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其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学必记的三句话:

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慢、方向改变)

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变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F):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 N; 2 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大约是 1N。

6.力的表示法有 2 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

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线一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 口诀为:

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

五在末端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边。

注:

①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可以这样记: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图示详细;

②在同一个图中,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作用点一定在受力物体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少 2 个格,且是格的整数倍。

8. 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或依据:

①物体间是否直接;

②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弹力的大小:

F=k x

其中 F:弹力;

k:劲度系数,和物体本身有关;

x:形变量,即形变后的长度也原长的差。

即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0.弹力的方向:

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 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为:

①看(量程)

②认(分度值和单位)

③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

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

⑤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

⑥记(+单位)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12. 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大小 G=m g 其中 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 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 [ 而非垂直向下(垂直于受力面) ]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3.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

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

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14. 摩擦力 (f) :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摩擦力分为静摩擦与动摩擦,其中动摩擦又分为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

(3)f 滑= μN。

其中

f滑:滑动摩擦力;

μ:摩擦系数,与物体本身的粗糙程度有关;

N:压力(固体在水平面上,压力 =重力)

(4)滚动摩擦力的大小也与物体的粗糙程度和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同一直线上的外力的大小。

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

⑴确定研究物体

⑵找参照物(施力物体)

⑶假设 f 不存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

⑷ f 与假定的运动情况相反。

15. 摩擦力的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16.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17. 合力的大小与分力之间的夹角有关。夹角越大,合力越小;夹角越小,合力越大。

故力的方向相反( 180°)时合力最小,为两个分力之差,合力的方向和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力的方向相同( 0°)时合力最大,为两个分力之和,合力的方向和任何一个力的方向相同。

18.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2) 因为不受力不存在,所以在实际中即为 F 合=0,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 牛一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9.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注:

(1)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 m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

无关。

(3)惯性不是力,所以不能说惯性力,受到惯性作用,在惯性的作用下。应该说由于惯性或者具有惯性。

20. 惯性现象的解释步骤:

(1)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

(2)在外力的作用下哪一部分改变了运动状态;

(3)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最后出现什么现象。

21. 平衡状态: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2. 二力平衡:

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22.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一对相互作用力:异体、共线、等大、反向;一对平衡力:共体、共线、等大、反向关键是受力物体是不是同一个物体

23.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大小:固体放在水平面上, F 压=G

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且指向受压物体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画力的示意图时要注意)

下图为重为 G的物体在接触面上静止不动时所指出的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25.压强(P):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表示的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单位是帕斯卡(Pa),还有百帕(h Pa)、千帕(K Pa)、兆帕(M Pa)。

定义式: P= F 压/S 受(P:压强(Pa)F压:压力 (N); S 受:受力面积(m2)

1 Pa=1 N/ m2这种由定义引出来的公式叫比值定义法;以前还有速度、密度都是这样引出来的。

注: S 指受力面积≠表面积≠接触面积

26. 帕斯卡是个很小的单位,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 104Pa 。

一颗西瓜籽平放在手上,大约为 20Pa;物理意义是 1 平方米的面

积上受到的压力为 20N。

27.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 F 压→, S 受↓可↑ P

②S 受→, F 压↑可↑ P

③同时↑ F 压、↑ S 受可↑ P。

同理,反过来可以减小压强。

28.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液体具有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9.液体压强:

p (Pa) P= ρ液 g h (ρ液:液体的密度 (kg/m 3) ;

h :深度 (m) 【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30. 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1. 计算压力和压强的一般方法:

①固体:先算压力,再由 P= F 压/S 受计算压强(固体放在水平面上,F压=G)

②液体:先由 P=ρ液 g h 计算压强,再由 F 压=P× S 受计算压力。

32. 特殊情况:

①P=ρ固 g h 也适用于固体,但要求固体放在水平面上,并且上下一样粗。

②F压=G也适用于液体,但要求液体放在水平面上,并且上下一样粗。

33. 液体压力和压强的特点

35. 连通器的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如锅炉水位计。

36.帕斯卡原理: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想各个方向传递。如汽车液压千斤顶、汽车液压刹车系统、铲车都是液压技术的应用。

(适用于静止的液体和温度、体积不发生变化的静止气体)液压技术能在无噪音的情况下把力放大,其放大的倍数由活塞面积的倍数决定。公式为F1/S 1=F2/S 2,即 F2= S2/S 1 × F 1

