新闻,甚至也没有积累新闻的知识,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初步积累了新闻文体常识,了解到相关新闻体裁。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等关键要素,还要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比如消息的结构、语言及情感上的独特。学习上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因为生活中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而且本单元的课文都有旁批,所以通过自读、小组合作及教师指导,完成课文阅读的难度并不太大。“活动·探究”单元的阅读活动,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速读、跳读为主要阅读方法为辅。课前要让学生了解并积累有关新闻的知识,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课中: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5分钟同学们,随着社会的 变迁和时代的向前发 展,我们的生活也越 来越丰富多彩,在现 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 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 界的风云变幻、国家 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 的街头巷议呢? 学生观看图片,请同学说说自己平时都 是从哪些途径获取新闻的,两三人即可。 以图片的形 式,引入课文, 吸引了学生的 兴趣。 文本研读30分钟1.指导学生了解新 闻题材,积累有关 新闻的知识 2.介绍写作背景 学生明确以下知识点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 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 一种文体。 新闻的分类:从广义上说,新闻包括消息、 通讯、新闻特写、报告文学等。从狭义上 来讲,新闻专指消息。 什么是消息?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 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 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即反映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存在 的,不能虚构。 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准确性:即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必须 与事实相符合。 简洁性: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结构”)五部 分 1,让学生梳 理新闻的相关 知识点,构建 新闻阅读路 径。 2,了解 时代背景,拉 近与文本之间 的距离。 教师指引学生 结合旁批完成思 考: 1.找到消息的标题、 导语、主体和结语。 并说说导语在文中的 特点及作用。 2.请找出这则消息 的六要素 学生阅读文本,结合旁批,寻找消息的标 题、导语主体和结语,找到六要素,并进 行作答。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事件原因: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 役 事件经过:我军英勇善战,敌军纷纷溃退 事件结果:三十万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 把握整体架 构,理解内容。

部编本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案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情感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因此要先把新闻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清楚,然后理论和文章相结合,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3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消息。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那第1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明确学习目标

二、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 (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课《消息二则》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课《消息二则》精品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消息相关知识。认识消息体裁的特点。了解消息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消息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讨论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 图片展示渡江战役图片渡江战役示意图 二、预习展示 根据你的课外预习,说说你了解的消息的有关常识: 1.定义 2.种类 3.特点 4.要素 5.结构 三、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消息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消息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消息的有关知识: (一)消息的概念: 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二)消息的三个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三)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有五部分: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2、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4、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