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其它物体对它施加了力,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作用)

2.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弹簧橡皮筋的形变、铁球变铁饼变铁条等)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物体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单位:(1)主:牛顿(牛)(N)。

(2)规定: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在地球附近受到的重力为9.8N。

4.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5.作用点的找法:一般一个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部分,重力、平衡力、合力、浮力的作用点在物体重心上。

6.力的示意图:沿力的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并使力越大线段越长,线段的起点或终点都可以表示力的作用点。如:画50N的推力和拉力。

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1)定义: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原来状态的性质。(弹簧)

(2)限度:弹性物体受力形变后还能复原的最大范围。

(3)塑性:物体受力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4)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5)常见:压力、支持力、拉力。

2.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时而产生力。

(2)单位:牛顿(N)。

(3)产生:弹性形变时而产生的。

3.弹簧测力计(弹簧秤):

(1)用途:测力的工具。

(2)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工作原理)

(3)使用前的观察:量程、最小分度和拉力回零。

(4)使用时注意:A.弹簧秤匀速直线运动。 B.待指针稳定后读数。

C.读数视线与指针相平。

D.记录数字后面写牛顿。

4.力的分类:弹力、场力和摩擦力。

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物体存在的相互吸引的力。(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

2.重力:(G)(1)定义:地面附近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简称物重常叫重量)

(2)单位:牛顿(N)。

(3)测量工具:测力计。(常用的是弹簧测力计——弹簧秤)

(4)特点:A.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面上被研究物体。B.方向:竖直向下。

(5)重力和质量的关系:A.内容: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公式:G=mg(G—重力、m—质量、g—9.8N/kg)

C.g=9.8N/kg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附近受到的重力为9.8N。

D.图象: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重心:(1)定义: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2)找重心的方法:对角线法和悬挂法。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1)研究过程:A.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B.伽利略:

a.实验: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获得相同的速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一次比一次远但最终还是停下来。原因是:小车在不同表面上受到的摩擦阻力一次比一次小。

b.结论:平面越光滑受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远,速度减小的越小,越接近匀速。若在运动中不受力,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还叫惯性定律)

(3)注意:A.此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结论,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力学定律。

B.不受力的含义:a.理想:不受任何力。(实际上不受力的物体是根本不存在的)

b.实际:不受外力、受平衡力、受合力为零。(效果抵消)

c.“或”不能理解成“和”。

2.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还叫惯性定律)

(2)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解释惯性现象的方法:A.先说明原来物体的运动状态。B.再说明因受力改变运动状态。C.后说明因惯性运动状态不变。

(4)例:铲子送煤、跳车易倒、惯性小球、锤头套紧。

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二力平衡。(是一对平衡力)

2.实验:小车在支架上受F1F2两力作用,改变物体、直线、方向、大小,都会使小车失去平衡。

3.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

平衡。

4.应用:举起的杠铃、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挂在教室里的电风扇、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

5.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为一

对平衡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为一对相互作用力。

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静、滑、滚)

2.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大小。(接触面一定,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一定,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产生摩擦的原因:相互接触物体表面凹凸不平,相对运动时产生彼此碰撞、啮合、阻碍作用。(“光滑表面”时摩擦力可忽略不计)

4.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弹簧秤匀速直线拉动物体时摩擦力等于弹簧秤的读数。(平衡力)

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或把接触面弄粗糙些。

6.减小有害摩擦的主要方法:(1)滚动代滑动。(滚动轴承)(2)使摩擦面彼此离开:

A.加润滑油形成油膜。

B.充气形成气垫。(气垫船)

C.磁悬浮列车形成同极相斥。

7.方向:一般情况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特殊情况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压强

1.压力:(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F)

(2)方向:跟物体受力面垂直。(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单位:牛顿(N)

(4)作用点:在所压表面上。

(5)注意:压力不都是重力产生的,压力和重力是不同的物理量,只有水平放置的物体在数值上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p)

(1)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如何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p)

(3)公式:p=F/S(p—压强、F—压力、S—受力面积)

(4)单位:A.主:帕斯卡(帕)(Pa) B.它:千帕(Kpa)兆帕(Mpa)(毫米

高汞柱mmHg)

C.算:1Mpa=103KPa=106Pa=106N/m2 (1mmHg≈133Pa)