37.固体(能大小不变地)传递压力,液体(能大小不变地)传递压强,所以计算时固体先计算压力,液体先计算压强

38. 大气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 p0 表示。

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是有区别的,大气压指直接和空气相连的气体压强,也就是空气压强,而气压指一部分的气体压强;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9. 两个重要的实验:

①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的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托里拆利实验:不但证明的大气压强的存在,还精确的测出了大气压值:760mm汞柱高,即P0=ρ液g h =1.01 ×105Pa(1 标准大气压下≈1.0x105Pa)

40. 大气压的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41.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流体。

42. 伯努利原理: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体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空气对飞机机翼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飞机升力产生的过程:机翼形状上下表面不对称 ( 上凸 ) ,使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因此在机翼上下表面形成了压强差,从而形成压力差,这样就形成了升力。

43. 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44.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5.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液体(气体)具有重力

46.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即 F浮 = G排=ρ液 V 排 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48. 浮力的生活应用:

①轮船:利用制成空心来增大排开水的体积来增大浮力实现漂浮的;

②潜水艇:利用水舱充、放水来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③热气球、汽艇:利用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质量来改变自身的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实现升降的。

49. 计算浮力方法 :

①(二次)称重法: F 浮= G 物-F 拉(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 。

②压力差法: F 浮= F 向上- F 向下(利用压力求浮力)

③F 浮=G 排或 F 浮=ρ液 V 排 g(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④平衡法, F 浮=G物 ( 漂浮或者悬浮时求浮力; )

50.浮力计算方法总结:第 1、 2 种方法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适用,所以一般计算浮力只有第 3、4 种方法,而第 3、 4 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第 3 种方法只适用于漂浮和悬浮,第 4 种方法任何时候都适用。

一般计算过程如下:

(1)由ρ液与ρ物的关系判断物体所在的状态,如果漂浮或者悬浮的话首选第 3 个公式,第 3 个公式解答不出来再选择第 4 个公式。

(2)如果有“浸没”两个字首先想到的就是 V 排=V 物

51. 功(W):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 S 单位:1J=1N · m

即影响做功的两个因素为: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如果有一项为0,(乘积都为0)做功都为0。

52.三种情况不做功:

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没动(无 S);

②利用惯性运动的不做功(无 F)

③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的不做功。(无 S)

53.功率(P):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 定义式 )P=W/t 推导式P=F ·V。单位:瓦(特),符号 W 还有千瓦( KW)和兆瓦(MW) 1 MW=103KW=106W 1 马力 =735W功率大小的比较和速度大小的比较类似。

54. 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既有能量。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 J。

理解:

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56.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

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

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57.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动能

58.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然后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其中减小的一种形式的能必定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一个物体的动能的减少往往伴随这它的势能的增加)

59.杠杆 : 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60.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 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 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 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1 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2 表示。

注:①动力和阻力都是相对而言的,不论是动力还是阻力,杠杆都是受力物体,故分析时,如不能确定动力和阻力时可随意确定 1 个,这对研究问题没有影响;

②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力的作用线就是图中力的方向)

③动力和阻力关于支点“ O”的旋转方向是相反的(或简记为:同侧异向,异侧同向)

61.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都叫做杠杆平衡。(倾斜静止时也叫处于平衡状态)

62. 杠杆平衡条件:F1L1= F 2L2 或者 F 1/F 2= L 2/ L 1

63. 杠杆的分类:

①省力杠杆: L1> L 2→F1< F 2 省力费距离

②L1< L 2 →F1> F 2 费力省距离

③L1= L 2→F1= F 2不省(费)力不省(费)距离。

没有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

注:⑴判定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或者做杠杆平衡类问题时,都要通过杠杆的力臂来判定。

为了掌握力臂的关系,最好先画出杠杆示意图,在图中把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都表示出来,便于判定。

⑵力臂画法口诀:一找点(支点)二画线(力的作用线,就是图中力的方向)三作垂线段(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即是力臂。

⑶最小动力的求法:

①先求最大动力臂:

a:动力作用点确定了,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线段长即为最大动力臂;

b 动力作用点没有确定时,应看杠杆哪一点离支点最远,则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即为最