液体的压强

1.产生:液体的压强是由液体的重力产生的。

2.压强计:(1)用途:测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

(2)用法:据U形管两液面高度差来确定液体内部压强大小。

3.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底、壁、上下、左右、前后)

(2)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4)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2)原理: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3)推论:∵一种不动相平。∴一种流动不平且高向低处流∴两种不动不平且密度小的液面高。

(4)应用:船闸

5.公式:(1)内容:P=ρgh(P—液体的压强、ρ—液体的密度、g—9.8N/kg、h—液体的密度)

(2)单位:主单位。

(3)注意:A.此公式只反映液体本身产生的压强,不是液体某一深处的真正压强。(大气压)B.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

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大气压)(气压)

(1)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物体的压强。

(2)产生:是由空气的重力产生的。

(3)研究存在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与1654年5月8日在马德堡市做的实验)

2.大气压的测定:(1)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2)器材:1m长、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插在水银槽中。

(3)结论:大气压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

(4)值:1.01×105Pa(或760mmHg)=1atm

(5)注意:倾斜、上提下移、换粗细管不变,进气偏小、打孔相平。

3.气压计:(1)用途:测大气压的仪器。

(2)种类:A.水银气压计。(测量准确携带不便)B.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4.应用:抽水机:(1)原理:靠大气压的作用把水抽到10米高的地方。

(2)种类:活塞式和离心式抽水机。

5.大气压的变化:(1)高度: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位置越高气压减小越慢,但在3000m以内,位置每升高10m大气压降100Pa。

(2)天气:晴天比阴天气压高、冬天比夏天气压高。

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流体: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

2.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压强越小。

3.飞机的升力:(1)机翼的形状:上凸下平。

(2)原理:上面空气流速大于下面流速,上面压强和压力小于下面压强和压力,从而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为飞机的升力。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托力。(物体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叫浮力。

4.浮力的大小:(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V排g。(F浮—浮力、G排—排开液体重

力、ρ—液体的密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g—9.8N/kg)

(3)注意:阿基米德原理还适应于气体V排≤V物。

补充:

1.冰化水的四种情况:(1)冰中不含杂质(化水)水面不变;(2)冰中含有下沉体(化水)水面下降;(3)水中含有漂浮体(化水)水面不变;(4)淡水冰在盐水里(化水)水面上升。

2.漂浮体的口算法:

3.求浮力的三种方法:(1)公式法;(2)受力平衡法;(3)压力差法。

浮力的应用

1.浮沉条件:(1)物体受力不平衡:A.上浮:F浮>G物(ρ物<ρ液)

B.下沉:F浮ρ液)

(2)物体受力平衡:静止时向上力的和等于向下力的和,合力为零。

A.漂浮:F浮=G物(ρ物<ρ液)

B.悬浮:F浮=G物(ρ物>ρ液)

C.挂浮:F浮+F拉=G物(ρ物>ρ液)

D.压浮:F浮=G物+F压(ρ物<ρ液)

2.应用(1)轮船:A.原理:利用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浮力而漂浮在水面上。B.公式:m排=m船+m货。

(2)潜水艇:A.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达到上浮、下沉和漂悬浮的。B.普潜深度:300m。

(3)密度计:A.用途:测液体密度的工具。

B.原理:重力不变,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受浮力相等,被排开体积大的液体的密度是小的。

C.刻度:间隔是上疏下密,值是上小下大。

(4)气球和飞艇:A.用途:气象观测、空中运输、体育活动。

B.原理:内充密度比空气密度小的气体,使F浮>G球而上升。

C.浮沉:靠改变自身体积或重力来达到上升和下降的。

1.意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包括的两个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大小:(1)定义:功等于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公式:W=F×S(W—功、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单位:A.主.焦耳(J)。 B.算.1J=1Nm

4.功的原理:(1)内容:使用任何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率

1.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P)

3.公式:P=W/t(定义式)=FV(导出式)。(P—功率、W—功、t—时间、F—牵引力、V—速度)

4.单位:A.主:瓦特(W)(J/S)。B.常:千瓦(KW)、兆瓦(MW)。C.算:1MW=103KW=106W=106J/S。

5.常见功率:(见P112)

动能和势能

能量:(1)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并且能够做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

(2)单位:焦耳(J)。

(3)判断:A.物体能够做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越大。B.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做功越多。

2.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3.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的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4.弹性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弹性形变时而具有的能量。

(2)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程度)