大动力臂。

②再画最小动力:过动力作用点作最大动力臂的垂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动力的方向。

64. 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

①定义:和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 2 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65.组装滑轮组方法:

首先根据公式 S=n h 或 n=(G 物+G 动) / F 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绳子固定端)“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66. 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滑轮组、斜面)或者可以省距离(钓鱼竿)、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 F S) =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 G h)

68.机械效率(η):⑴有用功( W 有):人们需要做的功,也就是为了达到目的人们需要且必须做的功。⑵额外功( W额):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主要是克服机械本身的重力和摩擦力而做的功)⑶总功(W总):W有与 W额的和。⑷η= W 有/ W 总× 100%<1

69. 竖直方向:F=1/n G 总=1/n (G 物+G 动) S=n h

η= W 有/ W 总× 100%=G物 h/FS ×100%=G物/n F × 100% <1

70. 水平方向

F=1/n f S 绳=n S 物

η= W 有/ W 总× 100%= f S 物/F S 绳× 100%= f/n F ×100%<1

⑴解滑轮组问题的步骤为:

①先找出绳子段数 n

②再根据方向选择合适的公式

③根据一、一对应关系代入数据即可

⑵ W有指我们的目的者,我们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所必须克服的功;⑶ W 总指能量的提供者,滑轮组要想运动起来的能量是一定是有绳子的自由端的拉力提供的。

71. η=W有/ W 总× 100%

= W有/ W 有+ W 额× 100%

=G物 h/ G 物 h+G动 h

= G 物/ G 物+G 动(由此可知动滑轮越轻,η越大)

= G 物+(G动-G 动) /G 物+G 动

=1-G 动/G 物+G动(由此可知物重越重,η越大)

η= W 有/ W 有+ W 额×100% (由此可知, f 越小, W额越小,η越大)即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具有可变性,反之可以减小机械效率(在选择题中别忘记控制变量)。

72. 机械效率永远小于 1(理想机械可以等于 1);机械效率和功率无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一、力和运动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分类: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是指多个力的合力,分力是指一个力的分解。 4.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5.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6.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7. 力的单位:牛顿(N)。 8.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引力常数有关。 9. 重力的方向:垂直于地面向下。 10.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11. 摩擦力: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表面的粗糙程度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12.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3.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区别:滑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即将开始运动时的摩擦力。 14. 弹簧的弹性势能:弹簧发生形变时所具有的能量。 15. 弹簧的弹性系数:表示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机械能 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3. 动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动能保持不变。 4.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5.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重力势能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高度的一半。 6.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7.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当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物体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三、压强和浮力 1. 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2. 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3. 液体的压强特点: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液体的压强传递规律:液体的压强通过连通器传递。 5. 浮力的概念:液体对物体的向上托起的力。 6. 浮力的计算公式:浮力等于液体密度乘以排开液体体积乘以重力加速度。 7. 浮力的应用:船、气球等利用浮力的原理设计而成。 四、热学 1. 温度的概念:物体分子平均运动速度的快慢程度。 2. 温度的单位:摄氏度(℃)和开尔文(K)。 3. 热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传递的过程。 4. 热传导的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差、导热面积和导热介质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七章力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 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 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 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 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7.3重力(G)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①又叫重量(物重)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 其中g= 9.8N/kg ,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地球 5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①原理: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 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重心上。 第八章运动和力 8.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班级物理下册学问点归纳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由于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状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假如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洪亮,缘由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缺乏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动身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消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推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凹凸。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确定。人们依据音色能够区分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听见知人——根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 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 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 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比 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 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 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 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 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 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完整版)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归纳