(3)举例:形变的弹簧、橡皮条(橡皮筋)、拉开的弓、压缩的海面等。

5.检验物体具有能量大小的方法:(1)能够做功多少。(2)破坏力的大小。

机械能及其转化

机械能:(E)(1)定义:动能与势能之和。(动能和势能统称)

(2)单位:焦耳(J)。

(3)算式:机械能=动能+势能。

(4)例:空中飞的小鸟、飞机、子弹、炮弹等

2.动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1)内容:动能可以转化成势能,势能可以转化成动能,在动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

能的总量保持不变。(不计额外力做功)

(2)举例:A.人造卫星:卫星在近地点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在远地点动能最小,势能最大。(在近、远地点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是守恒的)

B.滚摆、单摆、乒乓球的上升和下降等。

3.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五要素:(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0)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作图:

4.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5.杠杆平衡条件:(1)内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公式:F1×L1=F2×L2。

(3)性质:作用在杠杆上的力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

6.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L1>L2)(撬棒、铡刀、板子等)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L1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L1=L2)(天平、定滑轮)

7.杠杆上力和距离的关系: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但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由少移动距离的杠杆是根本不存在的。

8.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为了省力、省距离或为了改变力的方向。

其他简单机械

滑轮:(1)定滑轮:A.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B.实质:等臂杠杆的变形。(∵L1=L2 ∴F1=F2)

C.特点: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D.应用:旗杆上的滑轮。

(2)动滑轮:A.定义:轴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B.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的变形。(∵L1=2L2 ∴F1=1F2/2)

C.特点: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方向。

(3)滑轮组:A.定义: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装置。

B.特点: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方向。

C.性质:a.滑轮组由几段绳子承担重物拉力是总重力几分之一。(F=G总/n)

b.滑轮组由几段绳子承担重物,重物上升的高度就是拉力作用点移动距离

的几分之一。(∵n股∴h=S/n)(与摩擦无关)

2.轮轴:(1)定义:轮和轴组成绕共同轴线旋转。(2)实质:连续旋转的杠杆。(3)公式:F1R=F2r

3.斜面:(1)特点:可以省力但要多移动距离的简单机械。(2)公式:FL=Gh

机械效率

1.有用功:利用机械工作时对我们有用功。(W有)

2.额外功:利用机械工作时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做的功。(W额)(即:克服机械自重和摩擦做的功)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动力做功)(W总)

4.机械效率:(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η)

(2)公式:η=W有/W总(η—机械效率、W有—有用功、W总—总功)

(3)特点:机械效率是一个小于1没有单位的百分数。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A.减小额外功→减小额外力→机械自重和摩擦力。

B.增大有用功→增大有用力→增大物重。

5.斜面:(1)定义:能把重物移到某一高度斜的平面。

(2)原理公式:FL=Gh(光滑、理想)

(3)机械效率:A.实验:测力计测拉力F、重力G,刻度尺测斜面长L高h。

B.计算:W有=Gh、W总=FL、η=Gh /FL

C.结论:斜面效率随斜面越陡而越大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堂笔记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堂笔记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是0.5N。 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可以形象描述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一般起点在物体上即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代表力的方向,在同一图中,线段越长表示力越大,最后在箭头旁用数字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有力作用的物体可以不相互接触。 第2节弹力 一、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任何物体受力后都会发生形变,有些物体撤去力时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也有一些物体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塑性。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撤去力后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如在使用弹簧、橡皮筋等时不能超过它们的弹性限度,否则会损坏它们。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弹性形变的方向一致。 4、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有弹簧测力计、握力计等。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两看、一调”,“两看”即使用弹簧 测力计是先观察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 能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弹簧测力计,要观察弹簧 测力计的分度值,认清每一个小格表示多少牛。“一调”即弹 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在零刻线位置,应该先调节指针归零。 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 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3、此外,用弹簧测力计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②测量时,拉力的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③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对应刻度线垂直。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

八年级下物理 第六章电压电阻 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压的单位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1kV=103V,1mV=10-3V,1μV=10-6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 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 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 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 (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2)1000V以下的叫低压;(3)1000V 以上的叫高压。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电压表读数 (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知识点3——电阻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完整版物理笔记

第七单元运动和力第1节力 一、力的介绍: 1、定义:物体(施力物体)对物体(受力物体)的作用。 2、表示:用字母F表示力。 3、单位:牛顿/牛,符号:N 4、注解: ①2个鸡蛋重约1N,中学生重约500N; ②力不能独立与物体而单独存在,必须至少要两物体; ③可以不接触(如重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注解: ①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②运动状态改变包括: (a) 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b)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c) 两者同时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三要素完全相同,缺一不可。) 2、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理 解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第2节弹力 一、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1、弹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 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此形变称之弹性形变。 2、塑性: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的性质,此形变称之塑性形变。二、弹力 1、定义: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2、产生条件:①必须接触; ②发生形变(即相互挤压) 3、弹力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4、常见弹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推力等。 三、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认识: ①结构:略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 拉力的大小成正比。

2、弹簧测力的正确使用: 第3节重力 一、万有引力 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大到天体,小至灰尘,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即万有引力。 二、重力 1、定义:地面及其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符号:G 单位:N 3、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是受重力。 三、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 ①定性: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②定量:G = m g③g=9.8N/k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①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②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 其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③形状不规则:用悬挂法找重心。 第八单元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理解: ①“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 ②“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条件。 ③“总保持”一直不变,原来怎样,现不变。 ④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实验突破: A:实验装置: B:考查要点: ①实验中应控制小车的初速度相同,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应使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 ②接触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③如果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的。 二、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 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2、相关理解: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笔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笔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的主题是电磁波和光,以下是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笔记: 1. 电磁波的概念:电磁波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形成电磁场。 2. 电磁波的发现:科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3. 电磁波的分类:根据频率的高低,电磁波谱可细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 4. 电磁波的应用: 无线通信:手机、收音机、电视等。 雷达:用于探测、定位和跟踪目标。 医学成像:如X光、MRI和CT等。 加热:微波炉等。 5. 光的反射与折射:光在两种介质交界处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称为光的反射;光从一个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因为速度的改变而偏折,这称为光的折射。

6. 光的色散: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光的色散表明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7. 光的干涉与衍射:两束或多束光波在空间重叠时,会出现明暗相间的现象,称为光的干涉;而光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称为光的衍射。 8. 光的波动理论:光具有波动的性质,可以解释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 9. 光的粒子理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可以解释光的反射、折射和光电效应等现象。 10. 光学仪器:凸透镜、凹透镜、显微镜、望远镜和眼镜等。 11. 光与信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递离不开光,如光纤通信、激光雷达和 可见光源等。 12. 光与能源:太阳能电池利用光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提供可再生能源。 学习这一章时,需要重点理解电磁波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掌握光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波动理论等基本概念,了解光学仪器的原理和应用,理解光与信息、能源的关系。通过实验和习题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笔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笔记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主要讲解了电流。电流是指电荷在单位时 间内通过导体断面的电量,其基本单位是安培(A),符号为I。电流的大小取决于通过导体的电荷量和时间,可以用公式I = Q/t来表示,其中Q为通过导体的电荷量,t为通过的时间。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的方向。 在导体中流动的电荷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自由电子和离子。导体 中的电子是自由电子,它们可以在导体中自由移动形成电流;而在电 解质中,离子是负载的,通过电解质导体的电流是由正负离子进行运 动而形成。 电流的作用包括产生热能、磁场和化学效应等。通过一定电流强 度的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可以用P = I^2R的公式来表示,其中P 为电阻产生的热量,I为电流强度,R为电阻大小。在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在导体周围产生磁场,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电流来完成一些电路实验,比如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是指电流只有一条通路通过所有元件,而并联电路是指电流有多条通路分支然后再合并到一起。在串联电路

中,元件的电阻相加等于总电阻,而在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个 元件电阻的倒数之和的倒数。 在电路中,为了控制电流的方向和大小,我们使用电源和开关。 电源是提供电流的装置,可以是干电池、蓄电池或发电机等;而开关 可以控制电路的通断,从而控制电流的流动方向和大小。 在电流传输中,还有一些重要的现象需要了解,比如欧姆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和功率定律。欧姆定律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电流与电压 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可以用公式U = IR来表示,其中U为电压,I 为电流强度,R为电阻大小。基尔霍夫定律表示在任何一个闭合回路中,电流的总和等于零,电压的总和等于零。功率定律表示功率与电流的 平方成正比,与电压成正比,可以用公式P = UI来表示,其中P为功率。 电流是电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电流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 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运用电流来完成一些实际的应用。希望通过 本章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对电流有更深入的认识,为未来的学习打下 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示例: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笔记 第八章机械运动