力的大小――――――――――线段长 力的方向――――――――箭头的指向 力的作用点―――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其中:△x =x -x 0 表示弹簧的形变量。 一、力的基本概念: 第七章 力 1、定义:力是 的作用。(用符号 表示,力的单位是 ,符号: )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 ,方向 ,并且作用在 ②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③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3、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可以改变物体的 ,二可以使物体的 改变。 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物体运动 的变化,二是物体运动 的改变。 4、力的 、 和 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有 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 二、弹力 1、知道什么是塑性和弹性: 2、什么是弹力? 3、弹簧弹力的的大小:(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成 。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使用前:1)、拉动弹簧:轻轻拉动几下,防止其卡住。 2) 、了解量程:知道测量力的最大范围(量程)是多少。 3) 、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知道每一大格,最小一格表示多少牛(N )。 4) 、校零:检查指针是否对齐零刻度线,若没有对齐,需要调节至对齐。 使用中:1)、不能超量程使用。 2) 、测力时,拉力要沿着弹簧轴线方向。 3) 、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都是 ) 2、重力的方向总是 。 3、重力的大小(重量):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 。 G = mg 其中: g = 9.8N / kg ,表示 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9.8N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汇总(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汇总(全册) 1.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其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 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学必记的三句话: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慢、方向改变)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变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F):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2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大约是1N。 6.力的表示法有2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线一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 7.口诀为: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边。 注: 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可以这样记: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图示详细; ....*....*....*.....

在同一个图中,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作用点一定在受力物体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 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少2个格,且是格的整数倍。 8.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或依据: 物体间是否直接; 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弹力的大小:F=kx其中F:弹力;k:劲度系数,和物体本身有关;x:形变量,即形变后的长度也原长的差。即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 10.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为: 看(量程) 认(分度值和单位) 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 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 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物理是中考一门重要学科,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给大家物理的学习带来帮助。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篇1 一、伽利略斜面实验 1、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2、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4、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二、牛顿第一定律 1、背景资料: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理解要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②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没有受到力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该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力对它的作用,这是理想情况;二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如: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可以不计,那么物体在水平面上将不受外力作用。 ④“总保持”是指“原来是怎样,后来仍然是这样”,如:原来是静止的,后来仍然是静止的;原来是运动的,后来以最后的速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理解要点:“保持原有运动状态”是指不受到力的作用时的状态。即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3、惯性不是一种力。只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因此不能理解为“受到惯性作用”。 4、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5、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物体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性质,不管物体是否受到外力。惯性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所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惯性和惯性定律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因为物体具有惯性,才使得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遵循惯性定律所指出的运动规律。 ①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力和机械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有:⑴_改变物体运动状态_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 运动快慢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或两者同时改变;⑵_使物体形状改变 形变_.力的作用效果决定于力的_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 ,在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首先要校零,然后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测力时要使 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拉力方向在一直线上. 4.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它的方向是竖直向 下,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重力的公式是G=mg . 5.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为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6.摩擦力的作用总是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 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比如:在结冰的路面上开车,司机往往要给车轮胎 挂上铁链,这是为了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 擦防止车轮打滑的;鞋底下做有花纹是为了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旅行箱 装有四个小轮是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 7.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支点,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省力杠杆是指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 8.杠杆的平衡: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叫做杠杆平衡.杠杆平衡时,动 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用公式表示为:F 1×L 1=F 2×L 2;或杠杆 平衡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用公式表示为:1 221L L F F . 9.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杆可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大全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化学知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1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1㎏=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平托盘天平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 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

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符号为㎏/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2、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学得越多,懂得越多,想得越多,领悟得就越多,就像滴水一样,一滴水或许很快就会被太阳蒸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 第十章浮力 10.1浮力(F浮)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控制变量法):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10.2阿基米德原理 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1,小桶所受的重力G2; 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1-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③ 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G排=G3-G2。 2.内容: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大小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其它因素无关无关。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来改变浮力。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4、浮力的计算: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漂浮悬浮法:F浮=G物 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2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1、功的初步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力×力的方向上的距离)。 4、功的计算公式:W=Fs 用F表示力,单位是牛(N),用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功的符号是W,单位是牛?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焦耳的符号是J,1 J=1 N?m。 5、在竖直提升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Gh;在克服摩擦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通用14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②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5、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B、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3种类:A、滑动摩擦 B静摩擦、C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全)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测力计 7、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8、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9、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知识点1: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弹力的基本特征: ⑴.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⑵.弹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力(如橡皮筋、弹簧等),另一类是压力和支持力(如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 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

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1、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平安气囊,汽车安装平安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进步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①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程度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5、增大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力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 2)减小受力面积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 6、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 2)增大受力面积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 7、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8、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9、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26759

八年级物理下册上学期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测力计 7、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8、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9、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知识点1: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弹力的基本特征: ⑴.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⑵.弹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力(如橡皮筋、弹簧等),另一类是压力和支持力(如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知识点2:弹簧测力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