八年级下册物理沪粤版笔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沪粤版笔记 一、引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力和运动的自然科学。八年级下册物理沪粤版教材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 二、力学 1.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种类 (1)接触力:包括推力、拉力、压力等。 (2)非接触力:包括重力、磁力、电场力等。 3.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合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共同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4. 牛顿第一定律 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5.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为F=ma。 6.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7.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动量守恒定律:在封闭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则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两个定律在处理碰撞等问题时非常重要。 三、热学 1. 温度的概念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单位是摄氏度(℃)。 2. 热胀冷缩现象 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的现象称为热胀冷缩现象。这是因为物体内部的分子在受热时会变得更加活跃,导致分子间的距离增大。相反,在遇冷时分子的活跃度降低,导致分子间的距离减小。这种现象在很多生活实例中都可以观察到,例如金属桥梁的伸缩缝、热水瓶的塞子等。 3. 热传导现象 热传导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在热传导过程中,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例如,当我们用手触摸热水杯时,会感到热量从水杯传递到我们的手上。热传导的速度与物体的导热性能有关,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如金属)传热速度快,而导热性能差的物体(如木材、塑料)传热速度慢。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汇总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汇总 定律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利用惯性定律来帮助我们完成各种任务。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惯性定律来控制汽车的速度和方向,使其行驶更加平稳和安全。此外,惯性定律还可以用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为什么在地球上行走时需要向前倾斜身体等。 8.2牛顿第二定律(F=ma)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其中F为合外力,m为物体质量,a 为物体加速度。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来计算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例如,当我们推动一辆小车时,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计算所需的推力大小,以使小车达到所需的加速度。 8.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物理现象,如为什么在划船时需要用桨来推动水,为什么人在行走时需要向后用力,等等。此外,牛顿第三定律还可以用来设计一些机械装置,如火箭发动机等。 8.4摩擦力 1、定义: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接触面之间存在不平滑的微观结构而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特点: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间接触面的性质、压力和相对运动速度有关。 3、摩擦力的应用: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可以使车辆行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可以使人行走。此外,摩擦力还可以用来设计一些机械装置,如制动器、离合器等。 8.5弹力

1、定义:弹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力,当物体恢复原状时,弹力也会随之消失。 2、弹力的特点:弹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当物体形变越大时,弹力也越大。 3、弹力的应用:弹力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如弹簧可以用来制作各种机械装置,如钟表、汽车悬挂系统等。此外,弹力还可以用来设计一些运动器材,如跳跃板、蹦床等。 2、气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并且有流动性,因此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从而产生大气压。 3、马德堡半球实验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之一。除此之外,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等现象也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4、托里拆利实验是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标准大气压等于76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P0=1.013×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可以取105帕斯卡,约支持10m 高的水柱。 5、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此外,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汇总

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重力(G)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①又叫重量(物重) 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 其中g= kg ,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地球 5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①原理: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重心上。 第八章运动和力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 力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其它物体对它施加了力,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作用) 2.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弹簧橡皮筋的形变、铁球变铁饼变铁条等)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物体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单位:(1)主:牛顿(牛)(N)。 (2)规定: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在地球附近受到的重力为9.8N。 4.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5.作用点的找法:一般一个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部分,重力、平衡力、合力、浮力的作用点在物体重心上。 6.力的示意图:沿力的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并使力越大线段越长,线段的起点或终点都可以表示力的作用点。如:画50N的推力和拉力。 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1)定义: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原来状态的性质。(弹簧) (2)限度:弹性物体受力形变后还能复原的最大范围。 (3)塑性:物体受力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4)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5)常见:压力、支持力、拉力。 2.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时而产生力。 (2)单位:牛顿(N)。 (3)产生:弹性形变时而产生的。

3.弹簧测力计(弹簧秤): (1)用途:测力的工具。 (2)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工作原理) (3)使用前的观察:量程、最小分度和拉力回零。 (4)使用时注意:A.弹簧秤匀速直线运动。 B.待指针稳定后读数。 C.读数视线与指针相平。 D.记录数字后面写牛顿。 4.力的分类:弹力、场力和摩擦力。 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物体存在的相互吸引的力。(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 2.重力:(G)(1)定义:地面附近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简称物重常叫重量) (2)单位:牛顿(N)。 (3)测量工具:测力计。(常用的是弹簧测力计——弹簧秤) (4)特点:A.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面上被研究物体。B.方向:竖直向下。 (5)重力和质量的关系:A.内容: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公式:G=mg(G—重力、m—质量、g—9.8N/kg) C.g=9.8N/kg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附近受到的重力为9.8N。 D.图象: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重心:(1)定义: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2)找重心的方法:对角线法和悬挂法。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1)研究过程:A.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B.伽利略: a.实验: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获得相同的速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一次比一次远但最终还是停下来。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一册在手,打牢基础十年经验,倾心整理目录第七章力21、力22、弹力33.重力3第八章运动和力51.牛顿第一定律52、二力平衡63、摩擦力: 7第九章压强91.压强92.液体的压强103.大气压强11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2第十章浮力131.浮力132、阿基米德原理14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4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161.功162、功率(P)163.动能和势能174、机械能及其转化18第十二章简单机械191.杠杆192.滑轮203、机械效率η22第七章力1、力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力,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力的作用效果: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表示方法: 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模型法) 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支持力和压力和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或者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弹力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力大小的测量: 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即弹簧的伸 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调零的方法: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2)认清分度值和量程。 (3)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4)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5)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注意:弹簧测力使用的时候可以朝任何方向(不只是竖直方向) 3.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 施力物体:地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注意:不是垂直向下) 重力的大小: G=mgm=G/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

八下物理笔记

八下物理笔记 第一篇:八下物理笔记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二、弹力 1.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三、重力 1.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的计算公式:G=mg,(G是重力,m是质量式中,g是重力系数,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3.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4.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第八章运动和力 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二、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 2.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摩擦力 1.摩擦力:这种力就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九章压强 一、压强 1.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笔记

第六章电压电阻 课题1 电压 1.电压 要使一段电路中有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的符号和单位 通常用字母U代表电压,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1千伏(kV)=103V 1毫伏(mV)=10-3V 1微伏(uV)=10-6V 3.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一是有电源,二是电路是通路. 4.认识电压表 测量电压大小的工具是: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V .电压表有两个量程分别是“3V”和“15V”,电压表有3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或“-”、"3”、“15”.5.电压表连入电路的规则 规则l: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的用电器或被测的那一部分电路并联. 规则2:“+”入、“-”出.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规则3:被测量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否则应改换更大量程挡测量. 在测量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使用小量程,这样会使测量更准确. 6.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 (1)一看:电压表在使用之前看指针是否停在零刻度处,若有偏差,应调节表盘上的调零旋钮,使指针回到并能停止在零刻度上. (2)二看:电压表有两个量程,看测量时选用了哪一个量程连入电路中. (3)三看:看所选量程对应的分度值(每一个小格对应的电压值); “3V”量程档:分度值是0.1V. “15V”量程档:分度值是0.5V. (4)计算:电压表的示数=对应量程的分度值×指针偏转过的小格数. (5)注意:测量时应等指针稳定后方可读数,读数时应确认指针偏转过的小格数. 7.识别电路中某位置连入的电表种类 被识别的对象如果与用电器串联则是电流表;被识别的对象如果与用电器是并联,则是电压表. 8.识别电压表测量对象的方法 电压表与哪一段电路是并联的关系时,则测哪 一段电路的电压. 9.常见的电压值 (1)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 V. (2)家庭电路电压为2 2 0 V. (3)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为不高于3 6 V. (4)移动电话的电池电压为3.6 V. 10.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电阻非常大,可以看作是“断开”的。11.常用的干电池是串联使用的,总电压等于各电压的和。课题2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电路中的总电压(电源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和。 2.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跟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课题3 电阻 1.电阻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2.电阻符号:国际单位制中通常用R表示导体的电阻,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3.电阻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电阻常用的单位还有千欧(kΩ)兆欧(MΩ),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Mn=103kΩ.1kn=l03Ω或1MΩ=106Ω 注意:不要在作业中将M写成了m. 4.1Ω的意义: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则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5.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试验 探究方法: (1)取同种材料实验 ①将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相同的两段导体分别接入a、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精华课堂笔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堂笔记

第七章力 7.1力 1、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符号:F ) 注意:物体之间要产生力至少要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分别叫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Eg:1 我打你(我是施力物体,你是受力物体。) Eg:2 衡龙用绳子拉着狗散步。 理解:A、衡龙拉的是绳子。(衡龙是施力物体,绳子是受力物体) B、绳子拉的狗。(绳子对于狗来说是施力物体,狗是受力物体)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我们平时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相当于拿起一个100g或2两的物体用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 A、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Eg:你一屁股坐在鸡蛋上,鸡蛋都流泪了。 B、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把运动状态简单说成状态,因为运动状态指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而状态是指固态、液态、气态。) 4、课堂练习:(判断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静止的物体。() 一个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一个加速运动的物体。()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6、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这就是力的示意图。 注意: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7、作图 用100N的拉力拉着小车沿水平方向成30度的夹角向右运动。 8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以后所学的力都是相互的,比如:重力、拉力、压力等都是相互的。) A、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不一定要相互接触。(如磁铁和磁铁之间产生的力。) B、物体间力的作用同时存在和同时消失。

C、物体间力的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这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Eg1、你推车用5N的力,车推你所用的力为 N。 Eg2、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最终甲队获胜,在拔河的过程中,甲队所用的力乙队所用的力。 9、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Eg:你站在地面上,针对你对地面的压力来说,你说施力物体;而对于地面对你的支持力来说,你又是受力物体。 7.2弹力 一、弹性和塑性 1、像皮筋一样,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又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特性就叫弹性。(这种形变也叫弹性形变。) 2、像橡皮泥一样,受力发生形变,力撤走后没法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塑性。(这种形变也叫塑性形变) 二、弹力 1、物体由于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力就叫弹力。 注意: A、塑性形变不会产生弹力。 B、只有通过接触的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弹力。 C、我们通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都 是弹力。 三、弹簧测力计 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2、构造: 1、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注意: A、不能省掉弹性限度这个条件。(比如说皮筋,你都拉断了,这个弹力也无从说起了)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堂笔记

八年级物理下册讲堂笔记之袁州冬雪创作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是0.5N. 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含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可以形象描绘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暗示力,一般起点在物体上即暗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结尾标上箭头代表力的方向,在同一图中,线段越长暗示力越大,最后在箭头旁用数字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不克不及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不克不及发生力的作用.有力作用的物体可以不相互接触. 第2节弹力 一、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发生的力叫弹力. 2、弹力发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任何物体受力后都会发生形变,有些物体撤去力时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也有一些物体撤去力后不克不及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塑性.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了这个限度,撤去力后物体也不克不及恢复原状,如在使用弹簧、橡皮筋等时不克不及超出它们的弹性限度,否则会损坏它们.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弹性形变的方向一致. 4、测力计:丈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常常使用的测力计有弹簧测力计、握力计等.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 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 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两看、一 调”,“两看”即使用弹簧测力计是先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堂笔记

乐老师物理讲堂笔录 八年级物理下册讲堂笔录 第七章力 第 1 节力 1、力的观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概是0.5N 。 3、力的作用成效:一是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含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 二是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三因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因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成效。 5、力的表示图:能够形象描绘力的三因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一般起点在物体上即 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尾端标上箭头代表力的方向,在同一图中,线段越长表示力越大,最后 在箭头旁用数字和单位标卖力的大小。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不可以离开物体而独自存在,一个 物体不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有力作用的物体能够不相互接触。 第2节弹力 一、弹力 1、定义: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任何物体受力后都会发生形变,有些物体撤去力时能 恢复到本来的形状,这类特征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也有一些物体撤去力后不可以恢复到本来的形状,这类特征叫塑性。物体的弹性有必定的限度,超出了这个限度,撤去力后物体也 不可以恢还原状,如在使用弹簧、橡皮筋等时不可以超出它们的弹性限度,不然会破坏它们。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弹性形变的方向一致。 4、测力计:丈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有弹簧测力计、握力计等。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遇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遇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两看、一调”,“两看”即便用弹 簧测力计是先察看量程(丈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 能超出它的最大丈量值,不然会破坏弹簧测力计,要察看弹簧 测力计的分度值,认清每一个小格表示多少牛。“一调”即弹簧 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在零刻线地点,应当先调理指针归零。 假如不可以调理归零,应当在读数后减去开端末丈量力时的 示数,才获得被测力的大小。 3、别的,用弹簧测力计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丈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往返拉动挂钩 几次,松手后察看指针能否能回到本来指针的地点,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能否有过大的摩擦;②丈量时,拉力的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免得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③ 指针稳固后再读数,读数时视野一定与指针对应刻度线垂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